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优秀教学设计(精选课件)
《登高》ppt课件
思考 赏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从空间上写“悲”。 从时间上写“悲”。
思考
赏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字含有八层。
1、离乡万里。 2、时值悲秋。 3、作客他乡 4、长久漂泊
登高
杜甫人物 简介
杜甫 712年-770年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 工部”,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被世人尊称“诗圣”,与李 白合称“李杜”。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 转衰的历史巨变,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品有“三吏”(《新安吏》《潼 关吏》《石壕吏》)、“三别”(《新 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解题
登
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 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 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 高 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初读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结合注释, 想象画面。
“无边”“不尽”放大了落叶和江流的阵势。 “萧萧”“滚滚”加快了树叶飘落,江水流 动的速度。
思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长江” 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落木”生命的短暂,“长江”时间的无穷。 对比。
表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思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能否改 成“落叶”?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理解性默写
《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描写出沉郁悲凉的秋景的诗句是?
《登高》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第一章节: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诗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结构和修辞手法。
让学生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运用诗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对文学的敏感度。
引导学生通过诗词感受自然之美,提升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二章节:教学内容2.1 课文介绍介绍《登高》诗的背景,包括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时代背景。
解释《登高》诗的题目和诗句的意义。
2.2 诗句解析分析《登高》诗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包括对仗、排比、拟人等。
解读每句诗句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第三章节: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登高的景象,引导学生对登高活动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登高活动的经验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3.2 课文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登高》诗,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和诗人的情感。
3.3 诗句解析与讨论教师分析诗句的结构和修辞手法,解释每句诗句的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节:实践活动4.1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登高》诗的启发,创作自己的登高诗或作文。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4.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诗人杜甫和其他角色,表演《登高》诗的情景。
学生通过表演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第五章节:总结与反思5.1 学生总结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对《登高》诗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
5.2 教师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参与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适用性,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第六章节:教学评价6.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程度和创作成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关注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对诗句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登高》ppt课件
•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秋” 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 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
——【国学大师】王国维
赏景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赏景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 木”、“长江”这四个意象?
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这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创作背景
•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 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 经55岁,动荡的社会,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 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 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 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为了抒发心 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羁旅也;
悲离
,久旅也; 悲凉
,齿暮也;
悲老
,衰疾也;
悲身
,高迥处也;
悲怨
,无亲朋也。 悲孤
析情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事艰难,国家动荡;自己苦,国家更 苦,一切都是苦;诗人恨自己年老体弱,满 头白发,不能为国效力,非常痛恨自己的无 能。自己如此潦倒,生活艰辛,还想着国家, 一腔爱国热情在历史的天空留下不绝的回想。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杜甫生平及其作品风格、写 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感受意境 之壮美。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诗歌艺术特色,体会杜甫沉 郁顿挫的诗风。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悲”的内涵,感受诗人 深沉的苦痛和忧思,以及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博 大胸襟。
《登高》ppt课件
《登高》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 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 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 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 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 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 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在这三年里,他生活很困苦,身体每况愈下。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 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 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 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八悲:孤苦无依
【思考】从颈联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老病孤独, 身世凄凉、眷念家乡亲朋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多重 愁苦。 颈联是对诗人颠沛流离一生的高度概括。给诗人的离乡之 愁增加了悲秋苦病的情思,融入了诗人离乡万里,人在暮 年的感慨,使诗意更加深沉。
赏析本诗写景的手法。
(1)写景富有地域季节特征。风急、猿啸、落木、长江,描绘出夔 州凄冷肃杀的秋景。 (2)意象叠加。首联连用天、风、沙、渚、猿啸、鸟等意象,营造 出凄清萧瑟的氛围。 (3)动静结合。首联的天、渚、沙属静景,而风、鸟,则为动景。 (4)写景顺序:由远而近,俯仰相替。首联上句风、天既为远观之 景,又是仰视之物,而下句的渚、沙、鸟则为近观之物,俯视之景。 (5)视听结合,绘形绘色。视觉上,天、江、沙、鸟,皆为冷色调; 听觉上,风声、猿啸声、落木声,则为萧瑟之音。
《登高》课件(共26张PPT)
登 高
千古哀情 悲秋绝唱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人,是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作者简介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曾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58岁时贫病而卒。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登高所感(颈联尾联)
本诗写登高,可以划分成哪几个层次?
思考探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写到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凛冽身寒心寒
辽阔渺小孤独
悲凉凄哀
徘徊哀伤孤寂
冷色调清冷凄凉
思考探究
情感:悲凉、悲壮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对外在景物的感兴
内在情感的逐步登高
悲人之多舛
悲国之动荡
登高
首联
萧条寂寥之景
尾联
沉郁顿挫
风——急 天—— 高 猿—— 啸哀
渚——清 沙——白 鸟——飞回
多病漂泊之叹
艰难潦倒之悲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 悲秋 常作客
百年 多病 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繁霜鬓
思考探究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从诗句中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作客
常作客
悲秋常作客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登台
独登台
多病独登台
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ppt课件
(4)从《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登高》中,各 看到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诗歌 诗 艺术手法 诗歌风格 诗人形象 眼
《梦游天 姥吟留别》
梦 夸张、想象、 豪迈奔放 拟人、典故 富有浪漫主义 色彩
蔑视权贵、 傲然不屈
《登高》
“古今七 悲 律第 一 ”
俯仰结合、动 静结合、比喻、
对仗对比、情 景交融
沉郁顿挫
赏析首联
首联写登高所见所闻, 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 描
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风急 天高
猿啸 渚清
沙白
鸟飞回
迅疾的风
高远的天空、 哀鸣的猿啼、
孤零冷清的小岛、 水落而出的白沙、
盘旋低飞的水鸟
赏析颔联的妙处
比喻 杜甫人生的晚秋
无边落木萧萧下
生命短暂
对仗
对比 人生渺小而
比喻
短暂的感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不尽长江滚滚来
时间流逝
学生诵读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格律严密,分为绝
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
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沉的苦痛与忧思。
杜甫名句回味
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夜喜雨》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绝句四首》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登高》ppt课件
因为艰难,因为苦恨,所以诗人的头发变得像霜一样白,但这千丝万缕的头发并非是一夜之间 白的,也并不是仅仅为个人而白的。结合整首诗的创作背景,国家刚经历一场消耗国力的安史之乱 ,却又陷入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中,诗人漂泊的根源也在于国家的动乱,所以诗人的一杯酒无法消 掉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漂泊痛苦,更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情感差异
《望岳》青年时代的豪情壮志:在《望岳》中,杜甫以泰山为象征,表达了自己攀 登人生高峰的豪情壮志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体现了青年杜甫的积极向上和勇往直 前的精神风貌,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登高》晚年生活的悲凉无奈:在《登高》中,杜甫则更多地流露出对晚年生活的 悲凉与无奈。他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萧瑟和荒凉来反映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哀伤,表 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悲叹和对国家兴衰的忧虑,体现了晚年杜甫对现实的无奈和对人 生的深刻反思。
点明宇宙与时间的永恒,而人身处其中,便 愈发显得渺小,给人以惆怅之感
写出长江的奔腾不息 写出江水的滔滔气势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写出落叶之多 写出落叶之声
点明生命的短暂与时光的易 逝,给人以悲凉之感
任务一:具体分析诗歌,品味诗句,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十
四 字 之 间 含
秋内 季心 萧悲 瑟凉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 萧萧下, 不尽长江/ 滚滚来。 万里悲秋/ 常作客, 百年多病/ 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
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登高》优质教案教学目标掌握吟诵方法:通过吟诵体会诗歌的情感。
理解诗中意象:把握诗歌中的风、天、猿等意象,品味其构建的意境。
感受作者情感:体会杜甫深沉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鉴赏方法:学会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学科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诵读与分析中品味《登高》的语言魅力2.思维发展与提升知人论世,深入思考杜甫选取特定景物的原因,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4 文化理解与传承:理解传承杜甫忧国忧民思想教学重点朗读和背诵诗歌,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并感受诗人的情感。
分析前四句写景的内容,营造雄浑苍凉的意境。
教学难点深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诗人在动荡时代背景下的个人悲悯。
理解诗人借助自然意象抒发复杂情感的手法。
教学方法吟诵法:通过放音乐《二泉映月》,老师吟诵,学生跟读。
讲析法和点拨法:分析写景部分的意象,讨论其表达的情感。
讨论法:小组讨论首联与颔联所选意象及其给人的感受。
情景展示法:用故事性导语引入,让学生构想凄楚的故事画面。
教学时数一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一故事性导语引入(4分钟):“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
"通过讲述背景故事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
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
依靠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登高》就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期的代表作,写于767年的秋天。
此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国家依然动荡不安,地方军阀乘除而入,烽烟四起。
而杜甫却依然深陷于无休止的羁旅生涯,再加士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的相继离世,感慨万千的他,独自登高排遣郁闷。
《登高》优质教学课件
活动三:诵读诗歌,品味文本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 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 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这是 第七层意思。
颔联 远景
无边、不尽、萧萧、滚滚
在文学作品中,秋天、落叶、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和对于死亡的焦虑。
诗人面对苍凉肃杀的秋景,感慨韶光易逝,英雄难再。 前四句短短28个字里,诗人就描写了八种事物,且每种事物都各有特征,这些事
物很好地传达出了诗人当时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活动三:诵读诗歌,品味文本
活动三:诵读诗歌,品味文本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就像奔腾的 江水一样,一去不复返,而永远流淌不止的整个长江,又多么像 永恒的时间。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发显得短暂,两 相比较,就更让人感慨万端了。这句诗,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 是因为诗句情感悲凉而不哀怨,感伤而不消沉,很好地表现了杜 甫的诗歌风格,那就是苍凉、雄浑、沉郁、悲壮。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有一位老人,一 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而且此时, 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漂泊在外。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徘徊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 感千愁涌上心头……
活动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作家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 世也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等。出生于河南 巩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 “李杜”,也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称为 “诗史”。代表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秋兴八首》及“三吏”“三别”等。
《登高》PPT课件
——林庚《说“木叶”》 叶落树还在,木落树已枯。绝望、肃杀
落木重“下”,厚重浑朴,颇有力度,用于秋则有悲壮之感。 落叶重“飘”,轻灵佻脱,逸漫舞,用于秋有灵动之感。
风 天 猿啸 渚 沙 鸟 急 高 哀 清 白 飞回
诗人为何选择这些意象入诗?
急风,使人感到寒冷——身体,心灵。 高天,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 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清沙白,冷色调,凄凉、伤感。
飞鸟,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
毛泽东笔下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张籍也 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 么不同吗?
• 杜甫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 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 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 师”“集大成”“诗圣”,代表唐代乃至中国古 典诗歌的最高成就。有《杜工部集》。
诗学宗师——“诗圣”杜甫
在内容上,杜甫作品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 线。在艺术上,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 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 度的表达能力。
杜甫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 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 来的重要作用,白居易、韩愈、李商隐、苏轼、 黄庭坚、陆游、元好问等大诗人皆被沾溉,历史 影响无与伦比,在宋朝起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生平
• 杜甫祖父为唐初著名诗人杜审言。初举进士不第,遂事漫游,在洛阳结 识李白。后居困长安近十年,参加科举,为权奸李林甫黜落。后以献 《三大礼赋》,被唐玄宗赏识,待制集贤院。不久安禄山乱起,杜甫被 安史叛军俘获,潜逃至凤翔上谒肃宗,拜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天下大乱,杜甫弃官,移家成都, 营草堂于浣花溪,世称浣花草堂。后依节度使严武,武表为检校工部员 外郎,故世又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中,携家出蜀,漂流到湖北、湖 南一带,客居耒阳,一夕病卒于湘江舟中。
《登高》ppt课件
yuán
猿
zhǔ
渚
bìn
鬓
zhuó
浊
《登高》
唐代·杜甫
大家一起思考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高中语文 第三册 第二单元
笔记要求 课前有预习、课上认真听、课后落实好
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
诗
知人论世法
和其自身境况
歌
鉴 赏
意象分析法
抓住诗中的意象,紧扣表现意象特
方
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法
移情入境法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让自己化
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导入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人们在这一天有登高、 饮重阳酒、插茱萸等习俗,寄托着希望远方的亲人平安,自己 “步步登高”等美好寓意。古人描写这一天的盛况:“阖闾城 中十万户,争门出郭纷如麻。拍手齐歌太平曲,满头争插茱萸 花。”(申时行)然而公元767年的重阳节,对大诗人杜甫来 说,却是一个孤独而伤感的日子。
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 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 登 高 》 从 “哀”字开始押韵,一韵到底
调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一、二)平声或(三、四)仄声,都有基本 的规定。
讲对仗。律诗的首尾两联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又分为 工对、宽对等。工对要求词性和意义严格对偶,宽对只要求词性相近、 意义大体相对即可。
8.2《登高》课件12张 优秀公开课获奖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景别 画面 构成 色彩
角度
首联颔联·画意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全全景景】】 全全方方位位介介绍绍所所处处 的的环环境境,,引引人人入入 境境。。
首联颔联·画意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天 风
急
高
凄厉
猿
哀
落 木
渚
鸟 沙
长 江
清
白
清丽
飞回
无边 萧萧 生命短暂
不尽 滚滚
时间无穷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景别 画面 构成 色彩
角度
全景:介绍所处的环境 中景:不仅展现秋景的一部分,更多了些许情,披情入景
动静结合
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典型意象】
多病的 晚年 远在万里之外的他乡秋天常独自作登客台
作客
空
“常”: 久旅也
“秋”: 时之惨凄
“万里”: 地之远也
“百年”: 暮齿也“多病Leabharlann : 衰疾也“独”: 无亲朋
“台”: 高迥处也
颈联尾联·诗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 新停浊酒杯。
理解分析2:你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潦倒”和“新停”等词?
杜
《登高》甫
诵读明意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考究线索
《登高》ppt课件22张
颔联:
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纷纷飘落的叶子让人感觉似乎所有的树木都进 入了生命的秋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 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暂啊!
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 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 之情!
2.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百年”即暮年,此时诗人已经55 岁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诗 人身患肺病等多种疾病 “登台”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 月九日重阳节,带上亲朋好友,而 此时诗人却是独自一人!诗人的朋 友高适、救济他的朋友严武等都已 经离开人世,诗人此时孤苦一人漂 泊在外!
诗人仅为自己的身世而悲么? 3.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作业
1、收集杜甫诗歌中的名句,并把它积累起来。 2、选择诗句中你最喜欢的一句,用散文话的语 言描述出诗句的意境,要求不少于150
授课结束!再见!
知人论世,了解杜甫。
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 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侮辱的经历 ;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 历。 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 的救济 7.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 可能因为风大,风的猛烈,其实诗人的处境 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是何等的相似啊!
此诗中的鸟是一只还是一群好呢? 都可以:一只鸟正好是诗人的化身;一群,鸟的一群正好反衬诗人的孤单
(完整版)《登高》教学设计
补充教师行为学生行为第一课时一、导入激兴同学们,在唐代的诗坛上,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几乎一生都在流浪漂泊,成都的一个草堂成为他短暂安定生活的见证;他几乎终生都在忧虑痛苦,沉郁顿挫成为他诗歌风格的最权威的概括。
一场战争撕碎了他的心,带给他常人难以忍受的折磨;多种疾病毁灭了他的躯体,最后他病死在湘江的一叶小舟上。
他,就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
二、诵读入境1、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鉴赏诗歌,更离不开诵读。
那我们先来齐读一遍这首诗。
(幻灯出)师:同学们读的比较流畅,但是韵味还不够。
这是一首七律,用韵很特别,不仅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即入韵。
我们应该把韵脚读清楚。
2、教师范读我们先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幻灯片)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的方法)2、通过品读全诗,体会诗人博大崇高的人格。
生齐读全诗补充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时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这些意象都给人肃杀、萧瑟、凄清之感。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三、析意象、味意境1、品读首、颔两联问:诗人在重阳节登上高台,临风怀远,他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问: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关注修饰词)点拨:为什么不用“落叶”,而用“落木”?问:这些意象是否只有萧瑟、凄凉之感?你还能读出什么意味?“无边”“不尽”“长江滚滚”问:前两联是登高所见秋江之景,这些景既有浓郁的深秋气息,又有夔州的环境特色,诗人用这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既萧索、凄凉又开阔、旷远的画面。
现在,你的脑海中是否呈现出这幅画面?高天、疾风、猿哀啼清渚、白沙、鸟盘旋落叶飘飘、长江滚滚(板书)颜色凄清声音悲凉形象萧索速度急劲“落木”颜色深褐,形象干枯,更显秋之萧索与清旷,更加含蓄、凝练。
还有开阔、旷远之感我们就带着想象走如诗歌的境界,诵读前两联。
补充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时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师:诗人在用心写诗,我们就要用心读诗,要想把这境界开阔、气象万千的境界读出来,就要动用感情。
《登高》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
《登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体会作者情感,能当堂背诵诗歌。
2、能找出首联和颔联的景物描写,通过教师示范分析和小组合作,能分析其他意象。
3、能独立找出颈联和尾联中表现诗人情感的词语,并通过教师引导和小组合作分析,能深入的体会诗人悲愁的情感和诗人无论穷达都能兼济天下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教师示范分析和小组合作,能分析首联和颔联的意象。
2、难点:能深入的体会诗人悲愁的情感和诗人无论穷达都能兼济天下的思想境界。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国唐代的诗歌史上有两座高峰!一座是李白,另一座是杜甫。
我们学过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了他的雄豪浪漫,今天我们将走近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学习他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感受杜甫诗歌那深沉蕴藉的情感。
(板书题目作者)(二)写作背景 PPT展示学习目标:反复朗读诗歌,初步体会作者情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整体感知1、诵读请大家打开课文,按照自己理解,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⑴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⑵带着自己的理解,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⑶两位同学在节奏的处理上都做得很好,下面,同学们来听一听示范朗读,体会一下本诗的情感。
(播放示范朗读)⑷大家听完示范朗读再来自己读一读诗歌。
⑸听完两位同学的朗读和示范朗读,我们来一起读!怎么读呢?看大屏幕,大家读一三五七句红字部分,我来读二四六八句蓝字部分。
⑹那我们再来读一次,现在,顺序调换一下,我读一三五七句红字部分,大家读二四六八句蓝字部分。
⑺最后,我们连起来再读一遍,我读题目和作者,大家读诗歌。
(生齐读诗歌)2、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明确:悲伤凄楚孤独……评价:同学们,你们和国学大师王国维读过这首诗之后的感受一样的:PPT展示:《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国学大师·王国维(板书:悲)学习目标:能找出首联和颔联的景物描写,通过教师示范分析和小组合作,能分析其他意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优秀教学设计《登高》教学设计【教学设想】《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
作者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教法方法】吟诵,讲析,点拨,讨论。
【教学时数】1课时【课前准备】1、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文档交流仅供参考...(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涉世不深)...文档交流仅供参考...(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忧国忧民)(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
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
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
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
组诗“三吏”、“三别"。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
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
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
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文档交流仅供参考...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音乐起,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文档交流仅供参考...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二、指导诵读导引: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文档交流仅供参考...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三、赏析文本1、品味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导引: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
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
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2、品味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生命是短暂的。
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
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
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
这是一种必然规律。
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3、感悟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辗转江湖,身不由己,凶多吉少,有家难归,此为“万里"之悲;常年累月,马不停蹄,聚会离合,欢少苦多,此为“常客"之悲;人生苦短,多灾多难,年迈体弱,疾病缠身,此为“多病"之悲;登高远眺,临风怀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吊,此为“孤独"之悲;落魄潦倒,艰难苦恨,愁生白发,岁月不多,此为“霜鬓"之悲;时局动荡,生灵涂炭,忧国伤时,一筹莫展,此为“家国"之悲;异乡飘泊,多病残生,因病断酒,添愁惹恨,此为“断饮"之悲。
……凡此种种,悲恨万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文档交流仅供参考...“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4、感悟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
苦,是极度的意思。
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心有余而力不足。
“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
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导引: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
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