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之检验方法

合集下载

食品接触面微生物检验规程

食品接触面微生物检验规程

食品接触面微生物检验规程食品接触面微生物检验规程1、标准要求●直接接触食品的生产设备设施:菌落总数≤10个/cm2,大肠菌群(MPN /cm2):阴性;●员工手部、一次性手套、工作服等食品接触面;菌落总数≤10个/cm2;大肠菌群(MPN /cm2):阴性;●生产车间空气落菌:清洁区:≤10cfu/平皿;次清洁区:≤50cfu/平皿;非清洁区:≤100cfu/平皿;●包装卷膜、饼托等内包材;菌落总数≤10个/cm2,大肠菌群(MPN /cm2):阴性2、检验方法2.1菌落总数2.1.1:涂抹法适用于直接接触食品的生产设备设施;员工手部、一次性手套、工作服等食品接触面;包装卷膜、饼托等内包材;2.1.2 仪器设备:高压灭菌器、恒温培养箱、天平、锥形瓶。

2.1.3试剂及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生理盐水。

2.1.4操作2.1.4.1样品采集2.1.4.1.1将生理盐水以50ml分装入锥形瓶中用高压灭菌器灭菌。

2.1.4.1.2将灭菌滤纸浸沾生理盐水在内包装材料(塑料瓶内壁、复合薄膜袋内表面)、生产器具和人员手部的表面檫拭,面积约为25c㎡,然后将带菌棉签放入有50ml生理盐水的锥形瓶中,充分振荡后作原液备用。

2.1.4.2测定:将原液取1ml于平板中,再将灭菌营养琼脂倒入平板内并转动平皿,使混合均匀,待凝固后倒转放入生化培养箱中(36+1)℃培养(48+ 2)h。

2.1.4.3 计数:以菌落计数法计菌落数。

2.1.5 结果计算生产器具和生产人员手部每25c㎡表面的细菌总数=平皿上菌落的平均数2.2 自然沉降法适用于生产车间空气落菌2.2.1 仪器与设备:高压灭菌器、恒温培养箱、器皿、天平。

2.2.3 试剂及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生理盐水。

2.2.4 操作2.2.4.1将营养琼脂培养基在高压灭菌器中灭菌后制成营养琼脂平板。

2.2.4.2根据现场面积的大小及环境状况,选择有代表性的位置设置采样点(高出地面1.2m~1.5m),室内面积> 30㎡设3个以上采点,室内对角线交叉处的中点及与中点等距离的四角的各点取样(四角距离壁1m处),室内面积≤30㎡设内、中、外对角线三点取样(内外距离墙1m)。

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技术

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技术

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技术食品安全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而微生物污染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对于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将探讨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及其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一、背景介绍食品中的微生物指的是在食品中生长和繁殖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在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微生物可能通过各种途径进入食品中,引发食物中毒甚至传播疾病。

因此,监测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是确保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

二、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及原理1. 传统培养法传统培养法是最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之一。

它通过将食品样品放入富含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利用食品中的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生长并形成可见的微生物集落,从而实现对微生物的检测。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能够检测多种微生物,但是存在检测时间长、有可能遗漏无法培养的微生物等缺点。

2.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近年来食品中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新兴领域。

通过检测微生物的DNA或RNA序列,可以准确快速地确定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其中,PCR技术和测序技术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PCR技术可以放大微生物的DNA片段,并通过比对特定序列来识别微生物。

测序技术则可以进一步对PCR扩增的片段进行测序,从而得到更加详细的信息。

这些分子生物学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准确性的优势,但是在样品处理和设备要求方面相对较高。

三、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1. 工业生产在食品工业中,微生物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原料的筛选和检验、发酵及酿造工艺的控制、食品添加剂的质量监测等方面。

通过及时检测微生物污染,可以避免微生物对生产过程的干扰,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

2.食品检测机构食品检测机构必须依靠微生物检测技术来评估食品质量和安全。

通过对食品样品进行微生物检测并给出合理的检测结论,有助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维护食品市场秩序。

3. 公共卫生监管监管部门应用微生物检测技术对市场上的食品进行检测和监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和预防微生物污染。

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ISOFDA)

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ISOFDA)
所有平板的菌落数都不足25CFU,报告EAPC/ml(g)为<25*1/d。 EAPC:estimated aerobic plate count
所有平板的菌落数都超过250CFU,但不足100/cm2 ,报告EAPC/ml (g)为最接近250CFU的平板菌落数的估计值,乘以相应的稀释度 。
所有平板的菌落数都超过100/cm2 ,计算平板的面积(直径为90mm 的平板面积为65cm2),估计最高稀释度每cm2的菌落数,乘以相应 平板面积作为该稀释度的菌落计数结果,报告EAPC/ml(g)为> 65*100* 1/d。
大肠杆菌在外界存活时间与一些主要肠道致病菌接近,它的出现预 示着某些肠道病原菌的存在,因此该菌是国际上公认的卫生监测指 示菌。近年来,有些国家在执行HACCP管理中,将大肠杆菌检测 作为微生物污染状况的监测指标和HACCP实施效果的评估指标。
鉴于食品检样中的细菌细胞是以单个、成双、链状、 葡萄状或成堆的形式存在,因而在平板上出现的菌落 可以来源于细胞块,也可以来源于单个细胞,因而平 板上所得菌落的数字不应报告活菌数,而应以单位重 量、容积或表面积内的菌落数或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CFU)报告。
•9
菌落总数测定几点要求
检样稀释液有时带有食品颗粒,为避免与细菌菌落发生混淆,可 作一检样稀释液与平板计数琼脂混合的平皿,不经培养,于4 ℃ 放置,以便在计数检样时用作对照。
•10
大肠菌群的定义
大肠菌群系指一群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 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大肠菌群不是细菌学上的分类命名,而是根据卫生学 方面的要求,提出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即作为 食品、水体等是否受过人畜粪便污染的指示菌,这些 细菌在生化及血清学方面并非完全一致。根据进一步 的生化试验,可将这群细菌再分为大肠艾希氏菌(俗 称大肠杆菌)、弗氏柠檬酸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 阴沟肠杆菌等。

食品题 细菌检测方法

食品题 细菌检测方法

食品题细菌检测方法
食品中细菌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培养分离法:这是最经典和最常用的细菌检测方法。

样品经过适当的处理和增菌后,在选择性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通过观察菌落特征、生化反应等进行鉴定。

2. 免疫学技术法: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进行检测,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技术(IFT)等。

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等优点。

3.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细菌的特异性基因序列进行检测,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基因芯片等。

该方法具有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优点,但需要相应的设备和专业人员。

4. 电阻抗法:通过测量培养基中细菌生长时引起的电阻变化来检测细菌数量。

该方法具有快速、简便、自动化等优点,适合大规模生产中的质量控制。

5. 浊度法:通过测量培养液的浊度变化来检测细菌数量。

该方法具有快速、简便、自动化等优点,但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大,需要校准和控制。

以上是食品中细菌的几种主要检测方法,不同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选择。

同时,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议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检测,并进行交叉验证。

食品微生物检验pdf

食品微生物检验pdf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通过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以评估其卫生状况和质量。

微生物检验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食品中的微生物不仅可能引起腐败,还可能导致食源性疾病。

以下是食品微生物检验的一般步骤和一些常见的检测项目:
一般步骤:
1. 样品采集:从食品样品中取得代表性的样本,确保样本的收集方式和过程不会引入外部微生物。

2. 样品制备: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制备,以获得可检测的微生物。

3. 培养:将样品在适当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以促使微生物生长。

4. 计数:利用计数方法,例如表面计数法或液体培养法,来确定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

5. 鉴定:对培养后的微生物进行鉴定,确定它们的种类。

常见的检测项目:
1. 总菌落计数:评估食品中的总微生物数量,常用于评估食品的卫生状况。

2. 大肠菌群检测:大肠菌群是一类与粪便相关的微生物,其检测可以作为食品中病原菌的指标。

3. 霉菌和酵母检测:评估食品中霉菌和酵母的数量,特别是对于易腐食品。

4. 致病菌检测:检测食品中是否存在常见的致病菌,例如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等。

5. 菌落形态鉴定:对培养的微生物进行形态学和生理学鉴定,以确定其种类。

6.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针对检测到的致病菌,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以评估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目标是确保食品的卫生和安全,防止因食用受污染的食品而引发食源性疾病。

检验的具体项目和方法可能因地区、国家和食品种类而异。

在实施检验时,通常需要遵循相关的法规和标准。

常见的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和方法有哪些

常见的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和方法有哪些

常见的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和方法有哪些近些年世界各地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出现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中的微生物含量超过了正常标准,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当前如何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验,全面提升食品安全质量是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根据国家卫生部门的有关要求,在食品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其质量进行严格检验,要对食品中大肠杆菌、细菌数量、沙门氏菌等进行检测,只有符合要求的食品才能够进入市场。

1.食品微生物检验注意事项(1)要对检验人员的资质进行认定,确保其拥有相关工作的资格证明,只有在经过国家统一的考试并取得合格证明之后才能够上岗。

检验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化知识,还需要坚守职业道德底线,减少人为因素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和干扰,确保微生物检验工作流程能够顺利开展;(2)存放装置。

想要保证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顺利开展,除了要配备专业化的设备之外,还要做好存放工作;(3)保持实验室内部温度、湿度环境适宜,记录实验时间,做好各种装置的消毒工作。

在药品配置方面,培养基要在121℃的环境下采用高压湿热灭菌法灭菌15分钟;有些培养基较为敏感,膜过滤法是较为理想的方式;(4)样本处理:在样本收集、处理过程中要确保在无菌环境下开展,在输送过程中要避免样品受到污染,尽量将输送时间控制在3小时之内。

2.食品微生物检验之前的准备(1)准备好各种所需要的仪器设备;(2)按照技术要求将各种玻璃仪器进行清洗、烘干、包扎、灭菌、冷却后送到无菌室备用;(3)准备好所用的各种试剂,做好普通营养琼脂或其他选择必需培养基;(4)做好无菌室过超净工作台的灭菌工作,提前一小时灭菌30-60分钟;(5)工作衣、鞋、帽等灭菌后备用;(6)工作人员进入无菌室之后,实验没完成之前不得随便出入无菌室。

3.样品的采集3.1采样的意义(1)便于食品卫生质量监督管理;(2)鉴别食品中是否存在有毒有害物质;(3)为新产品、新资源利用、新食品化工产品、新工艺投产前进行卫生鉴定。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与检测技术分析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与检测技术分析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与检测技术分析食品微生物检验是指对食品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和分析的过程。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包括对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有害菌和变质菌的检测,以及对食品中的微生物总数、菌落总数、酵母和霉菌等指标的测定。

1. 致病菌的检测:致病菌是指能够引起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病的微生物。

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菌等。

食品中的致病菌检测主要包括样品的预处理、分离培养、形态观察和生化鉴定等步骤。

2. 有害菌的检测:有害菌是指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危害的微生物,包括产毒菌、过敏原菌等。

常见的有害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

有害菌的检测可以采用PCR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生物传感技术等。

3. 变质菌的检测:变质菌是指导致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

变质菌的检测常采用菌落总数进行评估,包括总生菌数、大肠杆菌群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测定。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平板计数法、过滤法、MPN法等。

4. 微生物总数的测定:微生物总数是指食品样品中各种微生物的总数目,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用的方法有平板计数法、过滤法、MPN法等。

6. 酵母和霉菌的测定:酵母和霉菌是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有一定影响。

常见的方法有平板计数法、膜过滤法等。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技术包括传统培养方法和快速检测方法。

传统培养方法是指通过将食品样品接种于适当的培养基上,经过一定的温度和时间培养,观察和计数微生物菌落来确定食品样品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快速检测方法是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通过检测微生物的特定基因、代谢产物或抗原,结合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方法对微生物进行检测和鉴定。

常见的快速检测方法有PCR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生物传感技术等。

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

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

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
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是通过对食品样品进行培养和鉴定,检测其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常用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总菌落计数:将食品样品分散在培养基上,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计算每个菌落的数量,以评估食品中的总菌落数。

2.大肠菌群检测:通过将食品样品进行预处理和培养,然后用特定培养基进行筛选,检测食品中的大肠菌群数量,以评估食品的卫生质量。

3.致病菌检测:针对食品中可能存在的致病菌进行检测,常用的方法包括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免疫学方法、逆向传播法等。

4.真菌检测:通过培养方法,筛选食品样品中的真菌数量和种类,以评估食品的真菌污染程度。

5.酵母菌检测:通过培养方法,筛选食品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和种类,以评估食品的酵母菌污染程度。

6.蛋白质降解菌检测:通过培养方法,筛选食品样品中的蛋白质降解菌数量和种类,以评估食品的质量。

这些方法都需要严格的实验操作和操作规范,以确保检验结果
的准确可靠。

同时,在进行食品微生物检验时,还需要遵守相关的卫生和安全规定,保证实验环境和操作的无菌状态。

菜品微生物检测方法

菜品微生物检测方法

菜品微生物检测方法
菜品微生物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采集样品:从需要检测的菜品中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2. 样品处理:如果是固体样品,需要进行研磨、稀释等处理;如果是液体样品,需要进行摇匀、过滤等处理。

3. 微生物培养:将处理后的样品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然后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让微生物生长。

4. 观察和计数:在培养过程中或培养结束后,观察菌落形态、颜色等特征,并进行计数。

5. 结果报告:根据计数结果,计算出每克或每毫升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并给出是否符合卫生标准的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菜品微生物检测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如有需要,可以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

食品微生物检测(计数法)

食品微生物检测(计数法)
1.
大肠菌群操作步骤1
25g(mL) 样品
吸取1mL 225mL0.85% 灭菌生理盐水 9mL0.85% 灭菌生理盐 水
1:10
1:100
10mL 10mL 10mL 双料 双料 双料
5mL 单料
5mL 5mL 单料 单料
5mL 单料
5m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单料
5mL 单料
36℃±1 ℃,培养24h ±2h
4.
2.
称样品
2.1手部的消毒 2.2镊子、剪刀、勺子的消毒。 2.3样品包装口的消毒(一个样品换一把镊子、剪刀或勺 子)。
3.
实验结束后的消毒
3.1用过的实验器材经高温消毒后再清洗。 3.2实验台面用消毒水擦洗干净。 3.3清洗双手:先用肥皂清洗双手,在消 毒水中浸泡双手3min后用水冲洗,再 用肥皂清洗双手。 3.4打开紫外灯消毒30-60min。
6.
7. 8. 9. 10. 11.
三.
培养基和试剂
营养琼脂 0.85%灭菌生理盐水 75%酒精棉球
1. 2. 3.
四.
检验程序
检样稀释及培养
1.
1.1以无菌操作将检样25g(mL)剪碎放于含有225mL灭菌 生理盐水的塑料瓶内,经充分振摇做成1:10的均匀稀释液。 固体检样在加入稀释液后,最好置均质器中处理。 1.2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的稀释液1mL,沿管壁徐徐注 入含有9mL灭菌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注意吸管尖端不要触及 管内稀释液),振摇试管,混合均匀,做成1:100的稀释液。 1.3另取1mL灭菌吸管,按1.2操作方法,做10倍递增稀释, 如此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1支1mL灭菌吸管。
霉菌和酵母菌计数操作步骤

食品中的微生物检验方法

食品中的微生物检验方法

食品中的微生物检验方法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重要问题,各种微生物的存在往往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因此,对食品中微生物的检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以及它们的原理和应用。

一、总菌落计数法总菌落计数法是评估食品中微生物总数的一种常用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食品样品制备成适当的稀释液,在特定的寒暖培养条件下培养菌落生长,进而通过数目的计数来评估食品样品中的总菌落数。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食品,如肉类、乳制品、水果蔬菜等。

二、大肠杆菌检测法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其存在于食品中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较大的威胁。

因此,检测食品中的大肠杆菌也是一项重要的微生物检验方法。

该方法通常使用大肠杆菌培养基,将食品样品接种于培养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生长后,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大肠杆菌的产生。

三、霉菌和酵母菌检测法霉菌和酵母菌是常见的食品污染源,它们能够在食品中迅速繁殖和生长,不仅会导致食品变质,还可能产生一些毒素,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对食品中的霉菌和酵母菌进行检测也是非常重要的。

该方法通常使用含有特定培养基的琼脂糖平板,将食品样品沉积于琼脂糖平板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生长后,观察平板上是否有霉菌和酵母菌的产生。

四、PCR法PCR(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也可以应用于食品微生物检验。

该方法通过选择适当的引物,将食品样品中的微生物DNA扩增,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PCR法具有快速、灵敏的优势,能够准确检测食品中微生物的存在和种类,进而评估食品的安全性。

以上介绍的是一些常用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食品中微生物的质量和安全状况。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食品样品可能需要不同的检验方法,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

此外,检验过程中的卫生条件、培养基的质量等因素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微生物检验时,务必严格控制各项操作条件,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熟肉制品中微生物检验方法

熟肉制品中微生物检验方法

熟肉制品中微生物检验方法
现代食品行业对于熟肉制品中微生物的检验方法非常重视。

这些检验方法包括总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以及乳酸菌等的检测。

首先,常用的总大肠菌群检测方法是利用大肠菌在培养基上的表现进行检验。

这种方法以萌发培养法为主,通过将样品在富营养培养基上进行孵育,借助特定条件下的微生物生长来观察和计数。

其次,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非常关键,因为沙门氏菌是一类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致病菌。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是PCR技术,即聚合酶链反应。

这种方法可以根据沙门氏菌的基因特征,通
过特定的引物和酶来扩增和检测沙门氏菌的DNA片段。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其检测方法主要有胶片酶法和荧光定量PCR法。

胶片酶法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性,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并产生一种能在胶片中形成黄色颗粒的酶。

而荧光定量PCR法则可以精确测量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数量,并对其进行快速检测。

另外,霉菌在熟肉制品中也是一个常见的污染源。

检测方法一般采用培养基培养法,将样品在特定培养基上进行孵育,通过观察并计数菌落来进行检测。

最后,乳酸菌的检测方法一般采用普通菌落计数法或分子生物学方法。

普通菌落计数法是一种传统的方法,通过将样品在富养分培养基上进行孵育,并通过观察和计数菌落来检测乳酸菌的数量。

而分子生物学方法则是利用PCR技术或核酸杂交等技术检测乳酸菌的种类和数量。

总的来说,熟肉制品中微生物的检验方法涵盖了多个方面,从特定菌群的培养、基因扩增到菌落计数等方法,以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

常用的微生物检验方法

常用的微生物检验方法

常用的微生物检验方法
微生物检验是一种常用的检验方法,可以用于检测食品、药品、环境等领域中的微生物污染。

常用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包括菌落计数法、涂片法、培养方法、PCR等。

1. 菌落计数法
菌落计数法是一种基于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形成菌落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用于检测食品、饮料、水等中的微生物数量。

菌落计数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定量检测微生物数量,但缺点是需要时间较长,且对于某些菌种可能不适用。

2. 涂片法
涂片法是将样品在玻片上涂抹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形态、数量、分布等特征的方法。

该方法常用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如细菌、真菌、病毒等。

涂片法的优点是快速、简便,但可能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的问题。

3. 培养方法
培养方法是将样品放置在含有适宜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观
察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该方法适用于各类微生物的检测,但需要时间较长。

同时,培养方法还可以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和纯化。

4. PCR
PCR是一种基于DNA扩增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检测微生物的存在。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高度敏感、快速、准确,但存在样品的预处理和设备的昂贵问题。

总之,不同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各有优缺点,选用合适的方法可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发酵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

发酵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

发酵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引言发酵食品是含有微生物菌种的食品,包括酸奶、泡菜、酱油等。

由于微生物的作用,这些食品具有特殊的香味、口感和营养,深受消费者喜爱。

然而,不当的发酵过程或者微生物污染可能导致食品质量下降,甚至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因此,检验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的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发酵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

1. 总菌数检测总菌数是发酵食品中存在的所有微生物的数量,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

通过检测总菌数,可以了解到食品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增殖情况,进而判断食品是否合格。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以下几种:•培养法:将食品样品接种于富含营养物质的琼脂平板上,通过微生物的生长形成菌落,再进行计数。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获取结果。

•ATP生物发光法:利用微生物中的ATP (三磷酸腺苷)作为指标,通过酶反应使其产生光,利用光强度来评估微生物的数量。

这种方法快速、准确,但设备和试剂成本较高。

•PCR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目标微生物的DNA,然后通过电泳分离并测定扩增产物。

这种方法灵敏度高,但需要特定的实验室设备和技术。

2. 有害微生物检测除了总菌数的检测,发酵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也需要进行检测和监控,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常见的有害微生物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检测方法:•大肠杆菌检测:使用MPN法(MostProbable Number)或培养法检测食品中的大肠杆菌数量。

这些方法可以粗略估计食品样品中大肠杆菌的数量,但都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获取结果。

•沙门氏菌检测:使用PCR法或培养法检测食品样品中的沙门氏菌。

PCR法可以提供快速、准确的结果,但需要特定的实验室设备和技术;培养法则需花费较长的时间。

3. 变质菌的检测发酵食品中存在的变质菌会导致食品质量下降,产生异常的气味、味道和外观。

因此,发酵食品中变质菌的检测也是重要的一项技术。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检测方法:•气味检测:通过嗅觉来判断食品是否存在异常气味。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是检验食品或药品中微生物水平的一种方法。

根据国家卫生部《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规程》的标准要求,目前常用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总菌落数测定法:通过菌落计数法,检测某一样品能够培养出的所有微生物数量。

2.大肠菌群检测法:通过检测样品中大肠菌群的数量,来判断食品卫生安全问题。

3.霉菌和酵母菌检测法:通过培养样品中的霉菌和酵母菌,来检测食品是否存在霉变。

4.致病菌检测法:通过检测样品中致病菌的存在与数量,来判断食品是否受到污染。

5.细菌耐热菌数量检测法:通过检测样品中细菌耐热菌的数量,来判断食品加热杀菌处理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是对食品或药品中微生物水平的一种常规检测方法,其结果对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食品微生物检验

食品微生物检验

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微生物检验一、概念食品微生物检验是指对食品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与鉴定的过程。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目的是了解食品中是否存在有害的微生物,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二、检测对象1、生产企业所生产的食品产品。

2、进口食品。

3、在流通环节中的食品产品。

三、检测方法1、直接计数法直接计数法是指将食品样品进行稀释,然后在培养基中进行生长,最后通过显微镜对微生物进行计数测定。

2、传统培养法传统培养法是将食品样品进行稀释,然后将稀释后的样品加入富含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进行细菌的生长与繁殖,最后根据对培养基上生长菌落数量及菌种种类的鉴定,确定食品样品中的微生物。

3、膜过滤法膜过滤法是将食品样品通过特制的滤膜进行过滤,将滤液中的微生物沉积在滤膜上,最后通过显微镜对微生物进行计数测定。

四、检测项目1、细菌总数细菌总数是指食品样品中包含的微生物总数。

食品样品中细菌总数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食品的卫生质量。

2、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食品中一种非常危险的微生物,它的存在说明食品可能受到了肠道污染。

检测大肠杆菌的标准是一克食品样品中大肠杆菌数量不能超过100个。

3、菌落计数菌落计数是指在选定的培养条件下,分别从食品样品中挑选出单个菌落,并计算其数量。

4、霉菌与酵母菌霉菌与酵母菌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微生物,它们会在食品中生长繁殖,对食品的质量与卫生带来不良的影响。

五、检测机构1、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总局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总局是监督食品卫生、安全的最高权力机构,其下设有检测部门,专门负责对食品微生物进行检测与鉴定。

2、食品检验机构食品检验机构是指专门从事食品检测与鉴定的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国家与地方政府的要求,对食品样品进行检测与鉴定。

六、检测要求1、合理择样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样品应该是从食品的各个环节中随机采样的,并且样品不能被人为操纵或者加工。

2、严格控制食品微生物检验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污染,否则检测结果将会失真。

此外,在微生物检验过程中操作人员也应该严格控制人员本身的污染。

食品中微生物的检验方法

食品中微生物的检验方法

食品中微生物的检验一、概念和分类微生物并不是生物学分类学上的专门名词,而是对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的或个体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的、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微生物群体非常庞杂,种类繁多,包括细胞型和非细胞型两类。

凡具有细胞形态的微生物称为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型微生物按细胞结构又分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原核生物的主要特点:细胞内有明显的核区,但没有核膜包围;核区内含有一条双链DNA构成的染色体;能量代谢和很多合成代谢均在质膜上进行,核糖体分布在细胞之中;相对于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有了真正的细胞核,有多种细胞器;而病毒则不具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可以认为是超显微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实体。

它们在活细胞外具有一般化学大分子的特征,在宿主细胞内又具有生命特征。

可以作为了解的是,病毒可以通过细菌滤器,且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二、细菌、霉菌、酵母菌和致病菌介绍细菌的细胞结构在原核生物中具有代表性,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等部分构成,有的细菌还有夹膜、鞭毛、菌毛等特殊结构。

在自然界中细菌是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类生物,并与食品关系最为密切。

是食品理论、工业发酵和酿造研究的主要对象,也是导致食品腐败的主要类群。

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分别被称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霉菌是一些丝状真菌的统称。

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它的营养来源主要是糖类和少量氮、矿物盐等,极易在含糖的食品、饼干、面包和各种谷物、水果上生长。

经常会有食品会因为发生霉变而不能食用,还有些霉菌会产生毒性很大的毒素,比如黄曲霉素、黄米毒素、杂色曲霉素和展青霉素等等,都可能导致癌症,这类霉菌在大米和花生中最多。

由此,对霉菌的检测尤为重要。

霉菌菌体是由分支或不分支的菌丝组成,菌丝细胞均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核糖体以及内含物组成。

在固体培养基上,部分菌丝深入培养基内吸收养料,称为营养菌丝;另一部分则向空气生长,称为气生菌丝;有的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分化为繁殖菌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微生物之檢驗方法-肉毒桿菌之檢驗101年5月16日署授食字第1011901882號公告第一部份:肉毒桿菌及其毒素之檢驗1. 適用範圍:本方法適用於食品中肉毒桿菌及其毒素之檢驗。

2. 實驗室生物安全措施:2.1. 生物危害標幟應懸掛於實驗室入口處,並管制人員進入,以及將該實驗區之人數維持至最低需求。

2.2. 備有治療用肉毒桿菌抗毒素之醫療院所緊急連絡電話號碼應張貼在明顯處。

2.3. 實驗操作應在生物安全操作櫃進行。

2.4. 應有洗眼用噴水器及腳踏或自動式洗手設備。

2.5. 絕不可以用口吸取任何檢體,應以機械式吸管輔助器操作。

2.6. 工作前、後應以1%次氯酸溶液擦拭工作檯。

2.7. 實驗後,工作人員應將所使用過之器材及廢棄物,立即滅菌處理。

3. 檢驗方法:檢體經前處理後,經增菌,續以選擇性培養基培養,配合肉毒桿菌毒素檢測與型別鑑定之方法。

3.1. 工作環境:工作平檯須寬敞、潔淨、光線良好,操作平檯光度為100呎燭光以上,密閉室內換氣良好,儘可能沒有灰塵及流動空氣。

每15分鐘落菌數不得超過15 CFU/培養皿。

3.2. 器具及材料:3.2.1. 生物安全操作櫃(Biological safety cabinet, BSC):第二等級(class II)(含)以上者。

3.2.2. 高壓滅菌釜。

3.2.3. 乾熱滅菌器。

3.2.4. 冰箱:能維持5 ± 3℃者。

3.2.5. 培養箱:能維持內部溫度溫差± 1℃以內者。

3.2.6. 天平:可稱量到2000 g 者,靈敏度為0.1 g ;可稱量到120 g 者,靈敏度為5 mg。

3.2.7. 旋渦混合器(Vortex mixer)。

3.2.8. 加熱板(Hot plate)。

3.2.9. 顯微鏡:能放大至1000倍之一般光學顯微鏡。

3.2.10.吸管輔助器(Pipette aid)。

3.2.11.微量吸管(Micropipette):10 µL、20 µL、200 µL及1000 µL。

3.2.12.酸鹼度測定儀(pH meter)。

3.2.13.水浴:能維持水溫溫差在± 0.2℃以內者。

3.2.14.培養皿:已滅菌,內徑約90 mm ,深度約15 mm ,底皿之內外面應平坦,無氣泡、刮痕或其他缺點。

3.2.15.吸管尖頭(Tip):可滅菌。

10 μL、20 μL、200 μL及1000 μL。

3.2.16.吸管(Pipette):已滅菌,1 mL吸管應有0.01 mL之刻度;5 mL及10 mL吸管應有0.1 mL之刻度。

3.2.17.容器:附螺旋蓋之玻璃、聚乙烯、鐵弗龍或其他能耐121℃溼熱滅菌20分鐘以上之三角錐瓶、玻璃瓶或廣口瓶,125 mL、250 mL、500 mL及 2 L。

3.2.18.附螺旋蓋試管:10 × 100 mm ,13 × 100 mm ,15 × 150 mm 試管,或其他適用者。

3.2.19.載玻片及蓋玻片:適用於染色及鏡檢用。

3.2.20.接種針及接種環(直徑約3 mm):鎳鉻合金,鉑銥或鉻線材質,或可拋棄式者。

3.2.21.厭氧瓶(Anaerobic jar)。

3.2.22.氣體包:適合厭氧菌培養者。

使用時,反應30分鐘後,厭氧瓶內空氣組成為氧氣含量低於1%,二氧化碳含量介於9~13%。

3.2.23.離心管及微量離心管:已滅菌,15 mL、50 mL、0.2 mL、2.0 mL。

3.2.24.注射筒:1 mL、3 mL,附25號,5/8吋注射針。

3.2.25.小鼠:雄性,體重16~24 g。

3.2.26.小鼠用籠子、飼料、飲水瓶等。

3.2.27.藥勺、剪刀、鑷子、開罐器、缽及杵臼:可滅菌。

3.2.28.無菌濾膜:孔徑0.2 μm 及0.45 μm之親水性醋酸纖維濾膜。

3.2.29.試藥:碘、碘化鉀、磷酸氫二鈉(Na2HPO4)、次氯酸鈉(sodium hypochlorite)、氫氧化鈉、葡萄糖(glucose)、葡萄糖(dextrose)、鹽酸、95%乙醇、無水乙醇、氯化鈉、無水磷酸氫二鈉(Na2HPO4, anhydrous)、磷酸二氫鉀、硫甘醇鈉(sodium thioglycollate)、結晶紫(crystal violet)、草酸銨(ammonium oxalate)及沙黃O(safranin O)均採用化學試藥級;明膠(gelatin)、胰蛋白酶、牛心(beef heart)、蛋白腖(proteose peptone)、胰化酪蛋白(trypticase)、蛋白腖(peptone)、酵母抽出物(yeast extract)及洋菜(agar)均採微生物級。

3.2.30.試劑:3.2.30 .1. 碘酒溶液(Alcoholic iodine solution):稱取碘10 g 及碘化鉀10 g ,溶於70%乙醇溶液500 m L中,攪拌溶解置於密閉容器避光保存。

3.2.30 .2. 明膠-磷酸鹽緩衝溶液(Gel-phosphate buffer):稱取明膠 2 g 及磷酸氫二鈉 4 g ,溶於蒸餾水 1 L ,微加熱至溶解,以121℃滅菌20分鐘,最終pH值為6.2。

3.2.30.3. 革蘭氏染色液(Gram stain solution)(註1):3.2.30 .3.1. 哈克氏(Hucker’s)結晶紫液(初染劑):溶液A:取結晶紫 2 g 溶於95%乙醇20 mL。

溶液B:取草酸銨0.8 g 溶於蒸餾水80 mL。

將溶液A與溶液B混合,靜置24小時後以濾紙過濾,取濾液作為初染劑。

3.2.30 .3.2. 革蘭氏碘液(媒染劑):取碘化鉀 2 g 及碘 1 g 置於研缽中,經研磨5-10秒鐘後,加蒸餾水 1 m L研磨,次加蒸餾水 5 m L研磨,再加蒸餾水10 mL,研磨至碘化鉀和碘完全溶於蒸餾水中,將此溶液注入褐色瓶中,再以適量蒸餾水洗滌研缽及杵後,併入洗液,加蒸餾水至300 mL,供作媒染劑。

3.2.30 .3.3. 哈克氏複染劑(複染劑):取沙黃O 2.5 g,溶於95%乙醇100 mL,供作複染原液。

使用時,取原液10 m L加蒸餾水90 mL,作為複染劑。

註1:革蘭氏染色液因放久可能失效,購置成品時,需注意其保存期限;自行配製者,應檢查其染色效果。

3.2.30 .4. 0.85%生理食鹽水:稱取氯化鈉8.5 g,溶於蒸餾水1000 mL,以121℃滅菌15分鐘。

3.2.30.5. 1N氫氧化鈉溶液:稱取氫氧化鈉 4 g ,加蒸餾水溶解使成100 mL。

3.2.30.6. 1N鹽酸溶液:量取鹽酸89 mL,加蒸餾水使成1000 mL。

3.2.30.7. 70%乙醇溶液:取95%乙醇737 mL,加蒸餾水使成1000 mL。

3.2.30.8. 胰蛋白酶溶液:稱取胰蛋白酶(1:250)0.5 g,加蒸餾水10 m L溶解,可冷藏存放1週。

配製時應戴口罩。

3.2.30.9. 1%次氯酸鈉溶液:依次氯酸鈉溶液濃度進行稀釋,量取6%次氯酸鈉溶液50 mL,加蒸餾水使成300 mL,或量取12%次氯酸鈉溶液25 mL,加蒸餾水使成300 mL。

3.2.30.10.50%蛋黃液:雞蛋洗淨,浸入70%乙醇溶液中1小時,以無菌針筒無菌操作取出蛋黃,加入等量0.85%無菌生理食鹽水,混勻,儲存於4℃備用。

3.2.31.A-F型單價肉毒桿菌抗毒素(Monovalent botulinal antitoxins)與A-F型多價肉毒桿菌抗毒素(Polyvalent botulinalantitoxins):冷凍乾燥之抗毒素以無菌0.85%生理食鹽水依標示復水,置於4℃冰箱貯存備用。

絕不可以使用甘油溶液稀釋抗毒素原液。

3.2.32.培養基:3.2.32.1. 肉質培養液(Cooked meat medium, CMM)稱取脫水肉質培養基 1.25 g ,置入20 ⨯ 150 m m試管中,加入蒸餾水10 mL(或稱取12.5 g ,加入蒸餾水100 mL),充分混合,放置約15分鐘使之完全溼潤,於121℃滅菌20分鐘,最終pH值為7.2±0.2。

臨用前,以蒸氣或沸水加熱去除液體中之溶氧,冷卻後使用。

3.2.32.2. 胰化酪蛋白-蛋白腖-葡萄糖-酵母抽出物培養液(Trypticase-peptone-glucose-yeast extract broth, TPGY)使完全溶解後,分裝15 m L至20 ⨯ 150 m m試管中,於121℃滅菌10分鐘。

最終pH值為7.0 ± 0.2。

配製後之培養液應於4℃中保存。

臨用前以蒸氣或沸水加熱去除液體中之溶氧,冷卻後使用。

3.2.32.3. 厭氧蛋黃培養基(Anaerobic egg yolk agar, AEYA)使完全溶解後,於121℃滅菌15分鐘,最終pH值為7.0 ± 0.2。

冷卻至48~50℃,添加50%蛋黃液80 m L 充分混合,避免產生氣泡。

每一培養皿注入約15~20 mL,凝固後,確認表面乾燥後使用,使用前應確認培養基未受污染。

3.2.32.4. 胰化酪蛋白-蛋白腖-葡萄糖-酵母抽出物-胰蛋白酶培養液(Trypticase-peptone-glucose-yeast extract broth with trypsin, TPGYT)培養液用胰蛋白酶溶液之配製:將胰蛋白酶 1.5 g 加入蒸餾水100 m L中,攪拌使完全懸著,靜置使顆粒沉澱,以0.45 μm 無菌濾膜過濾上清液,備用。

TPGYT之配製:依 3.2.32 .2.節配製TPGY培養液。

使用前以蒸氣或沸水加熱10分鐘,去除液體中之溶氧,冷卻,取胰蛋白酶溶液1 mL,加至TPGY培養液15 mL,或取胰蛋白酶溶液6.7 mL,加至TPGY培養液100 mL,混勻。

3.3. 檢體之處理:將檢體冷藏於冰箱中,直至檢驗時方取出。

除非有快速膨罐及爆裂之慮,未開封之罐頭食品不需冷藏。

將檢體分為三部份,一部份依3.4.節進行肉毒桿菌檢測,一部份依3.6.節檢測肉毒桿菌毒素,其餘部份則保存於冰箱中。

3.3.1. 固態及液態食品:以無菌操作將固態或僅含微量液體之食品,置入已滅菌研缽中,加入等量的明膠-磷酸鹽緩衝溶液,用已滅菌之研杵研磨後(或用已滅菌的鑷子夾取小塊檢體),接種於不同培養液中;液態食品則用無菌吸管,接種於不同培養液中。

接種完後,將剩餘檢體以無菌操作移入無菌之檢體保存袋(罐)中,冷藏備用。

3.3.2. 罐頭食品:3.3.2 .1. 罐頭前處理:檢查檢體之外觀及氣味,記錄任何產品分解之事證,及所見之狀況。

取6瓶非膨罐(non-swollen cans)的待測罐頭於35℃培養14天,觀察是否有膨罐情形,當發生膨罐或送驗罐頭檢體已膨罐,則直接進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