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公开课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劝学》公开课教案(精选17篇)
《劝学》公开课教案《劝学》公开课教案(精选1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劝学》公开课教案(精选1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劝学》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
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
《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
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
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
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
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
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
“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劝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类型:自读课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
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
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
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
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
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
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
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
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
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
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劝学》教案一课时模板
《劝学》教案一课时模板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劝学》全文。
2.分析《劝学》的论证方法、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感受作者劝学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劝学》的主旨,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深入领会《劝学》的哲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劝学》这篇文章。
这是一篇古代劝学名篇,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作者介绍师: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他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后儒家大师”。
他的学说主张以“性恶论”为基础,强调后天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3.文章解读师:现在,我们来逐段解读《劝学》这篇文章。
(1)第一段师:文章开篇,作者就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那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生1:因为学习可以让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不断地进步。
生2:学习可以让我们不断地积累知识,拓宽视野。
师:很好,同学们的回答都很到位。
确实,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2)第二段师:这一段,作者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好处。
请大家找出这一段中,作者列举了哪些学习的好处?生1:学习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
生2:学习可以让我们明白事理。
生3:学习可以让我们提高品德。
师:很好,同学们都找对了。
这些好处都是学习带给我们的,所以我们要珍惜学习的机会。
(3)第三段师:这一段,作者讲述了学习的方法。
请大家找出这一段中,作者提出了哪些学习的方法?生1:学习要专心致志。
生2:学习要循序渐进。
生3:学习要持之以恒。
师:很好,同学们都找对了。
这些方法都是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我们要认真践行。
4.课堂讨论师: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劝学》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荀子《劝学》教案设计(公开课)
荀子《劝学》教案设计公开课荀子《劝学》教案设计(公开课)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荀子《劝学》教案设计(公开课),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言文部分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2、学习本文运用设喻、对比的论证方法来阐述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等道理3、探究“学习”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探究词义,理解文意【教学难点】学习设喻论证方法【教学设想】《劝学》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的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其中“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化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本文,拟从这三个层面入手:文言——文章——文化文言文语言层面上通过诵读,识记课文通假字,掌握“已、中、参省、假、生”等文言词汇,初步理解文言语句的含义文章层面上通过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设喻论证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文化层面上分析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探讨“学不可以已”对于今人的意义并获得生活启迪【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由“青出于蓝而青于蓝”、“锲而舍之”导入二、解题:《劝学》,劝,劝勉;学,学习三、读课文,作文言积累一读,读准字音:(方法指导:通假字、易错字、生僻字、多音字)请学生朗读二读,读准节奏:(方法指导:以字为词,理解词义,准确译句)教师范读三读,读出语气:循循善诱、谆谆劝勉请学生朗读四读,读出语势:(排比、对偶句,使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变化流畅)感知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的特点四、析手法,理文章思路1、在文章中,我们能看到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平常事物或现象这些语句是想讲什么道理?体会比喻句的作用2、这篇文章运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明确: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论证3、这篇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4、小结(见板书)五、近荀子,明文化内涵1、简单介绍荀子《劝学》主张“学莫便乎近其人”2、“学不可以已”在当时有什么先进意义?通过比较,介绍诸子百家对待学习的观点的异同3、“学不可以已”对今人有什么启发?六、布置课后作业请你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再请你运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学习要勤奋或谦虚附板书设计:是什么:学不可以已喻证对比为什么: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作用怎么办: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完整版)1《劝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劝学》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课前学习,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2.通过课堂诵读,积累名句,背诵课文。
3.通过品味探究,理解文中比喻句蕴含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难点: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及其阐述的道理。
三、教学创意文言文教学须注重积累和诵读。
本课文言知识的梳理,主要是以预习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课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完成的。
课堂上则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力求使学生形成文言语感,最终达到熟读成诵。
在诵读中,提纲挈领,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探究,感受比喻之妙,进而领会荀子散文善用比喻、说理透辟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一)文化导入(教师在黑板上写一篆体“儒”字。
)这是一个什么字?(生答。
)由这个“儒”字你们会想到哪些词汇?(儒雅、大儒、儒商、儒学等)说到“儒”字,总让我们联想起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羽扇纶巾等一些美好的形象。
而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自东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一直在中国文坛、仕坛独领风骚。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儒” 字本身去寻找答案。
我们看,把“儒”字拆开是“人”字和“需” 字,我理解为:人之所需是为“儒”。
那么,儒家思想里面到底有哪些为人处世、安身立命所必需的东西呢?《论语》里面有这么10个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相信时至今日,这些仍然是我们塑造美好人格所必备的元素。
诵读儒家经典,铸就道德人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去聆听他的《劝学》良言。
(二)文章诵读1.一读:掌握技巧,读出语感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注重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诵读有三个基本要求。
[出示课件1]文言文诵读要求:1.读准字音朗读之前,我们先检查一下生字掌握的情况。
哪位同学读一下屏幕上的生字?[出示课件2]你能给咱们朗读一下课文吗?(生读,学生点评)朗读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这几个句子的节奏。
《劝学》优秀教案(精选18篇)
《劝学》优秀教案《劝学》优秀教案(精选18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劝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劝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1、导入: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
(板书课题)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⑴ 齐读课文。
⑵ 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 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谓岂邪掌但耳熟若就遂①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 全班讨论翻译课文4、分角色朗读:① 先同桌练习② 再请三位同学朗读③ 讨论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5、小结: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6、质疑问难7、巩固拓展:① 试背课文(比赛)② 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全班讨论8、作业《劝学》优秀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朗读成诵。
2、反复朗读理解并积累文言文词汇,疏通文意。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劝学》公开课教案
《劝学》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劝学》这篇文章的主旨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观点和论据。
3.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劝学》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散文,主要目的是为了劝诫他的侄子韩愈学习。
2. 文章结构分析:导入、本论、结论三部分。
3. 重点词语解释:勉、博、笃、志、行等。
4. 重点句子解析: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不器。
”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引入《劝学》这篇文章。
2. 朗读:让学生朗读文章,感受语言韵律,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
3.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结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对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文中的观点和论据。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对教学进行改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劝学》原文及注释。
2.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韩愈的生平、文章结构分析等。
3. 讨论材料:提供与文章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
4. 作业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韩愈的生平事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劝学》的内涵。
2.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文章中的观点,提高自身素养。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劝学》的文章主旨和意义。
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解析。
文章的结构分析。
2.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
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劝学》公开课教案
《劝学》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劝学》的兴趣和关注。
2. 引导学生了解《劝学》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劝学》的作者、背景和成书过程。
2. 阐述《劝学》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劝学》的开篇,感受其独特的文风和思想。
2. 提问学生对于《劝学》的了解和看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章:文学鉴赏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劝学》中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1. 分析《劝学》的文学特色,如韵律、对仗等。
2. 解读《劝学》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朗读《劝学》,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 分析并讨论《劝学》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其效果和意义。
第三章:思想解读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理解《劝学》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观念。
教学内容:1. 分析《劝学》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如学习的重要性、努力的意义等。
2. 探讨《劝学》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劝学》中的重要段落,提取关键信息。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于《劝学》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实践与应用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将《劝学》中的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劝学》中的价值观融入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中。
教学内容:1. 分析《劝学》中的实践意义,如何将学习到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2. 探讨如何将《劝学》中的价值观运用到个人成长和人生规划中。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应用《劝学》思想的经历和感悟。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将《劝学》中的价值观融入到个人生活中。
教学目标:2.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2. 反思个人在学习《劝学》过程中的认识和成长。
教学活动:2. 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能力。
《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三、教学难点1.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结合书后思考练习题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1、解读第一段(7分钟)1)回忆上个课时的内容并结合学生自主预习的结果,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学习不可以停止)2)齐背诵第一段后,提问:a、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b、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c、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作者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d、发生什么样的变化?e、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f、“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g、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问题层层递进,学生回答一个接一个问题时思考,本段的主旨即学习的意义为何?)3)教师总结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
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2、解读第二段(7分钟)1)同学们一起背诵第二自然段。
《劝学》公开课教案
《劝学》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劝学》这篇文章的背景及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劝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热情。
【教学内容】1. 介绍《劝学》的作者朱熹以及他的学术成就。
2. 简介《劝学》的历史背景及在当时的社会意义。
3. 阐述《劝学》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朱熹及其学术成就。
2. 教师讲解《劝学》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劝学》在今天的价值。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劝学》的兴趣。
2.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笔记,评估他们对《劝学》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词语解释【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劝学》中的重点词语。
2. 培养学生查找资料、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列出《劝学》中的重点词语。
2. 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解释重点词语的含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列出《劝学》中的重点词语。
2. 教师指导学生查找资料,解释词语含义。
3. 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资料和解释。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课后收集学生的资料,评估他们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句子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劝学》中的重点句子。
2.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古文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列出《劝学》中的重点句子。
2. 指导学生分析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列出《劝学》中的重点句子。
2.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3. 学生分享自己分析的结果。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古文解读能力。
2. 课后收集学生的分析报告,评估他们对重点句子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文章主题分析【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理解《劝学》的主题。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文章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劝学》的主题。
2. 指导学生思考文章的现实意义。
《劝学》公开课教案
《劝学》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劝学》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3)了解作者朱熹的背景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劝学》的核心思想;(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道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2)培养勤奋好学、不断进取的精神;(3)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朱熹的时代背景、生平事迹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2. 文本解析:逐段讲解《劝学》的内容,分析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
3. 核心思想阐述:阐述《劝学》所传达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人生价值观。
4. 现实意义探讨:结合现实生活,分析《劝学》中的道理如何指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朱熹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引发学生对《劝学》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劝学》,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劝学》的核心思想,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现实意义探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如何将《劝学》中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劝学》的背诵情况和相关练习的完成质量。
3. 现实意义应用:评估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劝学》道理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劝学》原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关于朱熹的生平和思想的资料;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作者朱熹的生平事迹和相关的图片资料。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劝学》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2)理解并背诵《劝学》全文;(3)深入解读《劝学》的核心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劝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劝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课文。
2.掌握并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教学重难点1.熟练朗读课文。
2.掌握并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借助多媒体展示颜真卿的《劝学》。
颜真卿鼓励我们学习要勤奋,除此之外,学习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荀子》里的名篇-《劝学》。
二、走近作者任务:阅读有关作者和写作时代的资料,明确写作背景。
活动:请学生分享课前搜集整理的资料,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并且理解题目的含义。
屏显: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刘询讳,又称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安泽)人,先秦儒家后期的代表人物。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进行比较。
荀子“序列著数万言”,现存的《荀子》有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全书论说极广。
《荀子》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说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
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多是天下贤士,学生来自四面八方。
作为学宫的最高长官,祭酒要考虑如何劝勉学生受业求学。
为此,荀子写下了传世之作-《劝学》。
“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就是勉力人努力学习。
设计说明:让学生了解本文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为理解写作目的和主要观点做铺垫。
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探索新知识的好习惯,提高学生整合资料、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整体感知教师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听准字音,听清句读,听出语气,在课本上做标注。
任务一:熟练地朗读课文。
活动:学生自由朗读文本。
PPT展示:中()绳輮()槁暴()砺()参省()跂()舆()跬()骐骥()驽()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做具体指导。
劝学省级公开课教案完整版
劝学省级公开课教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劝学》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二)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熟练背诵课文。
(三)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1.识记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用法。
2、明确认识学习的意义。
3、体会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写作手法。
4、背诵1、2自然段。
一、导语2000多年前,在一个清凉的夜晚,一位圣人在郊外踱步。
此时此刻,他的内心充满了惆怅:“人性本恶”,我们的青年该怎么办怎么办只见他时而仰望浩瀚的夜空,时而平视前方的旷野,晚风拂起了他的长衫,忽然,他紧锁的眉头骤然舒展开来,他疾步奔进客房,灯光下,挥笔疾书写下了《劝学》名篇,这一幕定格为历史。
大家知道这位圣人是谁吗?对,他就是荀子。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看看荀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一些什么道理。
(板书:劝学荀况)二、作者介绍。
荀子名况,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主张性恶论。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着作收在《荀子》一书中。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用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三、解题。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解题教师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说”“劝阻”语义不同。
“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勉励人们学习。
高中语文《劝学》公开课教案
劝学一、导入: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富有的地主,他不认识字经常吃亏,为了不让他的儿子步他的后尘,他请了一位先生教他的儿子识字。
先生说一字是一横,二字是二横,三字是三横,地主儿子看这么简单,把书一扔跑去见地主,说父亲父亲自己已经全学会了,于是地主把教书先生辞退了。
有一天,地主要请一位姓万的客人到家里,地主要儿子写一份请帖,可是等了好久都没有见到请帖,父亲觉得很奇怪,便去儿子的书房看看为何还没有写完,儿子说天下那么多姓氏,为何他偏偏姓万啊,我从早上到现在只写了500画,听完这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呢?学生:不断地读书。
读书很重要,不要骄傲。
这则笑话讽刺的是那些没有正确学习态度,自以为很聪明的人,那怎么样才能把学习搞好呢?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劝学,便是2000多年前荀子给我们的谆谆教诲。
他到底对我们说了哪些求学的道理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语文课堂《劝学》。
荀子作者简介荀子书解释劝学题目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劝告,师:他回答的非常正确,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呢。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听一首美妙的音乐,在别样的音乐氛围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听劝学歌曲我看很多同学都跟着歌曲轻轻合唱,陶醉在这美妙的歌声中,大家对这首诗的读音及翻译还有不会的地方吗?生:没有师:俗话说的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那伟大的荀子在书中又给了我们怎样的指导呢?首先来看第一段: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里的君子指的是什么意思呢?生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师:这里的君子指的,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而已指的是停止的意思,这句话就是在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的,这既是对求学过程中一个从无到有的经历的概括,也是对学有所成的人的一个提醒,学习是没有终点的,应该终身学习。
这个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紧接着第二段,荀子用一种事物比喻另一种事物的论证方法,来继续阐述关于学习的内容,这种论证方法是什么呢?生:比喻论证师: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其本质是化虚为实。
《劝学》教案7篇
《劝学》教案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劝学》教案7篇《劝学》教案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劝学》优秀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劝学》优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设计的主题为《劝学》,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与方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教案适用于初中英语课堂上使用。
二、教案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学习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习方法与思维的灵活运用;-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案例分析和思考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意义;- 通过游戏活动和竞赛的方式,激励学生参与学习。
三、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班级活动用品(奖状、小礼物等)。
2. 教学环境:- 教室布置整洁,舒适;- 确保教室有良好的教学设备,如电视、投影仪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视频或图片介绍成功人士的学习经历,引起学生的思考。
2. 概念解释(10分钟)- 解释学习的定义和意义,让学生明确学习对自己的重要性。
3. 学习动机引导(15分钟)- 通过分享成功人士的学习经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并分享他们自己的学习动机与目标。
4. 学习方法指导(20分钟)- 介绍不同的学习方法,如预习、复习、归纳总结等,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和灵活运用。
5. 学习习惯养成(20分钟)- 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给予学习进步的鼓励和奖励,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6. 总结与展望(10分钟)- 通过思考问题,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 鼓励学生展望未来,规划自己的学习目标。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评估学生是否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掌握了学习方法;- 评估学生是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完整word版)《劝学》公开课教案
《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开课教师:王世燕开课班级:高一(12)班【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熟知议论文的三要素并找出本文三要素的具体内容。
2.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提问、思考、讨论、练习、诵读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因为议论文能考察学生活跃而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清晰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锋利而雄辩的论辩驳诘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高水平的议论文呢?今天我们就继续通过分析荀子的《劝学》来领悟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二、听朗读,理清文章结构1、指名说说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明确:论点、论据、论证方法2、指名说说议论文论证角度有哪些?明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一)第1段课文分析3、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学不可以已。
(荀子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4、讨论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明确: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补充解释: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5、中心论点明确了以后,第二三四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分别在谈什么?明确:二三四段是对第一段的分说,即是全文的分论点:第二段: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三段: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第四段: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劝学优秀公开课教案
劝学优秀公开课教案劝学优秀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的1.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比照论证的方法,进步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才能。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络。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①,老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表达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1.老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老师作朗读提示: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
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
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比照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劝学》教案模板范文
《劝学》教案模板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如“劝”“已”“中”“假”等的用法。
理解文中比喻论证的方法,掌握文中的重要句子的翻译。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荀子倡导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1. 文言字词的积累和课文的背诵。
2. 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 (二)教学难点1. 对文中一些比喻意义的深入理解,如“青出于蓝”“锲而不舍”等比喻与学习的关系。
2. 理解荀子的学习观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诵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理解课文大意。
2.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2分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 教师范读课文老师先给大家读一遍课文,大家要竖起小耳朵听哦,注意老师的读音、节奏和语调。
(教师范读)2. 学生自由朗读现在轮到你们啦,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读不懂的句子,先标记下来。
(学生朗读)3. 检查朗读情况找几位同学来读一下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学生朗读,教师纠正读音和节奏错误)# (四)研读课文,分析内容(20分钟)1. 解读第一段(7分钟)(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哪位同学来说说?(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对,就是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这就像我们跑步一样,一旦停下来,就可能会被别人超过啦。
那荀子为啥这么说呢?(2)接着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开课教师:王世燕开课班级:高一(12)班【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熟知议论文的三要素并找出本文三要素的具体内容。
2.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提问、思考、讨论、练习、诵读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因为议论文能考察学生活跃而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清晰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锋利而雄辩的论辩驳诘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高水平的议论文呢?今天我们就继续通过分析荀子的《劝学》来领悟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二、听朗读,理清文章结构1、指名说说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明确:论点、论据、论证方法2、指名说说议论文论证角度有哪些?明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一)第1 段课文分析3、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学不可以已。
(荀子在第一段就开门见ft提出中心论点)4、讨论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明确: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补充解释: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5、中心论点明确了以后,第二三四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分别在谈什么?明确:二三四段是对第一段的分说,即是全文的分论点:第二段: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三段: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第四段: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二)第2 段课文互动探讨分析:学生自读,找出本段的比喻句,教师请学生来回答(展示PPT 表格)本段一共用了 5 个比喻,1、作者以青胜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加工冷冻明确:蓝————青水————冰胜于寒于生: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
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
成语溯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輮绳砺直木————轮木————直金————利2、、作者又以“直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三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3、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4、这一段作者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正面设喻论证,把道理隐含在比喻中需要推论出来。
(三)第3 段课文互动探讨分析:学生自读,找出本段的比喻句,教师请学生来回答(展示PPT 表格)1、(1)第 1 句话的前半部分通过“终日思”和“须臾学”的对比,强调了什么?(2)接着,后半部分又用了“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来进一步论证,说明了什么?2、“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3、第3 段作者又运用了什么的论证方法?(四)第4 段课文互动探讨分析:学生自读,找出本段的比喻句,教师请学生来回答(展示 PPT 表格)1、第4 段作者运用了10 个比喻,这些比喻句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分别论述了学习的哪些方面?2、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三、梳理文章结构、论证方法。
分析写作特色本文的写作技巧是什么(即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学生讨论回答后小结:1.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
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四、借鉴学习,课堂练笔五.课堂小结: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六.布置作业1、熟背《劝学》全文(必做)2、完成《名校学案》练习题(必做)《劝学》详解荀 况君子(有学问有 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 靛青, ),取之(代词,青)于(介词,从)修养的人)(一种染料君子说, 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蓼蓝,叶子 ,而连词, 青于(介词,比)蓝;冰,水为(动词之(代词,冰),而 连词,可制染 料 )(表转折)凝结)(表转折)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冻成的, 但寒于(介词,比)水。
木直中(符合)绳,輮 通“煣”,用 以(介词 省)为(动词,制)轮,(火熨木使弯曲),把)(“之”它比水更冷。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代木, 测圆的 连词其(作定语)曲中规( 工具 )。
虽(即使)有(通“又”)槁(枯)暴(晒),不复挺(直)者,輮使 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 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之(代词,它(木))然(代词也。
故(连词 木受绳则(连词,表 直,金(金属)就(动词,接这样)所以)承接,就)近,靠近)它弯曲成这样。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 砺(磨刀石)则(连词,表 利,君子博学(广泛 而(连词, 日(名作状 参(验,检查)省(省察)承接,就)学习)表递进),每天)就锋利了。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乎(介词,于(对))己,则(连词,表知明(通“智” 而(连词, 行无过矣。
假设结果),智慧 )表并列)就智慧明达, 行动不犯错误了。
吾尝(曾经)终日而(连词, 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助词 所学(所字结构, 也;表修饰)不译)学习的收获)我曾经整日思索, 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吾尝(曾经)跂( 提起 )而 连词, 望矣,不如登高之 助词 博见(见得广)也。
登高而(连词,脚后跟(表修饰)(不译)表修饰)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 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登高招手,也。
从那里)兼词, …的办 法 ) 招,臂非加长也,而(连词, 见者远;顺风而(连词, 呼,声非加疾(强,这里指 也,表转折)表修饰)声音宏 大 )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而 连 词,借助 连词,(表转折)闻者彰(明显)。
假(利用)舆(车)马者,非利足(脚步快)也,而(表转折)致(达到)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 不是脚走得快, 却能到达 千里;假(借助 舟楫者,非能水(名作动 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通“性”,利用),游水)资质,禀赋)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非异也,善假(借助,利用)于(介词,向)物 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积土成ft ,风雨兴(起)焉(兼词,;积水成渊(深水),蛟龙生焉(从那里);积善成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德,而(连词, 神明自得(获得),圣心备焉(助词不译)。
故 连词 不积跬( 古代 )步,表承接)(所以)的半步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 无以(没有用来…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 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 驽马(劣马)十驾(马拉车一天 ,功在不舍 放弃 。
锲而 连词,有如果 舍之(代词,,朽木所走的路程)(中止)(、假设 之意 )“锲”)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
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不折;锲而(连词,有如果 不舍,金石可镂(雕刻)。
蚓无爪牙之 助词,定语 利(定语 ,、假设 之意 )(后置的标志)后置)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筋骨之(助词,定语 强(定语 ,上(名作状 食埃土,下(名作状 饮黄泉,用(因为)心一也。
后置的标志)后置),向上),向下)坚强的筋骨, 却能上吃泥土, 下饮泉水, 是因为它心专一;修养的人 可制染 料 利用 脚后跟 ,游水 近,靠近 声音宏 大 火熨木使弯曲 的半步 所走的路程 蟹六跪(蟹脚)而 连词, 二螯(蟹钳),非蛇鳝之 助词 穴无可寄托者,用(因为)心躁浮躁, 也。
(表并列)(,的)(不专心)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一、注释词语:君子(有学问有)曰:学不可以已。
《劝学》复习要点靛青,一种染料),取之于蓝(蓼蓝,叶子),而青于蓝; 木直中绳,輮(通“煣”,用)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通“又”)槁(枯)暴(晒),不复挺(直)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动词,接)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验,检查)省(省察)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 吾尝跂( 提起)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见得广)也。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强,这里指)也,而闻者彰。
假(借助)舆(车)马者,非利足(脚步快)也,而致(达到)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名作动)也,而绝(横渡)江河 君子生(通“性”,)非异也,善假(借助,利用)于物(外物,指各)也。
资质,禀赋积土成ft ,风雨兴(起)焉; 积水成渊(深水),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获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 古代)步,无以至千里; 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种客观条件驽马(劣马)十驾(马拉车一天),功在不舍(放弃,中止)。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因为)心一也。
青(不专心 连词,,把 蟹六跪(蟹脚)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因为)心躁(浮躁,)也。
文言虚词: 之:青,取之(代词,青)于蓝冰,水为之(代词,冰)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代词,它(木))然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助词 所学也; 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助词 博见也。
不译) 蚓无爪牙之(助词,定语 利,筋骨之助词,定语 )后置的标志)(后置的标志 非蛇鳝之(助词,的)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于:青,取之于(介词,从)蓝,而青于(介词,比)蓝;冰,水为之,而寒于(介词,比)水。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介词,向)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