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玻恩——令人回味的大师
史上最高智商的照片,没有之一
第一排:欧文·朗缪尔、马克斯·普朗克、玛丽·居里、亨德里克·洛伦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保罗·朗之万、古耶、查尔斯·威耳逊、欧文·理查森第二排:彼得·德拜、马丁·努森、威廉·劳伦斯·布拉格、亨德里克·安东尼·克雷默、保罗·狄拉克、阿瑟·康普顿、路易·德布罗意、马克斯·玻恩、尼尔斯·玻尔第三排:奥古斯特·皮卡尔德、亨里奥特、保罗·埃伦费斯特、爱德华·赫尔岑、顿德尔(en:Théophile de Donder)、埃尔温·薛定谔、维夏菲尔特(en:E. Verschaffelt)、沃尔夫冈·泡利、维尔纳·海森堡、福勒、里昂·布里渊几乎可以肯定,世界上没有第二张照片,能像这张一样,在一幅画面内集中了如此之多的、水平如此之高的人类精英。
这张照片是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参加者的合影。
索尔维是一个很像诺贝尔的人,本身既是科学家又是家底雄厚的实业家,万贯家财都捐给科学事业。
诺贝尔是设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科学奖金,索尔维则是提供了召开世界最高水平学术会议的经费。
这就是索尔维会议的来历。
照片的前排,坐着的都是当时老一辈的科学巨匠,中间那位当然谁都认识,那就是爱因斯坦,他其实应该算一个“跨辈份”的人物。
左起第三位那个白头发老太太就是居里夫人,她是这张照片里唯一的女性。
在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当中那位老者是真正的元老级人物洛伦兹,电动力学里的洛伦兹力公式,是与麦克斯韦方程组同等重要的基本原理,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里的“洛伦兹变换”也是他最先提出的。
左起第二位则是量子论的奠基者普朗克,他在解释黑体辐射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量子”的概念。
这一排里还有提出原子结合能理论的郎之万、发明云雾室的威尔逊等,个个堪称德高望重。
马克思玻恩生平简介
马克思玻恩生平简介马克斯·玻恩,德国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
因对量子力学的基础性研究尤其是对波函数的统计学诠释,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马克思玻恩生平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马克思玻恩生平简介1882年12月11日,马克思玻恩出生于德国普鲁士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当时,他的父亲是医学教授,可以说对玻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01年的时候,玻恩进入了名叫布雷斯劳的大学。
这只是他求学生涯的开始,后来,他去了海德堡大学求学,因为成绩优秀,成功考取了博士,并且曾经师从许多优秀的大师,自那以后一直从事物理方面的研究。
后来,1909年,玻恩获得了大学讲师的资格,并且成为一名讲师。
1912年的时候,他接受了迈克尔逊的邀请,去了芝加哥,并且在那里教相对论,还一起完成了不少光栅光谱方面的实验。
后来,他还发表了关于晶体振动能谱方面的论文,可以说是非常有成就的。
当然,说起马克思玻恩也要提起他的婚姻,他一生有3个孩子。
除此之外,他在1915年发表了他的第一本书,也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玻恩去了法兰克福大学,在那里从事实验工作,并且有着很多伟大的成就,还有后来著名的“哥本哈根解释”。
1933年,德国纳粹上台,因为玻恩是犹太人血统,所以遭到了迫害,以致于后来他不得不离开家乡,到了英国并在那里从事教育和研究,并一直到退休,后来他被剥夺了德国国籍,加入英国国籍,仍然从事他和爱因斯坦都很喜欢的相对论研究,直到1970年逝世。
玻恩的成就首先,在物理方面,玻恩创建了矩阵力学,这是在1920年以后,当时,其他物理学家的关于原子模型以及其他相关的假设遇到了挫折,尽管后来又人不断进行更正,但是仍没有一个较为正确的理论。
后来,玻恩等人发挥矩阵这一工具的优势,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最终创立了现在都非常知名的矩阵力学,解决了很多难题,也正是因为如此,玻恩被称作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
马克斯·玻恩——令人回味的大师
麦克斯·玻恩——令人回味的大师摘要:介绍了玻恩的生平和卓越贡献,探讨了他获得成功的原因,从而展示了对后人的启示.关键词:矩阵,统计诠释,微扰论物理学家麦克斯·玻恩(Max Born)1882年12月11日生于德国的布雷斯劳(该地现属波兰),1970年1月5日逝世于哥廷根.2000年是他逝世30周年,现谨以此文表达对其无限的敬意.1生平简介玻恩同爱因斯坦一样也是犹太人,父亲曾在布雷斯劳大学教授解剖学.玻恩很小时就常和姐姐到父亲的实验室里去,后来还被允许去听父亲和朋友们的讨论.这些无疑为玻恩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科学氛围.1901年玻恩进入布雷斯劳大学,开始学习拉丁文、希腊文和数学,但他更爱读荷马史诗.遵父嘱不立刻确定专业而听不同学科的演讲,听科学课、哲学课和艺术史课等等.最初最感兴趣的是天文学.但由于学校天文台的设备少得可怜不久就厌倦了.继而集中精力钻研数学,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基础,从罗桑斯教授那里学到了矩阵理论.利用假期到苏黎士,从数学家胡尔威兹那里,了解了数学的现代分析精神.1905年,玻恩去哥廷根“朝圣”.在哥廷根,他主要师从希尔伯特和闵可夫斯基.不久,即成为希尔伯特的私人助理,有更多的机会同数学大师交流,不仅学习了包括物理学的数学,还学到了大师对社会和国家的传统制度的批判态度.玻恩不喜欢克莱因的演讲,因此两人关系不大愉快.因此玻恩不敢冒险学习克莱因的几何学而又转学天文学,师从天文学教授卡尔·施瓦尔兹茨奇尔德,在他的帮助下,1907年获博士学位.在哥廷根,值得一提的是玻恩听了理论物理学家沃尔德玛·福格特的光学演讲,并选了他的光学实验方面的高等课程.这为玻恩后来从事光学研究并撰写几部著作打下了基础.毕业后,玻恩必须服一年兵役.由于身患严重的气喘而短期即退役.在服兵役期间,晚上在马厩值勤时,他就以马背做书桌,在艰苦的环境下仍勤奋钻研.之后,为了更多地学习物理,玻恩去英国剑桥大学六个月,在其他方面收获甚微,但J.J.汤姆孙的实验给了他极深的印象.从英国归来,玻恩回到家乡母校布雷斯劳大学,试图提高自己的实验技巧,但没能达到目的.因此又转而研究理论问题.这时他接触到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玻恩把爱因斯坦的思想和闵可夫斯基的数学方法相结合,发现了~个新的直接计算电子的电磁能的方法.他把文稿送给了闵可夫斯基,闽可夫斯基立即邀请他去哥廷根共同做相对论方面的研究工作.1908年12月,玻恩到了哥廷根.但1909年元月闵可夫斯基即去世了正当玻恩一筹莫展之际,福格特教授向他提供了一个讲师的职位.从此,他与奥多尔·冯·卡曼住在同一幢房子里,两人经常讨论物理问题,在讨论中接触了爱因斯坦的固体热容量理论,两个人合作发表了著名论文“关于空间点阵的振动”.1909年,在萨尔茨堡会议上,玻恩结识了爱因斯坦,从此两人开始通信1969年,慕尼黑出版了由玻恩编辑并注释且有海森伯和罗素撰序的《爱因斯坦和玻恩夫妇通信集》,全书117封信函凝结了两人的终生友谊.1914年,柏林大学为玻恩提供了一个教授职位,以分担普朗克的一部分工作.1915年春,他迁往柏林工作,但很快由于战争而被迫参军,在一个炮兵研究机构声学测位部门工作,一有时间,仍从事纯科学研究.在马德隆的帮助下,和兰德成功地完成了离子性晶体内能的测定工作;与化学家哈伯一起,设计了玻恩一哈伯循环过程,从而能根据纯物理数据测定化学反应热.当时,劳厄在法兰克福任教.为了方便与其老师普朗克接近,他建议同玻恩对调.因此,1919年玻恩到法兰克福任教授,继续从事点阵能量及其化学结论方面的研究,并和学生卜勒尔特斯合作,在实验上证实了分子的电偶极子的力学效应.1921年,玻恩被提议接德拜的班,出任母校哥廷根大学物理系主任.在母校,他从1921年一直工作到1933年.在这期间,哥廷根不仅是世界数学研究中心,而且被玻恩建设成为物理学研究中心之一,与柏林(普朗克和爱因斯坦)、慕尼黑(索末菲)和哥本哈根(玻尔)并列,形成哥廷根学派,许多物理学家均受益于此,如泡利、海森伯、约当、狄拉克、维格纳、罗森菲和加莫夫等等.1933年纳粹上台,玻恩被迫离开德国.1933一1936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在这之后,玻恩到印度工作了半年.再之后,接替C .G .达尔文任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直到1953年退休.退休后不顾爱因斯坦等朋友的不满回到他钟爱的德国定居,继续从事科学和写作活动,主要研究物理学的哲学含意,直至逝世.玻恩终生未曾到过中国,但玻恩在书中曾特别谈到他有四个有才华的中国学生,并指出了黄昆的名字,还提到了与黄昆合作著书一事.本文作者曾通过中国科学院吴水清老师间接向黄老请教另外三个人的名字.黄老百忙之中回函告知另外三人是彭桓武、程开甲和杨立铭先生,都是有成就的物理学家.2玻恩的研究工作大略玻恩一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就,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近30部.主要著作有《固体的原子理论》(1923年)太原子动力学问题》(192年)。
量子物理学精神之父—马克斯﹒普朗克
量子物理学精神之父—马克斯﹒普朗克摘要:本文以普朗克完善的人格和谨慎的内在气质这主线,通过描述他对量子概念创立的艰难思想历程,展现了普朗克科学研究方法;并通过他对量子概念引入后的反常规态度,来提示其科学研究中的理性风格,以及他的伟大人格对科学界的感召.关键词:马克斯﹒普朗克;紫外灾难;能量子;人格1.伟人的学术历程马克斯﹒普朗克(Planck,Marl Ernst Ludwig )1858年4月18日诞生于德国的一座小城基尔,他出生于牧师、学者和法学博士的家庭;这个家庭是德国人所具有的最好品质的典范:诚恳、忠于职守、宽容、富于理性,并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产生一种坚定、自由的启蒙思想. 普朗克早在z 幼年时就表现出一定的音乐才能,钢琴和手风琴都演奏很好.他在基尔接受了初等教育,1867年全家迁到巴伐利亚的慕尼黑后,他进入了马克西米中学就读;普朗克的个性中蕴藏着文静的力量,性格中内含着腼腆的坚强,使他“理所当然地赢得了教师和同学的喜爱”。
[1]在普朗克生活的时代,自然科学并不像人文科学受到重视,人们会把自然科学家(Naturforscher)戏称为森林管理员(Naturforstern)但普朗克毅然选择了物理学作为终生的目标,他并不追逐名利的成功,而是“以一种内在的动力驱使他踏实地工作”。
中学毕业后,普朗克先后在慕尼黑大学和柏林大学就读,当时的物理学大师赫姆霍兹(Helmholtz,HermannLudwig,Ferdinand von) 、基尔霍夫(Kirchhoff,Gustar Robert)和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Weierstrass,Karl Theoder Wilhelm)都是他的导师。
这些大师的深邃思想,使普朗克大开眼界。
同时他还精读著名热力学家克劳修斯(Clausius,Rudolf Julins Emmanuel)的著作,从而开始热衷于对“熵”的研究。
年仅21岁的普朗克就以题为《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论文于1879年获得博士学位。
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演变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的“原子论”到现代量子力学的发展,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不可再分的、永恒的、微小的原子组成的。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原子结构研究奠定了基础。
然而,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有限,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仅停留在宏观层面,无法揭示原子内部的奥秘。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了“道尔顿原子模型”,将原子划分为带正电荷的质子和带负电荷的电子,这是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第一次重大突破。
随后,奥地利物理学家欧文·朗缪尔提出了“朗缪尔原子模型”,引入了原子核的概念,进一步揭示了原子内部结构的复杂性。
20世纪初,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提出了“玻尔原子模型”,将电子围绕原子核的运动分为不同的能级,解释了氢光谱现象。
这一模型被认为是量子力学的雏形,为后来的原子结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27年,美国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提出了“薛定谔方程”,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
薛定谔方程描述了微观粒子(如电子)在特定势场中的运动规律,为揭示原子内部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此基础上,德国物理学家沃纳·海森堡、马克斯·玻恩等人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揭示了微观世界的非确定性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20世纪中叶,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塞格瑞等人提出了“塞格瑞模型”,将原子核分为质子和中子,解释了原子核的稳定性问题。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了反物质、超重元素等新的物质形态,丰富了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总之,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到现代量子力学的发展,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
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必将更加深入,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力学家为何难获诺贝尔奖
力学家为何难获诺贝尔奖工程和化学的应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他是知名的实验家和理论家,能够凭直觉并运用最简单的方法发现新现象。
冯·卡门是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工程学家,开创了数学和基础科学在航空航天和其他技术领域的应用,被誉为“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
而当今健在的哈佛大学教授赖斯(Rice)由于在断裂力学和地震方面的贡献也曾经得到过诺贝尔奖提名。
但是这几位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生活面貌的力学家并没有得到诺贝尔奖,这确实令人扼腕叹息。
力学家很难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由其学科属性所决定的。
力学或者说应用力学是建立在牛顿力学基础上,研究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和变形的科学。
它是物理学最早的一个分支,但是自从流体力学出现,它与传统物理就分道扬镳了。
此时的力学主要倾向于用应用数学的理论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而近代物理则更多地注重研究微观粒子的规律。
力学也被钱学森定义为“技术科学”,是衔接工程与数学、物理的桥梁;在西方,力学有时候也指应用数学。
故而与更多关注原创性成果的物理、化学、生物、经济等领域相比,力学家更加关注应用,因而与诺贝尔奖的初衷有所出入。
值得庆幸的是,尽管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或者力学奖,也有几位力学家因为其开创性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奖。
实际上,力学的逻辑和工程思维训练对于他们的获奖也有很大益处。
这些幸运的力学家主要有以下几位。
瑞利——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瑞利(Rayleigh,1842~1919)是英国物理学家,1873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79~1884年任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1905~1908年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908年起任剑桥大学校长。
他的研究工作几乎遍及当时经典物理学和力学的各个领域,一生共发表了400多篇论文。
瑞利在弹性动力学领域指出:在地震中应当存在一种沿自由表面传播的偏振波,后被称为瑞利波或者L波。
瑞利也提出了直接求解变分问题的瑞利(Rayleigh)近似方法,并应用于求解工程振动问题的固有频率。
赵鑫珊:我是一个永不疲倦的钟摆
我是一个永不疲倦的钟摆发表日期:2005年9月26日作者:赵鑫珊【编辑录入:大航】我把科学作为“永恒的情人”来追求,至今已有48年的历史,是我的大半生。
1957年冬天反“右”运动结束不久,我在北大读二年级。
当时我的内心特别痛苦、压抑和迷茫。
因为初恋失败,因为思想右倾,同情右派,受到劝告退团处分。
这时候,凭着我的内心痛苦,我第一次闯进了西方古典音乐的大门。
在我一生的成长过程中,这是件大事。
也是在这个时期的一天下午,我在大饭厅卖旧书的摊位上随手翻开一本苏联著名数学家辛钦写的名著《数学分析简明教程》(上册)。
在讨论无穷小量的时候,辛钦列举了万有引力定律,如太阳吸引绕其运行的彗星,所用到的力量k/r2,其中k是一个正的常数,r是两个天体中心之间的距离。
在彗星无限远离太阳的过程中,太阳吸引彗星的引力便是一个无穷小量。
当时,我站在书摊前,理智明显地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表的震动!这是从长久昏睡状态中的一次猛醒;也是继西方古典音乐对我的冲击之后灵魂的第二次觉醒。
前后两次震动发生在一周之内,时1957年冬,地点在北大。
这两个事件标志了我从此开始摆脱懵懂、平庸和脑子不开窍的青少年时期,向成熟迈出了决定性的第一步。
其实k/r2这个定量的式子是很通常的,普通的,但于我,却是咔嚓划破黑夜的一道闪电。
因为它启发了我的想像力,使我第一次体验到了数学语言的伟力。
用数学语言可以描绘出幽远、深远和渺远的境界。
在我看来,k/r2是天下一首哲理诗,恰如“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样一个千古绝唱的句子。
它于我是“芝麻芝麻,开开门!”果然,自那以后,数理科学珍藏着无数宝藏的山洞便霍地启开了它的重重石门!我走了进去,惊喜的心情自不必说。
后来,每隔一个星期,我的内心就要经历一个小惊叹号;平均每半个月便有一个中惊叹号;每个月则有一个大的惊叹号。
我正是从一长串大小惊叹号渐渐走向觉醒和成熟的。
不久,我读到量子论创始人、德国大物理学家普朗克的《科学自传》,德文版和英译本对照读。
第五届索尔维会议
此张就是摄于国际索尔维物理研究所,泛黄的老照片,梦幻全明星----二十世纪科技大牛合影,也就是号称汇集全球三分之一智慧的照片索尔维会议摄影:本杰明库普利地点: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索尔维物理研究所这张照片是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布鲁塞尔)参加者的合影。
索尔维是一个很像诺贝尔的人,本身既是科学家又是家底雄厚的实业家,万贯家财都捐给科学事业。
诺贝尔是设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科学奖金,索尔维则是提供了召开世界最高水平学术会议的经费。
这就是索尔维会议的来历。
二战后的科学盛典,11927年10月召开的第五次索尔维会议——最著名的一次索尔维会议。
鸡蛋里挑骨头是少了约尔当和索末菲。
此次会议主题为“电子和光子”,世界上最著名的物理学家聚在一起讨论重新阐明的量子理论。
会议上最出众的角色是爱因斯坦和波尔。
前者以“上帝不会掷骰子”的观点反对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而波尔反驳道,“爱因斯坦,不要告诉上帝怎么做”——这一争论被称为波尔—爱因斯坦论战。
会议其实是爱因斯坦和玻尔的“单挑”(爱因斯坦一直反对量子理论),玻尔始终未能说服爱因斯坦接受量子理论-----科学界的遗憾。
参加这次会议的二十九人中有十七人获得或后来获得诺贝尔奖。
会议议程:首先,劳伦斯·布拉格的X射线实验报告;然后,康普顿报告康普顿实验以及其和经典电磁理论的不一致;接下来,德布罗意做量子新力学的演讲,主要是关于粒子的德布罗意波;随后,波恩和海森堡介绍量子力学的矩阵理论,而薛定谔介绍波动力学。
最后,玻尔在科莫演讲的基础上再次作那个关于量子公设和原子新理论的报告,进一步总结互补理论,给量子论打下整个哲学基础。
会议分为三派,只关心结果的实验派:布拉格和康普顿;哥本哈根派:玻尔波恩和海森堡;还有哥本哈根派的死敌:德布罗意薛定谔和爱因斯坦。
第三排:奥古斯特·皮卡尔德、E. Henriot、保罗·埃伦费斯特、Ed. Herzen、Théophile de Donder、欧文·薛定谔、E. Verschaffelt、沃尔夫冈·泡利、沃纳·海森堡、R.H.福勒、里昂·布里渊,第二排:彼得·德拜、马丁·努森、威廉·劳伦斯·布拉格、Hendrik Anthony Kramers、保罗·狄拉克、亚瑟·康普顿、路易·德布罗意、马克斯·波恩、尼尔斯·玻尔,第一排:欧文·朗缪尔、马克斯·普朗克、玛丽·居里、亨得里克·洛仑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保罗·朗之万、Ch. E. Guye、C.T.R.威尔逊、O.W.里查森照片的前排,坐着的都是当时老一辈的科学巨匠,中间那位当然谁都认识,那就是爱因斯坦,他其实应该算一个“跨辈份”的人物。
五位科学家的主要事例(简单)
一、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的相对论为量子力学和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1896年,他参加了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考试,但对学校的教学不满。
在1900年他以导师推荐的方式加入了瑞士专利局。
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这一理论描述了引力是如何在时空中弯曲,并且影响到了物体的运动轨迹。
1919年,爱因斯坦的理论得到了英国天文学家的验证,从而提高了爱因斯坦的声望。
二、居里夫人玛丽·居里被公认为是放射性物质的发现者。
1898年,她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共同发现了钋和镭。
这两种物质的研究对后来的原子核物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1903年,玛丽首次获得了诺贝尔奖,成为了首位获得这一奖项的女性。
之后,她又在1911年获得了第二个诺贝尔奖。
三、伊斯特万·图尔肯伊斯特万·图尔肯是一位著名的匈牙利物理学家兼工程师。
他是近代物理学中的一位杰出代表,尤其是在热力学和统计力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1878年,他开始从事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研究,该定律被称为熵增定律。
此后,他又在热辐射理论的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马克思·普朗克马克思·普朗克是德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主要贡献体现在他的量子力学理论。
1900年,他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概念,从而开创了量子力学的研究。
1918年,普朗克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以此表彰他在量子理论上的杰出贡献。
他的工作为后来的量子力学和量子力学理论打下了基础。
五、马克斯·玻恩马克斯·玻恩是一位著名的德国理论物理学家,他对量子力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20年,他发表了玻恩的量子力学解释,并提出了玻恩的极小作用量原理。
之后,玻恩又在多体量子力学和固体物理学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成为了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总结:五位科学家从事着各自领域的杰出研究工作,对于物理学和科学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德国明斯特大学著名校友
知名校友(以下包括哥廷根大学的教授、学生及访问学者)立思辰留学360介绍,至2014年,已有47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哥廷根大学学习、任教或研究,其中大部分为物理和化学奖,其他为医学、和平及文学奖。
不过因为大多数诺贝尔奖都是在20世纪上半叶获得的,其得主多已去世。
最近获得诺奖的与哥廷根大学有关的人士分别是2013年生理学奖得主托马斯·聚德霍夫教授和2014年的化学奖得主斯特凡·黑尔教授。
自然科学数学家 -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数学王子,最重要的数学家,哥廷根大学教授)数学家 -约翰·狄利克雷数学家 -波恩哈德·黎曼数学家 -理查德·戴德金数学家 -菲利克斯·克莱因数学家 -大卫·希尔伯特数学家 -埃米·诺特(哥廷根大学教授)数学家 -赫曼·外尔(哥廷根大学教授)数学家 -赫尔曼·闽考斯基(爱因斯坦的老师,哥廷根大学教授)物理学家 -罗伯特·奥本海默(第一批原子弹制造者,哥廷根大学博士)物理学家 -威廉·维恩(1911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哥廷根大学学生)物理学家 -马克斯·冯·劳厄(1914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哥廷根大学学生、荣誉教授)物理学家 -马克斯·普朗克(1918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学术委员会成员)物理学家 -约翰尼斯·斯塔克(1919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哥廷根大学教授)物理学家 -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1923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哥廷根大学学生)物理学家 -西格巴恩(1924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哥廷根大学学生)物理学家 -詹姆斯·夫兰克(192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哥廷根大学学生、教授)物理学家 -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192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哥廷根大学学生)物理学家 -沃纳·海森堡(193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哥廷根大学学生、教授)物理学家 -保罗·狄拉克(1933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哥廷根大学访问学者)物理学家 -恩里科·费米(1938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哥廷根大学学生)物理学家 -沃尔夫冈·泡利(194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哥廷根大学助教)物理学家 -布莱科特(1948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哥廷根大学助教)物理学家 -马克斯·玻恩(1954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哥廷根大学博士、教授)物理学家 -博特(1954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学术委员会成员)物理学家 -维格纳(1963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哥廷根大学助教)物理学家 -哥佩特·梅耶(1963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哥廷根大学博士)物理学家 -保尔(1989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哥廷根大学教授)物理学家 -德默尔特(1989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哥廷根大学博士)物理学家 -克罗默(2000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哥廷根大学博士)物理学家 -路德维希·普朗特尔(现代空气动力学之父,哥廷根大学教授)物理学家 -西奥多·冯·卡门(工程力学和航空技术的权威专家,哥廷根大学学生。
量子力学的20位杰出贡献者
第八次作业第一题:量子力学的贡献者答:1:玻尔兹曼:最伟大的贡献是发展了通过原子的性质来解释和预测物质的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统计力学。
2:保罗·朗之万:主要贡献有朗之万动力学及朗之万方程。
3:居里夫人:她的主要成就是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了分离放射性同位素的技术,以及发现了两种新元素钋和镭。
4:爱因斯坦:发表了关于光电效应的文章,发表了两篇关于布朗运动的论文,提出狭义相对论。
5:古德斯密特:论证了泡利的第四量子力学可以解释为粒子的自旋。
6:保罗·埃伦费斯特:他在量子物理学包括相变理论和埃伦费斯特理论做出杰出贡献。
7:霍金:提出奇点理论。
8:郭光灿:提出概率量子克隆原理,提出最大的克隆效率,在实验上研制成功概率量子克隆机和普适量子克隆机。
9:海森堡:发表了《量子理论运动学和力学的直观内容》,提出“测不准原理”。
10:马克斯·玻恩:他和泡利,海森堡,约尔当一起发展了现代量子力学的大部分理论,还发表了波函数的概率诠释后来成为著名的“哥本哈根诠释”。
11:保罗·狄拉克:对量子动力学早期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提出的狄拉克方程可以描述费米子的物理行为,并且预测了反物质的存在。
12:恩里克·费米:他是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的创立者之一。
他首创了弱相互作用的费米理论,负责设计建造了世界首座自持续链式裂变核反应堆。
13:埃尔温·薛定谔:创定了奠定基石的量子波动力学理论,发表了微扰理论。
14:约翰·斯特拉特:发现了氩元素,还发现了瑞利散射,预测了面波的存在。
他以瑞利散射、瑞利判据、气体密度测量闻名。
15:约翰内斯·斯塔克:发现了“斯塔克效应”、“斯塔克--爱因斯坦方程”、“斯塔克数”等等。
因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及电场中的分裂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6:理查德·费曼:提出费曼图、费曼规则和重整化的计算方法。
17:奥托·施特恩:发展了核物理研究中的分子束方法并发现了质子磁矩。
马克斯玻恩
人物传记
《玻恩现象》 《玻恩研究》,厚宇德 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2年。
《玻恩与哥廷根物理学派》,厚宇德 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
参考资料 1 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玻恩 .学科王[引用日期2014-08-29] 2 Max Born Biographical .诺贝尔奖官网[引用日期2013-11-13] 3 石磊,崔晓天,王忠.《哲学新概念词典》:黑龙江人民出 版社,1988 4 玻恩与量子力学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3-11-13] 5 玻恩研究 (豆瓣)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202207-01] 6 玻恩与哥廷根物理学派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2022-07-01] 7 科学网—量子力学谁创立? - 科学报官微 的博文 .科学网.2015-11-13[引用日期2022-07-01] 8 哥廷根物理学派先驱人物述要 .大学物理[引用日期 2022-07-01]
马 克 斯 ·玻 恩
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
01 人物生平
03 个人荣誉 05 社会评价
目录
02 人物成就 04 个人著作 06 人物传记
马克斯·玻恩(Max Born,1882年12月11日—1970年1月5日),男,是德国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 学奠基人之一,因对量子力学的基础性研究尤其是对波函数的统计学诠释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雷斯劳、海德堡、苏黎世和哥廷根等各所大学学习,先是法律和伦理学,后是数 学 、 物 理 和 天 文 学 。 1 9 0 7 年 获 得 博 士 学 位 。 1 9 1 2 年 与 西 尔 多 ·冯 ·卡 门 合 作 发 表 了 《 关 于 空 间 点 阵 的 振 动 》 的 著 名 论文,从此开始了他以后几十年创立点阵理论的事业。1921年成为哥廷根大学物理系主任。 1936年任爱丁堡大 学教授,1937年当选为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会员。玻恩还是《哥廷根宣言》的签署人。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01年:威廉·康拉德·伦琴(1845年3月27日-1923年2月10日,德国)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伦琴射线或X射线)1902年:亨得里克·安顿·洛伦兹(1853年7月18日-1928年2月4日,荷兰)、彼得·塞曼(1865年5月25日-1943年10月9日,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1903年: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1852年12月15日-1908年8月25日,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1859年5月15日-1906年4月19日,法国)、玛丽·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女,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法国)他们对亨利·贝克勒尔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1904年:约翰·威廉·斯特拉特(1842年11月12日-1919年06月30日,英国)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究而发现氩1905年:菲利普·莱纳德(1862年6月7日-1947年5月20日,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1906年:约瑟夫·约翰·汤姆生(1856年8月30日-1940年12月18日,英国)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1907年:阿尔伯特·迈克尔逊(1852年12月19日-1931年5月9日,美国)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1845年8月16日-1921年7月13日,法国)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1909年:伽利尔摩·马可尼(1874年4月25日-1937年7月20日,意大利)、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1850年6月6日-1918年4月20日,德国)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1910年:约翰尼斯·迪德里克·范·德·瓦耳斯(1837年11月23日-1923年3月8日,荷兰)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1911年:威廉·维恩(1864年1月13日-1928年8月30日,德国)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1912年: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1869年11月30日-1937年12月9日,瑞典)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1913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1853年9月21日-1926年2月21日,荷兰)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的制成1914年:马克斯·冯·劳厄(1879年10月9日-1960年4月24日,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1862年7月2日-1942年3月10日,英国)、威廉·劳伦斯·布拉格(1890年3月31日-1971年7月1日,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1916年:未颁奖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1877年6月7日-1944年10月23日,英国)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1918年:马克斯·卡尔·恩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德国)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1919年:约翰尼斯·斯塔克(1874年4月15日-1957年6月21日,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1920年:夏尔·爱德华·纪尧姆(1861年2月15日-1938年6月13日,瑞士)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的发现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德国)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1922年:尼尔斯·亨利克·戴维·玻尔(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丹麦)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1868年3月22日-1953年12月19日,美国)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1924年:曼内·西格巴恩(1886年12月3日-1978年9月26日,瑞典)他在X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1925年:詹姆斯·弗兰克(1882年8月26日-1964年5月21日,德国/美国)、古斯塔夫·路德维希·赫兹(1887年7月22日-1975年10月30日,德国)发现那些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定律1926年:让·巴蒂斯特·皮兰(1870年9月30日-1942年4月17日,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1927年:亚瑟·霍利·康普顿(1892年9月10日-1962年3月15日,美国)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即康普顿效应);查尔斯·威尔逊(1869年2月14日-1959年11月15日,英国)通过水蒸气的凝结来显示带电荷的粒子的轨迹的方法1928年:欧文·理查森(1879年4月26日-1959年2月15日,英国)他对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以他命名的定律(即理查森定律)1929年:路易-维克多·德·布罗伊(1892年8月15日-1987年3月19日,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1930年:钱德拉塞卡拉·文卡塔·拉曼(1888年11月7日-1970年11月21日,印度)他对光散射的研究,以及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即拉曼效应)1931年:未颁奖1932年:沃纳·卡尔·海森堡(1901年12月5日-1976年2月1日,德国)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的发现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奥地利)、保罗·狄拉克(1902年8月8日-1984年10月20日,英国)发现了原子理论的新的多产的形式(即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1934年:未颁奖1935年:詹姆斯·查得威克(1891年10月20日-1974年7月24日,英国)发现中子1936年:维克托·弗朗西斯·赫斯(1883年6月24日-1964年12月17日,美国)发现宇宙辐射;卡尔·大卫·安德森(1905年9月3日-1991年1月11日,美国)发现正电子1937年:克林顿·戴维森(1881年10月22日-1958年2月1日,美国)、乔治·佩杰特·汤姆生(1892年5月3日-1975年9月10日,英国)他们有关电子被晶体衍射的现象的实验发现1938年:恩利克·费米(1901年9月29日-1954年11月28日,美国)证明了可由中子辐照而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以及有关慢中子引发的核反应的发现1939年: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1901年8月8日-1958年8月27日,美国)对回旋加速器的发明和发展,并以此获得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成果1940年:未颁奖1941年:未颁奖1942年:未颁奖1943年:奥托·斯特恩(1888年2月17日-1969年8月17日,美国)他对分子束方法的发展以及有关质子磁矩的研究发现1944年:伊西多·艾萨克·拉比(1898年7月29日-1988年1月11日,美国)他用共振方法记录原子核的磁属性1945年:沃尔夫冈·泡利(1900年4月25日-1958年12月15日,美国)发现不相容原理,也称泡利原理1946年:珀西·布里奇曼(1882年4月21日-1961年8月20日,美国)发明获得超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1947年:爱德华·维克多·阿普尔顿(1892年9月6日-1965年4月21日,英国)对高层大气的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所谓阿普顿层的发现1948年:帕特里克·梅纳德·斯图尔特·布莱克特(1897年11月18日-1974年7月13日,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1949年:汤川秀树(1907年1月23日-1981年9月8日,日本)他以核作用力的理论为基础预言了介子的存在1950年:塞西尔·弗兰克·鲍威尔(1903年12月5日-1969年8月9日,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的有关介子的研究发现1951年:约翰·道格拉斯·考克罗夫特(1897年5月27日-1967年9月18日,英国)、欧内斯特·托马斯·沃尔顿(1903年10月6日-1995年6月25日,英国)他们在用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方面的开创性工作1952年:费利克斯·布洛赫(1905年10月23日-1983年9月10日,美国)、爱德华·米尔斯·珀塞尔(1912年8月30日-1997年3月7日,美国)发展出用于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并凭此所得的研究成果1953年:弗里茨·塞尔尼克(1888年7月16日-1966年3月10日,荷兰)他对相衬法的证实,特别是发明相衬显微镜1954年:马克斯·玻恩(1882年12月11日-1970年1月5日,德国)在量子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他对波函数的统计解释;瓦尔特·威廉·格奥尔格·博特(1891年1月8日-1957年2月8日,德国)符合法,以及以此方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1955年:威利斯·尤金·兰姆(1913年7月12日-2008年5月15日,美国)他的有关氢光谱的精细结构的研究成果;波利卡普·库施(1911年1月26日-1993年3月20日,美国)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1956年:沃尔特·豪泽·布拉顿(1902年2月10日-1987年10月13日,美国)、约翰·巴丁(1908年5月23日-1991年1月30日,美国)、威廉·布拉德福德·肖克利(1910年-1989年,美国)他们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晶体管效应1957年: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美国)、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美国)他们对所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敏锐地研究,该定律导致了有关基本粒子的许多重大发现1958年: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连科夫(1904年-1990年1月6日,前苏联)、伊戈尔·塔姆(1895年7月8日-1971年4月12日,前苏联)、伊利亚·弗兰克(1908年10月23日-1990年6月22日,前苏联)发现并解释切连科夫辐射1959年: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1905年2月1日-1989年4月22日,美国)、欧文·张伯伦(1921年7月10日-2006年2月28日,美国)发现反质子1960年:唐纳德·阿瑟·格拉泽(1926年9月21日-2013年2月28日,美国)发明气泡室1961年:罗伯特·霍夫斯塔特(1915年2月5日-1990年11月17日,美国)关于对原子核中的电子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得到的关于核子结构的研究发现;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堡尔(1929年1月31日-,德国)他的有关γ射线共振吸收现象的研究以及与这个以他命名的效应相关的研究发现(即穆斯堡尔效应)1962年: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1908年1月22日-1968年4月1日,前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特别是液氦1963年:耶诺·帕尔·维格纳(1902年11月17日-1995年1月1日,美国)他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对基础的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应用;玛丽亚·格佩特-梅耶(女,1906年6月8日-1972年2月20日,美国)、汉斯·延森(1907年6月25日-1973年2月11日,德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1964年:查尔斯·哈德·汤斯(1915年07月28日-2015年01月27日,美国)、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1922年12月14日-2001年7月1日,前苏联)、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普罗霍罗夫(1916年7月11日-2002年1月8日,前苏联)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该成果导致了基于激微波-激光原理建造的振荡器和放大器1965年:朝永振一郎(1906年3月31日-1979年7月8日,日本)、朱利安·施温格(1918年2月12日-1994年7月16日,美国)、理查德·菲利普斯·费曼(1918年5月11日-1988年2月15日,美国)他们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1966年: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1902年5月3日-1984年1月7日,法国)发现和发展了研究原子中赫兹共振的光学方法1967年:汉斯·贝特(1906年7月2日-2005年3月6日,美国)他对核反应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中能源的产生的研究发现1968年:路易斯·沃尔特·阿尔瓦雷茨(1911年6月13日-1988年9月1日,美国)他对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贡献,特别是因他发展了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发现了一大批共振态1969年:默里·盖尔曼(1929年9月15日-,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发现1970年:汉尼斯·奥洛夫·哥斯达·阿尔文(1908年5月30日-1995年4月2日,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物理富有成果的应用;路易·奈耳(1904年11月22日-2000年11月17日,法国)关于反铁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以及在固体物理学方面的重要应用1971年:丹尼斯·加博尔(1900年6月5日-1979年2月9日,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1972年:约翰·巴丁(1908年5月23日-1991年1月30日,美国)、利昂·N·库柏(1930年2月28日-,美国)、约翰·罗伯特·施里弗(1931年5月31日-,美国)他们联合创立了超导微观理论,即常说的BCS理论1973年:江崎玲于奈(1925年3月12日-,日本)、伊瓦尔·贾埃弗(1929年4月5日-,美国)发现半导体和超导体的隧道效应;布赖恩·戴维·约瑟夫森(1940年1月4日-,英国)他理论上预测出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特别是那些通常被称为约瑟夫森效应的现象1974年:马丁·赖尔(1918年9月27日-1984年,英国)、安东尼·休伊什(1924年5月11日-,英国)他们在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赖尔的发明和观测,特别是合成孔径技术;休伊什在发现脉冲星方面的关键性角色1975年:奥格·尼尔斯·玻尔(1922年6月19日-2009年9月8日,丹麦)、本·罗伊·莫特森(1926年7月9日-,丹麦/美国)、利奥·詹姆斯·雷恩沃特(1917年12月9日-1986年5月31日,美国)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发展了有关原子核结构的理论1976年: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美国)、伯顿·里克特(1931年3月22日-,美国)他们在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共同发现了J粒子)1977年:菲利普·沃伦·安德森(1923年12月13日-,美国)、内维尔·弗朗西斯·莫特(1905年-1996年,英国)、约翰·哈斯布鲁克·范扶累克(1899年3月13日-1980年10月27日,美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1978年:卡皮查(1894年7月8日-1984年4月8日,前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阿尔诺·艾伦·彭齐亚斯(1933年4月26日-,美国)、罗伯特·伍德罗·威尔逊(1936年1月10日-,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1932年12月5日-,美国)、史蒂文·温伯格(1933年5月3日-,美国)、穆罕默德·阿卜杜勒·萨拉姆(1926年1月29日-1996年11月21日,巴基斯坦)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的,包括对弱中性流的预言在内的贡献1980年:詹姆斯·沃森·克罗宁(1931年9月29日-,美国)、瓦尔·洛格斯登·菲奇(1923年3月10日-2015年2月5日,美国)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时存在对称破坏1981年:凯·西格巴恩(1918年4月20日-2007年7月20日,瑞典)对开发高分辨率电子光谱仪的贡献;尼古拉斯·布隆伯根(1920年3月11日-,美国)、阿瑟·伦纳德·肖洛(1921年5月5日-1999年4月28日,美国)对开发激光光谱仪的贡献1982年:肯尼斯·G·威尔逊(1936年6月8日-2013年6月15日,美国)“对与相转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的贡献1983年: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1910年10月19日-1995年8月21日,美国)有关恒星结构及其演化的重要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威廉·艾尔弗雷德·福勒(1911年8月9日-1995年3月14日,美国)对宇宙中形成化学元素的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1984年:卡罗·鲁比亚(1934年-,意大利)、西蒙·范德梅尔(1925年11月24日-2011年3月4日,荷兰)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传递者,场粒子W和Z的大型项目的决定性贡献1985年:克劳斯·冯·克利青(1943年6月28日-,德国)发现量子霍尔效应1986年:恩斯特·奥古斯特·弗里德里希·鲁斯卡(1906年12月25日-1988年5月27日,德国)电子光学的基础工作和设计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格尔德·宾宁(1947年7月20日-,德国)、海因里希·罗雷尔(1933年6月6日-2013年5月16日,瑞士)研制扫描隧道显微镜1987年:约翰内斯·格奥尔格·贝德诺尔茨(1950年5月16日-,德国)、卡尔·亚历山大·米勒(1927年4月20日-,瑞士)在发现陶瓷材料的超导性方面的突破1988年:利昂·莱德曼(1922年7月15日-2018年10月3日,美国)、梅尔文·施瓦茨(1932年11月2日-2006年8月28日,美国)、杰克·施泰因贝格尔(1921年5月25日-,美国)中微子束方式,以及通过发现子中微子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1989年:诺曼·F·拉姆齐(1915年8月27日-2011年11月4日,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氢激微波和其他原子钟中的应用;汉斯·格奥尔格·德默尔特(1922年9月9日-2017年3月7日,德国/美国)、沃尔夫冈·保罗(1913年8月10日-1993年12月7日,德国)发展离子陷阱技术1990年:杰尔姆·弗里德曼(1930年3月28日-,美国)、亨利·韦·肯德尔(1926年12月9日-1999年2月15日,美国)、理查·爱德华·泰勒(1929年11月2日-2018年2月22日,加拿大/美国)他们有关电子在质子和被绑定的中子上的深度非弹性散射的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对粒子物理学的夸克模型的发展有必不可少的重要性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1932年10月24日-2007年5月18日,法国)发现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可以被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1992年:乔治·夏帕克(1924年8月1日-2010年9月29日,法国)发明并发展了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1993年:拉塞尔·赫尔斯(1950年11月28日-,美国)、约瑟夫·胡顿·泰勒(1941年3月29日-,美国)发现新一类脉冲星,该发现开发了研究引力的新的可能性1994年:伯特伦·布罗克豪斯(1918年7月15日-2003年12月13日,加拿大)对中子频谱学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克利福德·格伦伍德·沙尔(1915年9月23日-2001年3月31日,美国)对中子衍射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1995年:马丁·刘易斯·佩尔(1927年6月24日-,美国)发现τ轻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究;弗雷德里克·莱因斯(1918年3月16日-1998年8月26日,美国)发现中微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究1996年:戴维·莫里斯·李(1931年1月20日-,美国)、道格拉斯·迪安·奥谢罗夫(1945年8月日-,美国)、罗伯特·科尔曼·理查森(1937年6月26日-2013年2月19日,美国)发现了在氦-3里的超流动性1997年: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美国)、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1933年4月1日-,法国)、威廉·丹尼尔·菲利普斯(1948年11月5日-,美国)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1998年:罗伯特·劳夫林(1950年11月1日-,美国)、霍斯特·路德维希·斯特默(1949年4月6日-,德国)、崔琦(1939年2月28日-,美国)发现了电子在强磁场中的分数量子化的霍尔效应1999年:杰拉德·特·胡夫特(1946年7月5日-,荷兰)、马丁纽斯·J·G·韦尔特曼(1931年6月27日-,荷兰)阐明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2000年:若尔斯·阿尔费罗夫(1930年3月15日-,俄罗斯)、赫伯特·克勒默(1928年8月25日-,德国)发展了用于高速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结构;杰克·基尔比(1923年11月8日-2005年6月20日,美国)在发明集成电路中所做的贡献2001年:埃里克·阿林·康奈尔(1961年12月9日-,美国)、卡尔·埃德温·威曼(1951年2月26日-,美国)、沃尔夫冈·克特勒(1957年10月21日-,德国)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凝聚态物质属性质的早期基础性研究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1914年10月14日-2006年5月31日,美国)、小柴昌俊(1926年9月19日-,日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尤其是探测宇宙中微子;里卡尔多·贾科尼(1931年10月6日-,美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这些研究导致了宇宙X射线源的发现2003年:阿列克谢·阿列克谢维奇·阿布里科索夫(1928年6月25日-2017年3月29日,俄罗斯/美国)、维塔利·拉扎列维奇·金兹堡(1916年10月4日-2009年11月8日,俄罗斯)、安东尼·莱格特(1938年3月26日-,英国/美国)对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做出的先驱性贡献2004年:戴维·J·格罗斯(1941年2月-,美国)、戴维·普利策(1949年8月31日-,美国)、弗兰克·维尔泽克(1951年5月15日-,美国)发现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2005年:罗伊·J·格劳伯(1925年9月1日-2018年12月26日,美国)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约翰·L·霍尔(1934年8月21日-,美国)、特奥多尔·W·亨施(1941年-,德国)对包括光频梳技术在内的,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做出的贡献2006年:约翰·C·马瑟(1945年8月7日-,美国)、乔治·菲茨杰拉德·斯穆特(1945年2月20日-,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2007年:阿尔伯特·费尔(1938年3月7日-,法国)、彼得·安德烈亚斯·格林贝格(1939年5月18日-2018年4月7日,德国)发现巨磁阻效应2008年:小林诚(1944年4月7日-,日本)、益川敏英(1940年2月7日-,日本)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测了至少三大类夸克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南部阳一郎(1921年1月18日-2015年7月5日,美国)发现亚原子物理学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2009年:高锟(1933年11月4日-2018年9月23日,英国/美国)在光学通信领域光在纤维中传输方面的突破性成就;威拉德·博伊尔(1924年8月19日-2011年5月7日,美国)、乔治·史密斯(1930年-,美国)发明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2010年:安德烈·海姆(1958年10月-,英国)、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1974年8月23日-,俄罗斯/英国)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2011年:布莱恩·保罗·施密特(1967年2月24日-,美国/澳大利亚)、亚当·盖·里斯(1969年12月16日-,美国)、索尔·波尔马特(1959年-,美国)透过观测遥距超新星而发现宇宙加速膨胀2012年:塞尔日·阿罗什(1944年9月11日-,法国)、大卫·维因兰德(1944年2月24日-,美国)能够量度和操控个体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手法2013年:彼得-希格斯(1929年5月29日-,英国)、弗朗索瓦·恩格勒(1932年11月6日-,比利时)对希格斯玻色子的预测2014年:赤崎勇(1929年1月30日-,日本)、天野浩(1960年9月11日-,日本)、中村修二(1954年5月22日-,美国)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2015年:梶田隆章(1959年3月9日-,日本)、阿瑟·布鲁斯·麦克唐纳(1943年8月29日-,加拿大)发现中微子振荡现象,表明中微子拥有质量2016年:戴维·J·索利斯(1934年9月21日-,美国)、J·迈克尔·科斯特利茨(1942年-,美国)、邓肯·霍尔丹(1951年9月14日-,美国)发现了物质拓扑相以及在拓扑相变方面作出的理论贡献2017年:基普·斯蒂芬·索恩(1940年6月1日-,美国)、巴里·克拉克·巴里什(1936年1月27日-,美国)、雷纳·韦斯(1932年9月29日-,美国)在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观测方面的决定性贡献2018年:亚瑟·阿什金(1922年9月2日-,美国)、热拉尔·穆鲁(法国)、唐娜·斯特里克兰(女,1959年-,加拿大)在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性发明2019年:吉姆·皮布尔斯(1935年-,美国)、米歇尔·麦耶(1942年1月12日-,瑞士)、迪迪埃·奎洛兹(1966年2月23日-,瑞士)在宇宙学和地外行星相关领域的研究贡献。
量子力学的奠基人及其贡献
量子力学的奠基人及其贡献量子力学是物理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用于研究微观粒子的行为和性质。
它是基于量子理论的,量子理论描述了微观世界中粒子的不确定性和波粒二象性。
在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包括著名的几位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首先,我们必须提到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波恩(Max Born),他被认为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
波恩在量子力学的早期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最著名的成就之一是概率解释,这是量子力学中的基本原理之一。
波恩认为,量子力学的数学方程只能用来预测粒子出现在某一位置的概率,而不是准确的位置。
这一理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物理世界的认识,使得我们能够理解微观粒子行为的本质。
其次,继波恩之后,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提出了薛定谔方程,这是量子力学的核心方程之一。
薛定谔方程描述了微观粒子的波函数,能够用于预测粒子的运动和性质。
薛定谔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方程本身,更重要的是他的波动力学理论为量子力学提供了一种可视化的解释方法。
通过引入波函数的概念,薛定谔使得人们能够通过数学模型来理解量子粒子的行为。
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量子力学奠基人是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
海森堡是量子力学中的矩阵力学的奠基人。
他提出了著名的“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该原理指出在测量微观粒子时,无法同时确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这是量子力学中不确定性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引发了科学界对于量子世界微观粒子行为的热烈讨论,对整个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我们还有保罗·狄拉克(Paul Dirac)被公认为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狄拉克提出了著名的狄拉克方程,它描述了自旋1/2的粒子,如电子的行为。
狄拉克的方程是相对论性量子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能够描述高速粒子的行为。
狄拉克的工作为量子场论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爱丁堡大学知名校友
立思辰留学360介绍说,英国爱丁堡大学,全球20强顶尖名校。
位于英国苏格兰的首府爱丁堡市,成立于1583年,是英语圈国家中第六古老的综合研究型大学。
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盛赞——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所大学可以和爱丁堡大学相提并论。
《苏格兰启蒙运动》与《苏格兰大学发展研究》提到爱丁堡大学在18世纪曾超越牛津剑桥而成为引领欧洲学术发展的第一大学。
截至2014年底,爱丁堡大学一共有超过30000名在校学生攻读超过900种学位课程,其中包括有超过12000名来自130多个国家的国际学生分别攻读本科、硕士、博士学位课程和进行博士后研究,是英国大学中为数不多的在校学生规模超过3万名的超大型大学。
尽管如此,爱丁堡大学有一套严格的录取选拔机制,亦是英国大学中入学竞争最激烈、申请难度最高的大学之一,录取率仅为10%左右。
知名校友皇室成员Princess Tsuguko:日本承子女王Albert Thurn and Taxis:德国第十二世图恩-塔克西斯亲王Raiyah:约旦公主Princess Margarita:罗马尼亚玛格丽特公主Princess Mako:日本真子公主(日本明仁天皇长孙女)政治家约翰·罗素:英国首相,第一代罗素伯爵亨利·坦普尔:英国首相,第三代巴麦尊子爵戈登·布朗:英国首相罗伯特·芬雷:第一代芬雷子爵,大不列颠大法官詹姆斯·麦凯:克莱什芬男爵,大不列颠大法官约翰·威瑟斯庞:美国《独立宣言》签署者,美国政治家、教育家与革命领袖本杰明·拉什:美国《独立宣言》签署者,美国政治家、医学家、化学家、教育家与革命领袖约翰·安德逊:第一代威弗利子爵,英国财政大臣、内务大臣、枢密院议长亨利·邓达思:第一代梅尔维尔子爵,英国战争大臣亨利·佩蒂:第三代朗士当侯爵,英国财政大臣、内务大臣、枢密院议长珍妮·李:阿斯瑞奇女男爵,英国人文艺术大臣,公共建筑与劳动部大臣,Open大学创立者马尔科姆·雷夫金德:英国国防大臣、外交大臣、苏格兰国务秘书查尔斯·亨得利: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大臣大卫·斯蒂尔:英国自由民主党党魁,苏格兰议会主持官吉姆·华莱士:坦克内斯男爵,苏格兰自由民主党党魁,苏格兰总检察长,苏格兰代理首席大臣特萨·卓威尔,英国文化、媒体与体育大臣大卫·麦克莱切,苏格兰保守党党魁查尔斯·塔珀:加拿大总理朱利叶斯·尼雷尔:坦桑尼亚第一位总统尹潽善:韩国总统张泽相:韩国总理海斯廷斯·卡穆祖·班达:马拉维总统,非洲独立运动领导人威廉·沃克:尼加拉瓜总统科学家查尔斯·达尔文,自然主义者,物种起源作者,进化论奠基人,于1825至1827年在爱丁堡大学学医麦克斯韦,物理学家与数学家,电磁学之父,统计物理学奠基人,于1850年在爱丁堡大学获得数学学士詹姆斯·莫理斯,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于1957年在爱丁堡大学获得数学硕士学位查理斯·葛罗弗·巴克拉,19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Edward Victor Appleton,194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于1949至1965年任爱丁堡大学校长马克斯·玻恩(Max Born), 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量子力学创始人,于1936年至1953年在爱丁堡大学任教Alexander R. Todd,195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于1933年至1938年在爱丁堡大学任教Igor Tamm, 195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于1913-1914年在爱丁堡大学学习Peter D. Mitchell,197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于1955至1963年在爱丁堡大学任教Peter Doherty,1996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得主,于1970年在爱丁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Terry Barker,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于爱丁堡大学获得学士学位Robert G. Edwards,2010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得主,试管婴儿之父,于1955年在爱丁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约瑟夫·李斯特,医学家,外科手术消毒技术的发明者和推广者约瑟·布拉克,物理家和化学家Joseph Bell,医学家,夏洛克·福尔摩斯原型大卫·布儒斯特,物理学家詹姆斯·杜瓦,物理学家汤姆·基博尔,物理学家Archibald Geikie,地质学家James Hector,地质学家彼得·希格斯, 物理学家,物理学退休教授和希格斯玻色子之父Robin Hochstrasser, 化学家Archie Howie, 物理家.Charles Hutton, 数学家James Hutton, 近代地质学之父.Robert Jameson, 自然主义者和矿物学家George Kelly, 心理学者John Leslie, 数学家和物理家Colin Maclaurin, 数学家David MacRitchie, 考古学家Roger Mercer, 考古学家Robin Milner, 计算机科学家奥古斯都·德·摩根(Augustus De Morgan), 数学家和逻辑学家Alexander Munro III, 解剖学家Richard Owen,生物家和古生物学者John Playfair, 数学家Robert Sibbald, 医学教授Peter Guthrie Tait, 物理家Stephen Tweedie, 计算机科学家John Walker, 自然主义者Edmund Whittaker, 数学家William Withering, 医师,洋地黄的发现者Edward M. Southern, 生物学家,Southern Blot的发明者黄宽,中国第一批海外留学生,医学家、教育家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家樊文飞,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ACM fellow(美国计算机协会会士/院士),计算机科学家文学艺术家Robert Adam,建筑家詹姆斯·巴利,《小飞侠》作者Elizabeth Blackadder, 艺术家Thomas Brown, 哲学家Thomas Carlyle, 评论家和历史学家柯南·道尔, 《福尔摩斯》作者Adam Ferguson, 哲学家和历史学家Robert Garioch, 诗人和翻译家Oliver Goldsmith, 作家和医师David Hume, 哲学家和历史学家Margaret Iversen, 艺术史学家Sorley Maclean(Somhairle MacGill-Eain),盖尔语诗人James Mill, 历史学家和功利主义哲学家Keith Moxey, 艺术史学家J·K·罗琳(J.K.Rowling), 著名作家,《哈利·波特》作者。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获奖信息
立思辰留学360介绍,柏林洪堡大学(德语:Humboldt-Universit?t zu Berlin,HU Berlin)是德国首都柏林最古老的大学,于1809年由普鲁士教育改革者及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及弟弟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所创立,是第一所新制的大学。
确定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全面人文教育的办学宗旨。
洪堡大学一直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合作。
1959年加入国际大学协会后立即与苏联莫斯科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
随后又先后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大学、波兰的华沙大学、原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大学、古巴的哈瓦那大学、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埃及的开罗大学、日本的法政大学、西班牙的马德里孔普卢滕塞大学、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50多所大学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
1981年,中国的北京大学和洪堡大学互派专家,1982年,我国又选派3名进修生到洪堡大学深造。
获奖情况留学360介绍,洪堡大学在两百年的岁月中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知名学者,以下是曾在洪堡大学学习或工作过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简况。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阿尔伯特·A·迈克尔逊(Albert A. Michelson)美籍德国物理学家,曾就读于洪堡大学。
因较准确地测定了光速和发明分光仪于1907年获奖。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Gabriel Lippmann)法国物理学家,曾在洪堡大学学习和工作。
因创立电守恒定律、“李普曼干涉定律”等于1908年获奖。
卡尔·F·布劳恩(Karl F. Braun)德国物理学家,曾在洪堡大深造。
因发明无线电报技术、研制阴极射线示波管于1909年获奖。
马克斯·玻恩(Max Born)德国物理学家,1915年起任洪堡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
由于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方面的突出贡献与德国的另一位科学家瓦尔特·波西于1954年同获此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克斯·玻恩——令人回味的大师摘要:介绍了玻恩的生平和卓越贡献,探讨了他获得成功的原因,从而展示了对后人的启示.关键词:矩阵,统计诠释,微扰论物理学家麦克斯·玻恩(Max Born)1882年12月11日生于德国的布雷斯劳(该地现属波兰),1970年1月5日逝世于哥廷根.2000年是他逝世30周年,现谨以此文表达对其无限的敬意.1生平简介玻恩同爱因斯坦一样也是犹太人,父亲曾在布雷斯劳大学教授解剖学.玻恩很小时就常和姐姐到父亲的实验室里去,后来还被允许去听父亲和朋友们的讨论.这些无疑为玻恩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科学氛围.1901年玻恩进入布雷斯劳大学,开始学习拉丁文、希腊文和数学,但他更爱读荷马史诗.遵父嘱不立刻确定专业而听不同学科的演讲,听科学课、哲学课和艺术史课等等.最初最感兴趣的是天文学.但由于学校天文台的设备少得可怜不久就厌倦了.继而集中精力钻研数学,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基础,从罗桑斯教授那里学到了矩阵理论.利用假期到苏黎士,从数学家胡尔威兹那里,了解了数学的现代分析精神.1905年,玻恩去哥廷根“朝圣”.在哥廷根,他主要师从希尔伯特和闵可夫斯基.不久,即成为希尔伯特的私人助理,有更多的机会同数学大师交流,不仅学习了包括物理学的数学,还学到了大师对社会和国家的传统制度的批判态度.玻恩不喜欢克莱因的演讲,因此两人关系不大愉快.因此玻恩不敢冒险学习克莱因的几何学而又转学天文学,师从天文学教授卡尔·施瓦尔兹茨奇尔德,在他的帮助下,1907年获博士学位.在哥廷根,值得一提的是玻恩听了理论物理学家沃尔德玛·福格特的光学演讲,并选了他的光学实验方面的高等课程.这为玻恩后来从事光学研究并撰写几部著作打下了基础.毕业后,玻恩必须服一年兵役.由于身患严重的气喘而短期即退役.在服兵役期间,晚上在马厩值勤时,他就以马背做书桌,在艰苦的环境下仍勤奋钻研.之后,为了更多地学习物理,玻恩去英国剑桥大学六个月,在其他方面收获甚微,但J.J.汤姆孙的实验给了他极深的印象.从英国归来,玻恩回到家乡母校布雷斯劳大学,试图提高自己的实验技巧,但没能达到目的.因此又转而研究理论问题.这时他接触到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玻恩把爱因斯坦的思想和闵可夫斯基的数学方法相结合,发现了~个新的直接计算电子的电磁能的方法.他把文稿送给了闵可夫斯基,闽可夫斯基立即邀请他去哥廷根共同做相对论方面的研究工作.1908年12月,玻恩到了哥廷根.但1909年元月闵可夫斯基即去世了正当玻恩一筹莫展之际,福格特教授向他提供了一个讲师的职位.从此,他与奥多尔·冯·卡曼住在同一幢房子里,两人经常讨论物理问题,在讨论中接触了爱因斯坦的固体热容量理论,两个人合作发表了著名论文“关于空间点阵的振动”.1909年,在萨尔茨堡会议上,玻恩结识了爱因斯坦,从此两人开始通信1969年,慕尼黑出版了由玻恩编辑并注释且有海森伯和罗素撰序的《爱因斯坦和玻恩夫妇通信集》,全书117封信函凝结了两人的终生友谊.1914年,柏林大学为玻恩提供了一个教授职位,以分担普朗克的一部分工作.1915年春,他迁往柏林工作,但很快由于战争而被迫参军,在一个炮兵研究机构声学测位部门工作,一有时间,仍从事纯科学研究.在马德隆的帮助下,和兰德成功地完成了离子性晶体内能的测定工作;与化学家哈伯一起,设计了玻恩一哈伯循环过程,从而能根据纯物理数据测定化学反应热.当时,劳厄在法兰克福任教.为了方便与其老师普朗克接近,他建议同玻恩对调.因此,1919年玻恩到法兰克福任教授,继续从事点阵能量及其化学结论方面的研究,并和学生卜勒尔特斯合作,在实验上证实了分子的电偶极子的力学效应.1921年,玻恩被提议接德拜的班,出任母校哥廷根大学物理系主任.在母校,他从1921年一直工作到1933年.在这期间,哥廷根不仅是世界数学研究中心,而且被玻恩建设成为物理学研究中心之一,与柏林(普朗克和爱因斯坦)、慕尼黑(索末菲)和哥本哈根(玻尔)并列,形成哥廷根学派,许多物理学家均受益于此,如泡利、海森伯、约当、狄拉克、维格纳、罗森菲和加莫夫等等.1933年纳粹上台,玻恩被迫离开德国.1933一1936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在这之后,玻恩到印度工作了半年.再之后,接替C .G .达尔文任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直到1953年退休.退休后不顾爱因斯坦等朋友的不满回到他钟爱的德国定居,继续从事科学和写作活动,主要研究物理学的哲学含意,直至逝世.玻恩终生未曾到过中国,但玻恩在书中曾特别谈到他有四个有才华的中国学生,并指出了黄昆的名字,还提到了与黄昆合作著书一事.本文作者曾通过中国科学院吴水清老师间接向黄老请教另外三个人的名字.黄老百忙之中回函告知另外三人是彭桓武、程开甲和杨立铭先生,都是有成就的物理学家.2玻恩的研究工作大略玻恩一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就,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近30部.主要著作有《固体的原子理论》(1923年)太原子动力学问题》(192年)。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1926年)、《物理学实验与理论》(1943年)、《因果性和机遇的自然哲学》(1949年)、《晶格动力学》(1954年与黄昆合著)、《我们这一代物理学》(1956年)、《光学原理》(1959年)、《物理学与政治学》(196年),等等.玻恩主要的研究领域是点阵动力学和量子力学.在点阵动力学领域,他以微观点阵动力学观点来阐明晶体的热学、介电及光学性质,创立了独树一帜的玻恩学派.在该领域,以其名字命名的理论或方法有:玻恩一冯·卡曼理论被恩一哈伯理论、玻恩一奥本海默法、玻恩一奥本海默近似法、玻恩一梅耶方程等.玻恩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始于1912年而几乎贯穿其一生,其功至伟.在另一领域,玻恩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量子力学的矩阵理论也被称为哥廷根矩阵力学但关于矩阵力学的形成过程,不同文献的叙述大有出入.本文作者经大量比较分析认为,曾师从海森伯的王福山先生的表述是详尽和令人信服的:1923年10月,海森伯在玻恩那里开始他新的工作.1924年复活节(4月),他第一次去哥本哈根,但不久就回到了哥廷根.1924年7月28日,海森伯用“关于量子论的形式规律在反常塞曼效应问题上的更改”一文晋升讲师.同年9月他作为研究伙伴到哥本哈根去了一个学期.回925年夏季学期,他又回到哥廷根,继续从事量子论的研究.1925年5月底,生了枯草热病,他特向玻恩告假去赫尔兰岛治疗.一个多星期即返回哥廷根,途经汉堡时他把他新产生的思想告诉了泡利(会见仅数小时,当时泡利在汉堡工作).泡利给了他许多鼓舞.7月回回日将论文“关于运动学和力学关系的量子论解释”交给玻恩,7月28日由玻恩送交《物理纪事》发表.玻恩后来回忆说:“当时海森伯的乘法规则使我不安,经过八天的冥思苦想,我回忆起在布雷斯劳大学时从师罗桑斯教授学到过的代数理论.”这就是当是已创立70多年的矩阵理论.为了对海森伯论文所运用的数学方法给以严密的论证,玻恩希望泡利同他合作.但被誉为“物理学心脏”和“上帝的鞭子”的泡利拒绝了玻恩泡利认为用繁琐的数学只会损害海森伯杰出的思想.玻恩没有放弃,1925年暑假,他从哥廷根去汉诺威,在火车上他遇到了约当.在玻恩的提议下,约当表示愿意协助玻恩工作9月他们就完成了长篇论文“关于量子力学”.在该文中,他们不仅采用海森伯的方法把坐标q 用矩阵表示,而且进一步把动量产也用矩阵表示,从量子化条件出发,利用对应原理,得出了对应关系:I ih qp pq =-,(I 为单位矩阵) 1925年10月底,玻恩和约当继续研究,并且靠 通信同海森伯合作,以“玻恩、海森伯、约当”三人名 义完成题为“关于量子力学11”的论文.该文最早结 出了量子力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实用的微扰论,奠定了以矩阵形式表示的现代量子力学基本原理.1925——1926年的冬天,玻恩赴美国麻省理 工学 院讲学,同诺伯特·维纳这位后来的控制论之父合作,把算符引进到量子力学,证明了哈密顿算符H 与ti h ∂∂全同。
1926年,玻恩发表“散射过程的量子力学”一文,认为薛定愕波动力学的数学形式不仅适用于分立定态,也能胜任对散射过程的描写.在用平面波描写人射的粒子束,用球面波写出散射粒子的渐近行为之后,玻恩提出,如果用粒子的语言表述,球面波项的散射振幅因于表示人射的粒子以不同方向射出的几率.所以“我们得出的不是对‘碰撞后的状态是什么’这一问题,而只是对‘碰撞后的一种指定结果有多大可能’的问题的答案.”稍后,玻恩更加准确地提出:代表测量到粒子的几率的,是波函数的绝对值平方,而不是同散射振幅相对应的波函数本身.由于有了玻恩的统计解释,薛定愕的波动力学才被普遍接受,成为与矩阵力学相并列的量子力学的另一数学表达形式玻恩也因提出波函数的统计解释而荣获1954年诺贝尔物理奖.就玻恩的一生工作,本文作者也曾希望黄昆前辈给个权威评价.黄老说:“对玻恩这样国际上的大师是不宜随便评价的.”黄老的不随便评价,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评价就对物理的贡献而言,玻恩同玻尔、海森伯、狄拉克以及薛定愕等相比,毫无逊色之处,是20世纪物理界举足轻重的一流大师.试想,没有玻恩的贡献,不谈其他,量子力学还剩下些什么?3成功的启示玻恩的一生是极其成功的,在其成功的后面,有许多能给予后人启迪的东西.3.1为人谦逊诚实玻恩是一个非常谦逊而有平常心的人.请听他的话:“生活中的成就和胜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好运气.就我的双亲,我的妻子,我的孩子,我的老师,我的学生和我的合作者来说,我是幸运的”不仅如此,他还说过:“我从来不愿当一个专家,因而始终是半瓶醋,甚至在被认为是我自己的专业方面也是这样”。
很难想象还有哪位大师会如此评价自己玻恩不仅谦逊而且诚实.薛定愕波动力学提出后,包括他本人在内,都没能给出波函数合理的解释.玻恩又一次拨云见日地给出了统计诠释.但他却公开表白:“爱因斯坦的观点又一次引导了我.他曾经把光波振幅解释为光子出现的几率密度,从而使粒子(光量子或光子)和波的二象性成为可以理解的这个观点马上可以推广到一必须是电子(或其他粒子)的几率密度.”函数上:2显然,玻恩是一个自己不为自己制造却不断从自己头上摘脱光环的人.他不像有的人,精心包装自己,使自己神秘起来,变成高深莫测的、有地位的、引人注意的权威因此,他才没有任何负担,能够更加专业、更加快乐地沉醉于科研,成为硕果累累的丰收者.3.2醉心研究境界高远爱因斯坦曾将科学家依其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分为四类.第一类人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给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智力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求生动活泼的经验和雄心壮志的满足;第二类人之所以把他们的脑力产物奉献在祭坛上,为的是纯粹功利的目的席三类人研究科学为的是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第四类人投身科学目的是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一个科学家对科学的强烈兴趣,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他的成功,而境界则能决定他的成就的层次.谈到研究工作,玻恩说:“我一开始就觉得研究工作是很大的乐事,直到今天,仍然是一种享受.这种乐趣有点像解决十字谜的人所体会到的那种乐趣.然而它比那还要有趣得多.也许,除艺术外,它甚至比在其他职业方面创造性的工作更有乐趣.这种乐趣就在于体会到洞察世界的奥秘,发现创造的秘密,并为这个混乱的世界的某一部分带来某种情理和秩序它是一种哲学上的乐事.叫“玻恩非常重视哲学,他曾说:“科学的哲学背景始终比科学的特殊成果更使我感兴趣”.切身的体验使他认识到:“……每一个现代科学家,特别是每一个理论物理学家,都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同哲学思维错综地交织在一起的,要是对哲学文献没有充分的知识,他的工作就会是无效的.在我自己的一生中,这是一个最主要的思想…”.他有说有做:“我曾努力阅读所有时代的哲学家的著作,发现了许多有启发性的思想,但是没有朝着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稳步前进.然而科学使我感觉到稳步前进,我确信,理论物理学是真正的哲学.它革新了一些基本概念,例如,关于空间和时间(相对论),关于因果性(量子理论),以及关于实体和物质(原子论)等等,而且它教给我们新的思想方法(互补性),其适用范围远远超出了物理学.最近几年,我试图陈述从科学推导出来的哲学原理”.玻恩研究哲学而对物理学的最大贡献可能是他提出的可决定性(decidability)这一基本原则,“只要某个概念是可以决定的就运用它,而不管它在某个特殊事例上能否应用.”则在文献「l」中,玻恩通过这一原则在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中的应用,充分说明了这一原则的力量和丰富性,并指出把可决定性原则应用于客观世界图景的起源这个哲学问题是合理的,且做了详尽的论述.遗憾的是玻恩的这一重要思想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3.3数学动力卓而超群前文提到,玻恩在大学阶段就师从罗桑斯教授学到了物理学家们很长时间不熟悉的矩阵理论.在苏黎士通过听胡尔威兹关于椭圆函数的演讲,了解了现代分析的精神哥廷根一直是世界的数学中心,在这里玻恩师从希尔伯特、闽可夫斯基和克莱因等数学大师,这无疑有助于玻恩的数学功力更上一层楼,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多数物理学家.这使得他在后来的研究工作中受益无穷,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游刃有余.当然,在物理界也有不同看法.据彭桓武先生讲:“玻恩的老朋友埃沃德访问都柏林时对我说‘玻恩过于形式’.指的是玻恩擅长数学推导而物理直观可能弱些.”而事实却未必如此玻恩虽是理论物理学家,但他很懂实验,在他自己家里就备有车床.而且玻恩非常重视物理直观、物理思想.他明确表白:“我们科学家始终应当记住,所有经验都是根据感觉来的.一个沉浸在他的公式里的理论家,忘记了他要说明的现象,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真正的物理学家或化学家;而如果他钻在书本里,同自然界的美和多样性疏远起来,我就会称他为可怜的傻瓜.现在我们在实验和理论之间,在感觉的实在和理智的实在之间有一种合理的平衡,我们务必要将它保持下去.”卜如此,说“玻恩过于形式”,可能是将其优点看成了短处.如果没有玻恩出色的数学功力并投身其中,矩阵力学不会那样快在一年左右时间里完善起来.20世纪,哲学、数学和物理学之间已空前地纠缠不清,数理逻辑成为哲学的重要领域.在德国的哥廷根,希尔伯特、闽可夫斯基和克莱因主张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结合起来一同研究物理.他们认为物理学家需要数学家的协助.希尔伯特还同玻恩联合组织过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参加的名叫“物质结构”的讨论班.他们是明智的,他们的思想是物理界的福音.缺乏了这种数理互动,今天数理之间隔行如隔山的情况会更加严重.1980年,杨振宁先生在韩国汉城演讲时说:“有那么两种数学书:第一种你看了第一页就不想看了,第二种是你看了第一句就不想看了.”这就是今天物理学家眼中的纯数学:从头到尾都是定义、定理和推论式的纯粹抽象演绎,生动活泼的实际背景淹没在形式逻辑的海洋之中.结果使物理学家模不着头脑,对现代数学缺乏应有的了解.现实使物理界人士清楚地认识到物理专业的数学课程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改革.但如何改?改什么?只有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再次密切联系,才能改好,才能造就更多的玻恩.3.4关心人类关心未来玻恩像热爱科学一样热爱和平,珍重人类创造的历史文明和优良传统.他那个时代的一些社会现象使他断言传统的伦理因技术而瓦解了.他说:“虽然我热爱科学,但是我感到,科学同历史和传统的对立是如此严重,以至它不可能被我们的文明所吸收.’们如认为:“如果人类没被核战争所消灭,它就会退化成一种在独裁者暴政下的愚昧的没有发言权的生物,独裁者借助于机器和电子计算机来统治他们.”他写过许多这方面的文字,可以看出他对人唤社会的未来是非常绝望的.他曾用“还有什么可以希望的呢”为题的一节作为文献[1]的结尾.当然,他不愿这一切成为现实:“但是,我的推理也许完全错了.我希望如此.也许有朝一日有一个人显得比我们这一代人中的谁都聪明能干,他把这个世界引出死胡同.”“希望还是有的,但是这种希望只有在我们不顾一切、全力以赴投入这场反对我们时代的疾病的斗争中去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玻恩,就是这样一个人,继承了人类历史文明中许多优良的成分,又成为20世纪现代科学的一位大师,在良知的驱动下,他积极关注人类社会问题,关心现实,关心未来.周光召先生曾把我国物理界同20世纪20年代德国物理界做过比较,认为当时德国物理界取得辉煌成就的条件有三:首先德国人非常重视实验和实验数据分析;第二德国有强的数学传统;第三德国有非常强的哲学传统.周先生指出:“必须研究哲学,因为现在的发展进入全新的阶段,物理学无论是凝聚态还是基本粒子都是无穷自由度的系统,跟过去讨论的少数自由度系统有本质的不同,这里肯定需要新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的突破.这方面我们更弱…….”周先生指出的三条,尤其后两条十分突出地体现在玻恩身上.有兴趣借鉴德国物理界这一时期成功经验的人,认真研究一下麦克斯·玻恩,定然大有种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