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居研究发展概述

合集下载

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传统民居广义可以包括住宅、祠堂、庙宇乃至道路、绿化等整个居住环境。

狭义讲可以专指民间传统的居住建筑,也就是住宅,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一种。

今天说的传统民居是居住建筑。

回顾传统民居的发展简史,远古时候原始人利用天然穴居、巢居栖身居住。

新石器时期,农耕生产促使原始人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建了人造穴居和干阑等建筑的形式。

虽然受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建筑单体还比较独立分散,但已经开始组织原始的聚落和城市。

夏朝的建筑遗存极少,商周时期建筑遗存开始增多。

商周时期我国北方主要发展了在夯土房基上砌筑木柱梁架的建造方式。

空间组织上出现了院落形式。

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的宫殿遗址考古发现,一号宫殿布局呈周围围墙环绕的院落形式。

再比如陕西岐山凤雏村考古发现的一组西周院落遗址,这是傅熹年先生根据考古资料绘制的复原图,它的平面是一个日字形。

沿中轴线上有影壁、门、堂、廊、室,还有两边的塾、厢,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合院空间组织。

这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文献方面,《仪礼》中也记载了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的平面形制,庭院式住宅门、堂、庭院、左右厢房以及后寝。

这与后来汉族习用的合院住宅平面已有颇多共同之处,所以这个时期的院落组织可以看作是汉族习用的合院式民居院落的雏形。

秦汉时期的民居仍然缺少地面遗存,但根据汉代时期的文献资料以及画像砖石、明器等提供的建筑图像,建筑史学家们已经获得了对汉代民居建筑的一个基本概念。

首先,汉代民居多以庭院式的组合出现。

如广东出土的明器陶楼,有小型的三合院。

L形院口字形院日字形院湖北云梦出土的东汉陶楼都是合院的形式。

四川成都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上有组两路两进院的形象。

包括主院和侧院,主院分成前后院。

前院比较扁长,有停歇过渡的作用。

后院方整开阔,是主要庭院。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及路径探索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及路径探索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及路径探索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及路径探索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可以追溯至古代,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在早期,中国民居建筑与土地资源、气候条件、地方风土人情紧密相连,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技艺。

本文将探索中国民居建筑研究的历程和路径。

一、古代民居建筑研究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研究起源于古代文化的探索,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中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古代民居的信息。

例如,出土的古代居民的遗址和遗迹,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周礼》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之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古代民居建筑的形制和分布。

此外,《尚书》、《礼记》等也有关于古代居住环境的描述。

这些文献让学者们对古代民居建筑有了初步的了解。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学家陆游的《千家诗》也为古代民居建筑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陆游以一千首诗歌的形式,描述了他对古代建筑的观察和思考。

这些诗歌揭示了古代民居建筑的特点和审美价值。

二、现代民居建筑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中国民居建筑研究逐渐走向系统性和科学化。

20世纪初,学者们开始使用考古和历史文献的方法对中国古代民居进行研究。

他们通过收集和整理古代文献,推测当时的建筑形制和设计理念。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古代民居建筑的特点和演变。

20世纪中期,中国出现了民间建筑学的研究。

研究者们开始深入农村地区,调查和记录民间建筑的情况。

这些调查资料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古代民居建筑照片和文献。

研究者们通过比较和分析这些材料,探索了中国民居建筑的发展和变化。

21世纪初,中国开始进行一系列全国性的民居调查和保护工作。

例如,《中国传统村落》工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通过对全国各地传统村落的调查和研究,学者们整理出了大量有关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信息。

三、当前民居建筑研究在当前,中国民居建筑研究正朝着更加综合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学者们开始关注中国民居建筑的保护和传承。

许多传统的民居建筑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研究者们积极参与保护工作,通过提出合理的保护方案和设计理念,推动传统民居的现代化更新。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传统民居广义可以包括住宅、祠堂、庙宇乃至道路、绿化等整个居住环境。

狭义讲可以专指民间传统的居住建筑,也就是住宅,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一种。

今天说的传统民居是居住建筑。

回顾传统民居的发展简史,远古时候原始人利用天然穴居、巢居栖身居住。

新石器时期,农耕生产促使原始人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建了人造穴居和干阑等建筑的形式。

虽然受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建筑单体还比较独立分散,但已经开始组织原始的聚落和城市。

夏朝的建筑遗存极少,商周时期建筑遗存开始增多。

商周时期我国北方主要发展了在夯土房基上砌筑木柱梁架的建造方式。

空间组织上出现了院落形式。

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的宫殿遗址考古发现,一号宫殿布局呈周围围墙环绕的院落形式。

再比如陕西岐山凤雏村考古发现的一组西周院落遗址,这是傅熹年先生根据考古资料绘制的复原图,它的平面是一个日字形。

沿中轴线上有影壁、门、堂、廊、室,还有两边的塾、厢,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合院空间组织。

这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文献方面,《仪礼》中也记载了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的平面形制,庭院式住宅门、堂、庭院、左右厢房以及后寝。

这与后来汉族习用的合院住宅平面已有颇多共同之处,所以这个时期的院落组织可以看作是汉族习用的合院式民居院落的雏形。

秦汉时期的民居仍然缺少地面遗存,但根据汉代时期的文献资料以及画像砖石、明器等提供的建筑图像,建筑史学家们已经获得了对汉代民居建筑的一个基本概念。

首先,汉代民居多以庭院式的组合出现。

如广东出土的明器陶楼,有小型的三合院。

L形院口字形院日字形院湖北云梦出土的东汉陶楼都是合院的形式。

四川成都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上有组两路两进院的形象。

包括主院和侧院,主院分成前后院。

前院比较扁长,有停歇过渡的作用。

后院方整开阔,是主要庭院。

院北有座堂屋,屋内两人对坐。

可以看到庭前翩翩起舞的仙鹤。

侧院也分成前后两部分。

前院做厨房杂务等辅助功用。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及路径探索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及路径探索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及路径探索中国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中国民居建筑的研究历程中,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形成了一条独特的研究路径。

中国民居建筑的研究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的学者们主要从建筑结构、材料和工艺等方面对民居建筑进行研究,探讨建筑风格的演变和发展规律。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民居建筑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和文化特征,成为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现代以来,随着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的兴起,中国民居建筑的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点。

学者们在传统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建筑学理论和方法,对中国民居建筑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民居建筑研究的路径探索中,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对中国民居建筑的历史演变和地域特色进行系统研究。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民居建筑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差异和联系,揭示中国民居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演变规律。

其次,对中国民居建筑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民居建筑的结构构造、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的探讨,揭示中国民居建筑的建筑特点和技术特色,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另外,对中国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对民居建筑的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进行研究,揭示中国民居建筑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推动其在当代建筑领域的传统和创新的结合。

总的来说,中国民居建筑的研究历程和路径探索,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需要学者们共同努力和探讨。

通过对中国民居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建筑文化的精髓,为建筑领域的发展和传承贡献力量。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及路径探索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及路径探索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及路径探索(原创版)目录一、引言1.介绍中国民居建筑的独特性和重要性2.阐述研究中国民居建筑的必要性和价值二、中国民居建筑研究的历程1.古代民居建筑研究2.近现代民居建筑研究3.当代民居建筑研究三、中国民居建筑研究的路径探索1.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2.民居建筑的创新与发展3.民居建筑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四、结论1.总结中国民居建筑研究的历程与成果2.对未来民居建筑研究的展望正文【引言】中国民居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民居建筑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研究中国民居建筑不仅可以了解我国不同地域、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还能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本文将探讨中国民居建筑研究的历程及路径探索。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的历程】一、古代民居建筑研究古代民居建筑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古代建筑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以及对古籍中建筑技术的整理。

这些研究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代民居建筑的风格、结构和技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近现代民居建筑研究近现代民居建筑研究主要关注民居建筑的类型、分布和演变。

在这个阶段,研究者开始关注民居建筑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民俗文化等因素的关系,从而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当代民居建筑研究当代民居建筑研究更加注重民居建筑的实用性、舒适性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探讨民居建筑的设计、施工和运行,以期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提高建筑质量和居住环境。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的路径探索】一、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是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

研究者需要对传统民居建筑的结构、材料、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有效的保护措施,同时探索传统民居建筑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与创新。

二、民居建筑的创新与发展民居建筑的创新与发展需要研究者在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和设计理念,提高民居建筑的性能、功能和美观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民居建筑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

中国的民居建筑不仅秉承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风貌。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概述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的历史。

远古时期,中国的居民主要居住在洞穴或简陋的茅草屋中。

这些原始民居并不注重建筑风格和装饰,只求能提供基本的居住环境和保护。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氏族部落的形成,中国人开始建立更加结实耐用的房屋。

他们使用竹木等天然材料,修建木构与土墙相结合的房屋,形成了早期的中式民居建筑风格。

古代中国的居住方式广泛地反映在其商代和周代的宫殿和寺庙建筑中。

商代的宅院采用了"四合院"的布局,即以中心庭院为中心,四周行道所围。

这种建筑形式不仅提供了私密性和安全性,同时也适应了中国特殊的气候条件。

周代的宅院延续了商代的建筑布局,但增加了更多的装饰和细节,体现了封建社会对建筑豪华和身份象征的追求。

随着中国历史的进程,民居建筑逐渐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格。

秦汉时期,由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封建制度得到加强,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明确,民居建筑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城市居民住房以砖石为主,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富庶民居;而农村居民则多选择使用土木材料,建造简易的农舍。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进入中国,寺庙建筑开始兴起。

中国的佛教寺院建筑风格注重层次感和纵深感,通过丰富的屋檐和柱礅雕刻来增加建筑的艺术性。

这时期的住宅建筑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延续了宋代以前的建筑风格,但注重内部装饰和室内空间的布局。

宋代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鼎盛时期。

宋代的民居建筑注重以木材为主要材料进行建造,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宋代的宅院逐渐扩大规模,增加了更多的庭院和花园,建筑形式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明代时期,中国的民居建筑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明代的社会经济繁荣,人民财富积累,民居建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中国民居研究发展概述

中国民居研究发展概述

中国民居研究发展概述摘要:民居是广大劳动人民长期在生活生产中与自然、社会相协调、适应的智慧结晶。

中国民居的研究发展源于十九世纪30年代,经过几十年大发展,成果卓著。

本文按研究中国民居发展的特征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对每个阶段的特征、代表著作作了一个概况说明。

关键词:民居研究;发展概述中国民居研究史可分为三个时期。

前两个时期多用传统的建筑学手段通过实地测绘、查阅资料等方法深入地研究了民居单体的布局、构造、空间、功能和历史等方面的内容,为当今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个时期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开始相结合。

理论研究方面,成果往往采用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进一步研究了聚落的选址布局、景观绿化、单体空间、社会文化及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内容,产生了新的理论以及如建筑心理学、建筑生态学、建筑物理学等活跃的综合学科。

工程实践方面,成果则侧重采用实际手段发展、利用和保护乡土聚落。

1:第一个时期约在1930-1950年前后,为民居基础研究开拓阶段民居研究方面,1934年,龙飞了的《穴居杂考》[1]总结了对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份窑洞考察的成果;1941年,刘敦桢的《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2]首次将民居作为独立的建筑研究类型;此外还有如1944年,刘致平的《云南一颗印》和《四川住宅建筑》著论稿,于1990年才正式发表[3]。

技术研究方面,1934年梁思成编著《清式营造则例》[4]。

该阶段以提出民居概念、小规模研究团体、小范围普查为特点。

2:第二个时期约在1957-1980年,为民居基础研究完善阶段从总体上看,类型方面见1957年刘敦桢编著的《中国住宅概说》[5],正式将民居列为一种传统建筑类型,并以民居平面的特点将民居类型划分为9类;技术方面见1959年姚承祖等编著的《营造法原》[6]。

从地域上看,同年,张仲一等合著《徽州明代住宅》[7]和贺业钜的《湘中民居调查》[8];1958年,同济大学建筑系编写的《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9];1960-1963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写的《浙江民居调查》是这一时期内容详实、方法科学、成果卓著的代表。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及路径探索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及路径探索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及路径探索(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民居建筑研究的历程1.初期阶段2.中期阶段3.现代阶段三、中国民居建筑研究的路径探索1.历史文化角度2.社会经济角度3.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角度4.技术创新角度四、结论正文【引言】中国民居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研究中国民居建筑,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促进现代建筑设计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民居建筑研究的历程进行梳理,并探讨未来的研究路径。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的历程】【初期阶段】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始于 20 世纪初,这一时期主要以西方建筑学理论为基础,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描述和分析。

代表性成果有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等。

【中期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中国民居建筑研究进入中期阶段。

这一时期,研究者开始关注民居建筑与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关系。

代表性成果有刘敦桢的《中国住宅建筑史》等。

【现代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中国民居建筑研究进入现代阶段。

这一时期,研究者借鉴西方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深入挖掘中国民居建筑的价值和特点。

代表性成果有吴良镛的《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等。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的路径探索】【历史文化角度】从历史文化角度研究中国民居建筑,可以更好地理解民居建筑的发展脉络,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社会经济角度】从社会经济角度研究中国民居建筑,有助于揭示民居建筑与社会经济制度、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角度】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中国民居建筑,可以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关于节能、环保、绿色等方面的借鉴。

【技术创新角度】从技术创新角度研究中国民居建筑,可以挖掘传统建筑技艺的现代价值,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结论】总之,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丰富多彩,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

1第一讲--民居的发展

1第一讲--民居的发展
中国传统民居
第一讲.民居的历史发展
一.民居的概念:

在中国,《中国大百科全书》将民居定义为“宫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筑” 。今天, 中国建筑界的大多数专家和学者都不同意将民居的概念仅局限于住宅 , 而是认为它的内涵应该扩大到城镇和村落中与生活相关的各类建筑, 甚至是 聚落本身。大体而言, “民居”被界定为非官式的、非专家现象的限于日常生 活领域的人类居住环境。

二.民居的沿革
1.原始社会 • 原始社会的居住建筑主要为巢居和穴居为两种形式。 巢居:在原始社会初期,单指建于树上的居住形式。后也指底层架空的居住形式 穴居:由自然山洞发展而来,逐步发展为人工挖掘洞穴。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 实例:西安半坡村 两种住房形式:方形和圆形
半坡遗址挖掘现场
半坡遗址圆形房屋基址
•舍宅为寺
4. 隋唐五代
•敦煌壁画及其它绘画 •贵族宅第用乌头门,作为地位表示之一 •仍用直棂窗回廊绕成庭院(廊院式住宅)
•家具形式大变革
乌头门
唐人宫乐图
5. 宋
•住宅形式多样,住宅由门屋厅堂、廊庑组成四合院布局 •屋顶形式是歇山、悬山,但变化丰富,自由活泼 •前厅后寝常用穿廊呈工字形平面廊庑由厢房代替,成真正四合院 •住宅园林化
正始于此时。而之前即使是大型宫
殿,也都是土木混合结构,而非全 木结构。
在建筑风格上, 自汉朝开始基
本都是古拙端正而严肃的汉代风格 ,建筑多使用挺直方正的直线,从 唐朝开始,建筑风格转为豪放富丽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现存唐代木构建筑中规模最大)
,多使用遒劲挺拔的曲线。
唐代地方城市与长安、洛 阳一样,民宅建在坊内,而 把官署和主要官员住宅放在 子城中。 一般民居仍是土墙承重, 上架梁檩,草顶民居相当普 遍。

中国文化之”中国民居“

中国文化之”中国民居“

适的方位和布局,以趋吉避凶。
03
山水格局
风水注重自然环境的美学价值,认为山水格局的和谐能够带来吉祥和好
运。因此,在民居周围的环境中,人们会刻意营造出山水相依、景色优
美的格局。
民居与家族观念
家族聚居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观念非常重要。民居作为家族聚居的场所,体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 向心力。在民居的布局中,家族成员的居住空间通常按照辈分和地位进行安排,体现了尊 卑有序的传统伦理观念。
苏州水乡民居的实例分析
总结词
苏州水乡民居是中国江南地区的典型民 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水乡环境而 闻名。
VS
详细描述
苏州水乡民居通常临水而建,房屋多为两 层楼房,采用白墙、黛瓦、木结构的建筑 风格。建筑布局紧凑,注重私密性和景观 的融合。水乡民居的特色在于其与水环境 的紧密结合,如设置船坞、石拱桥等水上 设施,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
中国文化之“中国民居”
目录
• 中国民居的历史演变 • 中国民居的建筑风格 • 中国民居的文化内涵 • 中国民居的建筑材料与技术 • 中国民居的未来发展 • 中国民居的实例分析
01
中国民居的历史演变
古代民居
01
02
03
木结构建筑
古代中国民居多采用木结 构,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 料,结构形式多样,如抬 梁式、穿斗式等。
03
中国民居的文化内涵
民居与风水
01
风水理念
风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居住环境与自然、宇宙
的和谐关系。在民居的选址和布局中,风水观念深刻影响了人们的居住
理念和建筑形式。
02
方位与气场
风水讲究方位和气场,认为不同的方位和气场对居住者的命运和健康有

【旅游行业】我国传统民居旅游发展研究综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旅游行业】我国传统民居旅游发展研究综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旅游行业】我国传统民居旅游发展研究综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我国传统民居旅游发展研究综述姓名: 范凤龙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 旅游管理班级: 旅游管理62班学号: 2226224指导教师: 秦淳霞职称: 讲师2009年6月20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我国传统民居旅游发展研究综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范凤龙指导教师秦淳霞摘要: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民居旅游资源的魅力已为人们所知。

传统古民居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有着重要的旅游价值和广泛的旅游市场。

传统古民居旅游发展的经济效应十分突出,但旅游发展也推动或加速了古民居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一些能反映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民居正遭受各种破坏,传统民居的旅游开发面临着许多问题,本文对传统民居的定义和特点,我国传统民居旅游开发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开发的思路、对策等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传统民居;旅游开发;思路与对策Review of researches on tourism development oftraditional dwelling-houses of China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Fan FenglongTutor Qin ChunxiaAbstract:As tourism is developing rapidly today, traditional dwelling-houses’ enchantment is well-known. Traditional ancient dwell houses are specific tourist recourses of important tourist value, which has a massive tourist market. The economical benefit of tourist development in traditional dwelling-houses is remarkable,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tourist development promotes and accelerates the changing of socio-cultural condition of traditional ancient dwell houses tourist areas, some traditional dwelling-houses which somewhat embody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are suffering from all kinds of destroys, the exploitation of traditional dwelling-houses faces many problems, this text starts from traditional dwelling-houses’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tate and problemsof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dwelling-houses, puts in order some strategies of traditional dwelling-houses’ exploitation.Key words: traditional dwell houses;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ies幅员辽阔的领土,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和众多的少数民族共同造就了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民居,它们是各个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晶,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文化性、历史性、民族性。

古代民居建筑的特点与发展

古代民居建筑的特点与发展

古代民居建筑的特点与发展古代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内外闻名的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

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历史悠久,参杂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呈现出不同的建筑风貌和建筑特征。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民居建筑是重要的建筑类型之一,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

本文将从古代民居建筑的发展历程、院落的组合方式、建筑材料、样式、色彩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其特点和发展。

一、古代民居建筑的发展历程古代民居建筑建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早期的先民定居,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民居建筑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变迁。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民居建筑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一般采用松木、榆木、柳木、檀木等林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捆绑的方式相互支撑,搭起了用于遮盖的屋面。

到了商朝时期,几何学的发展为建筑的精确度提供了技术保证,墙面开始出现了雕刻,建筑形式趋向成熟,主要体现在商代出现的司母戊鼎中,可以看出壶的外形趋于稳重,像建筑的仿佛。

到了西周,民居建筑的建造经验和技艺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建造技术上增添了许多创新的元素,不仅采用了建筑的基本元素进行增强,还采用了陶土砖和石头等材料,建筑材料愈加丰富。

到了春秋时期,民居建筑发生重大变革,出现了小规模的城市化,一些石板路铺设在唐筐和洛河中,开始利用土块等原料来建造,甚至还出现了瓦房墙和杉树屋等特殊建筑形式。

古罗马时期,民居建筑的建造精度不断提高,建筑形式也愈加成熟。

随着城市和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规模更大的古代民居建筑如火如荼地兴起。

到了唐朝,民居建筑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诸如城市投资,道路建设等,为古代民居建筑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民居建筑也随之变化,外观和内部功能实现更加转化。

原来封闭、舒适的房屋型式由于防盗,防止火灾,一些民居建筑反而趋向公开,内部空间布局更加通畅,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对茶馆、庭院、厨房、卫生间等的改良发生重大变革,从而推动了古代民居建筑的发展。

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特征与现代发展

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特征与现代发展

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特征与现代发展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民居的保护和重视也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传统民居的文化特征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情况。

一、传统民居的文化特征1. 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各种形式和造型,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

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把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追求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从而创造出典雅、清新、简朴的美感。

2. 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传统民居建筑以居住为主,既满足人们的住宿需求,也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比如说,天井的设置可以提高采光和通风效果,体现出“人房一体”和“居中带园”的设计理念;四合院的形式可以强化家庭的互动与联系,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共同生活。

3. 展现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传统民居建筑中体现的装饰技艺和工艺品,堪称精湛。

比如说,汉白玉、石雕、木雕、花窗、漆器等等,都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代表,可以充分展示中国的艺术魅力和文化精髓。

二、现代社会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1. 传统民居的保护在现代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传统民居的生存境遇也面临巨大挑战。

保护传统民居,意义十分重大。

在中国,已经出台了许多相应的政策,以唤醒公众的意识和推进普及。

比如说,设置传统村落保护区、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等等。

2. 传统民居的发展传统民居的发展,有别于单纯的“保护”,更体现为“利用”,即如何使传统民居遵循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更好地适应现代城市化的需求。

比如,在传统民居的布局和设计中融入现代的基础设施和技术,以及提升其舒适性和可持续性。

结语: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贯穿于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中,它也是现代社会中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在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更多考虑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从而在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之间寻求更加合理的平衡和优化。

中国民居的结构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民居的结构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民居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民居建筑是传统建筑中的一种类型,在传统建筑中,民居的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形式也最丰富。

正是因为民居分布于全国各地,同时由于各地的历史传统、生活习俗、审美爱好以及其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地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式、造型装饰等方面也就各不相同,呈现出淳朴自然的各自特色。

一、传统民居的现状——形态结构我国传统建筑遗产十分丰富,不仅有雄伟庄严的宫殿、坛庙、陵墓、寺观等官式建筑,还有住宅、祠堂、会馆、书院等民间建筑。

住宅是最基本的、最大量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建筑类型。

为了区别于现在新住宅,我们把它称为传统民居或民居建筑。

民居形态包括社会形态和居住形态。

社会形态指民居的历史、文化、信仰、习俗和观念等社会因素所形成的特征。

居住形态指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式和内外建筑形象所形成的特征。

传统民居的特征在建筑上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平面布局和环境特征。

它是社会制度、家庭组织、习俗信仰和生产生活方式在民居中的体现。

2)结构和外形特征。

它映了气候、地理和材料、构造技术等对建筑的影响。

3)装饰装修和细部特征。

它是文化、习俗和审美意识在民居建筑内部和外观艺术上的表现。

其中最为突出的五大民居类型是: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和云南的“一颗印”,客家的“围龙屋”。

1.北京的“四合院”中国北方的住宅以北京的四合院最具有代表性。

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在元代(公元1271–1368年)就已出现了。

不过现存的四合院大多数是清代(公元1644–1911年)到20世纪30年代所建的。

四合院的“四”字,表示的是东南西北四面;“合”是围在一起的意思。

也就是说,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

里面的建筑布局,在封建宗法礼教的支配下,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

四合院是个统称,由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从空间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及路径探索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及路径探索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及路径探索(原创版)目录一、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研究意义二、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2.1 古代民居建筑研究2.2 近现代民居建筑研究2.3 当代民居建筑研究三、中国民居建筑研究路径探索3.1 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与发展3.2 民居建筑地域性特色研究3.3 民居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3.4 民居建筑的创新与传承四、结论正文【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居建筑的保护、研究和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旨在对中国民居建筑的研究历程进行梳理,并探讨未来的研究路径。

1.2 研究意义研究中国民居建筑,不仅可以丰富建筑学领域的理论体系,还可以为我国民居建筑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2.1 古代民居建筑研究古代民居建筑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分析和考证。

如对于山西大院的研究、江南水乡民居的研究等。

2.2 近现代民居建筑研究近现代民居建筑研究主要关注民居建筑与社会变革、经济发展的关系,如对于新中国成立后民居建筑的演变、改革开放以来民居建筑的变化等。

2.3 当代民居建筑研究当代民居建筑研究更加注重民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创新与传承等方面。

如对于绿色建筑、传统民居建筑的改造与更新等。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路径探索】3.1 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与发展传统民居建筑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强对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同时结合现代生活方式进行创新发展。

3.2 民居建筑地域性特色研究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民居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

应深入研究各地民居建筑的特色,为地域性民居建筑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3.3 民居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民居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应研究如何在民居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行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解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解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解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主要介绍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传统民居建筑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更是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宇宙的理解与追求的产物。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发展和演变。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构造方式、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美学风格,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瑰宝。

传统民居建筑在结构上充分考虑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与环境的协调和统一。

其建筑形式多样,常见的有四合院、庭院式住宅、楼房等。

同时,传统民居建筑在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也非常注重,以木材、砖石、泥土等天然材料为主,既环保又具有独特的气质和韵味。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还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从建筑的布局、装饰到建筑构件和细节的处理,无不展示了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传统民居建筑中常见的雕花、彩绘、石刻等装饰艺术形式,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度发展和成熟。

总之,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它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更是中国古代智慧和审美的结晶。

通过解析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解析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首先,在引言中,将概述本文将要讨论的主题,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着,正文部分将包括两个主要的分节。

第一节将探讨传统民居建筑的历史背景,包括其发展的时间和背景环境。

第二节将详细介绍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其中包括建筑形式、结构特点、材料和装饰等方面。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性,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种结构,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历史、特点以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意义。

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研究一、中国传统民居概述1、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先秦发展到本世纪楚,其基本特点始终是以木构架为结构主体,以单体建筑为构成单元。

尽管随着历史的推移,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但总体而言,住宅的这种格调变化没有太大的突破,从而形成不同于西方传统住宅的独特体系,传统民居的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显露出中国的思想内涵。

2、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分类及布局中国地域辽阔,粗略统计民居形式不下四十余种。

概约地划分为七大类,即:庭院式民居、窑洞式民居、干阑式民居、毡房和帐房、藏族民居(如图二)、维吾尔族民居及其他特殊类型民居。

庭院式民居这种应用最为普遍,是汉族、回族、满族、白族、纳西族,甚至包括部分蒙古族长期采用的民居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

所谓庭院式民居即是以单间组成的条状单幢住房为基本单位(一般为三间一幢),周回布置,组成院落,成为一种室内室外共同使用的居住生活空间形态。

由于气候、传统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庭院式民居在具体表现上又可分成三种,即合院式、厅井式、组群式。

3、传统民居存在的意义;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就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不断的从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非常宝贵的现实遗产中,不断发掘它对今天发展的积极一面,并且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作为今天设计的源泉。

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道路来。

在继承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时候必须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使幸存的“勉强”空间得到根本的改善,使历史的文脉得以继续发展。

二、本土传统民居的可继承性研究1、强地域性的可继承例如下沉式四合院就是强地域性的体现。

在平坦的塬面上,人们无冲沟可借利用,而木材资源又非常匮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创造了最具特点的潜掩于地下的窑洞村落。

这种以下沉式四合院组成的村落,不受地形限制,只需保持户与户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就可成排、成行或呈散点式布置。

一、民居的历史发展

一、民居的历史发展




2.纵长方形住宅 这类住宅共计三种,包括原始形状的半穴居和西南少数民
族的干阑式住宅,以及华北华中一带的汉族的小住宅。
( 1)原始形状的半穴
居,室内地面较地平
线 稍 低 ,内设炕床与 灶。 上部人字形结构 的 屋 顶 ,仅在高粱杆 上 铺 草 ,杂 以 泥 土,
异常简单。

(2)云南腾冲县允彝附近的白夷住宅,因气候缘故,采

第三种为三环相套的大型住宅,中央再建一圆形的厅堂。

9.窑洞式穴居 这里我们所谓的窑洞式穴居不是前述新石器时代自地面直 下的竖穴,而是与黄土峭壁面成90度向内伸入,同时与地 面平行的穴居。
根据现有的资料,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从前经济基础较差的农民所建规模较小的单独窑 洞。第二种为规模较大的天井院窑洞。第三种系普通房屋 与窑洞的混合体。


住宅类型
中国现存的民间住宅类型,以平面形状为标准,自简至繁, 分为圆形、纵长方形、横长方形、曲尺形、三合院、四合 院、三合院与四合院的混合体,以及环形与窑洞式住宅九 类,下面我们就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来一一讲述。 1.圆形住宅 这种形式无疑是由蒙古的帐幕(俗称蒙古包)演变而成。 结构分为移动式和半永久式两种形式。半永久性蒙古包后 来渐渐演变成圆形住宅。

我国民居遵循着穴居与巢居两大序列发展。随着穴居的 不断发展,其深度越来越浅,最后终于形成了土木结合的地 面建筑形式;而巢居,也由简单的棚架式发展到成熟的梁架 结构,最终形成了底部架空的干栏建筑形式。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知道的有入地较深的袋穴和坑
式穴居,也有入地较浅而墙壁与地面用夹草泥烤成的半穴居, 此外还有一种室内具有木柱而墙壁和屋顶用较小木料及夹草 泥做成的简单房屋。

中国民居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中国民居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中国民居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装饰艺术以及生活方式都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审美观、文化传承等方面。

而中国民居研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领域,不仅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进行深刻探索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当前中国民居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展望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国民居研究的现状在数字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民居研究领域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近年来,一些有志于文化研究的学者和爱好者致力于对中国民居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网络平台、数字展览等方式将其普及推广。

国内外学者近年来也纷纷参与中国民居研究领域,对传统民居建筑、民居用品、民居风俗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

中国民居研究的现状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1. 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当前,中国民居研究领域将传统调查、实地勘探、拍照记录等基本研究方法与数字技术完美结合,进一步加强了研究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

通过特殊仪器和技术手段对传统民居进行立体扫描、虚拟重构等技术手段,可以更深层次地揭示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结构性质以及各种艺术的细节特点。

2. 多领域交叉研究中国民居研究正逐渐转向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研究。

如,将民居建筑与民俗传统结合起来,更好的研判整体的历史文化背景;将民居建筑与文学、美术等相关艺术领域相结合,互相使“表现-解读-反思”三个学术层面贯穿实践和研究。

3. 研究成果丰硕中国民居研究领域中的重大成果有很多。

例如,国内外著名的传统文化学者、历史学者,如钱穆、费正清、许广平、邵雍等学者都对中国民居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通过多次调研和实地考察,国内一些研究机构和个人也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传统民居的书籍、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

二、存在的问题1. 客观性和科学性有待提高当前,一些民居研究工作存在精度不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需要在信息汇总、模拟建筑、文化传承等方面进一步呈现科学性和客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居研究发展概述发表时间:2018-05-28T16:29:42.54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5期作者:吕文杰[导读] 本文按研究中国民居发展的特征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对每个阶段的特征、代表著作作了一个概况说明。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44摘要:民居是广大劳动人民长期在生活生产中与自然、社会相协调、适应的智慧结晶。

中国民居的研究发展源于十九世纪30年代,经过几十年大发展,成果卓著。

本文按研究中国民居发展的特征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对每个阶段的特征、代表著作作了一个概况说明。

关键词:民居研究;发展概述中国民居研究史可分为三个时期。

前两个时期多用传统的建筑学手段通过实地测绘、查阅资料等方法深入地研究了民居单体的布局、构造、空间、功能和历史等方面的内容,为当今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个时期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开始相结合。

理论研究方面,成果往往采用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进一步研究了聚落的选址布局、景观绿化、单体空间、社会文化及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内容,产生了新的理论以及如建筑心理学、建筑生态学、建筑物理学等活跃的综合学科。

工程实践方面,成果则侧重采用实际手段发展、利用和保护乡土聚落。

1:第一个时期约在1930-1950年前后,为民居基础研究开拓阶段民居研究方面,1934年,龙飞了的《穴居杂考》[1]总结了对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份窑洞考察的成果;1941年,刘敦桢的《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2]首次将民居作为独立的建筑研究类型;此外还有如1944年,刘致平的《云南一颗印》和《四川住宅建筑》著论稿,于1990年才正式发表[3]。

技术研究方面,1934年梁思成编著《清式营造则例》[4]。

该阶段以提出民居概念、小规模研究团体、小范围普查为特点。

2:第二个时期约在1957-1980年,为民居基础研究完善阶段从总体上看,类型方面见1957年刘敦桢编著的《中国住宅概说》[5],正式将民居列为一种传统建筑类型,并以民居平面的特点将民居类型划分为9类;技术方面见1959年姚承祖等编著的《营造法原》[6]。

从地域上看,同年,张仲一等合著《徽州明代住宅》[7]和贺业钜的《湘中民居调查》[8];1958年,同济大学建筑系编写的《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9];1960-1963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写的《浙江民居调查》是这一时期内容详实、方法科学、成果卓著的代表。

这一时期产生了综上等一系列地方民居调查的报告和著作。

该阶段以从宏观上论述中国传统民居的概况和以建筑学手段通过实地调研获得更大范围民居研究的基础资料为特点。

3:第三个时期约在1980年至今,为民居研究发展阶段此阶段涉及的文献较多,从研究的发展方向来看可大体分为三类。

3-1 研究用建筑学手段继续完善地域民居单体的基础研究。

地域研究方面。

①以省行政区划为单位的研究。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至今共出版三次相关的系列著作。

第一次集中在1984-1995年之间。

1984年,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著《浙江民居》[10];1985年,张驭寰编著《吉林民居》[11];1986年,云南省设计院“云南民居编写组”编著《云南民居》[12];1987年,高鉁明等编著《福建民居》[13];1990年,陆元鼎等编著《广东民居》[14];1993年,张壁田等编著《陕西民居》[15];1995年,新疆土木建筑学会等编著《新疆民居》[16]。

第二次集中在2009年,此次补充了部分省份的民居研究,如雷翔的《广西民居》[17](雷翔于2005年已出版同名著作,后者是前者的补充与完善)。

第三次集中在2015年,该系列版本在民居方面综合了近年的相关研究,如谢小英的《广西古建筑(上下册)》[18]。

②更为细致的地域区划为单位的研究。

1990年,李长杰编著《桂北民间建筑》[19];1991年,徐民苏等编著《苏州民居》[20];1995年,何重义编著《湘西民居》[21]。

③以建筑类型为单位的研究。

1989年,侯继尧等编著《窑洞民居》[22];1990年,永定土楼编写组编著《永定土楼》[23];1993年,沈华编著《上海里弄民居》[24]等等。

总体研究方面。

①研究建筑本体的相关著作。

构造技术方面,1985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著《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25];1987年,刘致平编著《中国建筑类型与结构》[26];同年,林会承编著《传统建筑手册—形式与做法篇》[27];历史研究方面,1980年刘敦桢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史》[28];1990年,刘致平编著《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2001年,潘谷西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29];2002年,孙大章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五卷》[30];总体研究方面,1985年,荆其敏编著《传统民居百题》[31];1993年,陈从周编著《中国民居》[32];1994年汪之力等编著《中国传统民居建筑》[33];1998年,单德启编著《中国传统民居图说》[34]系列;2003年,陆元鼎编著的《中国民居建筑》[35]详细介绍了汉族民居和少数民族民居的特点;2004年,孙大章编著的《中国民居研究》[36]从历史、类型、形制、空间、构造、美学、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民居的特点,并探讨了影响传统民居形制的因素。

艺术美学方面,1988年,书名委员会编著《中国美术全集—民居建筑》[37];1992年,陆元鼎等编著《中国民居装饰装修艺术》[38];199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编著《中国建筑艺术史》[39];2000年,闫英编著《传统民居艺术史》[40]。

②研究建筑与文化的相关著作。

1991年-1999年期间,陆元鼎等编著《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系列;1995年,陆元鼎编著《民居史论与文化》[41]。

3-2 研究用新颖的、综合的研究思路、方法、视角、工具研究民居及聚落,涉及建筑学、规划学、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学、物理学、美学等多个方面。

规划(景观)学方面:1992年,彭一刚编著《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42]开始从群体与整个空间环境为角度研究民居建筑;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材料工学部编著《小城镇的建筑空间与环境》[43]从规划学视角探讨了小城镇的空间布局结构;2001年,梁雪编著《传统村镇实体环境研究》从景观学的视角研究传统村落。

人类社会学方面:1992年,陈志华等编著《楠溪江中游古村落》[44]、《中国乡土建筑—诸葛村》[45](1999)从文化视角分析了村落及其社会环境;1997年,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46]从地理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文化意象。

同年,雷家宏编著《中国乡里生活》[47];1999年,周若祁等编著《韩城村寨与党家村民居》[48]探讨了民俗、社会、历史等因素对村寨格局形态的影响;同年,业祖润编著《北京古山村—川底下》[49]利用逐层剖析的方法系统地展现个案村落的历史、环境、美学、构造等等特点。

生态学方面:该部分的研究内容与本课题关系密切,下文中将单列综述。

3-3 传统民居的保护。

1999年,朱光亚等发表《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50];2002年,吴晓勤编著《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规划保护方案保护方法研究》[51];同年,朱晓明编著的《历史、环境、生机—古村落世界》[52]从历史、环境的角度探讨了古村落的开发、规划和保护;2004年,单德启编著《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53]系统、全面的阐述了古村落的保护方法;2008年,陆元鼎等编著《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54]。

该部分最近10年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内容涉及保护对象、保护方法、存在的问题、保护效果等多个方面。

总体上看,民居研究经历了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小团体研究向多群体合作,单一研究对象向群体研究对象,建筑实体向社会、历史、文化等软体的发展过程,表现出由简至繁、由孤立观察向联系思考的发展特点。

说明了民居研究正在向着一个良性、整体的方向发展。

符合孙大章先生所提醒的“(过去的研究)孤立地看民居建筑,没有把具体的建筑放在更大的空间及时间范畴内去分析,看不出它们存在与发展变化的因缘关系,因此不能深入理解它”。

[55]参考文献[1] 龙非了《穴居杂考》,《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4年3月第1期,第五卷。

[2] 刘敦桢《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刘敦桢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320—358页。

[3] 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

[4] 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

[5] 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年。

[6] 姚承祖著,张至刚增编《营造法原》,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

[7] 张仲一《徽州明代住宅》,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年。

[8] 贺业钜《湘中民居调查》,《建筑学报》1957年第三期,53-60页。

[9] 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纱建筑研究室《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同济大学教材科,1958年。

[10] 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历史研究所《浙江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

[11] 张驭寰《吉林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

[12] 云南省设计院《云南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

[13] 高鉁明,王乃香,陈瑜《福建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

[14] 陆元鼎,魏彦钧《广东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

[15] 张璧田,刘振亚《陕西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

[16] 严大椿《新疆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

[17] 雷翔《广西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18] 谢小英《广西古建筑(上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年。

[19] 李长杰《桂北民间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

[20] 徐民苏《苏州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

[21] 何重义《湘西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

[22] 侯继尧《窑洞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

[23] 书名编写组《永定土楼》,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24] 沈华《上海里弄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

[25]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年。

[26] 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第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27] 林会承《传统建筑手册:形式与作法篇》,艺术家出版社,1989年。

[28]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