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电影推荐:论持久战

合集下载

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论持久战》 1938年主要内容有: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启示:第一,日本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

这是日本侵略战争的基本条件,战争的不可避免和中国的不能速胜,就建立在这个日本国家的帝国主义制度及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上面。

然而第二,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

时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帝国主义,由于内外矛盾,不但使得它不得不举行空前大规模的冒险战争,而且使得它临到最后崩溃的前夜。

从社会行程说来,日本已不是兴旺的国家,战争不能达到日本统治阶级所期求的兴旺,而将达到它所期求的反面——日本帝国主义的死亡。

这就是所谓日本战争的退步性。

跟着这个退步性,加上日本又是一个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这一特点,就产生了它的战争的特殊的野蛮性。

这样就要最大地激起它国内的阶级对立、日本民族和中国民族的对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对立。

日本战争的退步性和野蛮性是日本战争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

还不止此,第三,日本战争虽是在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但同时又是在其先天不足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虽强,但这些力量之量的方面不足。

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

日本统治者想从战争中解决这个困难问题,但同样,将达到其所期求的反面,这就是说,它为解决这个困难问题而发动战争,结果将因战争而增加困难,战争将连它原有的东西也消耗掉。

最后,第四,日本虽能得到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同时,却又不能不遇到一个超过其国际援助力量的国际反对力量。

《论持久战》解读

《论持久战》解读

《论持久战》解读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写的一篇著名的军事理论文章,它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和原则。

以下是对《论持久战》的解读:
1. 战胜日本侵略:《论持久战》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写成的,其主要目的是分析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战略问题。

毛泽东认为,中国抗日战争必须采取持久战的战略,通过持久的抵抗,逐渐消耗敌人的力量,最终取得最后的胜利。

2. 战略思想:《论持久战》提出了一系列的战略思想和原则。

其中包括:以人民战争为基础,发动广大群众参与战斗;运用游击战、阵地战等多样化的战术手段;注重政治工作,巩固人民基础;灵活运用外线作战与内线作战等。

3. 依靠人民: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强调,抗战的胜利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他认为,只有将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动员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形成强大的抗战力量。

4. 统一战线: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提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他呼吁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抗日的统一战线,共同抵抗外敌侵略。

5. 战略运筹:《论持久战》对战略运筹也进行了
一定的探讨。

毛泽东强调了运用内线作战和外线作战的灵活组合,以适应不同战场和敌情的需求。

同时,他也提出了要善于运用间接战、主动战和防御战相结合的原则。

总体来说,《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关于抗战时期战略思想的重要阐述,对中国的抗战取得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在后来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持久战》:毛主席的旷世奇文,科学预言抗日三部曲

《论持久战》:毛主席的旷世奇文,科学预言抗日三部曲

《论持久战》:毛主席的旷世奇文,科学预言抗日三部曲2021-10-28 12:12作家,历史领域创作者,文化领域爱好者毛主席一生著作等身,其中《论持久战》是主席的一部光辉著作,它犹如一座思想灯塔,照亮了抗日战争前进的方向。

它像一颗“精神”核弹,在日不落帝国的心脏炸响,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自甲午战争以来妄图灭亡中国的幻想。

01“亡国论”与“速胜论”激烈争锋让我们把目光回到八十三年前那个浴血奋战的抗日战场。

"九一八事变",日本鬼子不费一枪一弹抢占我国东北三省,1937年7月7日又发动了卢沟桥事变,迅速地占领了华北地区。

尽管二十九军的佟麟阁、赵登禹将军拼死抵抗,但后来因势单力薄而战死沙场。

消息传来,震惊国内舆论界。

当时舆论四起,流行观点是“亡国论”和“速胜论”。

持“亡国论”的人认为日本军队过于强大,武器弹药也远比中国的先进,并且日军战力非常强悍,中国军队远非日军的对手。

他们害怕中国打不赢日本,担心这样打下去就会亡国。

”蒋介石政府也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曲线救国方针,蒋介石政府一方面加紧对红军实施军事“围剿”行动,另一方面却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何梅条约》。

不仅普通百姓有这种“亡国论”的倾向,当时就连知名学者梁漱溟也有这样的想法。

他曾在抗战爆发后专门去延安请教过毛主席。

他问道:“中国前途如何?中华民族会亡吗?”毛主席明确告诉他:“中国的前途大可不必悲观,应该非常乐观!最终中国必胜,日本必败,只能是这个结局,别的可能没有!”可是在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军队先后取得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后,胜利冲昏了很多人的头脑,“速胜论”又冒起来了。

许多亲美亲英人士认为只要有外国支援,中国就可以迅速地打败日本。

而当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而外国援助尚未有实质进展时,“再战必亡” 又占了上风。

如果任由"速胜论"和"亡国论"一直占领着社会舆论高地,人们在思想上就会一团雾水,找不到正确的方向,那么就无法凝聚民心,让抗日大业误入歧途。

《论持久战》解读 -回复

《论持久战》解读 -回复

《论持久战》解读-回复什么是《论持久战》?为什么要解读《论持久战》?《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在1938年写成的一篇重要论文。

它是针对当时中国抗日战争中遭受的挫折和困境而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经验,提出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如何利用持久战的原则取得胜利,最终赶走敌人。

解读《论持久战》的意义在于挖掘其背后的思想精髓和事态规律,为我们认识和思考现代战争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它是对战争长期性、复杂性的深入分析与思考,也是对战争中著名战役和战略的细致剖析。

通过解读《论持久战》,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核心要义,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第一部分:持久战的理论依据和概念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将回答以下问题:1. 什么是持久战?2. 持久战的理论依据是什么?3. 持久战以及相关的理论概念有哪些?持久战是指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采取避实击虚、敌人出击时消耗其力量、等待时积蓄自己力量的战争方式。

其理论依据主要是基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特别是在与国民反动派长达十年之久的武装斗争中形成的。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对持久战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详细阐述,如“绝对力量”、“相对力量”、“正义”、“革命战争”等。

他认为,绝对力量是指参战各方在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实力;而相对力量则是指战争各方的力量对比。

正义是指革命的干旱、正确性和打击受压迫者的反动派。

因此,持久战的基本原则就是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把相对劣势转化为相对优势,最终取得胜利。

第二部分:持久战的实施与实践指南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回答以下问题:1. 持久战的实施需要哪些要素?2. 毛泽东提出的“十六字方针”是什么?3. 如何坚持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持久战的实施需要包含多个要素。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十六字方针。

这个方针指导着对敌作战的全过程,包括积极的进攻行动和坚决的防御手段。

在“战无不胜”方面,重点是正确运用自己的优势兵力,以及从敌人的错误判断和失败中获得机会。

读《论持久战》有感

读《论持久战》有感

读《论持久战》有感读《论持久战》有感《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写的一篇重要的战略论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它系统、深刻地分析了持久战的原则、特点和战略意义,对于指导长期战争的战略思想和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让人深受启发和感悟。

以下就我个人阅读《论持久战》的体会和思考进行谈论。

一、持久战的特点和重要性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阐述了持久战的特点和重要性。

他认为,持久战就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建立有利的阵地,协同作战,以待时机反攻。

持久战具有既是防御战,又是进攻战的特征。

它能够使用正确的策略和战术,在战争中逐渐消耗敌人,抵制敌人的攻势,争取时间和胜利。

持久战在长期战争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它能够让敌人在战争中不断消耗,降低其实力和士气,进而达到我们主动出击的战略目的。

另一方面,持久战还能够为我方的后备力量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逐步壮大自身的实力和能力,最终实现战争胜利。

二、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和指导原则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提出了长期战争的战略思想和指导原则,包括坚持损敌于势、从敌之所长、利用敌之所不意、退避时机、消灭打击战、游击战和都市战等战略思想。

在战争中,我们要善于利用敌人的力量和资源,并充分发挥自身的实力和可能性。

既要学会攻击,又要学会防御,在消耗敌人的同时,也要保护自身的实力和资源。

在面对敌人的进攻时,我们要及时地采取退避战术,良好的战略计划才能让我们在战争中占得先机。

同时,游击战的战术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敌人进行常规军和游击军混合的战争形式,消耗敌人的实力和数量,最终实现战胜目标。

都市战争的实施可以让我们牵制敌人的进攻和逼近,保卫重要的城市资源和地区。

三、保持党和人民的革命精神《论持久战》在抗战时期被广泛传阅,充分反映出了党和人民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文中反复强调了“保持革命精神,坚持斗争”的重要性。

战争时期,党员和干部的重要作用显而易见。

他们要以身作则,坚定信仰,发扬革命精神,努力投身于战争事业中来,勇往直前。

浅谈《论持久战》对抗战的意义

浅谈《论持久战》对抗战的意义

浅谈《论持久战》对抗战的意义
抗战虽然已经胜利70多年了,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忘记那段历史,毕竟,中国人民用14年的浴血奋战才换来了祖国的和平与强大,本文旨在从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文中,谈一下对中国抗战的一些意义。

首先,从战略防御阶段来说明一下。

关于战略防御的时间节点,本人的看法是从1931年9.18到1937年淞沪会战之后,这一时期,虽然敌人占领了东三省、山东大部、山西余部,但是,也无力在极短的时间内打败中国军民。

随着1937年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挺进华北开辟敌后战场,大力开启人民战争的模式,创建了十几块根据地,有力地拖住了敌军扩张的步伐。

其次,就是战略相持阶段。

这是抗战的关键时期,大概的时间节点应是1938年至1943、1944年。

这一时期,不管是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还是友军,都在前线奋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首壮志凌云的抗战史。

八路军在这一时期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牵制了65%的敌人陆军兵力,进行大小战斗6万多次,不断发动群众,在战略相持阶段中,敌后战场的八路军、新四军都进行了大生产运动,为前线的官兵提供了大量的后勤保障,从开始的三个师发展到90多万人的部队,并且在山西、山东、河北、河南等省站稳了脚跟。

经过1942、1943年最困难的阶段,终于坚持到战略反攻的一天。

最后,则是战略反攻阶段。

抗战的最后一年,随着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的胜利,中国主战场也迎来胜利的曙光。

在各大战线,中国军队都进行了比较大的攻势,华北战场的敌人只能龟缩在几个较大的城市坐以待毙。

所以,《论持久战》给予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极大信心,也是为抗战前途指明了道路。

《论持久战》的当代启示

《论持久战》的当代启示

《论持久战》的当代启示《论持久战》作为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之一,探讨了持久战的道理和在革命战争中的应用。

尽管这本书写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革命时期,但它的当代启示依然具有重要意义,独特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论持久战》强调了持久战的重要性。

无论是军事战争还是其他领域,持久战的战略思想都适用于当代社会。

在当今世界上,社会变革和发展都需要人们有一份持久的奋斗精神,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持久战的核心思想是坚持原则,保持长远目标的清晰性,并且在逆境中坚持不懈地斗争,这对于解决当代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其次,《论持久战》提出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

毛泽东同志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任何革命都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同样适用于当代社会,各种问题的解决和社会进步需要广大民众的参与和支持。

人民群众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和动力,只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与发展。

因此,在当代社会中,要注重发扬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使他们成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三,《论持久战》着重强调了战略和战术的统一。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任何战略都需要有科学的战术谋划和实施。

这就要求我们在战略层面上明确目标和道路,但同时也必须灵活、变通地应对各种局势和挑战。

尤其是在面对未知的新问题时,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策略和战术,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因此,我们在今天的社会中,要注重战略和战术的统一,善于应对变化,找到最适合当前形势的战略和战术方法。

最后,《论持久战》还强调了革命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毛泽东同志认为,只有有纪律、有组织、有坚定意志的队伍,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这在今天的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一个具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团队,需要有坚定的信念、高度的纪律和团结一致的行动。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面对日益严峻的挑战时,保持团结与力量,最终取得成功。

综上所述,《论持久战》这本书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持久战内容解析

论持久战内容解析

论持久战内容解析一、持久战的概念持久战是毛泽东提出的一种战争理论,是指在弱势条件下,通过灵活机动、消耗对方资源和士气、逐步扩大自身优势,最终取得胜利的战争方式。

持久战的核心思想是“消耗战”,即通过不断打击对手,削弱其实力和士气,使其陷入疲惫和困境。

二、持久战的特点1. 长期性:持久战是一场长期战争,需要坚持和耐心,不能急于求成。

2. 灵活机动:持久战注重机动性,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战略和战术,避免僵化和刻板的战斗方式。

3. 消耗战:持久战的核心是消耗对方的资源和士气,通过持续的战斗和消耗,逐渐削弱对手。

4. 综合斗争:持久战不仅仅局限于军事行动,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斗争,形成全民动员的局面。

5. 防御为主:持久战中,防御更加重要,可以在阻击敌人的同时,积极发动反击,使敌人陷入被动。

三、持久战的实施要点1. 正确认识形势:要准确把握自身和敌人的实力对比,找准敌人的薄弱点。

2. 灵活运用战略:根据战场形势和敌人的变化,灵活调整战略,主动出击或采取防御。

3. 综合斗争:要在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展开全方位的斗争,加强群众工作,争取人民支持。

4. 消耗对方资源:通过持续的战斗,不断消耗敌人的兵力、物资和士气,削弱其实力。

5. 聚焦主要战场:集中兵力,精确打击对方的主要战略目标,避免分散兵力,陷入被动局面。

6. 保持士气:通过政治思想工作,保持部队和人民的士气,坚定信心,增强战斗力。

7. 灵活运用战术:根据不同战场和敌人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战术,取得战略优势。

四、持久战的意义1. 打破强弱悬殊局面:持久战可以在弱势条件下,通过消耗战逐渐扭转局势,最终取得胜利。

2. 壮大自身实力:持久战可以通过战斗的持续和消耗,增强自身的实力和战斗力。

3. 争取国际支持:持久战可以通过艰苦奋斗和坚持不懈的斗争,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同情。

4. 动员人民群众:持久战需要全民动员,通过政治思想工作,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抗战意志。

如何评价《论持久战》的现实意义

如何评价《论持久战》的现实意义

如何评价《论持久战》的现实意义
首先,《论持久战》强调了持久战的重要性。

持久战是在弱势条件下
与强敌战斗的战略方式,它通过精确计算时机、巧妙运用兵力等手段,以
各个击破的方式逐渐消耗敌人的战斗力。

这种战略思想,具有普遍适用性,不仅可以应用于军事领域,还可以应用于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

在现实
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强外力的挑战,比如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在生
活中面对不公平待遇等等。

如果我们能够采取持久战的精神,坚持不懈地
努力、反复攻坚,相信最后一定能获得胜利。

总之,《论持久战》是一篇具有深远现实意义的文章。

它不仅对中国
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革命
斗争的发展。

而其中的战略原则和战争规律,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也适
用于各个领域的实践。

因此,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将这些原则
和规律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相信一定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果。

《论持久战》解读 -回复

《论持久战》解读 -回复

《论持久战》解读-回复题目:“《论持久战》解读”导言:《论持久战》是中国伟大的军事家毛泽东在1938年写下的一部重要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提出了“持久战”理论,并对中国的革命战争提供了统一的思想指导。

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对《论持久战》进行解读,包括“持久战”的定义、基本原则、实施条件和应用场景。

一、《论持久战》中的“持久战”定义: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提出持久战被定义为“长期战争”的概念。

毛泽东认为,战争是持续时间较长的阶级斗争形式,它是由冲突的阶级力量之间的斗争所引发的。

持久战是指以相对少量的正规军力抵抗相对强大的敌人,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策略,建立广泛的人民抗战根据地,并通过游击战、地方武装斗争和正规军夺取敌军的武器、夺取敌军的守备区和转变敌我力量对比来实现战略目标。

二、《论持久战》的基本原则:《论持久战》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1. 敌进我退:当敌军进攻到我军所掌控的地方时,避免与敌军进行正面硬拼,而是选择后撤或转移阵地,以避免长时间的战斗消耗。

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资源和士兵的浪费,减少人员伤亡。

2. 敌驻我扰:敌军一旦占领我方地区,我军要通过游击战等手段对敌军进行持续不断的骚扰,使其难以巩固地占据我方地区。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不断削弱敌军的战斗力,造成其精力、物资和士气的耗损。

3. 敌疲我打:当敌军战斗力和士气受到削弱,我军要趁机对其发动反攻。

通过集中有限的兵力进行战略攻势,以达到击溃敌军、夺取敌军武器和转变敌我力量对比的目的。

这种战术上的灵活性能够带来战争的最终胜利。

三、《论持久战》的实施条件:毛泽东认为,持久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成功实施。

首先,要有广泛的人民支持,只有人民的参与才能形成庞大的力量。

其次,要有充足的可靠的后方补给,这是持久战进行的基础。

最后,要有坚强的指挥部和战斗力强大的游击队、地方武装和正规军,以保证战争的持久进行。

四、《论持久战》的应用场景:《论持久战》的理论和思想导向,为近代以来中国的抗战和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思路。

《论持久战》给我们的启发

《论持久战》给我们的启发

《论持久战》给我们的启发《论持久战》是毛泽东1938年所写的一篇重要文章,该文章深刻地阐述了抗日战争的性质、特点和胜利的途径。

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首先,《论持久战》明确指出了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不是一场速决战。

毛泽东指出,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了这场战争必然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不能期待一蹴而就。

因此,我们需要有耐心和恒心,不能轻易放弃。

同时,他也指出了战争中存在着胜利的时机和条件,但这些都需要在持久战中逐渐积累和创造。

其次,《论持久战》强调了人民战争的重要性。

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取得胜利。

他强调了组织和动员群众的重要性,只有让群众积极参与到战争中来,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

这也启示我们,在今天的和平时期,我们也需要注重群众工作,依靠群众的力量来实现我们的目标。

第三,《论持久战》强调了游击战争的战略意义。

毛泽东指出,游击战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它可以有效地消耗敌人的力量和资源,减轻正规军的负担,同时也可以为正规战争提供支持和配合。

这也启示我们,在今天的国际关系中,我们也需要注重游击战争的战略意义,通过非对称手段来消耗敌人的力量和资源,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

第四,《论持久战》强调了战争中的政治工作。

毛泽东指出,战争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也是政治工作的较量。

在战争中,我们需要注重政治工作的开展,通过宣传和教育来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和组织纪律性。

这也启示我们,在今天的政治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注重政治工作的开展,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的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

最后,《论持久战》强调了战争中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毛泽东指出,在战争中,我们需要有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和局部的得失。

他强调了制定长远计划和战略目标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战争中存在着胜利的时机和条件,但这些都需要在持久战中逐渐积累和创造。

这也启示我们,在今天的国际关系中,我们也需要注重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的培养和提高,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和局部的得失。

《论持久战》观后感

《论持久战》观后感

《论持久战》观后感《论持久战》是一部以持久战理论为主题的影片,该片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现实情景的再现,深入剖析了持久战的重要性及其在战争中的战略意义。

影片中呈现出的许多观点和故事情节都让我深受启发和思考。

首先,影片中强调了持久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在战争中,仅凭一场短暂的胜利是无法取得最终胜利的,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坚持,才能最终实现战争的胜利。

影片通过一系列的战斗和决策过程,向我们展示了持久战的消耗性和困难性。

这种复杂性和持久性使得持久战成为一种高级战争形态,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战略的耐心和韧性。

其次,影片中揭示了持久战的人民力量。

在持久战中,人民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后方,人民的支持和奉献至关重要。

影片中展示了广大民众为了国家和正义付出一切的精神面貌,深入揭示了人民对于战争的认识和支持。

人民力量的动员和凝聚成为了最强大的力量,为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影片还强调了持久战的战略灵活性。

在持久战中,战略的调整和变化是必不可少的。

影片中通过对战略战术的展示,告诉我们在战争中,不断变通和调整是取胜的关键。

灵活性使得持久战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最后,影片还强调了持久战的意义和价值。

持久战不仅是一个战略概念,更是一种信念和精神力量。

影片中通过各种战斗场景和个人经历,让我们感受到了持久战对于国家、人民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持久战是一种坚持和奋斗的象征,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保持持久战的精神,努力战胜困难和挑战。

综上所述,影片《论持久战》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角度,深入阐述了持久战的理论和实践,给人们带来了深远的启示。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还原,影片不仅展示了持久战的复杂性和困难性,更将人民力量和战略灵活性这两个重要方面进行了生动的呈现。

观看该片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持久战精神的力量和价值,相信这种精神将在未来的战争和人生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论持久战》读后感精选5篇

《论持久战》读后感精选5篇

《论持久战》读后感精选5篇《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写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它是毛泽东在1938年写的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演讲稿。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持久战》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持久战》读后感1在战争的岁月里,总是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发生,我们现在的电影总是在更新着人们的视觉,泪与血的挥洒,叙述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顽强抵抗的精神,为中国而战,为民族而战,为了四万万同胞的幸福生活而战。

革命期间的人们抱着同一个理想奋斗着。

毛泽东一代无产阶级的领导人,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在我们最黑暗的时刻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论持久战》的发表,激励了一代革命先辈的自强不息,排除了战略思想上的矛盾与迷茫,讲一个澄清的战争本质展现在人们眼中,让人民了解、并积极的投入到抗日中去。

为中华民族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论持久战》中详尽的分析了中、日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优势,敌人的优势与不足。

明确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要被速胜论和亡国论愚弄了,指明我们只有坚持持久战才能获得胜利,速胜论与亡国论是不符合实际条件的。

并一步一步的说明了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根据、驳亡国论、驳速胜论以及提出持久战的`可行之处可行之理。

毛泽东同志比作出进一步的规划与实施的具体步骤,具体的作战方案:运动战、游击战和阵地战,并根据军事力量的对比采取适当的战争形势,指出不同情况下作战的意义,阐述这样的原由,使人民更进一步地了解到我们的抗战是有规划有组织的,更加坚信我们一定会取得胜利。

强掉建立全国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统一战线,发展政治教育,主张团结就是力量。

并结合国内外,以及日本国内的政治矛盾,指出时间的重要性,国际形势的严峻,以及进一步强调持久战的正确性,让人们更加信服。

我们不得不承认,毛泽东同志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其理论中的经典的论述包含了各个领域的高尚思想,战争的艺术是与所有的艺术相同的。

论持久战 作品简介

论持久战 作品简介

论持久战作品简介
持久战,这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著作,它以鲜明的立场、独到的分析为
读者展现了持久战战略的重要性和原则。

这部作品的作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毛泽东。

《论持久战》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它以极富战略思想、威严而又亲
切的语言,深入探讨了持久战的实质、特点和战略策略。

将战争的艰苦性和矛盾复杂性置于背景之下,毛泽东阐述了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通过巧妙运用战略、灵活变通与人民群众的支持,实现最终胜利的可能性。

作品中,毛泽东强调了士兵“宝贵”的概念,鼓励指挥员要善于利用人力资源,
合理调配兵力,发扬士兵们不怕艰险、英勇奋战的精神。

他还强调了军民团结的重要性,强调战争不仅仅是军队之间的对抗,还包括广大群众的动员和支持。

他强调,“没有群众,持久战是无法进行的。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革命起到了至关重
要的作用。

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影响力,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为后来的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全球革命战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总结来说,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到的观点,为读者揭示
了持久战的战略原则和实施方法。

它是中国军事理论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上战争领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著作。

《论持久战》读后感2000字优秀作文

《论持久战》读后感2000字优秀作文

《论持久战》读后感2000字优秀作文“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几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阅读。

论持久战读后感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

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

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

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

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毛泽东在其著名的《论持久战》一文中,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喻为“犬牙交错”的战争。

他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

毛泽东同志精当地运用了“犬牙交错”这一成语,以富有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

(以上资料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1998年第11期《军事成语与军事应用文写作》)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

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

《论持久战》究竟厉害在什么地方?

《论持久战》究竟厉害在什么地方?

《论持久战》究竟厉害在什么地⽅?在⼀次浏览关于如何认识《论持久战》历史地位的问题的过程中,我看到了⼀条⽐较奇葩的评论,其奇葩程度⼤约相当于“中华民国不等同于国民政府”“内战⽆英雄”之类,可能都是⼀套话语⽣产出来的吧。

它的⼤意是这样的:都说《论持久战》如何如何料事如神,可是它却完全没有提到美国对中国抗⽇战争的作⽤,没有预料到美国参战对⽇本的决定性打击,所以它不过是浪得虚名罢了。

对于这个评论,我想回答他的是,不要因为扮演过诸葛亮的唐国强后来经常饰演⽑泽东,你就以为⽑泽东就跟那个会掐指⼀算、登坛施法的诸葛亮⼀样了。

既然枉顾《论持久战》是1938年发表的这个⼤前提,那么你何不指责《论持久战》⾥⾯压根就没有预料到美国会造出原⼦弹呢?毕竟⼴岛、长崎这两颗原⼦弹带给⽇本⼈的影响也是⾮常致命的呀!何不指责《论持久战》⾥⾯怎么就没预料到⽇本会在1941年偷袭美国珍珠港呢?何不指责《论持久战》⾥⾯怎么就没预料到罗斯福能够连任4届美国总统,并且在1945年就突然病逝了呢……我们常说《论持久战》是对抗⽇战争进程所进⾏的⼀次科学精准的预判,有些⼈带些夸张的赞叹它是“开了天眼”,像是“写好了剧本,历史就按照这个剧本展开⼀样”,但是这些都并不能否认它在本质上只是⼀部战略指导书的事实。

它是⽑泽东做了⼤量⽽精细的调研思考,听取了各⽅⾯同志的意见后才产⽣的,不是⽑泽东拿着《推背图》《马前课》《京房易学》之类的谶纬之术,踏着九宫⼋卦,烧着龟甲蓍草,搞出来的“若要问前程,先赐银⼀两”的把戏,否则它也不会在当时引起那样强烈的反响。

下⾯,我们就⼀起重头读⼀读这⼀篇《论持久战》,看看它为什么没提美国的作⽤,它的魅⼒究竟在什么地⽅?⾸先,我们要搞明⽩⼀件事,就是⽑泽东为什么要写《论持久战》呢?在⽂章开篇,⽑泽东是这样说的:“⾝受战争灾难、为着⾃⼰民族的⽣存⽽奋⽃的每⼀个中国⼈,⽆⽇不在渴望战争的胜利。

然⽽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很多⼈都说持久战,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持久战?很多⼈都说最后胜利,但是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这些产⽣于⼗个⽉抗战过程中的疑问实际上是我们始终没有能够形成⼀套完整的对⽇作战指导思想和战略战术的反映。

论持久战观后感

论持久战观后感

今天,我通读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论持久战》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更加懂得了毛泽东同志在抗战初期之所以提出对日作战要坚持持久战,其根本原因就是从这场战争的性质和中日两国、两军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得出来的,它对于当时国内所盛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走极端的论调无疑是一副清醒剂。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史上也是伟大的。

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

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而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

特别是自从徐州会战开始以来,有些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和尖锐。

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铺路南北的广阔地域上,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会战,即徐州会战,会战经过了津浦路沿线的初期保卫战、台儿庄会战和徐州突围三个阶段。

在第二阶段结束时,即1938年4月7日,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大捷,摧毁了日军第五、第十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歼敌两万余人。

这是国民党战场自抗战以来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

而这次胜利,却冲昏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一些人的头脑,使他们滋长了速胜心理,以为只要打几个台儿庄式的大胜仗,就能抵挡住日军,而无需动员广大民众进行抗战。

说到这儿,我要说,他们的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只有把全国几万万民众都动员起来,形成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才能抵挡住日本侵略者,也才能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

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所指出的“卢沟桥事变以来,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发动和团结四万万同胞共同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多的因素:全国党派,从共产党到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全国军队,从主力军到游击队;国际方面,从社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战的人民到前线反战的兵士。

论持久战概括

论持久战概括

论持久战概括【篇一:论持久战概括】一部不朽的著作,无论军事上还是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都很有借鉴意义!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其实,论持久战这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篇二:论持久战概括】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范文一:《论持久战》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法论分析中日战争,辩证地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形势,毛泽东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互化的典范,他引用了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对中日战争的作如此分析:“(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

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

”毛泽东深刻地洞察出解决中日矛盾的关键在于矛盾双方内部要素的不断变化,揭示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性质。

他指出:“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

……战争不能达到日本统治阶级所期望的兴旺,而将达到它所期望的反面——日本帝国主义的死亡。

论持久战观后感

论持久战观后感

论持久战观后感引言持久战观是一种战略思想,强调在战争中坚持长期斗争,通过消耗敌人的力量来达到胜利的目标。

毛泽东提出了持久战观,并成功地将其应用于中国革命战争中。

在阅读了《论持久战》这本著作后,我对持久战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本文将就我对持久战观的认识与体会进行阐述和分析。

持久战观的核心思想持久战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不变应万变”,即在战争的长期斗争中,采取灵活且有变化的战略策略。

持久战观认为,敌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下去并采取有效的战术,最终就能够取得胜利。

这意味着,在持久战中,我们必须具备耐心和毅力,保持自身的力量,善于选择战场以及战略位置。

对于持久战观的深入理解通过阅读《论持久战》,我对于持久战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持久战观并不是简单地指战争的延长,而是一种战略选择。

持久战观要求我们在战争中灵活运用各种斗争方式,通过战争消耗敌人的力量,最终达到胜利的目标。

同时,持久战观也要求我们密切关注战争形势的发展,做出及时的调整和应对。

持久战观在中国革命中的应用中国革命战争是持久战观的一个典型应用例子。

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毛泽东认识到敌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并且敌人与我们处于劣势。

因此,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持久战观,并坚持用游击战争的方式进行抗战。

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毛泽东以“以战养战”为原则,在战争中消耗和削弱了敌人的力量。

他将战争与政治工作相结合,动员广大农民参与到革命战争中来。

他坚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下去,历经厄运,最终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对我个人的启示《论持久战》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持久战观告诉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而是要坚持下去。

只有在持久的斗争中,我们才能够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毅力,战胜自己的弱点和困难。

同时,持久战观也告诉我,要灵活应对和调整自己的战略策略。

在战争中,敌人也在不断变化和演化,我们必须密切关注战争形势,随时做出相应的应对。

最重要的是,持久战观教给我耐心和坚定的信念。

《论持久战》梗概 850字

《论持久战》梗概 850字

《论持久战》梗概 850字?答:《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于20世纪40年代初所著,旨在分析抗日战争的形势与策略,为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指导。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战略洞察和独特的军事理念,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乃至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深远影响。

全书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战争的背景与形势《论持久战》开篇就明确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及其背后的帝国主义野心。

毛泽东深入分析了中国的国情,指出中国虽然在技术和装备上落后于日本,但拥有广大的领土、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及坚定的抗日意志,这些都是中国能够长期抗战的基础。

二、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毛泽东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强调不求速战速决,要用持久战消耗和击败敌人。

他主张将战争分为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

在战略防御阶段,要利用地理优势,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在战略相持阶段,通过游击战和运动战等方式,不断削弱敌人;在战略反攻阶段,积蓄力量,发动全面反攻。

三、人民战争的理念《论持久战》强调了人民战争的重要性。

毛泽东认为,只有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才能形成强大的抗日力量。

他主张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同时,他还提出了“三三制”原则,即在抗日根据地内实行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毛泽东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他认为,只有联合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的力量,才能形成强大的抗日力量。

他还强调了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

五、国际援助与外交策略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需要争取国际社会的援助。

他强调了与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合作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在争取国际援助过程中应坚持的外交策略。

六、结论与前景展望《论持久战》最后展望了抗日战争的前景。

毛泽东坚信,只要坚持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联合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中国一定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战争电影推荐:论持久战
推荐文章
栀子花开电影主题曲MV视频热度:电影大圣归来主题曲从前的我MV视频热度:抗日战争电影推荐:风声热度:坑日战争电影推荐:三毛从军记热度:抗日战争电影推荐:赛德克·巴莱热度:导语:抗日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

从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将士书》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历时八年,被称为八年抗战、或简称抗战。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创造了弱国打败强国的光辉业绩。

今年是抗战胜利的第70周年,让我们通过一些视频电影一起回顾下那段全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抗战时光吧。

电影介绍:1942年,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

当地高家庄群众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民兵队长高传宝的领导下,及时应变,把土洞、地窖改造成几家相通的多口地道。

某夜,黑风口据点的日军偷袭高家庄,高老忠为敲钟报警献出了生命,地道遭到破坏,幸亏区长赵平原带领游击队和民兵及时赶到,群众始免于难。

此后,高传宝和新支书林霞认真学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总结了地道斗争的经验教训,带领高家庄人民把原来只能藏身的地道
抗日战争电影推荐:论持久战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