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原子核的组成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知道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组成的。
2.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的性质,如质量、电荷等。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原子核的组成粒子。
2. 原子核的性质。
教学难点:1. 原子核中各种粒子的相互作用。
2. 原子核的稳定性与衰变。
二、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原子核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原子核的组成。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设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的组成。
2. 原子核的发现历程,原子核的组成粒子:质子、中子。
3. 原子核的质量与电荷,原子核的稳定性。
第二课时:1. 原子核的进一步研究,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2. 核反应,核能的释放。
3. 原子核的衰变,放射性现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复习上一章节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的基本概念。
2. 讲解:介绍原子核的发现历程,讲解原子核的组成粒子:质子、中子。
3. 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观察原子核结构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原子核的质量与电荷。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的稳定性,并提出相关问题。
第二课时:1. 导入:通过复习上一课时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的稳定性。
2. 讲解:讲解原子核的内部结构,介绍核反应和核能的释放。
3. 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观察有关核反应的实验现象,让学生了解原子核的衰变。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原子核衰变现象的理解,讨论放射性现象的应用。
五、课后习题1. 简述原子核的组成粒子及其作用。
2. 解释原子核的质量与电荷是如何产生的。
3. 讨论原子核的稳定性与衰变,举例说明放射性现象的应用。
4. 根据核反应方程,计算核反应前后的质量亏损。
人教版(选修3-5 19.1 原子核的组成 学案-教学文档
19.1 原子核的组成【重点知识】1.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
放射性元素自发地发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
2.α射线是高速氦核流,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γ射线是光子流。
3.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获得了质子,1932年查德威克证实了中子的存在。
4.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揭开了人们研究原子核结构的序幕。
【基本知识】一、天然放射现象1.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发现某些物质具有放射性。
2.物质发射的性质称为放射性,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放射性元素自发地发出射线的现象叫做放射现象。
3.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的元素,都能自发地发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的元素,有的也能放出射线。
4.玛丽·居里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命名为。
二、三种射线1.α射线:实际上就是,速度可达到光速的110,其能力强,穿透能力较差,在空气中只能前进几厘米,用一张纸就能把它挡住。
三、原子核的组成1.质子的发现用α粒子轰击获得了质子。
2.中子的发现(1)卢瑟福预言:原子核内可能还存在另一种粒子,它的质量与质子相同,但是不带电,他把这种粒子叫做中子。
(2)查德威克用轰击铍(94Be)原子核获得了中子。
3.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组成,它们统称为。
4.原子核的电荷数(Z)等于原子核的,等于。
5.原子核的质量数(A)等于与的总和。
6.原子核的符号表示AZ X,其中X为元素符号,A为原子核的,Z为原子核的。
7.同位素具有相同的而不同的原子互称同位素。
【课堂例题】例1.如图所示,x为未知的放射源,L为薄铝片,若在放射源和计数器之间加上L后,计数器的计数率大幅度减小,在L和计数器之间再加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计数器的计数率不变,则x 可能是( )A.α和β的混合放射源B.纯α放射源C.α和γ的混合放射源D.纯γ放射源例2.如图1916所示,一天然放射性物质发出三种射线,经过一个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共存的区域(方向如图所示)。
物理:新人教版选修3-5 19.1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第十九章原子核新课标要求1.内容标准(1)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放射性和原子核的衰变,会用半衰期描述衰变速度,知道半衰期的统计意义,(2)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知道射线的危害和防护,例1 了解放射性在医学和农业中的应用,例2 调查房屋装修材料和首饰材料中具有的放射性,了解相关的国家标准,(3)知道核力的性质,能简单解释轻核与重核内中子数、质子数具有不同比例的原因,会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守恒写出核反应方程,(4)认识原子核的结合能,知道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关注受控聚变反应研究的进展,(5)知道链式反应的发生条件,了解裂变反应堆的工作原理,了解常用裂变反应堆的类型,知道核电站的工作模式,(6)通过核能的利用,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例3 思考核能开发带来的社会问题,(7)初步了解恒星的演化,初步了解粒子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例4 了解加速器在核物理、粒子物理研究中的作用,2.活动建议:(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常用的射线检测方法,(2)观看有关核能利用的录像片,(3)举办有关核能利用的科普讲座,新课程学习19.1 原子核的组成★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2.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3.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初步学会探究的方法,2.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和归纳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2.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和世界观,★教学重点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原子核的组成,★教学难点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新的一章:原子核,本章主要介绍了核物理的一些初步知识,核物理研究的是原子核的组成及其变化规律,是微观世界的现象,让我们走进微观世界,一起探索其中的奥秘!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什么微粒组成啊?学生回答: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点评:由原来的知识引入新课,对新的一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教师:那原子核内部又是什么结构呢?原子核是否可以再分呢?它是由什么微粒组成?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原子核呢?学生思考讨论,点评: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习热情教师:人类认识原子核的复杂结构和它的变化规律,是从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的,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和含铀的矿物能够发出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居里和居里夫人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对铀和铀的各种矿石进行了深入研究,又发现了发射性更强的新元素,其中一种,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而命名为钋(Po),另一种命名为镭(Ra),学生一边听,一边看挂图,点评:配合挂图,展示物理学发展史上的有关事实,树立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二)进行新课1.天然放射现象(1)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radioactivity),元素这种自发的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2)放射性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82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的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学生一边听,一边看书,2.射线到底是什么教师:那这些射线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激发着人们去寻求答案:把放射源放入由铅做成的容器中,射线只能从容器的小孔射出,成为细细的一束,在射线经过的空间施加磁场,发现射线如图所示:(投影)思考与讨论:①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②如果α射线,β射线都是带电粒子流的话,根据图判断,他们分别带什么电荷,③如果不用磁场判断,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以及实验方案,①射线分成三束,射线在磁场中发生偏转,是受到力的作用,这个力是洛伦兹力,说明其中的两束射线是带电粒子,②根据左手定则,可以判断α射线是正电荷,β射线是负电荷,③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要受电场力作用,可以加一偏转电场,也能判断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如图点评:给出实验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式学习的能力用多种方案解决一个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扩散散性思维,教师:我们已经研究了这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那么这些射线还有哪些性质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填写表格,学生看书,进行总结,点评:培养学生自学,总结的能力,教师:(帮助小结)①实验发现:元素具有放射性是由原子核本身的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物理或化学状态无关,不管该元素是以单质的形式存在,还是和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或者对它施加压力,或者升高它的温度,它都具有放射性,②三种射线都是高速运动的粒子,能量很高,都来自于原子核内部,这也使我们认识到原子核蕴藏有巨大的核能,原子核内也有其复杂的结构,学生对照表格,理解书本知识,点评:通过对照表格,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规律性质,3.原子核的组成 教师提问:①质子:由谁发现的?怎样发现的?②中子:发现的原因是什么?是由谁发现的?学生看书,然后回答问题①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发现质子,②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发现原因:如果原子核中只有质子,那么原子核的质量与电荷量之比应等于质子的质量与电荷量之比,但实际却是,绝大多数情况是前者的比值大些,卢瑟福猜想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教师:(帮助小结)①质子(proton)带正电荷,电荷量与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相等,271.672623110p m kg -=⨯中子(nucleon)不带电,271.674928610n m kg -=⨯②数据显示: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十分接近,统称为核子,组成原子核,点评: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语言概括能力,教师:提问:③原子核的电荷数是不是电荷量?④原子荷的质量数是不是质量?学生看书,然后回答问题:③不是,原子核所带的电荷量总是质子电荷的整数倍,那这个倍数就叫做原子核的电荷数,④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单个核子质量的整数倍,那这个倍数叫做原子核的质量数, 点评: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语言概括能力,小结:③原子核的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④原子核的质量数=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⑤ 符号A Z X 表示原子核,X :元素符号;A :核的质量数;Z :核电荷数教师:给出思考与讨论题,一种铀原子核的质量数是235,问:它的核子数,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是多少?学生回答:核子数是235,质子数是92,中子数是143,点评:学生回答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4.同位素(isotope)(1)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因而互称同位素,(2)性质:原子核的质子数决定了核外电子数目,也决定了电子在核外的分布情况,进而决定了这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因而同种元素的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学生一边听,一边看书,提问:列举一些元素的同位素?学生回答: 氢有三种同位素:氕(通常所说的氢),氘(也叫重氢),氚(也叫超重氢),符号分别是:123111,,H H H ,碳有两种同位素,符号分别是121466,C C , 点评:举例说明同位素的性质,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β射线粒子和电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B .红外线的波长比X 射线的波长长C .α粒子不同于氦原子核D .γ射线的贯穿本领比α粒子强学生回答:BD点评:本题考查了粒子的性质及电磁波波长的比较等基本知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发现X,α,β,γ射线,经研究知道,X,γ射线均为电磁波,只是波长不同,可见光,红外线也是电磁波,波长从短到长的电磁波波谱要牢记,另外,β射线是电子流,α粒子是氦核,从α,β,γ三者的穿透本领而言:γ射线最强,α射线最弱,这些知识要牢记, (三)课堂小结1.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2.三种射线的性质,3.原子核的组成,学生总结,讨论,(四)作业:1.认真阅读课后的“科学足迹”,完成问题与练习,2.探究活动:β射线的来源:原子核内没有电子,β射线如何而来?点评:学生课后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以后的学习作好准备,★教学体会这节课由天然放射现象开始,揭示了原子核是可分的,展示物理学发展史上的有关事实,是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的好素材,放射性元素放出的三种射线只可能从原子核里放出来的,从而引起人们去探索原子核的奥妙,揭开了核物理学的第一页,核物理研究的是原子核的组成及其变换规律,是微观世界的现象,不想宏观世界那样看得见,摸得着,研究起来也就更困难,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能对核物理的相关实验基础和研究问题的思路,方法有所体会,了解人类是怎样认识微观世界的,。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掌握原子核的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原子核的组成,包括质子和中子。
3.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 原子核的概念及组成。
2. 原子核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原子核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计算关系。
2. 原子核稳定性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核的基本概念、组成及性质。
2. 利用模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核的结构。
3. 运用例题解析,让学生掌握原子核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内容:1. 原子核的基本概念: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 原子核的组成:质子、中子。
3. 原子核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质量数= 质子数+ 中子数。
4. 原子核的稳定性:原子核的稳定性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质子数越多,中子数越多,原子核越稳定。
5. 原子核的衰变:原子核自发地发生变化,释放出粒子或电磁辐射,变为其他元素的原子核。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请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内部结构。
2. 讲解:详细讲解原子核的基本概念、组成及性质,结合模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核的结构。
3. 互动:提问学生关于原子核的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巩固所学内容。
4. 例题解析:运用例题解析,让学生掌握原子核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原子核的概念、组成及性质。
七、课堂练习:(1)氢-3(质量数=3,质子数=1)(2)碳-12(质量数=12,质子数=6)(1)氧-16(质子数=8,中子数=8)(2)铁-56(质子数=26,中子数=30)八、拓展知识:1. 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核。
《原子核组成》教案1
《原子核的构成》教课设计第一课时一、教课目的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认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认识它的方法和物理过程.认识质子和中子是如何被发现的.会写核反响方程式.认识原子核的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观点.2.掌握利用能量和动量守恒的思想来剖析核反响过程.进而培育学生运用已知规律来剖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经过发现质子和中子的历史过程,使学生认识经过物理实验研究和探究微观构造的研究方法及领会科学研究的艰巨性和谨慎性.二、要点、难点剖析1.要点是使学生认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和原子核的构成.在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中发现了质子和中子,它是确立原子核构成的实验基础.2.用已经学过的能量和动量守恒以及相关的知识来剖析核反响过程,是本节的难点.三、教具1.剖析卢瑟福做的“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2.解说约里奥·居里和伊丽芙·居里夫妻做的“用来自铍的射线去轰击白腊的实验”.用投影幻灯、投电影.四、主要教课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发问:1.什么是天然放射现象?天然放射性元素放射出哪几种射线?这些射线的成分是什么?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存在着复杂的内部构造,为了认识原子核的构成,人们开始找寻研究原子核构成的有效方法,那就是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二)教课过程设计1.质子的发现.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是指为了认识原子核的构成,人们有目的的用高速粒子去轰击某些元素的原子核,经过对核反响过程及其产生的新粒子的研究,认识原子核的内部构造和粒子的实质及特色.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1919年,卢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有了很重要的发现.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用投影幻灯打出装置的表示图),容器C中放有放射性物质A,从A射出的α粒子射到铝箔F上,适入选用铝箔的厚度,使α粒子恰巧被它完整汲取而不可以透过,在F后边放一荧光屏S,用显微镜M察看荧光屏.实验现象:当在荧光屏上恰巧察看不到闪光后,经过阀门T往容器C里通入氮气,此时卢瑟福从荧光屏S上又察看到了闪光.实验结论:实验表示,闪光必定是α粒子击中氮核后产生的新粒子透过铝箔惹起的.质子的发现.议论发问:指引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剖析如何知道新粒子的性质.①若想知道新粒子的性质,一定测出粒子的什么相关物理量?概括获取:测出粒子的电性、电量、质量和速度等.②用什么方法能够知道新粒子的电性?概括获取:可将粒子引入电场或磁场中,察看粒子的偏转轨迹.如图2所示,在匀强电场中粒子的轨道是抛物线,若粒子向下偏转,说明粒子带正电;若向上偏转,说明粒子带负电.如图3所示,在匀强磁场中粒子的轨道是圆,若粒子向上做圆运动,说明粒子带正电,若粒子向下做圆运动,说明粒子带负电.实考证明:这个新粒子带正电.③用什么方法可测出粒子的速度?概括获取:使粒子经过一个正交的电磁场,如图4所示,调理B或E的值,使粒子在正交场中,沿入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可知此时实验说明:这个新粒子速度很大,有很强的穿透能力.概括获取:使粒子经过匀强电场,依据粒子的偏转量y求出.或使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圆周运动,依据半径R求.如图5,在匀强电场中,粒子的偏转量为y:U为两极板间电压,则可测出荷质比为:如图6,在匀强磁场中,粒子做圆运动的半经为R.结论:经过对新粒子的研究与测定,确立它就是氢原子核,又叫质对核反响过程的研究.这个质子是α粒子从氮核中直接打出的,仍是α粒子打进氮核后形成的复核发生衰变时放出的呢?剖析:若质子是α粒子从氮核中直接打出来的,如图7中甲图,碰撞过程中应有四条径迹;若α粒子打进氮核后形成一个复核,这个复核立刻衰变后放出一个质子,碰撞过程中应如图7中乙图所示,有三条径迹.为弄清这个问题,英国物理学家布拉凯特在充满氮的云室里做了α粒子轰击氮核的实验,并拍摄了两万多张云室的照片,终于从40多万条α粒子径迹中发现有8条产生了分叉(见课本上图),剖析可知有三条径迹,分叉后的修长径迹是质子的径迹,另一条短粗的径迹是重生核的径迹,α粒子的径迹在跟核碰撞后不再出现,所以这个核反响过程中α粒子打进氮核后形成复核,复核衰变后放出质子.从质量数守恒和电量数守恒可知,其反响方程式为从布拉凯特的实验中,可知40多万条径迹中只有8条分叉,可见科学研究工作的艰巨性,而且能够看到科学实验的重要作用.5.结论.以后人们用相同的方法使氟、钠、铝等发生了近似的转变,都产生了质子.因为各样原子核里都能打出质子来,可见质子是原子核的构成部分.(三)讲堂小结1.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是研究原子核内部构造的重要方法.2.为了认识原子核的内部构造,卢瑟福第一做α粒子轰击氮核的实验.即用高能粒子轰击原子核是实现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基本方法.3.用α粒子轰击原子核的核反响过程是α粒子先与被轰击的原子核形成新的不稳固的复核,而后复核立刻衰变放出质子并形成新核.4.质子是原子核的构成部分.(四)作业1.练习二(1).方程式.第二课时(一)引入新课复习发问:1.卢瑟福经过什么实验产生了质子?试写出这个实验的核反响方程式.质子的发现指引人们更进一步去研究原子核的内部构造,10多年后,科学家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了原子核中另一种新的基本粒子——中子.(二)教课过程设计1.中子的发现.(1)卢瑟福的假说.质子发现后,有人提出原子核可能是由带正电的质子构成的.但这假想在解说除氢原子核外9的其余原子核时碰到了困难,大部分原子核的电荷数与质量数不相等,如铀238的电荷数为2,若都由质子构成,其质量数也应是92,而除质子外剩下146的质量数是什么呢?1920年,依据以上剖析,卢瑟福曾预知:可能有一种质量与质子邻近的不带电的中性粒子存在,他把它叫做中子.约里奥·居里夫妻的实验.1930年发现,用钋(Po)放出的α粒子轰击铍(Be)时产生一种射线,这类射线贯串能力极强,能穿透十几厘米厚的铅板,当时人们已知的射线中只有γ射线能穿透铅板,所以以为这类射线为γ射线.1932年约里奥·居里夫妻用这类射线去轰击白腊(含有大批氢原子),竟从白腊中打出质子,如图8(用投影幻灯片打出),因为被打出质子能量很大,与γ射线的能量不切合,但这射线终究是什么?约里奥·居里夫妻没有得出最后的结论.(3)查德威克实验.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认真研究了这类射线,发现它是中性粒子流,在磁场中不偏转,它的速度不到光速的十分之一,所以清除了它是γ射线的可能.后查德威克用这类射线轰击氢原子和氮原子,结果打击了一些氢核(质子)和氮核,并丈量出被打出的氢核和氮核的速度,由此计算出这类射线的质量.丈量结果表示,被打出的原子核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如被打出的氢核的速度有大有小,查德威克以为此中速度最大的氢核是因为未知射线中的粒子与它正碰的结果,其余速度较小的是由于斜碰的结果.中子的发现.剖析:查德威克以为它们之间的碰撞是弹性正碰;设未知粒子质量为m,速度为v,氢核的质量为mH,最大速度为v′H,并以为氢核在打出前为静止的,那么依据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可知:m v=m v′+m H·v′H,(1)此中v′是碰撞后未知粒子的速度,由此可得:相同可求出未知射线与氮原子碰撞后,打出的氮核的速度查德威克在实验中测得氢核的最大速度为v′×109cm/s,氮核的最大速度为v′×108cm/s.将速度的最大值代入方程(6),可得:可得:.查德威克还用其余物质取代氢和氮重做这个实验,可获取相同的结果.以后更精准实验测出,此粒子质量特别靠近于质子质量,只比后者大千分之一多(此粒子质量是×10-27kg,质子质量是×10-27kg).查德威克发现的这类与质子质量差不多的粒子,因为不带电,所以发现中子的核反响方程式为实考证明,从很多原子核里都能打出中子,可见中子也是原子核的构成部分.中子的发现是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中子不带电,所以更简单靠近或打进原子核.许多科学家用中子轰击原子核,进一步揭露了物质的微观构造,对近代物理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由此也可看出科学的预知和假说的重要作用,它可指引人们发现新的事实和规律.中子的发现的历史事实也使我们明确,在科学研究中要时辰保持谨慎的态度,不然会像约里奥.居里夫妻相同与中子这样重要的发现当面错过.因为发现了中子,查德威克获取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子的发现是科学假定和理论推证相联合的产物,也是查德威克与很多物理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查德威克过后说:“先进的科学知识往常是好多人劳动的成就.”2.原子核的构成.中子发现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见解很快获取了公认.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质量数为1;中子不带电,质量数也是1.在核中: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14,所以中子数为14-7=7,则氮核是由7个质子和7此中子构成的.同位素:拥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一样的中子数的原子互称同位素.如在天然放射现象中,放射出的三种射线:α粒子是氦核,它是由2个质子和2此中子联合在一同从核中发射出来的,其核反响方程式为β粒子是电子,这是由中子转变为质子和电子,其核反响方程式为γ射线是由光子构成,后边会讲到.(三)讲堂小结1.在原子核由质子构成的说法碰到困难时,卢瑟福预知:原子核中可能存在着与质子质量差不多的不带电粒子,称为中子.2.查德威克经过对很多实验的剖析,并运用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规律,丈量并计算出被一些人误以为γ射线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进而发现了质量与质子差不多,不带电的中性粒子——中子.3.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它的电荷数等于质子数,它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4.认识同位素的意义.知道天然放射现象中α粒子和β粒子的形成及核反响方程式.(四)复习发问2.一此中子以速度v0与一静止的原子核作正面弹性碰撞,原子核的质量为A,则该原子核获取的能量E2与中子的开端能量E0之比为(1)证明上述关系式.依据弹性碰撞的规律可列出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的方程:若中子质量为m0.原子核质量为m A=Am0.(1)m0v0=m0v′+mAv,(1)因为A=12,则可求。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5 19.1《原子核的组成》教案设计
原子核的组成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1)了解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了解它的方法和物理过程.(2)了解质子和中子是如何被发现的.(3)会写核反应方程式.(4)了解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2.掌握利用能量和动量守恒的思想来分析核反应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已知规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发现质子和中子的历史过程,使学生认识通过物理实验研究和探索微观结构的研究方法及体会科学研究的艰巨性和严谨性.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和原子核的组成.在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中发现了质子和中子,它是确定原子核组成的实验基础.2.用已经学过的能量和动量守恒以及有关的知识来分析核反应过程,是本节的难点.教具准备1.分析卢瑟福做的“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2.讲解约里奥·居里和伊丽芙·居里夫妇做的“用来自铍的射线去轰击石蜡的实验”.用投影幻灯、投影片.引入新课通过上一章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原子核处于原子的中心,体积很小,那么原子核有没有结构,它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教学过程一、天然放射性现象1.放射性铀和含铀的矿物质都能够发出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使包在黑纸箱里的照相底片感光.物体放射出射线的性质叫做放射性.深化升华射线是从原子核内部发出的,说明原子核不是最小结构,原子核可以再分.2.放射性元素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放射性并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83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地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元素这种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现在用人工的方法也可以制造放射性同位素.记忆要诀原子序数大于等于83的所有元素都有放射性.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3.天然放射性元素:能自发地放出射线的元素叫做天然放射性元素.虽然具有天然放射性元素的种类很多,但它们在地球上的含量很少.4.天然放射现象发现的意义: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实际上人们认识到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就是从天然放射性开始的.联想发散原子核内部的消息,最早来自天然放射现象.人们从破解天然放射现象入手,一步步揭开了原子核的秘密.如果一种元素具有放射性,那么不论它是以单质的形式存在,还是以某种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放射性都不受影响,也就是说,放射性与元素存在的状态无关,放射性仅与原子核有关.因此,原子核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也存在着一定结构.二、射线到底是什么1.研究方法:让放射线通过电场或磁场来研究其性质.把样品放在铅块的窄孔底上,在孔的对面放着照相底片,在没有磁场时,发现在底片上正对孔的位置感光了.若在铅块和底片之间放一对磁极,使磁场方向跟射线方向垂直,结果在底片上有三个地方感光了,说明在磁场作用下,射线分为三束,表明这些射线中有的带电,有的不带电,由三种粒子组成,如图所示.2.各种射线的本质和特性(1)α射线:卢瑟福经研究发现,α射线粒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质量数为4,即α粒子是氦核,其速度是光速的1/10,有较大的动能.特性:贯穿本领小,但电离作用强,能使沿途中的空气电离.(2)β射线:贝克勒尔证实,β射线是电子流,其速度可达光速的90%.特征:贯穿本领大,能穿透黑纸,甚至穿透几毫米厚的铝板,但电离作用较弱.(3)γ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光子流,是能量很高的电磁波,波长λ<10-10 m.特征:贯穿本领最强,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但电离作用最弱.学法一得 三种射线的区分:让三种射线同时穿过磁场,不发生偏转的是γ射线,因为其不带电,不受磁场的影响;偏转角度较小的是α射线,因为其质荷比q m 较大,根据公式r=qBmv可知偏转半径大,在磁场中的偏转角度较小.同理可知偏转角度较大的是β射线,因为其质荷比qm较小.并且它们的偏转方向不同,还可以根据左手定则和偏转方向判定其射线属于哪种射线.辨析比较 三种射线的比较三、原子核的组成 1.探究过程(1)卢瑟福的实验结论: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时,发现了一种新粒子,这种粒子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其质量与氢原子的质量相近.随后人们又用类似的方法从氟、钠、铝等原子核中打出了同样的粒子(质子).(2)结论: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3)猜测:原子核只由质子组成.分析论证:如果原子核只是由质子组成,它的电荷数应该与质量数相等.这和绝大多数原子核的电荷数只是质量数的一半或者还少一些的事实相矛盾,说明猜测错误.再猜测:原子核内还应该存在着质量跟质子差不多的不带电的中性粒子,即中子. 实验验证:卢瑟福的学生在研究用射线轰击铍而产生的一种能量极高、贯穿能力很强的中性粒子时,证实中性粒子的质量与质子的质量近似相等,就是猜测的中子.构建模型: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联想发散 中子的发现不仅使人们了解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且为科学家提供了轰击其他原子核时,不受静电斥力的最佳“炮弹”,使它有更多的机会和带电核发生碰撞.中子“炮弹”的利用,不仅为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道路,也为后来核能的利用打下了基础.2.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通称为核子.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质量几乎相等,都等于一个质量单位.学法一得 原子核的结构无法通过实验直接观察,只能通过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进行间接研究.由实验结果→分析猜测→提出模型→实验验证→建立新理论→构建正确的模型是探索微观结构的基本方法.3.原子核的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总是质子电荷的整数倍,通常用这个整数表示原子核的电荷量,叫做原子核的电荷数.通常用字母Z 表示.深化升华 原子核的电荷数,就是原子核内质子数,也就是这种元素的原子序数. 4.原子核的质量数原子核的质量等于核内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的总和,而质子与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所以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单个核子质量的整数倍,这个倍数叫做原子核的质量数,用字母A 表示.要点提示 原子核的质量数,就是原子核中的核子数. 5.原子核的符号(1)原子符号的通式:X AZ式中X 为元素符号,A 为原子核的质量数,Z 为原子核的核电荷数.如常见的碳原子核的质量数为12,质子数为6,则可表示为C 126,还可表示为12C ,碳12,碳12等.(2)各粒子的符号 ①α粒子(即氦核):He 42 ②质子(即氢核):H 11或P 11 ③中子:n 10 ④电子:e 01深化升华 (1)原子核中的两个整数①质量数A :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即核子数; ②电荷数Z :等于质子数. (2)原子核中的两个等式①核电荷数(Z)=质子数=元素的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 ②质量数(A)=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 6.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因而互称同位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也相同,所以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它们的中子数可以不同,所以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例如氢的三种同位素:氕(H 11)、氘(H 21)、氚(H 31). (三)课堂小结1.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是研究原子核内部结构的重要方法.2.为了了解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卢瑟福首先做α粒子轰击氮核的实验.即用高能粒子轰击原子核是实现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基本方法.3.用α粒子轰击原子核的核反应过程是α粒子先与被轰击的原子核形成新的不稳定的复核,然后复核立即衰变放出质子并形成新核.4.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19.1 原子核的组成 高中物理选修3-5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精品】 (1)
1、原子质子
核外电子
2、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a、中性原子/分子: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b、离子:离子所带的电荷=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质量数
1、定义:
2、关系式:①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②质量数(A)≈相对原子质量
三、核素与同位素
1、核素: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一种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补充:相对质量是如何算出的?C-12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质量与C-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C-12是指含6个质子6个中子的碳原子。
【问题解决1】将有关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填入表1-8,并与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作比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表1-8几种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相对原子质量
一、原子的组成:
中子
原子核
1、原子质子
核外电子
原子中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显电性。我们都知道原子是不带电的,即显电中性的,这对于原子内部各种粒子在数量上有什么要求呢?
(学生回答)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原子核外电子数相等。
【板书】2、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a、中性原子/分子: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原子
质子数(Z)
中子数(N)
质子数+中子数(A)
相对原子质量
F
9
10
19
18.998
Na
11
12
23
22.990
Al
13
14
27
26.982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二:质量数
1、定义: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符号A。
高二物理下册《原子核的组成》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本章节《原子核的组成》的学习中,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核的组成,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概念;
2.掌握原子核的稳定性与放射性,了解核反应的基本原理;
3.学会使用质量数和原子序数表示原子核,并能正确书写核反应方程;
4.理解半衰期的概念,掌握半衰期与放射性衰变规律;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原子核的组成、核反应、放射性衰变等关键知识点;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强调原子核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具备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学会在探究过程中尊重事实、勇于创新;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学会在学术交流中相互尊重、取长补短。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原子核的组成》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进行以下学情分析:
4.设计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原子核物理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5.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原子核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原子核物理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他们认识到科学知识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5.了解现代物理研究中与原子核相关的前沿领域,如核能、核裂变、核聚变等。
(二)过程与方法
19.1 原子核的组成 高中物理选修3-5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精品】 (3)
第十九章原子核新课标要求1.内容标准(1)知道原子核的组成。
知道放射性和原子核的衰变。
会用半衰期描述衰变速度,知道半衰期的统计意义。
(2)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知道射线的危害和防护。
例1 了解放射性在医学和农业中的应用。
例2 调查房屋装修材料和首饰材料中具有的放射性,了解相关的国家标准。
(3)知道核力的性质。
能简单解释轻核与重核内中子数、质子数具有不同比例的原因。
会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守恒写出核反应方程。
(4)认识原子核的结合能。
知道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
关注受控聚变反应研究的进展。
(5)知道链式反应的发生条件。
了解裂变反应堆的工作原理。
了解常用裂变反应堆的类型。
知道核电站的工作模式。
(6)通过核能的利用,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例3 思考核能开发带来的社会问题。
(7)初步了解恒星的演化。
初步了解粒子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例4 了解加速器在核物理、粒子物理研究中的作用。
2.活动建议:(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常用的射线检测方法。
(2)观看有关核能利用的录像片。
(3)举办有关核能利用的科普讲座。
新课程学习19.1 原子核的组成★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
2.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
3.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初步学会探究的方法。
2.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2.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原子核的组成。
★教学难点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新的一章:原子核。
本章主要介绍了核物理的一些初步知识,核物理研究的是原子核的组成及其变化规律,是微观世界的现象。
19.1,原子核组成教案
19.1,原子核组成教案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总课时第20课时2018年3月12日本节授课内容:§ 19.1 原子核的组成个人观点备课人:王战省教学目标:(1)了解天然放射现象及放射性元素的概念(2)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会通过磁偏转或电偏转区分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
(3)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天然放射现象中三种射线的特点难点: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分组讨论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二、进行新课1. 天然放射现象(1)通过阅读课本65 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①物质发射射线的的性质称为放射性。
元素这种自发的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
②放射性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83 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的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 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③在射线经过的空间施加磁场,射线会分成三束,其中有两束发生了不同的偏转,说明这两束_____________,另一束不偏转,说明_____________。
这三种射线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射线到底是什么?(讨论)把放射源放入由铅做成的容器中,射线只能从容器的小孔射出,成为细细的一束。
在射线经过的空间施加磁场,发现射线如图所示:(投影)思考与讨论:①我们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射线的性质?1②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③如果射线,射线都是带电粒子流的话,根据图判断,他们分别带什么电荷。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①在射线经过的空间施加磁场②射线分成三束,射线在磁场中发生偏转,是受到力的作用。
这个力是洛伦兹力,说明其中的两束射线是带电粒子。
③根据左手定则,可以判断射线是正电荷,射线是负电荷。
如果不用磁场判断,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要受电场力作用,可以加一偏转电场,也能判断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再次阅读课本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原子核的组成》 教学设计
《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知道汤姆孙、卢瑟福等科学家在探索原子结构方面的贡献。
(2)理解原子核的组成,知道质子和中子的发现过程。
(3)掌握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原子结构探索历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通过对原子核组成的分析和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数学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科学家们在探索微观世界过程中的不懈努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原子核的组成,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的关系。
(2)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及相关实验。
2、教学难点(1)理解质子和中子的发现过程及实验原理。
(2)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关于原子结构的图片或视频,如原子的示意图、电子云模型等,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原子核的组成。
2、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1)讲述汤姆孙发现电子的实验,说明原子不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而是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物质组成。
(2)介绍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让学生了解实验的过程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3)讲解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即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电子在核外绕核运动。
3、原子核的组成(1)介绍质子的发现: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质子,并指出质子带正电荷,其电荷量与电子电荷量相等。
(2)讲述中子的发现:查德威克通过实验发现了中子,中子不带电,质量与质子相近。
(3)强调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4、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1)讲解质子数(Z)的概念,即原子核中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19.1 原子核的组成 高中物理选修3-5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精品】 (2)
1 原子核的组成(一)教学目的1.常识性了解射线的应用,强射线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
2.常识性了解原子核的组成。
3.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启蒙教育。
(二)教具录像机,监视器,原子弹和氢弹爆炸的录像剪接带。
(若没有上述器材可用原子弹、氢弹爆炸的挂图代替)(三)教学过程进行新课原子核的组成(1)电子的发现和放射性现象的发现我们已经学过,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原子已经是很小很小的微粒了,其直径只有10-10米,所以在十九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中性粒子。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而电子比原子小得多,因而人们才认识到原子内部还有结构。
〈电子的发现把人们带入了原子内部的世界〉在同一时期人们还发现了天然放射性现象,对放射性现象的进一步研究,人们认识到原子核内部还有结构,原子核由比它更小的粒子组成。
可见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没有止尽的。
我们先来学习放射性现象。
〈放射性现象的发现把人们带入了原子核内部的世界〉(2)放射性现象①什么是放射性现象?像铀(U)、钋(Po)、镭(Ra)等元素能自发地放出一些人眼看不见的、能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的射线,这种现象叫放射性现象。
这些元素叫放射性元素。
②射线究竟是什么?在放射性现象中放出的射线是什么东西呢?它们除了能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的性质以外,还有些什么性质呢?比如:这些射线带不带电呢?为了了解它们的性质,还得通过实验。
我们做什么样的实验,才能判断它们带不带电呢?(放射性现象中放出的射线若是带电的,射线在磁场中将像通电导体那样发生偏转,由偏转的方向和磁体的N、S极位置还可判断射线带的是什么电。
)我们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去探索还不知道的现象和规律,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实验。
把放射性元素装在一个壁很厚的铅盒里(射线穿不透),在盒壁上有一个小孔,放射线可由此孔射出,然后把它们放到两个很强的磁极之间,再用照相底片把射线的轨道记录下来。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知道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组成的。
2. 使学生掌握原子核的性质和特点,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的性质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原子核的质量与电荷守恒定律、核反应。
三、教学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模型原子核。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模型原子核,引导学生关注原子核的组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讲解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组成的。
3. 课堂讲解:a. 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包括质子、中子、夸克等粒子。
b. 介绍原子核的性质和特点,如质量、电荷、稳定性等。
c. 讲解原子核的质量与电荷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相关现象。
4.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如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核反应等,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原子核组成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6.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原子核的组成、性质和特点。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原子核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粒子的名称和性质。
2. 结合生活实例,说明原子核的质量与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原子核反应》。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原子核的组成、性质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小组讨论、提问等。
七、教学拓展1. 介绍一些与原子核组成相关的科学家和重大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讨原子核研究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核能、核医学等。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考虑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九、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内容:《原子核反应》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反应的类型和特点,掌握核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设计3:19.1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1 原子核的组成(一)教学目的1.常识性了解射线的应用,强射线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
2.常识性了解原子核的组成。
3.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启蒙教育。
(二)教具录像机,监视器,原子弹和氢弹爆炸的录像剪接带。
(若没有上述器材可用原子弹、氢弹爆炸的挂图代替)(三)教学过程进行新课原子核的组成(1)电子的发现和放射性现象的发现我们已经学过,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原子已经是很小很小的微粒了,其直径只有10-10米,所以在十九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中性粒子。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而电子比原子小得多,因而人们才认识到原子内部还有结构。
〈电子的发现把人们带入了原子内部的世界〉在同一时期人们还发现了天然放射性现象,对放射性现象的进一步研究,人们认识到原子核内部还有结构,原子核由比它更小的粒子组成。
可见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没有止尽的。
我们先来学习放射性现象。
〈放射性现象的发现把人们带入了原子核内部的世界〉(2)放射性现象①什么是放射性现象?像铀(U)、钋(Po)、镭(Ra)等元素能自发地放出一些人眼看不见的、能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的射线,这种现象叫放射性现象。
这些元素叫放射性元素。
②射线究竟是什么?在放射性现象中放出的射线是什么东西呢?它们除了能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的性质以外,还有些什么性质呢?比如:这些射线带不带电呢?为了了解它们的性质,还得通过实验。
我们做什么样的实验,才能判断它们带不带电呢?(放射性现象中放出的射线若是带电的,射线在磁场中将像通电导体那样发生偏转,由偏转的方向和磁体的N、S 极位置还可判断射线带的是什么电。
)我们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去探索还不知道的现象和规律,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实验。
把放射性元素装在一个壁很厚的铅盒里(射线穿不透),在盒壁上有一个小孔,放射线可由此孔射出,然后把它们放到两个很强的磁极之间,再用照相底片把射线的轨道记录下来。
高中19-1原子核的组成学案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编写:吴维根审核:陶海林【知识要点】1.放射性元素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称为天然放射现象。
2.三种放射线性质的比较:种类组成速度贯穿本领电离本领a氦核42He(正电)10c很小(空气中射程为几厘米)很强b电子01e-(负电)c»较强(能穿透几毫米的铝板)较弱g高频电磁波(中性)c很强(能穿透几厘米的铅板)更小天然放射线可以通过磁场或电场进行分离、鉴别3.原子核的组成(1)原子核由________与__________组成,质子与中子统称为。
(2)核子数=质量数,质量数=中子数+质子数(3)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
4.原子核的表示方法:AZX:Z:代表原子核的__________。
A:代表原子核的_________。
【典型例题】例1.放射性元素放出的射线在电场中分成甲、乙、丙三束,如图所示,其中A.丙为氦核组成的粒子流B.乙为比X射线波长更长的光子流C.乙为比X射线波长更短的光子流D.甲为高速电子组成的电子流例2.关于原子核21083Bi,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核外有83个电子,核内有127个质子 B.核外有83个电子,C.核内有83个质子,127个中子 D.核内有83个质子和210个核子例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原子中含有带负电的电子,B.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一定跟核外电子数相等C.用a粒子轰击氮等元素的原子核都可以打出质子,人们断定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D.绝大多数原子核的质量跟质子质量之比都大于核电荷数,因而原子核内还存在一种不带电的中性粒子【课堂检测】第一课件网1.可见光和g射线相比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可见光的衍射现象没有g射线的衍射现象明显B.用可见光照射某种金属不能产生光电效应时,换g射线就有可能产生光电效应C.在同一种介质中,可见光的传播速度比g射线的传播速度大D.g光子的能量比任何一种可见光光子的能量都要大2.下列粒子从初速度为零的状态经过加速电压为U的电场后,速度最大的粒子是A.质子B.氘核C.a粒子D.钠离子Na+3.关于a、b、g三种射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射线是原子核自发射出的氦核,它的穿透能力最强B.b射线是原子核核外电子电离形成的电子流,它具有中等的穿透能力C.g射线一般伴随着a或b射线产生,它的穿透能力最强D.b射线是电磁波,它的穿透能力最弱4.我们说氕、氘、氚是同位素,是因为它们A.具有相等的质子数B.具有相等的中子数C.具有相等的核子数D.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5.关于天然放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现象是玛丽·居里夫妇首先发现的 B.它说明了原子核不是单一的粒子C.g射线必须伴随a射线或b射线而产生D.任何放射性元素都能同时发出三种射线6.将a、b、g三种射线分别射入匀强磁场和匀强电场,图中表示射线偏转情况中正确的是7.已知镭的原子序数是88,原子核质量数是226。
19.1原子核的组成 教学设计
19.1原子核的组成一、教学目标:(1)了解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2)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3)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二、基本知识1、天然放射现象:A:居里夫妇是怎样发现钋(po)和镭(Ra)的?什么叫天然放射现象,哪些元素具有天然放射现象?(1)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_______发现铀及铀的化合物能发出看不见的射线(可以使照相底片感光),即具有放射性(2)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
放射性元素自发发出射线的现象叫_______放射现象(3)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______的元素,都能自发发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____的元素,有的也能放出射线(4)居里和居里夫人从_________________发现放射性更强的两种元素,命名为______和______2、射线到底是什么:B:如何确定并得出α,β,γ射线的电性和特点?(1)实验如图:C、科学家们是怎么判断出原子核有内部结构的?为什么他们认为原子核是一个能量的宝库?元素化学性质由核外电子决定,但发现元素的放射性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无关,不管该元素是____还是_____,对它施加压力或升高温度,都具有放射性,因此射线来自________。
三种射线都是高速运动的粒子,能量很高。
3、原子核的组成D、原子核内部有什么?质子和中子分别怎么样被发现的?如何用符号表示原子核?为何把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统称同位素?(1)质子的发现_______用α粒子轰击______获得了质子(2)中子的发现卢瑟福预言:原子核内还存在一种粒子,质量与质子相同,但不带电。
查德威克用_______轰击_______获得了中子(3)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______和_______组成,他们统称为_______原子核的电荷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子核的质量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子核的电荷数是不是电荷量?原子核的质量数是不是质量?(4)原子核的符号表示X代表原子核,X:元素符号A:质量数Z:电荷数举例碳元素:常见的几种镭的原子核质量数是226,原子序数是88,质子数是____,中子数是___(5)同位素具有相同_______而不同_____的原子,在元素周期表处于同一位置而互称同位素原子核的质子数决定了核外电子数和核外电子分布,进而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所以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氢又有三种同位素: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知道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组成的。
2.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的组成原理,理解核子与原子核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对原子核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结构简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带有正电荷,质量较大。
2. 核子:构成原子核的粒子,包括质子和中子。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3. 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中子数可以相同或不同。
4. 核子与原子核的关系:核子通过强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形成原子核。
原子核的稳定性与核子之间的结合能有关。
5. 原子核的应用:原子核反应堆、核武器、核医疗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组成、核子与原子核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原子核的稳定性与结合能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原子核的组成和原子核的应用。
2. 利用模型或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的组成。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原子核的稳定性与结合能的关系。
4. 设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2. 教学过程:a. 引入新课,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
b. 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展示相关模型或图片。
c. 讲解核子与原子核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原子核的稳定性。
d. 介绍原子核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e. 课堂练习,解答学生疑问。
f.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习题。
六、教学策略:1. 利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 利用实验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原子核反应过程,增强直观感受。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准备实验器材或模拟实验软件。
3. 准备课后习题和答案。
八、教学评价:1. 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掌握原子核的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并能描述它们的特点。
3. 引导学生掌握原子核的稳定性与衰变,了解半衰期的概念。
4.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核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2. 原子核的组成:质子、中子3. 原子核的稳定性与衰变4. 半衰期的概念及应用5. 原子核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的稳定性与衰变,半衰期的概念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原子核内部结构,质子、中子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原子核结构,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的组成。
2. 讲解原子核的组成:介绍质子、中子的发现和性质,阐述原子核的结构。
3. 讨论原子核的稳定性与衰变:分析影响原子核稳定性的因素,讲解衰变的过程。
4. 讲解半衰期的概念及应用:阐述半衰期的意义,举例说明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5. 原子核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介绍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地质学等领域的应用。
7. 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原子核组成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引导和纠正。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原子核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原子核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原子核科学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②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③如果 射线, 射线都是带电粒子流的话,根据图判断,他们分别带什么电荷。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①在射线经过的空间施加磁场
②射线分成三束,射线在磁场中发生偏转,是受到力的作用。这个力是洛伦兹力,说明其中的两束射线是带电粒子。
2
三、课堂小结:
4、作业: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
③在射线经过的空间施加磁场,射线会分成三束,其中有两束发生了不同的偏转,说明这两束_____________,另一束不偏转,说明_____________。这三种射线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射线到底是什么?(讨论)
把放射源放入由铅做成的容器中,射线只能从容器的小孔射出,成为细细的一束。在射线经过的空间施加磁场,发现射线如图所示:(投影)思考与讨论: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分组讨论
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二、进行新课
1.天然放射现象
(1)通过阅读课本65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①物质发射射线的的性质称为放射性。元素这种自发的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
②放射性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83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的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
2中子: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中子不带电,质量
3核子: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十分接近,统称为核子,组成原子核
4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总是质子电荷的整数倍。通常用这个整数表示原子核的电荷量,叫做原子核的电荷数。用Z表示。
原子核的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5质量数:原子核的质量等于核内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的总和,而质量的整数倍。这个倍数叫原子核的质量数。用A表示。
③根据左手定则,可以判断 射线是正电荷, 射线是负电荷。
如果不用磁场判断,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要受电场力作用,可以加一偏转电场,也能判断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
再次阅读课本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三种射线的比较
种类
组成
速率
贯穿本领
电离本领
射线
氦原子核
0.1c
最弱
很强
电子
高速电子流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总课时第20课时2018年3月12日
个人观点
备课人:王战省
教学目标:
(1)了解天然放射现象及放射性元素的概念
(2)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会通过磁偏转或电偏转区分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
(3)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天然放射现象中三种射线的特点
难点: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
原子核的质量数=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
6原子核的符号表示: 表示原子核,X:元素符号;A:核的质量数;Z:核电荷数
7同位素:
A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因而互称同位素。
B性质:原子核的质子 数决定了核外电子数目,也决定了电子在核外的分布情况,进而决定了这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因而同种元素的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0.99c
较强
较弱
γ射线
光子流
C
最强
很弱
过度:通过第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射线来自原子核,这说明原子核是有内部结构的。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部分内容
3.原子核的组成
自学阅读课本66页至67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质子:1919年,卢瑟福通过 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质子。质子带正电荷,电荷量与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相等,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