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案例分析包括平面立面剖面

合集下载

中国民居案例

中国民居案例

中国民居案例
中国传统民居体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是中华民族建
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三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居案例。

1. 四合院
四合院是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传统民居,也是北京胡同的典型建
筑形式。

它的基本布局为一个中心庭院,四面围以厅房,通过连接庭
院的廊道将各个房间连接起来。

四合院空间层次丰富,内外有别,居
住舒适度高。

同时,庭院的布局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2. 建筑群
建筑群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形式,以南方水乡的“水乡建筑”为代表。

这种建筑形式特别考虑到地域环境,将建筑与自然融为
一体。

建筑群分布在水岸两边,房间以天井、平台进行连接,形成一
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同时,建筑群中的建筑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
建筑内的人们免受洪水、台风等灾害。

3. 圆明园
圆明园是中国京郊秦腔镇的皇家园林,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古代皇
家园林之一。

圆明园中的宫殿、城楼、排座、假山、人工湖等建筑构
成了一个完整的园林体系。

其中,园林内的建筑群具有中西合璧的风格,展现了清代中国皇家建筑的高超水平。

此外,圆明园中各种奇花
异草、流水垂柳等自然景观也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中国传统居住建筑实例分析

中国传统居住建筑实例分析

中国传统居住建筑实例分析——以皖南民居为例姓名:朱玉学号:201300201046 班级:13建筑2班安顿生活方面选址——安徽宏村宏村位于徽州六县之一的黟县东北部,地理位置非常偏僻,易守难攻,当年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队都没能到达这里。

先人选择在这里建宅让族人居住正是为了躲避战乱。

整个村依山伴水而建,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地势高爽,可挡北面来风,既无山洪暴发冲击之危机,又有仰视山色泉声之乐。

整体规划——安徽宏村⓪水系是按照牛的形象设计,引清泉为“牛肠”,从一家一户门前流过,“牛肠”再流入村中的“牛胃”月塘后,经过过滤,复又绕屋穿户,流向村外被称为“牛肚”的南湖。

再次过滤后,流入河流。

⓪完美地解决了村民的用水问题舒适环境的营造——夏凉⓪测试数据表明,传统皖南民居夏季防热性能是极其优秀的,在酷热的夏季,几乎不用人工制冷措施,就可以满足人们的正常生活。

⓪秘诀:1、减少热源:传统皖南村落的选址深受堪舆之术影响,遵循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原则。

村落中基本都有水圳穿村而过,并在村头水口形成水口林[1]。

这样的村落选址使得夏季主导风可以穿过树林吹过湖面降温后顺山势而上吹向村落,达到对整个村落降温的作用。

水口林舒适环境的营造——夏凉皖南古村落的建筑布局极为紧凑,民居之间相互遮挡阳光,形成一条条高墙窄巷,这种窄巷又被称为“冷巷”。

舒适环境的营造——夏凉 传统民居一般为两层,并且从明代到清代,人们的居住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明代是一层储物,二层居住,二层层高高于一层,清代则正好相反。

调换过来以后,二层起到了隔热层的作用。

舒适环境的营造——夏凉⓪二、寻找冷源⓪1、接地的下垫面:传统皖南民居四水归堂,雨水直接落入天井,这就要求天井的青石板下有暗沟与地下水相通,在天井下形成空腔。

地下土壤的温度波动幅度很小,在盛夏季节是远远低于气温的,再加上地下暗沟中的清凉的流水,就在天井下形成了一个温度较低的空腔。

舒适环境的营造——夏凉⓪二、寻找冷源⓪2、合理的自然通风:在实际测试中发现流入室内的空气大多是通过降温后的(图11),具体方式为:1.门窗洞口开在冷巷中(其实传统皖南民居的门窗洞口大都朝向冷巷)2、利日间通风模式图用地道通风的原理心灵空间方面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以中央为尊,在民居空间中轴线上的房屋都是整座民居中最重要的房屋,讲究中轴为尊,院落布局讲究中轴对称,两两对称或平衡的布局形式。

中国传统民居案例分析包括平面立面剖面

中国传统民居案例分析包括平面立面剖面

云南民居
丽江古城民居的特点 是“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民 居建筑融北京的四合 院和当地土木结构特 色于一体:正房堂屋、 两旁侧室,走廊宽敞、 天井豁亮。门窗多精 雕细刻花鸟图案,门 楼修得富丽堂皇。院 落地面为卵石、瓦砾、 玻璃等嵌拼的各种图 案。
喜洲四方街广场
黑井镇入口广场
河南民居
石板房
中国传统民居总览
山西民居
北京四合院胡同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 座房、东西厢房围绕 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 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 统称。在中国民居中 历史最悠久,分布最 广泛,是汉族民居形 式的典型。其历史已 有三千多年,西周时, 形式就已初具规模。 所谓四合,"四"指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西、南、北四面," 合"即四面房屋围在 一起,形成一个"口" 字形。
地处河南西北部的太 行山地区,不仅因为山 高和雄伟而出名,这里 的石板建筑也是河南民 居的一大特色,尤其是 在太行山大峡谷的石板 岩镇,这里的居民主要 分布在山区,因为这些 地方土是金贵的,石头 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所以石材在这里是主要 的建筑材料。房子的墙 体是石块,房子的“瓦” 就是石板
砖瓦房
福建土楼
窑洞
西藏民居
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 为苗族、壮族、布依族、 侗族、水族、土家族等 族传统民居,在湘西、 鄂西、贵州地区的吊脚 楼也很多。吊脚楼多依 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 以“左青龙,右白虎, 前朱雀,后玄武”为最 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 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 西。
皖南民居
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 成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 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马头 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 的是它有防火墙,阻断火灾 蔓延的实用功能。外面几乎 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 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

中国传统民居—浙江天井院

中国传统民居—浙江天井院
第三章 浙江天井院
一、概说 二、村镇布局 三、建筑与地形结合 四、平面与空间处理 五、体型面貌 六、木构架
一、概说
1. 气候条件:
夏季闷热、暖季长、没有严重寒冷
——按夏季气候条件设计,无防寒措施 ①避免太阳直晒:建筑毗连、外廊、敞厅、敞棚 ②加强通风:室内外空间相互连通、小天井、大门大窗
内地:夯土墙,灰土地面,桐油和漆用的比较少
4. 社会历史情况:经济、文化、政治上都居 于重要地位
大型住宅:内部讲究豪华排场,外观森严封闭, 主次分明,内外有别
小型住宅:外表朴实无华,但却适用、经济、美观
二、村镇布局
1. 村镇位置的选择:
接近水源、交通便利、地势高爽、朝向良好、利于生产、避 开自然灾害
室内空间的分隔
室外空间的分隔
内外空间的分隔与联系
5. 庭院天井的处理
功能要求:通风换气、 接受日照、解决 采光、排泄或收 集雨水、设置水 池或绿化来调节 小气候、堆放杂 物、室外纳凉休 息活动、宅内交 通、美化生活环 境等。
五、体型面貌
1. 功能要求引起的体型变化 2. 结构特点在体型上的反映 3. 材料、质感对建筑外观的影响 4. 几种构图手法的运用
⑤围绕水道的交叉点
⑥居河槽尽端
⑦沿主要道路
⑧山岳地带
⑨平原地区
余 姚 慈 城 镇 总 平 面
温州民国二十六年城厢街巷图
3. 街坊、道路与水道的关系
三、建筑与地形结合
1. 临水建筑
私用码头的做法 借取河面空间的手法
2. 傍山建筑
屋脊平行等高线布置 屋脊垂直等高线布置 其他
私 用 码 头 的 做 法
大型夯土块墙
竖向排列的石板墙
横向排列的石板墙

乡土建筑研究案例

乡土建筑研究案例

乡土建筑研究案例咱就说福建土楼这个超酷的乡土建筑吧。

一、发现土楼。

有那么一帮子建筑爱好者和学者,就跟探险家似的。

他们可能本来就在福建那一片儿溜达,然后突然就瞅见了那些庞大又奇特的土楼。

这土楼从远处看,就像一个个巨大的外星飞船落在地上似的,又圆又大,和周围那些普通的房子特别不一样。

这一下子就勾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就像猫看到了新奇的小玩意儿一样。

二、深入探究土楼的结构。

1. 外部。

这些研究者走近土楼,先看到的就是它那厚厚的外墙。

这外墙啊,全是用土和一些石头、木材混合着建起来的。

土楼的墙厚得很呢,就像一个超级结实的盔甲,能抵御很多外来的侵害,不管是小偷小摸的,还是那些狂风暴雨啥的。

而且它这个圆形的设计也很有讲究,圆形没有啥死角,防御起来那叫一个方便。

就好比大家手拉手围成一个圈,谁要是想从外面钻进来可不容易。

2. 内部。

走进土楼里面,那可真是别有洞天。

中间是个大院子,就像个大广场一样,这是整个家族活动的中心地带。

周围一圈儿全是房间,一间挨着一间。

这些房间的布局也是有门道的,一般是按照家族里的辈分啊、家庭结构来分配的。

比如说长辈住的地方就比较靠近中间,地位高嘛,就像住在舞台中心一样,而小辈们就住在稍微靠边一点的地方。

土楼的木结构也很值得研究。

那些大梁啊、柱子啊,支撑着整个建筑,就像骨架支撑着人体一样。

这些木材都是精心挑选的,虽然是在乡村里,但是选木材的标准可一点也不含糊。

而且啊,这些木结构和土墙是怎么结合的也是个大学问。

就像两个小伙伴手拉手合作一样,既牢固又和谐。

三、了解土楼背后的文化意义。

1. 家族观念。

土楼可是家族团结的象征啊。

在以前,一个大家族的人都住在这一个土楼里,大家互相照顾、互相扶持。

比如说吃饭的时候,可能就在中间那个大院子里摆上好多桌子,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地一起吃。

这就体现了家族观念特别强,不像现在很多人都各过各的。

这种家族观念还体现在土楼的建筑布局上呢,就像我前面说的房间分配,它就是按照家族的秩序来的。

扬州老城区传统民居建筑平面的_形_的研究

扬州老城区传统民居建筑平面的_形_的研究

FINE ARTS & DESIGN 2012/03
图6 模式E:“六间两厢”型
中间围合一天井,形成上下六间加左右两厢的格局,
图4 模式C:“三间两厢”型
“三间两厢”型,即“三合天井院”、“三合院”,
基本模式是在“一明两暗”三开间正房的两次间前
称为“六间两厢”,即四合天井院,俗称“四合头”、 “四 合子”。这种类型的院落既能独立成院,也可与其他 院落共同构成院落组合。其形式构成类似北方的四
丰富,变化灵活。若以类型的视角来看,扬州老城 正房的朝向即为院落正向,与其相对的建筑为背向。
区传统民居建筑呈现出多种类型、原型与变体并存 院落空间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内聚性。
133


3、 模式 C :“三间两厢”型(图 4)




பைடு நூலகம்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132

的事物中,一种共同的、可见的、不变和固定的内容, 的一种局面。

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基本和本质的原则。而意大利 新理性主义建筑师阿尔多 · 罗西(Aldo Rossi)继 承了德 · 昆西关于类型的定义,并从心理学的角度
三、扬州老城区传统民居建筑平面的 “形”的研究
艺 术 学 院 学 报
入手,认为类型是人们的生活模式的产物,建筑形
(一)主要类型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式即为这些生活方式的反映。类型表达了城市文化
扬州传统民居建筑属于中国传统院落式住宅的
和集体记忆并可以在时间演变中延续下来,这不仅 类型,院落即为其空间组成的最基本单元。院落多

传统民居风貌改造案例分析

传统民居风貌改造案例分析

传统民居风貌改造案例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城市的传统民居风貌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建筑的涌现。

然而,保护和改造传统民居风貌对于城市的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几个传统民居风貌改造案例进行分析,以探讨如何在现代化的发展中保留和恢复传统民居的独特魅力。

案例一:北京胡同改造北京胡同是古老的传统民居形式,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部分胡同面临拆除和改造的命运。

为了保护胡同的风貌,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胡同,政府进行了认定和保护。

其次,胡同的改造要符合传统民居的风格和规划要求,例如保留石头门、青砖砌筑等传统元素。

同时,胡同内不允许建设高层建筑,以保持胡同的纯粹性。

最后,政府鼓励胡同居民参与改造过程,以确保改造方案与居民的利益相符。

案例二:西安城墙改造西安的城墙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之一,它代表着古代城市建筑的高峰。

为了保护和提升城墙的风貌,西安市对城墙进行了改造。

首先,对城墙进行了全面的修复和加固,确保其在时间和灾害的考验下能够持久存在。

其次,城墙的四周修建了绿化带和景观区,营造出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美感。

再次,城墙上的建筑物进行了改造,使其与城墙相融合,不破坏城墙的整体性。

通过这些改造措施,西安城墙成为了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案例三:苏州园林改造苏州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为了保留和恢复苏州园林的传统风貌,苏州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对园林内的建筑进行修复和保护,保持其古典的建筑风格和布局。

其次,对园林内的植被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养护,保持园林的绿色景观。

再次,对于游客的管理进行规范,限制客流量并提供相关的导览服务,以保护园林的环境安静和整洁。

结论通过上述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保护和改造传统民居风貌的重要性。

传统民居风貌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是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

在改造过程中,政府、居民和相关方面都应该积极参与,确保改造方案符合传统风格和规划要求。

以解剖图法展现中国经典古建筑(一)

以解剖图法展现中国经典古建筑(一)

以解剖图法展现中国经典古建筑(一)李乾朗先生於2005年起手绘,以解剖图法展现中国建筑史经典建筑,涵盖木构殿宇、楼阁、塔、城门、石窟、桥、民居等五十余座建筑。

1:唐大中十一年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简介一、建造历史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公元471-499年)时期,隋、唐时寺况兴盛,声名远扬长安、敦煌等地,在日本、东南亚地区颇有影响。

唐武宗(公元841-846年)灭佛法时,佛光寺遭到破坏,现存东大殿,为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77年)重建,殿内塑像、壁画、石刻,殿外墓塔、经幢,都是唐代遗物,价值连城。

二、建筑特色佛光寺内殿宇高宏,布局舒朗,主从分明,整个寺院由三个院落组成,五台山佛光寺(14张)一院最低,三院最高,二院花香喷溢,环境最美。

寺内东大殿是唐代遗物,背依册踞高台,雄伟古朴,可俯览全寺。

此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外观简朴,门窗、墙壁、斗拱、柱额等皆用朱色土涂染,设有装饰彩绘;大殿结构精巧,斗拱粗壮、梁枋嵌削规整;殿顶铺盖板瓦,脊料用兽开黄绿色琉璃瓦,屋脊两端矗立一对高大雄健的琉璃鸱吻。

整个大殿显得劲健绮丽、气度不凡。

此图为东大殿,东大殿位于佛光寺内东向山腰。

雄伟古朴,居高临下,俯瞰全寺,为寺内主要建筑。

根据殿前石幢刻字与殿内梁架上题记核证,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在弥勒大阁旧址上重建。

殿前基址甚高,有片石砌筑,其上筑以台基。

殿向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四阿顶形制。

前檐当中五间安有大型板门,两尽间及两山后间安直楼窗,便于殿内后部采光。

殿内外柱上有古朴的斗拱托上部梁架和深远翼出的屋檐。

殿内天花板将梁架分为明状(露明梁架)和草状(隐蔽梁枋)两部分。

梁枋嵌消规整,结构精巧,局部还保存有早期彩绘痕迹。

殿顶全用板瓦仰俯铺盖,脊兽全为黄绿色琉璃艺术品,一对高大的琉璃鸱吻矗立在正脊两羰,使殿宇更加壮丽劲健。

殿内佛坛宽及五间,满布彩塑三十五尊,比例适度,躯体自如,面形丰满,线条流畅,都是唐代作品;五百罗汉则为明代补塑。

古代南北方案例分析

古代南北方案例分析
生态环境:
讲究风水,“负阴抱阳,背山面水”, 创造“藏风聚气”的优质环境、形成良好的 生态和局部小气候
分布:
四合院在中国的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建造得 较多,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
云南一颗印
聚落特征
多沿溪线状组合,聚落密集,街 巷狭窄,青石板路。
平面布局:
民居的大门开 在正房对面的中轴 线上,和北京四合 院一样,是对称的, 但却比北京四合院 紧凑,形成天井, 并且天井很小。
天井可调节气候,便于采光、通风、 又可汇聚雨水,以备防火,同时对于南 方湿热气候天井可减少日晒
分布:
云南昆明地区汉族、彝族普遍 采用 的一种住屋形式。
北京四合院
气候:
在我国的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长,防寒、保 温是民居的最主要功能。所以北方民居外墙及屋 面要求厚实封紧,外形显得敦实。
防寒保暖方面的总结:开间要宽大,阳光要 充足;进深要浅些,室内光线好,后侧不潮湿; 宅地要高一些,高出周围地坪,便于防水防潮; 室内墙高要矮些,便于保温。
北京四合院
三进院落布局分析:
北京四合院为三进院落,第一进院为垂花门和倒座房组 成。第二进院是厢房、正房、游廊组成,正房和厢房旁还 可加耳房。第三进院为后罩房。在正房左侧耳房开一道门 ,联通第二和第三进院。在整个院落中,老人住北方(上房 ),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 ,佣人住倒座房,女儿住后院,互不影响。这其中也反应 “男外女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影响。
四合院的彩绘形式活泼,内容丰富。主题部位在正 中心,呈半圆形,称为包袱,包袱心内画人物山水、花 草鱼虫、翎毛花卉、历史故事等题材。
传统民居的形成与社会、文化、习俗等有关,又受到气候、
地理等自然条件影响。中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由于各地气候 悬殊,地理条件不同,材料资源又有很大差别,加上各民族不同 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审美要求,造成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 结构方式、立面外观和内外空间处理也不相同,使得中国民居建 筑具有鲜明、丰富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性。 经过数千年的岁月打磨,传统民居不仅很好的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文 化思想,同时,对于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也有着很好的适应能力,亦 能够充分地利用当地资源。

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剖面图欣赏

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剖面图欣赏

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剖面图欣赏西方建筑与中式建筑最大的不同是材料,西方普遍运用石头作为建筑材料,因此西方的建筑气势大,并能穿越漫长的历史保存至今。

而中国人十分善于运用木材,木头的可塑性更强,因此东方建筑中榫卯解构的复杂程度是西方人难以想象的,台湾建筑师李乾朗走访了全国各地著名古建筑,并且绘出一套透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剖面图,图中呈现细致的古建筑解构让人瞠目结舌!中国古代有一种说法,叫“墙倒屋不塌”。

这是因为建筑的框架为木结构,是榫卯结合,它的优点不但可以拆装,更在于可以调整其内力,以抵抗外力。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

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

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

“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木结构的特点。

很多人只把建筑看作是人类社会物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满足我们人类的现实功能需求;为人类遮风挡雨,提供庇护场所。

实际上,在此之外,建筑创造出的特定空间会影响人的心理感受与本能,还能引起我们心灵的共鸣。

1.清康熙重建·北京紫禁城三大殿2.明嘉靖九年始建,清光绪重建北京天坛祈年殿3.紫禁城角楼4.清康熙·紫禁城太和殿5.辽统和二年·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6.辽清宁二年·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7.唐宝历元年·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8.北宋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阁9.北宋皇佑四年·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10.明万历三十四年·山西五台山显通寺无梁殿11.唐大中十一年·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12.金·山西五台山延庆寺大殿13.清顺治六年·青海湟中塔尔寺密宗学院14.清乾隆四十三年·新疆吐鲁番苏公塔礼拜寺15.清乾隆十三年·北京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16.清乾隆三十二年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小布达拉宫)17.唐延载二年·敦煌莫高窟96窟18.明崇祯始建·新疆喀什阿帕克和卓麻札19.明弘治十七年·山东曲阜孔庙奎文阁20.清光绪二十年·广东广州陈家祠21.明永乐十四年·长陵祾恩殿22.清同治-光绪·陕西榆林米脂姜氏庄园23.清光绪十一年·福建永安安贞堡24.清乾隆三十五年福建华安二宜楼25.渭北·下沉式窑洞26.皖南民居27.清康熙二十七年平遥市楼。

《中国传统民居》课件——5-中国传统民居赏析

《中国传统民居》课件——5-中国传统民居赏析
除以上单体建筑外,还有倒座房、天井、院墙、更道等建筑,设计独 特,形式多样,折射出老北京人的聪明智慧和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北京四合院
精美雅致的雕饰艺术
北京四合院的雕饰,颇具特色,形式多样,有砖雕、石雕、 木雕、彩饰等,装饰着院落的各个角落,彰显出浓厚的民俗民 风和传统文化。人们往往采用象形、会意、谐音、借喻、比拟 等手法,借助联想,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表达出对幸 福、美好、富庶、吉祥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北京四合院
前庭后寝分水岭的垂花门
人们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二门”即指垂花门,也 叫“中门”。垂花门是四合院中—道很讲究的门,是前庭后寝的分水 岭和唯一通道。
垂花门是装饰性极强的建筑,向外—侧的梁头常雕成云头形状, 称为“麻叶梁头”。在麻叶梁头之下,有一对倒悬的短柱,柱头向下, 头部雕饰出串珠、莲瓣、花萼云或石榴头等形状,酷似一对含苞待放 的花蕾,这对短柱称为“垂莲柱”,垂花门名称的由来大概就与这对 特殊的垂柱有关。两垂柱之间常有精美的雕饰,题材有“子孙万代”、 “岁寒三友”、“福禄寿喜”、“玉棠富贵”等。这些精美的雕刻对 内宅有装点美化的作用,寄予着房宅主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基和房屋的尺度都比较高大,一般是三间,大型住宅为五间。正房的两侧 还各有一间或两间进深、高度都偏小的房间,如同挂在正房两侧的两只耳 朵,故称耳房。左右对称,如果每侧一间耳房,两侧共两间即称“三正两 耳”。如果每侧两间,两侧共四间耳房则称“三正四耳”。小型四合院多 为“三正两耳”,中型四合院为“三正四耳”。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问向外 开门,称为堂屋。堂屋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场所,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 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也就是说是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的交汇之所。堂 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多做卧室,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 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社会,内宅居住的分配非常严格,内宅中的 正房,位置优越显赫,要给老—代的老爷、太太居住。东西耳房可单开门, 也可与正房通,—般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 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

中国传统民居详细分析含详细平面

中国传统民居详细分析含详细平面

中国传统民居详细分析含详细平面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古代人民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它既是生活的场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民居的设计和布局都非常考究,注重风水和居住者的舒适感。

下面将对中国传统民居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建筑特点、平面布局和功能区划等。

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首先,传统民居通常采用木结构,木材是主要的建筑材料,具有较强的韧性和抗震性能。

其次,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如四合院、土楼等,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

再次,传统民居注重空间布局和建筑的适应性。

传统民居通常以院落为中心,形成多个与院落相连接的建筑群,通过小巷和门洞的设置形成完整的空间系统。

最后,传统民居通常采用传统的装饰手法,如木雕、砖雕、瓷砖等,以彰显主人的地位和身份。

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通常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层次感。

传统民居通常以院落为核心,院落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并由几栋房屋围合而成。

前院通常是门厅和前堂,用于接待客人和办公。

中院是主要的生活区域,包括卧室、起居室等,中央设有一个庭院,用于通风和采光。

后院通常是厨房和仓库等功能区域,用于存放粮食和杂物。

在院落的四周,还会有围墙和门洞的设置,以形成封闭的空间和保护隐私。

传统民居的功能区划也非常考究。

不同功能的房屋通常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并通过廊道和门洞相连。

首先,正房通常是主人的起居区域,包括卧室、客厅等,通常是建筑群的最重要的部分。

其次,侧房通常是用于厨房和仆人居住的区域,采用分散分布的方式,以保障厨房的安全和防火性能。

再次,花厅和走廊作为连接正房和侧房的通道,既起到了连接作用,又为主人提供了活动空间。

最后,庭院和花园通常是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种植花草植物,增加居住环境的美感。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民居具有独特的建筑特点和平面布局。

通过木结构、多样化的建筑风格和传统的装饰手法,传统民居既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居住环境的追求,又彰显了主人的地位和身份。

传统民居风貌改造案例分析

传统民居风貌改造案例分析
一层平面图
51
新建方案2
明星村地区: 新建方案2
52
新建方案2
53
新建方案3
明星村地区: 新建方案3
54
新建方案3
55
新建方案3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56
改造方案1
天生三桥旅游公路沿线: 改造方案1
57
改造方案1
原有建筑色彩过于艳 丽跳跃,立面设计缺乏细 节,显得粗糙突兀。
建筑形态上缺乏当地 文化的因素,不能很好地 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南立面图
78
新建方案2
旅游区乡村地区: 新建方案2
79
新建方案2
80
新建方案2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南立面图
81
改造方案1
旅游区乡村地区:改造方案1
82
改造方案1
83
改造方案2
旅游区乡村地区:改造方案2
84
改造方案2
85
方案总结
乡村地区 旅游公路
明星村
武隆县城
86
方案总结
四柱六骑
四柱七骑
五柱三骑
五柱四骑
五柱五骑
四柱六骑 14
建筑元 素
屋顶多采用硬山、歇山形式,在一
些受多种文化融合影响的地区也存在封火 山墙、马头墙的做法。
聚落中轻盈通透的屋顶交错有致, 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15
建筑元 素
封火山墙是随徽商、北方盐商入
川而带来的建筑形式,常见于长江沿岸 的盐运古镇。
原有建筑比较单调呆板,显得过于 笨重。立面设计上虚实对比的处理不够 得当,也缺乏变化与色彩。
整个建筑风格缺乏细部特征,也没 有相应的传统元素,与当地应有的建筑 风貌难以匹配。

中国历代经典古建筑物的剖面图,每一座都在讲述着一个精彩的故事

中国历代经典古建筑物的剖面图,每一座都在讲述着一个精彩的故事

中国历代经典古建筑物的剖面图,每一座都在讲述着一个精彩的故事中式建筑,即中国传统建筑,其形成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

由于幅员辽阔,各处的气候,人文,地质等条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国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尤其民居形式更为丰富多彩。

如南方的干阑式建筑、西北的窑洞建筑、游牧民族的毡包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等。

相对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来说,中国古建筑(汉式建筑)是独立的机构体系。

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中国的建筑也呈现多样性发展。

比如在中国大地上,也出现了精美的伊斯兰风格以及藏式风格的建筑,下面的这些美图,将会带你领略到中国建筑的魅力所在。

佛宫寺释迦塔,始建于辽朝,坐落于山西应县。

慈恩寺大雁塔,始建于唐朝,坐落于陕西西安。

天坛祈年殿,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清光绪时期重建,坐落于北京。

独乐寺观音阁,始建于辽朝,坐落于天津蓟县。

皖南民居,古典风格十足,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之一,被称为徽派风格。

下沉式窑洞。

陕西以及山西等处于黄土高原一带的人民生活的民居,冬暖夏凉,实用性极高。

阿帕克和卓麻札,明朝崇祯年间修筑,坐落于新疆喀什,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风格的建筑。

苏公塔礼拜寺,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坐落于新疆吐鲁番。

孔庙奎文阁,始建于明朝弘治十七年,坐落于山东曲阜。

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多为木质结构的建筑,这类建筑物对比西方的石质建筑物的优点有很多:比如说构相分离,抗震性能较高;取材方便。

但是很可惜的是,这类建筑物的保存却十分困难。

西方的意大利罗马的斗兽场可以保存两千多年,但是中国最古老的木质结构建筑物是坐落于山西的南禅寺,它建于公元782年,距今只有1200多年。

所以,现在很多的优秀的历史古迹需要我们的保护,更需要我们的传承。

欢迎小伙伴们评论和留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中按地区将民居分为四类: (1)华北及东北区 (2)晋豫陕北之穴居区 (3)江南区 (4)云南区
中国传统民居总览
山西民居
北京四合院胡同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 座房、东西厢房围绕 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 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 统称。在中国民居中 历史最悠久,分布最 广泛,是汉族民居形 式的典型。其历史已 有三千多年,西周时, 形式就已初具规模。 所谓四合,"四"指东、 西、南、北四面," 合"即四面房屋围在 一起,形成一个"口" 字形。
地伟而出名,这里 的石板建筑也是河南民 居的一大特色,尤其是 在太行山大峡谷的石板 岩镇,这里的居民主要 分布在山区,因为这些 地方土是金贵的,石头 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所以石材在这里是主要 的建筑材料。房子的墙 体是石块,房子的“瓦” 就是石板
砖瓦房
江浙民居
江浙民居多利用山坡河畔而 建,既适应复杂的自然地形, 节约耕地,又创造了良好的 居住环境。根据气候特点和 生产、生活的需要,普遍采 用合院、敞厅、天井、通廊 等形式,使内外空间既有联 系又有分隔,构成开敞通透 的布局。在形体上合理运用 材料、结构以及一些艺术加 工手法,给人一种朴素自然 的感觉。 房子大多是较高的二层楼房。 另外,南方的民居经常房房 相连,中间的风火墙隔断, 是为了防火的考虑,庭院的 面积不大,再加上高高的楼 房,使一宅中采光通风口-天井显得分外高深。
福建土楼
窑洞
西藏民居
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 为苗族、壮族、布依族、 侗族、水族、土家族等 族传统民居,在湘西、 鄂西、贵州地区的吊脚 楼也很多。吊脚楼多依 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 以“左青龙,右白虎, 前朱雀,后玄武”为最 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 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 西。
皖南民居
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 成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 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马头 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 的是它有防火墙,阻断火灾 蔓延的实用功能。外面几乎 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 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
云南民居
丽江古城民居的特点 是“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民 居建筑融北京的四合 院和当地土木结构特 色于一体:正房堂屋、 两旁侧室,走廊宽敞、 天井豁亮。门窗多精 雕细刻花鸟图案,门 楼修得富丽堂皇。院 落地面为卵石、瓦砾、 玻璃等嵌拼的各种图 案。
喜洲四方街广场
黑井镇入口广场
河南民居
石板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