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制种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木耳制种技术
(一)母种的制备
用试管制成斜面培养基,并接种原始试管种(保留种,并用于生产的母种即为生产母种,可用于扩接原种。
1.培养基配方
配方一综合马铃薯培养基
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磷酸氢二钾2克硫酸镁0.5克
维生素B110毫克琼脂20克水1000毫升PH值自然
配方二合成培养基
马铃薯20克葡萄糖20克磷酸二氢钾2克蛋白胨10克牛肉膏5克
酵母膏5克硫酸镁0.8克水1000毫升PH值自然
2.培养基制作方法
先将马铃薯洗净去皮切成簿片,称取200克,加水1000毫升,煮沸15—20分钟,用4层纱布过滤,取其滤液并补足水至1000毫升,加入琼脂20克,再加热,琼脂溶化后,再加入其它配方中的药品。
培养基的分装,应在培养凝固前进行(琼脂培养基40℃凝固)一般用漏斗,或分装瓶,下端连接一段软橡皮管,橡皮管下面再连接一水段玻璃管,在橡皮管上安装一个止水弹簧夹,分装时将玻璃管细口插入试管内,但不要碰到管壁,每支试管装入量为度管长度1/4。装好后塞上棉塞,每10支试管扎一捆,棉塞上用塑料纸封扎好,用线绳捆扎起来。
3.灭菌
将分装后的试管扎捆好,放入高压蒸气灭菌锅,在1公斤/厘米压力下(锅入温度达121℃)灭菌20分钟,使微生物包括芽子色全部杀死。待压力降到0度时,慢慢放出锅内气体,趁培养基没有凝固时,将试管摆成斜面。
4.接种、培养
通过无菌操作方法将菌种接入试管斜面上,臵28℃、3天后将温
度降至24℃继续培养,12—15天左右,菌丝长满整个试管斜面,即成(生产)母种。
(二)原种、制备
母种接种到原种培养基上,进行扩大繁殖育种即为原种,原种一般采用广口瓶或袋装。
配方一木屑麸皮培养基
阔树木78% 麸皮20% 糖1% 石膏粉1% 水65% PH值自然
配方二棉籽壳木屑混合培养基
棉籽壳90% 糖1% 麸皮5% 过磷酸钙3% 石膏粉1% PH值自然
2.拌料与装袋
选用新鲜无霉变原料,根据生产所需的数量,计算配料总量,将麸皮、石膏粉均匀的混合在培养料里,糖和过磷酸钙溶于水解后,按
上述干料量加入水,比例为1:1、3拌匀,培养料含水量60%为宜,含水量以手紧握培养料指缝间有水欲滴为宜。堆闷30分钟后,装瓶(袋)。用机械或人工装袋稍加压实。(塑料袋规格通常为9*21*0、04即,而袋宽9厘米,长21厘米,单层厚4厘米)实,在袋口外套入塑料环,形成象瓶子一样,然后在袋口内塞松紧适宜棉塞、或用牛皮纸包扎好。
原种灭菌方法有两种,高压灭菌和常压灭菌。高压灭菌又称加压蒸气灭菌,灭菌原理:在高温(120℃)、高压(1公斤/厘米2)条件下灭菌2~3小时,将芽孢在内的微生物全部杀死。常压灭菌称流通蒸气灭菌,由于灭菌设备、条件和基本因素的不同,温度变动在90~103℃之间,其热力、穿透力不强,在一定温度下维持足够时间达到灭菌目的,通常在100℃下维持8~10小时。
4.接种与培养
不论用接种箱或接种室接种,在接种前,需对接种箱或接种室用0、2%的来苏水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处理,然后将灭菌过的料瓶(袋)放入接种箱内或接种室内,用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后,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接种,或在接种前用烟雾剂密闭薰蒸消毒。即烟雾剂点燃消毒时应关闭门窗。接种室消毒,一间房需点燃3盒50克规格烟雾剂;接种箱消毒每次仅用重量为40克,但又细分为20包的其中2包点燃即
可(每包2克)。一般18×180厘米,母种试管每支可接4—6瓶(袋)原种。将接种后的菌种瓶(袋)放入发菌室培养。以培养室温度22~26℃,相对湿度为80%以下,光线为弱散射光,发菌期间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原种从接种到菌丝长满瓶(袋)需30—40天。
(三)栽培种制备
原种进一步扩繁,即为栽培种。栽培种一般采用塑料袋制备,规格为15×33×0、05,用无棉盖体封口。一瓶原种可接50瓶(袋)栽培种。栽培种培养基配方及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发菌管理与原种用塑料袋制备时一致。
(四)、菌种质量鉴定
菌种质量不仅与能否成功发菌有关,也关系到产量和效益,从事木耳栽培必须严把质量关。菌种的质量鉴定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分离培养的菌种是否是栽培所需种类。二是菌种是否为优良菌株。黑木耳菌种正常菌丝应洁白,生活力旺盛,发菌培养45天后,瓶(袋)间自上而下会出现菊花状或梅花型胶质原基,颜色明褐至黑褐色。如果瓶(袋)底积淡黄色液体,或上半部出现黄色粘液,培养基收缩,为过期老化菌种,应予淘汰。
如果菌种菌丝仅发至瓶(袋)1/3~1/2处时出现淡黑色的胶状耳基,说明菌种早熟,或扩大次数太多,或由于培养室光线过强。若菌丝只长一个角落而不蔓延,可能是培养基太干、过湿或干湿不均引起。若菌丝蔓延停止不前,并有一明显抑制线,多为杂菌所致。在发菌过程中,发现杂菌应及时检出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