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名著中的隐喻写作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外国名著中的隐喻写作手法
——以施托姆的小说《茵梦湖》为例
一、 隐喻的定义
在国内隐喻又常常被称之为暗喻,简单的来说隐喻既是用“是”、“就是”、“成为”、“变为”等词语将本体和喻体紧紧相连的一种比喻方法。它比明喻更进一层,字面上往往看起来不像比喻,而实际上却暗中打了比方。作为人类语言交际的重要方法,隐喻常帮助人们借助已经了解的客观领域的认知,去更好的理解另外一个领域的认知。隐喻的文字语言不过是一种表象,其反映了人们深层次的思维行为。解读隐喻的过程,其实就是找寻出作者心理最忠实的所想的过程。
笔者认为隐喻即是一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其用不相关的事物作为桥梁,引出最终想要表达的对象或者意义,由于其不需描述最终物体的特点,使得文章以及语言的表达更加唯美婉转。
二、隐喻的分类
第一种隐喻理论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替代说”。这种理论实际上是将隐喻简单的理解为替代,在同义域中用一个词理解另外一个词,从而使得表达更易理解或者更有美感。这种理论特点在于隐喻都是以词语为中心,强调词语的修饰,再就是有类型层级的概念,隐喻的构成往往从一个词语转移到另一个词语上。这里比较重视形式,也就是分析和归类。
第二种“张力说”最早出现在《修辞哲学》一书中,这一学说重视读者的思考程度,也就是张力感越强读者可能就越难理解隐喻所表达的意思,反之越低则理解上越浅显。下文中将通过小说《茵梦湖》的描述,做进一步形象的分析。
第三种“冲突说”,这种学说视隐喻的陈述为虚假,但是表达的内涵为真实。这里所说的真实,其实指的是喻体内涵上特征与主体是相通的。必须把握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共性进行分析。
第四种“变异说”,这种学说认为,由于隐喻是将不同的东西相互组合到了一起,其实是一种故意违背语法却有寓意关系的修辞手法。因此读者必须有足够的想象力,甚至语法不搭的本体和喻体所表达的意思完美的理解。
除此而外,隐喻理论还有思维创新说及相似点说。
思维创新说将隐喻视作一种想象力的体现。表达者通过想象力将一个事物认同作另一个不相似的事物,将后者的某些特征传递给前者,使人们通过后者的这些特征理解前者。通过不同的思维创新往往可以使得本体更加栩栩如生的呈现于人们眼前。很多情况下隐喻的创新思维,是无法从辞典或者任何参考资料中找到的。
相似点说着重强调隐喻是把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作为比较的基
础建立联系,让人们进行形象思维。也就是说隐喻可以把孤立的相似点视为比较的基础,但是这里必须要强调几个前提条件。首先必须要明确,语言或者文字不过是人类思维的衍生物,其不能主导人类的思维。第二,比较的相似点必须是切实存在于文化现实当中的。第三,虽然现存相似点可以构成隐喻,但有些相似点需要人们的创造才能产生。第四,隐喻其实也是用一种经验去比喻另外一种,许多情况下隐喻要靠经验来理解。
三、小说《茵梦湖》隐喻手法的运用
诗意现实主义时期在德国文学史上是由德国的浪漫主义向批判现实主义过渡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众多对世界文学有着重要影响的作家,特奥多·施托姆也是该时期的一位杰出代表,他凭借小说《茵梦湖》一举成名,小说以优美的笔调、清丽的风格,生动的故事,深刻的隐喻以及对人物心理细腻的描写令读者印象深刻,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茵梦湖》讲述的是一个伤感凄美的爱情故事,小说《茵梦湖》中不仅用诗一般优美的文字描写出莱因哈特和伊丽莎白的缠绵悱恻的感情,还多次使用隐喻手法来烘托主题。例如,当莱因哈特在大学复活节期间回家时,看到伊丽莎白的窗前挂着的不再是自己送的金翅雀,而是一只装在镀金鸟笼中的金丝雀,他感到无限的哀愁,这段描写为几年后埃里希取代了莱因哈特而成为伊丽莎白的丈夫做下了伏笔;茵梦湖中的睡莲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隐喻,“……终于他游到离睡莲很近的地方,近得他能清楚地分辨出月光下它那银色的花瓣了。但就在这个时候,他感到自己像是陷进一张网里,又腻又滑的水草从湖底浮上来,缠住了他的四肢……”,这是对年轻男女爱情悲剧的隐喻,睡莲就像伊丽莎白一样,纯洁美丽,湖底的水草则是封建的包办婚姻对自由恋爱的束缚,而莱因哈特最终没能游到睡莲旁,则是隐喻着他们之间渴望而不可及的爱情。
施托姆的《茵梦湖》是以插叙的描写手法来描绘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开篇出现了一位老人,他就是年事已高的莱因哈特,他孤单的坐在扶手椅上,月光照耀下的伊丽莎白的画像带他走进了甜蜜而伤感的回忆中。小说中有段对吉普赛姑娘歌词的描写:
“今天啊,也只是今天, 我是如此美丽;明天啊,明天,一切都得消逝!只有此刻啊,我还属于我;死亡,唉,死亡,我注定要孤单!”
而小说的结尾老人正如歌中所唱,孤零零的一个人坐在屋里。施托姆以完美的艺术形式和诗情画意的语言使小说具有浪漫情调,隐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这篇小说有了
更深刻的寓意。
四、 具体分析《茵梦湖》中隐喻的写作方法
小说中隐喻的运用是对“替代说”完美的解释,句子中如“他走到屋外,沐浴着阳光”等这种简单易于理解的“替代说”的应用起到了美化全文的效果。
“张力说”在文中最合适的例句非“ ‘伊莉莎白!’老人轻声唤到,随着这声轻唤,时代顷刻间就变了——他又回到了他的少年时代。”莫属。在这里夸张的“顷刻转变的时代”,其实就是隐喻老人陷入了回忆。这种隐喻方法使得读者不需了解老人真实的思维活动便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这里的张力适中易于理解。
关于“冲突说”同样是文章首页的“眼里像是保存着他业已失去的青春”可以很好的进行证明。这里眼睛和已经失去的青春所表达的陈述明显是虚假的,但是可以让读者清楚的感觉到作者隐喻老人莱因哈特对青春时代的怀念。
小说中“她脖子上的红丝巾也跟着跳起了舞蹈”一句很好的阐释了“变异说”这一理论,从语法上看红丝巾跳舞是不合乎逻辑的,但是这样的一种隐喻手法却高明的烘托出了当时欢快的气氛,以及主人公愉悦的心里活动。可见隐喻确实在写作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通过一系列对于隐喻的定义分类,以及小说中隐喻手法具体的应用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隐喻作为一种美丽的修辞手法,在今天有着极为常见和广泛的应用。它可以使得文章和话语增色,富有深度。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包括一些网络IN语的出现等等,创造和解读隐喻的语言运用方式必将在未来更加受到欢迎和重视。
参考文献:
[1]特奥多·施托姆.赵燮生译.茵梦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8.
[2]胡状麟.认知隐喻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刘法公.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4]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第一版[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5]陈毓瑾.新编汉语实用修辞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
[6]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