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项目公示-北京科技大学科学研究与发展部

合集下载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一、项目名称热等静压技术制备大尺寸高性能复合轧辊二、候选单位1、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候选人1、车洪艳;2、王铁军;3、林同伟;4、吕周晋;5、陈硕;6、董浩;7、秦巍;8、黄赞军;9、梁晨;10、周双双四、项目简介1.项目研究的目的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轧辊是冶金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件和最主要的消耗性备件,其质量的好坏对生产成本、加工效率以及轧材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轧辊工作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工作层必须有高的硬度、耐磨性和抗回火稳定性。

另一方面,为了保证轧辊不因局部外力的超负荷作用而脆断,也需要轧辊有一定的韧性。

用粉末冶金法生产的高速钢轧辊,与相同成分的铸造高速钢相比,碳化物更细小、均匀。

粉末高速钢轧辊的综合性能优于铸造轧辊。

除此以外,粉末冶金高速钢轧辊还可以采用更高的含碳量和合金元素含量,仍可保持良好的碳化物形貌。

传统的粉末冶金方法,由于使用烧结炉,受到烧结设备的限制而不能生产大体积的工件。

因工件的体积大,中心部烧不透,孔隙、夹杂等缺陷就明显增多,导致合金的强度大大降低,而且烧结工艺复杂、周期长、成本高。

在冶金行业上目前仅作为导向辊、小型辊环和其它行业的小型耐磨零件使用。

用热等静压(HIP)法制备的粉末冶金复合轧辊,是将粉末装入钢包套,脱气、密封后经热等静压固结成与粉末成分相同、相对密度接近100%的粉末冶金高速钢锭(材),该技术最显著的特点是,因采用了高压,工件所需要的烧结温度大大降低,处理后的材料仍保持细晶粒的晶体结构,从而显示出HIP技术在粉末冶金方面的优势。

高速钢轧辊及高速钢复合轧辊已被广泛的用于板带材轧机和高速线材、棒材轧机的轧制生产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使用寿命是高镍铬钼轧辊的6-10倍。

2.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1)通过研究不同HIP工艺参数对试验件的影响并进行相关性能测试,确定了合适的HIP 参数,汇总相关的粉末特性数据。

(2)通过研究热处理对性能的影响,经过对HIP后的试验件进行热处理并进行相关性能测试,各项指标满足要求,制备了模拟件。

一、项目名称-科学技术研究院-南京理工大学

一、项目名称-科学技术研究院-南京理工大学

一、项目名称基于熔体结构调控的纳米晶种材料研制与应用关键技术二、申报奖种技术发明奖三、提名单位山东省四、提名意见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其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填写要求。

按照要求,项目完成人工作单位对该项目的拟推荐情况进行公示。

该项目针对轻质合金材料在交通运输、国防军工和航空航天等制造业轻量化发展急需和技术瓶颈,以多相熔体团簇演变与微观反应机制为突破口,发明了Al-P系、Al-Ti-C-B-N系和Al-B-C-N系纳米晶种材料及纳米晶种技术,并研制了以耐热高性能铝合金为代表的超高性能轻质新材料。

以发明成果为技术依托,从无到有自主孵化一家新材料企业,并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发明产品在15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应用。

项目共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2项,出版专著1部,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项,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

该项目突破了铝材高温强化技术瓶颈,提升了我国铝合金新材料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了铝合金行业节能减排、绿色制造和转型升级。

该项目完成人政治立场坚定,工作踏实,积极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经济发展,为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输送了急需的高技术人才。

鉴于项目完成人及团队长期以来在所属领域的重要贡献,2016年被授予山东省首届“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工作室”。

对照国家科学技术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为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五、项目简介交通运输、国防军工和航空航天业对轻量化和节能减排提出了越来越紧迫的需求,以高性能铝合金为代表的高端轻质合金新材料成为支撑行业发展的战略基础。

但熔铸过程不可控、生产环境不友好、产品质量不稳定和服役过程不耐热等关键共性难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制约我国轻质合金材料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也与国家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距甚远。

本项目以多相熔体原子团簇调控为突破口,发明了纳米晶种材料及其应用技术;通过纳米晶种诱导和原位构筑耐热相三维构型,设计并研制出耐热高强铝合金新材料,突破了以合金成分设计调控耐热相的传统思路,满足了轻量化发展及其绿色制造的紧迫需求。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项目管理办法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项目管理办法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项目管理办法校发【2007】98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校科技项目管理,实现科技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科技项目包括国家各级政府下达的科技计划项目、科学基金项目,学校科研基金项目,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委托科技协作项目(横向项目)以及境外合作项目。

第三条科技项目管理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依法管理、明确职责、管理公开、鼓励创新的原则,及时公开项目有关信息,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和建议,组织、协调、监督、检查项目实施,实行项目全程管理。

第四条科技项目管理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环节,科技处、各单位(学院、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院)、项目负责人要各负其责,协同配合,共同做好科技项目的管理。

第五条所有项目实行计算机管理,编入学校年度科技计划。

列入年度计划中的项目及到款金额作为职务聘任、科研工作量计算、岗位聘任、学科评估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立项程序第六条科技处负责组织学校有关专家参加国家、地方和行业的规划与计划、项目指南的制订和编写工作,了解、掌握相关信息并及时向各单位及教师传达。

科技处统一组织申报各类科技项目,各单位和教师应积极配合相关工作。

第七条申请国家、部委和地方的科技计划项目,必须按照有关的规划、计划或项目指南和申请办法等认真填写有关申请材料和表格,经所在单位审查核实后报学校科技处,由科技处审定后上报有关部门。

有保密要求的项目须进行保密资格审查。

需要参加投标的项目,须遵守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

第八条凡由校外单位委托的横向科技项目按照《北京科技大学技术合同管理办法》的规定签订科技项目合同。

横向科技项目由学校科技处归口管理,项目经费进学校财务帐户,由学校财务处设帐管理。

各单位和个人私自以学校名义签订的项目不得纳入学校科技计划管理,学校不承担任何相关责任。

第九条为维护我校的声誉及科技项目立项的严肃性,项目申请者或申请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有关申请办法按时申报,对于质量差、误时申报的项目,科技处将不予申报审批。

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介绍及目录)

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介绍及目录)

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介绍及目录)
注:项目名称都有超链接,在联网状态下,摁住ctrl点选项目名称可查看详细信息
在200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中,以权威性和五百万元人民币巨额奖金而备受关注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出现空缺。

据知,这是该奖项自2000设立并颁发以来的首次空缺。

与此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继2002度和2003年度分别评出一项后,此次再度空缺。

但“东边不亮西边亮”,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已连续六年空缺的尴尬局面终于被打破,材料领域的两项成果“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和“高性能炭/炭航空制
动材料的制备技术”,分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其他国家科技奖项则各有所属:28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6项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6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28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瑞士医药专家丹尼尔·魏思乐、美国物理学专家肯·金特、意大利环保专家科拉多·科利尼、美国信息管理专家张汝京、日本工业设计专家荣久庵宪司等五人,则被授予2004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目录
二等奖
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目录
一等奖
二等奖
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2004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人选及其情况:。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公示材料-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公示材料-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公示材料项目名称:高速重载系列钢轨及异型材数字化高质量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提名者:谢建新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毛新平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刘正东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教授冶金工程技术提名意见:项目针对高速重载系列钢轨及异型材高质量轧制技术中的难题,在复杂孔型系统高效设计、产品内部及表面质量稳定性一致性控制、全长尺寸高精度控制等复杂截面型材生产的核心技术上取得创新性成果,研发出一整套高铁、重载铁路系列钢轨及异型材数字化高质量制造技术,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项目的主要创新包括:研发出基于数字化虚拟制造的全轧制过程孔型系统智能设计技术,实现钢轨及异型材孔型系统智能设计-配辊-轧辊加工,使新产品研发效率大幅度提高;开发出全轧程三维模拟精准预测轧件参数及生产过程质量稳定性控制技术,实现系列钢轨及异型材轧制全过程工艺优化和质量稳定性控制,显著提高了产品内在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开发出基于大数据及在线控制的钢轨轧制金属流动预测-补偿模型和全长尺寸精度智能控制技术,解决了高铁百米轨,重轨全长尺寸在线高精度控制难题;研发出钢轨局部润滑轧制及表面质量控制技术,显著减少了轧疤等钢轨表面质量缺陷。

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37件,制定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4项,发表学术论文53篇,专著1部,形成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

所开发的技术已大规模应用于系列高速重载钢轨及异型材的高质量制造过程中,产品在京沪高铁、青藏铁路及大秦重载铁路等国家重点铁路建设工程中得到大规模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项目技术对发展新一代钢铁材料绿色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制造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提名该项目参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一、项目简介我国高铁、重载铁路及工程机械发展迅速,已成为国家名片和品牌,高铁运营里程占世界66%。

高铁百米轨、重轨及特种异型材是铁路及机械装备的关键基础材料,其质量与精度对列车运行平稳安全性、服役寿命及建造成本影响极大。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2019年度技术发明奖)一、项目名称25-45t轴重系列高品质重载车轮制造技术创新与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马鞍山市科技局同意提名三、项目简介重载列车是指车辆轴重超过25t的货运列车,运输效率较传统列车提高30%以上。

重载车轮是重载列车的核心部件,直接影响着重载列车行车安全。

项目实施前,国产铁路车轮品种规格单一、产品质量差,因磨损性能差而导致服役寿命短的问题、因热损伤和接触疲劳损伤导致的行车安全问题非常突出。

由于重载车轮制造技术无法学习借鉴、技术基础差、研发周期长、投入大等研发难点,导致国产车轮技术全面落后,严重影响着我国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

针对问题、难点和国产化需求,在国家、原铁道部和安徽省的支持下,马钢累计投资20多亿元,联合国内知名院校,开展产学研用技术攻关和技术改造,在材料合金化设计、夹杂物细质化控制、性能均匀性热处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开发出世界领先水平的重载车轮。

主要技术创新归纳为四点:1)重载车轮钢合金化设计与优化:研发了采用Si、Cr、V等合金化设计与优化的车轮新材料,实现低合金钢的耐磨性和抗热损伤性同步提升。

形成发明专利“铁路货车用低合金车轮钢及其车轮制备方法201110046426.7”、“铁路货车用高韧性车轮钢制备车轮的方法201310736264.9”、“一种高强高塑性重载铁路货车车轮用钢及其生产方法201710440795.1”。

2)重载车轮钢夹杂物均匀化与塑性化处理技术:研发了夹杂物均匀化、塑性化控制的精炼、连铸系统技术,实现了T[O]≤10ppm,塑性化夹杂物弥散分布,塑性化率超过96%,重载车轮用材料冶金质量与性能显著提升。

形成发明专利“一种低硫、低钛含铝钢的炼钢方法201710459310.3”,国际专利(日本PCT)“真空精炼方法6078154”。

3)重载车轮梯度热处理技术发明创新:通过梯度温度场控制的提出、研究与应用,实现了车轮热处理组织和性能的均匀一致和强韧性优化匹配,形成了成材率提高5%以上、重载车轮硬度提高10%以上、耐磨性提高30%以上新型热处理技术。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科技进步奖是我国科技界最高荣誉之一,旨在表彰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的单位和个人。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得主已经揭晓,他们的成果在技术创新、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为您介绍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获奖成果。

一、获奖成果1. 项目名称:XX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获奖单位:某某大学项目简介:该项目围绕XX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成功地将其应用于产业生产中。

通过创新性的技术手段,实现了在特定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2. 项目名称:XX领域创新产品的研制获奖单位:某某企业项目简介:该项目以XX领域为重点,通过长期的研究和不懈的努力,成功地研制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并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 项目名称:XX关键技术的攻关与突破获奖单位:某某研究所项目简介:该项目突破了XX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具有重大意义的科研成果,在相关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获奖意义1. 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这些获奖成果的涌现,不仅为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带来了新的动力,也为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2. 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这些成果的应用,将极大地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3. 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作用:这些获奖单位和个人的成就,将对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产生重要的示范作用,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科技创新的事业中。

……三、展望未来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这些项目和个人,将进一步加强对自身成果的总结和推广,为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动产业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

这些成果也将在相关领域继续引发更多的创新活力,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在未来的科技创新道路上,我们期待着这些获奖者继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为我国科技进步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获得,是对这些成果的高度认可,也是对相关单位和个人的激励和肯定。

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初评通过通用项目

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初评通过通用项目

22 化工组活性相定向构建
及复杂反应分级
强化的柴油高效
清洁化关键技术聂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
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
院),
丁石(中国石油化工股份
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
院),
张乐(中国石油化工股份
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
院),
华炜(中国石油化工股份
有限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
徐盛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
有限公司九江分公司),
李大东(中国石油化工股份
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
院)
中国石油化
工集团有限
公司
二等奖
23 化工组满足国V/VI升级
的FCC汽油关键
组分定向分离技
术高金森(中国石油大学(北
京)),
郝天臻(河北精致科技有限
公司),
赵亮(中国石油大学(北
京)),
李德忠(河北精致科技有限
公司),
卢志远(河北精致科技有限
公司)
中国石油和
化学工业联
合会
二等奖
24 化工组粘性粉体流态化
过程强化与放大
技术朱庆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
程研究所),
李洪钟(中国科学院过程工
程研究所),
谢朝晖(中国科学院过程工
程研究所),
赵庆宇(中信钛业股份有限
公司),
唐建国(中信钛业股份有限
公司),
李军(中国科学院过程工
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二等奖。

新型三嗪阻燃剂清洁制备及阻燃塑料加工关键技术

新型三嗪阻燃剂清洁制备及阻燃塑料加工关键技术
3、三嗪协效阻燃塑料加工新技术。针对环氧树脂、泡沫塑料、玻纤增强塑料等 难以无卤阻燃的世界性技术难题,提出三嗪协效阻燃配伍方法,发明了三嗪协效复 合、三嗪界面阻燃、三嗪基微胶囊等加工新技术,制备的阻燃塑料兼具优异阻燃性、 加工性和力学性能,形成了 10 余种高性能三嗪系阻燃塑料产品体系。
项目已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30 件,国外发明专利 5 件,发表学术论文 150 篇(SCI 60 篇),项目技术已在 10 余家企业推广应用,核心发明专利获中国专利金奖。三嗪 阻燃产品已通过国家塑料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相关权威检测部门认证,阻燃塑 料制品已应用于电子电气、轨道交通、输变电工程、国防军工等重要领域,实现出 口创汇,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了我国环保型阻燃塑料产业的技术进 步。
2
三、客观评价
(1)国家级专业机构的技术检测报告 本项目研制的三嗪系绿色阻燃剂及阻燃塑料的阻燃性能、力学性能、烟毒性、 热性能等经由国家塑料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合成树脂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国家防火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专业机构检测,并给出检测报告,表明其 环保性、材料综合性能指标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国家级科研项目验收结论 三嗪系阻燃剂产业化及其阻燃尼龙、聚甲醛材料技术获得国家 863 计划,国 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支持,均通过验收。“分子复合改性 MCA 及阻燃尼龙技术” 的研究成果入选国家 863 计划高性能结构材料技术主题“十五”研究进展丛书−《高 分子材料与工程》,进行推广应用。
(3)国内外学术界的引用和评价 本项目发表学术论文 150 篇(SCI 60 篇),他引 1510 余次,本项目的创造性、 先进性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好评。 国际高分子顶尖期刊“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IF=25.766) (2003, 28,1517-1538)综述论文评价认为反应性加工制备膨胀型阻燃剂(MPP)具有明显 的优势,如具有良好阻燃性能的颗粒化阻燃剂母料因具有与基体 PP 良好的相容性 和加工过程中的成纤能力而使 PP 阻燃塑料保持原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且所得阻燃 PP 塑料具有优良的抗水性能。 美国化学会刊“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11, 50,11975–11981)评价认为分子复合改性 MCA(M-MCA)包覆红磷阻燃玻纤增强尼 龙 66(PA66)技术有效解决了玻纤增强阻燃 PA66 塑料中玻纤的“烛芯效应”问 题。 国际高分子著名期刊 “Polymers for Advanced Technology”(2010, 21, 1 –26) 综述论文评价认为分子复合自组装制备 M-MCA 微胶囊红磷是一种新型的自 组装 MCA 红磷微胶囊化新技术,有效改善了尼龙 6 及其玻纤增强尼龙 6 的阻燃性 能和力学性能。 著名的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 Chemistry” (2007, 17,2283–2300)评论性文章评价认为磷钨酸催化反应性挤出合成 MPP 是一种环境 友好的合成阻燃剂的新途径,解决了传统合成方法面临的毒性反应物、高反应温 度、高能耗等问题,加工过程中磷钨酸可显著提高反应转化率、降低反应温度及 降低合成过程中的能耗。 国际知名阻燃专家 Wilkie 等主编的专著“Fire Retardancy of Polymeric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
提名项目公示
项目名称: 高品质钢制备全流程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精益化控制集成关键技术及应用
提名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燕山大学、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首钢智新迁安电磁材料有限公司、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完成人: 张立峰、任英、杨文、邝霜、黄永建、程乃良、曾立、孙茂林、孙晓明、袁天祥、胡志远、路博勋、孙晓辉、李亚琼、李俊慧、任强、段豪剑、罗艳、王祎、赵长亮、程林、陈威、成功、王举金、张月鑫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推荐单位意见

推荐单位意见

推荐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公示项目名称基于高能效纳晶薄膜电极的工业废水电催化深度处理技术及应用推荐单位教育部推荐单位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

该项目发明了基于高能效纳晶电极的工业废水电催化深度处理技术,实现了高性能电极的工业化批量生产,发明了基于超溶氧技术的高效电化学反应装置,发明了工业废水电化学深度处理强化新工艺。

该成果已在多个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工程中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该成果已在7种行业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工程中成功应用,已获授权发明专利28项;发表SCI收录162篇,被SCI他引4090次,牵头单位研发团队作为核心成员入选“国家创新研究群体”;成果核心技术获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项(2012、2016)和教育部专利奖二等奖1项(2014)。

研究成果引领了我国工业废水电催化深度处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实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集成创新,带动了行业废水深度净化的技术进步,提升了我国在工业废水电催化深度处理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对照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条件,推荐该项目申报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水污染防治工程的科学技术领域。

我国日趋严重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导致工业废水处理标准不断提高,由此对工业废水深度处理达标排放提出了十分迫切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对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迄今为止,缺乏能够大范围推广应用的达标处理实用技术。

项目组经过20年的攻关,通过深入研究揭示了高密度强氧化态活性位点及高活性氧团簇对污染物的电子电离及多位解离机理,发明了纳晶薄膜电极瞬时产生高密度强氧化态活性位点的新技术方法,研发解决了氧端供给不佳的工业废水电催化高效深度处理集成装备,创新了系列高效低耗工业废水深度处理集成新工艺,大幅提升了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工程技术水平。

主要技术发明点如下:【1】发明了纳晶高能效电极瞬时产生高密度强氧化态活性位点(SOAS)和高活性氧团簇(HROC)新技术方法,显著提升了难降解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效率。

提名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公示项目名称风电装备变转速稀疏诊断技术

提名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公示项目名称风电装备变转速稀疏诊断技术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项目完成人陈雪峰、雷亚国、訾艳阳、李兵、杨志勃属于同一单位,均在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作,先后联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企业委托的监测诊断项目等,共同开展了风电装备监测与诊断研究工作。

项目完成人刘晓枫,属于北京汉能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自2009年以来与西安交通大学进行联合攻关,完成了监测诊断系统的研制。

项目组所有完成人员针对风电装备监测诊断这一难题,通力合作、协同攻关,发明了相关核心技术,并实施了产业化批量生产。

完成人合作详细关系如下:
陈雪峰与雷亚国:从2007年起一起开展风电诊断研究,合作发表论文,共同奠定了本项目的理论基础。

陈雪峰与訾艳阳:从2007年起一起开展风电诊断研究,合作申请并授权了“基于突变峰值指标风力发电机组异常状态预警方法”、“一种滚动轴承性能退化程度的定量识别方法”等发明专利。

陈雪峰与李兵:从2007年起一起合作开展风电诊断研究,一起参与清华大学牵头的风电诊断973 项目申报,合作申请并授权了“基于突变峰值指标风力发电机组异常状态预警方法”等发明专利。

陈雪峰与杨志勃:杨志勃是陈雪峰指导的博士研究生,主要开展故障机理、损伤识别方法研究,共同申请并授权了“一种鼓风机叶轮在位裂纹检测方法”等发明专利。

陈雪峰与刘晓枫:西安交通大学陈雪峰与北京汉能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刘晓枫自2009 年以来联合进行攻关,陈雪峰承担了汉能华委托的企业合作课题,联合研制了风电装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共同申请并授权了“基于振动等效幅值风力发电机组传动链定量故障检测方法”等发明专利。

雷亚国与訾艳阳:从2007年起一起开展风电诊断研究,合作发表论文,共同奠定了本项目的理论基础。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提名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提名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提名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办公厅•【公布日期】2020.05.14•【文号】教科技厅函〔2020〕20号•【施行日期】2020.05.1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提名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的通知教科技厅函〔2020〕2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办公厅,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按照《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教技〔2019〕3号,以下简称《办法》)要求,现将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提名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名要求(一)提名方式1. 单位提名中央部委所属高等学校的各类研究成果,由学校直接提名;地方高等学校的各类研究成果,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提名。

提名数量不限。

2. 专家或组织提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以3人联合提名1项所熟悉专业的研究成果或1名青年科学奖人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校长、教育部科技委各学部、中国科协管辖的有关学会(中国数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化工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国动力工程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华医学会)可提名1名青年科学奖人选。

专用项目是指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项目,除专用项目外的其他项目均为通用项目。

提名专用项目的单位应具备相应的保密资格,专用项目只接受单位提名,不接受专家提名。

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提名出炉

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提名出炉

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提名出炉3月23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布第89号公告: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已结束,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对形式审查合格的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269项、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240项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763项予以受理,专用项目在一定范围内公布。

形式审查不合格项目45项不予受理,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技术发明奖8项(通用项目7项,专用项目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34项(通用项目30项,专用项目4项)。

从2017年开始,国家科技奖试行授奖数量总额控制,将自然科学奖数量控制在45项左右,技术发明奖数量控制在65项左右,三大奖总数不超过300项。

这也意味着受理项目最终仅有20%左右能够获奖。

根据往年国家科技奖的评奖流程,2018年国家科技奖的初评结果将在6月底揭晓,2019年初正式公布获奖名单。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材料领域的详细名单: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受理项目-材料科学组序号项目名称(第一)完成单位提名专家(第一完成人)1基于纳米热力学的吸附材料表面能/吸附能调控研究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武晓雷、李元元、成会明2定向碳纳米管的可控生长与宏量制备原理华东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钱旭红、彭孝军、岳光溪3聚合物-无机杂化胶体复合微球的设计制备及其组装与性能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杨德仁、孙晋良、解孝林4聚变堆金属材料氢致起泡机制与控制方法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段文晖、龚新高、郭林5应力腐蚀基础理论研究及在工程中的成功应用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李贺军、贾金锋、温维佳6高效有机光电材料设计及界面调控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王利祥、马於光、陈立东7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新颖的外场作用响应特性及机理研究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范守善、高鸿钧、包信和8纤维状光伏及能量存储器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周其凤、石高全、胡文平9面心立方及相关材料弹塑性行为与原子层次机理北京工业大学韩晓东10新型实用化超导材料的制备科学与性能研究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马衍伟11多功能稀土发光材料的可控合成,性能调控及应用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林君12限域反应构建晶态氧化物能量转换材料及调控机制华东理工大学李春忠13石墨烯微结构调控及其表界面效应研究上海大学吴明红14秉承自然生物精细构型的遗态材料上海交通大学张荻15组分间强耦合作用的构建及其在石墨烯基能源杂化材料中的应用南京理工大学汪信16平面三角构型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的结构设计与生长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叶宁17微孔有机聚合物构建新策略及其应用华中科技大学谭必恩18基于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调控与器件设计中山大学童叶翔19生物医用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形状记忆功能调控及其机理西南交通大学周绍兵20金属材料非平衡相变的热-动力学协同效应与调控西北工业大学刘峰21功能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多级构筑与性能定制研究北京科技大学王戈22一维氧化锌的界面调控及其应用基础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张跃23生物医用功能材料武汉大学张先正24稳定纳米结构金属及其优异性能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卢柯25功能纳米颗粒与微/纳结构阵列的制备及其器件性能研究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蔡伟平26带共轭侧链的聚合物给体和茚双加成富勒烯受体光伏材料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李永舫27原位电镜纳米表征方法及其材料科学应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白雪冬28低维材料和器件的加工与新奇物理特性研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顾长志29石墨烯结构及物性调控研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张广宇30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与强韧化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吕昭平31低导热陶瓷的材料设计与热物理性能清华大学潘伟32新型结构碳基复合材料形成机理及电化学行为的原位电子显微学研究太原理工大学许并社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受理项目目录-材料与冶金组序号项目名称(第一)完成单位提名专家(第一完成人)1大尺寸高性能激光偏振薄膜元件成套制备工艺技术及应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曦、张维岩、罗先刚2叠层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材料、结构及其制备技术苏州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李述汤、邱勇、黄乃正3聚合物搪塑成型成套技术及装备研发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蹇锡高,张希,谢在库4红外量子级联激光器关键技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屠海令,徐红星,刘云圻5微波与光通信旋磁集成材料与元器件技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汪卫华6复杂组分战略金属再生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北京科技大学张深根7高精度宽带钢冷轧机板形智能测控系统燕山大学刘宏民8空间碎片与高能粒子探测和防护关键材料及应用燕山大学刘日平9新型亚稳金属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张海峰10新型抗高温氧化耐热疲劳热作模具钢及强韧化关键技术吉林大学姜启川11新型高强、高韧稀土镁合金研发及关键工程技术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孟健12金属熔体中夹杂物和气泡高效电磁净化技术与装备上海大学任忠鸣13高性能铝合金架空导线材料与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孙宝德14浮法在线高效制备氧化物功能薄膜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浙江大学韩高荣15锂矿石提锂制备系列高纯锂盐新工艺江西赣锋锂业股份有限公司李良彬16超宽密度分布、复杂变化梯度材料的模块化制备技术及其工程应用武汉理工大学沈强17大型复杂薄壁轻合金结构件真空增压精铸技术西北工业大学介万奇18磁共振成像仪用超导线材制备技术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张平祥19基于湿法凹凸棒石高值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爱勤20压水堆核电高温高压水环境材料损伤关键测试技术及成套装备与应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韩恩厚21基于M3组织调控的钢铁材料基础理论研究与高性能钢技术钢铁研究总院董瀚22特种工程塑料PA10T聚合新技术-固相悬浮聚合技术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黄险波23环保用多孔炭微结构调控及其织物立式炭化活化一体化生产技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吴明铂24大尺寸、高均匀、近净成型红外玻璃工程化制备成套技术与典型应用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祖成奎25环境友好无钒稀土基脱硝催化剂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南京工业大学祝社民26生态环保微生物矿化胶凝材料和功能性混凝土及其应用东南大学钱春香27基于硫磷混酸协同浸出的钨冶炼新技术中南大学赵中伟28氧化铝微扰动平推流晶种分解新技术及其应用贵州理工学院苏向东29X70HD大应变管线钢管及应用关键技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吉玲康30低成本多晶硅生产关键技术与应用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严大洲31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及应用清华大学韩敏芳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受理项目目录—非金属材料组序号项目名称(第一)完成单位提名专家(第一完成人)1大型乙烯及煤制烯烃装置成套工艺关键助剂技术与应用北京斯伯乐科学技术研究院刘宽胜2聚丙烯高性能化技术及其在汽车轻量化上的应用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杨桂生3高效光学功能薄膜关键技术及其应用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戴宁4高性能聚乙烯醇产业化关键技术及产品功能化应用安徽皖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吴福胜5高纯单晶硅生长炉用热场部件制备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中南大学廖寄乔6高强超薄浮法铝硅酸盐屏幕保护玻璃规模化生产成套技术与应用开发东旭集团有限公司任书明7基于单芯片技术的全光谱白光照明材料和器件的研发以及产业化大连路明发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肖志国8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用高安全功能隔膜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厦门大学赵金保9外墙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断热节能复合板块墙体成套技术西北民族大学曹万智10建筑固体废物资源化共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同济大学肖建庄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受理项目目录—金属材料组序号项目名称(第一)完成单位提名专家(第一完成人)国产非晶带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开发及工程化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周少雄2高热强性热轧无缝钢管精细组织控制技术与应用天津大学刘永长3绿色高服役安全桥梁钢创新型制造体系及技术引领型应用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王义栋4核反应堆安全壳、核岛及常规岛系列用钢的研制与开发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王勇5天然气开采用耐蚀合金管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张忠铧超高强度钢丝微结构调控机制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南京林业大学蒋建清7稀土永磁材料防腐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王向东8碳酸稀土结晶新方法及抛光材料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南昌大学李永绣9超低硫冶炼关键技术及在特殊品种钢中的应用武汉科技大学陈奎生10大型高效环保捣固焦炉机械成套设备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李文峰11高世代声表面波材料与滤波器产业化技术清华大学潘峰12炼铁全流程铁矿石评价体系构建及难处理矿高效利用重庆大学白晨光13清洁高效炼焦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及应用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戴成武14超纯净高稳定性轴承钢关键技术创新与智能平台建设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钱刚15超大型水电站用金属结构关键材料成套技术开发应用秦皇岛首秦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周德光16金属表面缺陷在线检测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北京科技大学徐科17清洁兰炭-金属镁规模化联产技术与应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兰新哲18锌清洁冶炼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和装备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蒋开喜19新型稳流保温铝电解槽节能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中国铝业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史志荣20600kA级超大容量铝电解槽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东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吕定雄21电子废弃物绿色循环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中南大学郭学益22大容量矿热炉生产低硼磷工业硅关键技术及应用昆明理工大学马文会23多形态钴资源高效绿色制造锂电材料关键技术及产业示范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陈雪华24高效节能强化平行流电解技术及产业化阳谷祥光铜业有限公司周松林25三代7000系航空铝合金预拉伸厚板/超厚板工业化制造技术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熊柏青26具有桩钉效应铁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及产业化广东省材料与加工研究所郑开宏27高性能稀土汽车催化剂/器制备及应用天津大学沈美庆28高性能特种金属线材制品关键技术与产业化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刘礼华各高校材料领域受理情况清华大学8北京科技大学5上海大学3西北工业大学3上海交通大学3天津大学3中南大学3大连理工大学2华东理工大学2浙江大学2华中科技大学2武汉大学2燕山大学2吉林大学2复旦大学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香港科技大学1北京大学1北京工业大学1南京理工大学1中山大学1西南交通大学1太原理工大学1苏州大学1香港中文大学1武汉理工大学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南京工业大学1东南大学1贵州理工学院1厦门大学1西北民族大学1同济大学1南京林业大学1南昌大学1武汉科技大学1重庆大学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昆明理工大学1从受理名单来看,材料领域总共受理101项,其中中科院系统最多,作为第一或共同参与项目达到了20项,而清华大学作为高校之首,仅材料一个方向就受理了8项之多,紧随其后的北京科技大学也以5项的受理项目遥遥领先,另外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也都受理了三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高性能特种粉体材料近终形制造技术及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提名意见:高性能特种粉体材料在国防装备和民用高技术产品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关键作用。

但是,由于硬度高、脆性大、性能对加工状态敏感等问题,采用传统材料加工技术难以制备成可以使用的零件,极大地限制了这类材料性能的发挥和有效利用,也成为我国许多国防装备和民用工业领域发展的瓶颈。

该项目攻克了特种粉体原料制备、精密成形和组织性能调控三大技术瓶颈。

发明了微细近球形特种粉体制备和改性新技术,实现注射成形用特种粉末原料的自主化;发明了适合不同粉体材料体系的新型粘结剂及成形和高效脱脂工艺,解决了喂料填充性、保形性、残碳或增氧、尺寸精度控制等难题;发明了多孔脱脂坯强化烧结致密化和组织性能精确调控技术,实现近终形制造和性能大幅提升;发明了磁场注射成形机、高效脱脂炉和节能烧结炉等关键装备,建立了在线检测和监控软硬件系统,实现全自动化生产。

申请发明专利142项(含PCT专利1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52项,软件著作权6项,出版著作2部、发表论文133篇(其中SCI 122篇),多种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封锁,解决了多项国防装备建设和研发的“卡脖子”问题,满足了国家重大需求。

建成世界最大的两家注射成形企业,引领和推动了我国粉末注射成形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建成54条生产线,近三年新增销售额39.5亿元,新增利润7.9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该项目属于新材料领域粉末冶金学科。

高性能特种材料具有其他材料不具备的特殊性能,在国防和民用高技术产品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关键作用。

然而,这类材料存在硬度高、脆性大、对加工状态敏感等问题,采用传统技术难以制备成可使用的零件,极大限制了这类材料性能的发挥和有效利用,成为许多国防装备和民用工业领域发展的瓶颈。

粉末注射成形在制备难加工材料复杂形状零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被认为是未来制造业十大颠覆性技术之一。

然而,对于不同材料,该技术所面临的技术难点不尽相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研究。

项目历时18年,针对国防装备、汽车、可穿戴电子产品等领域的需要,开展了金属钨、氮化铝、软磁合金等特种粉体材料注射成形的研究,突破了近球形微细粉末制备、精确成形、组织性能调控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此类材料制品的近终形制造。

申请发明专利142项(含PCT专利1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5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8项,软件著作权6项,出版著作2部,发表论文133篇(其中SCI 122篇)。

1、创立了适合注射成形工艺的近球形微细特种粉体制备和改性新技术。

建立了溶液燃烧合成难熔金属和非氧化物陶瓷粉体反应体系和工艺、以及“气流分散分级-等离子球化”粉体改性新技术,制备出纳米近球形氮化铝和钨基粉末,球形钨粉粒度和粒度分布可控。

2、发明了适合不同粉体材料体系的新型粘结剂及成形和高效脱脂工艺。

首次将两相流理论和混沌理论应用于粉末注射成形充模过程的研究,阐明了两相分离的本质原因和缺陷产生的不确定性机理。

研制出基于聚合物功能基团的粘结剂体系,解决了喂料填充均匀性、保形性、残碳或增氧、缺陷控制等难题。

3、发明了多孔脱脂坯强化烧结致密化和组织性能精确调控技术。

针对脱脂坯烧结致密化困难的问题,基于细晶强化烧结和结构活化烧结的原理,建立了金属钨和铁基软磁合金强化烧结新工艺,铁基软磁的最大磁导率提高了3-5倍,钨的耐电子冲击性能提高了2个数量级。

综合利用液相烧结和“残炭脱氧”协同效应,实现氮化铝致密化、晶界相控制及晶格净化,热导率高达248W·m-1·K-1。

4、发明了磁场注射成形机、高效脱脂炉和节能烧结炉等关键生产设备,建立了基于机器视觉的产品尺寸、外观质量在线检测和监控,工业机器人动态抓取、装配和分拣软硬件系统,实现全自动化生产,生产效率提高6倍以上,标样尺寸精度控制在±0.2%。

项目技术通过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和教育部组织的成果鉴定(评估),专家组评价:“复杂形状氮化铝构件注射成形工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高性能金属钨制品精密制备技术创新性突出,应用成效明显,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相关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发明)一等奖2项,获世界粉末冶金大会产品奖2项。

建设了54条生产线,其中江苏精研和上海富驰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注射成形企业。

近三年,新增销售39.5亿元,新增利润7.9亿元,并解决了多项国防装备发展“卡脖子”问题,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二)科技查新报告结论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查新结果,在国内外已公开发表的文献和专利中,除本查新项目组成员及其指导的学生发表的文献和发明的专利外,未见有与本查新项目相同的下述报道:开发出溶液燃烧合成纳米钨基粉末,并制备出致密度大于95%,晶粒尺寸约为570nm,硬度699HV0.2,抗弯强度为568MPa的钨制品;开发出“气流分散+等离子球化“制备细粒度、窄分布球形钨粉的方法,并制备出孔隙均匀且连通度好的复杂形状多孔钨制品;开发出一种利用粘结剂残碳“脱氧”技术,并制备出热导率高达248W·m-1·K-1的氮化铝制品;开发出一种利用δ相烧结制备接近全密度(>99.9%)铁基零件,磁感应强度B6000=1.81T,矫顽力Hc=20.6A/m ,最大磁导率µm=21.8mH/m的纯铁软磁;开发出一种利用加P液相烧结,大幅度降低了烧结温度,缩短烧结时间,µm=21.4mH/m,B6000=1.77T,Hc=21A/m的铁磷软磁;开发出一种采用HIP和后续热处理工艺,制备出全致密,Bs=1.58T,Hc= 2.52A/m,µm=112mH/m的Fe-50%Ni软磁合金,以及Bs=0.862T,Hc=0.95A/m,µm=210000的Fe-79%Ni-4%Mo软磁合金的报道。

(三)鉴定结论2015年7月20日,受教育部委托,北京科技大学在北京组织召开了“高性能金属软磁材料的粉末注射成形技术”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组鉴定结论:“该成果实现了复杂形状高性能软磁零件的低成本近终形制造,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注射成形软磁制品的主要使用性能达到国际最好水平。

”2017年5月9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高导热氮化铝制品精密制造技术”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组鉴定结论:“该技术创新性强,属于重要的军民两用技术,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以复杂形状构件注射成形等为代表的工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2018年7月18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高性能金属钨制品精密制备技术及应用”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组鉴定结论:“相关成果在国防重要型号武器和民品中获得成功应用,为实现武器系统的高性能化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该成果创新性突出,应用成效明显,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四)技术检测报告金属钨、氮化铝、铁基金属软磁产品性能经过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检测中心、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的检测,满足技术指标要求。

(五)用户使用意见研制的近球形微细特种粉体制备和改性新技术用于手机的线性马达振子生产中。

粉体改性处理新技术大大提高了粉末的松装密度、振实密度和流动性,将该技术应用于制备手机线性马达钨基合金振子,在保证喂料流变性能的条件下,将粉末装载量提高了10%,从而减小了坯体脱脂、烧结过程中的收缩和变形,提高了产品的尺寸精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关产品在上海富驰高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产业化。

研制的新型粘结剂与脱脂工艺用于手机摄像头圈的制备。

采用本成果开发的聚甲醛基粘结剂与催化脱脂技术,在手机摄像头圈的研制和生产中获得成功应用,大大提高了产品脱脂效率,降低了碳含量,减小了烧结变形和烧熔的发生,确保了材料的力学性能、抗腐蚀性能和无磁性。

相关产品在深圳艾利门特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产业化。

研制的球形钨粉用于扩散式阴极多孔钨基底的制备。

成都国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本成果开发的细粒度窄分布球形钨粉为原料制备扩散式阴极多孔钨基底,实现了孔隙结构的精确调控,大大提高了孔隙连通度和开孔率,与原使用市售钨粉制备的多孔钨基底相比较,在保证孔隙率的前提下,浸盐(发射物质)量增加了20%左右,极大提高了阴极的发射性能和使用寿命。

研制的铁基软磁制品用于扬声器或助听器的动铁单元,已为美国楼氏电子研制ED、TEC、SR、PHF等各种规格磁轭(YOKE)零件,用户评价:“性能、尺寸稳定,满足了使用要求”。

所研制的针式打印机用轭铁座零件已在南京富士通计算机设备有限公司、安徽宁致科技有限公司获得成功使用:“所研制的轭铁座零件性能良好,尺寸精度高,满足使用要求”;“产品尺寸和性能一致性好,尺寸满足装配要求,针头打击力度强,工作稳定,性能优良”。

(六)科技奖励1、2012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触发引爆开关放电电极及其近终形成形技术研究;2、2018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高性能金属钨制品精密制备技术及应用3、2016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高性能金属软磁制品近终形制造技术;4、2017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高导热氮化铝精密成形技术及应用;五、应用情况1.应用情况项目形成了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特种粉体材料近终形制造技术,包括特种粉体制备和改性新技术、近终成形和高效脱脂技术、组织性能精确调控技术、以及自动化生产线建设相关技术。

目前北京科技大学已与江苏精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注射成形第一家上市公司)、上海富驰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艾利门特科技有限公司、扬州海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创基精密制造有限公司、北京嘉润粉末注射成形技术有限公司、厦门钜瓷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创卓科技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高性能特种粉体材料近终形制造技术与注射成形产品的推广。

项目产品不仅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703所等国防单位得到应用,解决了多项国防装备发展“卡脖子”问题。

同时,项目产品也在行业一线品牌苹果、三星、特斯拉、华为、联想、本田、fibit、步步高、OPPO、小米、谷歌、天合汽车、霍夫、长城汽车、延锋百利得、日立、牧田、艾默生、双立人等企业的高技术产品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