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居 碉房是藏族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

合集下载

碉房——藏式特色民居建筑

碉房——藏式特色民居建筑

碉房——藏式特色民居建筑
碉房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自东汉时就有存在。

碉房藏语称为“卡尔”或“宗卡尔”,原意为堡寨。

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碉房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

多为石木结构,外墙向上收缩,内坡仍为垂直状,屋顶多为平顶。

内部居室以柱为单位,一根中心柱为一间,较大的居室或客厅为四梁八柱。

这种民居建筑注重蓄热、保温、防风性能,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碉房一般分两层。

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物室或楼梯间。

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在建筑形式上,又可分为碉楼式碉房、碉塔式碉房、独立式和院式碉房。

尽管各地的碉房形态和规模各异,但仍有很多辨识度极高的共性,比如石木、土木的材质,敦实方正的外形,黄白底色点缀黑、红、蓝、黄、绿等色彩……
藏族的碉房庄重内敛,但绝不乏味。

房檐上五色的彩绘,屋顶飘扬的经幡和风马旗,不失明艳又恰到好处。

火、云、天、土、水,红、白、蓝、黄、绿,他们把自己心目中的天地万物,用彩绘点缀在碉楼的窗檐和门楣上。

藏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块瑰宝,充分体现了地理环境、历史因素、气候特点、宗教信仰对建筑装饰产生的影响。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以古建筑传统优秀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建筑互联网创新平台!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

青藏高原民居建筑原因探析——以碉楼为例

青藏高原民居建筑原因探析——以碉楼为例
藤 2 0 1 4 .
磁罄嘲 霹
Hale Waihona Puke 青藏高原 民居建筑原 因探析
— —
以碉 楼 为例
文/ 郭佩

要 : 民居 ,体 现 的 不 仅 是 一 个 民 族 一 个 地 区的 生 活 空 间 ,更 重要 的 是 本 民 族 本 地 区 的 生 活 方 式 以及 与 其 相 关 的
政 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碉楼 ,作为青藏高原地区民居的一种大众化建筑 ,是藏族地 区广泛存在 的一种 民居 形式 ,是青藏 高原 地 域 文化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其 历 史久 远 、类 型 的 作 样 、风 格 的 独 特 ,正 是 藏 族 民 众 在 本 民族 丰 富 灿 烂 文 化 的 基 础 上 发展建 立起 来的建筑风俗和人文景观 。本文将从建立背景对青藏 高原的碉做简单的探讨。 关键 词 :青 藏 高原 ; 民居 ;碉 楼 藏语 中称碉为 “ 卡尔” 或者 “ 宗卡尔 ” ,原意是 堡寨 、堡垒 或者碉 堡 。早在新石器 时代 ,昌都卡若遗址 的原始居 民就创造 了早期 的石制 的 楼房 ,主要包括 圆底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三种 类型。这应该 是 青藏 高原地 区碉楼 的最初雏形 。公元前 2世纪 ,藏族地 区建 造 了第一 座 藏族 的宫堡式建筑雍 布拉康 ,这座城堡依 山而建 ,代表 了当时碉楼建 筑 的最高水平 。赤松德赞赞普统治时期 ,民居发生 了较大 的改变 ,从 山 上 的石头城堡迁移 到 了平 原地 区,开始 了建屋 而居 的时代 。发 展到 1 1 世 纪时 ,西藏 的民居建造的极其高大奢华 ,在达官贵族 的碉楼 中更是体 现 的淋 漓 尽 致 ,如 米 拉 日巴 的碉 楼 已经 发 展 到 九 层 之 高 。
“ 碉楼的种类和类型十分丰 富,根据建筑 材料 的不 同 ,分别 为石碉 和土碉 ( 青藏高原碉楼绝大部分为石碉 。土碉仅见于汶川和金沙江上游 流域乡城 、得荣 、巴塘 、白玉 、德格 、新 龙等 地 ) ;从外 观造 型来看 , 有三角 、四角 、五角 、六角 、八角 、十二角 、十三角等七类 碉 ;按照 功 能 的差别 ,分 为家碉 、寨碉 、战碉 、经堂碉等 ;此外按 当地 民间说法还 有公碉 、母碉 、阴阳碉 ( 风水碉 ) 、姊妹碉 、房中碉等。 ” 青藏高原地 区最早的碉楼是作为居住房来使用的 ,当时的碉楼 体系 并不成熟 ,但 已经是现代碉楼的雏形。随着社会 的进步 与发 展 ,藏族 先 民不断强大起来 ,建立 了显赫一时 的吐蕃王朝 。这一时期 吐蕃王朝不 断 对外扩张 ,同时也遭遇其他 民族的攻击 ,这时碉楼的军事作 用就体现 出 来 了。然而 ,碉楼发挥军事作用较为重要 的一次应当是清乾 隆两次发 动 的大 小 金 川 战役 。 清乾隆两次发动大小金川战役时 ,这里 由于碉楼密集 ,给清朝对 大 小金川 的军事进攻带来 了极大地 困难 。清朝两次对大小金川 用兵主要 就 是 围绕 “ 攻碉” 和 “ 守碉 ” 进行 的 ,不 仅采取 “ 以碉 逼 碉 ” 的战 术 , 甚至还 以修建碉楼 的模拟方式来探讨攻破碉楼的战术 。由此可见 ,碉 楼 对 于藏族居 民来说 :其军事 防御 的作用 已经远远超 出了居住 的作用 ,同 时还可 以很好 的将两者的作用结合起来 。

藏族民居

藏族民居

六长寿图
• “六长寿”即“人长寿”、 “山长寿”、“水长寿”、 “树长寿”、“鸟长寿”、 “兽长寿”。此六种被赋予 了吉祥长寿之谓的人物、动 物和大自然景物,体现着藏 族远古原始宗教信仰、苯教 信仰中自然崇拜、神灵崇拜、 祖先崇拜、万物有灵的质朴 信仰观念,体现着远古人类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相互依 存、生死与共的亲密关系和 人类追求生态平衡的环保意 识。 • 这幅图主要是祈福全家人能 长命百岁。 • •

拉萨老城区的碉房
八角街里的碉房
小昭寺附近的碉房
拉萨郊区的碉房
返回
绚烂的壁画
壁画是一种非常普及的绘画形式。 寺庙里的壁画与私人住宅里的壁 画是不同的。寺庙里画的大多是与 宗教有关的或是与历史有关的壁画, 而私人住宅里画的是世俗的。这些 世俗画中含有祝福的象征意义,其 中最著名最常见的有以下四个:
和睦四瑞

在茂密的森林之中,生活着白象、猕猴、白兔、 小鸟这四种动物,它们和睦相处,相互帮助,幸福地 生活在一起。时间长了,互相之间还不知道谁的年龄 最大,谁的年龄最小,无法相互敬称。它们需要长幼 之分以敬老爱幼,于是大家一起来到一棵大树前,各 自讲述从小看到大树时的印象。大白象说:“我看到 这棵大树时,树与我一样高。”猕猴说:“我当时看 到这棵大树时,树与我等身。”白兔说:“记得这棵 树刚刚长出两片嫩叶的时候,我曾吮吸过嫩叶上的露 水。”小鸟说:“当年,我是在遥远的地方吃了这棵 树的树种,飞到这里的时候,这棵树种从我的粪便中 排了出来,一点点长成大树的。”至此,它们知道小 鸟年龄最大,白兔次之,猕猴居三,白象虽然身体庞 大,但还是个小弟弟,所以居第四。 • 此图画象征着团结和睦,幸福吉祥,表达了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互相帮助,互相依赖,众缘和合的思想, 是一幅藏民族传统的吉祥图。

古老藏寨的民居碉房(散文)

古老藏寨的民居碉房(散文)

的民族建筑遗产和建筑历史。具体而言 , 拉则村的藏式碉房有这样一些特点:


建筑的原 始材质 和原始形 态
社会 的发 展进步 , 群众 生活 的改善 提高对 人们 的衣食 住行产 生 了直接影 响 , 发 生了 很大
改变。就居住条件而言 , 无论城镇还是农村牧区 , 修建新房 , 选择更舒适更美观的居住条件
已成 了普遍 的 追求 , 而 且 更倾 向 于简 单 实用 的现 代 住 房 , 所 以建 筑 的传统 特 色正 逐 渐被 忽 视 。在这 样 的大趋 势 下 , 拉 则村 的 民寨 民居却 依 然保 持着 原创 的传 统特色 和 较强 的文 化表
古老 藏 寨 的 民居 碉 房
1 1 3

‘ 4 l
1 1 2
古老 藏寨 的 民居 碉房 散 文 尕 Nhomakorabea 昂 江
位于玉树市安冲乡政府所在地的拉则村 , 四面高山环抱 、 村边河流激荡 , 傍山临河的坐 落, 形成了自然惬意的人居环境。宜牧的高山草场 , 宜农的河沟农田, 使百姓获得了粮食、 肉
食、 酥 油等 基本 的生 活需 求 , 全村 皆以 碉房 为民 居的传 统 居住 习俗 , 保持 着古 老藏 寨 的原始 风 貌和文 化特色 , 承载 着源 自遥远 年代 的民族 情结和 人文传 承 , 而 这一切 正逐 渐演变 为珍 贵
的传统 建筑 文化没 有发 生改变 , 许多 新建 的房屋从 取材用 料到结构 形 制。 以及
外观装饰 , 仍是藏式建筑的风格特色和当地久已形成的造屋习俗或文化模式的
固守 。可 以说 , 新 建 民居 追求宽 敞明 亮 、 方便 舒适等 使用功 能外 , 仍然保 持着藏 式建 筑古 老 定形 的传统 文化 特色 , 而 且 比过去 更加 美观 更加 漂 亮 , 传 统文 化 的

简析四川藏族民居地域特色

简析四川藏族民居地域特色

简析四川藏族民居地域特色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乡愁是城乡规划建设对诗境规划思想体现和诗意栖居的表达。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城乡规划建设指导思想和理论用诗一般的语言给予的表述。

乡愁是情怀—乡愁是一捧土,一朵云;乡愁是一溪水,一片林;乡愁是一条路,一扇门;乡愁是一杯酒,一生情。

乡愁是传统—热爱故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高尚德行和品质。

把“乡”与“愁”连在一起来形容思乡情的,最早要数唐代早期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种故土情怀几千年传承至今,仍然凝聚并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

乡愁是心灵—乡愁是对往昔生活环境的思念与记忆;乡愁是对故土养育之情的感怀并感恩;乡愁是对人生情怀心灵的慰藉与寄托;乡愁是对乡土文化纯真的寻求及抒发;乡愁是对地域特色文脉的诗咏和传唱;乡愁是抚今追昔高尚情感的升华和呼唤;乡愁就是历史与文化,文化遗产就是乡愁。

乡愁是人性—乡愁是人生情怀升华的最高境界;乡愁是人格的历史情结和文化修养;乡愁是人性孝道文化精神的典型表现;乡愁是建筑伦理文化空间的集中体验。

乡愁是力量—中华民族的乡愁是华夏民族文明传承的根脉,是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渴望,是实现中国梦的追求,是民族复兴的力量。

记住乡愁是我们这一代感恩先人、无愧子孙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

藏族建筑文化博大精深,留存着民族的记忆。

藏族建筑寄托了民族的乡愁,极具研究和保护价值。

一、自然环境与聚落分布四川藏族的历史和文化同西藏地区一样古老悠久。

其民居主要分布于阿坝和甘孜两个民族自治州,该地区地广人稀,占了全省面积的一半左右。

藏族民居建筑之碉房

藏族民居建筑之碉房

三层或 四层多为经堂 、 面东或南与晒廊 、晒 台相 连。平屋面又是 藏民凉晒谷物的 地方。
四川藏族碉房的厕所安排非常特别,除了少数设在底层牲畜圈内,大部 分厕所都悬挑在楼层室外,上下层重叠,但蹲位错开,粪便直接落入屋 外粪坑,方便卫生。
•装饰
在建筑色彩上 ,藏民们习惯在大片石墙上粉白 或涂浆 ,嵌L梯形黑框小窗形成 鲜明的对比 ,使 其具有鲜明的线条。
•举例:西藏囊色林主楼
囊色林是西藏地区一家古老的贵族,囊色林庄园位于西藏山南地区。 主体建筑为碉楼形式。建于吐蕃王朝末期,迄今已有1000多年。
主楼主要平面呈长方形, 东端前部又向前部东凸 出一块。主体6层,局部 7层。 建筑面积共约1440平方 米。底层的层高约5米。 开窗很窄,成通风口, 位置较高,距地约4米。
•材料来源
材料是极突出表现藏地民居特色的形式之一。藏族地区盛产石料, 以碉房等民居建筑多以石为主要建材。
石料除了片石、毛石、碎石等,还有一种西藏特有的土,被称为 “阿噶土”,它由岩石风化而成。以这些石料为主结合当地出产 的柳木、杨木、松柏木、杉木等木材建造。
石材料主要作为墙体砌筑材料,多 为自然形态略施打磨,砌筑后的墙 体风格粗犷、自然。这样的石与木 质的建筑材料与组合,正适应了当 地雨水少而气候干燥的特点。
•结构
碉房多为石木结构
剖透视
楼层为木梁密肋,上铺树枝, 并铺一层20厘米厚的土层。 富裕人家在土层上还要铺一 层木楼板。剖透视 Nhomakorabea木梁
剖面图
•布局
碉楼的布局 : 一般底层为牲畜圈和 贮藏草料的地方 。 二层卧室、灶房之用 , 小间作贮藏室 或楼梯 间大间是藏民生活中 心 ,当中设坑灶 ( 火 塘 )。
藏族民居建筑——碉房

论中国民居建筑之藏族碉楼

论中国民居建筑之藏族碉楼

论中国民居建筑之藏族碉房摘要: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形式。

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的房子,一般高三至四层,也有低至一层或高达五层。

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在汉元鼎六年以前就有存在。

因形似碉堡,所以俗称碉房。

很多人会疑问碉房到底是“碉”还是“房”,那么我们就根据史书记载以及现在对碉房的研究来了解一下碉房这种民居形式。

关键字:碉房青藏高原民居形式藏族民居分布的地域极为广阔,较为集中的区域有青海的果洛、西藏的拉萨和泽当、四川的阿坝和甘牧。

就连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也有藏族民居的分布,虽然各地地形气候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多属于高原地带,因而其典型的藏族民居形式多大同小异。

藏族民居的主要形式是碉房。

据史书记载,碉房民居的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平面。

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

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带曲尺形,中间设一小天井。

内部精细隽永,外部风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强烈,民居处于一片银色中,显得格外晶莹耀眼。

这种藏族民居为什么被称为“碉房”呢,这主要因为它是由土或石建筑而成。

或石块砌筑,或乱石码砌,或土砖砌筑,或土石混合,或生土浇捣等,方式多种多样,但都坚固结实、厚重保温,而且形似碉堡,所以俗称碉房。

藏族碉房的产生,是由当地的气候与地理等条件决定并与之相适应的,也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藏族人民生活的地区,其地理、自然、气候等条件都非常特别,与一般的汉族人民聚居地有很大差别,民居也就表现出与汉族完全不同的风格。

汉族民居以院落形式组合不同功能的房间,而藏族民居则以单体的形式,将厅堂、厨房、卧室、厕所、畜圈、仓房等不同功能的房间安排在一栋建筑之内。

这一点可以说是汉、藏两族民居最本质的区别。

藏族碉房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农牧业并举的广大藏族地区的民居建筑形式。

藏族的建筑有什么特色

藏族的建筑有什么特色

藏族的建筑有什么特色生活中我们身边总会有一些少数民族的人,不同民族的人来自的地方都有不同,区域性的不同气候特点也有不同,在建筑居住形式上都会有不同,针对少数民族中的藏族看,他们的建筑有着什么样的特点特色呢?藏族建筑上的风格有哪些特点呢?想了解的话那就赶紧来下面看看关于藏族建筑特色与风格介绍吧!藏族建筑特色与风格介绍碉房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藏族人民居住建筑形式。

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而成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

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的名称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

藏族民居的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

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

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带曲尺形,中间设一小天井。

内部精细隽永,外部风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强烈,民居处于一片银色中,显得格外晶莹耀眼。

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

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

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

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藏族民居在处理住宅的外形上是很成功的。

因为简单的方形或曲尺形平面,很难避免立面的单调,而木质的出挑却以轻巧与灵活和大面积厚宽沉重的石墙形成对比,既给人以沉重的感觉又使外形变化趋向于丰富。

这种做法不仅着眼于功能问题而且兼顾了艺术效果,自成格调。

帐房那曲、阿里等牧区群众主要居住形式。

帐房的平面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2米左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四周用牛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

帐房正脊留有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供采光和通风。

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或土坯垒成高40~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牛粪。

各具特色的民居

各具特色的民居

土家族吊脚楼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 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依 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 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 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 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 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 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 4排扇3间屋结构者 ,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 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 杆。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 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 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 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 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 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 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侧有一 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 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 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Fra bibliotek 皖南民居

中国民居-藏族碉房

中国民居-藏族碉房
建筑色彩
外墙以白色为主(即在粗加工的毛石墙或土墙上涂一层白色浆,不用刷子,人直接在屋顶顺墙 浇淋涂料) ,风格粗犷豪放。 一般民居在外墙上沿涂两条宽5cm红黑色带,绕墙一周,非常醒目。白红黑是藏族民居的主要 色彩,象征天、地、人.
总体特征与形态
多建成两到三层的楼房形式,富商甚至建到五层,所以也称碉楼。 平面大多以柱网为单元进行组合,构成方形居室,一般是外部为一大间,内套两小间,层高较 低,错开的房间形成错落有致的浑厚造型。
气候条件
藏族的气候条件是日照多,辐射强,大风多,温差大,气候较为寒冷、干燥。
气候条件决定了民居建筑特定的形式,表现为:坚固、安全、防寒的碉房。
分类
分为贵族家院、政府公房、商人与一般民居的私房等几种
第十九讲 藏族碉房、窑洞民居
贵族家院 豪华、宏伟,房间主次分明。先有一座三四层的回字形平面主楼,楼前再建二层院廊。 主楼底层多作为仓库和杂物房,二层为管家住房、厨房、食物储藏室等,三层为主人住房与大 厅,四层设经堂和较高级住房(留宿顾客时用)。 房屋都以石墙为主,土柸石墙,房屋质量较好。
底层室内有很多柱子,形成多个方格,在木柱间装置木板后与牲畜相隔,可以堆放草料。
要上二楼的起居室和待客厅必须经过牲畜圈,上楼的楼梯设在中间略靠大门的位置,牲畜气味 会窜上二楼,但牲畜对人们生活非常重要,所以为保证牲畜冷暖和安全,只有人、畜共处一室。
平房形式平面布置呈“凹”字形或“L”形,房子中央设大开间,做全家活动的重要场所。在 一侧设厨房或卧室等房间。另外在离住房稍远处设牲畜圈、厕所、杂物房等。房子的外围建有 院墙,住房与牲畜等用房都在院墙之内,形成一个完整的院落生活空间。
第十九讲 藏族碉房、窑洞民居
1、藏族碉房 分布
藏族民居分布的地域极为广阔,较为集中的区域有青海的果洛、西藏的拉萨和泽当,四川的阿 贝和甘孜。多属于高原地带,因而其典型的藏族民居形式大同小异。 藏族民居的主要形式是雕房(是一或石块砌筑、或乱石码砌,或土砖砌筑,或土石混合或生土 浇捣,坚固结实,厚重保温,而且形似碉堡的房子。一般高三至四层)

藏族民居建筑之碉房[优质ppt]

藏族民居建筑之碉房[优质ppt]
藏族碉房一般背山面路或背山面水而建,即选址大都在山南,这样 可以较好的回避寒风侵袭,前部的开阔场地空间方便出行与居家使 用;民居的开窗也多较小,窗口上沿还多带有遮阳蓬式的设置,这 种形式不但是当地民居具有功能性与实用性的设置,而且也成为当 地民居区别于其他地区民居的一个特色装饰。
•材料来源
材料是极突出表现藏地民居特色的形式之一。藏族地区盛产石料, 以碉房等民居建筑多以石为主要建材。
藏民居室内墙壁上方多 绘以吉祥图案,客厅的 内壁则绘蓝、绿、红三 色,寓意蓝天、土地和 大海。富有浓厚的宗教 色彩是藏族民居区别于 其他民族民居最明显的 标志。
藏民居室内、外的陈设显 示着神佛的崇高地位,无 论是农牧民住宅,还是贵 族上层府邸,都有供佛的 设施。最简单的可以仅设 置供案,敬奉佛祖。 富有宗教意义的装饰更是 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标识, 外墙门窗上挑出的小檐下 悬红、蓝、白三色条形布 幔,周围窗套为黑色,屋 顶女儿墙的脚线及其转角 部位则是红、白、蓝、黄 、绿五色布条形成的“幢 ”。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观 中,五色分别寓示火、云 、天、土、水,以此来表 达吉祥的愿望。
•历史延续性
藏族碉房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今的藏族碉房,仍然保持了早期堡垒 的很多特征与特色。
已知文献记载最早的藏族防御性堡垒是山南雅隆的雍布拉康宫堡, 是西藏吐蕃王朝祖先雅落部落的第一座宫堡。吐蕃王朝最强盛是在 松赞干布时,那时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但据考证,其并不是 西藏最早的宫堡建筑,而只是雅落部落最早的一座宫堡而已。由此 可见藏族堡垒式建筑的历史悠久。
这种悠久的堡垒式建筑一直影 响到了近代藏地民居,延续着 布局 装饰
透视图
•外形
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 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 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 形的平面。

2018-2019-关于西藏的阅读答案大全-范文模板 (17页)

2018-2019-关于西藏的阅读答案大全-范文模板 (1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关于西藏的阅读答案大全西藏的阅读答案篇一:西藏民居阅读答案西藏民居阅读答案西藏民居西藏民居与西藏的其他文化形态一样,也具有其独特的个性。

藏族民居丰富多彩,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结构建筑各有特色,就连窑洞也能在阿里高原上寻见。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

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内壁仍为垂直。

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

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

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

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

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1、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介绍帐房?2、有同学认为文章的第③自然段主要介绍的是碉房,而第②自然段则介绍的是碉房的优越性,你认为对吗?为什么?答案:1、列数字,做比较,举例子2、我认为不对,因为第③自然段主要介绍的是帐房,不是碉房,所以我认为不对。

西藏的阅读答案篇二:201X西藏自治区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试题及答案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推行4到5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政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

地理词典:碉房

地理词典:碉房

碉房概况碉房是一种外形酷似碉堡的民居,通常在青藏高原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最为常见。

当地人并未为其取名,而是外来游人因其外形像碉堡,而将其命名为“碉房”。

碉房拥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是用乱石垒砌或者土筑的房屋,一般为2~3层,底层饲养牲畜,上层用来居住。

碉房虽然粗犷,但是稳重,是最适合青藏高原地区的简易民居。

藏式碉房历史沿革碉房的历史并无十分清晰的记录,但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碉房在汉元鼎六年(111年)以前就有存在。

而“碉房”名称的出现,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

根据西藏的历史,在鬼魔兄弟统治时期,人类学会了打仗。

由于战略需要,居住地从平原搬迁到山区,以达到易守难攻的目的。

正是长期的战乱使当地的人们逐渐发明出了类似碉堡、具有很强防御性的建筑碉房。

碉房的扬名,当追溯到清朝乾隆平定嘉绒列国之时。

正是由于众多碉房的防御作用,使得清军一支未能取胜,由此而声名大噪。

建筑特色碉房多为石木结构,且多位于山地,拥有防御功能,外形多简陋粗犷,但整个房屋稳固结实。

碉房外墙依山而建,向上收缩,下厚上薄。

由于地形所限而不能占地面积过大,所以常常高耸,以扩展其空间。

碉房一般分为两层,第一层高度较低,多饲养牲畜或储存物品;第二层则为居所,相对较高,分为大间小间,大间作为大堂、卧室和厨房,小间为楼梯间或储存室。

有些碉房还有第三层,多为经堂、佛堂或者晒台之用。

如果地位高贵,还会在顶上做坡屋顶,形成塔状顶点,昭示着权利和威严。

有的在外墙部分刷以黑色或棕色圆珠图案,窗上檐则以传统的藏窗作一层或二层方椽挑出,不仅丰富了墙面,而且改变了石墙面之笨拙感。

另外,藏族的碉房还常常使用木质材料,不仅与石质的构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使整个碉房的外形多样化,成功地兼顾到了使用功能和艺术效果,拥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碉房其他地区的碉房也各具特色。

例如,那曲居民的碉房外形为略带曲尺的方形,中间设置一门天井,内部隽永精细。

在日光强烈的照射下,碉房显得格外美丽,倍添艺术效果。

碉楼式民居主要分布在()

碉楼式民居主要分布在()

碉楼式民居主要分布在()
碉楼式民居主要分布在藏区。

“藏区”即指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等地的藏民活动区域,以川滇藏交界处的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1]的香格里拉为代表的“藏区”是中国西南地区极富特色的民族异域风情区,生活着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民,生活方式也与中国内地差异很大。

扩展资料:
三大藏区是卫藏、康巴、安多。

卫藏指的是西藏拉萨、日喀则一带,康巴指西藏的昌都和四川的甘孜州、青海的玉树州、云南的迪庆州,安多指的是青海除了玉树以外的其他藏族地区和甘肃的甘南州,四川的阿坝州(部分)。

青海最值得一游的藏式民居有哪些

青海最值得一游的藏式民居有哪些

青海最值得一游的藏式民居有哪些青海,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承载着深厚的藏族文化。

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分布着众多独具特色的藏式民居,它们不仅是藏族人民生活的场所,更是藏族文化的生动体现。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玉树地区的藏式碉房。

这些碉房通常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以石头和土坯为主要建筑材料。

外观厚实坚固,犹如一座座小型堡垒。

碉房的墙壁厚实,可以抵御严寒和风沙,内部布局合理,通常分为上下两层。

下层用于饲养牲畜和存放杂物,上层则是人们生活的空间。

走进碉房,你会被其精美的装饰所吸引。

墙壁上绘制着色彩鲜艳的壁画,描绘着宗教故事和藏族人民的生活场景。

天花板上悬挂着华丽的经幡,给整个房间增添了一份神秘的氛围。

在果洛地区,有一种叫做“帐房”的藏式民居。

这种民居形式相对较为灵活,适应了牧民们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

帐房一般由牛毛或羊毛织成,呈圆锥形。

搭建和拆卸都非常方便,便于牧民们在不同的季节迁移。

帐房内部虽然空间不大,但布置得温馨舒适。

地上铺着厚厚的毛毯,周围摆放着简单的家具和生活用品。

在帐房外,常常可以看到飘扬的经幡和悠闲吃草的牛羊,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

还有黄南地区的“四合院式藏居”。

这种民居以四合院的形式布局,中间是一个宽敞的庭院。

房屋多为木质结构,屋顶采用平顶设计,便于晾晒农作物。

四合院的四周房屋分别有不同的用途,有的作为卧室,有的作为厨房,有的作为仓库。

庭院中种满了鲜花和蔬菜,给整个院落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走进这样的民居,你能感受到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的重视。

在海南州,有一种独特的“土掌房”。

这种房子以土坯砌墙,屋顶是平的,用夯土打实。

土掌房的建筑风格充分考虑了当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热性能。

从远处看,土掌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海北州,“板屋式藏居”也颇具特色。

这些房屋以木板为主要材料,建筑风格简洁大方。

房屋的窗户通常较大,采光良好,室内明亮而温暖。

除了以上这些,青海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藏式民居,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简析四川藏族民居地域特色

简析四川藏族民居地域特色

简析四川藏族民居地域特色简析四川藏族民居地域特色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乡愁是城乡规划建设对诗境规划思想体现和诗意栖居的表达。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城乡规划建设指导思想和理论用诗一般的语言给予的表述。

乡愁是情怀—乡愁是一捧土,一朵云;乡愁是一溪水,一片林;乡愁是一条路,一扇门;乡愁是一杯酒,一生情。

乡愁是传统—热爱故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高尚德行和品质。

把“乡”与“愁”连在一起来形容思乡情的,最早要数唐代早期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种故土情怀几千年传承至今,仍然凝聚并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

乡愁是心灵—乡愁是对往昔生活环境的思念与记忆;乡愁是对故土养育之情的感怀并感恩;乡愁是对人生情怀心灵的慰藉与寄托;乡愁是对乡土文化纯真的寻求及抒发;乡愁是对地域特色文脉的诗咏和传唱;乡愁是抚今追昔高尚情感的升华和呼唤;乡愁就是历史与文化,文化遗产就是乡愁。

乡愁是人性—乡愁是人生情怀升华的最高境界;乡愁是人格的历史情结和文化修养;乡愁是人性孝道文化精神的典型表现;乡愁是建筑伦理文化空间的集中体验。

乡愁是力量—中华民族的乡愁是华夏民族文明传承的根脉,是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渴望,是实现中国梦的追求,是民族复兴的力量。

记住乡愁是我们这一代感恩先人、无愧子孙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

藏族建筑文化博大精深,留存着民族的记忆。

藏族建筑寄托了民族的乡愁,极具研究和保护价值。

一、自然环境与聚落分布四川藏族的历史和文化同西藏地区一样古老悠久。

其民居主要分布于阿坝和甘孜两个民族自治州,该地区地广人稀,占了全省面积的一半左右。

丰富多彩的藏族民居

丰富多彩的藏族民居

丰富多彩的藏族民居
佚名
【期刊名称】《重庆建筑》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

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内坡仍为垂直。

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

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

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总页数】1页(P19-1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丰富多彩的作业让语文教学丰富多彩
2.民族文化背景下对木雅藏族民居建筑色彩的研究
3.云南迪庆藏族民居特色研究
4.云南藏族民居可持续标准化研究
5.日头村木雅藏族民居的建筑特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斯满巴碉楼

日斯满巴碉楼

日斯满巴碉楼
在壤塘县的宗科乡境内,距离九寨沟风景区近400公里,群山绵延,绿水淙淙,白云掩映下的石坡寨显得安静而寂寞。

在寨子的最边缘,一座高25米,总共九层的民碉建筑巍然耸立,落寞中透着高贵,苍凉中暗生气蕴,这确实是被誉为“藏族民房之王”的日斯满巴碉楼。

作为藏东地区藏族建筑的典型代表,日斯满巴碉楼是四川省乃至全国发明的年代最久、规模最大、层数最多、建筑最高的藏族传统民居。

碉房背依山寨,前临绿水,通高25米。

自第二层起层层靠北内收成台,顶层面积仅为底层的六分之一,尽管建筑始建于明代,然而其整体功能却异常完善,碉房底层是传统的牲口圈,二层北为厨房,南为客厅,三四层为寝室,五六层为佛经堂,七层以上为杂物库房。

因为宗科乡境内要紧以种植业为主,因此碉楼自第二层起各层均木质走廊,用于晾晒粮食或乘凉,同时每层皆开有一扇大窗户和假设干小窗孔,作通风或瞭望防卫之用,三四层还均有木质的吊脚楼厕所。

不管从建筑的精湛技术以及作为碉房的居住功能来说,日斯满巴碉楼都无愧为藏族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藏族民居碉房是藏族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
由于受气候与环境的影响,藏族的居住建筑大部分是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由于形如碉堡,所以被取名为碉房。

碉房是藏族具有特色的一项建筑,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也是藏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下富有地域特色的藏族民居碉房。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一带,为了适应青藏高原上的气候和环境,传统藏族民居大多采用石构,形如碉堡,所以被称为“碉房”。

碉房一般有三到四层。

底层养牲口和堆放饲料、杂物;二层布置卧室、厨房等;三层设有经堂。

由于藏族信仰藏传佛教,诵经拜佛的经堂占有重要位置,神位上方不能住人或堆放杂物,所以都设在房屋的顶层。

为了扩大室内空间,二层常挑出墙外,轻巧的挑楼与厚重的石砌墙体形成鲜明的对比,建筑外形因此富于变化。

藏族民居色彩朴素协调,基本采用材料的本色:泥土的土黄色,石块的米黄、青色、暗红色,木料部分则涂上暗红,与明亮色调的墙面屋顶形成对比。

粗石垒造的墙面上有成排的上大下小的梯形窗洞,窗洞上带有彩色的出檐。

在高原上的蓝天白云、雪山冰川的映衬下,座座碉房造型严整而色彩富丽,风格粗犷而凝重。

碉房,藏语称为“卡尔”(tnkhar)或“宗卡尔”(rdzong-mkhar),原意为堡寨,多建于险峻的山石上,巍峨高耸,易守难攻。

山南的雍布拉康,后藏的娘若香波,洛扎的桑嘎古托,便是此类建筑的代表。

碉房是有着特定含义的建筑,它对西藏民居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如土石结构、如平顶风格;但碉房并不能完全代表西藏民居。

西藏腹心地区的农村和城镇居民居住的房屋称为“慷巴”(khang-pa),有楼房亦有只建一层的平房。

楼房多为二三层,个别富裕人家的楼房有四五层,而建一层房屋的在西藏各地随处可见。

笔者多次在西藏各地考察,无论在后藏的定日、山南的措美、拉萨附近的墨竹工卡,都见到大量的一层民居。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