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 卫星测高波形理论
GPS课件第三章卫星运动基础及GPS卫星
卫星
赤道 地心 春分 点 轨道
v Ω ω
升交 点
近地点
i y
3.2.2 二体问题的运动方程
卫星的无摄运动—二体问题 3.2 卫星的无摄运动 二体问题
研究卫星绕地球的运动,主要是研究卫星运动状态 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根据物理学中牛顿定律确定的微 分方程(3-6)用直角坐标表示的二体问题微分方程:
ɺɺ = − x ɺɺ = y ɺɺ = z r = 加速度
卫星的无摄运动—二体问题 3.2 卫星的无摄运动 二体问题
为轨道的长半径,e a 为轨道的长半径,e 为 轨道椭圆偏心率, 轨道椭圆偏心率,这 两个参数确定了开普 勒椭圆的形状和大小。 为升交点赤经: Ω为升交点赤经:即地球 赤道面上升交点与春 分点之间的地心夹角。 为轨道面倾角: i为轨道面倾角:即卫星 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 面之间的夹角。这两 个参数唯一地确定了 卫星轨道平面与地球 x 体之间的相对定向。
(µ − (µ − (µ
x
2
/ r / r / r +
3 3 3
)x )y )z
:
2
( 3 − 6)
卫星地心向径 y
+ z
2
,
: ɺ ɺ ɺ , a = (X ɺ , Y ɺ , Z ɺ )
µ
= GM
地球引力常数
.
微分方程的解为六个轨道参数。
卫星的无摄运动—二体问题 3.2 卫星的无摄运动 二体问题
卫星运动基础及GPS GPS卫星星历 第三章 卫星运动基础及GPS卫星星历
本章需学习的内容: 本章需学习的内容: 3.1 概述 卫星的无摄运动( 3.2 卫星的无摄运动(弄清二体问题的六个轨 道参数) 道参数) 3.3 卫星的受摄运动 GPS卫星星历 星历参数有哪些) 卫星星历( 3.4 GPS卫星星历(星历参数有哪些)
卫星测高技术-卫星测高技术及应用要点
卫星测高技术及应用✦第1章卫星测高技术发展及应用概述✦第2章卫星雷达高度计观测基本原理✦第3章卫星高度计观测误差✦第4章卫星测高波形理论与处理方法✦第5章卫星测高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第6章卫星测高反演海洋重力场理论与技术✦第7章卫星测高技术应用第1章卫星测高技术发展及应用概述卫星测高已成为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Global Climate Observing System)和全球大地测量观测系统(GGOS:Global Geodetic Observing System)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海面高度:精度最高。
根据发射脉冲和接收脉冲间的时间间隔,确定卫星质心到星下点的距离,进而计算星下点的海平面高度有效波高(SWH):精度较高。
分析返回脉冲波形形状的特征,确定海洋的有效波高。
有效波高等于4倍海面的均方根波高。
海面风速:精度较低。
通过接受到的能量及其强度,可以获取雷达的地面后向散射系数,进而求定海面风速。
测高卫星简介:已结束测高任务:Skylab、GEOS3、SEASAT、GEOSAT、ERS1、T/P正在运行的测高任务:雷达测高:ERS2、 GFO、 JASON1、 ENVISAT、 JASON2(OSTM)激光测高:ICESat计划实施的测高任务: Cryosat、Saral(AltiKa)、HY-2、NPOESS 、 Sentinel3概念性卫星测高:Wittex、GPS测高、WSOA卫星搭载的仪器:合成孔径雷达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用来提供高质量详细的海洋和陆地雷达图像;雷达散射计,用来测量近地面风速及其方向;多频段微波辐射计,用来测量地面温度、风速及海冰覆盖;雷达高度计,用来测量海面和浪高。
GEOSAT前后工作了近五年,首次提供了具有重复性、高分辨率、长期性高质量的全球海面高数据集,标志卫星测高技术进入了成熟阶段。
两种卫星序列时代的开始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为了进一步改善仪器性能,高度计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卫星高度计从而进入了两个不同系列的时代。
完整word版,卫星测高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卫星测高技术的原理及应用摘要:卫星测高技术是空间大地测量中的一个关键的新技术,自其产生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在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海洋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主要介绍了卫星测高技术的产生、原理和应用,并在最后对自己的学习收获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1引言卫星测高的概念是在1969年Williamstown召开的固体地球和海洋物理大会上由美国著名大地测量学者考拉首次提出的。
它以卫星为载体,借助空间、电子和微波、激光等高新技术来量测全球海面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技术高速发展,地球科学在宏观和微观的研究上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和深入探索的时期。
在此期间,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出现了大量新的学科生长点,提出了许多新学科、新概念、新技术。
卫星测高学在这种形势下随着卫星遥感遥测技术的应用发展起来,它利用卫星上装载的微波雷达测高仪,辐射计和合成孔径雷达等仪器,实时测量卫星到海面的距离、有效波高和后向散射系数,并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来研究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和海洋学方面的问题。
自1969年考拉提出卫星测高构想,1970年美国宇航局(NASA)发射天空实验室卫星(Skylab)进行首次卫星雷达海洋测高实验以来,30多年间国际上先后陆续发射了多代测高卫星,主要有:美国NASA等部门发射的地球卫星GeosO3(1975年),海洋卫星Seasat(1978年),大地测量卫星Geosat(1985年);欧洲空间局(ESA)发射的遥感卫星ERSO1(1991年)和ERSO2(1995年); NASA和法国空间局(CNES)合作发射的海面地形实验/海神卫星Topex/Poseidon (T/P,1992年)。
卫星遥感技术经历了改进和完善的过程,技术和性能已趋成熟,测高精度已提高了三个数量级。
卫星测高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技术和性能日趋成熟,测高精度、分辨率有了很大的提升,应用范围也扩展到全球区域的覆盖。
它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地多次重复、准确地提供海洋、冰面等表面高度的观测值,改变了人类对地球特别是海洋的认识和观测方式,使我们有能力并且系统地进行与之有关的各种研究。
《卫星气象学》第3章-2
2 S0 rearth S0 Q 2 4 rearth 4
3
地球截获的太阳辐射
大气顶处的太阳辐射
地球轨道偏心率平均为 0.017,变化很小;日地平均距离的平方对其平均值的变化为 3.3%。考虑这些因素,达到大气顶的辐射通量密度可表示为:
F S0
被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与物体的反照率和太阳高度角有关
20
①
地面反照率(地面及其覆盖物)
物体的反照率随波长、地面颜色、干湿度、粗糙度而变。
21
因子 裸地 土壤粒子
土壤水分
影响 土壤粒子的减小会导致地面反照率的增大
一般来讲,湿度增加,反照率减小;当湿度达到一定 值时,反照率将缓慢减小;当土壤达到吸湿极限时, 反照率几乎不变。 谱段(可见光谱段、近红外谱段及中红外区)不同, 反照率也有明显的不同 积雪的反照率在可见光波段(0.6~0.7μm)接近100%, 大约从0.8μm开始直到红外波段(1.5~2.0μm)降到几乎 0。 新的雪要比陈的雪有更大的反照率。因此在其他条件 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由积雪的亮度估算积雪的时间。 对于深度小于20cm的积雪,地表降低雪的反照率,雪 越薄越明显。可利用该点区别积雪区的深度。
加热作用 吸收紫外线转化为热能加热大气
温室气体的作用 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臭氧减少会产生地面 气温下降的动力
15
南极臭氧层空洞: 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在60°S地区观测发现 臭氧层空洞,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 。 1986年,美国宇航局(NASA)观测到南极臭 氧层空洞。 破环机理: 极地平流层云(PSCs)对南极臭氧层空洞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南极特殊的环境(高山)和气候状况,造成了南极冬季的极地旋涡, 极地旋涡内的持续低温使凝结的水蒸气和 HNO3滞留形成 PSCs,使 得ClONO2和HCl等物质(氟氯烃)不断积聚其中。当春季来临(9月
卫星测高与大地测量的原理与应用
卫星测高与大地测量的原理与应用引言:大地测量是一门学科,涉及地球表面各种特征和地球形状的测量与研究。
而卫星测高是地球表面高程的观测与测量手段之一,通过卫星的测量数据,我们能够获取到地球表面的高程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变化。
一、卫星测高的原理卫星测高的原理主要基于雷达测距原理。
当卫星飞过地球表面时,其搭载的雷达设备会发射电磁波,并记录电磁波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
由于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已知的,通过测量电磁波传播的时间,我们可以计算出信号从卫星到地球表面的距离。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卫星测高通常采用多普勒效应进行校正。
多普勒效应是指当波源与接收器相对运动时,接收到的波长会发生变化。
通过分析接收到的多普勒频移,我们可以准确测量出卫星与地面之间的相对速度,从而消除测量误差。
二、卫星测高的应用1. 海洋学研究卫星测高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海洋形态和海底地貌。
通过卫星测高,可以获取海水表面的高程信息,从而推断出海洋的流动情况和洋流的分布情况。
这对于海洋学的研究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2. 地壳变形监测地壳的变形是地球构造活动的重要表现之一。
通过卫星测高,可以对地壳的变形进行监测和测量。
例如,在地震前后,卫星测高可以提供地震引起的地壳变形信息,从而帮助科学家预测地震的发生和评估地震的危害程度。
3. 冰川变化研究卫星测高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地球的极地地区和高山地区的冰川变化情况。
通过卫星测高,可以监测冰川的运动速度和融化速度,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对冰川的影响以及冰川对地球水资源的贡献。
4. 地下水资源管理卫星测高还可以应用于地下水资源管理。
地下水位的变动可以通过卫星测高来监测,从而帮助管理者科学合理地利用地下水资源。
通过卫星测高数据的分析,可以预测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及时采取相应的水资源管理措施。
结论:卫星测高作为一种高精度、高效率的测量手段,在地球科学研究和资源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卫星测高,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变化,为科学研究和资源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举例说明卫星测高的原理
举例说明卫星测高的原理
卫星测高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高程测量的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卫星搭载的高精度雷达测量地球表面的高度,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高程信息的提取和分析。
举例来说,以国际上广泛应用的雷达高程测量卫星Radarsat为例。
Radarsat 搭载合成孔径雷达(SAR),利用SAR技术采集多个不同角度的雷达回波数据。
SAR通过发射特定波束的雷达信号,然后接收地面反射的信号。
当雷达信号触碰地面时,一部分信号会返回到卫星的接收器。
通过测量雷达发射到接收返回时间的差异,可以计算地面的距离。
然后,将这些距离数据转化为表面高度数据,从而实现对地表的测高。
卫星测高的原理可以进一步解释为:
1. 测距阶段:卫星发射雷达信号,并接收地面反射的信号。
根据信号的往返时间差,可以计算出地面位置和卫星之间的距离。
2. 雷达波束特征:由于存在雷达波束的宽度和形状,测量会有一定的误差。
波束的特征会影响到测量的精度和分辨率。
3. 多普勒效应:在卫星和地面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会引起多普勒频移效应。
通过分析多普勒频移,可以测量出地面的垂直速度。
4. 大地测量纠正:卫星测高数据还需要进行纠正,使其与地球基准面一致。
这需要考虑地球的椭球形状、引力场等因素,以获得准确的高程测量结果。
总的来说,卫星测高利用雷达技术测量地球表面的高度,通过计算雷达信号的往返时间差、波束特征、多普勒效应以及大地测量纠正等因素,得出高程信息。
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例如地形测绘、自然灾害监测等。
第三章GPS系统的组成与GPS信号 第四节GPS卫星信号
第三章 GPS系统的组成与GPS信号
•学习目标 •第一节 GPS定位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卫星的运行及其轨道 •第三节 卫星的星历与卫星位置计算 •第四节 GPS卫星信号 •第五节 GPS信号的接收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GPS测量定位技术
第三章 GPS系统的组成与GPS信号
3.数据码(D码)
数据码即导航电文,它包含着卫星的星历、卫星工作状态、时间 系统、卫星钟运行状态、轨道摄动改正、大气折射改正、由C/A码捕 获P码的信息等。
导航电文亦是二进制数码,依规定的格式组成,按帧向外播送, 每帧电文的长度为1500bit,播送速率为50bit/s。
GPS测量定位技术
二、GPS信号的结构
GPS卫星所采用的两种测距码,即C/A码和P码(或Y码)均属于伪随机码 (PRN),这种二进制的数码序列不仅具有良好的自相关特性,而且又是一 种结构确定,可以复制的周期性序列。
(1)C/A码
C/A码的码长较短,易于捕获,但码元宽度较大,测距精度较低,所以 C/A码又称为捕获码或粗码。
C/A码的码长 ; Nu 210 1 1023 bit
GPS测量定位技术
五、导航电文
GPS卫星的导航电文主要包括
卫星星历、时钟改正、电离层时
延改正、工作状态和C/A码转换到
捕获P码的信息。将这些信息以数
据,即以二进制码的形式向用户
发送,所以导航电文又称为数据
码,即D码。D码的基本单位是包
含1500比特的一个主帧,如右图
所示,其传播速率为50bit/s。一
GPS测量定位技术
第四节 GPS卫星信号
一、GPS卫星信号的内容
图3-9 GPS信号的产生
卫星测高基本原理
卫星测高基本原理卫星测高是指利用卫星测量地球表面相对高度的一种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卫星搭载的雷达设备向地面发射短脉冲信号,经过反射后接收回波信号,通过计算回波信号的时间差和相位差等参数来推算出地面的高度信息。
一、卫星测高的基本原理1.1 雷达测量原理雷达是一种主动探测设备,它能够向目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目标反射回来的电磁波。
在卫星测高中,雷达设备搭载在卫星上,向地面发射短脉冲信号,经过反射后接收回波信号。
由于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光速,因此可以通过计算发射和接收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差来确定目标物体与雷达之间的距离。
1.2 多普勒效应当雷达和目标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会产生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是指当一个振源向着一个静止观察者运动时,该振源所发出的频率将比其静止时的频率高,反之则低。
在卫星测高中,由于卫星和地球表面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因此回波信号的频率会发生变化。
通过测量回波信号的频率差异,可以推算出目标物体与雷达之间的相对速度。
1.3 相位差测量相位差是指两个波形在时间轴上的相对位置差异。
在卫星测高中,回波信号经过接收后会与发射时的信号进行比较,通过计算两个信号之间的相位差,可以得出目标物体与雷达之间的距离信息。
这种方法被称为相位差测量法。
二、卫星测高技术的应用2.1 地形图制作卫星测高技术可以用于制作地形图。
地形图是一种以等高线为主要表现手段来反映地面地形特征和等高分布规律的专业图件。
利用卫星测高技术可以获取地面各点的海拔高度信息,并通过计算画出等高线图。
2.2 自然灾害监测卫星测高技术也可以用于自然灾害监测。
例如,在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可以通过卫星测高技术实时监测地面的高度变化,及时预警和采取应对措施。
2.3 航空导航卫星测高技术还可以用于航空导航。
在飞行过程中,飞机需要不断地调整飞行高度以避免与地面障碍物相撞。
利用卫星测高技术可以实时获取地面高度信息,帮助飞机自动调整飞行高度。
第03章 卫星运动基础及GPS卫星星历
动。
§3.3 卫星的受摄运动
• 概述
G • 讨论二体问题时,六个轨道参数均为常数。 P 其中卫星过近地点的时刻τ也可用平近点角M0 S 代替。在考虑了摄动力的作用后,卫星的受 测 摄运动的轨道参数不再保持为常数,而是随 量 原 时间变化的轨道参数。卫星在地球质心引力 理 和各种摄动力总的影响下的轨道参数称为瞬 及 时轨道参数。卫星运动的真实轨道称为卫星 应 用 的摄动轨道或瞬时轨道。瞬时轨道不是椭圆,
2 影响卫星运行轨道的因素
G P S 测 量 原 理 及 应 用
GPS地球卫星在空间绕地球运行,除受地球引力作用外,
还受到日、月和其它天体的引力影响,以及太阳光压、大气 阻力和地球潮汐力等因素的影响。卫星的实际轨道变得非常 复杂,有不确定性,无法用简单而精确的数学模型描述。 各种作用力中, 地球引力的影响最大,其他作用力的影响
用用星历参数含义卫星prn06radradradsiradscusradcucradcisradcicradcrsmcrcmgpdctgdsiodcn卫星精度n卫星健康n卫星钟差时间偏差卫星钟速频率偏差系数卫星钟速变率漂移系数星历表参考历元星历表的数据龄期aode轨道长半径的平方根轨道偏心率按参考历元t0e计算的轨道倾角近地点角距按参考历元t0e计算的升交点赤经按参考历元t0e计算的平近点角平均角速度之差升交点赤经变化率轨道倾角的变化率纬度幅角的正弦调和项改正的振幅纬度幅角的余弦调和项改正的振幅轨道倾角的正弦调和项改正的振幅轨道倾角的余弦调和项改正的振幅轨道半径的正弦调和项改正的振幅轨道半径的余弦调和项改正的振幅gps周数载波l1和l2的电离层时延迟差星钟的数据龄期aodc0231899321079e060720000000000e040970000000000e020515365263176e040678421219345e020958512160302e000258419417299e010137835982556e010290282040486e000451411660250e080819426989566e080253939149013e090912137329578e050189989805222e060949949026108e070130385160446e070406250000000e010201875000000e030931000000000e030186264514923e080353000000000e030700000000000e01用用为了保持卫星预报星历的必要精度一般采用限制预报星历外推时间间隔的方法
卫星测高
卫星测高知识总结-------------申迎第一章卫星测高技术发展及应用概述1、卫星测高任务概况1)SKYLAB:最早搭载有高度计的卫星--高度计S193;第一次得到因海底特征引起的海洋大地水准面观测值;奠定了卫星测高学的技术基础。
2)GEOS3:地球动力学实验海洋卫星;第一颗专门用于测高的海洋地形卫星。
3)SEASAT:海洋卫星;持续时间99天;SEASAT首次提供了全球范围的海洋环流、波浪和风速。
4) GEOSAT(大地测量卫星 )、GFO(GEOSAT后续卫星)为美国海军测量海洋大地水准面GEOSAT :首次提供了具有重复性、高分辨率、长期性高质量的全球海面高数据集,标志卫星测高技术进入了成熟阶段。
5) ERS1/2(欧洲遥感卫星)、ENVISAT(环境卫星)ERS1采用PRARE:用来精确确定卫星位置(失败)6) T/P、JASON1/2T/P卫星观测精度是同期测高卫星中最高的两类卫星系列各自的主要特征?Topex/Poseidon卫星于1992 年8 月10 日发射,卫星轨道1336km,轨道倾角66°,重复周期为10 天。
T/P 由美国宇航局和法国空间局联合研制,其主要目的在于“观测和认识海洋环流”。
在这颗卫星上,携带了两个雷达高度计,还搭载了新的精密轨道确定系统,即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多普勒轨道学和无线电定位的卫星集成(DORIS)定轨系统。
相比早期的测高系统(SEASAT 和GEOSAT)而言,已经对T/P 实施了许多改进,包括特别设计的卫星、一整套传感器、卫星跟踪系统、轨道配置、以及精密轨道确定使用的优化重力场模型和专门的任务运转地面系统,因此,Topex/Poseidon 对于海洋环流特别是涡流的研究特别有用。
T/P 奠定了从空中对海洋进行长期性监测的基础,可以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每10 天一个重复周期提供全球动力海洋地形(DOT))或者海面高度(SSH)。
与早期测高卫星不同的是T/P 上搭载了两个高度计,一个是Topex 高度计,即NASA 雷达高度计(NRA: NASA Radar Altimeter),另一个是需要指出的是固态雷达高度计(SSALT:Solid State ALTimeter),有时叫做Poseidon-1 高度计。
第 4 章 卫星测高波形重跟踪技术new
距离门 Bin 编号 0-15 16-47 48-63 64-127
设计 ENVISAT-1 的 α − β 跟踪系统时有两个要求,首先,跟踪系统应该能够很好的跟踪 坡度固定的地面;第二,跟踪系统应该可以解释由于滤波器计算时间造成的时间间隔,这两 个要求都要满足。
α − β 跟踪系统本质上也是一个滤波器,它必须完成两个主要任务。首先,α − β 跟踪
系统是一个低通滤波器,然而,必须完成从输入到输出转变,α − β 跟踪系统在这方面存在 困难。因此,好的方法是尽可能的将两个任务分开,这是设计 RA-2 新 α − β 跟踪系统的指 导原则。图 4.2 为 RA2 使用的新的 α − β 跟踪系统,可以清楚的区别滤波功能阶段和外推 功能阶段。
(4.3.1)
例如 SEASAT 和 GEOSAT 高度计波形采样一般为 0~59,星载跟踪点 ntr = 29.5 ,转换因 子 G2 m = 0.4684375 ;ERS 的波形采样编号为 0~63,星载跟踪点 ntr = 31.5 ,距离转换因 子 G2 m = 0.4542310 ;ENVISAT-1 的波形采样为 0~127,由于存在偏移量 35,因此,星载 跟踪点 ntr = 46.0 ,而距离转换因子 G2 m = 0.468425715 ;T/P 的波形采样虽然为 0~127, 但是 T/P 的波形数据是经过压缩后进行存储的,其压缩方式如表 4.2 所示,经过压缩后,波 形编号为 0~63,因此,其星载跟踪点 ntr = 31.5 。而刚刚公布的 GFO 波形数据的跟踪点
4
第 4 章 卫星测高波形重跟踪技术
程称之为“重跟踪” ,从而与星上实时跟踪相区别。图 4.3 为重跟踪几何关系及重跟踪距离 改正示意图,由于波形受到反射面影响,星载跟踪点与实际波形前缘中点不符,该两个点间 的差异即为波形重跟踪距离改正。
测绘技术中常见的卫星测高原理
测绘技术中常见的卫星测高原理卫星测高原理是测绘技术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卫星测高可以实现对地球表面各个点的高程测定。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卫星测高的原理。
首先,要了解卫星测高的原理,我们需要了解卫星与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球上有许多地球测量卫星,它们通过激光或雷达等设备向地球表面发送信号,并在接收到信号的瞬间,通过计算等方法来确定信号的传播时间。
通过测量信号的传播时间,卫星可以得知信号从卫星到达地球表面的距离,进而计算出地球表面的高程。
其次,卫星测高原理的关键在于时间的测量。
卫星发送信号后,它会记录信号发送的时间,同时,地面上的接收站也会记录接收到信号的时间。
通过比较两者的时间,可以计算信号传播的时间。
然后,再结合卫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就可以计算出地面的高程。
而卫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则是通过卫星定位系统来测量的。
常见的卫星定位系统有全球定位系统(GPS)、伽利略和北斗系统等。
这些系统通过卫星与接收机之间的信号交互,可以精确地确定接收机的位置。
在进行卫星测高时,接收机的位置信息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与接收机位置的距离会影响最终计算的结果。
此外,卫星测高中还要考虑大气延迟的影响。
大气延迟是指卫星信号在穿过大气层时受到的干扰和延迟。
由于大气层中存在着不均匀的湿度和温度分布,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发生折射和散射,从而导致信号传播的时间产生偏差。
为了准确地计算出地球表面的高程,卫星测高系统需要对大气延迟进行补偿。
除了以上几点,卫星测高还需要考虑地球表面的重力影响。
地球上的重力场并不是均匀分布的,不同地方的重力加速度值存在差异,这也会对卫星测高的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在卫星测高中需要对重力场进行修正,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卫星测高原理是通过测量卫星信号传播的时间,并结合卫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大气延迟和地球重力场等因素,来确定地球表面点的高程。
卫星测高技术在地质勘探、地图制作、城市规划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最新6-卫星测高(1-2-3)资料ppt课件
25
1、卫星轨道误差
4)跟踪站坐标误差
不能准确确定跟踪站相对于地球中心的位置 是这种误差最主要来源。SLR可以准确确定 跟踪站坐标相对于地球中心的位置。 问题:
➢ 气候恶劣导致数据中断 ➢ 大多数SLR站集中在北半球 ➢ 大陆上而不是全球均匀分布
平均海面高模型
海洋重力场
15
4、卫星测高发展现状
卫星测高任务已成为国际海洋和气象计划的组成部分 ➢ 世界海洋环流实验WOCE ➢ 气候变化及预测WCRP ➢ 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 ➢ 观测厄尔尼诺(El Niño)现象的热带海洋-全球大气
TOGA
➢ 全球海洋数据同化实验GODAE 在上述计划中,卫星测高数据与这些计划观测数据的融 合处理,可以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大大拓展了原有计 划的研究领域。 目前,卫星测高已成为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和全球 大地测量观测系统GGOS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发射时间:2001年12月 发射机构:美国宇航局和法国空 间局 发射目的
主要目标是以不低于T/P的精度水 平来测定全球的海面地形,从T/P 和JASON-1高精度、长时间连续 观测数据得到全球的海面地形;
研究海洋环流,全球气候变化。 轨道参数
高度:1336km,轨道倾角:66⁰, 重复周期:10天
海面观测精度
它以卫星为载体,借助 于
空间技术 电子和微波 激光等高新技术
来量测全球海面高。
3
GEOS3-地球动力学实验海洋卫星
发射时间:1975年4月9日 发射机构:美国宇航局 发射目的:海洋地形观测,是第一颗专门 用于测高的海洋地形卫星 轨道高度:840km 轨道倾角:115° 轨道径向精度可达2m 受到存储能力的限制,GEOS3只进行了 三年约1680个小时的数据采集和观测, 直到1978年12月任务结束。 卫星轨道高,造成返回信号强度减弱和星 下点足迹变大,使用脉冲压缩技术解决, 该技术的应用使得分辨率的提高成为可能 。
卫星测高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卫星测高技术的原理及应用1. 引言卫星测高技术作为一种基于卫星遥感的测量方法,能够实现对地球表面的高程信息进行获取和分析。
本文将详细介绍卫星测高技术的原理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 卫星测高技术的原理卫星测高技术主要基于卫星搭载的雷达系统进行测量。
其原理如下:•雷达发射波束:卫星通过雷达系统发射一束电磁波,通常使用的是微波或者激光波,发射波通过天空中的大气层传播。
•波束的反射:波束在地球表面反射,并以散射的形式返回到卫星上。
•接收和处理反射信号:卫星接收到反射信号后,利用计算机和相关算法对信号进行处理,以获取地球表面的高程信息。
•数据生成和分析:卫星将处理后的数据生成高程图或点云数据,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应用。
3. 卫星测高技术的应用3.1 地质测量卫星测高技术在地质测量领域的应用广泛。
通过对地表高程的测量,可以实现地质构造的精确描述和分析,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防控提供重要依据。
此外,卫星测高技术还能够用于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通过高程数据的测定,可以准确掌握地下水的分布情况,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2 基础设施规划卫星测高技术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中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高程数据的获取和分析,可以准确绘制出地面的高程图,帮助规划人员合理确定道路、桥梁、建筑物等的位置和高度,保证基础设施的平整、安全和稳定。
此外,卫星测高技术还可以用于海洋工程建设,如海上风电厂和港口码头的规划和建设,通过高程数据的获取,可以保证海洋工程的建设质量和安全性。
3.3 气象预测卫星测高技术在气象预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测量地球表面的高程数据,可以了解地形的变化和地势的起伏,从而对大气的流动和气压的分布有更准确的认识。
这对于天气的预测和气象灾害的预警非常重要。
此外,卫星测高技术还可以提供海洋高度的测量,对海洋气象的研究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3.4 农业生产卫星测高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也有广泛应用。
通过高程数据的测量,可以了解土地的高低起伏和土壤的质地,进而指导农业生产的决策。
基于动态聚类分析的卫星测高波形分类
2 1 1 01 年 0月
大 地 测 量 与 地 球 动 力 学
J OUR NAL OF GE ODE Y AND GE S ODYNAMI S C
Vo _ 1 N . l3 o 5
0c .. 01 t 2 1
文章编 号 :6 15 4 ( 0 1 0 -1 1 5 17 -9 2 2 1 ) 50 0 - 0
3 K yL brtr o aeE v omet n o e , nsyo d ct n u a nvrt , ) e aoaoyo G s c n i n n a dG ds Miir E uai ,W h nU i sy fe p r e y t f o ei
Wu n 4 00 9 ha 3 7
摘 要 结合卫星测高回波波形特征, 以移动最小欧氏距离为相似度统计量, 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聚类分析原理
的雷达测高波形分类算法——最短距 离法 , 实现 了对雷达测 高波形 的有效分类 。利用穿 过台湾海峡 的 r P波形数 r /
据, 对比分析 B t- e 5和脉 冲峰值方法分类结果 , a 验证 了该分类方法 的可行性 , 并确 定 了近海 测高波形合理 分类 的 K
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关键词 卫星测高; 波形分类;/ 卫星; TP 动态聚类分析 ; 最短距离法 中图分 类 号 :2 7 P0 文献标 识码 : A
CLAS FI SI CATI N O OF ATELLI S TE ALTI ETER AVEFo RM S M W
BAS ED oN DYNAM I C CLUS TER ANALYS S I
Zh u Ha o o¨
,
W a g Hah n ,Lu ia ,Zh u Bo a g )a d Zh u L n i n io g '’ o Zh c i' o y n ’ n o ibn )
完整word版,卫星测高原理及其应用_图文(精)
62 翟国君 ,等卫星测高原理及其应用第 22 卷年龄存在着突变 ,结果引起大地水准面起伏的短波部分具有阶梯状的特征 ,从年轻、较浅的一边向年老、较深的一边下降 ,其幅度在 100 ~ 150km 的距离上为几厘米到几米之间。
由于与海洋岩石圈的冷缩有关的热补偿作用 ,对于半空间和板块这两种模型 ,大地水准面高的变化是年龄的函数 ,故通过对大地水准面起伏形态的分析 , 可以研究岩石圈的变化。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 ,仅利用上述方法研究海山海沟的检测 ,其水平位置精度和垂直位置精度都比较低 , 只能达到 500~1000m 的量级 ,究其原因 ,主要是缺乏必要的高精度的外部控制 ,而只利用相关性的缘故。
为了克服这一不足 ,Smith 和Sandwell 又提出了用稀疏的船载水深测量 ( 测线间隔数百千米作控制 , 采用密集的测高卫星地面轨迹等数据来推测海底地形 , 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 精度可达 1∶100m 左右。
可以预期 , 如果缩小船载水深测量测线的 414 卫星测高在海洋测绘中的应用为了保证舰船的航行安全 , 测量海洋水深及地貌、出版航海图书资料等是海洋测绘的首要任务。
由于测量条件的限制 ,仍有大量的海域 ( 尤其是大洋里没有进行过详细的水深测量 ,人们对大洋底的地貌形态仍知之甚少。
根据重力学知识 ,人们知道局部的大地水准面异常与海山海沟的出现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因此 , 在无图海域 , 由卫星测高得到的大地水准面数据可被用于探测和预报海深。
由于每种类型的海底构造单元对大地水准面都有特定的响应 , 人们已经通过系统地研究分析卫星测高数据 ,发现了许多未曾预料到的海山、海沟的存在 ,在有些情况下还发现了断裂带、甚至消减带。
在测高卫星发射之前 ,人们关于海底海山总数的知识十分贫乏。
例如 ,1967 年人们借助强大的火山地震群才发现了麦克唐纳海山( 29° S ,140° W , 而它的顶部离海面只有 49m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 (θ ) ≈ G0 e − (2/γ )sin
同时 r =
2
θ
(3.2.6)
h 2 + ρ 2 ,因而,(3.2.4)式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武汉大学
雷达高度计观测及应用基础理论
“现代大地测量技术”丛书
PFS (t ) =
Gλ (4π ) L p h 4
2 0 3 2
∫ ∫
0
∞
2π
δ (t −
0
2h 1+ ε 2 ) c σ (ψ ) 2 2 [1 + ε ]
(3.2.4)
式中: λ :雷达载波波长; L p :双程传播损失; δ(t − 2 r / c) :相对于时间延迟的 传输 δ 函数, c 为光速;G (θ , ω ) :雷达天线的增益; r :从雷达到地面反射基本面元 dA 的距离 。 其中平坦地面的脉冲响应的几何关系如图 3.3 所示。 图中 xy 平面相应于平均平坦表面, 而 z 轴为雷达天线到地表面星下最低点的直线。雷达天线的视轴与 z 轴的夹角为 ξ ,视轴在
§3.2.2 布朗模型
Brown 在 1977 年基于物理光学理论,假设:1)散射面是由足够多的随机独立的散射单 元组成; 2)在整个平均回波构成的过程中,整个雷达照明面积内的面高度统计可以假设成 是恒定的;3)散射是一个纯量(无向量)过程,没有极化影响,并且与频率无关;4)散射
武汉大学
雷达高度计观测及应用基础理论
∞
(3.2.13) 在上式中,将时间参数转换为 τ=t − 2h / c ,同时注意到星载高度计的 cτ / h << 1 ,上 式可进一步简化为( τ ≥ 0 ) :
PI (t ) = q ( z ) * PFS (t )
0
(3.2.3)
函数 PFS (t ) 与后向散射截面 σ 、天线增益及雷达到反射面距离有关。 PFS (t ) 所指的平 均平坦表面为一个脉冲所能照明的范围, 并假设其粗糙度很小, 但在每单位散射面积内具有 相同的后向散射截面 σ ,同时将其作为真实地面来理解。尽管这是一个人为的假设,但对
§3.2.1 观测原理
任何一种高度计的关键原理都是基于所返回的脉冲形状和时间信息的, 图 3.1 显示了一 个脉冲从平坦海面返回的过程。如果反射面是光滑的理想反射面,当脉冲前进时,雷达照明
武汉大学
雷达高度计观测及应用基础理论
“现代大地测量技术”丛书
区域从点到圆盘状快速增加,然后,随着脉冲的消失,变成一个圆盘慢慢向外扩散,而圆环 的面积近似保持不变。 从反射面返回的信号的能级与反射面积成正比, 随着脉冲信号的不断 撞击反射面,使得圆盘面积快速增大,直到形成圆环。然后圆环大小保持不变,直到圆环到 达雷达波束的边缘,返回信号才开始消失。从而,回波功率表现为:在脉冲信号未到达反射 面之前,接收机接受的返回功率理应为零,但由于存在热及电流噪声,功率一般不为零;随 着信号的逐渐返回,功率逐渐增大,从而出现一个上升幅度很大的前缘上升区;当达到最大 信号后, 回波功率逐渐减小, 出现一个后缘逐渐下降的衰减区。 如果反射面不是平坦光滑的, 而是由高度服从正态分布的点散射体组成, 那么脉冲需要较多时间撞击所有的散射体, 因而 回波上升时间就会变得较长。 如图 3.1 所示,如果脉冲在时刻 t = 0 时发射,参考时间为 t0 和 t1 , t0 为卫星天线接收 到信号时刻,有
图 3.2 理想情况下的海面回波
将这种概念应用于海洋表面, 人们可以认为回波斜面直接与有效波高 (SWH: Significant Wave height)有关系,斜面中点可以表示为与海面高度有关的量,而总的回波功率与后向散 射系数成正比,反过来,与小尺度海面的粗糙度有关,最终与风速有关。 实际上, 真正的回波是由许多散射点的回波信号的总和组成的, 每一个散射点都具有随 机的相位和振幅(图 3.2) ,因此,每一个回波都受统计波动性的影响。为了实现实时跟踪, 并且压缩数据量以将数据发布到地面处理部分, 通常将所有的回波取平均, 同时还能减小统 计波动性的影响。
t0 = 2
h c
(3.2.1) (3.2.2)
t1 = t0 + τ
式中 h 为卫星到地面最近点间的距离, τ 为脉冲宽度。高度计脉冲与时间有如下关系:
脉冲宽度
反射面
返回功率
时间
t0
t1/ 2
t1
t2
图 3.1 高度计脉冲与地面交互作用及返回功率
t = t1 :球壳的后部分到达海面,亮度圆盘即变成为一个圆环,圆环半径继续增大,同
0 ∞
2b 4 cos ξ ) I n (a ) ⋅ exp([− (1 − ) + b]) ⋅ γ (1 + ε 2 ) a
n 2
δ (t −
2h 1+ ε 2 ) c ρd ρ [1 + ε 2 ]2
(3.2.12) 式中 I n (⋅) 为二阶贝塞耳函数,而且根据该序列的收敛性,可以交换求和过程和积分过 程。 当变量变换在一个恰当范围内时, 可以计算上式的积分, 同时 Brown 指出, 当 t < 2h / c 时, PFS (t ) = 0 ,当 t ≥ 2h / c 时,(3.2.12)式又可写成
的,而 σ 0 与 z 轴的角度 (ψ , φ ) 有关。 z
h
r
ξ
θ
ρ ψ
y
φ
φ
x dA
ω
图 3.3 平坦地面脉冲响应的几何关系图
Brown 为了处理的方便,还假定天线增益与 ω 无关,也就是说是一个圆对称的波束。 Brown 还假设每单位散射面元的横截面 σ 0 (ψ , φ ) 与 φ 无关。尽管作了这些假设,但是因为 对于典型的星载高度计,其脉冲宽度很小,波束宽度也很窄,所以上述假设基本上还是有效 的。换句话说,在一个发射角度很小的圆形有效“照明”区域情况下, σ 基本上可以看成
xy 平面的投影与 x 轴的夹角为 φ ,dA 为某一个基本散射面元,从雷达天线到基本散射面元
的直线与视轴的夹角为 θ ,而从雷达天线到基本散射面元的直线与 z 轴的夹角为 ψ ,天线
(θ ,ω ) 相对于 xy 平面的高度为 h 。应该指出的是天线增益是用与视轴有关的角度 来描述
4
第 3 章 卫星测高波形理论与处理方法
时圆环保持面积大小不变,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圆环的外沿增加到雷达波束的边缘。
2
第 3 章 卫星测高波形理论与处理方法
0 < t < t0 :雷达高度计按球形脉冲向海面传播,在地面上所能接收的球面积可以根据
天线的波束宽度确定。
t = t0 :在这一瞬间,当入射脉冲接触海面时,它照明海面呈现出一个亮点,同时,反
§3.2 测高回波基本理论
卫星测高的基本观测量为距离、有效波高和海面风速,其中距离由时间确定,有效波高 由回波前缘确定,而海面风速由波形后缘确定。 通常,卫星天线指向星下点,那么所观测的距离就是以星下点为圆心,半径约为几公里 的卫星足迹内的平均距离。但是,卫星天线不可能准确指向星下点,从而产生指向误差。一 般将雷达天线的视轴方向与卫星星下点方向的夹角称为卫星的指向角或姿态角, 由于这个角 度表示了两个方向的不一致性,经常将这个角称为卫星指向角误差,通常用符号 ξ 表示。卫 星测高波形理论及其应用必须考虑卫星指向角的影响。
(3.2.7)
4 cos ξ ⋅ exp{− [1 − ] + b + a cos(ϕ − ϕ ) − b sin 2 (ϕ − ϕ )}dϕρ d ρ 2 1+ ε γ
2
式中:
ε =ρ/h
a= 4ε sin 2ξ γ (1 + ε 2 )
(3.2.8)
(3.2.9)
b=
4ε 2 sin 2 ξ γ (1 + ε 2 )
第 3 章 卫星测高波形理论与处理方法
第3章 卫星测高波形理论与处理方法
§3.1 引言
卫 星 雷 达 高 度 计 是 一 个 向 下 观 测 的 主 动 式 微 波 仪 器 ( AMI : Active Microwave Instrument ) 。它通过向海面垂直发射一个短脉冲,然后接收从海面反射回来的脉冲,根据发 射脉冲和接收脉冲间的时间间隔, 以及返回波形所包含脉冲辐射与地面相互作用的相关信息, 就可确定距离以及与海面相关地球物理学参量。 卫星测高反回波形模型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1977 年布朗( Brown, 1977)所作的研究,之 后,海恩( Hayne,1980)在 1980 年又对布朗提出的模型根据 SEASAT 高度计的应用情况进 行了简化,以便于计算和处理。由于 ENVISAT-1 上高度计使用了布朗模型和海恩模型,所 以,在这一章里,首先分析测高波形形成的基本原理,然后,重点介绍并推导布朗模型和海 恩模型;最后以 ENVISAT-1 和 JASON-1 高度计使用的波形处理算法为例,详细阐述冰 1 (ICE1) 、冰 2(ICE2) 、海冰(SEA-ICE) 、海洋 -1( OCEAN-1)和海洋-2( OCEAN-2)波 形处理的有关算法,同时研究了波形的有关应用。
只需确定 θ 作为 ρ 和 φ 的函数, 在(3.2.4) 是一个常量。 在上述假设之下, 根据 dA = ρdρdψ , 式中对 φ 积分即可。根据余弦定理和一些三角恒等式,可以得到
cos θ =
cos ξ +
ρ
sin ξ cos(ϕ − ϕ ) h 1 + ( ρ / h) 2
(3.2.5)
天线增益可用一个高斯函数近似,即
射信号开始反射回卫星。
t0 < t < t1 :随着时间的增加,亮点变成圆盘的中心,其面积也增加。
卫星接收机接收到的返回功率正比于照明的海面面积。 回波功率在从 t0 到 t1 期间增加很 快, 一直持续到脉冲后沿到达海面的时刻 t1 , 这之后, 功率保持为常数。 事实上, 在 t1 时刻, 由于高度计天线模式的作用,非星下点散射的减弱,功率就开始衰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