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改革论文.docx
小学体育课程改革论文
小学体育课程改革论文概要:在小学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在小学体育课程上要做符合实际的设计和改革。
小学学校应该多开展样式丰富的体育活动。
小学的学生都是喜欢活动的,要抓住孩子们这一特征,对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阳光体育运动的展开对学校的体育教学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传统的体育课程有着重要的改革作用。
让小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和阳光,培养其自主锻炼的习惯,加强其体育运动的意识,帮助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体育教学是小学生的课程教学的基础。
小学阶段的学生身体正在成长的时期,这个时候的适当锻炼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很有帮助。
阳光体育运动是要让小学生走出课外,走向阳光,走进大自然中,用这种方式给小学生开阔更多的成长空间,减少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施加的一些学习上的压力。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其课程的教学模式基本是走形式,没有实质性地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的锻炼,教学模式也缺乏创新,其教学的内容也比较匮乏。
在当下,必须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以阳光体育运动为主题思想,开展对小学生的体育教学,帮助小学生实现健康成长。
在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中也要彻底地把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进行深入的渗透,这是也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
一、当前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一)学校对体育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当前,在小学的课程设置中,体育教学所处的地位是非常尴尬的,几乎是处在说起来重要,行动上却无关紧要。
一般普遍的现象是把体育当作不被重视的学科,很多的体育课被其他重要学科代替或者随意地占据。
在教学设施的投入上,学校也不够重视,导致体育教学设备欠缺。
因此,很多的体育课上,体育教学就没有具体的教学设施可用,不得已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教学,那些专业的体育项目教学更是无从谈起。
(二)体育教师的整体职业素质不足阳光体育的开展主要是让学生发展具体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无疑这就提高了体育教师的要求。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一些老师专业能力较差,不仅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只能教学生几个简单的动作,跟不上时代的需要,而且在体育教学设计上缺乏创新的热情,总是禁锢在球类、体操和田径等传统的项目中。
体育教学课程改革论文(全文)
体育教学课程改革论文(全文)1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体育教师课程能力每一位体育教师不仅是新课改的执行者,又是新课改的不断完善、提升和实验的创新者。
体育教师要加强本专业的学习,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首先,教师应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走近学生,要以平等、民主、关心的态度对待学生,真正做到师生平等。
其次,教师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促进他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最后,体育教师应成为课程内容设定的开发者和较强的体育科研能力。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向学生教授体育动作要领和体育拼搏的精神,还应该把新的体育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中。
体育教师应具有较强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要摆脱头脑中陈旧的教育观念和狭隘经验,形成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塑造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
新课改目标背景下,教师可选择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但教师的选择应从实际出发。
教师应考虑地区、学校、学生的现实实况;应考虑是否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应考虑学校资源的可利用性与课程开发的成本等问题。
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高中体育教学当中要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如果教师单纯讲解动作如何去做,或者动作示范,这样,站在不同角度的学生或者领悟能力不同的学生获得效果差异性很大。
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这门课产生厌倦。
教师需要根据高中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特点,组织和选择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情绪,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比如,学校的晨练中,一般以陈旧的跑步或传统的体操为主要内容,这就扼杀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采用乐曲或搏击操等多种形式的晨练来丰富学生的体育形式,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而使学生愿意主动参加到晨练中来。
3扩展课堂设计思路传统的高中体育课堂多数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方式进行,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易于管理,课堂具有严肃性。
这种传统的教学思路必须得到改变,体育教师的思路必须与时俱进,拓展课堂设计的思路,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进行授课。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论文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论文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论文四篇第一篇: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论文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问题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两个层次,基本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并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基础认知;具备一定运动竞技能力以及处理体育运动意外的能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即既具有强健体魄又具有坚韧和积极乐观的心态;社会适应能力,即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具备团队意识和合作的能力。
高级目标是基础目标的升级版,在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客观地说,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普遍连基础目标都没有实现。
首先,我国高校学生普遍体育活动的参与度很低,尤其是一些本身就没有体育爱好的女生,几乎一遇到体育课就找各种理由躲避,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也几乎与体育活动无缘;其次,大学体育教学形式化严重,体育课在大学课程安排中占的比例很小,短短四十几分钟的课程中老师讲解运动理论的时间就占据了1/3,真正进行活动的时间非常有限。
在讨论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问题时,人们往往将原因归结于教育部门、教师及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
但脱离了我国整个教育体制以及社会环境来研究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问题是不科学的,高校体育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有教育部门和高校自身的原因,也一定程度上受到宏观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从短期看,体育与其他知识性和技能性的课程相比,对学生今后发展的影响并不直接显著。
客观上受制于竞争压力和生存压力,学生在学习中首先要解决自身生存的能力,即能在毕业以后找到好的工作以及促进良好的职业发展。
因而专业课、英语等知识和技能性的课程在任何教育相关参与者的题目中都排在前面。
从体育文化传播和体育产业化发展角度看,由于学生和家长对体育活动的热情、参与度和体验经历不足,导致体育活动缺少关注人群和参与人群,体育赛事缺少产业化运作的基础。
而缺乏产业化运作的体育赛事和体育文化经营又因为缺少资源以及预期的支撑,水平停滞不前甚至相对倒退。
进而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人就越来越少,最后陷入恶性循环。
体育课程改革论文
体育课程改革论文新的体育课程标准要求开放课堂,以学生的自主、健康、充分发展为核心,以开放性的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线来达到教学目标。
在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该如何体现?完全放开则有放羊之嫌,统得过死,则与课程标准精神相违背。
甚至有人认为,无论什么科目的教师完全可以胜任体育教学。
因为完全开放了,什么都由学生做主,体育教师可有可无。
其实不然,在实施《课程标准》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但不能淡化和削弱,反而更须加强,这是课改的必然要求。
一、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离不开体育教师的指导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高效地教好学生,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从教师那里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然后再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作用虽然不同,但其地位同等重要。
教师主教,学生主学。
教师的施教策略是主导,主要是组织指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的学习策略是主询,主要是询问于教师,向教师讨教新的知识。
通过教师的解惑释疑和反复学练,达到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注重学生的学法,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意义深远。
但这种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手不管,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自主学习就是由学生自由学练,合作和探究学习就是几个人再一起练习,大家互相讨论讨论。
离开教师指导和无目的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是缺乏生命力的,绝非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任何削弱和贬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说法和作法都是错误的。
二、体育课的设计、计划及组织实施离不开专业的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设计时,体育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和不同年级学生的身体特点,结合场地器材的实际,有针对性的选择教材,明确学习重点和难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和教法、学法,整个课堂构思谋划都是由教师精心设计、亲自完成的。
体育教育课程改革论文.docx
摘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院校培育的人才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在这样的要求下,高校体育专业课程发展要在坚持专业特点的同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学科体系构件上实现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重创新的发展要求。
文章结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理念的提倡下具体分析怎样实现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体育学科;专业化;课程改革;取向我国最早的体育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伴随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现阶段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不理想,相应的,体育教学设施、体育教学师资力量、体育教学软硬件等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实现体育教育和社会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适应,在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发展需要明确其发展取向,在实现体育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同时打造以生为本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1高校体育教学缺乏对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高校体育教学缺乏对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长期将培养学校体育师资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体育专业设置面较窄。
其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
高校体育专业教育人才的培养集中在对知识、能力、技能的关注,忽视了对体育综合素质的关注,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要[此部分内容并没有说清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也没有说清楚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是如何缺乏的[1]。
2高校体育教学就业渠道和市场受限[这不是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
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除了体育教师、基层业余体校教练员、社会体育工作者这些与专业直接对应的岗位外还能够考取公务员。
但是受人才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城市体育人才饱和,但是乡村发展却缺乏大量体育人才。
3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模式化[此段内容应在详细些,具体说明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模式化存在的问题,现内容一方面过于概括,一方面有文题不符的内容标黄句子。
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学论文
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学论文要想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要从教学观念上进展改变,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改变,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长久以来,学校与教师都在“体制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进展体育教学,只会一味的关注学生的成绩和体质测试的数据,很少关心学生的真正需求和兴趣,总是以数据来衡量学生身体素质的好坏,当然测量的结果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学生的身体状况,但是却并不能完全的代表学生身体素质的好坏,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是开展中的人,是需要全面开展的人,过于狭隘的数据测量极大的限制了学生身心的开展,无视了学生的运动兴趣,不利于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成为了开展终身体育教育的障碍。
新体育课程改革以“安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安康开展为主要目的,将学生的安康和全面开展放在第一位。
在教学评价上也不再单单只有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还包括了学生体育学习态度的评价和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
体育教学评价的整体性和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因为在“应试教育”式的体育评价方式下,体育教师只能更大限度的去追求数据测试的上下,自然就会无视学生其他方面的需求和开展。
但是在新阶段体育课程改革的教学评价模式下,体育教师只有转变陈旧的体育教学观念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长足的开展和全面的进步。
王宝珍等人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展体育教学观念转变,第一要注重身体锻炼和理论知识传授相结合。
第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第三要注重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第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
第五要注重引进先进的教学思想。
总之,一切有利于学生开展和体育教学开展的东西都可以拿来进展实践,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转变教学观念是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第一步骤,也是关键的一个步骤,只有在正确的体育教学观念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对体育教学的构造进展科学的划分,才能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身心开展特点、重视学生的兴趣、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从而到达促进学生身心安康开展的教育目的。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论文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1)强化体育意识。
树立终身体育观。
学生的体育意识强弱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益和终身体育观的建立。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体育意识薄弱,要想改变此状况,首先要让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中的乐趣,激发起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
其次是在学校中营造体育氛围。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再次要改革高校体育竞赛的制度,增强小型多样、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级别、不同项目的趣味比赛。
智能与体力结合的比赛等。
(2)改革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线的教材、教法体系。
现行的大学体育教学大纲,一是竞技运动项目过多,教材的难度较大。
二是每项教材的技术要求过高、环节过细且各年级教材的重复现象严重,加之教材中多采用注入“填鸭式”教法,严重影响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三是竞技运动项目对场地设施要求过高,大部分学校难以保旺,从而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旧的体育教学观,不利于21世纪新型人才的培养。
因此,在体育教学改革中。
首先应当转变教师旧的教学指导思想,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教学。
主动式教学,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
(4)转移教学重点,着重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终身体育观的确立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对高校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除增强学生的体质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使其学习科学的健身方法,达到体育自立。
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教学强调运动技术的精雕细刻,其教学重点实质上是传授和掌握运动技术,加之教材的难度较大,无法发挥其自主性。
致使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较差。
要改变此现状,教学中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上,首先要求学生要动起来,在活动中激励学生乐学。
然后通过乐教与乐学的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提高学生体育能力。
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论文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
体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改革,不仅是我们各级教育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
要做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我们首先要明确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改革的目的是推动全社会的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完善我国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具体的改革措施包括:一、加强体育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形成健康的心态和自信的人生态度。
二、改进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推广现代化的体育教育技术,从而提高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强化对学生的考核绩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体育教育。
以上措施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素质教育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
在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中,最为重要的是改进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
体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习惯,同时也可以从反面教材动起来对一些不良行为进行警示。
如何让学生热爱体育运动,愿意参与体育活动,已经成为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目前,我国体育课程教学仍存在一些不足,如过于强调技能和竞赛,缺乏趣味性和个性化,体现程式化和条条框框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提升学生体育素养,培养其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需要专业化的体育教练,以及全面的体育教练。
此时,培养出一个安全、健康、积极、有信心的体育教师十分迫切。
对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改革,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也是一个制约因素。
因此,培养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需要一个全面的成长环境,塑造合适的人格素养,注重实际动手体验,并且不能仅仅培养一定技能,而是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的身心健康的人格。
总体而言,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改革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改革需要强化体育思想教育,推进现代化的体育教育技术,建立科学的考核管理体系等措施。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论文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论文1.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体育课程应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应遵循学生的个体发展规律,满足学生需要,根据学生情况因材施教,符合学生发展的自然成长规律,也要培养学生适应学校教育及外部社会环境,设计、开发和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课程。
体育课程的职责就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对学生进行生理、心理和社会教育。
2.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终身体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随经济高速发展应运而生的。
当前,人们对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其是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质量越来越好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全面的知识,还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通过运动来调节人们的精神,增强人们的身体体质,丰富社会生活,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从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目标来看,体育课程设计与实践的实现,是促使普通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1.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需转变观念体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增强体质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但不是唯一的目标。
自我价值的肯定和体育观念的更新客观反映了人们对体育活动认识的进步。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就是要求我们在完善自身的同时,创新社会实践活动。
2.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要体现人文与科学的结合人文精神是指人们在各种各样的认识和实践中所反映出的对人类生命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理念,反映了以人为中心、寻求人的自由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的总和。
科学重视理性思考,追求真理、规律和知识。
人文精神是基于人的基础上,追求感情、信仰和价值观的。
体育课程本身积累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体育科学和技术是体育课程教学的强大动力,课程也是在文化和教育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体育教育的功能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
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为体育人文观念提供了正确的方向,为体育科学的发展赋予了广阔的空间,要求我们找到它们的交集点,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探究论文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探究论文中国高校的体育课程进展从建国以来经受了三个比较大的改变,而如今进展脚步依旧不断前进。
以北京高校、清华高校为代表的“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如今已经被绝大多数学校所沿用,其模式是自选项目、自选时间、自选老师,这给高校生制造了特别开放的环境,使得高校生原来就有的大量自由空间得到了更充分的支配,也让高校生觉得得到了自主权。
不同老师的教学特点和指导力量也是同学选择适应自己学习方式的项目的重要根据。
“三自主”选课方式使同学的价值观有了较好的表达。
价值取向呈现了独特化的特点。
以深圳高校为代表的“俱乐部”模式也由于其自由的教学模式正在被更多学校所接受。
在地处偏远的农村或中小城市,其高校的体育教育仍旧是根据旧时大班制的上课模型,跑圈、做操等等形式不但使高校生没有上课的欲望,老师也没有教学的乐趣。
随着人本主义在我国的引入,广阔老师都意识到高校体育的教学要考虑到同学的实际状况。
比方说不同熟悉水平、不同学问基础、不同年龄特征的同学,对体育教学的看法以及不同的情感、爱好、生活背景等等的个体差异对整体化教学的影响。
所以,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为进一步对高校体育课程进行改革,重点就是要敬重高校生的主体意愿。
有在高校生中做出的问卷调查显示,盼望开设的体育项目不仅包括了网球、体育舞蹈、衰弱、搏斗等等这些新奇的体育项目,还有对传统项目的升级学习,比方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篮球和排球等等。
而中学校常常开设的体育课程如铅球、跳远、跨栏这些竞技要求高但审美和有用性不高的项目成为了冷门。
可以看出,高校生的追求是与时俱进的,而且他们也有自己对体育项目的看法。
只要能提高体育项目和教学的多元性选择,会有更多的高校生情愿参与体育活动,其主动性大大地提高了。
二、探究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方法第一,高校体育的课程目标应当不同于中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提出了详细、有用的目标,才能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所以,高校体育的课程改革要注意高校生学习的需求,合理支配学习的时间和体育熬炼的时间,使其相互促进。
2024年当代体育教学改革论文
2024年当代体育教学改革论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教育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体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更是势在必行。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方向及其实践策略,以期为体育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
一、当代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1.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体育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往往注重技能和体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
因此,体育教学改革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2. 提升体育教育质量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往往过于注重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体育兴趣、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的培养。
因此,必须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从而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培养他们的体育习惯。
3.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体育教学改革应更加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通过科学的锻炼方法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当代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1. 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是当代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体育学习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
2. 多元化评价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往往过于注重技能和体能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因此,体育教学改革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态度、体育习惯等纳入评价范围,以全面反映学生的体育素养。
3. 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是当代体育教学改革的又一重要方向。
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论文:新课程标准下体育课改效果这我见doc
新课程标准下体育课改效果之我见湖北省恩施市白果乡两河口中心小学邓平我国从开始实施基础教育改革,到现在已走过了十年的历程。
这十年来,一线教师在改革过程中习得了新的课程理念、创造了新的课堂教学;学生在拓展课程资源的过程中生成新的文化,但在改革过程中遭遇不少阻力,出现一些理论困惑和实践难题,主要体现在“新课程改革”的合法性、合理性与可行性的认识中,褒贬不一,赞誉与批评并存,呈现一派众声喧哗的“乱象”。
我国总结世界其他国家对新课程改革实施成功与失败经验,根据我国国情,遵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把国外的成功经验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际实际相结合,编制成适合各级各类学校的新课程标准体系。
1新课程标准实施对传统基础课程的影响1.1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应试教育是我国在1979年恢复高考制度的产物,“升学率”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学生花费大多数时间用来学习,忽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漠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质、身体素质、抗挫折能力等受到不同程度的下降,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近视眼、肥胖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为了应对当前应试教育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国家自2001年起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推行新课程改革,首先推行素质教育,其目的是全面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为学生在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生活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建构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实施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改变传统课堂以教师探究代替学生探究,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以教师活动代替学生活动的弊端,真正把课堂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本属于学生的思维过程还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应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构建和谐、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教师耐心做学生学习的倾听者和参与者,了解学生学习中的感受和体验,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思想上的偏差和不足。
体育教学新课改论文
体育教学新课改论文一、用先进的思想指导我们的教学教育思想是我们教学行为的指导,拥有什么样的教学指导思想往往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产生莫大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要求我们首先要转变的就是教学思想,那就是要本着学生全面开展和终身成长的教育教学理念来开展我们的教学,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核心地位,明确在新课改下师生的角色,即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学生和知识之间的桥梁,作用就是方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吸收所学知识,最终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共同进步。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们体育教师需要树立学习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扎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了解和承受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我们的学科教学技能,这样才能够给我们做好体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根底。
二、加强宣传,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与学校沟通,使学校通过体育教学、群体竞赛、集会、播送、墙报、有线电视、体育名言牌等各种途径,大力宣传学校体育,营造一种浓厚的学校体育气氛,激发广阔学生对体育的热情,提高学生自觉参与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学好体育不仅仅是为了身体好,更重要的是要热爱祖国、建立和保卫祖国,而且还可以和人的精神面貌及意志品质联系起来。
建立起学好体育荣耀学不好体育可耻的思想观念。
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让家长和文化课教师也能充分体会到这一点,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力后盾和积极拥护者,真正从思想的深处承受和认同体育的重要性。
学生在思想上重视了,自然在上课过程中会更用心,主动性才容易发挥出来。
三、丰富教学流程根据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教无定法",只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组织多样、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课堂学习气氛。
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像,回忆我国体育开展史,通过多媒体进展形象教学,也可以利用游戏、比赛等形式贯穿教材的全内容等等。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发展应用研究论文(共5篇)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发展应用研究论文(共5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终身体育思想视域下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探析现代社会的持续高温发展,忙忙碌碌的生活节奏,健康问题成为当前的社会热点。
大学体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于我国高校大学体育教学来说,终身体育思想是主要的教学核心之一,同时也是指导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方向,就学生而言,终身体育思想有利于强壮体魄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从而促进学生可以以健康的体育思想来适应社会发展。
因此,本文主要在终身体育思想视域下谈谈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要想在终身体育思想视域下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那么就必须充分认识到终身体育的内容和思想的内在含义。
但是依据大量的研究显现,当前我国大学体育中终身体育主要包括体育教学、技能、运动及其知识等,而终身体育思想则是把终身体育同行为、社会状况、道德艺术等内外因素结合起来的教学运动思想,为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学习和锻炼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
但是,目前的大学终身体育思想实际教学并不乐观,为此,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必须利用终身体育思想开展教学改革。
一、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性我国大学生体育教学主要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引导大学生在校期间合理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而且也是为了让大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也继续保持体育锻炼习惯,树立起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思想有利于帮助学生强身体魄,有助于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格和生活态度,这是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非常重要的。
因此,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培养也是具有很高的意义。
一方面,终身体育思想是现代人追求健康生活的必然要求,人们身处瞬息而变得现代生活,社会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不断加大,污染程度的提高,健康问题成为人们的困扰问题,开始出现“亚健康”等社会名词。
当代体育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浅析当代体育专业课程改革摘要普通高校的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同时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特点及教学模式存在不足,也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通过对体育专业理论教学在体育教学中重要性的阐述,探讨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加强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理论教学的建议,试图对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理论教学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一、前言全国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体育专业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评价等坚持全面改革,以调动体育专业培养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目前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理论教学存在“理论上重视,实际上忽视”的严重现象。
二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一)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内容体育理论课程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运动人体科学课程,属于自然科学部分,以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为代表;第二类是体育人文社会学课程,以学校体育学、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等为代表;第三类是体育应用课程,如体育统计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等。
(二)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的基础内容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是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内容,是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它是培养素质全面、特长突出的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应用型、创新型学生的培养是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不仅可以指导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提升专业能力如教学、指导训练、组织竞赛、科学运动、科研和社会体育指导等能力的培养,并能弥补当前体育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文化素质教育不足的现象。
三、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分析(一)体育专业学生认识发生偏差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存在着“重术科,轻理论”的现象,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在多数理论课的课堂上,学习动力不足,学生打磕睡多、玩手机多的现象极为严重,更有学生干脆逃课外出上网聊天、玩游戏。
学生只热衷于专业技术的学习和训练,而忽视了理论课的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失语一学校体育制度的空位从近些年文件落实情况看,制度在学校层面的缺位还在于应试教育体制的笼罩。
冬季长跑为什么难以落实,一个江南style的骑马舞如此短时间就风靡校园,足以证明学校体育文化的空位与无奈。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20多年了,但至今素质教育还是换汤不换药,教育GDP追求导致学生仍然面对巨大的学业和升学压力,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和空间被大大压缩。
结果是素质教育依旧被可量化的教育GDP所绑架,学习成绩上过度压迫,榨干了学生们所有的业余时间,学校的教学质量至今仍在考试成绩与升学率的现实怀抱之中。
学生们不得不在有限的时间里去死啃书本。
常言道久视伤精,久听伤神,失去精神的体育锻炼被日渐边缘化,于是乎学校运动会取消长跑项目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体育课程文化的缺钙先进的教育理念,全面的教育目标也会因为较差的课程而落空。
在教育制度化过程中,学校将与身体活动相关的生活内容加以总结、提炼和升华,逐渐形成了以学科逻辑为主导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通常致力促进身体健康的效率与质量,实证化、效率化、精确化、定量化成为课程科学化的基准逻辑,课程的程式化、模式化、标准化编制突出了高效率、精准确、重控制的特征,使课程研制完全遵循着目标—手段、效率—控制、预期—验收的逻辑之中,体育的文化力在学科逻辑中逐渐萎缩,赋予精神文化内涵的体育课程消
失殆尽。
近些年,体育课程改革热衷于引进、移植、模仿一些新的方法和模式,加之近年来教育理念多元化引进与随意性更新、或是课程内容随意地选择与机械地加工、或是教学方法盲目地移植与实验,导致学校课堂变成了各种‘流行理论’的实验田,从校园集体舞到近期校园风靡的‘江南style’[1]91,体育课程文化之繁荣可见一斑。
那么体育课程究竟应该改什么和传承什么?这些问题似乎没有人去理会。
在主体性教育思潮的引领下,在运动参与作为首要的、主题性的领域目标中,一味地把学生的兴趣培养作为核心,学校一味地尊崇学生民意,忽视了运动强度、运动负荷等生理反应对心理负荷的影响,也势必导致课程对学生教化功能的丧失。
调查显示新一代大学生怕累、怕苦、怕风、怕雨的思想集中体现在长跑项目上,愿意参加长跑锻炼的人数仅占三成多。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近些年学校运动会以趣味游戏替代长跑项目都是不可取的,长跑项目价值并没有得到教育意义的解读与肯定。
人类基本活动能力中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跃、平衡、支撑、躲闪等能力的意义绝不仅仅发生在生理层面,直立行走是开启人与动物本质区别的最原始行为方式,人类跑的意义也绝不仅仅体现在比赛上,而是在人类的精神文化层面。
说到底,取消校园长跑项目不可怕,怕的是学校在教育中对学生
身体素质锻炼习惯的放弃,一种精神和意志的放弃。
如果所有需要学生付出体力与耐力的运动方式因为学生身体素质差而终止,那无疑是对学校体育的莫大讽刺。
换句话说,在近些年的一系列体育课程改革进程中,对课程质量问题并没有形成比较理性、严肃、客观和富有智慧的文化思考。
三课程教育属性悍的特征缺失体育课程悍的元素缺失是对体育课程文化的误读或无端否定。
近年来体育课程有关健康、快乐、回归生活等课程理念的提出并没有错误,符合社会伦理对人权、人性和人文性的诉求,但是把健康第一作为统摄体育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或把精神上快乐作为体育课程理念却忽视了肉体上苦与痛的教育功效,遗忘了只有适当的苦与痛才能快乐的前提性认识。
据报道最近有部分学校取消了运动会里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的比赛,理由是天气太冷,跑起来太辛苦;该项目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大部分学生达不到要求,有猝死风险等。
克服长跑项目极点现象能力不仅是对第二次呼吸等生理能力的适应,更是对学生精神意志的考量,运动会取消长跑背后存在这样一个逻辑悖论,那就是因体质差而导致取消长跑项目,还是因取消长跑项目而导致体质差呢?我们不禁反问体育课程设置目标是什么?目标与内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现行体育课程总体呈现出太极式的养护身体、维护身体的课程图景,忽视课程的精神追求。
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固然十分重要,但在健康第一的课程指导思想
的话语垄断中,尚柔课程思想势必将误导体育课程研究的问题域,混乱了课程改革的思想脉络和资源配置,教师的健康育人作用尴尬地摇曳于在各种口号之中。
体育的真义,在于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类的身体[2],这一定义不仅意味体育对身体健康的生理学追求,也体现了体育课程的精神悍化的教育与社会诉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正义、荣誉、道德、责任的教育呼唤。
二、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立场体育精神铸造是提高体育认知程度、引导体育行为、凝聚身体力量和传播意识形态的过程。
体育课堂是凝聚身体气场的重要场所。
精神铸造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直接反映。
体育对学生身体与精神的积极性干预是同步的,正所谓身不强则气不盛,体育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针对身体的教育educationofthephysical与通过身体的教育educationthroughthephysical[3]有机统一。
一精神铸造是体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文化强国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民族精神的铸造。
精神始终是激励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源泉,学生的精神面貌、精神境界、精神状态直观反映了教育的现状,并深刻地映射着身体的状况。
然而在以下两组词汇中冷漠消极、愤世厌学、身心萎靡、精神恍
惚、固步自封、心胸狭隘、唯利是图、因循守旧与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担当、临危不惧、开拓创新哪一组更适合于对今天学生的描述呢?答案不言自明。
对人不感激,对事不努力,对物不珍惜,对己不克制是对当今学生精神的真实写照,是当今教育急切解决的问题,这一判断绝不是危言耸听,精神问题历历在目。
在教育领域中,体育课程的文化问题讨论由来已久,尤其是体育精神的铸造。
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面对青少年一代精神状态和道德品质的滑坡,在传统与现代之中、在身体与精神之中,体育课程是否在健康定律中遗忘或拒绝了精神文化元素?[4]75精神教育已经引起体育课程界学者的关注。
黄爱峰、顾渊彦在《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审视》指出历次的体育课程标准或体育教学大纲在思想上不张扬或体现着西方体育的价值目标,在思考和解决体育课程问题时,人们更乐于求助西方体育文化是不争的事实。
[5]段健芝在《论大学体育的课程文化危机》认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异化导致了奥林匹克的经典文化在课程文化中面临消退……体育课程缺乏吸引力[6]。
贾齐认为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7]的工具,是传承人类精神文化的工具。
陶克祥等在《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问题思考》认为体育课程
文化本质是在于使人‘成为人’,塑造精气神的人,并指出虽然体育课程文化自学校形成以来,就一直成为学校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们未能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看待体育课程文化,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文化学的思考和研究,只是在其外围打转[8]。
体育课程文化的灵魂是精神铸造。
无论何种主义指导下的体育课程都离不开特定的文化源泉,任何离开了拼搏进取、永不放弃、永不气馁、永不言败的向上精神元素的体育课程,无论怎样的模式和方法的改革都无疑是隔靴搔痒而已。
在技术与艺术、控制与理解、竞技与健身、传统与现代之间,文化是课程改革不可逾越的要素[1]94,。
因此,面对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文化失语问题,如何处理体育课程与精神教育的关系,在体育课程中如何实现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也许是回答为什么进行改革的价值前提吧。
二精神铸造是当前体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内在需要体育课程改革依据怎样的逻辑,对人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才能符合教育意义呢?[9],任何一种课程的产生和存在依赖于其特定的文化土壤,文化背景与特质贯穿于体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三个层面。
体育课程的本质功能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文化内涵来实现育人。
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反映,承载、传递社会文化是其存在的依据[10],文化同时也是摆脱困境中的解释系统[11]。
因此,基础教育的基础性要首先反映课程的文化属性。
孙中山、鲁迅早年东渡求医是力求在医学的学科逻辑中,解救水
深火热的苦难中国人身体之痼疾而实现强种强国;而后义无反顾地弃医从文,无疑是力求以文化之精神来开启旧中国之民智,唤醒民众之救国意识,以达救国图存之道。
新中国成立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誓言尽管缺少一些理性色彩,但那一代人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坚强意志、坚定信念、坚强身体至今令人折服,试想在物质条件和生产技术极为低下的革命时代,没有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吃苦精神甚至是人定胜天的超越精神又何谈国家建设呢!体育战线又何谈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何谈锻炼身体,保卫祖国!最近教育部提出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主题热爱祖国从锻炼身体开始,充分体现了体育精神价值的重要性。
近年来,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频繁发生,使体育课程因安全顾虑砍掉了包含精神价值的运动项目,如取消体育课体操中单双杠和田径的跳投项目等,一些学校拆除具有所谓安全隐患的体育器材,还有的学校禁止学生到校外跑步、做操、禁止学校组织春游活动甚至不许在教室、走廊里追逐、不许跑着去厕所等等行为,安全第一一时间成为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座右铭。
体育课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伤害事故,学校和教师都责无旁贷;如果怕出事故就因噎废食,无疑将丧失体育所具有的审美体验和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价值,同时也剥夺了学生享受体育的权利[4]76。
三文化决定体育课程的本质在身体消费日渐疯狂的年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在不断地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给我们的学生也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