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丙酸杆菌生理生化特性及其致病性综述

合集下载

痤疮杆菌_精品文档

痤疮杆菌_精品文档

痤疮杆菌痤疮杆菌,也称为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是引起痤疮的一种常见细菌。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多发生于青春期,但也可能在成年人出现。

痤疮杆菌被认为是引起痤疮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痤疮杆菌的特点、痤疮发生机制以及与痤疮治疗的相关性。

痤疮杆菌是一种革兰阳性、非运动、厌氧或微需氧的杆菌。

它是一种正常的皮肤微生物组成成员,在人类皮肤上广泛存在。

痤疮杆菌主要寄居于油脂腺和毛囊中,特别是面部、胸部和背部。

这些部位通常富含皮脂腺和汗腺,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痤疮杆菌具有多种生理特征,使其能够适应皮肤环境。

首先,它可以通过分解皮脂中的脂肪酸生成丙酸,这是一种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物质。

此外,痤疮杆菌还可以分解角质和油脂,形成炎性损伤的前体物质。

这些特性使得痤疮杆菌在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痤疮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其中痤疮杆菌是一个主要角色。

首先,由于过度活跃的皮脂腺分泌过多的皮脂,导致毛囊通道堵塞。

这一过程被称为皮脂过多分泌。

这种过度分泌创造了一个有利于痤疮杆菌生长的环境,并且使毛囊通道容易发生阻塞。

其次,当毛囊通道被阻塞时,皮脂不能正常排出,形成了皮脂栓。

这种情况为痤疮杆菌提供了进一步生长的机会。

最后,痤疮杆菌引起炎性反应,导致痤疮发展成为痤疮痘,如粉刺、丘疹和脓疱等不同类型的痘痘。

痤疮杆菌对痤疮的治疗有重要影响。

理解痤疮杆菌的作用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开发更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许多痤疮治疗方法都针对杀灭或减少痤疮杆菌数量。

例如,外用抗生素如红霉素和四环素可以用于控制杆菌的生长。

此外,一些外用药物,如苯酮盐和水杨酸,可以通过减少皮脂过度分泌,并改善皮肤微生态平衡来减少痤疮杆菌的数量。

内服抗生素如四环素类药物也可以用于治疗痤疮的中重度病例。

然而,痤疮杆菌也存在抗药性问题,这给痤疮治疗带来了挑战。

一些痤疮杆菌株对抗生素类药物产生抗药性,使得治疗出现难题。

痤疮丙酸杆菌 菌种说明

痤疮丙酸杆菌  菌种说明

菌种说明
GDM编号其他编号菌种名称培养条件培养时间
GIM1.162ATCC11827痤疮丙酸杆菌
37℃
厌氧环境下培养48小时
培养基:
保藏条件:注意事项:·1053#
胰蛋白胨10g牛肉膏10g
葡萄糖5g氯化钠5g
酵母膏3g乙酸钠3g
可溶性淀粉1g L-半胱氨酸盐酸盐0.5g
琼脂15g pH6.8
冻干菌种应在2~8℃保存。

活化好的菌种要放厌氧环境下保存。

·冻干首次活化,干粉要全部用完,不能保留,用0.1-0.2ml的培养液或者无菌水溶解,接种在1-2个平板上,因冻干菌种处于休眠状态,请勿接种多个平板,以免因接种量不足而导致复苏不成功。

·复苏后,微生物菌种应保藏于建议的温度、清洁和干燥的地方,室温放置时间过长会导致菌种衰退;
·菌种操作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转种完毕,废弃物应经灭菌再做丢弃处理,以免污染周围环境。

·冻干菌复苏后,应根据菌种状况及时转接传代;
·操作前,如果有不明白之处,应先咨询我中心技术人员,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痤疮丙酸杆菌菌种说明。

痤疮丙酸杆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与药物选择

痤疮丙酸杆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与药物选择

特性 决定其 复杂 的致病机 制 ,进 而导致 痤疮 、手术感染等各种 临床病症 。
痤疮 丙酸杆 菌生 物膜研 究 人 类很 多感染与微生物 的生 物膜 有关 ,细 菌生
感染 为主 、祛除粉刺 为辅 。外用维 甲酸+ 夫 西地 酸+口服抗生 素( 口服 药可选 罗红 霉 素等 ,一般不选 用头孢 菌素类 、喹诺 酮类等1 。
编辑 :张 丽敏
E - ma i l :z l ms q y s @1 2 6 . c o n r
用药指导
痤疮丙酸杆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与药物选择
多年 来对痤疮 的 发病机制 进行 了深 入的研 究 , 目前认为 痤疮 的发 病与皮 脂 分泌过 多 、毛囊 皮脂 腺导管 开 口处角 化 过度 、痤疮丙酸杆菌f P . a c n e s ) 增殖 过度 以 及 炎性 反应有关 。研究 表 明 ,痤疮丙 酸 杆菌 与痤 疮 的发 生有 重要关 系 ,在多 个 致病 因素 中起核心作用 。
主要损 害为结节馕 肿 ,由于病变炎症较
重 ,仅 外用药往 往难 以痊 愈 ,因此应 以 内用药 为主并采 取联合用 药 。建 议使用 异维 甲酸 +夫 西地 酸+ 雌 激素 f 皮 质类 固
但 已 在 体 外 发 现 。 有研 究 表 明 ,形 成
生 物 膜 的 痤 疮 丙 酸 杆 菌 比 浮游 的痤 疮 丙 酸 杆 菌 更 易 对 常 用抗 生 素耐 药 。 同 时 ,形 成 生 物 膜 的 痤疮 丙 酸杆 菌 能 产 生 更 多 的 毒 力 。 因 此体 内痤 疮 丙 酸 杆 菌 生 物 膜 的 形 成可 能是 痤 疮 炎 症 的 重 要促 发因 素 。 痤疮 丙酸杆菌在痤疮 中的致病机制 痤 疮 丙 酸 杆 菌在 痤 疮 形 成 中 的 作

痤疮丙酸杆菌肉芽肿感染性疾病

痤疮丙酸杆菌肉芽肿感染性疾病

• Esteban J,et al.Granulomatous infection due to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mimicking malignant disease. 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 1994 Dec;13(12):1084
痤疮丙酸杆菌除在痤疮的发病中起 重要作用外,可作为机会感染菌引起 人体多个系统和器官少见的感染,除 化脓性感染,许多证据表明痤疮丙酸 杆菌在多种器官和组织中的持续感染 可引起肉芽肿形成的慢性炎症反应。
已有少量报道的痤疮丙酸杆菌肉芽肿 感染的器官和组织包括皮肤、口腔粘 膜、淋巴结、眼、中枢神经系统、肺、 肝脏、结肠等。
尽管应用多种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四环素、 氯霉素、磺胺、链霉素(与异烟肼和对氨 水杨酸合用),皮损和间断发热持续数月, 随着部分皮损愈合,患者状况开始好转, 住院8月后皮损全部愈合出院。无进一步随 访资料。
Esteban J等(西班牙)1994年报 道1例发生于健康个体的痤疮丙酸杆菌 皮肤肉芽肿感染。
痤疮丙酸杆菌肉芽肿感染性疾病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西北医院)皮肤科 肖生祥
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是人体皮肤、结膜、呼吸道、胃肠 道、泌尿生殖道的常驻菌,是一种革兰阳 性厌氧棒状杆菌。历史上,曾称为痤疮杆 菌(Bacillus acnes)、痤疮棒状杆菌 ( Corynebacterium acnes、 Corynebacterium parvum )
• 脑脊液培养见厌氧棒状杆菌,最初被认为 是污染菌。骨髓穿刺显示慢性淋巴细胞白 血病。给予异烟肼(300mg/日)和乙胺丁 醇(1g/日)治疗,患者状况恶化,出现大 小便均失禁。入院第八天腰穿显示脑脊液 除无RBC外,其余无明显变化,脑脊液再 次培养出厌氧棒状杆菌,后来鉴定为 P.acnes。

痤疮丙酸杆菌

痤疮丙酸杆菌
放线菌纲 Actinobacteria 亚纲
放线菌亚纲 Actinobacteridae 放线菌目 Actinobacterales 亚目
丙酸杆菌亚目 科 丙酸杆菌科(Propionibacteriac eae) 属 丙酸杆菌属 Propionibacteriu m
人体分布区域
• 本菌在面部皮肤的数量随
着人进入青春期皮脂分泌 的增加而增多。 常被认为是皮肤微生物。 在皮脂腺丰富的区域数量 更多,而在口腔、肠道和 眼睛也均有分布。
生物型
根据血清和生化表型,本菌被 分为I型和Ⅱ型.
• 后来又根据recA序列区分出Ⅲ

• 根据是否能发酵核糖、赤藻糖
痤疮丙酸杆菌
一种和青春痘息息相关的人体细菌
简介
• 痤疮丙酸杆菌(学名Propionibacterium acnes)和皮
肤疾病粉刺息息相关,是一种生长相对缓慢、无运动 能力的典型革兰氏阳嗜脂性杆菌。长度0、5~2um, 可产生脂肪酶,分解皮脂腺分泌的三酰甘油,产生甘 油和游离脂肪酸,并可合成丙酸铜。
相应抗菌药物
抗生素 四环素类 磺胺类 大环内酯类 克林霉素
非抗生素 过氧化苯甲酰 锌制剂 壬二酸
耐药性
• 耐药性痤疮丙酸杆菌多见于疗程长、疗效差、病情
复发和用药依从性差的患者。耐药性的产生机制包 括染色体突变或耐药基因转移,后者包括质粒、转 座子或噬菌体的耐药基因。
• 痤疮丙酸杆菌耐药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是通过编码23s
和16srRNA的基因突变引起的
一些待研究的新型药物
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达托霉素
粒溶素和粒溶素衍生多肽 山茶酚和槲hú皮素
潜在有益性
1. Nagy等发现acnes不仅产生炎症因子,还可诱导KC产生

痤疮丙酸杆菌的致病成分及机理

痤疮丙酸杆菌的致病成分及机理

痤疮丙酸杆菌的致病成分及机理
齐显龙;卢涛;高天文
【期刊名称】《中国美容医学》
【年(卷),期】2005(14)2
【摘要】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P.acnes)是一种革兰染色阳性的厌氧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属于皮肤的正常菌群,它可以分泌蛋白质、酶、脂多糖等成分,也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所有这些都能作为致病因素,引起多种疾病,现将其致病成分和相关的致病机理综述如下。

【总页数】2页(P239-240)
【作者】齐显龙;卢涛;高天文
【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皮肤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3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皮肤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3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皮肤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8.733
【相关文献】
1.清热暗疮片对痤疮丙酸杆菌等致病菌的体外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J], 顾丽贞;郑荣波
2.痤疮丙酸杆菌生理生化特性及其致病性综述 [J], 张智;滕婷婷;程奕星
3.痤疮丙酸杆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王艺
4.大丽轮枝菌致病机理及相关致病基因研究进展 [J], 金利容;黄薇;杨妮娜;尹海辰;
万鹏
5.痤疮丙酸杆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与药物选择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痤疮丙酸菌菌株治疗方案

痤疮丙酸菌菌株治疗方案

一、引言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病因复杂,与遗传、激素、皮脂分泌、微生物等多种因素有关。

痤疮丙酸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简称P. acnes)是导致痤疮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针对痤疮丙酸菌的治疗方案,对于改善痤疮患者的症状和预防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痤疮丙酸菌菌株治疗方案,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

二、痤疮丙酸菌菌株治疗方案1. 抗菌药物治疗(1)外用抗菌药物1)苯并过氧基苯甲酸(Benzoyl Peroxide,BPO):BPO具有强氧化性,能杀死痤疮丙酸菌,减轻炎症反应。

常用浓度为2.5%或5%。

使用时注意避免接触眼部、口腔等敏感部位。

2)红霉素(Erythromycin):红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对痤疮丙酸菌有抑制作用。

常用浓度为2%或3%。

使用时注意不要与BPO同时使用,以免产生光毒性。

3)克林霉素(Clindamycin):克林霉素具有杀菌和抗炎作用,对痤疮丙酸菌有抑制作用。

常用浓度为1%或2%。

使用时注意不要与其他抗生素同时使用,以免产生耐药性。

(2)口服抗菌药物1)四环素(Tetracycline):四环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对痤疮丙酸菌有抑制作用。

常用剂量为0.25-0.5g,每日3次。

使用时注意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禁用。

2)米诺环素(Minocycline):米诺环素是一种半合成四环素,对痤疮丙酸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常用剂量为0.1g,每日2次。

使用时注意肝肾功能不良者慎用。

3)多西环素(Doxycycline):多西环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对痤疮丙酸菌有抑制作用。

常用剂量为0.1g,每日2次。

使用时注意肝肾功能不良者慎用。

2. 维A酸类药物维A酸类药物具有调节皮脂分泌、促进表皮细胞更新、抑制痤疮丙酸菌生长等作用。

常用药物包括:(1)异维A酸(Isotretinoin):异维A酸是一种强效维A酸类药物,对痤疮有显著疗效。

常用剂量为0.5-1mg/kg/d,连续服用4-6个月。

痤疮丙酸杆菌及相关性疾病

痤疮丙酸杆菌及相关性疾病

痤疮丙酸杆菌及相关性疾病
林新瑜;段西凌
【期刊名称】《临床皮肤科杂志》
【年(卷),期】2009(38)2
【摘要】痤疮丙酸杆菌在痤疮的多个致病因素中起重要作用。

痤疮丙酸杆菌除引起痤疮外,还可引起呼吸、心血管、消化、泌尿、神经、骨关节以及眼睛等感染,表现为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性静脉炎、骨炎、关节炎、急性化脓性心包炎及其他手术后感染。

该文复习了近年来痤疮丙酸杆菌引起皮肤外其他系统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页数】2页(P133-134)
【关键词】痤疮丙酸杆菌;相关性疾病
【作者】林新瑜;段西凌
【作者单位】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4
【相关文献】
1.痤疮丙酸杆菌相关疾病 [J], 齐显龙;卢涛;高天文
2.痤疮丙酸杆菌相关性皮肤病 [J], 李陶强;许爱娥;吴辛刚
3.痤疮丙酸杆菌的新命名及其与寻常痤疮的相关性 [J], 郎德休; 廖勇; 杨蓉娅
4.痤疮丙酸杆菌更名为Cutibacterium acnes相关问题的探讨 [J], 许德田;郑捷;王秀丽
5.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形成与抗菌药物耐药的相关性分析 [J], 马英;刘晔;蒋敏;范逍遥;张臻;韩凌;吴旸;贺轶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痤疮丙酸杆菌疗法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抗痤疮丙酸杆菌疗法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的 炎 症 损 害 密 切 相 关 ,因 此 ,抗菌疗法可作为痤疮的
有效治疗方法。针 对 P.acnes的治疗方法有很多,
肿 ,常伴有皮脂溢出,病程 可 长 达 数 年 ,给患者带来 包括系统服用抗生素,局 部 应 用 抗 生 素 药 膏 ,红蓝
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自卑感。痤 疮 不 仅影响患者容 光 、5 -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等物理疗法。此 外 ,根据
痤疮为皮肤科最常见疾病之一,是一种累及毛 为去脂、溶解角质、杀菌及消炎。炎症反应在痤疮病
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青 少 年 发 病 率 最 高 。 变中发挥重要作用,而 P.acnes的感染常常与痤疮
该病主要侵犯颜面、胸背部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以 黑 头 粉 刺 、炎 性 丘 疹 、脓 疱 常 见 ,严 重 者 出 现 结 节 、囊
1 痤疮丙酸杆菌与痤疮
1 . 1 痤 疮 丙 酸 杆 菌 的 特 性 P.acnes为革兰染色阳
感染及继发炎症,针对这四大病因,相应的治疗原则 性的厌氧杆菌,主要定居在人类皮肤毛囊皮脂腺滤
貌 ,还 会 导 致 一 系 列 的 心 理 疾 病 ,严重者可出现焦 现代药理学研究,部分中草药也具有抗菌功效。临
虑 、意志消沉、自杀倾向等[1-2]。
床上往往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取得满意效果。
痤 疮 四 大 病 因 为 雄 激 素 及 皮 脂 腺 分 泌 增 加 、毛囊皮脂腺腺管的过度角化痤疮丙酸杆菌(P.acnes)
5 - 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局部应用抗生素药膏,以及红蓝光、 氨基酮戌酸光动力等物理疗法。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部分中草药同样也具有抗菌功效,且中药联合红蓝光治疗痤疮的有效性已在临床上得到证实。 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出现,红蓝
光等物理疗法以及中医中药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

痤疮丙酸杆菌抗生素耐药的研究进展

痤疮丙酸杆菌抗生素耐药的研究进展

痤疮丙酸杆菌抗生素耐药的研究进展王奇飒;孙东杰【摘要】口服或局部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为治疗痤疮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抗生素耐药问题日趋严重.痤疮丙酸杆菌(PA)耐药目前发现主要与点突变有关.各国PA耐药情况大致相同: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较高,四环素、二甲胺四环素较低;耐药发生率与既往使用抗生素情况、病史长短相关.仅有个别抗生素耐药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与各国抗生素使用习惯及频率有关.非抗生素类药物如:抗菌肽二聚物A3-APO及其单体代谢物或中药提取物等在体外均有抑制PA的作用,且抑菌机制均不同于抗生素,在治疗痤疮过程中可将这些药物与抗生素联合应用,从而减少耐药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期刊名称】《皮肤病与性病》【年(卷),期】2015(037)006【总页数】3页(P323-325)【关键词】痤疮;痤疮丙酸杆菌;抗生素耐药【作者】王奇飒;孙东杰【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云南省皮肤病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31;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云南省皮肤病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73+3众所周知,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 PA)在痤疮发生中起重要作用[1]。

抗生素治疗痤疮炎症性损害已有50余年的历史,一些常用抗生素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

但近年来,PA耐药性问题日益明显,致使痤疮药物疗效降低。

现将PA耐药机制、国内外耐药现状、痤疮抑菌治疗的新探索以及展望综述如下。

细菌耐药是指抗生素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大于体内血清药物浓度。

细菌耐药的产生机制包括染色体突变或耐药基因的转移。

耐药基因可能位于细菌染色体上或以质粒的形式存在,通过噬菌体的转导效应或结合而获得耐药性。

PA耐药目前发现主要与点突变有关。

Schafer等[2]通过对83例痤疮患者进行5种抗生素的MIC及16S rRNA测定得出:A2059G基因突变与红霉素的高度耐药密切相关。

痤疮丙酸杆菌与皮肤健康的相关研究进展

痤疮丙酸杆菌与皮肤健康的相关研究进展

痤疮丙酸杆菌与皮肤健康的相关研究进展作者:牛钰杰马来记杨素珍李燕邵丽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24年第08期[摘要]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是人体皮肤上的常驻菌,是毛囊皮脂腺内的主要微生物。

痤疮丙酸杆菌因与痤疮发病有关,使其变得“臭名昭著”。

然而,随着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以及代谢组学的发展,人们对痤疮丙酸杆菌有了新的认识,正常生理状态下它是人体共生菌,对宿主的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就痤疮丙酸杆菌的发现历程、生物学特征以及对皮肤健康的影响方面来归纳总结痤疮丙酸杆菌与皮肤健康的关系。

[关键词]痤疮丙酸杆菌;基因组学;炎症性皮肤病;群体感应;生物膜[中图分类号]R758.7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24)08-0187-06Research Advances i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andSkin HealthNIU Yujie1, MA Laiji1, YANG Suzhen2, LI Yan2, SHAO Li1( 1.School of Perfume and Aroma Technology,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anghai 201418, China; 2. R&D Innovation Center, Shandong Freda Biotech Co., Ltd., Jinan 250101,Shandong, China )Abstract: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P.acnes ) is a skin commensal bacterium, and it is the most abundant bacterium living in the sebaceous glands of hair follicles. P.acnes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the acne, making it "notorious".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enomics, proteomics and metabolomic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acnes and skin health. Actually, P.acn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skin health under normal physiology. This review summari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cnes and skin health from the aspects of discovery history,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tenance on skin health.Key words: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Cutibacterium acnes; genomics; inflammatory skin disease; quorum sensing; biofilm我们认识痤疮丙酸杆菌是从痤疮开始,一种最常见的皮肤病,影响所有种族,在12~24岁的人群中发病率高达85%,男性多于女性[1]。

痤疮丙酸杆菌

痤疮丙酸杆菌

痤疮丙酸杆菌痤疮丙酸杆菌?痤疮丙酸杆菌是造成痤疮的主要细菌。

痤疮丙酸杆菌是一种革兰染色阳性的厌氧短杆菌,属于皮肤的正常菌群,一般寄居在皮肤的毛囊及皮脂腺中,能够制造一些分解皮肤组织的酶和免疫原性的蛋白质。

当皮肤毛囊口出现角栓时,皮脂腺分泌功能也明显增加,因皮脂含有较多脂肪酸等成分,适合痤疮丙酸杆菌的生长及繁殖。

痤疮是怎样形成的?专家介绍,皮肤及毛囊内有一些常驻菌,本身并不致病,但这些微生物在痤疮形成过程中,在特定环境下会发生问题,特别是汗液,皮脂是含脂类的物质,皮脂分泌多了,皮脂很浓稠的时候,加上环境污染的粉尘,脱落的角化细胞混合在一起,就会堵塞毛囊,这个时候毛囊内就是缺氧的环境。

约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群在一生中都会出现过痤疮。

痤疮在青春期的少年中最为常见,因此得名青春痘。

痤疮当然对健康无大妨碍,但因长在脸上,影响美观,如果处理不当,还会留下疤痕,所以有很多年轻人为此苦恼,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痤疮丙酸杆菌,对缺氧环境非常敏感,缺氧时它生长的数目增多,体积增大,立即聚集在一起,并且繁殖强了以后,还会向皮肤的管道里面渗透进去,从而产生丘疹、脓疱、结节和囊肿,这样会使皮脂腺堵塞毛囊,毛囊呈扩张的状态,毛孔就粗大、扩张,形成细菌繁殖的巢穴,表现出来的就是痤疮的症状。

温馨提示:痤疮的发作拥有季节性特点,夏季油脂分泌旺盛,注意用温水清洁面部。

痤疮者常常发现痤疮在夏季时易死灰复燃,皆因夏季天气炎热,油脂分泌旺盛,加上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痤疮肆无忌惮。

夏季时,应注意面部清洁,用温水或柔和的洁面乳适当清洗(一天2遍)、按摩,保持面部清洁。

● 1.多吃水果和蔬菜,尤其是有利于减少皮脂分泌和促进痤疮愈合的水果和蔬菜。

● 2.经常洗脸,对于油性皮肤人群,面部皮肤的油脂清理很重要,应该每天多用热水洗几次脸。

● 3.养成每天运动的习惯,适度运动可促进新陈代谢,对于身体及肌肤都有良好效果。

● 4.避免机械挤压痤疮,因为挤压后很容易造成脂栓挤入真皮层内,造成进一步的深层炎症,同时容易留下色素沉着和斑痕,尤其对斑痕体质的人群最为明显。

微生物-痤疮丙酸杆菌简介

微生物-痤疮丙酸杆菌简介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下痤疮是怎样形成的,它从哪里来。

(停一下)痤疮的形成其实跟一种细菌有关,也就是跟微生物有关。

讲到细菌,大家可能相关的了解不是很多。

其实我们人体上常年生活着500-1000种不同的细菌,有科学家估计人体内所以细菌的总数目是人体细胞的1.3倍。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一些人体中最常见的细菌。

这是,大肠杆菌。

大家注意到它的尾巴了吗,(图片)他们用这3条小尾巴在我们的肠道里面游来游去。

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大肠杆菌和我们相处的不错,但是仍有少部分特殊类型的大肠杆菌还是很有毒的,人体感染EH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之后,会发生严重的痉挛性腹痛和反复性的出血性腹泻,同时伴有发热、呕吐等表现。

所以平时我们一定要注意食品卫生。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所以我们的食物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污染。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占第二位,仅次于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症状是很严重的,你会拉出黄绿色的糊状的或者暗绿色像海水一样的大便。

这个我就不放图片了哈。

这个是,幽门螺杆菌,它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但是它的生存能力又非常的厉害。

它是目前所知,惟一的,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微生物种类。

它也是最常见的细菌病原体之一,常见到世界上,差不多一半人受到过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另外呢,幽门螺杆菌也是引起口臭的最直接病菌之一,由于幽门螺杆菌可以在牙菌斑中生存,在口腔内发生感染后,会直接产生有臭味的碳化物,引起口臭。

所以大家平时一定要注意饮食的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最后这个就是,导致痤疮的最重要原因,痤疮丙酸杆菌。

下面我讲一下痘痘的形成,大家都知道我们的脸上又很多毛孔(图一),里面有个皮脂腺会不断的分泌油脂,而这种细菌就以这些美味的饱和脂肪酸为食物。

人们曾认为是巧克力和炸薯条引起痤疮,但事实上这种皮肤问题是由激素、死皮、油脂和细菌(即痤疮丙酸杆菌)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我们的毛孔并非是一直通畅的,(图二图三)当毛孔堵塞了之后,一方面皮脂等物质无法排出,在压力的作用下形成凝固物,也就是平时我们挤痘痘挤出来的白色的东西;另一方面,毛孔中的氧含量降低,形成一个小的无氧环境,关键就是,痤疮丙酸杆菌是一种厌氧菌,我们没有氧气活不了,它没有氧气倒是快活。

痤疮丙酸杆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痤疮丙酸杆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痤疮丙酸杆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王艺【期刊名称】《中国美容医学》【年(卷),期】2017(26)11【摘要】Acnes is a disease caused by multiple factors,the current prevalent mechanisms contain hereditary factors,excessive sebum secretion,Hyperkeratosis of sebaceous gland duct,inlfammatory reaction of skin,propionibacterium acnes and androgen. However,Propionibacterium acnes has been regarded as one of the causes of illness in the past, it is gradually acknowledged that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is not an independent pathogeny existing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cnes. Now this review is concerned about the pathogenesis and the development on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so that we can ifnd a rational resolution and appropriate therapeutic schedule in the research.%痤疮是由多因素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现在主流观点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皮脂分泌过度、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皮肤炎症反应、痤疮丙酸杆菌致病和雄激素分泌过度等.其中,痤疮丙酸杆菌作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多年来被广泛关注,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发现痤疮丙酸杆菌在痤疮中并非以独立的病因而存在.本文就痤疮丙酸杆菌的致病机制和最新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痤疮的临床治疗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科学思路.【总页数】4页(P139-142)【作者】王艺【作者单位】广州医科大学广东广州 511436;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皮肤科广东深圳 518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73+3【相关文献】1.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因子及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史云;计融2.扩张型心肌病常见致病基因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黄妹丹;何凤珍;张倬华;韦勤将;潘兴寿;程初勇3.阴道加德纳菌致病机制及妊娠期致病性研究进展 [J], 邢丽枝;刘丹;罗伟;杨心茹;何荣霞4.幽门螺杆菌致病因子及其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J], 杨成;崔梅花5.痤疮丙酸杆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与药物选择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痤疮丙酸杆菌

痤疮丙酸杆菌

痤疮丙酸杆菌,也称痤疮杆菌、疮疱丙酸杆菌,是造成青春痘的主要细菌。

基因组研究显示该细菌的几个基因能够制造一些分解皮肤组织的酶和免疫原性的蛋白质。

痤疮丙酸杆菌是一种革兰染色阳性的厌氧短杆菌,细胞内寄生,属于皮肤的正常菌群,一般寄居在皮肤的毛囊及皮脂腺中。

随着青少年的发育成熟,毛囊口出现角栓,皮脂腺分泌功能也明显增加,因皮脂含有较多脂肪酸等成分,适合痤疮丙酸杆菌的生长及繁殖,从而成为痤疮最主要的病因之一。

痤疮丙酸杆菌的特点1、适应性强:痤疮丙酸杆菌特别喜好油脂,它适应多种复杂环境,如毛发囊、眼睑、泪小管及结膜囊内,但痤疮丙酸杆菌最喜欢的环境还是皮脂分泌旺盛的皮脂腺。

2、繁殖快:痤疮丙酸杆菌是厌氧菌,当皮脂阻塞毛囊,皮肤无法正常呼吸,痤疮丙酸杆菌就会以痤疮丙酸杆菌就会以每秒近万次的分裂速度繁殖,这些痤疮丙酸杆菌会加剧毛孔堵塞,使病变部位更广更深。

3、休眠性:痤疮丙酸杆菌和很多真菌一样,具有休眠性,脸上没有青春痘不代表就没有痤疮丙酸杆菌,它平日会存在于皮肤中,一旦受到外界刺激使皮脂阻塞并堆积于毛囊,即会唤醒痤疮丙酸杆菌快速活跃起来。

4、耐药性:痤疮丙酸杆菌具有强烈的抗药性,传统药物进入皮肤后,痤疮丙酸杆菌能在两天内迅速产生抵抗菌株,来抵制药物,保护痤疮丙酸杆菌不被杀灭伤害。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什么是痤疮丙酸杆菌,当痘痘不断滋生的时候,很多朋友就开始忙着寻找各种清除丙酸杆菌的绝招秘方,在脸上不断进行实战演练,这样对本来就脆弱的面部环境更是有害无益,当痤疮没有及时治疗或者由于治疗不当就会使皮肤细胞的言行病变,造成对皮肤纤维组织的破坏,从而产生疤痕,发炎发硬越严重。

部位越深。

纤维组织遭受的破坏就会越严重,留下的瘢痕也就会越严重,从而给患者的脸上造成“毁容性”损伤。

所以提醒患者朋友不要盲目用药,一定要去正规医院进行治疗。

皮科前沿丨痤疮丙酸杆菌究竟是“病原体”还是“正常寄生菌”等3篇

皮科前沿丨痤疮丙酸杆菌究竟是“病原体”还是“正常寄生菌”等3篇

皮科前沿丨痤疮丙酸杆菌究竟是“病原体”还是“正常寄生菌”等3篇共计1730字丨阅读时间约4分钟目录:1、(编码:11161)痤疮丙酸杆菌究竟是“病原体”还是“正常寄生菌”?2、(编码:11162)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通过调节TLRs通路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对P.acne的炎性反应3、(编码:11163)美国国家银屑病基金会医学委员会:银屑病、银屑病关节炎患者围手术期间,全身性免疫调节剂的管理措施痤疮丙酸杆菌究竟是“病原体”还是“正常寄生菌”?(编码:11161)Kwon HH, Suh DH.Int J Dermatol2016 Jul 15.近期的前沿研究不断报道指出,痤疮丙酸杆菌存在不同菌株;这些结果有助于合理解释,为什么痤疮丙酸杆菌在人体中存在“正常寄生菌”和“病原体”两种不同角色。

本文中,作者旨在提供有关痤疮丙酸杆菌菌株多样性及痤疮疾病的最新研究结果,并分析其对临床应用的潜在影响。

在基因组研究时代之前,临床公认的是,痤疮丙酸杆菌可通过血清学凝聚试验、细胞壁糖分析或发酵性状进行区分。

随着痤疮丙酸杆菌全基因组序列的首次破译,基于基因序列数据的遗传学研究也引入了更加完善、准确的DNA分型方法(包括:多位点序列分型和宏基因组学),因而得到不断地扩展、进步。

通过这些先进的技术,研究人员发现,痤疮丙酸杆菌由多种具有不同病原特征的(包括:炎症诱发机制、蛋白质分泌组参数及在不同皮肤位点的特殊分布模式)、且系统发育学上具有差异的细菌类群组成。

随后,针对痤疮患者病理样本的大规模研究结果显示,特定基因序列类型与进化分歧有关;进一步表明,只有特定的痤疮丙酸杆菌菌株具有致病作用,而其它菌株则都不导致疾病发生;这些结果为今后针对此类特定微生物确切致病机理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作者坚信,未来通过不断地研究进展,一定可以阐明各种痤疮丙酸杆菌菌株的不同生理作用,并针对致病菌株研发出特定靶向的治疗性药物。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通过调节TLRs通路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对P.acne的炎性反应(编码:11162)Ma Y, Chen Q, Liu Y, et al.Photodiagnosis Photodyn Ther2016 Jul 12.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对人角质形成细胞中T oll样受体(TLRs)表达的影响及其对痤疮的治疗作用。

痤疮杆菌的治疗方案

痤疮杆菌的治疗方案

一、引言痤疮,俗称青春痘,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痤疮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痤疮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P. acnes)被认为是导致痤疮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痤疮杆菌的治疗方案,旨在为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治疗指导。

二、痤疮杆菌的致病机制痤疮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主要存在于皮肤表面。

正常情况下,痤疮杆菌与人体皮肤菌群保持平衡,不会引起疾病。

然而,在青春期、内分泌失调、遗传等因素的影响下,痤疮杆菌大量繁殖,导致皮肤毛囊堵塞,引起痤疮。

痤疮杆菌的致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生脂酶:痤疮杆菌可以产生脂酶,分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生成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壁,导致毛囊炎症。

2. 产生蛋白酶:痤疮杆菌产生的蛋白酶可以破坏毛囊壁,使毛囊内容物进入真皮层,引发炎症反应。

3. 产生细胞因子:痤疮杆菌可以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等,进一步加剧炎症反应。

三、痤疮杆菌治疗方案1. 清洁皮肤保持皮肤清洁是预防和治疗痤疮的基础。

患者应选择适合自己肤质的温和型洗面奶,每天早晚各清洁一次面部。

此外,注意不要用手触摸面部,避免细菌感染。

2. 抗菌治疗(1)局部用药:常用的局部抗生素有克林霉素、红霉素、夫西地酸等。

局部用药可减少药物对全身的副作用,同时降低耐药性。

(2)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苯甲酰具有杀菌、去角质和抗炎作用,可改善痤疮患者的症状。

(3)维A酸类:维A酸类药物如阿达帕林、异维A酸等,可调节皮肤角化过程,减少毛囊堵塞,减轻炎症。

3. 抗菌药物口服对于病情较重的痤疮患者,可以考虑口服抗生素治疗。

常用的口服抗生素有四环素、米诺环素、多西环素等。

口服抗生素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耐药性。

4. 系统性治疗(1)避孕药:对于女性患者,可考虑使用避孕药治疗痤疮。

避孕药可以调节激素水平,抑制皮脂腺分泌,减轻炎症。

痤疮丙酸杆菌

痤疮丙酸杆菌
寻常痤疮是最普通的能影响人体健康的皮肤紊乱疾病,既有非 发炎性(如粉刺)又有发炎性(如丘疹、脓包、结囊肿损害) 损害特点,这是一种毛皮脂腺囊疾病,输送管壁的角蛋白超角 质化或上面提到的发炎性损害导致了粉刺的形成(Cunliffe et al, 2000)
• Of particular interest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inflammatory acne is the role of the normal skin commensal bacterium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Although not a requirement for comedogenesis, a number of observations have suggested that P.acnes is implicat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nflammatory acne.
十四TCL取自于16位未经处理的患早期丘疹感染损害的病人,CD4、CD8染色,T细胞 受体αβ表达,增值实验检测P.粉刺与控制抗原(图1),为了确定细胞因子原型,以流 式细胞术刺激TCL,用PMA加离子霉素或P.粉刺提取物以及细胞内的染色γ干扰素、白 细胞介素(IL)—4、IL—5、IL—10,结果与采用相同方式从11位牛皮癣患者取出的8 个TCL分析结果相比较。
• Acne TCL consisted of T cell receptor αβ + T cells (96.474%) with a predominance of CD4 (9277.5%) phenotype, whereas psoriatic TCL contained a higher percentage of CD8+ T cells (24.8+ 21.4%; p<0.05). This is in agreement with an earlier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that demonstrated perivascular and periductal infiltrates of CD4+ T cells in early acne skin lesions (Layton et al, 199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