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成都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规则——以太古里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成都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规则——以太古里为例

摘要:太古里的建成为成都的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且太古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规划布局、建筑形制、材料颜色都是反映出了当代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的新规则。并且在其塑造的城市空间与营造的场所感中,多种空间性质的渗透、传统格局的创新所形成的一种公共的开放性的空间。并且太古里所提出的“我们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城市乃生活”也是本文在城市规划、历史文化保护利用规则方面所提出的探讨和思考。关键词: 太古里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城市空间场所感

1认识太古里

1.1太古里项目概况

第一次去成都太古里是在一年前,当时看到这一片新的建筑时有一种特有的感受,像置身于城市最繁华的地段仍能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浓浓氛围,太古里中保留古老街巷与历史建筑,仔细观察其建筑的形制能够反映出民居的一些特点,其中主要为1、2层的建筑,二层的建筑通过廊道连接,并且形成了建筑的围合。并且其中川西风格的青瓦坡屋顶与格栅配以大面积落地玻璃幕墙使得建筑的立面很能让人。而后在不久城市规划的实习课又去仔细参观了一番,并且通过资料了解了一些关于太古里的介绍。

太古地产与远洋地产联袂开发的成都远洋太古里(Sino-Ocean Taikoo Li Chengdu),位于成都市锦江区商业零售核心地段、与春熙路购物商圈接壤,是一个楼面面积逾10万平方米的开放式、低密度的街区形态购物中心。成都远洋太古里项目是一个融合文化遗产、创意时尚都市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商业地标项目。

成都远洋太古里既传统又现代,营造出一片开放自由的城市空间。商业区以民居的形式展现出来,场地建筑排列整齐,如同古制般横竖排列。“青瓦出檐长,穿斗格子墙;悬崖伸吊角,外挑跑马廊。”太古里的建筑设计为坡屋顶和深出檐,造型轻盈飘逸,促进了良好的自然通风[1]。屋顶为灰瓦,屋顶坡度“四分水”(26?4’)。既延续了传统的川西民居建筑风格,又适应了当地多雨潮湿的气候。在特定环境的特定造型与空间,环境的“根”深深印刻在了设计者的建筑中[2]。

位于场地中有一座古建,叫大慈寺,大慈寺是成都著名的古寺,位于成都市中心地区,座北向南,前为糠市街北口,后为蜀都大道大慈寺路,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文化积淀丰厚的中国名刹[3],世传为“震旦第一丛林”。明宣德十年(1435年),大慈寺毁于火灾,明末复毁。清顺治间重修,知府冀应熊为书“大慈寺”匾额。在现代的大慈寺是一个宝贵的古建,所以围绕四周的太古里设计就很好的处理了与古建的承接、以及承担现代社会功能的双重作用。在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中有很大的学习意义。

太古里总平图

2 历史文化保护利用

2.1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在太古里中体现了一些历史文化的保护规则,其中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对传统进行革新使之与现代城市规划相结合一些我们值得学习的亮点。根据区太古里的实习以及查阅一些理论资料可以得到在建筑、空间、规划方面一些设计方法值得我们分析和学习。

太古里的建筑布局保留了以前大慈寺地区的建筑布局,在建筑形制的选择中,没有采用高楼大厦的CBD式的商业区布局,而是采用了以1到2层为主的悬山顶建筑,十分富有文化气息。将川西民居的青瓦坡屋顶变化创新,承接场地原有的商业性,创造出了符合现代大众审美以及经济发展的商业区建筑形制,同时在保持沿街街面连续性的同时,像传统空间一样,通过骑楼、柱廊、檐口、景观等形态的变化,营造非均质的线性空间[4],形成动态的曲折变化和丰富的公共空间。

空间设置上面,太古里也有一些值得学习的创新之处:在满足人们游览、购物、交流、休闲等一系列活动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关于对“逐渐遗忘、消逝的文化”的回忆。同时,将民居的形制改成商业区,由“向里”转换成“对外”,也是太古里的一个特色。并且在其中游览时,建筑的围合感强,二层相连接的廊架很好的形成了一个建筑围合的空间。给人以不同的空间体验。在空间中所体现的历史文化的延续与保护,不仅仅是计成了排列的形制,而且也在空间塑造中力求打造出一种古今交融的感觉。

只看太古里的素模,通过其布局形式以及建筑形式是很难想象这是位于现代成都商业中心区,但是在这个形制上却赋予了不同的功能,其建筑空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宽窄不一的街巷;二是两层为主、局部三层的退台策略;三是通过广场和庭院空间进一步形成缩放的格局[5]。街巷等级分为街、里、巷三级。格局分明,同时又富有古味。在建筑的细节上,通过查阅资料可得,坡屋顶和深出挑的屋檐是建筑的一大特色,造型轻盈简洁。屋顶为灰瓦,屋顶坡度采取“四分水”的27度,以淡雅的深灰为主色调,屋檐下则是暖木色。虽然川西民居中一个很出色的亮点这里并未体现,不过其以一种整齐的排列,色调的统一,与周边环境的对比仍可以很清晰明了的代表出川西民居。

并且,建筑的样式也值得我们去探究,其在材料与质感以求朴素,如灰色陶土砖、木材、灰瓦、石材等。建筑的山墙部分亦通过格栅的组合,较为抽象地回

应四川当地建筑的悬山意像。

2.2与原有古建的和谐布局

早在古时候大慈寺就是成都商业最中心。大慈寺在唐宋极盛时,占有成都东城之小半,是当时成都的游览名区,每逢庙会更加热闹。在明代时期,商业繁荣,寺前形成季节性市场,如灯市、花市、蚕市、药市、麻市、七宝市等。同时,解玉溪两岸还形成夜市。从《方兴胜览》“登大慈寺前云锦楼观锦江夜市”和田况诗《登大慈寺阁观夜市》的记述中,说明了宋代大慈寺附近夜市的盛况。夜市习俗,一直沿袭到近现代。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慈寺在古代一直是一个城市的中心地区,并且在其周边发展的商业区也并非今日所为。太古里的设置保留了这一点,顺应历史,并且将建筑的布局也同整齐的排列一样,使之与大慈寺的布局相统一,继承了场地的商业性质,又继承了传统的民居房屋样式,使民俗、文化与历史保护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并且也结合了场地现代的元素。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忆,虽然大慈片区大部分的街坊已经荡然无存,但历史烟云中的无数记忆却依然对我们的规划形态有着无尽的启发。在设计中并无意重建历史的物质形态,只是希望重构历史记忆的精华。籍由历史的基因和沉淀,演绎出新生活中有韵味的片段。如若行走其间,思绪仿佛滑落百年。

并且太古里在建筑的立面上也是符合与古建的格局,同时在虚实结合上创造出了丰富变化的城市立面。在主要街道、广场和庭院部位,以悬山顶形成立面,形成面积较大的质感和挑檐。将“四分水”的意象打散重构[6],与树木的自然形态结合,形成层层有序、以灰与绿为主调的第五立面,坡屋顶的挑檐亦做了创新设计。通过现在的构件,如金属和玻璃来表达轻盈和时代感。建筑的山墙部分亦通过格栅的组合,回应了四川当地的穿斗意象。所以继承改革了民居古制,又符合当地古建的整体环境。

所以太古里小在场地的设计,大到城市的规划中,不仅是空间格局的与文化历史相协调,建筑形制上也能承前启后,开辟新的样式融合古今。在立面上的把握与设计也兼顾了现代的审美思维和文化中虚实对比的意向[7]。并且从材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植物的选择以及放置中,深深的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既符合了现代人的活动需求,又符合了场地的性质,并且也将保护古建与继承发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