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规范化施工指南 【浙江版】

浙江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规范化施工指南 【浙江版】
浙江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规范化施工指南 【浙江版】

浙江省交通建设指南ZJ/ZN2019-07

浙江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

规范化施工指南

2019年6月发布2019年7月实施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发布

浙江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规范化 

施工指南 

 

 

 

主编单位:浙江省交通工程管理中心

批准单位:浙江省交通运输厅

2019年6月

II

目次

前言 ............................................................................. III

1 总则 (1)

2 编制依据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基本规定 (1)

4.1 一般规定 (2)

4.2 标化建设 (2)

4.3 信息化管理 (3)

4.4 工作面交验 (4)

5 原材料及设备 (6)

5.1 一般规定 (6)

5.2 原材料 (7)

5.3 设备 (11)

6 试验路段 (14)

6.1 一般规定 (14)

6.2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试验路段 (14)

6.3 下封层试验路段 (15)

6.4 沥青路面面层试验路段 (15)

7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施工 (16)

7.1 一般规定 (16)

7.2 施工准备 (17)

7.3 配合比设计 (17)

7.4 混合料的拌制 (18)

7.5 混合料的运输 (19)

7.6 混合料的摊铺 (19)

7.7 基层、底基层的压实及成型 (19)

7.8 接缝 (20)

7.9 养生与开放交通 (20)

8 下封层、粘层、桥面(隧道)防水粘结层施工 (21)

8.1 一般规定 (21)

8.2 下封层施工 (21)

8.3 粘层施工 (22)

8.4 桥面(隧道)防水粘结层施工 (22)

9 沥青路面面层施工 (24)

9.1 一般规定 (24)

9.2 施工准备 (24)

9.3 配合比设计 (25)

I

9.4 混合料的拌制 (30)

9.5 混合料的运输 (31)

9.6 混合料的摊铺 (32)

9.7 沥青路面的压实成型 (32)

9.8 接缝 (33)

9.9 水泥混凝土桥面的沥青铺装层、隧道沥青路面及匝道沥青路面施工 (33)

9.10 开放交通及其他 (34)

10 附属工程施工 (35)

10.1 一般规定 (35)

10.2 桥梁伸缩装置施工 (35)

10.3 路面排水设施施工 (38)

10.4 路缘石安装施工 (39)

11 质量管理与检验 (39)

11.1 一般规定 (39)

11.2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质量检验要求 (40)

11.3 下封层质量检验要求 (40)

11.4 桥面(隧道)防水粘结层质量检验要求 (41)

11.5 沥青路面质量检验要求 (41)

11.6 路面排水设施质量检验要求 (43)

11.7 桥梁伸缩装置质量检验要求 (43)

11.8 路缘石铺设质量检验要求 (43)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工作面缺陷处理及缺陷防治 (45)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路面施工主要设备配备参考表 (47)

附录 C (资料性附录)沥青混合料拌和设备基本配置参考表 (48)

附录 D (资料性附录)基层主要检测仪器配备参考表 (49)

附录 E (资料性附录)面层主要检测仪器配备参考表 (50)

附录 F (规范性附录)方解石含量试验方法 (52)

附录 G (资料性附录)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试验路段总结编写格式与要求 (54)

附录 H (资料性附录)沥青路面面层试验路段总结编写格式与要求 (56)

附录 I (资料性附录)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58)

附录 G (资料性附录)沥青路面面层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59)

附录 K (资料性附录)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场地建设标准化管理案例 (60)

II

前言

为适应浙江省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的需要,提高路面施工质量,浙江省交通运输厅于2007年出台了《浙江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规范化施工与质量管理指导意见(2007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实施以来,对规范全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工程的现场施工管理、提高施工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007版《指导意见》在实施期间,沥青路面施工设备、技术、工艺均有了较大的改进;交通运输部已相继修订了《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等行业标准;我省也发布了《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成型法施工技术规范》等一系列技术规范和技术指南;2018年8月,省厅发布了《浙江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指导意见》,要求深入推进品质工程建设,浙江省交通工程管理中心在认真总结《指导意见》实施情况基础上,结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管理和技术进步新情况,编制了《浙江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规范化施工指南》,以进一步规范我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促进我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质量全面提升。

本指南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规范化施工的指导性文件,本指南不涉及专利。

本指南由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起草单位为浙江省交通工程监督管理中心和浙江交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指南主要编写人员:邵宏、宣剑裕、戴晓栋、单光炎、陈妙初、顾森华、张瑜,白丽辉、傅千龙、李舒扬、黄晓伟、何智钢、郑竞友、卢亮。

III

浙江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规范化施工指南

1总则

1.1 为适应我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工程建设的需要,规范沥青路面的施工,保证施工质量和使用性能,制定本指南。

1.2 本指南适用于浙江省新(改)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及质量管理。

1.3 沥青路面施工是打造项目品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建立健全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的保证体系,明确相应责任,加强工序管理和施工过程控制,积极推行标准化施工技术,实现品质优良、生产安全、文明环保的目标。

1.4 沥青路面规范化施工除应符合本指南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编制依据

GB/T 1345 水泥细度检验方法筛析法

GB/T 1346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

GB/T 17808 道路施工与养护机械设备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

GB/T 17671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

JTG F40-2004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80/1-2017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JTJ E20-2011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2018 年版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18年版·第二册)

DB 33/T 836-2011 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振动成型法施工技术规范

DB 33/T 896 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DB 33/T 989 改性沥青中SBS含量的测定红外光谱法

3术语和定义

3.1

振动成型法

利用振动压实试验仪,在与现场压实机械相匹配的固定配重、振动频率、振幅和振实时间条件下的水泥稳定碎石等半刚性基层材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DB33/T 836-2011 定义3.1.5]

3.2

精铣刨

在标准铣刨工艺的基础上更换密集刀头的“精铣刨鼓”,利用精铣刨鼓刀间距更小的特点,对路面实施更细密的铣刨处理。

4基本规定

1

4.1一般规定

4.1.1 沥青路面施工应制定详细的路面施工组织设计,并保证合理的施工工期。

4.1.2 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应包括:原材料的储备计划、料源地点、采备方式、运输形式、堆放场地,标化建设、信息化管理、试验路段及各结构层的施工计划、机械设备的配备和人员安排计划、采用的工艺和工序衔接的要求、特殊气候条件(雨季、高温)下的施工保证措施,以及自检和质保体系、安全、环保措施等。

4.1.3 无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组织设计不完善,监理单位不得签发路面开工报告。

4.1.4 高速公路路面施工应采用沥青(水稳)混合料拌和、运输、摊铺、碾压全过程物联网施工质量监控系统,实现路面施工全过程控制和科学管理。

4.2 标化建设

4.2.1标化工地

4.2.1.1 施工单位标化工地建设应符合《浙江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相关规定。

4.2.1.2 拌和场地布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拌和场地生活区及工作区应分开。

b) 拌和场地应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场地内不应积水。

c) 基层集料堆料场地应采用水稳结合料或水泥混凝土进行硬化处理。

d) 面层集料堆料场地应采用水泥混凝土进行硬化处理。

e) 场区道路宜采用水稳结合料、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进行硬化处理。

f) 拌和场内应配备消防设备。

4.2.1.3 原材料堆放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宜设置材料待检区,不合格材料不应进场。

b) 不同宕口、不同规格的石料,均应分仓堆放,严禁混用。

c) 分隔墙应标识出清仓底线。

d) 基层4.75mm及以下集料、面层集料堆场面积应满足施工需要,并设防雨棚。储料仓前应设置

专门的样品盒。

e) 纤维等添加剂材料储存应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进行存放。

f) 拌和场内施工标牌应根据监理规程有关原材料及混合料报验制度的规定,在材料堆放处设立原

材料品名牌及报验牌。原材料报验牌上应注明材料品名、用途、规格、产地、检验时间、检验结果、监理工程师是否同意使用等内容,对原材料报验牌应进行动态更新。

4.2.2标准化管理

4.2.2.1 质量管理应满足以下要求:

a)施工单位应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和质量保证体系,对施工各

工序的质量进行检查评定,确保施工质量稳定。

b)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应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实行动态质量管理,关键工序及重要部位宜拍摄

照片或进行录像,作为实态记录及保存资料的一部分。

c)建设单位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办法,根据工程建设的进展情况,确定每一阶段的质量控

制要点和内容,并在日常工作中予以落实到位。

2

d)施工过程中应定期进行总结、归纳,对好的方面要予以保持和发扬,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及

时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下一步施工中予以落实解决。

e)加强参建人员的任职资格和业务培训管理,施工单位应定期组织培训,监理人员、施工单位技

术人员、质检人员、试验检测人员、现场操作人员应满足相应工作岗位的资格要求。依托技术规范、行业规定、四新技术和典型案例,定期组织开展从业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f)路面分项工程应按《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规定的基本要求、实测项目、

外观质量和质量保证资料等检验项目分别检查。

g)路面分项工程质量应在所使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施工控制要点等应符合《公路工程质

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规定的基本要求的规定,无外观质量限制缺陷且质量保证资

料真实齐全时,方可进行检验评定。

4.2.2.2 安全施工管理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组织机构,配备专职安全员,制订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

安全生产责任。

b) 对机械伤害、交通以及施工用电等易发生安全事故的重点部位和工序,应进行定期、不定期检

查,并做好检查记录,确保施工安全。

c) 施工用电应由有专业资格的从业人员操作和管理,供配电设备及线路应落实专门管理人员,严

格按有关规定落实安全设施及措施,并设置用电安全告示牌。

d) 施工安全重点路段和部位、油料、沥青仓库及存放地点的安全设施及管理措施应严格按有关规

定落实到位,并设置危化品安全警告标志牌。

e) 施工现场人员着装应规范。所有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应配戴安全帽,管理人员、一般工人、特种

工应配戴不同颜色安全帽;进入施工现场作业的电工、电焊工等特殊工种施工人员,都应持证上岗;施工人员不应赤膊、穿拖鞋进入施工现场。

4.2.2.3 环保管理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拌和站宜采用环保型拌和楼并满足环保验收要求。传送皮带及主机宜封闭包裹并设除尘装置,

应控制机械施工噪声污染。集料仓宜采用三面封闭钢结构料仓,并配置降尘设施。

b) 施工材料运输车辆应采取有效的封闭措施,防止材料沿途泄漏,造成环境污染。

4.2.2.4 文明施工管理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施工单位应完善文明施工的各项管理、考核制度,明确主要责任人岗位工作职责。对文明施工

实际效果进行总结评比,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调整和完善。

b) 施工单位应协调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与群众的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应处理

好机电、房建、绿化、交通安全设施、防护工程等其他施工标段与路面工程的关系,协调施工作业方,清理工作界面,减少路面污染。

4.3 信息化管理

4.3.1 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4.3.1.1 高速公路路面施工应采用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系统应包括物联网施工质量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

3

4.3.1.2 各参建单位应安排专人负责各系统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维护,保持数据传输网络的稳定畅通及监控设备的正常工作,确保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4.3.1.3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应安排专人落实信息化系统的日常应用管理工作;施工单位应及时对质量、安全和环保问题和隐患进行处置;监理单位应核查施工单位质量、安全问题和隐患处理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

4.3.2 物联网施工质量监控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

4.3.2.1 硬件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拌和楼应具备数据采集所用的DTU(主要采集拌和楼的生产级配、各材料用量、拌和时间等关

键数据);

b) 摊铺机、压路机的红外测温及GPS定位测速装置(主要监控摊铺机、压路机的作业温度、行驶

速度以及压路机碾压遍数);

c) 数字显示器以及蜂鸣报警器(实时显示监测的数据,一旦超预警值,提醒作业人员及时进行纠

正,让现场人员直观的了解施工情况)。

4.3.2.2 软件应满足以下要求:

a) 能够实时监控每盘混合料的重量、级配通过率、油石比、沥青温度、骨料温度、拌和时间、出

厂温度、目标百分比、当前百分比、偏差百分比等是否符合规定的质量技术要求;

b) 施工过程中,对摊铺、碾压设备跟踪定位,对设备施工温度、速度、碾压遍数及作业里程等进

行实时监控;

c) 对监控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管理(如对产能的统计、误差的统计等);

d) 能够实时预警管理,将采集到的材料实际用量同理论用量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误差程度,将超

出设定界限的数据通过短信预警等方式实时通知各级管理人员。

4.3.3 视频监控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

4.3.3.1 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管理应符合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相关管理要求。

4.3.3.2 施工单位应建立视频监控室,对混合料拌和站、储料场、施工现场及工地试验室等生产重要场所布设监控点位。

4.3.3.3 监控软件应具备实时视频播放、录像播放、远程遥控等基本监控功能。

4.4工作面交验

4.4.1 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应组织路基(桥涵、隧道)施工单位与路面施工按本指南规定开展路基、桥涵、隧道交验工作。

4.4.1.1原路基施工单位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将复测结果上报监理单位,监理单位应对检测结果进行复核,并组织路基、路面施工单位会同设计代表进行工作面交验;工作面交验主要包括路基交验、桥梁(含通道等)交验以及隧道交验。路基交验完成后,应由交工质量检测单位进行抽检,抽检合格方可进行路面施工。

4.4.1.2 加强工作面交验管理,应确保软基沉降及路基顶面、桥面、隧道路面的平整度、标高、中线偏位、路基弯沉值等指标满足交验要求。

4.4.1.3 对工作面交验检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按相关要求处理并检测合格。工作面交验合格资料应经原路基施工单位、路面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三方书面签字确认,并及时归档。

4

4.4.1.4 当路基、路面施工为同一家施工单位,工作面交验仍应按照本指南4.4.2规定程序进行。

4.4.1.5 工作面缺陷处理及防治方法见附录A。

4.4.2 路基交验

4.4.2.1 原路基施工单位首先应对填方路基的上路床、挖方路基换填部分的填筑质量、软土地基路段及桥头路段的月沉降量进行检查。软土地基路段(包括桥头路段)路基顶面的月沉降量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连续2个月的月沉降量小于5mm)。

4.4.2.2 路基压实度、弯沉、纵断高程、中线偏位、宽度、平整度、横坡、边坡等技术指标以及外观质量应符合设计及《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规定,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线形和外形尺寸:线形控制应根据设计提供的导线点,在加密后用全站仪检测路基中线是否偏

位;对主线及主线渐变段、互通区匝道按每10m一处检测几何尺寸是否合格。

b) 纵面高程:严格控制路基顶面高程,水准点高程应闭合,精度应满足规范要求。单幅路基每

20m检测一个断面,每个断面每5m检测一处,主线渐变段、互通区匝道高程检测频率应加密。

c) 平整度、横坡:平整度用三米直尺按规范要求逐段检测;对填方路基、主线弯道路段、互通区

匝道的横坡应重点检测。

d) 弯沉值:弯沉检测前,应对路基进行全面检查。不符合要求的路段,应由原路基施工单位进行

处理,经检测合格后可进行工作面交验。

e) 压实度:路面施工单位宜对标准密度试验进行鉴证和抽检,并按规范及设计要求进行压实度检

测。对压实度达不到要求的路段,应由原路基施工单位进行处理,经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工作

面交验。

f) 路基排水:应对路基排水系统设置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挖方路段换填材料与范围、隧道进出

口边沟沟底及顶面标高、超高路段的横向排水及中央分隔带排水情况进行重点检查,保证路面排水通畅,无积水隐患。

g) 台背填筑:应检查填筑材料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按设计或《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规定检查台背填筑压实度、填筑长度等指标。

h) 软基处理:软土地基路段路堤应在沉降稳定且小于设计允许值后进行工作面交验。

4.4.2.3 对路基交验中存在的缺陷,应由原路基施工单位按附录A进行处理。

4.4.3 桥梁(含通道)交验

4.4.3.1 桥面铺装层强度、厚度、平整度、横坡等技术指标以及外观质量应符合设计及《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清理:桥面验收前应清除外露的钢筋头、砼结块、浮浆等杂物。

b) 纵断高程:应检测搭板及桥面的纵断高程。

c) 横坡:应对水泥混凝土桥面的横坡,弯道桥、互通区匝道桥进行重点检测。

d) 粗糙度:检查混凝土铺装层表面是否进行抛丸或精铣刨处理,并应采用粗糙度对照卡对粗糙度

进行检验。

e) 桥面排水:检查桥面排水系统变坡点、伸缩缝位置是否符合专项设计要求,竖向排水孔顶标高

是否略低于水泥混凝土铺装层,横向排水孔底标高是否低于水泥混凝土铺装层。

f) 伸缩缝预留槽:应对伸缩缝预埋钢筋位置、间距、高度、数量、规格进行全面检查,伸缩缝槽

区部位及板缝内的杂物应清理干净,可由伸缩缝施工单位进行专项验收。

5

4.4.3.2 对桥梁交验中存在的平整度、裂缝等缺陷,应由原桥梁施工单位按附录A进行处理。

4.4.4 隧道交验

4.4.4.1 水泥混凝土铺装层强度、厚度、平整度、横坡等技术指标以及外观质量应符合设计及《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水泥混凝土路面宽度:宽度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应由原隧道施工单位进行处理,经检测合格后

方可交验。

b) 平整度:平整度达不到要求的部位,原隧道施工单位应进行抛丸或精铣刨处理,经检测合格后

方可交验。

c) 横坡:横坡每200m测2个断面,曲线段应重点检测。

d) 水泥混凝土路面顶面高程:每20m测5点。

4.4.4.2 隧道水泥混凝土面板表面缺陷处理应满足本指南4.4.3.2要求。

5原材料及设备

5.1一般规定

5.1.1 原材料管理应满足下列要求

5.1.1.1 施工单位不得随意改变材料的来源,未经批准的材料不得用于工程。

5.1.1.2 应细化各项原材料进场报验制度,严格控制路面集料、矿粉、添加料的质量要求。集料进场时应与样品盒内的样品进行外观比对,不满足要求的不得进场、使用。

5.1.1.3 沥青采购招标时应规定沥青专罐专用,应将沥青的红外光谱试验结果作为到场沥青的相似度控制要求;建设单位应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到场沥青实施全面检测,施工单位应对进场的每车改性沥青进行红外光谱检测,不符合要求的道路石油沥青和改性沥青不得进场使用。

5.1.1.4 建设单位应要求原材料出厂、出库批次与运输车辆“绑定”,宜采用GPS等定位系统实施全过程监管。对运输车辆进行登记管理、全程管控,严禁车、货不符现象发生。

5.1.1.5 路面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应对提供路面集料的石料生产企业进行考察、筛选。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应派员进驻石料场,落实专人负责监控、抽查及档案记录,做好源头控制,并安排专人定期清理料仓,避免二次污染。

5.1.1.6 鼓励有条件的建设管理单位或施工单位自行组织加工路面集料;集料加工设备应符合5.3的相关要求。

5.1.1.7 路面施工单位在开工前,应储备足够的原材料,基层集料宜满足 5d-7d 的用量要求,面层集料宜达到该结构层所需总量的30%以上。

5.1.2 设备管理应满足下列要求

5.1.2.1 施工机械配备可参考附录B配置并符合本指南5.3的规定,应配套完整、类型齐全、满足招标文件要求,并满足施工质量、进度、安全和环保等要求。

5.1.2.2 开工前,应对拌和楼、检测仪器等设备进行标定,确保拌和及检测数据真实可靠。

5.1.2.3 施工前应对施工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维修、调试。自加工集料设备的筛网应定期检查、空振。

6

5.1.2.4拌和设备应设置混合料配合比标牌。

5.1.2.5 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符合本指南4.3的规定。

5.2 原材料

5.2.1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原材料质量技术要求

5.2.1.1 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都可用于拌制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宜采用强度等级42.5或32.5的水泥,水泥质量技术要求见表1。不得使用快硬水泥、早强水泥或者已受潮变质的水泥。

表1 水泥a质量技术要求

5.2.1.2 集料宜采用反击式破碎机轧制的集料,进场后按本指南4.2.1.3的要求分档堆放,集料的质量技术要求见表2。

表2 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5.2.1.3 集料分档基层、底基层集料宜采用4~5个不同规格的粗细集料,可参考表3进行分档。

表3 集料分档参考表

7

表3 集料分档参考表(续)

5.2.1.4 凡饮用水皆可使用,其他水源应化验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5.2.2下封层、粘层、桥面(隧道)防水粘结层原材料质量要求

5.2.2.1 下封层

a) 沥青材料 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改性乳化沥青,质量要求应符合5.2.3的规定。

b) 集料应选择坚硬、粗糙、耐磨、洁净的集料,采用改性乳化沥青单层表面处治下封层时集料

粒径宜为2.36mm~4.75mm,采用预拌沥青下封层时集料粒径宜为4.75mm~9.5mm。严格控制粉尘含量(小于0.075mm含量比例不大于1%)。

5.2.2.2 粘层

改性乳化沥青质量应符合表6规定。

5.2.2.3 桥面(隧道)防水粘结层

a) 改性乳化沥青防水粘结层采用改性乳化沥青(PCR),质量符合表6规定。

b) 预拌沥青防水粘结层沥青采用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质量要求应符合表4规定。集料的粒

径采用4.75mm~9.5mm,质量符合表2规定。

c) 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粘结层采用聚合物改性沥青,其质量应符合表5规定。

5.2.3 沥青路面原材料质量技术要求

5.2.3.1 沥青沥青下面层采用优质道路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中面层、表面层采用优质SBS改性沥青。70号A级道路石油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的规定,SBS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的规定,改性乳化沥青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的规定。每个标段的同一面层的沥青品牌应保持一致,并符合以下要求:

a) 沥青全套性能检验由建设单位委托有关试验单位进行,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工地试验室按施工

技术规范要求对到场沥青进行检测。

b) 施工单位对到场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应每天留样封存,SBS改性沥青应每车留样封存。

c) 沥青性能指标应满足上述要求,各批量检测指标相对稳定。

d) 改性沥青宜采用《改性沥青中 SBS 含量的测定红外光谱法》(DB 33/T 989)、《改性沥青

中 SBS 掺量测定指南滴定法》等规定的方法进行SBS含量测定。

表4 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的技术要求

8

表4 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的技术要求(续)

表5 SBS改性沥青(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的技术要求

表6 改性乳化沥青(PCR)的技术要求

9

表6 改性乳化沥青(PCR)的技术要求(续)

5.2.3.2 粗集料应采用石质坚硬、清洁、不含风化颗粒、近立方体颗粒的岩石。表面层宜采用玄武岩、辉绿岩、辉长岩等满足表面层指标要求的岩石,中下面层宜按照就近取材原则,采用石灰岩、凝灰岩等满足中下面层指标要求的岩石。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应满足规范要求,未采取抗剥落措施之前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应原则上不低于4级。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的质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7规定。

表7 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5.2.3.3 细集料采用坚硬、清洁、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级配的0~2.36mm机制砂,优先选用石灰岩石质,不宜选用酸性岩质,不应采用矿山的下脚料。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8规定。

10

表8 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5.2.3.4 集料分档面层集料可参考表9进行分档。

表9 面层集料分档参考表

5.2.3.5 填料宜采用石灰岩等碱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矿粉应干燥、清洁,矿粉质量技术要求应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进场填料按要求进行检验。拌和楼回收的粉料不得用于拌制沥青混合料。沥青混合料用填料质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0的规定。

表10 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技术要求

5.2.3.6 其他材料应满足以下规定:

a) 抗剥落剂沥青面层用抗剥落剂应耐热并具有良好的长期性能,在薄膜老化后,仍应满足相应

技术要求。抗剥落剂掺加量应通过试验确定。沥青面层应以消石灰或水泥作为主要的抗剥落剂。

b) 稳定剂 SMA路面宜采用优良的木质素纤维。木质素纤维技术指标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

技术规范》(JTG F40-2004)要求。

c) 面层添加剂应符合《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DB 33/T 896)的规定。

5.2.3.7 设计文件或招标文件可对原材料的质量技术指标有相应提高,应按照提高的要求执行。

5.2.4 伸缩缝原材料质量技术要求

伸缩装置的材料、钢材、橡胶封条及橡胶伸缩装置质量技术应符合《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18年版·第二册)技术规范第417节规定。

5.3 设备

11

5.3.1集料加工设备应符合以下要求:

a) 面层集料应通过多级破碎、整形、筛分、除尘等工艺进行制备。

b) 粗细集料生产线应不低于三级破碎,一般配置喂料机、颚式破碎机、渣土分离输送带、圆锥破

碎机、反击破碎机、立轴冲击破碎机(整形机)、振动筛、除尘设备等。振动筛、除尘设备的

配置应与生产线加工能力相匹配。施工单位可根据料源的岩性及集料级配需要自行组合生产线。

5.3.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施工设备

5.3.2.1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施工设备配备可参考附录B配置。

5.3.2.2 拌和设备尚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拌和设备宜采用两次拌和或振动拌和,产量大于400t/h,并应满足施工和工期要求,其主要

设备应与摊铺能力相匹配,拌和设备搅拌轴长度宜大于 2.5 m。冷料仓宜采用钢结构包封处理,料仓之间隔板高度应不小于1m,料仓正面应设置材料标识牌。细集料仓宜配备仓振器等破拱装

置,增设缺料报警装置。原材料料仓顶部应安装钢制筛网,成品仓配备防离析卸料装置。拌和

设备应配备带活门漏斗的成品料料仓。拌和用水量的计量宜采用流量计量水量。料斗、罐仓应

装配高精度电子动态计量器,电子动态计量器应经有资质的计量部门进行计量标定后方可使用。

b) 钢制罐仓容量应与拌和楼生产能力相匹配,罐仓内应配有水泥破拱器,水泥罐应安装防风防雷

装置。

5.3.2.3 摊铺机尚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宜根据路面结构层等情况选用全幅一台或两台摊铺机进行摊铺。

b) 采用两台摊铺机梯队作业时,两台摊铺机宜为同一机型,功能一致。

c) 摊铺机前宜增设橡胶挡板,橡胶挡板底部距下承层距离不宜大于10cm。

d) 摊铺机熨平板应拼装平整,当熨平板的地板及夯锤头磨损超限,应及时更换。

e) 摊铺机宜加装LED显示屏、蜂鸣报警器。

5.3.2.4 压路机尚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压路机的规格和数量应符合附录B的要求并与拌和楼及摊铺机生产能力相匹配。

b) 压路机宜增设限速装置、倒车雷达及倒车影像装置。

c) 压路机宜增设测速设备、LED显示屏、蜂鸣报警器等装置。

5.3.2.5 运输设备尚应符合以下要求:

a) 运输设备载重及数量应与拌和设备、摊铺设备、压路机产能相匹配。

b) 运输设备应具备多级顶升卸料能力。

c) 运输设备尾部应增设防离析侧挡板,侧挡板的设置应结合摊铺机受料斗的受料情况,不应影响

卸料。

d) 运输设备应配备符合要求的粗篷布覆盖设施。

5.3.2.6 洒水车尚应符合以下要求:

洒水车应采用喷雾式喷头,不得使用高压式喷头。

5.3.3 下封层、粘层、桥面(隧道)防水粘结层设备

下封层、粘层、桥面(隧道)防水粘结层施工设备配备可参考附录B配置。

12

5.3.4 沥青路面面层施工设备

5.3.4.1 沥青路面面层施工设备配备可参考附录B配置。

5.3.4.2 拌和设备尚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拌和设备应符合《道路施工与养护机械设备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GB/T 17808)规定。沥青

混合料拌和设备基本配置可参考附录C。

b) 高速公路应采用4000型及以上的间歇式拌和设备。

c) 拌和设备的冷料仓宜具有钢构防尘防雨装置,配置除尘设施;料仓应配备仓振器及缺料报警装

置,料仓隔板高度应不小于1m,料仓正面应设置材料标识牌。

d) 间歇式拌和设备的振动筛规格应与矿料规格相匹配,最大筛孔宜略大于混合料的最大粒径,剩

余筛网设置应考虑混合料的级配稳定,并保证热料仓均衡,不同级配混合料应配置相应的筛网组合,筛网组合根据施工实际情况可参考表11布设。应对拌和楼筛网进行定期检查,发现堵塞和破损现象应及时清理和更换。

表11 不同级配混合料筛网组合参考表

混合料筛网组合(mm)

AC-13、SMA-13 3×4 6×6 11×11 17×17 / /

AC-20、SUP-20 3×4 6×6 11×11 17×17 23×23 /

AC-25、SUP-25 3×4 6×6 11×11 17×17 23×23 32×32

e) 计量系统应具有落料差自动补偿、计量误差自动校正及重复计量自动停止功能。

f) 拌和系统应具备集料添加、纤维添加、沥青喷射、矿粉添加次序设定功能,应预留外加剂接口。

g) 粉料添加系统应具备自动计量添加2种及以上粉料或外掺剂的功能。

h) 成品仓应具备良好的保温性能,贮存24h混合料降温不应大于10℃,且不得有沥青滴漏现象,

具备防离析功能。

i) 拌和机配备二级除尘装置,回收粉通过加水拌和设备除尘处理或粉罐储存装车运输处理。

j) 拌和设备控制系统应采用工业计算机,配彩显、储存设备、打印机,具有打印生产报表的功能,打印报表中应包括拌和周期、每批拌和重量、各种骨料的重量、各种粉料添加量、油石比、拌和时间和各控制点温度等。应定期对拌和机的计量和测温系统进行校核。

k) 拌和设备安装结束应进行联合调试、冷料系统流量校准、称重计量系统标定,应通过有资质的计量部门认证后方可使用。

l) 导热油加热炉安装应由具备安装资质的单位施工,并经地方特种机械设备验收部门检测验收,油罐、加热炉、导热油管道等高温区域应进行隔离。导热油加热炉的选用应以节能减排为前提,宜采用燃油式或燃气式。导热油加热炉操作人员应持相应特种设备证书上岗。

m) 推广使用天燃气、煤改气等加热方式进行集料加热。

5.3.4.3 摊铺机尚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摊铺机应符合本指南5.3.2.3规定。

b) 摊铺机应具备良好的加热装置,应加装测温测速设备。

5.3.4.4 压路机尚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压路机应符合本指南附录B沥青混合料面层碾压设备要求,并与拌和设备、摊铺机生产能力相

匹配。

b) 压路机应加装测温设备。

13

c) 其余功能同本指南5.3.2.4中b)和c)规定。

5.3.4.5 运输设备尚应符合以下要求:

a) 运输设备应符合本指南附录B沥青混合料面层运输设备要求,并与拌和设备、摊铺机生产能力相匹配。

b) 运输设备箱体应配备保温篷布,车厢加装保温层。

c) 应在自卸车距离车厢底30cm处设置温度检测孔。

d) 其余功能同本指南5.3.2.2中a)、b)和c)规定。

5.3.5检测仪器尚应符合以下要求:

路面施工应配备性能良好、精度符合规定的试验检测仪器,基层(底基层)工地试验室主要检测仪器配备可参考附录D,面层工地试验室主要检测仪器配备可参考附录E。

6试验路段

6.1 一般规定

6.1.1 水泥稳定底基层及基层、下封层、沥青路面(表面层、中面层、下面层)开工前,应先进行试验路段施工。试验路段应选择在经验收合格的下承层上,宜选在主线直线段上进行铺筑。

6.1.2 试验路段开始前,施工单位应按本指南4.1.2和4.1.3施工组织设计要求,制定试验路段施工方案,包括施工工艺、施工组织、质量通病预防措施等,并报监理单位批准。

6.1.3 试验路段施工应由有关各方共同参加,及时商定有关事项,明确试验结论。试验路段完成,并经检测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规定后,施工单位应编制《试验路段总结报告》(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试验路段总结报告可参考附录G;沥青路面面层试验路段总结报告可参考附录H),建设单位应组织相关单位对试验路段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定,经监理单位审核和建设单位批复后方可正式施工。

6.1.4 《试验路段总结报告》经批准后,混合料级配、沥青用量不得随意更改。因特殊原因需要调整时,应重新进行混合料组成设计和试验路段验证,并报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审批。

6.1.5 试验路段抽检项目与正常路段相同,抽检频率宜不少于正常施工路段的两倍。

6.2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试验路段

6.2.1 水泥稳定基层、底基层试验路段施工长度不宜小于300m。拌和、摊铺、碾压等工序的施工要求应按《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振动成型法施工技术规范》(DB 33/T 836)执行。

6.2.2 用于试验路段的目标配合比和生产配合比应经过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审批。生产配合比经试验路段验证,符合要求后才允许进行大面积施工。

6.2.3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试验路段铺筑分试拌及试铺两个阶段。

6.2.3.1 试拌阶段应确定以下工作内容:

a) 调试拌和设备,分别称出拌缸中不同规格的集料、水泥、水的重量,检查各种材料计量装置的

可信度;

b) 确定拌和设备的工作参数,保证混合料均匀性的拌和工艺等,确定拌和设备合理的生产能力;

14

浙江省杭州至千岛湖高速公路某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_secret

表1、施工组织设计的文字说明 第一章编制依据指导思想和编制原则 一、编制依据 1、xx省xx至千岛湖高速公路xx至xx段工程xx合同段工程项目招标文件、施工图纸及补遗书。 2、现行交通部部颁施工技术规范、质量标准、施工验收标准及定额。 3、xx市创标准化工地、文明工地管理办法。 4、我单位综合施工能力、设备能力和施工技术水平。 5、我单位多年来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 6、施工现场的实地考察资料及我方对本工程的理解。 二、指导思想 1、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成立高效精干、管理系统化、规范化的项目部,选派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经验丰富的技术管理人员和专业化的施工队伍,加强管理。 2、快速调遣进场,边准备边施工重点工程与控制路基施工的前置工程。一次性规划好临时道路、预制场及临时住房。施工队伍进场后立即针对具体的单位工程编制实施性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计划;编制实施性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细则。 3、施工前期,抓好桥梁、路基工程的准备工作,软基处理工程要提前完成,为路基施工创造条件。 4、施工中期,重点抓好路基填筑和xx互通区桥梁施工管理,加强对各工序的协调,各分项工程、各工序之间并行作业,搞好流水作业和标准化作业。 5、施工后期,搞好路基防护和桥梁附属工程,整理好竣工资料,为竣工验收做好准备。

三、编制原则 1、本合同段工期目标为20个月,以此为前提进行劳动力、机械、机具的配备与施工方案选择。 2、以软土路基处理和xx互通主线跨线桥施工为重点,单独编制施工方案,在施工中以尽快拉通并完成全线路基为关键线路控制点。 3、整个工程统筹组织、合理安排,采用网络计划技术编制施工工期控制计划,力求资源合理配置。 4、以专业队伍为主体,采取综合管理手段,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和专业设备的优势,合理调配,以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5、在编写主要项目施工方法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执行现行施工规范和验收标准,正确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进度。 6、积极推广应用“四新”成果的,在各分项工程施工中,对于能够保证或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施工进度、降低工程成本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要积极采用,充分发挥科技在软基处理、桥梁施工中的先导作用。 7、充分考虑创建文明工地的目标,合理进行平面布置。 8、临时工程布置以满足施工需要为主,控制成本为辅的原则进行统筹安排,尽量节约用地,保护环境。

浙江省高速公路建设规划介绍

浙江省高速公路建设规划介绍 一.规划总论1.规划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我省交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差距逐步缩小。2002年我省交通实现了“四小时公路交通圈”,交通紧张状况已经得到缓解,正在逐步走向基本适应。 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公路、水路交通的“缓解”和“基本适应”是在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总体水平相对不高的情况下实现的。 从总体上看,我省交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交通基础设施还不能全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根据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在2000年基础上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公路水路交通运输无论从总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必须有大幅度的提高。为适应我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交通要先行,交通必须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了我省提前到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决策。面对新时期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新动力,交通必须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外向型经济趋势增强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经济仍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正在成为全球加工制造业的中心,而我省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又是我国国际资本集聚的主要区域之一。这种趋势将对我省交通事业发展产生巨大的动力。 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破壁互融打造“金三角”是党中央作出的英明决策。主动接轨,真诚合作,共同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省委省政府实施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中迈出的意义深远的一步。大交通服务于大流通,构筑长江三角洲地区大交通网络是我省全面接轨长三角的基础和前提。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目前我省工业化、城市化正在健康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需要以现代化的交通网络为依托。交通建设规划应与城市和城镇发展规划相协调,与我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有机结合。 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打造绿色浙江的目标,要求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努力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营造绿色交通长廊是全面建设“绿色浙江”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促进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2.规划指导思想浙江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交通工作的第一要务。坚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紧密结合;坚持与接轨上海,推进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战略紧密结合;坚持与加快城市化进程紧密结合;坚持与建设生态省、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坚持与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整体推进、适度超前,与时俱进,努力实现浙江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 3.规划基本原则编制《浙江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适度超前的原则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发展为主题,以满足经济发展和

农村公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设计总说明 一、概述 1.1工程概况 开县金峰镇青橙村村级公路硬化工程是金峰镇青橙村村民出行的主要通道。原路为泥结碎石路面,由于道路等级较低,下雨时,路面泥泞不堪,为当地人民群众的出行及物资的运送造成极大阻碍。因此,该项目的改建已势在必行。 1.2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 义乌市交通设计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受中开县金峰镇青橙村村委委托,对《开县金峰镇青橙村村级公路硬化工程》进行设计。 该项目由于任务紧张,我公司在接到委托任务后立即成立项目组开展工作,于2014年7月上旬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现场踏勘,就项目建设方案与业主方主要负责人达成一致:利用既有公路进行建设,路线平、纵面不作大的调整,局部地段改线,调整纵坡,完善排水设施,增设挡防设施的增设、错车道的设置、安保设施的设置等工作。我公司项目组在接到任务后立即组织人员进驻现场进行勘察测量,采用现场实地选线,并结合实际地形地貌进行调整,并据此再次对路线进行局部优化调整。勘测工作中,各作业组严格控制测量精度,对资料认真进行自检、自查,确保各项资料的搜集齐全和完整。经详细的测量、实地放线、细致的资料搜集、调查,外业勘测资料精度达到勘察测量规范规定的要求。整个外业勘测工作于2014年7月中旬完成,随后项目组全面展开内业设计,内业设计工作中,工程技术人员严格把关,对项目通过认真、细致的设计,在确保结构物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尽量做到优化设计,使设计文件更加经济、合理,可行。2014年7月下旬编制完成《开县金峰镇青橙村村级公路硬化工程》设计,并交付业主。 1.3原路状况 本项目原有公路属于农村公路,路线沿山势展开,路线曲折,弯道多、平曲线半径 小,路基宽窄不一,平纵面线形局部达不到重庆农村公路标准,存在超限问题。沿线大部分路段无边沟或排水沟,全线部分涵洞经疏通维修后能继续使用。原路防护工程大多为干砌片石,部分不满足要求的重新翻修为浆砌挡墙。 1.4建设标准 本项目原则上按设计速度15km/h,部分路段依据《重庆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进行设计。 1.5 设计原则及技术标准 1.5.1 设计原则 在设计中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技术可行、标准合理、节约土地、保护环境、保证质量、注重安全”的原则,并按重庆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渝文审(2011(25号))规定中“着重提高公路的路线技术标准,完善防护排水措施,增强晴雨通车能力”的方针进行设计,使公路改建后,当地群众出行更便捷、更安全、更舒适,以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 1.5.2技术标准 公路等级:农村公路 设计速度: 15km/h困难段10km/h 极限最小平曲线半径: 10m 一般最小平曲线半径: 15m 不设超高的最小平曲线半径: 150m 最大纵坡: 12% 最短坡长: 40m

浙江省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收费标准精编版

浙江省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收费标准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车型 1、一类车 载重2吨及以下(货车)20座及20座以下(客车)收费标准:元/公里 2、二类车 载重2吨-5吨(含)(货车)20座以上40座(含)以下(客车)收费标准:元/公里 3、三类车 载重5-10吨(含)(货车)40座以上客车(含32座以上卧铺车)(客车)收费标准:元/公里 4、四类车 载重10-15吨(含)(货车)收费标准:元/公里 5、五类车 载重15吨以上(货车)收费标准:元/公里 高速公路、长江大桥载货类汽车计重收费标准

正常装载部分 1、基本费率元/吨公里。正常装载部分≤5吨基本费率1。 2、5吨<正常装载部分≤15吨元/吨公里×线性递减到元/吨·公里计费。 3、15吨<正常装载部分≤30吨元/吨公里线性递减到元/吨公里计费。 4、正常装载部分>30吨元/吨公里。 超限装载部分 1、基本费率2元/吨公里 2、超限率≤10%按其正常装载部分以基本费率2为标准计算的的费率计费(费率计算方法同正常装载部分) 3、10%<超限率≤30%超限10%以上部分按元/吨公里×计,其余部分按其正常装载计费 4、30%<超限率≤50%超限10%以内按其正常装载部分以基本费率2为标准计算的的费率计费,超限10%至30%部分按元/吨公里×计,其余部分按元/吨公里×2计 5、50%<超限率≤100%超限10%以内按其正常装载部分以基本费率2为标准计算的的费率计费,超限10%至30%部分按元/吨公里×计,其余部分按元/吨·公里×3计

6、超限率>100%超限10%以内按其正常装载部分以基本费率2为标准计算的的费率计费,超限10%至30%部分按元/吨公里×计,其余部分按元/吨·公里×4计。

浙江省高速公路命名和编号规则

浙江省高速公路命名和编号规则 Naming and Numbering Rules of ZheJiang Provincial Expressway 浙 江 省 交 通 运 输 厅 二○○九年七月

前言 交通运输部于2005年制定了《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之后对于国家高速公路网命名和编号出台的一系列文件,规定了我国8.5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的路线走向、命名、编号、高速公路的出口编号及里程桩号传递的规则,同时对省级高速公路的命名和编号给出了原则性的指导意见。 依据浙江省省政府正式批准的《浙江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规划》(2003-2010),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5000公里以上,其中国家高速公路2714公里。根据交通运输部的要求,结合我省已开展的相关研究,以用户的最终需求和便于行业管理为导向,制定《浙江省高速公路命名和编号规则》。

目次 1范围 (1) 2 命名规则 (2) 2.1 国家高速公路网命名规则 (2) 2.2 省级高速公路网命名规则 (2) 3 编号规则 (3) 3.1 国家高速公路网编号规则 (3) 3.2 省级高速公路网编号规则 (3) 4 出口编号规则 (5) 4.1 国家高速公路网出口编号规则 (5) 4.2 省级高速公路网出口编号规则 (5) 5 里程桩号传递规则 (6) 5.1 国家高速公路网里程桩号传递规则 (6) 5.2 省级高速公路网里程桩号传递规则 (6)

1范围 本规则规定了浙江省高速公路网路线的命名规则、编号规则、里程桩号传递规则和全称、简称与编号。 本规则适用于浙江省高速公路网的命名和编号。

2.1国家高速公路网命名规则 2.1.1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及联络线名称由路线起讫点的地名中间加连接符“-”组成,路线简称用起讫点地名的首位汉字组合表示。其中放射线起点均为北京,其余路线起讫点顺序都为从东向西,从北向南。 2.1.2地区环线名称以地区名称命名。 2.1.3城市绕城环线名称以城市名称命名。 2.2省级高速公路网命名规则 2.2.1《浙江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规划》(2003-2010)中已有的高速公路采用《规划》中的高速公路名称。 2.2.2新增高速公路名称由路线起讫点的地名中间加连接符“-”组成,路线简称用起讫点地名的首位汉字组合表示;城市绕城环线名称以城市名称命名。 2.2.3高速公路标志牌设置中保留省级高速公路网名称。

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审查要点

. 省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审查要点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了加强高速公路工程勘察设计质量监督与管理,保护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根据和省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结合本省实际,特制定本审查要点。 第2条施工图审查分为政策性审查和技术性审查。技术性审查实行“双审制”,即先由行业主管部门认可的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咨询单位进行初审并提交书面初审报告,再由业主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会议审查,并形成专家审查意见。 第3条政策性审查的主要容是: 1.是否按照规定实行了勘察设计招投标; 2.设计单位承担的工程是否在其资质等级和业务许可围; 3.设计文件的有效签署是否符合规定; 4.有无出卖或出借图签、图章和印章等扰乱设计市场秩序的行为; 5.设计文件是否齐全; 6.设计合同是否有效; 7.设计方案是否符合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文物保护、减灾防灾、土地使用等规定; 凡是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图纸,一律不予受理,退回上报单位。 第4条技术性审查的主要要求: 1.主要技术标准与建设规模应符合初步设计批复意见;

2.设计文件深度及容应符合《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规定(以下简称《编制办法》); 3.勘察设计文件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及各项技术规的情况; 4.设计方案应符合安全、耐久、环保、经济、美观、节约、和谐的原则,并综合处理好相互关系; 5.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须达到《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要求,并能满足设计要求; 6.桥梁、隧道及立交工程主要结构物的计算结果执行现行规要求的情况; 7.工程实施方案应最大限度保护社会公众利益; 8.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审查的其他容。 第5条提交施工图审查的资料必须包括: 1.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及批复文件; 2.完整的工程勘察报告、测量资料等基础资料; 3.全套施工图(含主要结构计算书并注明计算软件的名称); 4.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报告书即批复文件,其它专题报告,如:安全性分析报告、通航论证报告、行洪分析报告等及审查需要提供的相关附件、协议等资料。 5.需要提供的其它资料。 审查需要提供的其它资料,如行洪分析报告、通航论证等。 第6条审查要本着科学、客观、公正和负责的态度,通过必要的现场踏勘和设计沟通,对全套施工图文件进行系统审查,提出明确的审查意见和优化建议方案。技术复核要采用与设计不同的软件计算,优化建议要提出明确的技术措施及改进方法,作

1交通工程的设计说明书(施工图的设计)

交通工程设计说明书 1 工程概述 空港大道南起黄石东路,连接现状云城西路,北至106国道,全长约6公里。 本项目为空港大道(黄石东路-109国道)工程北段,工程南起于规划七路地铁检修段下沉道路,北止于106国道。主线长337.074m,城市主干道标准,设计速度为60km/h,道路标准红线宽度为43.5m,双向8车道;左辅道长384.171m,右辅道长397.542m,城市次干道标准,设计速度为40km/h,,道路标准红线宽度为45.6m,双向4车道。 项目地理位置图 2 本次设计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1部分:总则》GB 5768.1-2009。 3、《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GB 5768.2-2009。 4、《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GB 5768.3-2009。 5、《路面标线用玻璃珠》GB/T 24722-2009。 6、《道路预成形标线带》GB/T 24717-2009。 7、《变形铝及铝合金化学成分》GB/T3190-2008。 8、《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第1部分:一般要求》GB/T 3880.1-2006。 9、《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第2部分:力学性能》GB/T 3880.2-2006。 10、《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第3部分:尺寸偏差》GB/T 3880.3-2006。 11、《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 23827-2009。 12、《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GB/T18833-2012。 13、《道路交通信号灯》GB 14887-2003。 14、《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GB 14886-2006。 15、《人行横道信号灯设置规范》GA/T851-2009。 16、《广州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计技术指引》 17、《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18、《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2004。 19、《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 23827-2009。 2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21、《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 50647-2011。 2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 23、《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 24、《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 H30-2015。 3 交通标线 3.1 设计原则 1、各标线的设置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GB5768.3-2009)的要求。 2、标线用于管制和引导交通,应具有鲜明的确认效果。标线设置在路面上,应具有附着力强、经久耐磨、使用寿命长、耐候牲好、抗污染、抗变色等性能。同时,标线还应具有施工时干燥迅速、施工方便、安全性能好等性能。在夜间,标线应具有良好反光效果,对行驶车辆的诱导有重要作用。 3、除减速标线外,一般热熔型涂料的冷膜厚度为1.8±0.2mm。

浙江省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收费标准

浙江省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收费标准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车型? 1、一类车 载重2吨及以下(货车)20座及20座以下(客车)收费标准:元/公里 2、二类车 载重2吨-5吨(含)(货车)20座以上40座(含)以下(客车)收费标准:元/公里3、三类车 载重5-10吨(含)(货车)40座以上客车(含32座以上卧铺车)(客车)收费标准:元/公里 4、四类车 载重10-15吨(含)(货车)收费标准:元/公里? 5、五类车 载重15吨以上(货车)收费标准:元/公里 高速公路、长江大桥载货类汽车计重收费标准 正常装载部分 1、基本费率元/吨公里。正常装载部分≤5吨基本费率1。 2、5吨<正常装载部分≤15吨元/吨公里×线性递减到元/吨·公里计费。

3、15吨<正常装载部分≤30吨元/吨公里线性递减到元/吨公里计费。 4、正常装载部分>30吨元/吨公里。 超限装载部分 1、基本费率2元/吨公里 2、超限率≤10%按其正常装载部分以基本费率2为标准计算的的费率计费(费率计算方法同正常装载部分) 3、10%<超限率≤30%超限10%以上部分按元/吨公里×计,其余部分按其正常装载计费? 4、30%<超限率≤50%超限10%以内按其正常装载部分以基本费率2为标准计算的的费率计费,超限10%至30%部分按元/吨公里×计,其余部分按元/吨公里×2计 5、50%<超限率≤100%超限10%以内按其正常装载部分以基本费率2为标准计算的的费率计费,超限10%至30%部分按元/吨公里×计,其余部分按元/吨·公里×3计 6、超限率>100%超限10%以内按其正常装载部分以基本费率2为标准计算的的费率计费,超限10%至30%部分按元/吨公里×计,其余部分按元/吨·公里×4计。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

补充设计说明 一、技术规范、标准 1.1 技术规范 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 2.《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 3.《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4.《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96) 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6.《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7.《市政排水管渠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3-90) 8.《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 9.《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及施工技术规范》 (JTJ017―96) 10.《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 11.《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GBJ69—84) 1.2 技术标准 ◆菱溪路 道路等级:城市Ⅱ级主干道 计算行车速度: 50km/h 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 标准轴载:BZZ-100 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5年 二、工程概况 2.1 工程范围及规模 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三角洲西部边缘,习惯称皖东。地理坐标为北纬31°51′—33°13′、东径117°09′—119°13′。行政区域总面积1.33万平方千米。市境自东南向北分别与江苏省南京市、扬州市、淮安市毗邻。滁州市临江近海,承东接西,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京沪铁路,合宁高速公路,蚌宁高速公路穿越市境,待建中的京沪高速铁路,宁西铁路将在市境内通过,滁河航运直达长江。市区距南京市直线距离约50千米,属于南京都市圈内伙伴城市,一小时车程可达南京禄口机场。 此次设计菱溪路拓宽为城市主干路,南起世纪大道,北至滁来路,道路全长3062.471米,路幅宽50米,快车道宽23.5米,机非分隔带宽4.25米,慢车道宽5.0米,人行道和绿化带宽4.0米。 菱溪路现状路面为18米宽,前身为104国道,是采用公路标准修建,现场踏勘了解,路面破损较为严重,且纵坡起伏不顺,不能满足作为城市主干道的要求,现对整路段旧路面挖除重筑新的沥青路面。 三、路基设计 3.1地质状况 根据补勘的《菱溪路路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地土类型为中硬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拟建物位于抗震有利地段。经勘察查明,拟建道路沿线无不良地质作用。拟建道路沿线大部分地层分布比较简单,强度较高,局部地层分布不均匀,强度差异较大。场地内局部存在地下水,勘察期间测得的地下水位埋深在1.0~2.4米之间,主要为上层滞水,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渗透补给,水位随季节变化较大。 有地下水的路段:K0+500~K0+540,埋深1.5米左右;K1+300~K1+340,埋深1.2米左右;K1+460~K1+500,埋深1.0米左右;K1+770~K1+810,埋深2.0米左右;K2+600~K2+780,埋深1.5~2.4米左右。 ①层素填土较厚路段:K1+140~K1+340,厚度为1.9~2.9米左右。 3.2路基处理 先对路基施工范围内非现状路面的场地进行30cm清表,再挖除路基施工范围内在设计路床底面以下40cm的土层(含挖除K0+020以后的所有旧沥青路面结构),然后根据所处地质情况及填挖方状况进行不同类型的土基处理。土基处理结束后,整体回填40cm厚6%石灰土,再施工设计路面结构层。 新建的快车道宽度为23.5米,而旧路宽度为18米,即旧路单侧需拓宽至少2.75米,清表及挖土至设计路床底面后,填方路段存在新老路基结合的问题, ◆路基处理方法 填方段清表及挖方段挖土至设计路床底面以下40cm后,以下针对旧路面范围以外的土基

(精选文档)浙江省某高速公路项目土建工程S1合同段施工组织设计建议书

施工组织设计建议书 表1 施工组织设计文字说明 第一章编制依据与原则 第一节编制依据 一、浙江省台缙高速公路台州至仙居段建设项目土建工程S1合同段招标文件和交通部《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1999年版)。 二、标前会议所澄清的问题及补遗书等。 三、合同规定采用的施工技术规范,验收标准及质量、安全技术规程。 四、现场实地勘察调查资料。 五、我单位的技术实力以及近年来参加公路、市政等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目前可投入的机械设备和人员。 第二节编制原则 一、管理人员和施工队伍:组织精干、高效的项目管理机构,选派具有多年高速公路桥梁、隧道、路基专业施工经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强有力的项目领导班子。就近调集具有类似工程施工经验专业施工队伍参加本合同段施工。 二、施工组织:统筹安排施工,做到均衡生产,采用先进的组织管理技术,提高施工机械化程度,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 三、机械设备配套: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组成配套合理、高效的机械化作业线,充分发挥设备的生产能力。 四、施工工艺:根据本工程特点和施工内容,结合我单位多年来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运用我公司开发的先进的国家级、部级工法,桥梁钢构部分采用挂篮悬壁施工,隧道开挖采用光面爆破施工工艺,实行样板引路、试验先行。

五、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合理布置生产生活临时设施,施工生产按标准化作业,配合业主与地方搞好关系,做到文明施工。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要求,积极维护当地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持线路两侧原有植被,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第二章工程说明 第一节工程概况 一、工程简介 台缙高速公路是浙江省交通建设“二纵二横十连一绕二通道”中的一连,是浙江省“十五”规划中的主要基础设施之一。全长约有126公里,工程分期实施。 本期实施的台州至仙居段高速公路(台缙高速公路东段),起点为K0+000与同三线甬台温高速公路台州段相交(甬台温桩号为K6+744),在起点处设水洋枢纽。路线所经的主要城镇:临海市的沿江镇、汛桥镇、江南办事处、古城办事处、永丰镇、括苍镇、白水洋镇;仙居县的下各镇、大战乡、止于仙居城关。与拟建的台缙高速公路西段相接,设置仙居互通。 本次招标共划分十个合同段,其中S1合同段桩号为K0+000~K3+100(含互通)的路基及结构物土建工程,主线长3.10Km。 二、主要技术标准 本项目全线按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100km/h,整体式路基宽度26m,分离式路基宽为13m。本工程路基填料以土石(砂砾、卵石)混合料为主。本合同段软基处理路段总长度约为2.034km,根据路段软土特点,采用塑料排水板、水泥粉喷桩、粒料桩、抽真空结合等载(或超载)预压和预应力预制管桩五种处理方案。桥梁比路基窄0.5m(两侧各窄0.25m),设计荷载汽-超20级、挂-1

公路桥梁施工图设计指引

施工图设计指导原则

桥梁设计小组二OO八年十月

第一章桥涵设计 一、设计采用的主要技术指标 1、路基宽度参见“路基扩建宽度分布示意图(一)~(二)”,桥梁标准宽度主要为52m 和42m两种,同时结合相应上部结构横向布置图一起使用。 主线桥涵的汽车荷载等级:公路-I级;被交路,高速及一级公路:公路-I级,二级公路以及三、四级公路:公路-II级;四级以下:公路-II级乘以0.75系数采用。 2、地震作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于0.05g,相当于基本地震烈度为VI度,特大桥及隧道等大型或重点工程按VII度设防。 二、设计深度 1、普通大桥、互通匝道桥及等级路分离式桥(线外桥)设计内容包括: (1)桥位平面图(分离式立交桥应包含被交路平纵数据及图纸) (2)全桥工程数量表 (3)桥型布置图(绘出结构分联示意图) (4)梁(或板)平面布置图(含弯斜桥的布置方法示意,直线桥梁无此图) (5)箱梁一般构造图、钢束布置图、钢筋布置图等(非预制结构绘制,预制结构统一绘制通用图) (6)桥台一般构造图及相应钢筋布置图(钢筋图包括肋板、承台、桩基或扩大基础钢筋图;台帽、座板、支座垫石、耳背墙、牛腿、挡块、U台侧墙钢筋图及U台台后排水统一绘制通用图) (7)桥墩一般构造图及钢筋布置图(一般构造图应标示出控制点标高、支座垫石位置及布置大样、地面横向地面线;钢筋图包括墩柱钢筋图、系梁钢筋图、承台钢筋图、桩基或扩大基础钢筋图;墩帽、支座垫石、挡块钢筋图统一绘制通用图)(8)桥台锥坡布置图 (9)墩台基础坐标示意图 2、特殊大桥及匝道桥,除上述图纸外,应有: (1)特殊结构相关图纸 (2)施工工序图 (3)对拆除重建桥梁要理顺新旧桥桩基础相对关系,桩基的利用原则。 3、需要拼接的桥梁,在拼接之前,原则上不能切除原桥防撞栏,除上述图纸外,

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摘要 本工程为某地区高速公路一段设计,该工程的实施将对带动该地区经济发展、方便地方人民群众生活起到积极作用;也是联系本地与外界的一条重要通道。 本次设计的路段是陕西延安至吴起高速公路A2段,全线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全程5.5公里,设计速度为10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为26.0米。 依据老师所给的资料,通过对k0+000—k5+500路段的原始数据的分析,根据该路段的地质情况、地形、地物及水文等自然条件的特点,依据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标准、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并运用纬地道路设计软件、AutoCAD对公路的路线平面线形、纵段面线形与横断面、路基路面进行了设计与计算,绘制出路线平面图、纵段面图、横断面图、直线曲线转角表、纵坡竖曲线表、标准横断面图、路基设计表、路面结构设计图、土石方数量表以及相关的其他图表,并且编写各部分相应的设计说明书等。通过这次设计不但了解建设公路的各个步骤, 而且也能熟练的运用AUTOCAD进行制图. 关键词:经济发展陕西延安至吴起高速公路纬地道路设计 AutoCAD Abstract This works for a while in an area highway design,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will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 to facilitate local people's lives play an active role ; is also an important channel to contact the local and the outside world. This section is designed toWu Qi highway A2 segment Yan'an , Shaanxi , across the board with a two-way four-lane expressway standard , the entire 5.5 km , the design speed of 100 km / h , roadbed width of 26.0 meters .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given by the teacher , through the k0 +000- k5 +500 sections of the original analysis of the data ,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road , terrain , terrain and other natural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Transportation highway engineering standards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s , and the use of latitude to road design software , AutoCAD horizontal alignment of the road route , longitudinal section and cross-sectional surface alignment , road embankment is designed and calculated to draw out the route plan , longitudinal section view of the Hengduan surface chart , line graph corner table , longitudinal vertical curve table , the standard cross-sectional view of roadbed design tables, pavement design , earthwork number of tables and other graphics -related , and each part of the prepar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design manual. Through this design not only understand the various step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oad , but also be able to skillfully use AUTOCAD drawing . Keywords : Economic Development Yan'an Expressway to WuQi WeiDi in road design AutoCAD

[浙江]高速公路施工桥梁工程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

浙江省高速公路施工 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 第四分册桥梁工程施工标准化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2013年6月

浙江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 实施细则 第四分册桥梁工程施工标准化 主编单位:浙江省公路管理局 浙江省交通工程建设集团批准部门:浙江省交通运输厅

《浙江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 审定委员会 主任委员:徐纪平 副主任委员:李良福 汤飞帆 任 忠 委员:汪会帮 金伟强 邵 宏 汪银华 寿 华 朱汉华 李志胜 吴安宁 厉文齐 本册编写人员 主 编:单光炎 副 主 编:江晓美 徐建铭 颜东锋 李云龙 参编人员:朱益平 吴小平 徐发容 王海峰 魏水平 叶以挺 许建锋 吴华俊 虞元茂 汪浙民 李卫炎 单金耀 方俊杰 孔庆林 宋建强 邵 宏 林 琼 叶 旻

前 言 为推行浙江省高速公路现代化工程管理,促进浙江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标准化管理,提升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树立行业文明施工形象,根据浙江省高速公路施工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浙江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细则》共分十个分册(工地建设标准化、路基工程施工标准化、路面工程施工标准化、桥梁工程施工标准化、隧道工程施工标准化、交通设施工程施工标准化、绿化工程施工标准化、机电工程施工标准化、房建工程施工标准化、管理标准化),是参照交通运输部公路局的《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技术指南》,并结合浙江省高速公路施工管理中的特点和先进经验进行编写。 本《细则》主要依据国家、交通运输部、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等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发布的与公路施工标准化有关的文件、标准、规范、规程、指南和行业内采取的成熟和先进的施工工艺和管理办法编制。 本书为《细则》第四分册桥梁工程施工标准化,本分册共分九章,编写重点为第四章桥梁基础、第五章下部构造和第六章上部构造。本分册根据浙江省的实际情况,着重从工序、技术、工艺和管理的角度,对现行标准、规范作了进一步补充,并结合目前发现的质量问题对桥梁工程的施工工序、技术、工艺和管理进行说明,旨在更有效地消除质量通病,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实现桥梁施工标准化,确保高速公路桥梁工程质量。本分册由浙江省公路管理局、浙江省交通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分公司、浙江省交通工程建设集团第三交通工程有限公司主编,限于编者的学术水平,书中如有不妥甚至错误之处,请广大读者批评斧正。 本《细则》可供公路工程各参建单位、参建人员使用,各地对其中有关的具体指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或强化要求,对未尽事宜应予以补充完善。请各有关单位将执行本《细则》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和修改意见函告浙江省公路管理局(杭州市上城区梅花碑4号,310009),以便修订时参考。

高速公路图纸设计指导原则(一级)

高速公路 设 计 指 导 原 则 高速公路桥梁组

桥涵设计指导原则 一、设计采用的主要技术指标 1、汽车荷载等级:公路-I级。 2、设计洪水频率:特大桥1/300;大、中、小桥、涵洞:1/100。 3、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相当于地震烈度Ⅵ度。 4、桥面宽度: 四车道(主线):整体式断面24.5m,分离式断面12.0m。 四车道(丙村连接线):整体式断面21.5m。 5、本项目桥梁按上下行分离设置。整体式路基外侧设0.5m砼防撞栏,内侧设0.39m 砼防撞栏,桥面预留0.11m放置盖板,中间间隔0.72m;分离式两侧各设0.5m砼防撞栏。桥梁标准横断面见下图: 图1-1 整体式路基段标准横断面 图1-2 分离式路基段标准横断面 6、整体式路基段标准横断面内侧防撞栏形式采用SA级F型防撞栏(高100cm),外侧采用加强型SS级防撞栏(高110cm);分离式路基段桥梁两侧防撞栏形式均采用加强

型防撞栏。外侧防撞栏均采用外包式。 7、考虑远景可能实施维修罩面和部分特种超高车辆的通行安全,同时考虑施工净空的要求,建议上跨高速公路及主干道的桥梁净空高度尽可能提高到5.5m。 二、设计深度 1、普通大桥、互通匝道桥及等级路分离式桥(线外桥)设计内容包括: (1)桥位平面图(分离式立交桥应包含被交路平纵数据及图纸) (2)全桥工程数量表 (3)桥型布置图(绘出结构分联示意图) (4)梁(或板)平面布置图(含弯斜桥的布置方法示意,直线桥梁无此图) (5)箱梁一般构造图、钢束布置图、钢筋布置图等(非预制结构绘制,预制结构统一绘制通用图) (6)桥台一般构造图及相应钢筋布置图(钢筋图包括肋板、承台、桩基或扩大基础钢筋图;台帽、支座垫石、耳背墙、牛腿、挡块、U台侧墙钢筋图及U台台后排水统一绘制通用图) (7)桥墩一般构造图及钢筋布置图(一般构造图应标示出控制点标高、支座垫石位置及布置大样、地面横向地面线;钢筋图包括墩柱钢筋图、系梁钢筋图、承台钢筋图、桩基或扩大基础钢筋图;墩帽、支座垫石、挡块钢筋图统一绘制通用图);预应力盖梁需给出预应力束布置图等。 (8)桥台锥坡布置图 (9)墩台基础坐标示意图 2、特殊大桥及匝道桥,除上述图纸外,应有: (1)特殊结构相关图纸 (2)施工工序图 3、更详细细节参见《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中施工图设计要求的规定。 三、桥面铺装 1、T梁、空心板、小箱梁等预制结构统一采用15cm防水混凝土。 2、连续箱梁等现浇结构采用10cm防水混凝土。

公路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说明

公路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说明 篇一:公路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说明 001 *************第一设计段第十三篇施工图预算 S13-1 说明 一、编制依据: 1. (交公路发[1996]612号)(以下简称)。 2. (交工发[1992]65号)。 3. (交公路发[1996]610号)。 4. 交通部文件(交公路发[2005]230号)。 5. “吉林省交通厅关于印发的通知”(吉交定额字[2001]4号)。 6. “吉林省交通厅关于调整取费等级划分的通知”(吉交发[2003]24号)。 7. “关于发布的通知”(吉交发字[2006]6号)(以下简称)。 8. “关于发布的通知”(吉交发字[1998]18号)。 9. “关于发布的通知”(吉交发字[2006]7号)(以下简称) 10. “关于调整的通知”(吉交发字[2006]16号)(以下简称)。 11. “关于调整的通知”(吉交发字[2006]17号)(以下简称) 12. 吉林省交通工程造价管理站文件(吉工造价管字[2005]19号)。 13. 国家计委、建设部关于发布的通知(计价格[2002]10号)。

2. 材料原价: (1) 路面底基层碎石土采用自采价格; (2) 中没有的材料,采用调查价格,如环保、绿化等材料; 3. 材料运杂费:汽车运杂费采用平原区线路标准计算。 4. 机械台班单价:(1)可变费用按材料预算单价进行调整; (2)小桥涵施工机械采用自发电,柴油发电机组总功率为75千瓦。 三、综合费率: 1. 工程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费和间接费按要求计算; 2. 主副食运费补贴费率按桦甸市供应计算; 3. 工地转移费按长春至工地计算。 四、其他费用: 1. 征地、拆迁、砍伐树木、文物考古等补偿费用的计算依据和过程详见“06表附表”; 2. 建设单位管理费:按国内招标工程计算; 3. 工程监理费:按国内招标工程计算; 4. 建设期贷款利息:本项目由国内银行贷款,年利率%,贷款利息按当年贷款计半 息计算。 5. 工程造价增涨预留费:根据吉交计字[1999]158号文规定,本工程不计。 6. XJTU系统(交通部公路工程定额站[1996])。 五、人工、主要材料用量: 人工118035工日;钢材334吨;水泥6539吨;木材13立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的通 知 浙政办发〔2011〕57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浙江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若干规定(试行)》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六月十三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浙江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若干规定(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高速公路养护行为,加强高速公路养护监督管理,提高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收费公路管理条例》、《浙江省收费公路管理办法》、《浙江省高速公路运行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高速公路的养护和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管全省高速公路养护监督管理工作,省公路管理机构负责全省高速公路养护的具体监管工作。设区的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公路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本辖区内高速公路养护监管工作。 公安、物价、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养护管理 第四条高速公路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有关规定开展高速公路养护工作,严格按照《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开展养护质量评价,按需养护,加强对高速公路周期养护和预防性养护,做好软土地基沉降处理、桥头跳车处理以及结构物病害的早期处理,保障高速公路以及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监控系统、收费系统、通信系统、供配电系统)、服务设施、交通安全设施等沿线附属设施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保障

高速公路安全、畅通。 第五条高速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应当保持在85以上,其中每公里高速公路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和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应当保持在90以上。 第六条高速公路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路况日常巡查制度以及桥隧结构物、高边坡、高路堤、高挡墙等危险路段及相关交通设施定期检查和检测制度,建立健全路况检查检测档案。 第七条高速公路经营单位应当自工程交工验收合格之日起落实具有养护资质的单位进行日常养护。 高速公路经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日常养护,建立小修保养目标责任制和定期考核制度,保障小修保养资金,强化小修保养责任。 第八条高速公路经营单位应当编制高速公路大中修及专项工程中长期规划,保证大中修及专项工程的资金投入和周期性大中修的实施,保障高速公路中长期路况质量稳定。 第九条高速公路经营单位应当根据国家和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规定编制高速公路中长期养护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下一年度养护工作计划和经费预算应于上年11月底前报省公路管理机构备案。 养护工作计划和经费预算如有调整,应当于调整之日起2周内报省公路管理机构备案。 第十条高速公路经营单位应当根据养护规划和计划合理安排养护资金并组织实施。养护资金由高速公路经营单位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通车2年以内的高速公路,小修保养年养护资金应不少于养护当量里程×6万元/公里;通车2年以上的高速公路,小修保养年养护资金应不少于养护当量里程×10万元/公里。 新开通和路况质量总体为优的高速公路,应安排一定的专项工程计划经费;路况质量总体为良的高速公路,大中修及专项工程经费应当不低于养护当量里程×30万元/公里;路况质量总体为较差的高速公路,大中修及专项工程经费应当不低于养护当量里程×60万元/公里。 第十一条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必须严格按照《公路工程养护作业安全规程》执行,保障养护作业安全和道路畅通。 第十二条省、设区的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高速公路养护质量、养护工程招投标、工程质量及其验收等养护工作的监督。每年应组织2次以上高速公路养护质量检查,开展1次以上高速公路路面平整度与路面损坏状况的全面检测,及时开展重点路段路况监测、检测。 省、设区的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公路管理机构发现高速公路小修保养、大中修及专项工程养护资金投入不足的,应责令限期到位;高速公路及其附属设施达不到规定技术标准的,应责令高速公路经营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