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作业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作业习题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作业习题及答案烛之武退秦师课后作业习题及答案-标准化⽂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1. 对下列各句中加⿊的字,解释不正确的⼀项是()A. 夫晋,何厌之有(讨厌) B. 焉⽤亡郑以陪邻(增加)C. ⾏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D. 使杞⼦、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撤⾛)2. 对下列各句中加红的字,解释不正确的⼀项是()A. 吾不能早⽤⼦(古代对⼈的尊称);B.夜缒⽽出(在夜⾥);C. C.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只有);D. 吾其还也(表⽰商量语⽓,还是)。
3. 下⾯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项是()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B.是寡⼈之过也(结构助词,的);C.⾂之壮也,犹不如⼈(结构助词,的);D.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的⼀项是()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D. 若亡郑⽽有益于君。
5.《左传》是我国第⼀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著作,相传为______末年鲁国史官_________所作,⼜称_________。
《左传》与_________、_________都是为配合解说《春秋》⽽作,史称“春秋三传”。
(2016 ⼤庆实验期中)阅读下⾯的⽂⾔⽂,完成6~9题。
刘颂,字⼦雅,⼴陵⼈,世为名族。
颂少能辨物理,为时⼈所称。
察孝廉,武帝践阼,拜尚书三公郎,典科律,申冤讼。
累迁中书侍郎。
咸宁中,诏颂与散骑郎⽩褒巡抚荆、扬,以奉使称旨,转黄门郎。
迁议郎,守廷尉。
时尚书令史扈寅⾮罪下狱,诏使考竟,颂执据⽆罪,寅遂得免,时⼈以颂⽐张释之。
在职六年,号为详平。
会灭吴,诸将争功,遣颂校其事,以王浑为上功,王浚为中功。
帝以颂持法失理,左迁京兆太守,不⾏,转任河内。
临发,上便宜,多所纳⽤。
郡界多公主⽔碓,遏塞流⽔,转为浸害,颂表罢之,百姓获其便利。
烛之武退秦师作业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一。
基础练习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夫晋,何厌之有?(讨厌)B.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撤走)2.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B. 夜缒而出(在夜里)C.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只有)D. 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3.下面关于“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B. 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C.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稍微)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4. 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D.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二。
课内练习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0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B. 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缺,损害7.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越国以鄙远既东封郑敢以烦执事又欲肆其西封A.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B.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C.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D.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8. 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B.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C.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D.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9. 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③⑤10.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A. 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烛之武退秦师》作业

《烛之武退秦师》作业说明:三项作业选择其二。
一、作业一《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是选自《左传》,《古文观止》里也选了这一篇。
经典就是经典,无论过多长的岁月,只要我们重新拿起书来再读上一遍,内心仍然充满感动与温暖,对我国语言文字的温情,我想每一个中国人只要读上几句都会油然而生。
那么读完这篇文章,你有和感悟?不少于400字,鼓励用文言文写作。
历届优秀学生作品展示:1、烛之武说退了秦师吗?《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高明的说辞,历来为人称道,《古文观止》编选者评论有“……思之毛骨俱悚,宜乎秦伯之不但去郑而且戍郑也”。
受此影响,后世多沿用此论,认为秦伯还师是因为烛之武的一篇说辞,但细究之下,我们发现远非如此。
不错,听了烛之武的说辞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这个“说”字,大有深意在焉。
秦伯为什么“说”?是烛之武一语点醒梦中人?是秦伯认为烛氏言之有理而心悦诚服?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秦伯乃春秋五霸之一,其治国安邦雄才大略,可谓一代英主,手下又有谋臣云集。
烛氏的几番道理,秦国君臣未必想不到,且通篇找不到一处秦国君臣首肯、赞赏烛氏言论的描述。
揆诸情理,烛秦之间应该有一段问答,而实际情况是烛氏一论到底,则“秦伯说”,而后“乃还”,何说之容易耶?只有一点解释,那就是:这一切都是秦伯的胸中“成竹”。
那么,他为什么高兴呢?因为,烛之武的说辞正中下怀。
烛之武深夜见秦伯,是负命而来,他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国家。
烛氏的谦卑、明确的态度(包括对晋国)和开出的条件正与秦国利益相符,与自己的设想一致。
可以说,烛之武“夜缱而出”之前秦国撤军的大局就定下来了。
前文已经提到,秦晋围郑,各有其政治、军事目的。
试想,郑乃一弹丸小国,若真要亡郑,秦晋任何一国遣一员战将提一锐旅即可,何必晋侯、秦伯亲临,且做出“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的架式?春秋战国时代,强国常在边境大会诸候,以显示和巩固强国之威。
因此我们可以说秦伯这次围郑,目的并不是亡郑,而是一种强国之间的政治斗争,是两个大国君王的会盟。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及答案

周末测试一、选择1.选出读音全对的一项()A.细腻(nì)硝(xiāo)烟凫(niǎo)水B.撅(juē)着嘴打点(diǎn)脱缰(jiāng)C.菱(líng)角虾篓(lǒu)苇(wéi)眉D.吮(sǔn)指头嘱(zhǔ)咐白洋淀(diàn)2.下列词语,书写有错的一项是()A.缠绞虾篓打点气喘吁吁B.惦记瞄把晌午藉断丝连C.震荡泅水撅嘴欢天喜地D.麦垛穿梭凫水铜墙铁壁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印度政府拟增拨1 000亿粮食补贴引发争议,媒体批其“杯水车薪....”。
B.任何改革都难以单兵突进,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与变化都和其他领域存在藕.断丝连...的联系,都需要其他领域的改革提供制度支撑和协同配合。
C.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和“山西紫禁城”的王家大院,不仅拥有庞大的建筑群,还保存了大量卓尔不群....、璀璨夺目的“三雕”——砖雕、木雕和石雕艺术精品。
D.大伙一阵夸奖,竟把他这个老实人弄得惊慌失措....。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13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向东评价政府工作报告称“离百姓很近”,囊括了大气污染、户籍改革、计划生育政策等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
B.尽管有CBA历史上最大牌的外援麦蒂的加入,青岛双星队还是遭遇了尴尬的“十二连败”,而麦蒂则认为失败的原因是由于队友的不给力。
C.通过十八大精神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人对“反腐”的决心,看到他们“实干兴邦”的工作态度,这也让我们备感欣慰。
D.虽然莫言获奖,不能说他已经参与了世界文明标准规则的建设,但至少可以说他开始影响西方文明,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繁花不经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禁为之震颤。
我惊诧,三年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
一连好几天,,望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作业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作业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秦国在六国中的位置,在春秋时期,六国之间有多次战争,秦晋之战是比较常见的战争,尤其是在春秋时期,晋国实力远强于楚国,晋国却被秦国击败,从此失去了晋。
晋国是当时的霸主,强大得令人发指;晋大夫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叫做烛之武。
秦晋之战是春秋时期诸侯之间发生的战争里不可缺少的一场大战。
秦晋两国也是春秋时期比较强大的国家。
晋国对晋有很大贡献,秦晋两国曾经多次交手。
在晋国和秦国之间发生了很多冲突,但是也是有结果的。
下面是我对于烛之武退秦师一事。
分析。
一、为什么烛之武能退秦师?这要从“晋文公问秦国”一事说起。
晋文公问大夫卿士:“你听说过晋文公是吗?”“听说过?”烛之武回答:“我听说过《说文解字》上说:“晋”字是从“”中分出来的字,古时候有一个字为:“子”。
在春秋时代,卿大夫有爵位而无子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晋文公去世时儿子都不能继承爵位,但是他却在晋国的政治中心晋国国都洛阳。
晋文公去世之后继承了王位。
所以我们应该要尊重他。
晋文公去世以后,他的儿子晋惠公继位(在位时期),这是晋文公去世的时候留下的遗诏。
他继承了王位之后就想着要去打探一下晋国的情况。
所以就派他去打探秦晋军进攻情况。
这件事情发生后晋国国君是非常担心自己受到威胁了。
所以就派蜡烛之武去给秦师说:“大王您刚刚到秦国去访问我们,听说我要回来了,您要是不来我就回去见您的儿子晋文公吧。
”但是晋国大臣们不敢怠慢。
但是当秦师打到他们要攻打晋国的时候呢?1、就是秦孝公对晋惠公的态度。
晋惠公是没有出兵的意思,因为晋惠公本人已经在战场上上了,根本不需要军队指挥。
但是魏国却不这么想,这让秦孝公非常不满。
秦孝公直接派遣左大夫叔孙通去阻止;秦孝公还是没有出兵,但是又被叔孙通骂了一顿;秦国君主又向晋国臣子们说:“请不要因为晋军迟迟不来我们就出兵吧。
”于是把蜡烛之武给打发了;到晋国君臣看到魏、楚等国都没有出兵的意思了才赶紧和魏国君臣说:“秦昭襄王刚刚到秦国,怎么能够对我们进攻呢?您应该要知道我们这是晋军。
《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及答案4篇

《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及答案4篇《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及答案4篇《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及答案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
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B.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C.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D.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烛之武退秦师作业1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1一、知识积累与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执事(zhí)氾南(fàn)朝济(zhāo)夜缒而出(zhuì)B.所与(yǔ)佚之狐(yì)杞子(qǐ)若不阙秦(quē)C.函陵(hán)逢孙(féng)寡人(guǎ)共其乏困(gōng)D.戍守(shù)焦瑕(xiá)鄙远(bì)肆其西封(sì)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越国以鄙远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B.晋军函陵军:驻军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C.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D.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何厌之有厌:厌烦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是寡人之.过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敢以.烦执事阙秦以.利晋C.以其.无礼于晋吾其.还也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且君尝为.晋君赐矣A项,均为结构助词,的;B项,介词,拿/连词,表并列;C项,代词,指郑国/语气副词,表商量;D项,动词,作为/动词,给。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越国以鄙远.A.秦伯说,与郑人盟.B.既东.封郑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D.共其乏.困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秦王必说见臣日以尽矣B.今日往而不反者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C.图穷而匕首见卒惶急无以击轲D.秦兵旦暮渡易水持千金之资币物6.下列各句中,与“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夫晋,何厌之有D.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025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1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下册

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基础积累练一、基础清单化预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氾.南( ) 佚.之狐( )夜缒.而出( ) 阙.秦( )秦伯说.( ) 逢.孙( )失其所与.( ) 戍.之(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秦伯说( )(3)失其所与,不知( )3.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敢以烦执事..古义:今义:办事的官员。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请客的主子。
(3)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袱、箱子等。
(4)共其乏困..古义:今义:疲乏,没有精神。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写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用法和意义。
(1)烛之武退.秦师( )(2)且贰.于楚也(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4)夜.缒而出(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越国以鄙远..( )(7)共其乏困..( )(8)邻之厚,君之薄.也( )(9)朝.济而夕.设版焉( )(10)与郑人盟.( )5.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译文:(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译文:(3)是寡人之过也。
( )译文:(4)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译文:二、语基习题化细练6.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B.失其所与,不知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 B.共其乏困C.臣之壮也,犹不如..之力不及此..人 D.微夫人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烛之武退.秦师②且贰.于楚也③晋军函.陵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⑤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⑥越国以鄙.远⑦朝.济而夕设版焉⑧因人之力而敝.之⑨既东.封郑A.①④⑤/②/③/⑥/⑦⑨/⑧B.①④⑤/②③/⑥⑧/⑦⑨C.①④⑤/②/③/⑥⑧/⑦⑨D.①④⑤/②/③⑦⑨/⑥⑧9.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其.还也②人尽其.才,悉用其力③以.其无礼于晋④以.刀劈狼首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三、课文高考化精练阅读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全文,完成题目。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A.以乱易整,不武易:容易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D.老者衣帛食肉衣:穿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故民之从之也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B.提刀而立,为之四顾夜缒而出,见秦伯C.阙秦以利晋樊哙侧其盾以撞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吾其还也3.下列各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以其无礼于晋B.臣之所好者道也是寡人之过也C.若属皆且为所虏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夫晋,何厌之有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桓晋文之事》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课后作业4烛之武退秦师 Word版含解析

课后作业(四) 烛之武退秦师[基础巩固层]1.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亦无所害.害:害处 B .晋军.函陵 军:军队 C .越国以鄙.远 鄙:把……当作边邑 D .子犯请.击之 请:请求【解析】 B 项,军:动词,驻军。
【答案】 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是寡人之.过也B.⎩⎪⎨⎪⎧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C.⎩⎪⎨⎪⎧越国以.鄙远以.乱易整,不武D.⎩⎪⎨⎪⎧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 【解析】 B 项,均为介词,对。
A 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C 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D 项,代词,这件事/语气助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答案】 B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越国以鄙远A .因人之力而敝.之 B .共其乏.困. C .邻之厚.,君之薄也 D .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 例句: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国家。
B 项,也是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A 项,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C 项,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
D 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兵。
【答案】 B4.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B.且贰于楚也C.夫晋,何厌之有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解析】C项为宾语前置句,A、B、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C[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②,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③,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文言文实验班作业1

实验班《烛之武退秦师》作业一、课内知识考查:1、选出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⑪以.其无礼于晋⑫敢以.烦执事⑬越国以.鄙远⑭阙秦以.利晋⑮不赂者以.赂者丧⑯以.地事秦⑰秦以.攻取之外⑱苟以.天下之大A.⑪⑫/⑬⑭/⑮⑯/⑰⑱ B.⑪⑯/⑫⑰/⑬⑭/⑮⑱C.⑪⑮/⑫⑯/⑬⑭/⑰⑱ D.⑪⑫⑮⑯⑰⑱/⑬⑭2、下列带“之”的各句均选自本课文,若按用法把“之”分类,哪一项正确()①公从之.②臣之.壮也③是寡人之.过也④许之.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行李之.往来⑦君之.所知也⑧夫晋,何厌之.有⑨将焉取之.⑩唯君图之.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3、与“既东封郑”中“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肆其西封 B。
朝.济而夕设版焉C.越国以鄙.远 D。
烛之武退.秦师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两个B.晋军.函陵军:驻军C.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D.以乱易.整,不武易:替代5. 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B.越国以鄙.远C.既东.封郑D.郑既知亡.矣6、辨析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一)若①更若役,复若赋②以若所为,求若所欲③天若有情天亦老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二)说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③秦伯说,与郑人盟(三)辞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停数日,辞去③不辞辛苦(四)鄙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五)微①则名微而众寡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⑤其文约,其词微7、指出下列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解释其意义①且贰于楚也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③越国以鄙远④既东封晋,又欲肆其西封,夜缒而出⑤与郑人盟⑥不仁,不知,不武8、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㈠之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㈡以①以其无利于晋②.焉用士郑以陪邻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④.以乱易整,不武㈢其①以其无利于晋②君知其难也③又欲肆其西封④吾其还也文段一《董仲舒传》董仲舒,广川人也。
第2课 烛之武退秦师 课时作业

(时间:45分钟 分值:40分)一、基础巩固(20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假如 B .是寡人之过.也 过:过错 C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犹:好像 D .晋军.函陵 军:驻军解析:选C 。
C 项,犹:尚且。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 .以其无礼..于晋 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解析:选C 。
A 项,古义:那人。
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
B 项,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接待或请客的主人。
D 项,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是寡人之.过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敢以.烦执事 C.⎩⎨⎧以其.无礼于晋吾其.还也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解析:选D 。
D.焉:句末语气词。
A.之: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以:连词,因为;介词,拿。
C.其:代词,代指郑国;表示祈使,还是。
4.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夫晋,何厌之有B.以其无礼于晋C.佚之狐言于郑伯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解析:选A。
A项为宾语前置句,B、C、D三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5.下列各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旧说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B.侯、伯: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从而可见,齐桓公的位次高于晋侯。
C.东道主原意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因当时郑国在秦国之东,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主”。
后以“东道主”指称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指请客的人。
现在,“东道主”也可以指某项赛事的主办国家、主办城市或主办单位等。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氾.南(fán) 栖.息(qī)游说.(shuō) 跌宕.多姿(dànɡ)B.函.陵(hán) 官宦.(huàn) 更.改(ɡènɡ) 摇曳.生姿(yè)C.宫阙.(què) 窥.视(kuī) 讽谏.(jiàn) 寝.食不安(qǐn)D.涕唾.(tuò) 翁媪.(ǎo) 沟壑.(hé) 恃.才傲物(shì)解析:A项,“说”应读shuì;B项,“更”应读ɡēnɡ;D项,“壑”应读hè。
答案:C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B.以乱易.整,不武(容易)C.许.之(答应)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戍守)解析:B项,易:替代。
答案:B3.下列带“之”的各句均选自本课文,按用法把“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公从之②臣之壮也③是寡人之过也④许之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行李之往来⑦君之所知也⑧夫晋,何厌之有⑨将焉取之⑩唯君图之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解析:①④⑨⑩是代词;②⑤⑥⑦是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是助词,的;⑧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答案:B4.下列加点的词与“既东封郑”中“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肆其西封.B.朝.济而夕设版焉C.越国以鄙.远D.烛之武退.秦师解析:A项,“封”是疆域的意思;C项,“鄙”是名词用作动词;D项,“退”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B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日前,卫生部表示将继续密切关注全国以及重点省份流感疫情的形势,加强对流感疫情的分析、研判和监测工作。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_________ ___ (《烛之武退秦师》)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史记鸿门宴》)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陪___(2)善___(3)内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先秦散文、儒家经典,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作业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后作业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B.秦伯说,与郑人盟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无能为也已2.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B.焉用亡郑以.陪邻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以.乱易整,不武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从属二主) 越国以鄙.远(把……当做边邑)B.晋军.函陵(驻军)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D.秦伯说.(言,道) 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D.亦去之5.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6.下列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B .何厌之有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 .以其无礼于晋二、文本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7~10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作业-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二年级语文复习同步作业《烛之武退秦师》班级姓名学号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公乃召烛之武,曰:“__________”)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子犯请击之,(谓公曰:“______”)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3)《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骄傲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5)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二、基础知识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夫晋,何厌之有(4)秦伯说,与郑人盟(5)失其所与,不知2.一词多义1、而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2、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且焉置土石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⑥朝济而夕设版焉4、之①唯君图之②子犯请击之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④臣之壮也3.词类活用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越国以鄙远邻之厚,君之薄也即东封郑若不阙秦阙秦以利晋因人之力而敝之共其乏困4.古今异义(1)东道主(2)行李(3)乏困(4)夫人5.文言句式1)是寡人之过也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夫晋,何厌之有?4)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参考答案一、(1)烛之武大敌压境弃前嫌。
(2)慧眼识才佚之狐临危荐勇士(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4)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5)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二、1.通假字已,通“矣”,了。
《烛之武退秦师》(分层作业)(原卷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烛之武退秦师》分层作业建议用时:40分钟得分题型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叙事愈是通向往古,愈是庄严肃穆,充满神圣感和紧张感。
在《尚书》叙事里历史主角是尧、舜、皋陶、禹、汤、伊尹、微子、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具有历史决定意义的英雄人物。
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通常是半人半神,庄严崇高,______,很少见到他们______的变化。
他们的语言常常是自上而下的训话,高屋建瓴,一言九鼎,不容______。
(),这样的历史美学风格在《春秋》中也鲜明地表现出来。
所谓“《春秋》谨严”,即是叙事艺术的庄重矜持,因此《春秋》依旧带有上古史学正襟危坐的美学风格。
《左传》的文学突破恰恰是对宏大事件即所谓“正笔”的历史突破。
在“正笔”之外,《左传》由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充满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曲跌的审美转向,体现了春秋文学的历史进步。
这种文学上的闲笔、侧笔看似闲情逸致______却更富有艺术趣味,更具有揭示历史本质的力量。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不动声色心理置疑轻描淡写B.不动声色心灵质疑云淡风轻C.不苟言笑心灵置疑云淡风轻D.不苟言笑心理质疑轻描淡写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
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B.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C.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
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D.由于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A.《左传》在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充满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转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作业说明:三项作业选择其二。
一、作业一《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是选自《左传》,《古文观止》里也选了这一篇。
经典就是经典,无论过多长的岁月,只要我们重新拿起书来再读上一遍,内心仍然充满感动与温暖,对我国语言文字的温情,我想每一个中国人只要读上几句都会油然而生。
那么读完这篇文章,你有和感悟?不少于400字,鼓励用文言文写作。
历届优秀学生作品展示:1、烛之武说退了秦师吗?《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高明的说辞,历来为人称道,《古文观止》编选者评论有“……思之毛骨俱悚,宜乎秦伯之不但去郑而且戍郑也”。
受此影响,后世多沿用此论,认为秦伯还师是因为烛之武的一篇说辞,但细究之下,我们发现远非如此。
不错,听了烛之武的说辞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这个“说”字,大有深意在焉。
秦伯为什么“说”?是烛之武一语点醒梦中人?是秦伯认为烛氏言之有理而心悦诚服?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秦伯乃春秋五霸之一,其治国安邦雄才大略,可谓一代英主,手下又有谋臣云集。
烛氏的几番道理,秦国君臣未必想不到,且通篇找不到一处秦国君臣首肯、赞赏烛氏言论的描述。
揆诸情理,烛秦之间应该有一段问答,而实际情况是烛氏一论到底,则“秦伯说”,而后“乃还”,何说之容易耶?只有一点解释,那就是:这一切都是秦伯的胸中“成竹”。
那么,他为什么高兴呢?因为,烛之武的说辞正中下怀。
烛之武深夜见秦伯,是负命而来,他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国家。
烛氏的谦卑、明确的态度(包括对晋国)和开出的条件正与秦国利益相符,与自己的设想一致。
可以说,烛之武“夜缱而出”之前秦国撤军的大局就定下来了。
前文已经提到,秦晋围郑,各有其政治、军事目的。
试想,郑乃一弹丸小国,若真要亡郑,秦晋任何一国遣一员战将提一锐旅即可,何必晋侯、秦伯亲临,且做出“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的架式?春秋战国时代,强国常在边境大会诸候,以显示和巩固强国之威。
因此我们可以说秦伯这次围郑,目的并不是亡郑,而是一种强国之间的政治斗争,是两个大国君王的会盟。
郑国在这场政治和军事斗争中,不过一枚棋子。
郑国请求秦国的庇护无疑向世人宣告了秦国的霸主地位。
而这正是秦伯梦寐以求的,这也正是他此行的目的。
再说,郑国投靠秦国这一举动,给晋国一记重拳。
晋军浩浩荡荡杀奔前来,却让秦军占尽先机,除了落得人困马乏之外,什么也没有得到。
“吾其还也”,字里行间流露出无奈和沮丧!秦伯自然心中畅意,他料定晋国不敢也不会公然跟自己作对。
高瞻远瞩,知人甚深,因此在“与郑人盟”后,留下一支驻军,班师还国,从此,郑国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兵法”云,上兵伐谋。
秦不费一兵一卒,一枪一矢就得到了郑国,同时又打击了对手晋国,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双重胜利,一石二鸟,秦伯安能不“说”?因此,可以说,秦伯退军,是春秋时代诸候争霸的权谋较量的结果,不一点都是烛之武的功劳。
烛之武只是看到了秦国有统一天下的野心,秦不会帮忙让晋国强大,进而对它自己产生威胁,而秦不侵占郑对秦是有益的这些因素,对秦伯作了一个善意的提醒而已。
烛之武退秦师只是摁住了火苗,或者叫扬汤止沸,并没有熄灭火种,来个釜底抽薪。
历史和诉说对象本身都不允许他像后来的孟子那样从仁政的角度,来给秦伯上一堂提升人生境界的潇洒的思想品德课。
因为利益而联合的国家,将来也必定因为利益而分开,今天秦穆公因为一点蝇头小利而背弃了与秦国有着深厚友谊的晋国,反与郑国联合,他日如果有比与郑国联合更大的利益,秦国也一定会和郑国翻脸。
后面的“崤之战”的故事,刚好验证了我们的说法。
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只是一个简单的利益关系,根本没什么真正的友谊可言。
“国与国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任何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
但是,外交关系中必须有诚信,不能因为一点利益就置道义于不顾,作出背信弃义的事情来。
生活,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利的追求上,应该追求更高更全的人生境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2、蜻蜓点水话人物-----读《烛之武退秦师》品春秋风云人物有研究指出《烛之武退秦师》记录行人辞令时,既表现了美的一面,又表现了虚伪、狡诈、霸气的一面。
烛之武是成功了,但同时又失败了,而且败得相当危险。
对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成功”,绝不能看作是他的外交辞令有多美,相反他在游说中自作聪明地给敌人当上了高级参谋,从而几乎给郑国带来亡国的惨祸。
细心的研究者还捕捉到了烛之武和佚之狐等人对话中的奥妙,并窥见《左传》的文学语言特色。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连用“也”“矣”“也己”几个语气词,写出了烛之武对朝廷不能重用自己的不满情绪。
而“公曰”几句,则少用语气词,表现出急促的口气。
从语气词的使用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物心态的描摹是很讲究的,所谓声口毕肖是也。
除了烛之武,郑伯在危难之间也显示出“能屈能伸”的驭人艺术,郑伯的屈人语言艺术也掌握得很有分寸,不愠不火,不卑不亢。
刘大杰说《左传》“我们现在读了,还能亲切地感受到当日政治舞台的状况,和舞台人物的种种面貌动作和性情”,这精辟地概括了《左传》人物塑造的高超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人物形象众多,既有国君,又有大臣和谋士。
全文仅294个字,却把《春秋》上的一句话“晋人、秦入围郑”做了全面具体的描述。
围郑缘由、军事布置、外交活动以及解围撤军,都一一交代清楚,还突出描绘了三方主要人物的关键言行。
出场人物共10人,烛之武是中心人物,着墨最多。
可也并未大肆铺写,而是着重记述他游说秦伯,用了125个字,接近全文的一半。
佚之狐的荐举、郑伯的致歉,都只是铺垫,用简笔勾勒写。
围晋的主谋是晋文公,撤军时多写了几笔。
秦穆公则不做重点描述。
子犯仅仅是晋文公的陪衬。
祀子三将戍郑,是下文伏笔,这里只交代。
春秋战国时期是“士”阶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中很多虽然社会地位低,但对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他们身上都有那种为国为民的无畏的“士人精神”,为了理想英勇献身的精神。
此种群像分析符合时代特点。
烛之武作为主要人物备受研究者关注。
周振甫认为:“烛之武听了郑文公的话,就去了,表现了其爱国心。
从利害关系打动秦穆公,显出他的智慧学识和辩才。
”有研究者将烛之武和触龙比较,指出本文塑造了一个不计前嫌、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形象。
用语言描写突出了烛之武的不卑不亢、张弛有度;用细节描写与侧面衬托,表现了他“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超人智慧。
这种通过比较法得出的结论富有新意。
很多人往往把退秦师的功劳算在烛之武身上,而忽略了佚之狐。
其实他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描写他的文字仅有14个,但蕴含很多内容:“师必退”表明他是一个具有军事智慧的预言家,“见秦君”表明他是在复杂斗争形势下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决策者,从“使烛之武”看出他是一个积极主张进行政治对话的政治家。
这个研究关注到了次要人物的性格和重要作用。
晋文公也是一个重要人物。
“他不肯去攻击秦军,做了多方面的考虑,是有识见的君主。
”他乘人之危的不义之举固然会招致非议,烛之武的巧言退敌也功不可没,兵戎相见的几方战事最终没有爆发。
这虽然主要归功于烛之武如簧的巧舌,但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晋文公的为人品性和非凡的君王气度。
他有知恩必报的仁者气度、谙熟韬略的武者风采,更有求同存异的智者典范。
3、探幽微人物内心品经典语言内涵-----读《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的老成、善于公关与战略眼光。
烛之武在年轻时不受重视,应该说佚之狐的推荐好不容易使他有了一个施展能力的舞台和空间,按理应该很急切,至少也应该很高兴的接受任务,因为他有这个能力,有把握完成这一艰巨的使命。
无能为也矣,“无能为”,暗含了想“为”而无法“为”,表明了他有建功立业的愿望。
可他表现出来的却是以退为近。
他抓住郑伯别无他法的心理,说出了“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当然,这固然有抱怨的意思在里边,但如果我们设想他当时的情景和后边的实际效果,我们认为,不排除有如下可能:①试探郑伯是否真心想起用自己,是病急乱投医,还是死马当活马医,还是只是想了解一下是否有好的计策;②借机抬高身价,博取更多的资源或利益;③为了争取全权授权,以使在与秦伯谈判时有利于随机应变处理。
事实证明,他从郑伯那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权力。
他可以答应向秦称臣,可以和秦国订立盟约。
当然郑伯说服他也很有一套,先是放下国君的面子主动道歉,再是晓以厉害,覆巢之下无完卵,“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纵然郑公不善言辞,只要给了他行使权利的必然条件,我相信,烛之武仍然会成行,因为他的言语中隐有建功立业的想法和愿望,因为他处在一个邦国多难的时代,也因为他的时代崇尚苏秦、张仪般的人物。
烛之武的老成还可以从夜缒而出可以看出。
从交战方的地形图可见,秦晋军队并非围着郑国都城,可是他仍然夜缒而出,可见其考虑之周,国家开战,难免有晋国的细作徘徊于国都,如果处理不慎,极有可能被重耳知道,不管是劫杀还是呵令秦国停止接见或“忠告”,纵令其有经天纬地之才,恐怕也回天乏术。
烛之武的善于公关和强的执行力,在见秦伯的时候表现得最为充分。
他抓住国家关系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决定的这个原则,利用秦晋联盟之间的脆弱点,并以无形的力量,攻取了这个脆点。
从课文行文前边我们不难看出秦晋联盟的脆弱性。
驻军态势表明了晋军驻扎在函陵,处于秦军氾南的西边,按正常的行军布阵来说,秦国驻军应该和晋国换位。
因为离秦国越远,而且中间还夹着一个支晋国军队,不方便秦军粮草补给和人员控制交流。
换句话说,晋军的布防本来就留了一手,防着秦军,他们并非真心铁杆联盟。
从师出有名来看,仅因为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就出兵,理由总觉得有点单薄和牵强,这个出兵口号不具有号召力,很难凝聚成强大的力量。
烛之武洞察到了这种矛盾。
选择秦国作为突破口。
在敌我矛盾中,主要矛盾是晋郑矛盾,相对更难解决。
而秦郑则不然,秦郑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利益,在国家利益方面,二者有竞合的地方。
烛之武先是假设秦晋联盟攻取郑国成功,其结果是秦国与郑国因并不接壤,管理不便;晋军作为联军主力,分享胜利果实时一定要多一些,从实力增长速度来看,明显对晋更有利。
这样站在秦国的立场和角度帮助秦穆公分析,使其感到用兵无利可图。
接着烛之武许以利益,“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其外交辞令暗含称臣之意,让秦觉得无须通过战争就可达到战争的目的,加兵于郑之心顿减。
然后翻出陈年老帐,“许君焦、瑕”二地未予兑现,这本来发生在公元前651年重耳上届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当然晋文公回国前为了借重秦军,也重申了此事),表明晋国无国家信用,有可能现在答应共分胜利果实之事都落不到实处,更是让秦伯心灰意冷。
最后,烛之武站在战略高度看待秦晋关系,祭出杀手锏,“夫晋,何厌之有?”,表明秦国可能沦为晋国称霸的下一个征服目标,秦穆公果然被击中要害,不由自主的走进了烛之武的计策之内,进而同意背弃与晋的盟约,转而与郑结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