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齐鲁文化与诚信传统的简单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齐鲁文化与诚信传统的简单概述
一、正统的山东人
山东人是一群很招人喜爱的国民,到过山东的,与山东人打过交道的,无不啧啧称赞。
山东人何以如此招人喜爱?
是山东大汉那伟岸的体貌?
不错,这确曾引起国人的青睐。
小说家写山东人,总免不了要描绘山东大汉的阳刚之美,他们笔下的秦琼、程咬金、武松……,个个虎背熊腰,端的一副豪迈神威。考古学家也曾对山东人的体质产生过浓厚的兴趣。吴金鼎,一位蜚声中外的考古学家,龙山文化第一遗址就是他在章丘城子崖发现的。他还曾花了两年零九个月的时间调查研究山东人的体质,写出了《山东人体质之研究》一书。山东人也博得了外国人的极大兴趣。有名坂元宇一郎者,乃日本著名的“面相学”大家,他对中国人的面相作了系
统的研究后指出,最标准的中国人的相貌就是山东人那种类型。
近年有两本关于河南人的书,一本是张向持的《解读中原》,一本是马说的《河南人惹谁了》。这两本书都围绕一个现象:河南人被视为骗子,在民间故事、小说、网络上广为传播。他们认为河南人被丑化了,他们为之愤怒。他们又发
现,人们在贬低河南人的同时,常常赞誉山东人。《河南人惹谁了》很不服气地说:“山东人有什么好,不是和河南人一样土里土气吗?不过是一个爱吃葱,一个爱吃蒜而已。”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山东人招人喜爱?《河南人惹谁了》说原因就在山东快书:
有一段山东快书,名曰"武松打虎",开门见山头一句就是“铛力咯铛铛力咯铛,说一说山东好汉武二郎”。又有一则评书《秦琼卖马》,开篇第一句就是:“今天咱们要说的是山东好汉秦琼秦叔定卖马的故事。诸位记住了,不论卖马还是打虎,不论武松还是秦琼,惊堂木一拍铜铁板一打都咚咚咚铛铛铛的立地有声,山东!山东!”这定位绝对明确。久而久之传来传去,立马给人一种感觉,天下好汉尽出山东。通过民间艺术的表达方式,推销地域的特色及优势,山东人确实是一大发明。
这种观点也只能是《河南人惹谁了》的“一大发明”而已。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山东人招人喜爱的地方不在他们的外表——至少主要不是,更非山东快书的脍炙人口所为,而在于他们的品德、性格。
山东人是最正统的中国人。
如是说决无夸张。
中国号为“礼义之邦”——当然,也有个别人不承认这个称号,日本人福泽谕吉就说这是中国人的“自夸”,他说:“中
国不能叫做礼义之邦,而只能说是礼义人士所居住的国家。”这位日本启蒙思想家玩了一个文字游戏。而礼义之邦这顶桂冠又堂而皇之地落在了山东人的头上。至少从元代于钦的《齐乘》起,“齐鲁礼义之邦”的名号就叫响了。山东若非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地”,山东人若非最正统的中国人,岂能膺此称号!
张天麟,一位荣获德国土平根大学博士学位的著名教育学家,说山东人乃中华民族的“长子”:
我们知道凡是父亲的长子多数厚道而幼子则多数聪明。唯其他是长子,所以他不免失之于过于厚道。他看到他底老子创业不易,所以多俭朴而吃苦。因此,他也不免失之过于守成。然而,如果没有他的秉性忠厚,担当一切;如果没有他的吃苦耐劳,保守祖业;以及如果没有他底卓识远见(往往弟子们看他的卓识远见是迂腐)乃可任重道远,那么这个家庭早支持不住了。
于钦是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张天麟乃济南人。如果说这两位山东人的话有自夸之嫌,那么就再请读者诸君看一下外地人的评论。
江苏无锡人钱穆,一位鼎鼎大名的国学大师,以擅长考据而著称。他的高足美国著名哈佛大学博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余英时说,钱先生不是为考据而考据,而是为了一个更高的目的:从历史上去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而在地域上,
他则着眼于山东:
若把代表中国正统文化的,譬之于西方的希腊般,则在中国首先要推山东人。自古迄今,山东人比较上最有做中国标准人的资格。
一言以蔽之,中国传统文化之代表齐鲁文化,造就了正统的山东人。
齐鲁文化的精华之一,山东人的优秀品德之一,是诚信。
二、以诚信为本的齐鲁文化
鲁是西周初年周公姬旦的封地。周公是周礼的制定者,他为鲁国制定了以礼治国的方针。周公的儿子伯禽,秉承父训,在鲁国全力推行周礼。嗣后各位君主,也不遗余力。于是,茫茫神州,数百诸侯,鲁国成为礼治的样板。外地人到了鲁国,不去观看鲁国的礼乐典籍,就不算真正到过鲁国。与礼治相呼应的,是经济上的男耕女织。鲁国地处内陆,土地比较肥沃,洙、泗等河流又足资灌溉。另一方面,农耕与礼治是相适应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经济上的利益往来,联结人际关系的,就只有伦理这一条纽带了。
礼治与农耕,造就了以崇尚伦理道德为特征的鲁国文化。而诚信是其最基本的内容之一。这在《论语》中有充足的反映。《论语》一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孔子
思想最重要的资料。《论语》对中华民族有着持久而深远的
影响,有人将其比作基督教的《圣经》。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与弟子屡屡谈及诚信问题。如: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在孔子看来,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一。《论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指文献典籍,“行”制社会生活实践,“忠”即忠诚,“信”即诚信。在孔子教育学生的四项内容中,诚信占了两项。
孔子思想是鲁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传统造就了孔子,孔子继扬了传统。
不独孔子,鲁国其他人也以诚信为本。《庄子·盗跖》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叫尾生的人,一日与某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大雨瓢泼,桥下涨水,却不见那女子来。尾生坚守信约,在桥下苦等。水越来越大了,他抱着桥桩,不忍离去,直至淹死。
这个尾生,据考证是鲁地人。
古人把尾生誉为诚信的楷模。
与鲁国隔泰山相望的齐国,实行了一条与鲁国不同的建国方针。
齐国滨海,那时营丘往北不远便是滩平水浅、汪洋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