读后感-《天朝的崩溃》800字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朝的崩溃》800字读后感
篇一:《天朝的崩溃》800字读后感
《天朝的崩溃》800字读后感
读完了《天朝的崩溃》,我感触很深,又重新了解了清王朝在那个时期的腐败与黑暗。

历史学家茅海建对鸦片战争的再研究充分揭示了在这场战争中,清政府在各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导致后期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导火索。

在《天朝的崩溃》中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天朝是怎样崩溃的,但书中对多个问题的解释与论述,我终结出了天朝崩溃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武器。

在中国晚清时期,军事武器还是鸟枪等落后的武器,还处于冷热兵器混用时代;而侵略中国的英军的武器炮弹、长枪等,已经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

从兵器上来说,中国就已经输了。

第二个原因是士兵与军官的问题。

晚清时期,军队人数很多,在人数上占据很大优势,但清军驻防懒散,难以集中,调度非常困难,并且,大部分的军队都是用来维护治安,保护皇城的,没有较强的作战能力。

晚清士兵与军官腐败,没有良好的军事素质。

同时,军队也没有好的管理制度,这导致了军队懒散等问题的出现。

第三个原因是天朝在对待鸦片腐蚀民族的问题上认识不清楚,
开始一直认为禁烟不成功是地方官僚腐败无能,没有把这个问题与英国商人联系起来。

并且,在初期,没有禁烟的打算,直到皇室内部出现
烟火,清政府才同意禁烟,这就反映出清政府没有一点危机意思,依据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还未清醒。

晚清时期的中国还是封建王朝,专制,黑暗,而此时的英国已经是资本主义,无论是在军事,经济上,都远远的超过中国,正在走向巅峰,这就决定了,在鸦片战争中中国必败。

天朝的崩溃是必然的,无论有没有鸦片,有没有英军侵略,这种传统的落后腐朽的制度,如果不改变,中国永远都是挨打的,不可能强大。

,从这一角度来说,天朝崩溃帮助了中国走向近代化。

现在,我们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的对待每一段历史,从那些错误的,荒谬的事件中获得信息,以便更好的发展。

篇二:读后感《天朝的崩溃》
拒绝一言堂,提倡民主法治
——读《天朝的崩溃》有感
今年是甲午年,一提到这个年份,我想华夏儿女想到的一定会是100多年的甲午战争。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茅海建先生写的《天朝的崩溃》,在读完这本厚达600多页的书之后,我同作者写完书的感受似乎有几分相似,没有一点轻松的感觉,反而更加的沉重。

这是一本记录那段晦暗历史的战争回顾,它承载着国人耻辱的记忆。

甲午战争的意义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消逝而日渐减少,反而更加的厚重。

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让每个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悲惨记忆。

这本书真正的给我揭开了鸦片
战争的这一段历史,用严谨的史学作风阐述了中国为什么会失败?中国的路究竟该如何走。

在学生时代,老师讲到过这段历史,当时年少轻狂年纪的我恨那些反对禁烟、反对抵抗的人,恨他们的丧权辱国,但是看完了这本书,我突然觉得那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那个朝代、甚至是整个古代封建帝国的问题。

那是整个封建帝国“一言堂”的悲剧。

那个时代在皇帝的思维里,中国傲视“四夷”,甚至对英国的印象只是船坚炮利,没有对资本主义的崛起引起跟深层次的思考。

中国人一直处于麻木之中,一直在“天朝”的旧梦中难以醒来。

之所以有鸦片战争,之所以中国会被侵略,其实真的不应该去怪任何人,甚至是任何朝代。

那是时代造就的悲剧,那是多年延续皇帝“一言堂”的悲剧。

古代社会一直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如果皇帝有才学、想发展,那么这个社会就是清明、昌盛的,但如果皇帝是昏庸、荒唐的,那么这个朝代最终会走向极端的衰败。

历史已经用事实告诉我们“一言堂”的悲剧,而在当下,在
这个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时刻,我们更要以史为鉴,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扎紧“一把手”在人、财、物权力管理制度的篱笆,杜绝“一支笔”、“一言堂”。

我认为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拒绝“一言堂”,约束自身行为,善用手中的权力,不断自律、自省、自励,真正做到慎独、慎己、慎微。

第一,民主决策,群策群力。

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我们应该主动拒
绝“一言堂”。

实行民主决策制度,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由大家集体讨论决定,坚决杜绝决策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个人的独断专行,谨慎用好手中的权力,不做“土皇帝”。

第二,慎思谨言,一心为政。

古人云,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领导干部应当慎言、慎行、理性地考虑得失,要做到诚信而不失信于民,言必行,行必果。

领导干部必须在需要面前要学会选择,在诱惑面前要学会放弃,在原则面前要学会坚守,才能突显其公道正派、品行端正、廉洁自律、两袖清风的优良品德。

领导干部自身良好的品德就是政府公信力的一面镜子,更是大力弘扬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思想。

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人民给的权力造福于民,把自己置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养成在监督下工作的良好习惯。

第三,以民为本,全心为民。

人民群众永远是为政的基础和根本,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

领导干部需要明确行使权力就必须为人民服务,要建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和感情基础,工作中才能时时刻刻有为人民谋利之心、为人民造福之意。

历史的教训至今还深深地烙在那古老的铁炮炮身上,波涛拍
打着炮台,其石壁上也会清晰地刻着这段惨痛的历史。

历史在用他独有的方式去书写。

记忆过去,是为了更好的面对未来,要真正能够走出历史阴影,实现社会和解与和谐,要做到的是“不计前嫌”,绝非“不记前嫌”。

“不计”是种选择后的宽恕,“不记”是对历史的谋杀。

“当历史不再昭示未来时,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又是一个甲午年,我国处于大变革大发展时期,我们要真正吸取甲午战争的教训,真正的做到杜绝“一言堂”,还百姓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

郇清新
2014年3月14日
篇三:《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读《天朝的崩溃》有感
作者并没有开篇直接指向天朝是怎样或为什么崩溃的,而是为我们拨开历史的烟雾,还原历史的真相,让我们知道那个历史课本上一身正气的林则徐不过是和琦善一样思想腐朽的末代王朝的臣子,那个被称作“卖国贼”的琦善也不过是做了道光皇帝的替罪羊,做了中国旧有道统的替罪羊。

作为历史的研究者,作者毫不留情的指出中国传统史学,哲学中的“奸臣模式”理论上的局限性,并且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历史的方法。

这一类模式使皇帝避免了直接承担坏事的责任,至多不过是用人不周不察,而让“奸臣”去承担责任,充当替罪羊。

从而就像保全了皇帝的名誉那样,保全了中国的性理明教,文物制度的地位。

有些时候对某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已然成为一种宣传,让民众义无反顾的投身于民族事业。

正如很多时候,我们毫不怀疑的接受教科书式的历史观,常常为了某位“忠臣”义愤填膺,对某位“奸臣”咬牙切齿,而没有从人物命
运,历史事件的背后分析真正的原因,这一点令我感触很深,在以后认识历史的过程中,我也会带着一种客观批判的态度来面对历史。

通过琦善卖国作者提出核心问题: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能否取得鸦片战争的胜利?这是一场生活负的结局皆有可能的战争,还是一场必定要失败的战争?如果战争必败,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文中并未一条一条罗列天朝崩溃的原因和必然性,但从书中我能出清王朝在以下几个方面必然失败:.在武器装备方面,用一句话来概括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武器装备各自的水平:英军已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而清军仍然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

就兵力与编制而言,简单的数字信息来看,清军处于优势,但是清军在编制上存在诸多弊病,从而使能真正投入战场的清军数量明显不足。

再看士兵与军官,训练废弛,军纪荡然,一触即溃。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天朝”的盲目自信,他们不相信自己敌不过区区“岛夷”清朝上下对鸦片走私情况的懵懂,对国际事务的无知。

清朝官员一致认为鸦片走私是内部事情,并未意识到英国的阻挠才是禁烟的终极障碍。

作者在结尾历史的诉说里也提到清朝迎战必败,而和清朝有一样遭遇的日本却选择了不抵抗,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日本最初的失败虽然给它带来种种灾难,但是“安政五国条约”的失败毫无疑问是今日日本的成功之母。

在当时列强入侵的背景下,清朝抵抗抑或是不抵抗都是失败,但是负责任的政治家可以选择他们认为对民族更有利的决策,因此
我学到了研究历史不应该只在道德范畴进行批判,应当考虑多种价值标准。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

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鸦片战争过去了,它带给我们的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更重要的它给我们民族以警醒,告诉我们近代化的使命。

正如绪论中所说:人们只有明白地看清了过去,才能清晰地预见未来,所以我们应该像习主席说的那样”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