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国高句丽所属
高句丽历史概述
高句丽历史概述高句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灭亡于公元668年.中经二十八代王,历时705年,与我国中原地区的西汉、东汉、魏(三国)、西晋、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北朝的前燕、前秦、后燕、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及隋、唐诸王朝同时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众多的地方民族政权中,可谓存续时间最久者。
高句丽,本来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但由于在其势力扩张的历史演变中,疆域延伸到了朝鲜半岛,进而成为朝鲜半岛历史上三国鼎立(新罗、百济、高句丽)时代的重要角色,从而在阐述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方的历史发展时必然要涉及到高句丽的历史,使高句丽研究倍受中、朝、韩及俄、日等国学术界的关注。
现将有关高句丽的基本情况简介如下:高句丽的名称与族源高句丽,又称高丽。
其名称的由来及含义,迄今尚无定论,有说系“山高水丽”者,有说系“高大黑马”者,也有说是“高城”、“铜马”者,莫衷一是。
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早在高句丽立国之前,汉“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至(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罢临屯、真番,以并乐浪、玄菟。
玄菟复徙居句丽”。
这里所说的高句丽、句丽在今辽宁新宾一带,曾是汉代玄菟郡的属地,该地的早期居民貊人也被称做高句丽人。
另据《汉书•地理志》载“玄菟、乐浪,(汉)武帝时置,皆朝鲜、涉貊、句丽蛮夷”,此处朝鲜与句丽并称,说明古朝鲜与高句丽当时是两个不同的部族群体。
《后汉书•高句丽传》也指出,高句丽南与朝鲜相接。
说明高句丽当时并不领有古朝鲜,古朝鲜也不包括高句丽。
高句丽的族源应是秽貊族系。
高句丽是秽貊族系的一支。
高句丽的王族,出自夫余,夫余是秽貊族系的另一个分支。
故史书称高句丽是“夫余别种”。
夫余活动在今吉林、长春及其周围地区,高句丽则主要分布在今浑江流域。
高句丽国的主体民族应是吉长地区的涉貊族系(夫余)和浑江的涉貊族系(高句丽)的后裔。
高句丽建国高句丽的始祖是朱蒙。
高句丽史1
高句丽史1高句(gōu)丽(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又写作高句骊。
是古代位于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的民族国家,其人民主要是居住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夫余人,粟末靺鞨,古朝鲜遗民。
由於高句麗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國土橫跨今日的中國及南北韓國,雙方都聲稱高句麗是属于他們本國的原始民族。
公元前37年由夫余人朱蒙(又作邹牟王)所建,起初建都于纥升骨城(今中国辽宁省东部的桓仁满族自治县五女山城)。
此地属于中国汉朝的玄菟郡高句丽县,具体是因为有此县名才形成国名与民族名,还是因为先有高句丽人的形成才确定该县名,目前尚有争论。
但高句丽国家最早渊源于中国汉朝郡县范围之内,是确凿无疑的。
朱蒙建国后,沸流国(在今富尔江流域)来降。
公元前32年,又发兵征服长白山东南(约在今朝鲜慈江道一带)。
公元前28年,再以武力攻灭北沃沮(今图们江流域)。
瑠璃王(朱蒙子,名类利)时,因先受夫余、鲜卑攻击,将王城由纥升骨城迁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又开始发兵侵梁貊(今太子河上游)。
公元22年亲率兵攻夫余,杀其王带素,将来投的万余名夫余人安置国内。
接着,公元26年又通过兼并盖马国(在今朝鲜狼林山脉地区),杀其国王,收其地为郡县。
邻近的句茶国王同年举国来降。
公元53年,宫继位(称太祖大王,或曰国祖王),隔两年攻取东沃沮(亦称南沃沮,在今朝鲜咸镜南、北道),后又攻取东涉(今朝鲜江原道)一部分地区,拓地至日本海,并迫使夫余称臣纳贡。
为占有人烟稠密、物产富庶的遼東地区,宫及以后诸王对辽东地区扩张,先后受到东汉王朝、公孙氏、曹魏、慕容氏的多次打击,有几次几濒临灭亡。
313年,高句丽取回了原被汉朝统治的地方乐浪郡,但向南进一步的发展也受到强大阻力。
369年发兵2万侵百济败还,百济于371年倾全国之力发兵北上,围平壤城,故国原王(名斯由,亦曰钊)出城拒战,中矢身亡。
自宫以后至此约200年间,高句丽在发展中再度受挫。
为了重振基业,丘夫(小兽林王)继位后,将其主要精力用于内政:倡导佛法,统一思想;再建学校。
高句丽与中国
高句丽与中国高句丽与中国的历史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之间的交往与影响深远而广泛。
高句丽,又称为高句驪(音译),是中国古代朝鲜半岛北部的一个古代国家。
在中国古代史书中,高句丽被称为“百濊国”,意思是勇猛奋发、杰出的国家。
首先,高句丽与中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
当时,高句丽还是一个比较弱小的部落联盟,被中国东汉王朝所统治。
汉朝加强了对高句丽的控制,并在当地设立了行政机构。
这段时期,高句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受到了中国的影响,特别是汉族文化的传播。
高句丽人学会了种植稻米、制造陶器等技术,也开始使用汉字。
在公元4世纪末,高句丽崛起为一个独立的强大国家。
此时,高句丽开始与中国的南北朝进行贸易活动,并与南北朝的王朝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高句丽的君王常常向中国朝廷进贡,并与中国皇帝互相称兄弟。
这种外交往来不仅带来了财富和稳定,也促进了文化交流。
在隋唐时期,高句丽与中国的关系达到了高峰。
隋朝统一中国之后,高句丽被划归为中国的属国,并派遣了驻国大使。
中国文化在高句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高句丽的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高句丽君王的陵墓中经常出土一些中国制造的文物,例如陶瓷、金银器等。
这说明高句丽与中国的贸易非常繁荣,文化交流十分频繁。
然而,高句丽并不是一直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
在唐太宗时期,高句丽的武力不断扩张,并威胁到了唐朝的安全。
于是,唐太宗派遣了大军入侵高句丽,以惩戒其嚣张之举。
这场战争持续了近二十年,最终高句丽被唐朝吞并。
高句丽的领土被划归为唐朝的疆土,成为中国版图上的一部分。
然而,即使被吞并,高句丽的文化对中国依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考古挖掘中,发现了大量高句丽的文物,如高句丽墓葬中的陶俑、漆器等。
这些文物为研究高句丽和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总而言之,高句丽与中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从初始的受控制到最后的被吞并,两国之间有着复杂而丰富的交往历史。
这种交往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上,也表现在文化的互动与交流中。
历史上消失的民族——扶余、百济、高句丽出自同一民族?
历史上消失的民族——扶余、百济、高句丽出自同一民族?一、濊貊族濊貊是中国东北南部地区和汉四郡故地的古老的地区部族,又称貉、貉貊或藏貊,古文献称之为“亳人”或“发人”。
濊貊是由濊人和貊人汇合而成,虽然曾经吸收了一部分游牧民族的成员,但主体还是不能算做游牧民族。
濊貊族在夏商之际广泛分布于南起朝鲜半岛北至松花江流域中游的广大地区,濊貊主体在东北,周灭商后小部分逐渐迁至其他东部地区,一小部分濊貊人迁至朝鲜半岛,后来被汉四郡故地女真人所同化,成为了女真民族的组成部分。
濊貊族早在西周时代,就是周王朝的臣属国。
春秋时期,齐桓公曾经发动过对濊貊的战争。
战国时期,濊貊族从事农业和渔猎业,黍成为濊貊人的主要食粮。
此时的濊貊族进入原始社会晚期,过著定居生活。
后来在东北地区建立政权的夫余和高句丽,就是在融合濊貊等东北区域民族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二、扶余国古国名,亦作夫余,是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古老民族扶余人所建立的东北亚国家。
扶余人聚居于今日中国东北,那里谷物丰盛,余粮颇多。
扶余国从前2世纪立国到494年东扶余国被高句丽灭国为止,历时约700年。
后世的高句丽,百济都是扶余国的延续。
扶余人是今天韩国人/朝鲜人的先民之一。
此外,沃沮、东濊都是扶余的兄弟民族。
美国一位人类学家贾德·戴蒙认为夫余就是布里亚特人,前四、五世纪从贝加尔湖移居东北。
[来源请求]。
扶余一名最早出现在逸周书,名凫庾,是九夷之一。
松嫩平原上有一种树,树上有种盐可食用,古代部分越人到了松嫩平原,他们把食用这种盐的人叫扶余。
东明是传说中的夫余始祖。
夫余国最强盛之时,疆域达到万里长城以北,南达高句丽、东达挹娄、西接鲜卑,方圆约二千里。
夫余国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汉时归玄菟郡统辖;魏时臣服于辽东公孙氏政权;晋时又常去中原朝贡。
夫余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国家,由橐离国王子东明南下所建。
一部分居民东迁并成立了东夫余国(后为高句丽所灭),立世约700年。
扶余国最早在史书出现的地方是《史记》,在卫满朝鲜于公元前107年被灭国时就已存在。
高句丽是朝鲜还是中国
高句丽是朝鲜还是中国
1、高句丽是中国的。
2、高句丽从西汉时代就出现在我国东北,一直到唐朝才灭亡,存在了705年。
高句丽的地盘主要包括辽宁,吉林,还有朝鲜北部地区。
3、高句丽人的首都一直都在吉林集安市,过了424年,才迁移到平壤。
从古代看,高句丽几次迁都,地址其实都是我国境内,也就是汉四郡,包括,玄菟、辽东、乐浪等郡。
一直到918年,平壤才归入朝鲜。
4、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
注意,高句丽国是因为建国的地方,当时的辽宁新宾县叫高句丽县才因地名得国名,与后来朝鲜的高丽完全没有关系。
5、所以,《册府元龟·帝王部·亲征二》记载其“旧中国之有”、“九瀛大定,唯此一隅”,无疑反映着唐太宗视高句丽地区为中国的传统疆域,实现对高句丽的统一是完成”九瀛大定“的最后一项使命,这也是隋唐两朝不惜倾全国之力完成统一高句丽的重要原因之一。
被误解的民族:高句丽不是朝鲜族祖先
[键入文字]被误解的民族:高句丽不是朝鲜族祖先导读:在我们的印象当中,高句丽是朝鲜的祖先,也就是说,朝鲜人民的身体里流着中国人的血,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历史学家就这一问题重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句丽不是朝鲜的祖先,具体经过我们一起去看一下。
高句丽是两汉至唐王朝时期我国东北的边疆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山于受到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国内外的个别学者一直把高句丽所建立的政权看成是独立于我国历史上各王朝之外的政权,把高句丽和我国历代王朝的关系纳人中外关系史的研究范围之内,甚至出版的一些书仍然沿用这种观点,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从我国诸多史书,以及一些朝鲜汉文史书的记载看,高句丽和历代中央王朝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直接管理到割据称雄,再到直接管理的过程。
高句丽一直是从属于历代王朝的少数民族。
西汉王朝对高句丽的管理由玄菟郡和高句丽县具体负责。
据《后汉书·东夷列传·高句丽传》载:“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涉貊,东与沃沮,北与夫余(或称夫馀)接。
……东夷相传以为夫余别种,故言语则多同,而跪拜曳一脚,行步皆走。
凡有五族,有消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
本消奴部为王,稍微弱,后桂娄部代之。
……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赐鼓吹伎人。
”《三国志·魏书·高句丽传》对高句丽和西汉王朝的关系也有记载,且更为详细而明确:“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涉貊。
东与沃沮,北与夫余接。
……本有五族,有涓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
本涓奴部为王,稍微弱,今桂娄部代之。
汉时赐鼓吹伎人,常从玄览郡受朝服衣帻,高句丽令主其名籍。
后稍骄恣,不复诣郡,于东界筑小城,置朝服衣帻其中,岁时来取之,今胡犹名此城为帻沟溇。
”进人王莽新朝时期之后,随着高句丽势力的发展,高句丽国成了王莽新朝的一个边1。
高句丽人的流向
高句丽人的流向高句丽(前37年-668年)为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扶余人所建。
其民族主体是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扶余人,再长达700年的历史里国内主要民族有靺鞨族,汉族,契丹等。
高句丽主要活动在中国历史上的中原王朝管辖范围内,并与历代王朝保持着隶属关系,是受中原王朝制约和管辖的地方政权。
不论在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中原王朝的强烈影响。
高句丽人的流向长期以来,一立将高句丽族人与高句丽国人混为一谈,认为高句丽国人均为高句丽族人,这是错误的。
高句丽国和整个中国一样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统治着靺鞨,貊人、汉人等族,它们当时并末全部融入高句丽,高句丽国亡后,又纷纷单见于史。
所以高句丽国的人口不等于高句丽族的人口。
《旧唐书高丽传》载,高句丽亡国时有69.7万户,其中应有大量非高句丽民族的人。
《资治通鉴》卷196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当时唐朝官员陈大德出使高句丽,他“无所不至,往往见中国人,自云“家在某郡,隋末从军,没于高丽,高丽妻以游女,与高丽错居,殆将半矣”,注意是“无所不至,往往见中国人”,而且人数是“殆将半矣”,所以才说是高句丽国中汉人比例接近其人口一半。
高句骊亡国后,其民族的流向主要有四个方面:1、迁入中原,融入汉族《新唐书·高句骊传》“有诏班师,拔辽、盖二州之人以归。
唐太宗迁六万户、三十万人入中原(不全为高句骊人)。
”唐灭高丽后,《新唐书·高丽传》载:“总章二年,徒高丽三万于江淮、山南”“仪凤二年,授藏辽东都督、封朝鲜郡王,还辽东以安余民,先编侨内州者皆原遣,迁安东都护府于新城,藏与靺鞨谋反,未及发,召还放巩州、斯其人于河亩、陇右,弱篓者留安东。
”等等:这些迁居中原的,总数约占高丽族总数的四分之一,后均融入汉族之中。
今天汉族的高、李、王、泉(全)等姓中还可找到高句骊人的后裔。
在河南府洛阳县有泉毖木墓地、高慈墓地均可证明其融入了汉族。
2、入突厥,后迁于辽西,融入汉族《旧唐书·高丽传》载“自是高丽旧户在安东者渐寡少,分投突厥及靺鞨。
高句丽(古国名)—搜狗百科
高句丽(古国名)—搜狗百科建国(公元前37年-公元52年)高句丽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
一些学者认为高句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成立。
“高句丽”作为一个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词就出现在《汉书》中。
公元前37年,北扶余之高句丽人朱蒙始建国。
[2]大多数的史籍认为高句丽建于公元前37年或公元前1世纪中期。
据推测,高句丽人在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濊貊人和部分迁移到这一地区的扶余人组成的。
“濊貊人”这一词语最初并非指一个确定的民族实体,而仅仅是中原古代史家对出现在东北这一特定地区的一些古代部族的泛指。
在高句丽建立之初,与扶余长期处于军事对抗中。
扶余与中原王朝关系十分友好,为了扼制处于成长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丽政权,中原与扶余在军事上常常协同打击高句丽,相关记录在《三国志》、《汉书》中时有出现。
中央集权与早期扩张(公元53 -243年)前三国时代高句丽太祖王时期,高句丽从早期的几个濊貉部落国家很快扩张到汉江流域。
公元53年,高句丽太祖王,将高句丽分散的5个部落设为5个省,实行集权化统制。
56年,太祖王吞并东沃沮。
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
随后,高句丽又对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发动攻势。
完全摆脱汉朝的控制。
高句丽的扩张与集权化,导致了与汉朝的直接武力冲突。
汉朝军事压力迫使高句丽迁都到丸都城。
与曹魏的战争(公元244年--公元299年)汉朝灭亡后,辽东郡被好战的地方土豪控制。
高句丽主动与刚刚成立的曹魏联盟攻打辽东郡。
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
244年曹魏反击,摧毁了丸都城。
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
复兴与扩张(公元300年--公元390年)曹魏摧毁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很快就撤离了。
不过仅仅70年,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
随着高句丽对辽东半岛的挺进,313年,高句丽美川王吞并原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
高句丽族属溯源
【摘要】高句丽族的族源是比较复杂的,既有来自蒙古草原东部的貊人、夫余人,也有东北古老的居民秽人、句丽人、真番人,还有来自中原的汉人。
在高句丽政权统治下,上述民族进行长期的民族融合,而后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并被贯以其政权的称呼,被称为高句丽人。
关键词:秽貊高句丽夫余高句丽族的族源主要分两支,一支是东北土著民族集团,一支是从夫余国南迁的民族集团。
本文试从这两个方面谈谈高句丽民族的起源,求正于史界先达。
(一)高句丽族中迁自夫余国的部分以夫余族为主体,高句丽的统治集团即出自夫余人。
《好太王碑》称:“惟昔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也,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1]《高丽大兄冉牟墓志》:“邹牟圣王元出北夫余”,[2]都称高句丽出自北夫余。
但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高句丽始祖朱蒙为东夫余王金蛙养子,朱蒙率部自东夫余迁出“是汉孝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却认为高句丽出自东夫余。
中国史书《三国志·魏书·东夷传》、《后汉书·东夷传》虽都称高句丽是夫余“别种”[3],对夫余人却未区分为东夫余与北夫余。
朝鲜史书《三国遗事》引《古记》载:“前汉书宣帝神爵三年壬戌四月八日,天帝降于讫升骨城(在大辽医州界),乘五龙车,立都称王,国号北扶余,自称名解慕漱。
生子名扶娄,以解为氏焉。
王后因上帝之命,移都于东扶余。
东明帝继北扶余而兴,立都于卒本州,为卒本扶余,即高句丽之始祖”[4],《三国遗事》引《国史·高丽本纪》:“先是北扶余王解夫娄,既避地于东扶余,及夫娄薨,金蛙嗣位”[5],证明解夫娄所部原号北夫余,因东迁而改称东夫余。
中国史书《三国志》、《后汉书》所为立传的夫余,“盖本秽貊之地,而夫余王其中,自谓‘亡人’,抑有以也”[6],《论衡·吉验》、《魏略》、《后汉书·东夷传》都载有夫余人始祖南迁的传说,说明《三国志》、《后汉书》所载夫余就是东迁后改名东夫余的原北夫余。
高句丽和高丽到底啥关系?难怪韩国人一定要抢
高句丽和高丽到底啥关系?难怪韩国人一定要抢
高句丽是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扶余人的一支,属于北扶余(卒本扶余)
公元494年东扶余被北扶余(卒本扶余)攻灭,逐渐发展为高句丽。
由于高句丽和鲜卑人的威胁,大量东扶余人南逃,进入朝鲜半岛,征服半岛南部马韩地区的土人建立百济国,这就是南扶余。
由于称雄东北的鲜卑人南下中原,高句丽趁机大肆扩张,吞并了辽东和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成为东北地区强盛的地方政权,连契丹和靺鞨都受他所制。
高句丽早期都城在辽宁桓仁,后来由于和东汉发武力冲突而被迫迁到丸都城,也就是今天的吉林省集安。
好太王(广开土大王)及长寿王时代,高句丽进入到鼎盛,都城迁到了朝鲜半岛的平壤,与南部朝鲜半岛的原住民国家新罗,南扶余人建立的百济三足鼎立,开启了朝鲜半岛长达两百年的三国时代,所以说高句丽除了统治过朝鲜半岛,其实和韩国没有一毛钱关系,倒是从东北迁到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和韩国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国际上认为高句丽是韩国文明还是中国文明呢?
国际上认为高句丽是韩国文明还是中国文明呢?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
高句丽地理位置特殊,国土横跨中国、韩国及朝鲜。
高句丽极盛时疆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汉江流域;西北跨过辽水;北部到辉发河、松花江流域。
由于高句丽早中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都在中国鸭绿江、浑江流域,而且高句丽的开国君主朱蒙是辽宁新宾人,毋庸置疑,高句丽是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只是疆域全盛时扩张到朝鲜半岛中南部,后期迁都朝鲜平壤,而且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是中国的一项世界文化遗产。
高句丽,是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时期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
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永陵镇南)建国,故称高句丽。
公元5世纪后,高句丽被普遍简称为“高丽”,其君主也被中国皇帝册封为“高丽王”。
但需要注意的是,高句丽灭亡200多年后朝鲜半岛出现的王氏高丽并非其继承国。
高氏高丽初立国于我国境内的鸭绿江支流浑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后扩展到鸭绿江以东以南地区和图们江附近,统治中心最初在今辽宁桓仁县,后迁至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迁至平壤。
高氏高丽在我国南北朝时期达到极盛,最强盛时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东至日本海,西以辽河为界,北达今吉林省珲春市一带,南到北汉江以北。
唐朝初期,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西汉末年至唐总章元年(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8年)将近七个世纪的时间里,生活在祖国东北的秽貊族支系高句丽人,在鸭绿江中下游和浑江流域一带建立了高句丽王国。
这个王国中、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城——国内城和丸都城,就是今天的吉林省集安县城和县城北的丸都山城。
高句丽政权始于公元前37年,止于公元668年,公元3年迁都至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后迁都至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427年再迁都至平壤。
桓仁与集安是高句丽政权早中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在,累计共465年,是高句丽文化遗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于2004年7月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备受争议的高句丽:高句丽是中国古代东北的少数民族
备受争议的高句丽:高句丽是中国古代东北的少数民族导读:高句丽是两汉至唐王朝时期我国东北的边疆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山于受到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国内外的个别学者一直把高句丽所建立的政权看成是独立于我国历史上各王朝之外的政权,把高句丽和我国历代王朝的关系...高句丽是两汉至唐王朝时期我国东北的边疆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山于受到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国内外的个别学者一直把高句丽所建立的政权看成是独立于我国历史上各王朝之外的政权,把高句丽和我国历代王朝的关系纳人中外关系史的研究范围之内,甚至出版的一些书仍然沿用这种观点,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从我国诸多史书,以及一些朝鲜汉文史书的记载看,高句丽和历代中央王朝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直接管理到割据称雄,再到直接管理的过程。
高句丽一直是从属于历代王朝的少数民族。
西汉王朝对高句丽的管理由玄菟郡和高句丽县具体负责。
据《后汉书·东夷列传·高句丽传》载:“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涉貊,东与沃沮,北与夫余(或称夫馀)接。
……东夷相传以为夫余别种,故言语则多同,而跪拜曳一脚,行步皆走。
凡有五族,有消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
本消奴部为王,稍微弱,后桂娄部代之。
……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赐鼓吹伎人。
”《三国志·魏书·高句丽传》对高句丽和西汉王朝的关系也有记载,且更为详细而明确:“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涉貊。
东与沃沮,北与夫余接。
……本有五族,有涓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
本涓奴部为王,稍微弱,今桂娄部代之。
汉时赐鼓吹伎人,常从玄览郡受朝服衣帻,高句丽令主其名籍。
后稍骄恣,不复诣郡,于东界筑小城,置朝服衣帻其中,岁时来取之,今胡犹名此城为帻沟溇。
”进人王莽新朝时期之后,随着高句丽势力的发展,高句丽国成了王莽新朝的一个边疆少数民族“侯国”,但王莽新朝对高句丽的管理仍然是由边郡太守负责的。
史书关于高句丽和王莽新朝关系的记载有以下几件大事:一是王莽改高句丽王为高句丽侯。
高句丽建国神话故事
高句丽建国神话故事高句丽是东北地区古代扶余人所建的政权,存于313年(东晋咸和八年)至668年(唐总章元年),长达三个多世纪。
高句丽政权为别于北扶余(即契丹、女真),又称为高丽。
后为唐代附属的地方政权,全盛时疆域,东北至牡丹江、酥鲁江流域,东南濒日本海、东海(即今朝鲜海峡),西南隔朝鲜半岛中部的汉江、清川江与新罗(朝鲜)相接。
据《三国史记》记载,高句丽政权为公元前118年扶余人朱蒙建立于今辽宁省桓仁,初称“卒本扶余”,后改称高句丽。
桓仁的五女山城是高句丽的初期都城所在地,也是高句丽政权尊重女性权力的历史见证。
朱蒙因犯法逃亡到今桓仁地区,占据一座小城建国,时人没有追讨,国家粗安。
此后传位七代王以后王道谈死,道死无子,由从弟之子儒继位,即位后因年少,母欲立自己的儿子,未能成功,另由兄子即位。
时国中大乱,自相残杀,七年以后儒死,复立谈子成。
儒在位期间已见于《魏书》本纪和勿吉传。
《三国志?魏志》勿吉传称:“自昔以来,诸国臣吏民咸以吉(指丸都山)为大人达人之所不能制也。
”说明当时勿吉已经很大了。
到朱蒙开创基业后的第三代王高武时,高句丽开始对外扩张领土。
当南北朝时高句丽达到鼎盛。
《隋书?高丽传》记载:“开皇十八年(598年)春正月丁丑朔旦,有神自青城来,至其门。
晨雾冥晦。
须臾明彻,皆大欢喜。
其年六月,又来。
入门而止,至暮皆去。
其明年六月又来。
”这段记载说明当时高句丽政权有“神”作为精神支柱,且可能有某种祭祀活动。
开皇十九年六月神再次来至于王都而止,《隋书》认为是“明其尊敬”。
据此似可认为高句丽建国初期曾利用“神”来加强王权统治。
但历史上有关高句丽崇拜的史料甚多,无须过多解释。
关键是从这次“神”到王都后“明年六月又来”,其频繁的“到来”引起开皇末隋炀帝杨广对高句丽的征讨,《隋书?高丽传》称“将给书问之”,没有结果而“终隋世不发”。
这里应说明杨广因何知道高句丽有“神”的存在并决定征讨高句丽?据《隋书?东夷传》记载:“开皇末,其王(指高元)闻中国大有神通广大变化之术,乃遣使人请于隋。
高句丽
高句丽高句丽民族并不属于我们北方民族体系中的。
濊貊族系(东北亚地区的民族)。
之所以给大家在最后介绍这个民族,我出于以下几点考虑:1、前面讲到的鲜卑、渤海、契丹等民族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提及到高句丽这个民族。
2、大家对高句丽这个民族很陌生。
有可能存在很多误解,比如朝鲜、韩国人认为高句丽、渤海是他们的祖先,尤其是高句丽这个民族,很容易就和高丽混淆,所以,在我国有可能很多人不了解这个民族发展演进历史的人也有类似的想法。
看似无关紧要的民族归属问题,却很容易上升到政治高度,如果高句丽是今天朝鲜或韩国的祖先,那么今天遗留在中国境内的遗存是他们祖先的遗存,进而认为在古代这些地区曾经是属于他们祖先,再往上就可以认为这些地区是后来被中国侵略的。
所以,高句丽民族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朝鲜、韩国关注的焦点,也是比较敏感的研究课题。
我的主要目的是让大家清楚的认识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3、私心。
2004年巴黎遗产大会,中国高句丽遗存被选为世界文化遗产。
那我们就从前面提到的传说中的高句丽的始祖朱蒙,在我国《魏书》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夫余:属于濊貊族系。
这个民族分布的中心地区,或是说他的王城所在,称在今农安或吉林市。
总之,皆在吉林省中部一带。
豕(shi3)朱蒙实际是夫亲王室庶出的王子,其母可能只是个婢女。
他被迫远走他乡,很可能是夫余内部争权夺利的结果。
事实上,早在朱蒙建国前辽宁新宾境内已经存在一个被称为句骊胡、句丽蛮夷的高句丽部族。
因此,汉武帝灭朝鲜设四郡的时候,在这个部族所在地设了高句丽县。
汉武帝为什么要在朝鲜半岛设立四郡呢?如果向前追溯的话,还要从武王伐纣说起。
《史记朝鲜列传》,周武王伐纣后,传说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带领着五千殷民逃到了朝鲜半岛的北部,建立了箕子朝鲜,将耕织、养蚕等生产技术传到那里。
秦末汉初时候,箕子朝鲜已经传到第40世,准。
由于战乱中原大量人口向东北迁移,其中有一个燕国人卫满,箕子朝鲜封他为国师,并封地于西部,作为和中原地区间的缓冲,随着卫满势力的强大,卫满在中原逃亡人的支持下,取代了箕子朝鲜,将箕子朝鲜赶到了南部。
我国东北历史上的高句丽政权
分类号:B F B吉林日报/2000年/06月/30日/第B02版/史哲视界我国东北历史上的高句丽政权杨春吉 耿铁华高句丽是我国古代东北的少数民族。
早在周秦之际就生活在浑江、鸭绿江流域,中心区域在今辽宁省桓仁县、新宾县,吉林省集安市、通化县一带。
高句丽的先人还处在部落状态时,即臣服朝贡于周。
周成王营洛邑召开成周之会,高句丽人派代表参加,居 北方台正东。
!逸周书∀王会篇#记为 高夷。
孔晁注为东北夷高句丽。
公元前3世纪,高句丽先人活动的地区为燕管辖,属辽东外徼。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置玄菟、乐浪、临屯、真番四郡加强对北方边疆民族的管理。
从此汉朝中央政府通过玄菟郡高句丽县对高句丽人进行明确而实际的管辖。
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二年),高句丽人在汉玄菟郡管辖范围内建立政权,史书记载为高句丽国。
实质上是在汉玄菟郡内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当时都城在纥升骨(今桓仁县城一带)。
公元3年(汉平帝元始三年,高句丽琉璃明王二十二年)冬,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今集安市区内),石筑城垣尚存。
公元427年(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迁都平壤(今朝鲜平壤市区内)。
公元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高句丽被唐朝和新罗联军灭掉。
在我国东北历史上存在了705年的少数民族政权 高句丽国家消亡了。
我国学者经过多年的考证与研究,大都认为高句丽民族是我国东北历史上的一个民族。
高句丽国家是我国东北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
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理由:第一,从高句丽民族起源看。
我国学者目前研究情况还存在一些分歧,大体上有秽貊说、夫余说、高夷说、商人说、炎帝说等等。
但无论何种说法,都是周秦之际活动在我国东北范围内的民族。
周人一直认为 肃慎、燕亳、吾北土也。
可以说,周武王克商以后,周人对东北地区的经营是很明确的。
它的势力已超越今日东北的范围。
大量历史文献证明,高句丽民族及其先人一直生活、繁衍在周秦以来我国东北地区之内。
多年来的考古调查与发掘证明,浑江、鸭绿江流域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如桓仁县台西沟遗址、姚山遗址、凤鸣遗址,宽甸县刘家馆地遗址、东大岗遗址、大台子遗址、老古砬子遗址,集安市大朱仙沟遗址、荒崴子遗址、二道崴于西沟遗址、东村遗址,通化县江口遗址、西江遗址、小南沟遗址,通化市王八脖子遗址、九仙峰遗址、东热村遗址等,都应该是高句丽人建国前的文化遗存。
高句丽又称高丽
高句丽又称高丽、句丽,是于前37年发源于汉四郡之一的玄菟郡,后逐步把疆域拓展到今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大部。
高句丽在公元5世纪到7世纪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朝鲜史学界称为三国之一。
高句丽独特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历史界也将迁都平壤后的高句丽视为朝鲜历史范畴。
1980年代起,高句丽争议浮出水面,由于高句丽本源于中国境内,后扩展至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东北、朝鲜大部及韩国北部。
三国都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权,因此在关于高句丽历史的归属问题上中国与韩国朝鲜产生了激烈争论。
特别是韩国的学者朝鲜半岛在动态中保持最基本的平衡和稳定,最符合中国的利益。
因为首先从历史渊源来看,高句丽属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她们的祖先曾和我们现在东北边境的朝鲜族是一支。
如果南北朝鲜发生战争,那么势必有很多北韩人会越过边境,到中国来避难,他们的到来不仅会对国家造成经济上的压力,也会受到政治方面的压力。
但如果中国不接受这些难民的话,不但在国际上会收到很多人权主义的谴责,对国内那些与难民们同根同源的朝鲜族人也不好交代。
其次,中国在关于高句丽历史归属上的争论的国家利益也希望朝鲜半岛能一直维持平衡与稳定。
因为一旦朝韩之间进行了战争,那么势必会分出输赢,而不管是哪一方最终胜利都会因为高句丽归属问题与中国发生冲突甚至战争。
所以只有保持中朝韩三国鼎立的现状,在高句丽历史归属上才会有利于中国。
最后,正因为有韩国的牵制,朝鲜为了能获得中国支持而没有在国土问题上挑起事端,因而暂时维持了我国东北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总而言之,对于朝鲜半岛的形势,从中国的立场来看,我们希望他能一直保持稳定平衡的状况。
关于高句丽归属问题中韩观点的一点介绍
关于高句丽归属问题中韩观点的一点介绍高句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国家,其历史悠久,文化璀璨。
然而,高句丽的归属问题一直备受争议,中韩两国对此有着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介绍中韩两国在高句丽归属问题上的观点。
历史观点中国历史上,高句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其疆域包括今天的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北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
高句丽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7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在高句丽的历史上,中国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高句丽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因此,中国认为高句丽是中国的一部分,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韩国则认为高句丽是朝鲜半岛的一部分,是韩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韩国认为高句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其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都与中国没有太大的关系。
韩国认为高句丽是朝鲜半岛的一个古代国家,其疆域包括今天的朝鲜半岛北部和中国东北部。
文化观点高句丽的文化是中韩两国争夺的焦点之一。
中国认为高句丽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高句丽的文化遗产应该归属于中国。
中国认为高句丽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延续,高句丽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认为高句丽的文化遗产应该由中国来保护和传承。
而韩国则认为高句丽的文化是韩国文化的一部分,高句丽的文化遗产应该归属于韩国。
韩国认为高句丽的文化是朝鲜半岛文化的延续,高句丽的文化遗产是韩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韩国认为高句丽的文化遗产应该由韩国来保护和传承。
地理观点高句丽的疆域跨越了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北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因此高句丽的归属问题也涉及到地理问题。
中国认为高句丽的疆域包括今天的中国东北,因此高句丽应该归属于中国。
中国认为高句丽的疆域是中国的一部分,高句丽的归属问题应该由中国来决定。
而韩国则认为高句丽的疆域包括今天的朝鲜半岛北部,因此高句丽应该归属于韩国。
韩国认为高句丽的疆域是朝鲜半岛的一部分,高句丽的归属问题应该由韩国来决定。
结语高句丽归属问题是中韩两国长期争议的问题之一。
高句丽属于朝鲜的王朝和历史?不,那是中国少数民族政权
高句丽属于朝鲜的王朝和历史?不,那是中国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国史书上常常有隋炀帝“三征高丽”的记载。
这里的三征高丽指的是高句丽政权,而中国史书也往往将高句丽简称为“高丽”。
而在韩国的历史,也曾经出现过一个高丽王朝。
那么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呢?首先,我们必须要将朝鲜半岛的历史划分为两个阶段,这个时间点大概在唐朝前期。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关于朝鲜的历史记载。
战国到西汉成书的《山海经》对箕子朝鲜有记载“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
列阳属燕”。
据说商朝灭亡后,纣王的叔父箕子率领其宗族东迁,到达了辽东和朝鲜北部一带,建立了新的国家,史称“箕子朝鲜”。
箕子朝鲜也就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个政权,不过这个是属于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朝鲜半岛出现的第二个政权叫做“卫氏朝鲜”。
在秦汉之际,由于中原战火不断,许多人迁徙到了朝鲜半岛。
汉朝初期,刘邦分封卢绾为燕王,燕王手下有一名大将名为卫满。
前195年,刘邦率军征讨燕王卢绾,卢绾逃到了匈奴,而卫满则率领千余人进入了朝鲜。
不久,卫满在灭箕子朝鲜,自立为王,史称“卫氏朝鲜”。
卫满朝鲜建立后,向汉朝称臣纳贡,成为了藩属。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灭卫氏朝鲜,设置了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四郡,史称“汉四郡”。
汉四郡从以上的内容可以得出,不管是箕子朝鲜还是卫氏朝鲜,都是中国人在朝鲜半岛北部建立的政权,因此属于中国的地方政权。
而高句丽呢,明确来说属于中国少数民族政权。
高句丽是中国东北的一支民族,是扶余的一支,在西汉时期臣服于汉朝,汉武帝曾在此处设立高句丽县。
东汉初期,扶余王族的朱蒙在此称王,宣布高句丽王国建立。
此后,高句丽就脱离了汉朝的控制,并且占据了朝鲜半岛北部一带。
最初,高句丽的首都位于今辽宁新宾县,后来因为躲避汉朝兵锋而迁徙到了丸都城(集安)。
三国以后,高句丽走向了强盛,占据了辽东半岛。
南北朝时期,高句丽迁都平壤。
高句丽根据文献记载显示,高句丽虽然是扶余人建立的,但是却是一个高度汉化的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古国高句丽所属的探究
在中国史学界,“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建立的王国,与位于现在韩半岛上的王氏高丽(建立于公元918年)是两个除了名称,在主体民族等各方面都有着重大区别的国家”的历史观点已成为共识。
但是,韩国的学者对此持有异议。
历史国民文化领地
一、从高句丽的历史方面看
1、高句丽兴起过程
高句丽在最初形成时,并不是一个国家,只能算是一个部族的联盟。
高句丽在政权建立后虽然很早就有了王,但这个王,在早期与随时面临罢免甚至被杀的扶余人的王类似,不是真正的国家君主。
魏晋以后,借中原战乱之机,高句丽的势力迅速发展。
最初的高句丽国家的统治中心在今天中国吉林省的集安与辽宁省的桓仁一带,与韩半岛的关系不大。
南北朝时期,高句丽因先后受到曹魏与前燕的连续打击,西向发展受阻,于是转而向韩半岛北部拓展,逐渐取代原中原王朝所设立的郡县(汉武帝灭卫氏朝鲜设立乐浪、真番、临屯、玄菟等四郡以后,韩半岛北部大同江流域一直是中国设立的郡县的统治区)。
427年长寿王迁都平壤以后,高句丽长期与百济、新罗争夺领土。
由于统治层采取了较为正确的战略,高句丽逐渐强盛,蚕食了中原王朝在东北及半岛上的郡县统治区,最终成为西至今中国吉林、辽宁两省东部,东达韩半岛大同江流域以南的区域强国。
2、中原王朝与高句丽的关系
据日本学者田中俊明的统计,公元32年至666年的643年中,高句丽向中原历代王朝朝贡总计205次。
其中,32~423年的391年时间里,朝贡仅有17次,平均23年才发生一次。
而423~666
年共朝贡188次,平均1.3年一次。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高句丽的历史前期,其隶属于汉王朝的隶属性十分强,并不需要向中原王朝朝贡,在早期,其甚至不具备这样的资格。
后期由于北魏这样的北方中原强大政权的建立,出于政治与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高句丽遂大大增加了朝贡的频率与次数。
虽然高句丽内部政治组织在向国家演进,但在其步入国家之初,其性质却仍是中国地方行政组织。
从南北朝至隋唐,中国历代王朝对高句丽的封号总是带有地方行政机构长官的性质,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早在公元4世纪中叶,前燕就已经封高句丽王为营州刺史。
自此之后,历代高句丽王一直承袭着都督营州诸军事、都督营平二州诸军事、都督辽海诸军事等具有行政管辖权的官职。
随着高句丽国家的发展与成熟,高句丽作为中国的地方政权,独立性也越来越强,中央王朝对高句丽政权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变化。
自6世纪末期开始,中央已不再授予高句丽王具有地方行政管辖权的官职,而是改授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等散官与勋官,这表明中国中央王朝对作为其地方政权的高句丽的独立倾向十分
不满,已开始不再授予其管辖东北各地的权力。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这种矛盾不断升级,最终演变成隋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隋唐征高句丽,是中国中央政府对试图独立的地方政权的征讨,是古代中国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而不是国与国之间的侵略战争。
韩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与高句丽之间长期混战,相互之间的疆域伸缩变化也比较大。
唐王朝先后灭亡百济和高句丽,在百济故地设熊津等5都督府,在高句丽故地设安东都护府,并以新罗王为鸡林州都督,最终确立了在这一时期中国对韩半岛的羁縻统治体系。
二、从高句丽的国民方面看
新罗人源于韩半岛南部的三韩部落,而高句丽人起源于东北地区的秽貊人,他们或许有种族上的联系,但起初只是各自在隔绝的地理空间发展着,肯定并非同一民族。
高句丽被列入韩国历史体系源于韩国古代历史学者金富轼编写的《三国史记》。
从《三国史记》中我们可以知道,作为新罗直接继承者的王氏高丽人并未自居高句丽后人。
金富轼将高句丽作为“海东三国”与新罗、百济同列一书。
而“海东三国”这一划分,就和现在我们所说的“东亚国家”,“欧洲国家”,“远东诸国”是同一类型的提法。
高句丽灭亡后,大部分民众被迁移大陆方向,少部分留在朝鲜半岛。
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高句丽贵族及大部分富户与数十万百姓被迁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国各民族中。
另有部分留在辽东,成为渤海国的臣民,而其余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罗。
在洛阳北邙山一带发掘面世的高句丽王族泉男生、泉男产、泉献诚、高慈、
高震、泉毖,以及百济王族扶余隆的墓志铭即是最好的例证。
三、从高句丽的语言和文化方面看
高句丽灭亡之后衰亡,作为一种语言已不存在。
高句丽与新罗有着各自的形成史,他们在地理上的距离在今天看来虽不远,但在古代其距离足以形成极为不同的文化与语言。
而高句丽与新罗文化中的近似部分相当程度是由于他们都从中原文化中学习甚多所造成的。
由于高句丽是一个集中了众多东北地区民族的边疆古国,所以高句丽人并未形成完全统一的语言,比如生活在高句丽统治下的靺鞨人所说的语言相比较于高句丽语就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
而高句丽在其鼎盛时期的七世纪初叶也曾统治过部分契丹人、奚人。
根据古代史书记载,其境内更生活着相当数量的汉人。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遣前刑部尚书沈叔安往册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仍将天尊像及道士往彼,为之讲老子,其王及道俗等观听者数千人。
”可以推断至少高句丽的上层与文化人士可以听懂汉语。
高句丽人崇拜起源于中原的神物三足乌。
把其当做最高权利的象征,要高于朝鲜龙和朝鲜凤。
这与中原人有所不同。
高句丽人对三足乌的这种崇拜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中有体现。
高句丽古墓壁画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的四神崇拜、伏羲与女娲图、神农图、道家羽衣仙人图等均体现了中原对高句丽文化的全面影响。
同时高句丽的射猎、战争壁画也体现了其作为一个边疆民族所具有的尚武好战特点,应该指出的是,这些图画在构图等方面与中原魏晋以来的古墓
壁画并无重大区别。
炎帝曾三次出现在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丽五号墓四号和五号壁画上,证明了高句丽也是炎黄后代。
高句丽作为一个古国,大多数历史真相已经湮没尘埃中了,我们只能根据已有的事实进行判断。
高句丽的形成比较复杂,而且领土又跨越能中国东北及朝鲜半岛,我们很难认定它必定归属哪一方。
高句丽这个古国的历史应是中国与朝鲜半岛两国共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