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高考真题.pdf
2019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题含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题含答案抢分点二文化常识题——重积累,会推断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78页突破点一联想推断法解古代文化常识题[典例]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思维流程]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审题干,明角度。
(1)“不正确的一项”,明确选择方向与选择数量;(2)“豪右”“顿首”“茂才”“京师”的表述哪一个不正确。
第2步:广联想,巧推断。
第3步,再审查,定答案。
回到文本语境,结合前后文再次审读查看,确定答案。
文化常识的复习范围及途径1.分类总共主要有四大类: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
2.途径(1)课内①人教版必修5“梳理探究”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②教材内容及注释。
(详见本书P118~P123)这是最主要的途径。
(2)课外平时做课外文言文中涉及的文化知识。
(详见本书P124~P128)掌握文化常识“两清”1.清楚常见的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所以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
对于这些常见的常识都要有所了解,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试题来分辨。
2.清楚易混易错点。
文化常识中有一些易混知识点,如“谥号”“庙号”和“年号”的区别等,对于这些知识点一定要分清。
突破点二分类识记法突破古代文化常识题(一)按照出处联系课文语境识记参考答案突破点一[典例]思维流程:第2步:首都臣下回答君主问话时的一种礼节下对上及平辈间答案:D突破点二(一)[例1]D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1-1C不是“佛教”,应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讲义及答案)含答案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 “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
C. “象笏”即象牙做的笏。
“笏”是封建时代官员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
D. “来归”和“归宁”都是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契诃夫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B. 《庄子•逍遥游》的“朝菌不知晦朔”一句,“晦朔”是说时间很短,其中“晦”是指阴历每月初一,而“朔”是指阴历月末最后一天。
C.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中的“彭泽”“邺水”“临川”分别是指陶渊明、曹植、谢灵运。
D. 郭沫若,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与田汉、郁达夫等人在东京成立文学社团创造社,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有诗集《女神》、《星空》等,历史剧本《屈原》、《蔡文姬》等。
3.以下哪一个人最不可能参加科举考试?()A. 陶渊明B. 王维C. 文天祥D. 蒲松龄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B. “记”是一种古代文体,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情怀抱负或阐述观点。
C. 《沁园春·雪》《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词牌名。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D. “一尊还酹江月”中的“尊”是盛酒器具,“酹”在这里是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苏轼的散文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成就位列宋初“书法四大家”,绘画上“石竹”别具一格,可称为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试题精选40题!(教师版+学生版)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试题精选40题!(教师版+学生版)【学生版】一、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戊申晦”(《登泰山记》)兼用干支纪日法、月相纪日法。
“晦”是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此类纪日法依序还有朔、既望、望。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古有贵右贱左之说,故称贬官为“左迁”。
白居易由京官贬黜至地方,因官职低而着“青衫”。
C.中国古典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歌”“行”“吟”是古体诗的文学体裁;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二、四、六、八句押韵。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往往是有联系的,有的相同或相近,如姚鼐字姬传、白居易字乐天、苏轼字子瞻;有的含义相反,如韩愈字退之。
二、对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称号,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B.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考中进士,一甲二甲即授官职,三甲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C.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卒,这里指死亡之意。
据《礼记·曲礼》所记,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三、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旅,指军队,后引申为指有关军队及军队作战的事情。
文中便是军队作战之义。
B.家庙,指儒家为祖先立的庙。
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
C.拜舞,指跪拜与舞蹈,下跪叩首之后舞蹈而退,这是古代朝拜的一种礼节。
D.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也可指官名。
文中便是后者之义。
四、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继室”指元配死后续娶的妻子,“继”意为“续娶”。
B.“一肩”意为“一担”,文中指砍柴的数量,“肩”指“担”。
高考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左担任驾车的人。
如《鸿门宴》中的樊哙。
B. 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在《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里指代有学问的人。
C. 古代纪年的方式有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兼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
《赤壁赋》中“壬戌之秋”属于干支纪年法。
D. 祖道,出行者祭祀路神和别人为之设宴送行的礼仪。
如《荆轲刺秦王》中“既祖,取道”。
2.下列各项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出自《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
B. 《左传》,相传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又名《春秋左氏》,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
C. 《苏武牧羊》选自《汉书》,《汉书》是一部断代体史书,分为纪、表、志、传四部分,共100篇。
D. “二十四史”是指清代乾隆时规定的自《史记》至《明史》的历代24部纪传体史书。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
B. 《战国策》是一本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记述了战国时谋臣策士的谋议辞说和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
C. 《史记》的“纪传体”体例,是史学上的伟大创造,反映了司马迁以人物传记再现历史的宏伟构思。
D.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4.下列关于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先后排序,正确的一项是()A. 惊蜇—谷雨—霜降—寒露B. 清明—小满—秋分—白露C. 雨水—芒种—小寒—大雪D. 春分—大暑—处暑—小雪5.下列关于汉字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大金帝国建立时,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命令完颜希尹和叶鲁创造文字,他们“依仿汉人楷书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族语”创造了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
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专题复习附答案(1)
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专题复习附答案(1)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各项中,关于三国人物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刺杀董卓的计划虽未成功,但相比王允等人的痛哭,曹操挺身而出的行为,体现了他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的品质。
B. 曹操煮酒论英雄时,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此时,孙策虽占据江东,但曹操早已料定他必将身败名裂。
C. 诸葛亮出场之前,作者安排了他的童仆、友人、兄弟、丈人出场,侧面衬托了他高超旷逸、清俊洒脱的形象。
D. 诸葛亮出仕前,过着躬耕南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格追求。
2.下列关于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先后排序,正确的一项是()A. 惊蜇—谷雨—霜降—寒露B. 清明—小满—秋分—白露C. 雨水—芒种—小寒—大雪D. 春分—大暑—处暑—小雪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如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杜甫为杜子美,柳宗元为柳屯田,韩愈为韩退之。
B. 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定丧服的轻重。
期,指的是穿三周年丧服;功,又分为大功、小功。
大功,穿九个月丧服;小功,穿五个月丧服。
C. 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伯、仲、季以示区分,如伯秋、仲秋、季秋。
中秋节又处在仲秋的中间,所以也叫仲秋节。
D. 魏晋时期,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郎中是尚书省的属官;洗马,即太子洗马,是太子侍从官。
4.下面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北冥:北海,因海水深黑而得名。
冥,通“溟”,指广阔幽深的大海。
B. 修禊事也。
修禊:古代习俗,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C. 期功强近之亲。
期:古代丧礼制度以亲属关系的亲疏规定服丧时间的长短,服丧一年称“期”。
D. 余自束发。
束发:古人成人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
5.下列诗句,都有节日习俗的描写,若以节日的时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文化常识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门下,官署名。
隋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合称“三省”。
B.搢绅,亦作“缙绅”。
搢绅旧时指官宦的装束。
后用以代称三品以上的官员。
C.文昭,房玄龄的谥号。
谥号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
D.癸卯,干支之一。
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用来纪年、月、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戟支,戟是古代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长柄兵器,戟支是戟上横出的刃。
B.牧,意思是驭民如牧畜,后为官职,为古九州之行政长官,手掌军政实权。
C.密诏,指古代皇帝下达的秘密诏书。
文中的密诏藏在衣带中,又称衣带诏。
D.使君,汉称刺史为使君,汉之后是对普通长官的尊称;也泛称奉命出使的人。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光禄大夫,古代官职名,战国时代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掌顾问应对。
B.玺,又称玉玺,传国玉玺,始于秦朝,是皇帝专用的印章,皇权的象征。
C.癸未,干支纪年法最早创立于商朝,是现今已知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纪年法。
D.梓宫,指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文中指汉宣帝赐给霍光的棺材,以示隆重尊崇4、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践阼,指皇帝登临皇位。
君主即位也可称作“登庸”“御极”“践祚”“践极”“践统”“登极”。
B.淫祀,指不合礼制的祭祀,不当祭的祭祀,妄滥的祭祀。
包含越份之祭与未列入祀典之祭两种。
C.太守,古代地方职官,是战国至秦朝郡守的尊称。
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主要负责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政治事务。
D.立祠,此指立生祠,古代立生祠是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的一种民俗,其对象大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年生”,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不管年龄差别有多大,都称“同年生”。
历年高考真题语文文化常识试题(附部分参考答案)
语文文化常识试题(历年高考真题、模拟试题)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 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 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
旧时均可指国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 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取的。
B.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文化常识62道题含答案
1.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上班叫“点卯”,点卯的“卯”是古代计时中的“卯时”,按照地支的顺序,相当于现在的上午7点到9点。
B.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谷雨;一季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如仲春时节,山花烂漫。
C.2020年是农历庚子年,按传统说法是属鼠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也是属鼠人的本命年。
D.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五更。
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丑时,也就是晚上11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
2.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
下列关于传统节日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阴历七月十五日,以祭鬼为主。
B.七夕节,来自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习俗以女子乞巧为主。
C.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以吃元宵、赏灯、舞狮和未婚男女交往为习俗。
D.重阳节,亦称“重九节”,主要习俗为登高、赏菊,也有喝雄黄酒、插茱萸等。
3与下列诗句中包含的传统习俗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②缠彩遥分地,繁光远缀犬③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④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A.①赛龙舟②赏月③祭土神④观花灯B.①祭土神②观花灯③赛龙舟④赏月C.①祭土神②赏月③赛龙舟④观花灯D.①赛龙舟②观花灯③祭土神④赏月4下列诗句所描述的风俗,不属于古代年俗的一项是()A.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B.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C.当年恶梦惊唐王,秦琼敬德守门旁。
D.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5.在“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一回中,贾政看到贾元春出的灯谜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这个谜语的谜底是()A.年兽B.爆竹C.宫廷净鞭D.算盘6.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是()A.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
最新编辑高考文化常识100题(选择题,有答案)
最新编辑高考文化常识100题(选择题,有答案)“大禹治水”治的是什么水?“一问三不知”是不知道哪三样?《红楼梦》的别名又是啥?“美”字最初的含义是什么?这些都是基本的文学常识,都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来做一做这些试题,看看中国的文化你们到底了解多少?1、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A、文章B、画作C、乐曲2、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A、戊B、戍C、戌3、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A、早上B、中午C、傍晚4、“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5、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A、左雄右雌B、左雌右雄6、“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的时候()?A、丈夫把头发束起来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7、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A、十个B、十二个8、被誉为“万国之园”的是哪个园林?A、颐和园B、圆明园9、“水”字属于下列哪种汉字构成方式?A、象形字 B 、表意字10、“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A、中秋节B、元宵节C、端午节D、七夕节答案:1-5 CACBA 6-10 CABAB11、道家思想在我国影响深远,请问历史中的哪一时期最接近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治?A 、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无盛世12、下列哪个不是北京的别称?A 、大都B 、中都C 、上都D、燕都13、我们熟悉的《百家姓》是按照什么方式排列的?A 、人口数量B 、政治地位14、“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下列哪组人物?A 、曹操、曹丕、曹植B 、苏洵、苏轼、苏辙C 、班彪、班固、班超15、拍电影时常用“杀青”来表示拍摄完成,“杀青”原指什么?A 、制作竹筒的一道工序B 、加工新茶的一种方法16、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他所反对的“爱有差等”这一观点是哪家学派的?A 、儒家B 、法家C 、道家D 、名家17、“美”字最初的含义是什么?A 、羊大即为美B 、戴着头饰站立的人C 、土地里生长的花朵D 、远方茂盛的森林18、孔子为自己的教学定睛“孔门四教”,具体指什么?A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B 、文、行、忠、信19、俗语说“化干戈为玉帛”,干戈都是兵器,其中哪个指的是防御武器?A 、干B 、戈20、《霸王别姬》是京剧中的名段,“虞姬”这一角色在京剧中属于什么?A 、花旦B 、青衣答案:11-15 ACBBA 16-20 AABAB21、《尚书》中的“尚”是什么意思?A 、上古B 、崇尚C 、官名22、在我国风俗中,常常避讳73和84这两个岁数,因为这是两位历史人物去世的年龄,他们是()?A 、孔子和孟子B 、老子和庄子C 、汉高祖和汉武帝D 、周武王和周文王23、“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说的是哪“三不知”?A 、天文、地理、文学B 、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C 、孔子、孟子、老子D 、自己的姓名、籍贯、生辰八字24、篆刻分为阴文印和阳文印,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是哪种?A 、阴文印B 、阳文印25、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应该用下面哪种称谓?A 、家弟家妹B 、舍弟舍妹C 、息弟息妹26、古代战争中指挥军队撤退时要敲击哪种乐器?A 、鼓 B、锣27、古人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来劝谕人们要尊敬父母,这句话出自哪里?A 、《弟子规》B 、《三字经》C 、《千字文》28、下列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习俗?A 、挂香包B 、插艾蒿C 、登高采菊D 、喝雄黄酒29、“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岁?A 、十五岁B 、二十岁30、河姆渡遗址位于哪个流域?A 、黄河流域B 、长江流域答案:21-25 AABAB 26-30 BACBB31、算盘是中国传统计算工具,利用算盘能进行开平方的运算吗?A 、能B 、不能32、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其中“做”指的是?A 、面部表情B 、舞蹈动作C 、器械表演33、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A 、晚春B 、仲夏3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高考文化常识100题带答案解析
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
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
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
全国独创
逻辑语文
—文化常识
逻辑语文 全国独创
1.下列选项中关于中国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
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
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
)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
(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
(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
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
盎然。
凹下的叫阴文,凸起的是阳文
逻辑语文 全国独创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
“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
乡亲。
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拔制度
逻辑语文 全国独创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高中语文试卷上的文化常识(含答案)
高中语文试卷上的文化常识(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朝代不属于中国历史上的“三代”?A. 夏朝B. 商朝C. 周朝D. 秦朝2. 《诗经》中“风、雅、颂”的分类依据是?A. 内容B. 作者C. 地区D. 时代3. 下列哪个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A. 韩愈B. 柳宗元C. 苏轼D. 王安石4. “建安七子”不包括以下哪位?A. 曹植B. 王粲C. 徐干D. 荀彧5. 下列哪个成语出自《左传》?A. 画龙点睛B. 亡羊补牢C. 纸上得来终觉浅D. 一鼓作气二、判断题1. 《论语》是孔子亲自撰写的。
高中语文2023高考必考文化常识练习题(共40道,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必考文化常识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面,古代君主面向南方而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向北方,因此“北面”一词有向别人臣服的意思。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皆是用爵称。
C.四书为儒家经典,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春秋》合为四书。
D.“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以语录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盲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著作。
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
C.按剑而跽,握着剑,挺直身子。
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
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
D.冠者,成年人。
古代女子和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童子。
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3.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其中全部采用了委婉讳饰说法的一组是()①慈父见背②舅夺母志③猥以微贱④愿乞终养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宦官。
D.“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含答案)
一、高考试练之判断正误1.(2018全国Ⅱ卷)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2.(2017全国Ⅲ卷)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3.(2015全国Ⅰ卷)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4.(2017全国Ⅰ卷)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5.(2015全国Ⅱ卷)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二、模拟演练1.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内蒙古集宁一中2020届高三12月月考)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通过“举孝廉”,可形成“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良好风尚。
B.(山东省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第二次诊断)庠、序,古代的乡学,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宁夏银川一中2020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比如“少游太学”指年轻时在太学游学。
D. (四川成都七中2020届高三“一诊”模拟)进士及第,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探花,第三名叫榜眼。
2.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川绵阳南山中学高2020届高三“一诊”模拟)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B.(湖北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也指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
C.(湖北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2020届高三期中考试)征,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由皇帝征聘社会贤才到朝廷充任官职。
D.(广东惠州2020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
历年高考真题语文文化常识试题(附部分参考答案)
语文文化常识试题(历年高考真题、模拟试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得相关内容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A、豪右,指旧时得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就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就是古代京城得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
旧时均可指国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得相关内容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得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得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就是又可用作帝王得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得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得相关内容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A、中宫就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就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得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就是借用为对帝王得尊称。
C、吏部就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就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得委婉说法。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得相关内容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就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得,字就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取得。
B、谥号就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得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得儿子继承。
D、阙就是宫门两侧得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得相关内容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全]高考语文近7年文化常识真题全总结2022年版
高考语文近7年文化常识真题全总结2022年版2021年高考真题◆(2021全国新高考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答案:D解析:D/说“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错。
“庶务”为“各种政务”,与“庶政”同义。
◆(2021全国新高考Ⅱ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B.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指后者。
C.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队,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
D.传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
原文: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
答案:C解析:C/部曲qū:①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
②军队。
③古代豪门大族的私人军队,有人身依附性质。
④部属、部下。
文中是指豪门大族的私人军队。
《古汉》:①古代军队编制单位;②军队。
◆(2021全国甲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
答案:C解析:C/闰月特指汉历(农历)每逢闰年增加的一个月。
为了协调汉历年与回归年的矛盾,防止汉历年月与回归年及四季脱节,每2至3年置1闰);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后的那个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9文化常识高考真题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2019年全国卷Ⅱ)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9年全国卷Ⅰ)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非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9年全国卷Ⅲ)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8年全国卷Ⅰ)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8年全国卷Ⅱ)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城,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8年全国卷Ⅲ)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2018年天津卷)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
“记”的种类很多,本文是一篇游记。
B.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
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D.蓬瀛,指蓬莱和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指仙境。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7年全国卷Ⅰ)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 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 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7年全国卷Ⅱ)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
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7年全国卷Ⅲ)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1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7年天津卷)
A .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中的“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B .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 .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D .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长为稷,古代帝王对土神“社”和谷神“稷”进行祭祀,后世以“社稷”代称国家。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2017年江苏卷)
A .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有右,江左即江东。
B .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C .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
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 .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13.下列对文中词画线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6年全国卷Ⅰ)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14.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6年全国卷Ⅱ)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15.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6年全国卷Ⅲ)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挤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5年全国卷Ⅰ)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5年全国卷Ⅱ)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1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4年全国大纲卷)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