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_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合集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2022年4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修订)目录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职业教育体系第三章 职业教育的实施第四章 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第五章 职业教育的教师与受教育者第六章 职业教育的保障第七章 法律责任第八章 附则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职业教育,是指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

机关、事业单位对其工作人员实施的专门培训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

第三条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第四条 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

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授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培养技术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第五条 公民有依法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在培养具备实际技能的专业人才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和实践技能,以满足社会对各行各业复杂技能需求的需求。

本文将从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特点和重要性。

一、专业设置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通常包括工科、经济、管理、文科、艺术等多个领域。

这些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具备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

专业设置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供给,确保培养出的学生能够紧跟时代潮流,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课程结构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一般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

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学科基础和通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专业课程则侧重于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习、实训、实验等,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通过讲解知识点、分析案例、开展实验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同时,高职院校强调实践教学和真实场景的模拟,在实际情境中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团队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思维。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工作中迅速适应和应用所学知识。

其次,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能够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提供符合实际需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

此外,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教学和真实场景模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面对实际工作中的挑战。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在培养实际技能的专业人才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2015山东高校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考点整理

2015山东高校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考点整理

高等教育学考点整理第一章高等教学的本质与功能1.高等教育学: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欧洲的中世纪大学3.中世纪大学主要围绕什么来组织教学活动——文、法、医、神4.七艺:修辞、算数、几何、文法、逻辑、音乐、拉丁文5.层次多样:美国:研究型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等6.形势复杂:非传统大学:函授大学、开放大学、业余大学、成人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空中大学等7.中后等教育、第三级教育来形容非正规大学8.教育的本质:1. 是一种社会现象2. 教育不仅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有着密切联系,而且同生产力、生产关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3. 由于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其目的之一是使受教育者能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向教育提出不同的时代要求,教育应该有选择的满足这些方面的需要。

9. 高等教育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的关系:10.哈佛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文学与艺术、科学、历史研究、社会分析、道德思考、外国文化11.高等学校的出现在西方——古希腊的“学园”我国——西周的辟雍泮官、畴学12.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医科〕、波隆那大学〔法律〕、巴黎大学〔神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捷克的布拉格大学〔查理大学〕、哈佛大学〔最晚〕13.中国最早的新式大学:天津中西学堂、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山西大学堂14.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培养人才的职能、科学研究的职能、社会服务的职能〔赠地学院活动:康奈尔、威斯康星大学〕15.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效的基本职能/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效的重要职能/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1.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况。

北京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考核要点

北京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考核要点

《高等教育学》考核要点第一章绪论1、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学的概念高等教育通常是指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高等教育学是适应高等教育的需要,立足于高等教育而产生,是一门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为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学科—它涉及研究并阐述高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理论问题。

2、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概述3、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高等元宵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4、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1)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2)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3)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及学识修养的需要第二章高等教育的功能及结构1、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其概念高等教育的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

高等教育结构分为宏观结构和围观结构两大部分。

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体质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区域)结构等。

围观结构包括:高等学校课程结构、高等学校组织结构、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等2、高等教育的功能高等教育的功能是指高等教育系统本身相互作用和及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功效。

它不仅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高等教育本质属性的外在表现。

高等教育的功能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功能。

3、高等学校的职能(1)培养专门人才(2)发展科学技术(3)开展社会服务4、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功能的关系(1)高等教育结构决定高等教育功能(2)高等教育功能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结构第三章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1、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和作用教育目的类型有三类:个体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和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和评价作用2、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社会需要(2)个体内在需要3、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全面发展的教育指的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

7、高等教育理论综合 章节 总目录

7、高等教育理论综合 章节 总目录

第一部分高等教育学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第一节高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p1第二节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p4第三节高等教育学概述 p8第二章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p11第二节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 p14第三节高等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p19第三章高等教育的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p26第二节我国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和培养目标 p28 第三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p29第四章高等教育的教育制度第一节高等学校的学制 p34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 p39第三节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制度 p42第四节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 p44第五章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与结构第一节高等教育管理概述 p47第二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p48第三节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 p50第四节高等教育结构概述 p52第六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第一节高等学校的教师 p57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学生 p61第三节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p64第七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第一节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与课程概述 p68第二节课程概述 p71第三节课程内容 p74第四节课程设计与实施 p78第五节课程评价 p79第八章高等学校的教学第一节高等学校的教学与教学过程 p83第二节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 p88第三节教学工作概述 p90第四节教学评价 p92第九章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第一节教学方法概述 p97第二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p101第十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第一节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概述 p107第二节科研程序与教育教学研究 p109第十一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指导第一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 p113第二节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与形式 p116第三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 p117第十二章高等教育的德育第一节高等教育德育的地位和作用 p121第二节高等教育德育的过程和内容 p123第三节高等教育德育的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p125第四节高等教育德育队伍的建设 p127第五节德育模式 p129第二部分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p133第二节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 p136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述 p137第四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p139 第二章大学生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p142第二节大学生的认知发展 p144第三节大学生的人格发展 p167第四节大学生的能力发展 p172第五节大学生的个别差异 p179第三章大学生社会心理第一节印象形成 p183第二节人际关系 p184第三节群体心理 p186第四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定义和类型 p190第二节一般学习理论 p192第五章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第一节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p203第二节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p210第三节大学生的学习策略 p216第六章大学生知识学习与技能的形成第一节知识学习 p223第二节知识学习的过程 p225第三节技能的形成 p227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一节问题解决 p234第二节创造性 p237第八章大学生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含义及结构 p242第二节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p244第三节大学生态度与品德的发展 p246第九章高校教学心理第一节教学设计 p255第二节课堂管理 p261第十章高校教师心理第一节高校教师的心里特征与教师威信 p263第二节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的差异 p267第三节高校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p269第四节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及维护 p270第十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p275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p278第三节心理评估 p280第三部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第一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述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p283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原则 p287第二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一节《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解读p290 第二节高校教师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规范 p292第三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及评价第一节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p297第二节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p301第四部分高等教育法规概论第一章教育法律基础第一节教育法规概述 p306第二节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规范 p310第三节教育法律关系 p312第四节教育法律责任 p314第五节教育法律救济 p317第二章学校、教师与学生在法律上的规定第一节学校在法律上的规定p324第二节教师在法律上的规定 p325第三节学生在法律上的规定 p329第三章依法执教与高校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第一节依法执教 p332第二节高校教师违法(侵权)行为 p333第四章我国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节选)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节选) p336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节选) p342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节选) p348第四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节选) p351第五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节选) p355第六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节选) p357第七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节选) p360第八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节选) p363第五部分教育教学技能第一章备课技能第一节备课概述 p372第二节制定教学计划技能 p373第三节教案设计技能 p375第二章课堂教学技能第一节课堂导入技能p377第二节课堂讲授技能 p379第三节课堂板书 p380第四节课程提问 p380第五节结课技能 p382第六节教学语言表达p383第六部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界说 p384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结构 p386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及方法论原则 p388第二章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第一节研究课题的选定p392第二节文献检索 p395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构思 p398第三章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第一节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概述 p402第二节教育研究中历史研究法的运用 p404第四章教育观察研究第一节教育观察研究概述 p406第二节教育观察研究的类型 p408第三节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 p410第五章教育调查研究第一节教育调查研究概述 p413第二节常用的教育调查方法 p415。

高等教育学考试__重点试题解析

高等教育学考试__重点试题解析

高等教育学考试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重点试题解析1.西方近现代高等教育始于( B )。

B.中世纪大学2.高等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始于(B )。

B.美国威斯康星大学3.书院成为高等教育机构,始于(C )。

C.宋代4.高等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是( A )。

A.专业性5.最早的中世纪大学是意大利的萨莱诺和波隆那大学,还有(D)D巴黎大学6.规定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主要因素是(A)A政治7.制约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结构的主要因素(B)B 经济8.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是(D )。

D.培养专门人才9.蔡元培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是指学校文化的( C )。

C.先导性10.美国开设的第一所高校是( C )。

C.哈佛学院11.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是( D )。

D.全校师生员工12.美国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上采用( B)。

B.权力分散型13.美国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先驱和典范是( B )。

B.霍普金斯大学高等教育学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重点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D )。

D.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2.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是(B)。

B.高等教育目的3.确立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理论基础是(C)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4.(C)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C教育目的5.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世界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的是(C)。

C.素质教育运动6.体育是以(C)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C.发展体能,锻炼体魄7.下列哪一观点是正确的?(D ) D.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8.按照美的规律对自己劳动条件和劳动产品进行设计和加工,对居室、日用品、服饰等方面按照美的观念做出选择与合理的配置属于(C)。

C.创造美9.美育之“超美育”功能,即指( B )。

B.间接育德、促智、健体功能10.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为( B )。

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全

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第一篇: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第一章:高等教育发展1.萌芽阶段:机构:雅典大学;稷下学宫(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高等学府);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孔子、老子(世界公认的早期高等教育思想家)。

2.雏形阶段:欧洲中世纪大学: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最早的学科:医学、文学、法学、神学。

汉代太学、唐宋书院。

书院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从萌芽走向雏形的标志。

3.成型阶段:高等教育成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4.完善阶段:大学三大职能逐步完善;形式与结构发展扩张中的高等教育特征: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多元化。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1、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分支学科;2、总体上看属于应用性学科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教育的本质: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尚未形成定论,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2、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3、教育就是使个体社会化;4、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高等教育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高等教育”: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各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也存在不同的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的表现)1、性质任务的特征——高等专门性2、教育对象的特征——身心成熟性3、劳动过程的特征——复杂精神性。

高等教育的价值: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最基本的价值)本体价值:1、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2、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

社会价值:1、社会化2、社会选择3、社会流动。

个人本位价值观: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认为:1.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2.高等教育的职责在于知识的传递而非知识的创新;3.高等教育实施在于通过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而达到目的。

知识本位价值观:早稻田大学的教育宗旨;1.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2.高等教育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

高等教育学电子版

高等教育学电子版
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有效的克服了多少年来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倾向;同时,党在高校的地位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相应的加强。
二、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1、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利结构,适当实行权利重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
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
教学时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学习特点
1?独立性增强
2?自主性增强
3?学习探索性增强
4?学习实践性增多
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规律,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大学教学六大原则的含义及具体要求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
1?加强理解和沟通
2?重视审视教师的权威
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第八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最主要、最直接的途径。它是由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构成的系统
教学过程的概念与特点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具有双边性,目的性,中介性的特点
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大量裁减机关人员编制,提高办事效率;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施规范化的管理;
3、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及今后我国高校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涉及到职称评定、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和考核等方面;
4、高校办社会的现状必须得到根本的改善,特别是后勤的社会化问题。《高等教育学》大纲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设计的。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需要考虑到专业的需求、学科交叉和综合素质培养等因素,以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教育和实践经验。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论述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设计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

一、专业设置的重要性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是学生选择学习的方向和领域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

合理的专业设置可以满足社会对各个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促进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同时,专业设置也体现了国家对某些领域的重视程度,对于一些战略性和基础性的学科专业,学校应该予以重视和支持。

二、课程体系的重要性1. 提供全面的教育和实践经验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应该包含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实习等环节,以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教育和实践经验。

必修课可以提供学生所选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选修课可以让学生深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实践实习则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2. 促进学科交叉和综合素质培养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学科交叉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学科领域。

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应该鼓励学生在多个学科进行交叉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

通过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理设计课程体系的原则1. 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核心课程体系应该以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结合实际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来确定课程设置。

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核心课程应该是必修的,以确保学生掌握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

2. 鼓励学科交叉和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应该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些跨学科的选修课程。

此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精神、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3. 强调实践教学和实习环节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结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学选择题

教育学选择题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一、选择题1.西方近现代高等教育始于(.中世纪大学)。

2.高等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始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3.书院成为高等教育机构,始于(宋代)。

4.高等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是( .专业性)。

8.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是( D.培养专门人才9.蔡元培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是指学校文化的( 先导性)。

10.美国开设的第一所高校是( 哈佛学院)。

11.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全校师生员工)。

12.美国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上采用(权力分散型)。

13.美国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先驱和典范是(霍普金斯大学)。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一、选择题1.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2.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是( 高等教育目的)。

6.体育是以( 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7.下列哪一观点是正确的?( 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8.按照美的规律对自己劳动条件和劳动产品进行设计和加工,对居室、日用品、服饰等方面按照美的观念做出选择与合理的配置属于( 创造美)。

9.美育之“超美育”功能,即指( 间接育德、促智、健体功能)。

10.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为( .智育)。

11.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是(教育目的)。

1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 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13.“美育”一词最早是( 席勒)在《美学书简》中提出的。

A.培根B.康德C.D.卢梭14.下列哪一项未列入学校体育的功能?( 个体享用功能15.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一、选择题1.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现在18、19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 .个人本位论)的认识。

2.“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国家教委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等文件的通知

国家教委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等文件的通知

国家教委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等文件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教育委员会(已更名)•【公布日期】1993.07.16•【文号】教高[1993]13号•【施行日期】1993.07.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注:本篇法规中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已被《教育部关于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通知》(发布日期:1997年4月15日实施日期:1997年4月15日)修订国家教委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等文件的通知(教高[1993]13号1993年7月16日)为了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去年普通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现将经我委审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以下分别简称《专业目录》、《对照表》和《规定》)一并印发给你们,请照此实施。

现就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关于《专业目录》修订情况现行的本科专业目录,是1984年以来由我委分科类先后公布实施的。

各科类的专业目录,经过几次调整和修订,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专业口径,增强了适应性,对加强专业设置管理,提高办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由于认识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窄,专业名称不尽科学、统一,门类之间专业重复设置,本科专业门类与学位授予门类不相一致等问题,未能很好解决。

另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有关部门和高等学校提出了一些应用性专业设置问题,也需要统一研究。

为了进一步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早制定一个体系完整、统一规范、比较科学合理的本科专业目录,我委自1989年开始着手进行了新一轮专业目录修订工作。

这次修订工作跨时四年多,在地方和中央各部门及有关高等学校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下,依靠国内知名专家、教授,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充分的科学论证工作。

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引入现代教育技术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在线 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等,提高教 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
04
课程实施与管理
课程实施的方法与策略
直接教学
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包 括讲授、演示、练习等。
发现学习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实 验、思考等方式自主发现知识,培养 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实施的方法与策略
案例三:某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总结词:创新有效
详细描述:某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注重创新和实践, 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引入新的教学方 法等手段,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该专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企业、行业合作紧密, 将最新的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融入课程体系中,培 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该专业还积 极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做出了积极贡献。
制度
学分制、选课制、导师制。
课程评价的标准与方法
标准
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科学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教师素质和能力、学生的学 习成果和学习体验。
方法
考试、测验、观察、作品评价、问卷调查、座谈和访谈等。
Hale Waihona Puke 05案例分析案例一:某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总结词:科学合理
详细描述:某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上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论证,充分考虑了社会需求、学科发展趋势和学生个性化需 求。该校的专业设置覆盖面广,课程体系完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修课程和 跨学科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选修课程
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需求选择相关课 程,以拓展知识面和培养综合素质。
03

高等教育学题目解析1

高等教育学题目解析1

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和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2.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3.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1)随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高等教育中心也处在变动之中;(2)具有“官办”、“私办”或“官私合办”多种形式,但以官方的资助和兴办为主。

(3)教育内容比较全面,比较注重道德和伦理教育。

(4)教育的方式也比较灵活,交流、启发、论辩是常用的方法。

(5)学术研究和教学育才结合的比较紧密。

4.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高等教育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及其基本发展规律。

5.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答:(1)目的在于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使高等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2)意义:1)有利于增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2)有利于深化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3)有利于提高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3)方法: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工作为中心。

2)要注重将高等教育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

3)要对高等教育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第二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1.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2.高等教育的区域(地区)结构: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即他们的数量、类型在不同地区分布的比例。

3.高等教育的个体、文化、经济功能的具体表现:(1)个体功能:促进个人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

(2)文化功能: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教育学》第二版第七章课程(2024)

《教育学》第二版第七章课程(2024)
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改革政策、科技 进步、家庭背景、学校文化等。
20
学生评价体系建设原则和方法
2024/1/29
建设原则
科学性、公正性、发展性、可操 作性。
评价方法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 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21
多元化、综合性评价体系构建
多元化评价
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多个方 面,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
德育与美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 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 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 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 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 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美育则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 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024/1/29
28
拓展延伸:未来教育发展趋势预测
2024/1/29
25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概述
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式
包括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平台开发等。
2024/1/29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优势
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差异化 教学;方便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和评估。同时,也需要注意避免过度依赖信息技术,保持与 传统教学手段的平衡。
2024/1/29
24
创新性课堂教学方法探讨
1 2
创新性教学方法定义
指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 教学方法。
创新性教学方法举例
包括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探究式 教学等。

学校专业建设管理制度

学校专业建设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学校专业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校所有专业建设,包括专业设置、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

第三条学校专业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三)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竞争力;(四)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第二章专业设置与调整第四条学校专业设置应遵循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办学条件,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

第五条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应经过以下程序:(一)学院提出专业设置与调整申请,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讨论通过;(二)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对申请进行审议,提出意见;(三)学校党政联席会议批准;(四)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条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一)社会需求;(二)学校办学条件;(三)专业特色与优势;(四)专业结构合理性。

第三章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第七条学校应制定专业建设规划,明确专业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和保障措施。

第八条专业建设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一)专业建设目标;(二)专业建设任务;(三)专业建设措施;(四)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第九条学校应定期对专业建设规划进行评估,确保规划的实施效果。

第十条专业建设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二)优化课程体系,提升课程质量;(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四)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学质量。

第四章师资队伍建设第十一条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第十二条学校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三)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四)加强教师科研工作。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2009年7月28日)说明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意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高等教育处于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

国家的振兴靠教育,教育的振兴靠教师。

离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高等教育的目的将无法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将无法保障,“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也将无法落实。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而高校教师队伍存在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人员不稳定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

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现象、揭示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重要科学,是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

学习和掌握高等教育学理论、自觉地运用高等教育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科研等工作,既是社会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又是高校新教师尽快熟悉和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途径,同时还是高校教师提高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水平的不竭动力。

为此,我们把《高等教育学》这门课程作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为了促进高校新教师能够尽快熟悉和适应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强高校教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终确保高校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和高校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二、本大纲编写的指导思想及原则大纲的编写指导思想:统一思想、统一内容、统一要求、高效求实,保证高等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质量。

本大纲的编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求实创新。

三、讲课内容和时数讲课内容共10章,总学时40学时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2 学时)第二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4学时)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理论(4 学时)第四章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4学时)第五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6学时)第六章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和课程( 6学时)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学(一)(4学时)第八章高等学校的教学(二)(4学时)第九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4学时)第十章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2学时)本文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高等教育的概念、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和基本方法教学难点: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教学时数 2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教育的概念二、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三、高等教育学及其学科性质四、高等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第二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教学重点:高等教育的结构的内涵与外延、高等学校的职能定位教学难点:高等教育的功能教学时数 4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教育的结构1、高等教育结构的内涵与外延2、高等教育的结构的制约因素3、高等教育的结构存在的问题4、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的趋势二、高等教育的功能1、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2、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三、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1、高等学校职能的演变2、高等学校的职能定位3、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学校职能的关系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理论教学重点:高等教育目标体系、实现高等教育目的途径教学难点:高等教育目的基本理论教学时数 4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1、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方针2、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的3、高等教育目的的性质与作用二、高等教育目标体系三、高等教育目的基本理论1、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2、关于高等教育目的的几个理论问题四、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1、实现高等教育目的途径的含义2、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第四章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教学重点: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学制、学位制度教学难点: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教学时数 4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1、高等学校的学制2、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和就业制度3、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二、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1、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2、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第五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教学重点: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和素质要求教学难点: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教学时数 6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的教师1、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2、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特点3、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和素质要求4、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二、高等学校的学生1、大学生的基本特征2、大学生的社会地位三、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1、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2、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3、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第六章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和课程教学重点:学科设置及其影响因素、专业构成和专业特色教学难点: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教学时数 6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的学科1、学科的概念2、学科设置及其影响因素二、高等学校的专业1、专业和专业教育2、专业构成和专业特色3、专业划分、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4、专业调整和专业建设三、高等学校的课程1、高等学校的课程概述2、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3、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学(一)教学重点:高等学校教学的过程、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及其体系教学难点: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的教学概述1、高等学校教学及其构成要素2、高等学校教学的意义3、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二、高等学校教学原则1、高等学校教学原则及其制定的依据2、高等学校教学原则体系三、高等学校教学的过程与环节1、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概念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3、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环节四、高等学校教学的组织与方法1、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2、高等学校教学的方法五、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1、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及其意义2、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内容第八章高等学校的教学(二)教学重点:质量工程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教学难点:高等学校的教学评价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的教学评价1、高等学校教学评价及类型2、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学评价理论3、教育教学评价的走势4、高等学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5、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状况评价6、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二、高等学校教学改革1、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模式2、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3、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策略三、高等学校质量工程概述1、“质量工程”出台的背景2、实施“质量工程”的意义3、“质量工程”的建设目标4、“质量工程”的实施步骤5、“质量工程”的建设内容6、“质量工程”体现的思想第九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教学重点:高校科研的意义、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高校科研的原则教学时数 4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科研的意义与任务1、高校科研的内涵2、高校科研的意义3、高校科研的任务4、高校科研中的不良倾向及其对策二、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与原则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特点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三、高等学校教育科学研究1、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2、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3、对大学生的科研指导4、新时期高校科研工作的落实第十章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教学重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教学难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教学时数 2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和动因1、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2、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因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1、高等教育规模改革与发展的现状2、高等教育投资改革与发展的现状3、高等教育类型改革与发展的现状4、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改革与发展的现状三、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1、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2、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

高等教育学(精简版)

高等教育学(精简版)

高等教育学第一章高等教育学概论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各种层次、形式的专业教育的总称。

(名词解释)2、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专门研究高等教育特有的问题与矛盾,是探寻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

(名词解释)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思想与理论1、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1)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包括教的自由和学的自由,教师自由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学生选择教师、学习内容和方式等。

(2)大学自治(3)教授治校(4)教学与科研相统一2、洪堡大学理念的意义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1)意义:促使大学由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变;导致大学教学形式的革新和现代研究制度的产生;丰富了学术自由的内涵。

(2)启示:明确大学本质,准确定位;大学对外自治,对内学术自由;重塑教学地位,教学与科研相统一3、约翰·纽曼的高等教育思想(19世纪英国)(1)大学观:大学的本质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2)大学教育目的论:智力目标和公民目标(3)教学与科研分离的大学功能观(职能)(4)自由教育观4、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1)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性质:大学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2)四育并举、塑造健全人格的高等教育目标:体、智、德、美(3)“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4)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学校管理体制5、教育平等要求每个人不受外部条件限制,平等地教育权利(包括入学机会、教育资源及其所带来的理想的结果)6、教育效率追求资源的合理配置,用有限的投入产出最好、最有用的教育产品7、学术权力指大学里管理学术事务的权力,其行使权力的主体是从事教学和研究的学术人员。

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1、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活动培养人才的最终质量规格。

(名词解释)2、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填空)3、教育目的的结构:(简答)(1)国家总的教育目的;(2)不同类型教育的教育目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3)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4)学校内部各专业的培养目标;(5)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6)每课时的教学目标4、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曾经存在多种观点,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影响最大。

第六讲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第六讲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3.教材 3.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 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教材的基本内容包括目录、正文、作业、 实验、图表、附录、索引、注释等。 大学教学一般要有辅助教材,它可分为三 类: (1)教科书之外的学术论著; (2)与教科书配套的习题集、思考题集等; (3)自学指导书、实验指导书、教学法参考 书等。
课程建设的准则和目标1必须具有富有特色的教学大纲2有合适的教材3具有完整的教学资料4有科学的考核手段5拥有结构合理的教学工作梯队5拥有结构合理的教学工作梯队6有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并能取得一定的效果7拥有比较先进的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手段和实验设施4
第六讲
高等学校的专业 设置与课程体系
一、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
(1)以系为主 (2)分析现状 (3)开展评估
关于学年制和学分制问题
1.学年制 大学的初建阶段,就实行学年制的分科教学制度。 近现代的欧洲一些国家,也仍然在采用。我国建国前 实行的是学分制,1952年院系调整后,才改为采用学 年制。 学年制是模式单一、要求统一的教学计划。 学年制的主要优点是整齐划一,便于管理,能保 证学生达到基本规格的要求,也便于国家对人才的计 划培养和统一分配。它的缺点是:划一要求缺乏弹性, 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才能,从而不 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同时容易造成学生时间和 精力的浪费。
2.教学大纲(课程大纲) 2.教学大纲(课程大纲) 教学大纲
课程确定之后,每一门课程都应制定出教 学大纲,编出相应的教材。 教学大纲(或课程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 的形式,按照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某一学科 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教学大纲一般包括说明、本文和附录三个 部分。 编制教学大纲应有明确的目的性、前沿性、 思想性、启迪性和教学适应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学科:两种内涵,一种是指学术的分类(广义)。

另一种是教学科目的简称(狭义)。

●专业:指专门职业(广义)。

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

●专业的(狭义讲)三层涵义:1、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或教学形式。

2、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

3、与社会职业分工相适应的。

●课程(斯宾塞——最早提出使用课程这一概念):(狭义)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广义)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即:隐性课程)。

●课程的分类:1、按侧重点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按分科型或综合型分为课程和核心课程。

3、按层次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4、按选课形式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5、按课时多少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

6、按内容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7、按计划和目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学科、专业与课程的关系:学科知识是专业的内核,是课程的来源;专业是社会分工、学科知识和课程授受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课程是学科划分和专业差异的表现形式。

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

●专业的形成:1、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2、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

3、缘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5、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我国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教训:1、教育既为经济的发展服务,同时教育的发展又应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特别是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2、“条块分割”的体制导致专业发展的盲目性,造成了某些的重复建设;3、偏重数量发展,导致质量下降。

●课程编制的工作包括:确定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

●教学计划:由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学时(学分)的分学期分配。

●学分制教学计划:由普通教育、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三大板块构成。

●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其编写原则(或要求):1、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

●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1、不仅要为教师服务,同时要为学生服务,便于他们独立钻研;2、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与结论,还要反映知识获得的过程;3、能够反映与学科有关的,能有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4、具体、生动、图文并茂,便于学生学习;5、统筹安排,综合平衡。

●课程建设的意义:1、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2、推动开展其他与教学有关的工作;3、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4、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5、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形成学术梯队。

●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课程建设的内容:1、师资队伍建设(包括个人和群体两个方面);2、教学内容建设(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时代性);3、课程资源建设(立足于“资源共享”而提出);4、教材建设(包括教材编写、选择、使用);5、设备、设施和实验建设;6、体制机制建设(健全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并实施相应的监督、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教师要建立集体备课、开展教学研究等制度)。

●课程建设的要求:1、教学大纲要富有特色;2、教材要合适;3、教学资料要完整;4、考核手段要科学5、教学方法要有效;6、教学设施要能满足教学要求。

●系是学校组织专业教学的基本单位。

第八章高等学校的教学●高等学校教学的涵义: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特征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构成的。

高等学校教学的特点:1、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引导性);2、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双边性);3、是学生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间接性);4、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全面性)。

●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3、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学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学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相统一;3、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

●大学教学的原则及其体系: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教师应做到:①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②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③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教师应注意:①教学中使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的调动起来;②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③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评价他人的能力;④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要注意考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兼顾学生自学、动手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教师应做到:①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组织;②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③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进取心。

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教师:①在教学制度上要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发挥各自的特长,在学科和专业方向等方面给个体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

②坚决按照大纲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③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成有个性特点的智力结构。

④利用选修课,开拓学生的视野。

③第五,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要求:①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本门学科的特点,通过学习、实践等教学环节适当安排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

②注意把各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成为运用和检验理论学习,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以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制;2、班级授课制(最先于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阐述。

我国是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的。

)✧班级授课制的优势与不足:✧优势(有利于全体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能保证教师主导作用,效率较高;利于发挥班集体教育作用);✧不足(学生动手机会少,容易使理论与实践脱节;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关系难于处理)●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1、教学活动展开小规模化;2、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短学程化;3、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

●课堂教学的构成:备课、上课、课后总结和布置作业。

●备课的基本要求是:1、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各章节的具体要求,了解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和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备教材);2、教师要注意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备动态);3、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进行备课并反映到教案中去(备学生)。

●备课的内容:1、备教学目标2、备教学内容3、备学生4、备教师5、备教学资源6、确定教学组织形式7、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8、确定教学的操作步骤●上好课(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结构紧凑;5、气氛热烈;6、教学效果优异。

●学分制:指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通常为一门课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

●实行学分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教学改革的意义:1、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2、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3、有利于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4、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教学方法概念:就是在教学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

基本要素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信息传输的载体(语言、文字、视觉信息以及工具等)。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1、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2、教师教的成份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份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3、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

●大学教学方法的分类:1、是指教师和学生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2、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等;3、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

●讲授法。

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讲学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也称为课堂讲授法。

优点:效率相对较高;成本低;通用性强。

缺点: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被动;不能使学生直接体验知识;不利于学生记忆知识。

基本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使需要传递的信息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主要是熟悉教学内容,理清讲课的思路;·教师板书内容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重点,便于学生记笔记和进行复习;·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学手段的选取与使用应视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而定。

●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趋势:1、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2、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3、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4、网络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

(评价是手段,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目的)●教学测量: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它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如实地描述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水平。

●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计划,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促进实践中正在进行的对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