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外国语教学法刍议_季羡林
国学大师季羡林指出学习英语的方法
国学大师季羡林指出学习英语的方法国学大师季羡林指出学习英语的方法季老先生在医院住院的时候,有个年轻护士常为学习英语发愁。
她想,季羡林才高八斗,精通各国文字,就到病房请教季老:用什么办法快速提高英语水平?报刊上刊登的英语速成广告可信不可信?季老笑笑,向她推荐了一句名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他说,学好英语记住两个字——勤奋。
速成也快,速忘也快,成就事业要勤奋、刻苦,别无他途。
这一番话,给了这位护士和她的战友们很大的启发。
辜鸿铭,精通九国的语言文化,国学造诣极深,曾获赠博士学位达13个之多。
他的思想影响跨越20世纪的东西方,是一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者,又是近代中学西渐史上的先驱人物。
鸿铭自莱比锡大学毕业后,又赴巴黎短期进修法文。
布朗又为辜鸿铭联系入巴黎大学,意在让他学一些法学笔政治学。
其实当时辜鸿铭只22岁即已遍学科学、文学、哲学,并熟谙各国语言,造诣确非一般中国留学学生可比。
辜鸿铭以极快的速度读完了巴黎大学整学期的讲义和参考书,除偶尔去学校上点感兴趣的课以外,辜鸿铭每天都抽一点时间教他的女房东学希腊文。
从刚开始教他学希腊文字母那天起,辜鸿铭就教她背诵几句《伊利亚特》。
他的女房东笑着说:“你的教法真新鲜,没听说过。
”于是,辜鸿铭就把布朗教自己背诵《浮士德》和莎翁戏剧的经过讲给她听。
她说:“好,我就这样学下去。
”辜鸿铭说:“等你背熟一本,你就要背两本,拦都拦不住。
” 辜鸿铭的女房东常常拿着《伊利亚特》来到他的房间,把学过的诗句背给他听,请求他的指点。
辜鸿铭的教法果然有效,他的女房东在希腊文方面进展神速。
许多客人见辜鸿铭教她学希腊文的方法与众不同,都大为惊讶。
辜鸿铭后来曾对晚清直隶布政使凌福彭说:“学英文最好像英国人教孩子一样的学,他们从小都学会背诵儿歌,稍大一点就教背诗背圣经,像中国人教孩子背四书五经一样。
”从辜鸿铭教他的女房东学希腊国土受希腊纯正的启蒙教育一般。
此法乍看强度大,难度亦大,其实则不然。
季羡林先生谈外语学习
学语言 天资排第一
究竟为什么有的学得好,有的学不好呢?语言方面的天分在加上个人的勤奋努力,这个道理似乎平常的很,但从先生口中说来,去有返璞归真、令人"大彻大悟"的感觉。
"我想,学语言,一是你要有才能。我不用天才这个词,吓人。每个人才能不一样,这是肯定的。第二是要勤奋。有才能,加上勤奋,就能学好外语。没有才能,再(加上)不勤奋,确实学不好。"
关于这位"世纪老人"的传奇,笔者读了不少,可今天却亲身体验到了老人对于语言教学所做的精辟论断,正是一代大师所具备的超凡洞察力的体现!
本来说好只谈一个钟头,可实际上已大大超过了。要不是猫咪进来跳到季老膝上"加入讨论",大家已经完全忘了时间。季老还慈爱地告诉我,这只猫咪是从山东老家抱来的,所以他的别喜欢……从季老家中出来,又经过那片荷池,一阵凉风吹过,仿佛送来阵阵荷香。虽然是秋天,可是"如沐春风"的感觉,恐怕也不过如此吧。
听说法则兴起去直接发衰落之后的二次大战期间。美国参战后,需要大批能说流利外语的人才。政府资助大学为军队开办外语训练课程。这些课程强调口语,训练采用的办法就是先听再模仿,再渐渐学会说,并了解目标语的语法。这种"军队训练法"后来为许多外语训练机构采用,通过研究总结,发展成了所谓"听说法"。该教学法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句型操练,而与传统外语的教学法(语法翻译法)最不同的是,"听说法"不是先训练读写,而是从听开始,然后是发音、口语训练,最后才是读与写。先生认为,使用这些通行的方法效果并不理想,要想学好外语,学生本身的因素是最重要的:"采用一种教学法的时候,一个班里面最好的学生,一年下来,可以教那个最坏的。同样的教学法,好的可以教坏的。"
大师谈英语学习方法
大师谈英语学习方法
“学外语没有什么秘诀,就是给予足够的时间,坚持下去。
多听、多说、多读、多写, 多查
字典。
”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
“多读、多写、多听,时间久了,自然产生效果;没有任何学习英语的捷径。
”
——著名翻译家,杨宪益
“学语言就是要“自己去吃点儿苦头”, 语言不能依靠教学法理论, 决不能让令人眼花缭乱、五花八门的教学法牵着鼻子走。
”
——著名学者,季羡林
“学习外语没有捷径可走,语言能力的强弱与掌握语言材料的多寡成正比,语言材料吸
收量越大,语言能力提高越快,其中,背诵是一种强化的语言材料输入,是学习语言不可
缺少的环节,也是多年来被语言(包括母语)教学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
——复旦大学教授,《大学英语》总主编董亚芬(摘自《光明日报》1998年5月8日)“学外语无非是模仿和记忆,读要朗读,不能默念。
口语、语法一定要双管齐下。
口语
学习只能是个熟能生巧的问题,除了实践,没有其他方法。
”
原文来自必克英语/topic-3052.html。
刍议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论文
刍议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新课程标准》规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足见道德的重要性,如今,时代发展,光彩陆离的生活也影响着孩子,小学生正处于道德的认识阶段,对于道德的培养十分重要。
语文,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德育的渗透无处不在。
一、学习课文明辨是非,汲取阳光的养料小学课文很多文章都是都是通过人、事、景来揭示一个真理,引领孩子们走向光明的大道。
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季羡林让孩子们懂得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境界,《钓鱼的启示》则让孩子们对道德有了更深的认识,无论有无外人知晓,我们都能本着心中的目标,约束自我,《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在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当遇到困难,不要灰心,试着走另外一条路,成功属于不气馁的人,《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似乎每一篇文章都有别具一格的教育意义,在孩子们完成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我们不能忽视情感目标的完成,更能关注孩子的情绪,让信念永驻心中,深深记得在上《金色的鱼钩》一课,一节课繁荣下来,学生体会到课文的修辞手法,感受到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风亮节精神,但有一小节,面对不肯喝鱼汤最后牺牲的老班长,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小手高举如林,“老班长,你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学习!”“老班长,你走了,但你的精神永在!”“今天,我们为您骄傲,我们会继承你的精神让祖国更强大!”……这时,一个发言很积极的男孩站了起来,说:“生命只有一次,再说那伤员还不一定能活,老班长太愣了”前面是口号似的,这个男孩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似乎是与课文精神不符的,但可能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室里静了下来,“你赞同老班长的做法吗?”没有人举手,孩子们读得深入,掌握了生字词,可仅仅这些行吗?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深入角色,感受角色,进入情境,体会到老班长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对三个小战士的关爱,体现了红军的本色,共产党的无私精神,其境界高尚。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 [商务英语翻译类论文]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 [商务英语翻译类论文]商务英语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商务英语翻译既是该学科中的关键一环,又是教学考的难点。
下文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商务英语翻译类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商务英语翻译类论文篇1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刍议摘要:突破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培养出精通国际商务知识并具有高翻译技能的实用型商务英语人才,是目前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任务。
本文探讨了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改革目标及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1.引言目前,国际间经济贸易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市场更加需要复合型外语人才。
商务英语专业便是适应这一趋势而产生的一个较新的专业。
该专业研究的就是运用英语解决商务实践问题,是商务知识与语言应用相结合的一门复合型学科。
培养更多符合时代和市场要求的商务翻译人才已成为翻译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职高专的商务英语专业更强调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今年,高职高专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总体而言仍处于起步阶段,具体的教学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标准尚未确立,很多问题值得探讨。
2.我国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2.1教学模式陈旧,教师角色有待转换。
传统翻译教学普遍以教师为中心。
正如豪丝(House)在其著作中描述的:“翻译课程的老师,常常是一位说目的语的人,发给学生一个篇子(为什么选了这篇文章一般是不解释的)。
这种篇子中满是陷阱,也就是说,教师从一开始就不打算培养学生从事复杂、难度较大的翻译的技巧,而是迷惑他们,让他们出错……在以后的几节课上,全班同学逐句讨论文章中的每一个句子,最后由老师给出一个‘正确’的译文。
”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将改错作为教学手段,将教师提供的参考译文作为翻译课的终极目标,不符合真实情况下翻译的本质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林克难,2000:56)陈葵阳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是教师在台上一板一眼,学生在台下四平八稳。
季羡林的外语功力为什么那么深厚?他只用一个奇招,就能独步天下
季羡林的外语功力为什么那么深厚?他只用一个奇招,就能独步天下季羡林是中国近代学贯中西的名家,他既是学者,也是文学界,更是翻译家。
他留学德国十年,回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掌握十几门外语,知识渊博的学者。
可以这么说吧,在中国近代,除了陈寅恪,辜鸿铭,钱钟书,真的很难找出第四位可以与他匹敌的文化名人。
季羡林不单英语水平高,德语也不赖,此外还掌握很多种外语,甚至偏门的外语,都运用得娴熟,让人佩服不已。
大师季羡林用什么方法来掌握外语呢?我们英语学习者可以从他的方法中得到任何借鉴吗?笔者阅读了季老的相关著作,从中得到一点启发。
我们来看看他用了什么奇招,能够独步外语天下。
下面这段话是摘自他的相关文章,深刻揭示了学外语的真谛:学外语与教外语有关,也就是与教学法有关,而据我所知,外语教学法国与国之间是不相同的,仅以中国与德国对比,其悬殊立见。
中国是慢吞吞地循序渐进,学了好久,还不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读原著。
而在德国,则正相反。
据说19世纪一位大语言学家说过:'学外语有如学游泳,把学生带到游泳池旁,一一推下水去;只要淹不死,游泳就学会了,而淹死的事是绝无仅有的。
'我学俄文时,教师只教我念了念字母,教了点名词变化和动词变化,立即让我们读果戈里的《鼻子》,天天拼命查字典,苦不堪言。
然而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调动起来了。
一个学期,就念完了《鼻子》和一本教科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德国的实践证明,这样做是有成效的。
相信大家都能读懂这段文章,其实说的也简单。
那就是只要被逼迫,就好比游泳,不好好练习就得溺死,环境所逼,你不学好都难。
当然,我们要好好总结他的论述,会得出几点:第一点:学习外语,需要有环境,没有环境,你就没有动力去学习。
他文章所说的大海,就是指代语言环境,就好比你去美国,你不学习,就不能和别人交流沟通,就要饿肚子,怎么样你都要说几句。
因此,作为中国学生,没有语言环境,老师就要想办法创造环境,比如上课的时候,老师要尽量说英语。
季羡林在德国学的“笨”学问
季羡林在德国学的“笨”学问作者:季羡林来源:《新闻世界》2008年第01期我的大学生活是比较长的:在中国念了4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又念了5年,才获得学位。
如果想让我谈一谈在上大学期间收获最大的是什么,那是并不困难的。
在德国学习期间有两件事情是我毕生难忘的,这两件事都与我的博士论文有关联。
我想有必要在这里先谈一谈德国的与博士论文有关的制度。
当我在德国学习的时候,德国并没有规定学习的年限。
只要你有钱,你可以无限期地学习下去。
德国有一个词儿是别的国家没有的,这就是“永恒的大学生”。
德国大学没有空洞的“毕业”这个概念。
只有博士论文写成,口试通过,拿到博士学位,这才算是毕了业。
写博士论文也有一个形式上简单而实则极严格的过程,一切决定于教授。
在德国大学里,教授认为你“孺子可教”,才会给你一个博士论文题目。
再经过几年的努力,搜集资料,写出论文提纲,经教授过目。
论文写成的年限没有规定,至少也要三四年,长则漫无限制。
拿到题目,十年八年写不出论文,也不是稀见的事。
所有这一切都决定于教授,院长、校长无权过问。
写论文,他们强调一个“新”字,没有新见解,就不必写文章。
我拿到博士论文题目的过程,基本上也是这样。
我拿到了一个有关佛教混合梵语的题目,用了三年的时间,搜集资料,写成卡片,又到处搜寻有关图书,翻阅书籍和杂志,大约看了一百多种书刊。
然后整理资料,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写出提纲,最后写成文章。
我个人心里琢磨:怎样才能向教授露一手儿呢?我觉得,那几千张卡片,虽然抄写时好像蜜蜂采蜜,极为辛苦;然而却是干巴巴的,没有什么文采,或者无法表现文采。
于是我想在论文一开始就写上一篇“导言”,这既能炫学,又能表现文采,真是一举两得的绝妙主意。
我照此办理。
后来,教授笑着对我说:“这篇导言统统不要!你这里面全是华而不实的空话,一点新东西也没有!”经过自己的反思,我深深地感觉到,教授这一棍打得好,我毕生受用不尽。
第二件事情是,论文完成以后,口试接着通过,学位拿到了手。
也谈季羡林的外语学习
季羡林是公认的 翻译家 和语 言学大师 ,多数论者提及 他 作 为“ 语 言大师” 身份时都会 一并提及他 所掌握 的各种语 言 , 然而据作者所知 , 这些说 法多数只是 因袭 旧说 , 有 的甚 至是 以 讹传讹 。如王秉钦 在其 2 0 0 9年发表 的《 季羡林 翻译思想 “ 三 论” 》 中说 , “ 他 通晓梵文 、 巴利文 、 佛 教混合梵文 、 吐火罗文 等 古 代语 言 和德 、 法、 英、 俄、 拉 丁语 、 阿拉 伯语 等 多种 现代 语 言” , 而实际上 季羡林并不通 晓拉丁语 , 那 只是在 留学柏林 挣 扎 于选修希腊语 的同时一段 时间的 自学 ,但仅仅是 门外浅学 ( 蔡德 贵 , 1 6 7 ) , 所 以根本不 能说他 “ 通 晓” 拉丁语 。多数学 者 “ 将错就错 ” ,极少有认 真区分季羡林对这些语言 的掌握程度
新 校
X i n X i a o Y u a n
缤纷 杏坛
也谈季羡林的外语学习
颜 海 峰
( 山 东政 法 学院 , 山东 济南 2 5 0 0 1 4 )
摘
要: 作为公认 的语言大师 , 季 羡林 学 习过 的外语数量一 直为人误 传 , 笔 者梳 理史料确切统计 出季羡林先后 学习
者 试 做 如 下 陈述 。
二、 1 4种 语 言 学 习先 后顺 序 及 水 平 考 证
教 ,连 中国教 师讲 课也多用英文 ” ( 胡 光利 , 2 0 1 3 : 9 0 )的环境
下, 在王文显 、 吴宓 、 叶公超等英文水平卓绝 的大师指导下 , 他
的英 文 水 平 迅 速 提 升 ,一 直 到 留 学 德 国又 重 新 开 始 了 英 语 语
了1 3 种 外语 , 在梳理 史料 的同时, 笔者以时 间顺序为依 据 , 考证 出季羡林 1 3种外语的学 习顺序及 掌握程 度 , 纠正 了一 直
季羡林的外国文学翻译思想与成就
时,在新疆又出土了 44 页 88 面残
18 岁时在省立济南高中求学,其国学老师, 羡林曾评价自己是杂家,梵学、佛学、吐火罗 卷,当时全世界只有不到二十个人懂这种语
翻译家与教育家董秋芳的指教决定了季羡林 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 言,而整个中国只有季羡林懂这些文字,时
过对人物肖像的描绘,从而表达一定的意境。
的笔意、娴雅的
(1)西方人物画的影响。鸦片战争爆发以 清末的中国人物画还是继续延续着传统中国
风格,使得他的 来,中国的国门彻底被打开,清末随着西方列 人物画的作图方式和绘画理念,在绘画过程
作 品 深 受 当 时 强的侵略加剧,西方文化也随之进入。中国人 中依然受到了传统人物画的重大影响。
钱 动荡的年代里,凭借着对一些绘画评 论家的漠视,创作了大量令人拍案叫
慧 绝的作品,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作出 安 了巨大的贡献。为了更好地研究钱慧
安的中国人物画,我们应该掌握当时
作品过分定型,缺少一定的个性和典型。那个 时代,上海作为一个复杂文化交融的地区,西 方的绘画理念也随之涌入,在这样的背景下 钱慧安采取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没 有全盘否定,也没有完全接受。其作品在表现
破了传统的中国人物画的绘画模式,给当时 陷入低潮的传统中国人物画带来了全新的气 象,使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的台 阶。当时西方人物画中的透视技巧在清末的 中国人物画中有了很好的体现,比如说,钱慧
的 中国人物画的发展背景,剖析其作品 的创作特征,进而弄清钱慧安的中国
人 人物画的发展进程。
物
一、钱慧安的人物画艺术特征 钱慧安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但是
体方面,首尾细致、中间丰腴,如同青果一般, 画的绘画理念和技巧,对中国人物画进行了 方文明。在这样的时局的影响下,我国近代的
季羡林外语方法
季羡林外语方法我一直特别佩服那些精通多种外语的人,季羡林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让我崇敬得五体投地的语言大师。
季羡林先生学习外语可有一套独特又超厉害的方法呢。
他不是那种只知道闷头背单词、死抠语法的人。
我就想啊,要是学习外语都像他这么有趣又高效,那大家还不得抢着学外语啊。
季羡林先生特别重视阅读原著。
这就好比你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你不能只听别人说,你得自己走进那个地方,去感受大街小巷的氛围。
读外语原著就是这样,你能直接触摸到那个语言背后的文化灵魂。
我记得有个朋友,他学外语就只背单词表,我就问他:“你这样背单词,能知道这个单词在真实语境里咋用吗?就像你只认识一个人的名字,却不知道他的脾气秉性一样,这能行?”季羡林先生通过大量阅读原著,那些单词、语法就像小精灵一样,自动在他的脑海里排列组合,变得鲜活起来。
他还特别注重口语练习呢。
咱就说啊,学外语不张嘴,那不是白搭嘛。
季羡林先生肯定也知道这个理儿。
他会找各种机会去和外国人交流。
这就好比学游泳,你光在岸上比划动作,不跳到水里扑腾扑腾,你能学会吗?绝不可能啊!我想象着季羡林先生当时,用不太熟练的外语和外国人聊天,从磕磕巴巴到流利顺畅,这个过程肯定充满了乐趣和挑战。
有次我在学外语的时候,就特别胆小,不敢和外教说话。
我同学就笑话我说:“你这是干啥呢?学外语又不是学哑巴语,你不说话,难道等着外语自己跑到你嘴里来啊?”季羡林先生这种勇敢开口的态度,真的值得我们学习。
季羡林先生在学习外语的时候,对语言环境的利用也是一绝。
他就像一个敏锐的探险家,在周围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外语元素。
他可能会去参加外语的讲座,去看外语的电影,去听外语的广播。
这多像一个美食家,不放过任何一种品尝美食的机会啊。
我认识一个外语老师,他就经常跟我们说:“你们要像季羡林先生那样,把自己沉浸在这个外语的世界里,周围都是外语的声音、文字,你不想学好都难。
”有段时间我尝试着像季羡林先生这样做,我每天早上听外语广播,晚上看外语电影,嘿,还真别说,感觉自己对这门外语的理解和感知能力提高了不少呢。
刍议对外汉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刍议对外汉语教学的有效策略作者:许达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16期许达内容摘要: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文化也在朝着天下大同的方向延伸,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中国文化这个品牌已经树立至全球各地了。
其中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代表的中文教学研究,推动了我国和其他各国建立友谊之邦,促进国际间政治文化交流,以此来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本文介绍了有关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普遍性法则与教学方法,望与各位热爱中文的人士一起学习。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策略一、营造中华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环境的影响是春风细雨润无声的,大到生活小到书本,通过悄无声息的渗透和传播来培养良好的习惯。
标准的口语直接对话是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最好的形式,因此,现今的教学过程很大程度上都将这一方式执行的很彻底,通过这一形式来锻炼学生流畅清晰的口语表达,特别是这其中奖励惩罚的教育,对这一形式的要求更为严苛。
要想形成一个良好的中文氛围,我们应捕捉住学生在生活中的许多小细节。
他们通常会通过身体语言来传递自己的需求,与此同时,就应该通过其的肢体语言来着重教导相应的口语表达。
日复一日,通过点滴积累来增强学生们的能力。
深度了解其背景文化会加深求学者的兴趣和欲望,尤其是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小留学生。
由于动画片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借助其简单直接的教育功能,能够让他们从中获益,寓教于乐,从而锻炼自己的中文听力。
不管是何种形式,其影响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阶段,在此阶段里学生们可以一步一步的得到锻炼和提升,从观察中有所收获并且产生自己的想法和观念,会对中文的探究更加向往。
不仅如此,在硬件设施方面更要注重环境的设计。
让中文融入学生生活中的每一处、每一面。
二、突破中文基本句型,养成运用汉语习惯任何一门专业的学习都有其相应的章法,中文也不例外。
领悟基本句型是众多小留学生快速有效的攻透中文的捷径。
通常他们所接触到的句型在日常标准用语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由个性来掌握共性特征也是一门必备技能,在实践中去判断每种句型所独一无二的涵义,抓住其中心词加大训练强度,积少成多,有利于帮助同学们不断提高对中文的理解能力。
季羡林谈外语与翻译
[ K e y w o r d s ] M r . J I X i a n l i n ;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l e a r n i n g ; t h o u g h t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一
、
生评简 述
S ONG J i a n x i a n g , WANG Ya h , L I U Xi a o k a n g 2
( 1 . F a c u l t y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 K u n m i n g M e t a l l u r g y C o l l e g e , K u n m i n g 6 5 0 0 3 3 , C h i n a ; 2 . C o l l e g e o f B u s i n e s s , Y u n n a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K u n mi n g 6 5 0 1 0 6 , C h i n a )
季羡林谈外语与翻译
宋剑祥 , 王 艳。 , 刘晓康
( 1 . 昆明冶金 高等专科 学校外语学院, 昆明 6 5 0 0 3 3 ; 2 .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 昆明 6 5 0 1 0 6 )
[ 摘 要]简述 中国当代著名 学者季 羡林先 生的生平 , 分析他 非凡 的外语 学 习与翻译实践 , 着重就他 有关翻译促进人类社会进 步 发展 , 翻译 要忠实和 尊重原作 , 翻译理论要 与实践 相结合 , 翻译 要注 重跨文化交 际, 以及质量是翻译 的核心追求等翻译 思想进
括 中西文化 、 佛学 、 语 言学 、 翻译作 品和散文 专集 等 。同时他还主编过多部大型丛书 , 成果卓著 。季
刍议语文教学中的优效拓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亲 。正 当大 家都 沉 浸在 对 这 位 母 亲 的赞 叹 、 敬之 中 母 崇
时 , 相 机 出示 了作 品原文 的结 尾 “ 老师 母亲 患 了 老年 痴 呆症 , 失 去 了记 忆 。 赶 回老家 看她 时 , 详 地坐 在藤 椅 里 , 然 是那 我 她安 依 么 和蔼 、 慈祥 , 却不 知道 我 来干什 么 , 至 不知 道 我是 谁 。不 但 甚 再说 她 的往 事 , 再 说我 的童年 , 不 只是 对着 我 笑 , 得我 泪 流满 笑
因吗 ? 生带 着 一份 好 奇浏 览 了资料 , 上发 现 作 者 季 羡 林 还 学 马 在 借夹 竹桃 表 明 自己的 一份 心 。从 夹 竹桃 身 上 , 们 分 明看 到 我 了季 羡林 就像夹 竹桃 一样 有 韧性 。他 是大 学 者 , 他 从 不炫 耀 但 自己 ; 经 受磨 难 , 他从 没 放 弃 、 缩 , 们 感 到 他就 是 夹 竹 他 但 退 我 桃 。紧接 着 , 老师 又拓展 了“06年季 羡林 被评 为 ‘ 动 中 国十 20 感 大 人物 ’ 奖词 : 者乐 , 者寿 , 者 随心 所 欲 。 的颁 智 仁 长 曾经 的红衣 少年, 如今 的 白发 先 生 , 留得 十年寒 窗 苦 , 棚杂 忆 密辛 多 。心 牛 有 良知 璞玉 , 下道 德文 章 。 介 布衣 , 有物 , 有 格 , 笔 一 言 行 贫贱 不
移 , 辱不 惊 。学 问铸成 大地 的风 景 , 宠 他把 心 汇 入传 统 , 心 留 把
间” “ 、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超越文本” 已渐人 等
人 心 。 大一 线语 文老 师都 在努力 改 变 自己的教学 方式 和 学生 广 的学 习方式 ,拓 展 ” “ 也成 了一 种十 分热 门 的话 题 。 然而 , 多语 许
季羡林外语学习法
季羡林采用的外语学习法
德国的一位语言学家说:“学外语有如学游泳,把学生带到游泳池旁,一一推下水去;只要淹不死,游泳就学会了,而淹死的事是绝无仅有的。
”具体的办法是:尽快让学生自己阅读原文,语法由学生自己去钻,不再课堂上讲解。
这种办法对学生要求很高。
短短的两节课往往要准备上一天,其效果我认为是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了。
他要同原文硬碰硬,不能依赖老师,他要自己解决语法问题。
只有实在解不通时,教授才加以辅导。
季羡林在德国学习了近十种语言,没有一种是靠老师讲解语法与单词的,都是直接“到水里”阅读原文。
由于勤奋与执著,季羡林没被“淹没”,反而成为了“游泳健将”!
季羡林学俄语时,老师只教他念了字母,教了点名词变化和动词变化,然后就让他读果戈理的《鼻子》。
结果,季羡林为此天天查字典,苦不堪言。
但是他学习的主动性也因此完全调动起来。
一个学期,不仅念了教科书也把这部《鼻子》啃了下来。
俄语也就基本掌握了。
实践证明,用学游泳的办法学外语,是一条正道。
为了便于我们理解,季羡林把学外语的“诀窍”归纳为三
句话:第一,尽快接触原文,不要让语法缠住手脚,语法在接触原文过程中逐步深化。
第二,天资与勤奋都需要,而后者占绝大的比重。
第三,不要妄想捷径,外语中没有“御道”。
季羡林:我和外国语
季羡林:我和外国语我学外国语⾔是从英⽂开始的。
当时只有⼗岁,是⾼⼩⼀年级的学⽣。
现在回忆起来,英⽂⼤概还不是正式课程,是在夜校中学习的。
时间好象并不长,只记得晚上下课后,⾛过⼀⽚芍药栏,当然是在春天⾥,其他情节都记不清楚了。
当时最使我苦恼的是所谓“动词”, to be和to have⼀点也没有动的意思呀,为什么竟然叫做动词呢?我问过⽼师,⽼师说不清楚,问其他的⼈,当然更没有⼈说得清楚了。
⼀直到很晚很晚,我才知道,把英⽂verb(拉丁⽂verbum)译为“动词”是不够确切的,容易给初学西⽅语⾔的⼩学⽣造成误会。
我万万没有想到,学了⼀点英语,⼩学毕业后报考中学时竟然派上了⽤场。
考试的其他课程和情况,现在完全记不清楚了。
英⽂出的是汉译英,只有三句话:“我新得到了⼀本书,已经读了⼏页,但是有⼏个字我不认识。
”我⼤概是译出来了,只是“已经”这个字我还没有学过,当时颇伤脑筋,耿耿于怀者若⼲时⽇。
我报考⼩学时,曾经因为认识⼀个“骡”字,被破格编⼈⾼⼩⼀年级。
⽐我年纪⼤的⼀个亲戚,因为不认识这个字,被编⼊初⼩三年级。
⼀个字给我争取了⼀年。
现在⼜因为译出了这⼏句话,被编⼊春季始业的⼀个班,占了半年的便宜,如果我也不认识那个“骡”字,或者我在⼩学没有学英⽂,则我从那以后的学历都将推迟⼀年半,不知道会产⽣什么样的后果。
⼈⽣中偶然出现的⼩事往往起很⼤的作⽤,难道不是⾮常清楚吗?不相信这⼀点是不⾏的。
在中学时,英⽂列⼊正式课程。
在我两年半的初中阶段,英⽂课是怎样进⾏的,我已经忘记了。
我只记得课本是《泰西五⼗轶事》、《天⽅夜谈》、《莎⽒乐府本事》(tales from Shakespeare)、Washington Irving的《挝掌录))(Sketch Book),好象还念过Macaulay 的⽂章。
⽼师的姓名都记不清楚了。
只记得,初中毕业后,因为是春季始业,⼜在原中学念了半年⾼中。
在这半年中,英⽂教员是郑⼜桥先⽣。
他给我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论季羡林先生的语言哲学观
论季羡林先生的语言哲学观
李文玉
【期刊名称】《梧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34)1
【摘要】季羡林先生著作等身,被授予“学界泰斗”之桂冠,并在多个研究领域颇有建树。
该文梳理了季羡林先生所著的各类文稿,结合他人对其语言及文化等相关研究的评述,发现季羡林的语言哲学思想分别以不同形式体现于他的语言研究、文化研究、翻译研究中,他的著述体现出极富哲学思想的语言学习观、语言研究观和写作观,这为学界认识和挖掘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
此外,全面把握季羡林先生的语言哲学观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他的作品,从其经典之作中汲取更多的思想养分。
【总页数】7页(P37-43)
【作者】李文玉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昌吉学院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05
【相关文献】
1.季羡林先生的哲学养生法
2.季羡林先生与两套语言学著作的出版——以此纪念季先生
3.季羡林先生谈语言教学
4.仰望语言学的星空——怀念季羡林先生和他的爱徒段晴教授
5.哲学阐释学视域下的政治语言学:哲学基础、语言观与政治观问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外国语教学法刍议
季羡林
我们学习外国语,不是在大学里才开始的。
从中学起,有的人甚至从小学起已经学期外国语来了。
但是小学生和中学生智力发达尚未成熟,所以他们应该有他们独特的学法,我们在这里不谈。
我们要讨论的只是大学里外国语的教学法。
我这里说的外国语是指平常所谓的第二、第三外国语,就是在大学里才开始学的。
在中国读过大学的人大该都有学习第二外国语甚至第三外国语的经验。
有的学一年,有的学两年,三年,甚至思念。
学习的其间虽有长短,但倘若问一个学过的人,他学的成绩怎样,恐怕很少有不摇头的。
我也在大学里学过两种外国语。
教务处注册股的先生们或者认为我已经学成了。
应为在他们的本子里我的分数都是非常好的。
而且还因了其中一种的分数特别好而得到出国的机会。
但是我却真惭愧。
送我出国的这一种外国语还是我到了他的本国以后才学好的。
另外一种也是在那个国度里学到能看书的程度。
同我同时学的朋友们情形也同我差不多。
当然,这里也正像别处一样天才是缺不了的。
他们念上十页八页的文法,一百个上下的单字,再学会了查字典,以后写起文章来,就知道怎样把英文的as if翻成德文的als ob,括弧里面全是洋字,希腊,拉丁,德文,法文全有。
这样就很可以吓倒一个人。
甚至他们能不能看书呢,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虽然有这样的天才撑场面,但人们还是要问,为什么中国大学生学外国语的成绩这样不高明?难道他们的资质真不行吗我想无论谁只要同外国大学生在一块念过书都会承认,我们中国学生的天资并不比外国学生差。
原因并不在这里。
但原因究竟在哪里呢?这问题我觉得也并不难回答,我们只要一会想起我们自己学习外国语的经过和当时教员所用的方法就够了。
普遍大概都是这样:教员选定一本为初学者写得文法,念过字母以后,就照着书本一课一课的教下去,学生也就一课一课的学。
速度快的,一年以内可以把普通文法教完;慢的第二学年开始好在教初级文法,有的星级的教员等不到把文法学完就又选定一本简明的读本一课一课的讲下去。
学生在下面用不着怎样预备,只把上一次讲过的稍稍看一看,上膛是教员若问到,能够抵挡一阵,不过怎样糊涂,也就行了。
反正新课有教员
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只需在半睡半醒中用耳朵捉住几句话或几个字就很够很够了,字典是不用自己查的。
于是考试及格,无论必修或选修都得了很好的分数,堂皇的写在教务处注册股的大本子里。
教员,学生,皆大欢喜。
就这样,学上两年甚至三年外国语,除了极少数极少数的例外以外,普通学生大概都不能看书。
最初也许还能说那么十九八句的话,但过上些时候,连这些话也忘净了,于是自己也就同这门外国语言绝了交。
这真是一个莫大的损失。
打好光阴白白消耗掉,这已经很可惜了。
但跟重要的却是放掉一个学习现代学者治学最重要的工具的机会。
现代无论哪一国哪一门的学者最少也要搞几种外国语,何况在我们这学术落后处处仰给别人看的中国?而且这机会还是一放过手就不容易再得
到,因为等到大学毕业自己做事或开始独立研究学问的时候,就很难再有兴致和时间来念作为工具用的外国语了。
这简直有点近于一个悲剧(一甲子后之今日,此悲剧还在重演。
)。
这悲剧的主要原因,据我看,就在教学法的不健全。
自从学字母起,学生就完全依赖教员。
教员交一句,学生念一句。
直到后来学到浅近的读本,还是教员逐字逐句的讲。
学生从来不需要自动地去查字典,教员讲得再好,学生仍然不能知道直接去念外国书的困难,仿佛一个小孩子,从下生起就吃大人在嘴里嚼烂的饭,一直吃得长大起来,还不能自己嚼饭吃,以后虽然自己想嚼也觉得困难无从嚼起了(口口相喂的比喻固然煞胃口,但也是一针见血。
此事当不可为也。
)。
我们既然知道了原因所在,就不难想出一个挽救的方法,这方法据我看就在竭力减少学生的依赖性。
教员应该让学生尽早利用字典去念原文,他们应该拼命查字典,翻文法,努力设法把原文的意思弄明白。
是在自己真弄不明白了,或者有的字在字典上查不到,或者有的句子构造不清楚,然后才用得着教员。
在这时候,学生已经自己碰过钉子,知道困难的所在,而且满心在期待着得到一个解答,如大旱之望甘霖,教员一讲解,学生蓦的豁然贯通,虽然想让学生记不住也不可能了。
这样练习久了,我不信他们会学不好外国语。
这方法并不是什么新发明,在国外,最少是在我去过的那个国度里,是最平常的。
我现在举一个学俄文的例子。
第一点钟,教员上去,用了半点中的时间讲明白俄文在世界语言里尤其是印欧语系里的地位,接着就念字母。
第二点钟,仍然念字母。
第三点钟,讲了讲名词的性别和极基本浅近的文法知识,就分给学生每人一本果戈理的短篇讽刺小说《鼻子》,指定里一部字典,让每人念十行。
我脑筋里立刻糊涂起来,下了可用了一早晨的力量才查了六行,有的字只查到前面的一半,有的字根本查不到,意思当然更不易明白。
心里仿佛有火在燃烧着,我恨不能立刻就得到一个解答。
好容易盼到第二堂上课。
教员先让学生讲解,但没有一个人能够将一个整句。
结果还是他讲,大家都恍然大悟,不自觉的轻松的笑起来。
他接着又讲了半点中的文法,才下了课。
就这样,再一个学期内念完了初级文法和果戈理的《鼻子》。
这叫法或者有点霸道,我承认。
学生在课外非有充分的时间来预备不可。
但是成绩却的确比我们大学里流行的教法号。
除非学生低能,在两年内一定可以看普通的书。
与其让学生不痛不痒的学上两年结果是等于白学,何如让学生多费点力量而真得其实惠呢?(我们真的让学生不痛不痒地白学了很长时间了。
)
19世纪德国大语言学家Ewalp就用这方法教学生,而且应用的还特别认真。
跟他念过书的学生一谈起来没有一个不头痛的。
后来他自己也听到了,就对人说:学外国语就像学游泳。
只是站在游泳池旁讲理论,一辈子也学不会游泳。
我的方法是,只要有学生到我这里来,我立刻把她推下水去。
只要他淹不死,游泳就学会了。
我希望中国的教员先生们有推学生下水的勇气,青年同学们有让教员推下水去的决心。
194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