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把关人”理论研究综述及发展趋势探析

合集下载

“把关人”理论视角下的融媒体传播问题及对策——以抖音新闻类短视频为例

“把关人”理论视角下的融媒体传播问题及对策——以抖音新闻类短视频为例

“把关人”理论视角下的融媒体传播问题及对策——以抖音新闻类短视频为例“把关人”理论视角下的融媒体传播问题及对策——以抖音新闻类短视频为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融媒体传播成为传媒行业的热门话题。

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抖音新闻类短视频在年轻人中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

然而,融媒体传播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在新闻报道领域。

本文将以“把关人”理论视角为基础,分析抖音新闻类短视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抖音新闻类短视频的问题1. 片面追求点击率抖音新闻类短视频往往以追求点击率为目标,通过使用煽情的标题和封面图片来吸引用户的点击。

这种片面追求点击率的行为导致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受到严重挑战,以致甚至形成了一种“标题党”现象。

2. 信息浅尝辄止抖音新闻类短视频以3-5分钟的视频形式呈现,时间短促使得报道只能概括性地介绍一个事件的大致情况,往往难以提供深入的背景和细节。

这导致观众对于事件的理解显得片面和粗浅,无法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

3. 缺乏权威性与客观性抖音新闻类短视频的制作者多以个人为主,他们缺乏专业的记者背景和对新闻报道的专业判断。

这使得报道的权威性和客观性受到质疑。

此外,对于敏感话题和有争议性的事件,个人制作者可能存在主观倾向,导致报道偏颇。

二、应对策略1. 增加专业“把关人”抖音新闻类短视频应增加专业的编辑和记者团队。

他们具备新闻专业背景和良好的判断力,能够对新闻报道进行事实核实和客观评估,提高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在制作过程中,需要专业人士对内容进行审核和修改,确保报道的准确性。

2. 强化信息深度挖掘抖音新闻类短视频应扩展报道的时间长度,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和细节揭示。

这样可以让观众更全面地了解事件本身,提高对事件的理解和认知。

同时,制作过程中应注重对事实的调查和验证,避免错误信息的传播。

3. 加强监管和自律抖音新闻类短视频平台应加强对内容的监管,建立更完善的审核体系,对违规内容进行及时删除和处罚。

把关人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变化

把关人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变化

把关人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变化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把关人理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本文首先传统的把关人理论的产生、演变及其发展进行梳理,然后对把关人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变化进行总结并分析其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主题词:把关人理论网络时代变化的利与弊“把关人”和“把关理论”“把关人”又被称作“守门人”。

所谓“把关人理论”,指的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

“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卢因提出的。

在二战期间,美国为节约战争开支开展了一场号召人们食用牛下水的大规模的宣传活动。

卢因在对这次宣传活动的过程进行研究时发现,除非家庭主妇们接受了宣传,把牛下水买回家中并做成菜肴摆上餐桌,否则她们的丈夫或孩子很难有机会接触并接受这种不习惯的食品的。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主妇实际上起着一种“把关人”的作用。

1947年,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再次论述了这个问题,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这些人负责对信息进行把关,过滤信息的进出流通。

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有可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1950年,美国学者怀特在《把关人:新闻选择的事例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把关过程模式。

他还对美国的非大都市报纸的电讯编辑,即把关者一周内的稿件选用情况作了研究。

他的研究表明:(1)只有10%的电讯稿被选用;(2)电讯稿在内容上比例失衡,国际性政治新闻,全国性政治新闻和人情味、趣味性新闻占总用量的三分之二;(3)收入电讯稿比率和实际采用比率大致接近。

通过研究,怀特指出,编辑在舍取稿件的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标准。

由此,怀特得出结论,这些电讯稿的编辑确实是名副其实的把关人,他们在相当程度上执掌着信息的“杀生大权”。

不过,怀特在提出这个模式时并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并且只强调了编辑的“把关人”作用。

新媒体时代传媒把关人角色研究

新媒体时代传媒把关人角色研究

新媒体时代传媒把关人角色研究新媒体时代传媒把关人角色研究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媒体也由以报纸、杂志、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时代进入到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

科技的进步改变的不仅仅是传播的媒介、传播的方式、信息流的海量化,更对传统媒介“把关人”理论形成了很大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通过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定义、特征、把关过程、把关人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展示新媒体时代传媒把关人角色的转变以及应对此变化应该采取的必要措施,进而说明在新媒体时代中“把关人”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进一步对传媒把关人角色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把关人角色研究网络媒体把关人研究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era of mass communication media represented by newspapers, magazines, television era development into the new media age,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the Internet.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is not only just changing the transmiss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but also bringing great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o the "gatekeeper" theory of the traditional media. This paper aims to show the great changes in the new media era through the respects of definitions, characteristics, and checking process, “gatekeeper” function between new media and traditional media. Necessary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respond to these changes. This paper will also reveal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gatekeepers existence in the era of new media and re-defines the role of gatekeeper.Key words: New media gatekeepers Role study Network media Gatekeepers research引言传统大众传播时代是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在这一时代中产生的把关人理论认为把关人处于信息链条的首端,掌握着信息的发布权。

网络时代我国“把关人”研究综述

网络时代我国“把关人”研究综述

网络时代我国“把关人”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网络时代“把关人”研究进行了分析,对网络时代“把关人”理论、现象、技术、前景等方面进行了归纳,网络时代“把关人”理论的嬗变、“把关”的复杂性“把关人”的职责、“把关”的规范问题等是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网络;把关人;信息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2009年提高5.4个百分点。

[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ownload/2005/2005011801.pdf]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也使得对网络时代“把关人”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把关人”概念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勒温于1947年在《群体的生活渠道》中提出,他认为信息总是通过带有“关卡”的渠道,而决定信息通过与否的就是“把关人”,之后有怀特的个案研究、麦克内利的“新闻流动”理论、巴斯的“双重行动”理论、盖尔顿与鲁奇的“选择性”把关理论、伯克维兹对新闻选择的研究等“把关人”研究。

西方学者致力于把关行为更趋合理,让公众了解新闻选择的奥秘,而不一定指望每个媒介有一套共同的准则。

[陈谦、孙琳.关于西方“把关人”研究“复杂化”与“简单化”的辩证思考[J].新闻界,2002(03).] “把关人”理论丛西方引人中国后,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又有的新的内涵,国内许多学者从多种角度对网络时代“把关人”进行了研究。

一、网络时代“把关人”理论研究网络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众”的信息传播方式,论坛、即时通讯工具、博客、微博等为人人提供了信息发布的平台。

所以,对草根新闻的把关,一般是在新闻发布之后进行,很难在新闻发布之前进行审核。

[魏少华.零门槛的隐忧:草根新闻与把关人理论[J].新闻界,2009(03).]随着网络传播载体的私人化、传播内容的复杂化、传播对象的自由化,新闻业作为“守门人”的特权正在受到新技术以及它所服务的受众的威胁。

我国网络媒体“把关人”研究现状

我国网络媒体“把关人”研究现状

我国网络媒体“把关人”研究现状我国网络媒体“把关人”研究现状研究对象“把关人”一词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指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受到了一些个人或集团的控制。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把关人”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并提出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由此开启了新闻传播“把关人”的研究。

随后,学者对它做了大量研究,传统媒体“把关人”的研究获得了长足进展。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也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性,“把关人”理论受到了极大挑战,甚至出现了“无关可把”的呼声,另一方面,互联网频频爆出“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等丑事,亟待网络媒体“把关人”过滤污染信息、整合优质信息。

然而,目前我国关于网络媒体“把关人”的研究不多,且质量参差不齐,笔者希望通过探讨网络媒体“把关人”的研究现状,来总结该领域先行研究的成就和不足,探索未来研究的潜力区域。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上的有关网络媒体“把关人”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网络媒体“把关人”的研究现状。

1 研究资料的选取笔者将通过检索以下数据来确定本文的研究样本:检索项:题名检索词:把关人时间:1915~2009年范围:全部期刊匹配:精确排序:时间通过检索,笔者共获得158篇论文,去除传统媒体“把关人”等与研究相关度不大的文章,最终确定有效论文44篇。

其中,最早的论文是《现代传播》1998年第1期刊发的《信息特权的崩溃与权威的重建――析网络时代的“把关人”》,最晚的一篇是《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21期刊载的《“不良报道”与网络“把关人”的责任》。

本文将针对这44篇论文进行分析。

2 测量本文内容分析所测量的变量包括文献的发表年份、作者类型、议题内容。

发表年份:从网络媒体“把关人”这一主题最早在中国学术期刊出现的那一年即1998年开始,到2009年12月份为止,统计每一年这一议题的论文发表数量。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传播“把关人”理论应用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传播“把关人”理论应用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传播“把关人”理论应用[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把关人”;理论与应用2016年2月19日,习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在当今信息网络技术深刻改变我们日常生活的新媒体时代,人们更加熟悉用智能手机、微信、微博、社交软件、APP等信息网络工具感知、体验和接受信息与新闻的传播,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优势正逐渐丧失,信息的传播秩序和规则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新闻报道的有效性和真��性越来越受到纷繁变化的网络环境和媒介的影响。

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坚持新闻报道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网络新闻传播内容的安全把关已成为每位从业人员必须关注的问题一、新媒体环境对网络新闻传播带来的改变1. 传播方式改变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定时、定量、定制”的传播方式不同,新媒体的影响无处不在,借助手机、APP、软件、网络等方式使得网络信息传播更为迅速、范围更广,“手指轻轻一点、屏幕轻轻一划”,海量信息内容即刻传达。

同时,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新媒体的传播内容不仅限定于文字和图片,线上线下、直播、访谈、微视频、动新闻,虚拟现实等报道方式的出现,使得网络新闻报道更加丰富多样,交互式的传播特征让信息分享与受众互动融为一体,成为传统媒体难以逾越的最大比较优势2.接受习惯改变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深刻改变着受众对信息新闻阅读和接受的习惯,传统媒体下“晨起看报纸,饭后看新闻”的固化模式将会迎来颠覆性的改变,定制的新闻APP弹出、每日新闻推送、信息分享RSS等碎片化的信息分发手段使得网络新闻报道无处不在,并且对受众的传播渠道更加直接,热点与焦点事件的反应更加便捷,传统媒体将面临新的转型3.舆论环境改变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主流媒体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界限愈发模糊,两个舆论场的融合将成为趋势。

网络媒介中的“把关人”理论

网络媒介中的“把关人”理论

网络媒介中的“把关人”理论论文摘要:网络传播是人类新闻传播发展史上一种全新的形态,技术的进步为它的发展无数的契机与活力。

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它作为传播的新内涵也日渐凸显出来。

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在传播主体、传播载体和传播模式等方面,具有一种传播学意义上的革命性,尤其是其在“把关人”理论方面的应用,为传播学理论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

论文关键词:把关人,网络传媒“把关人”也译为“守关人”,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控制者尤其是在大众传播的媒介组织内承担信息采集、选择和加工等各个环节的制作者和传播者,“把关人”理论在分析大众媒介的“传播者”方面确实是一个独特视角和标志性的重要阶段,而且得到较为透彻的研究。

“把关人”这个概念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在新兴的媒体——网络,从某种意义上,将这一观点、理论又进一步的发展了下去。

随着电子传媒的不断发展,以互联网技术和无线电通讯技术的“新媒体”正以其初生牛犊之势逐鹿中原,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主渠道之一。

应注意的是,网络传播媒体是一个精华与糟粕共生的舞台,传统的“把关人”理论已经不能在这一媒介环境中游刃有余、大显身手,虚拟空间中的管理者也在不能冠之以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了。

网络环境下,“把关人”角色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网络的“平民化色彩”导致传统“把关人”信息垄断权力的丧失。

在传统媒介环境中,大量的新闻信息经专业机构的层层把关、筛选,再通过特定常规的传播渠道传之于受众。

在整个线形流程中,专业信息机构中的记者、编辑以及决策层“当仁不让”的充当着“把关人”的重要角色。

无疑传统意义的“把关人”垄断着信息发布权,而这种垄断角色是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公共色彩的,它是应社会实际而生的,是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

舆论传播需要一个中心、一个“英雄”。

而网络却是“反中心”的,它不承认绝对的权威,推崇“个人主义”,贬低“英雄主义”。

根据卢因提出的广义的“把关人”理论,任何参与信息传播的人都对信息进行了一定形式和程度的把关,而这种把关在网络传播中体现地最为明显。

浅析新媒体传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析新媒体传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析新媒体传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在当今信息时代,新媒体的崛起和发展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广泛的影响力,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和参与社会的方式。

新媒体传播的现状呈现出多元化和创新性的特点。

首先,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等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和分享信息的重要渠道。

这些平台不仅提供了文字、图片的传播形式,更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让信息的传播更加直观、生动。

例如,抖音上的各类短视频内容,涵盖了美食、旅游、娱乐、教育等众多领域,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关注和浏览。

其次,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新媒体传播随时随地都能进行。

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最新的资讯。

这种便捷性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和覆盖面。

再者,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

除了传统的新闻报道,还有用户生成的内容(UGC),如个人博客、自媒体文章等。

这些内容来源广泛,视角独特,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然而,新媒体传播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信息过载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大量的信息涌入,使得用户在筛选和获取有价值信息时面临困难。

同时,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也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了公众的判断,还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不稳定。

另外,新媒体传播中的隐私保护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用户在享受新媒体带来便利的同时,个人数据的安全和隐私面临着潜在的威胁。

展望未来,新媒体传播将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智能化将是新媒体传播的重要方向。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新媒体平台能够根据用户的兴趣、行为和偏好,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信息推荐。

例如,智能推荐算法能够精准地推送用户感兴趣的新闻、视频等内容,提高用户体验。

视频化传播将继续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 5G 技术的普及,视频的加载速度更快,画质更清晰,用户对于视频内容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不仅是短视频,长视频、直播等形式也将在新媒体传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新媒体时代“把关人”理论的新思考[资料]

对新媒体时代“把关人”理论的新思考[资料]

对新媒体时代“把关人”理论的新思考“把关人”理论是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又称为“守门人”理论,是由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

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认为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能与受众见面,“把关人”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

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影响着新闻实践。

随着传播技术发展带来的媒体多元化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传统媒体原有的受众日趋分散化。

特别是近年来,网络媒体迅速崛起,手机短信和播客等新媒体的出现,使传统媒体“把关人”面对的传播环境不断更新。

面对日益变化的环境,在媒介既大融合又互相竞争的新格局下,如何重新审视“把关人”这一传统角色,如何与时俱进地选择新闻信息、编辑稿件,如何策划组织报道,当好“新把关人”,是新媒体时代向传统媒体“把关人”提出的新课题。

本文结合杭州新闻广播打造“格式化广播”的实践,对“把关人”理论进行一些探讨。

多媒体融合的新媒体时代需要“新把关人”随着科技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传播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种趋势和要求体现出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特点,即新闻信息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多,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传播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传播的精度也越来越高。

新媒体时代的这一特点,需要新的把关人。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媒体大融合的时代需要强化“把关人”角色媒体大融合的变化趋势可以通过传播介质的变化和不断涌现的新传媒反映出来。

每一种新传媒的出现意味着一种新的传播方式的诞生,也会对旧传媒产生一定的影响,促使旧传媒对自己原有的传播方式进行改进或创新,以开辟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由于这种创新和改革,传统媒体也融入了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也就是说传统媒体进入了“多媒体融合”的阶段。

新媒体背景下把关人理论的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把关人理论的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把关人理论的未来展望
更加注重用户体验
更加注重数据驱动 决策
更加注重国际合作
新媒体背景下,用户体验已经 成为影响信息传播效果的重要 因素。因此,未来的把关人理 论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从而 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高信 息传播效果。
未来把关人理论将更加注重数 据驱动决策。通过数据分析, 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把 握市场趋势,从而更加精准地 进行信息筛选与传播。
01
社会舆论引导
把关人通过选择和强调某些信息,引 导社会舆论的方向,对社会发展产生 重要影响。
02
03
法律道德约束
把关人应当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对 信息的传播进行合理约束和规范,维 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03
新媒体背景下把关人理论 的应用
新媒体背景下把关人理论的特点
多元化的信息来源
01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来源更加多元化,把关人需要关注来自不
现状
目前,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 渠道之一,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对比
传播方式
受众群体
新媒体采用数字化传播方式,具有互动性、 个性化等特点,而传统媒体则以单向传播为 主,缺乏互动性。
新媒体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年轻人,而传统媒 体的受众群体则更加广泛。
内容形式
商业模式
新媒体的内容形式更加多样化,包括文字、 图片、音频、视频等,而传统媒体的内容形 式则相对单一。
网络新闻媒体的信息筛选
02
网络新闻媒体通过对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和编辑,确保信息的
准确性和权威性。
网络论坛的把关实践
03
网络论坛通过对帖子进行审核、删除和屏蔽等方式,确保论坛

新媒体需要新“把关人”

新媒体需要新“把关人”

新媒体需要新“把关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递信息、交流沟通的主要平台。

同时,新媒体的崛起也给媒体的内容生产和传递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媒体把关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要有新的“把关人”来确保新媒体的健康发展。

一、传统的媒体把关模式存在的问题1. 消息不实的问题。

传统的媒体把关模式主要依靠编辑、记者等专业人员来对新闻内容进行筛选和处理,但是有些新闻稿件因为过于独特、夸张或者具有娱乐性而更容易受到媒体的关注,但是这些新闻内容却往往缺乏真实性和可信度,容易造成误导和误解。

2. 缺乏对网络言论的规范和监管。

网络世界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人们在这里可以畅所欲言,但是某些人却利用这一特点,散传谣言、诈骗、低俗内容等,严重玷污了网络环境。

传统的媒体把关模式无法对网络言论的规范和监管进行有效的控制,仅能在发生问题之后进行惩罚性处理,这样的惩罚却无法阻止问题的持续发生。

3. 缺乏对新媒体内容安全的保护。

在新媒体时代,各种类型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得以传播,例如重要新闻信息、个人隐私信息、商业机密和版权等内容。

以往的媒体把关模式难以保护这些信息的安全,尤其是在线媒体的发展更加难以控制用户使用这些信息的方式,容易导致重要信息泄露,损害用户的利益。

二、新媒体需要新的“把关人”1. 专业现代化的编辑团队。

传统媒体把关模式需要一个专业的编辑团队,这个团队可以对新闻稿件进行深度分析和审核,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而在新媒体时代,编辑团队需要更加现代化,关闭面向社交媒体等应用程序的账户,在内容的准确性和可信度的众多方面有着更多的责任。

2. 新媒体自律组织。

在新媒体时代,需要新的自律组织来确保新闻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等多方面的问题。

自律组织需要建立和维护各种形式的规范,包括采访稿件的质量、新闻节目的内容、广告内容的规范和版权保护等,通过建立新媒体自律制度,最终实现用户和创作者的双方的权益平衡。

新媒体“把关人”理论研究综述及发展趋势探析

新媒体“把关人”理论研究综述及发展趋势探析

一是职业素养的提升。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把关人需 要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包括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舆论的 把握等。只有具备了这些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传播环境,更好地履行把关 人的职责。
二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传受关 系也发生了变化。把关人需要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以更加开放、包容 的心态面对新的传播环境,积极适应新的传播方式和受众需求,才能更好地履行 把关人的职责。
然而,在新媒体时代,“把关人”理论是否仍然适用呢?首先,新媒体的开 放性使得公众可以自由地发布和传播信息,这使得“把关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 的作用被削弱。其次,新媒体的即时性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任何人都可以在 任何时间发布信息,这增加了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最后,新媒体的 互动性使得公众可以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信息进行评论、转发和分享,这 进一步削弱了“把关人”对信息的控制。
新媒体“把关人”理论研究综 述及发展趋势探析
目录
01 一、引言
03 三、发展趋势探析
02 二、文献综述 04 参考内容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个过 程中,“新媒体把关人”的角色逐渐引起人们的。本次演示将对“新媒体把关人” 理论进行综述,总结其发展趋势,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1、“新媒体把关人”理论面临 的挑战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把关人”理论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 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给把关人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难度;另一方面, 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的传播也变得更加普遍,给把关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 由于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开放性特点,把关人还需要用户反馈和需求,以满足用户 的多元化需求。

信息时代把关人理论的革新

信息时代把关人理论的革新

传播研究I 信息时代把关人理论的革新杜溪内容提要: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新技术的革新,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人类社会步入了崭新的信息时代。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把关人”理论对于各种传播现象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如何对传统的“把关人”理论进行革新,更好地在信息时代发挥其作用,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时代;把关人理论;革新一、把关人理论的发展概况“把关人”理论主要从传播者的角度出发,在信 息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坚持自身立场和观点,对在 传播渠道中传播的各类信息进行选择,这种对信息选 择的传播行为即为对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把关”,行使“把关”权利的人,被称为“把关人”。

1949年美国研究学者怀特、1966年研宄学者斯 涅德,两人在卢因研宂的基础上,对报纸上刊发的 电讯类稿件的写作和编辑工作进行统计分析和调查 研宄。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分析后,他们发现编辑 在对电讯类稿件进行筛选和编辑的过程中,每位编 辑都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并没有选稿的统一标准。

1959年,麦克内利对信息传播的过程进行了深 入研宄,他在《新闻的国际交流中的中间传播者》论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个新闻事件中,信息 从源头发布后,到最终传播到受众这一过程中,存 在着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中间传播者,而新闻编 辑并不是整个传播过程中唯一扮演“把关”角色的 人,这一过程中存在着多种“把关人”。

1969年,巴斯在《使守门人概念更趋完善》论文 中,对之前对“把关人”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批评,指 出最重要的守门行为出现在媒介组织内部,守门的过 程应该分为新闻采集和新闻加工两个阶段。

从最早提出“把关人”理论的卢因,到研宄 “把关”行为的怀特和斯涅德,再到研宄“把关过 程的”麦克内利和巴斯,每位学者对“把关人”理 论的研宄都有自己的方向和侧重点。

总的来说,他们主要想把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选择、加工、修改、编辑等复杂的过程简单化。

二、传统媒体的把关过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对于信息 的“把关”,都有着自己的原则。

浅谈如何做好主流新媒体“把关人”

浅谈如何做好主流新媒体“把关人”

实践=PRACTICE浅谈如何做好主流新媒体“把关人”文_周晓思周晓思▼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编委办"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在深化媒体融合的进程中,确立"移动优先"战略,倾力打造宁波主流新媒体"甬派"客户端,推出多功能综合性家庭服务平台"甬上"客户端,截至2020年5月底,"甬派”“甬上”下载量分别超过330万、140万。

积极培育新媒体矩阵,"宁波晚报”"东南财经”"宁波楼市报道”等一批微信公众号影响日益扩大,"宁波晚报"微信公众号跻身全国500强。

“宁波日报”“宁波晚报”陆续上线今日头条、抖音、企鹅、网易,发展势头良好。

目前,宁报集团新媒体数量突破30个,用户超过2000万。

在新媒体成为重要新闻舆论阵地的当下,如何坚持党管媒体,如何管好用好新媒体,使主流新媒体真正成为互联网时代党和政府的新“喉舌",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一项“系统工程”。

一、老槌与新媒临合,新媒体更需“把关人”新媒体的出现,使传统媒体“把关人”面对的传播环境不断更新。

在媒介既纵深融合又互相竞争的新格局下,如何重新审视"把关人”这一传统角色,如何与时俱进地选择新闻信息、编辑稿件,如何策划组织报道、当好"新把关人”,是新媒体时代向传统媒体“把关人”提出的新课题。

新媒体传播需依法把关。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2017年5月2日公布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对于互联网信息"把关”什么、谁可以"把关"及怎样进行"把关”等都进行了详细规定。

首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必须得"把关”。

“新闻信息”不仅包括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还包括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

只要向社会公众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互联网站、应用程序、论坛、博客、微博客、公众账号、即时通信工具、网络直播等媒介,不管是采编发布、转载服务还是仅仅提供传播平台,都必须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

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理论探究

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理论探究

20209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作者简介】余子纯,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理论与实务。

一、传统把关人理论在网络媒体传播中的改变新媒体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大媒介,而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给人们带来了行为方式的便利与言论的自由。

而新媒介的出现也意味着新的传播方式的诞生,网络媒体的应用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新媒体环境下的个体拥有传播者和接收者双重角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

网络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将传播活动带入了“众神狂欢”的时代,而“狂欢者”的不理性和非专业性也会使真相与谣言并存,这种局面下,不论是普通受众还是媒体,都会陷入信息沼泽之中,举步维艰。

“把关人”理论又被称为“守门人”理论,其最早出现在库尔特·卢因发表的《群体的生活渠道》一文中,他认为在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和把关人价值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1]在网络出现之前,媒体充当“把关人”的角色,信息的流通权掌握在媒体手中,什么样的信息可以被刊载传播,什么样的信息不能,都掌握在媒体手中。

在媒体身兼发布与审核双重责任的情况下,学者们开始反思“真相”是否还是真相?新闻信息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多,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内容越来越丰富,媒体形态和传播渠道的多样性都使得受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多样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把关的难度增加,“把关人”的责任也更重,“把关人”注重的不再仅是新闻价值,还有对新闻真实性和舆论引导责任的考量。

二、媒体间激烈的竞争催生更专业的“把关人”新媒体时代下,如何为受众提供独特的、个性化的服务,争取更多的受众关注、抢占更广阔的市场以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以及如何对社会的重大新闻承担“把关”功能,是任何一家大众传媒都面临着的问题。

马克·波斯特在他的论文集《第二时代》中提出:新的传播关系将是“双向的、去中心化的、异质的”,这种传播关系中的主体身份将是“不稳定的、流动的和多重的”。

“把关人”理论在新媒体情境下的演变和发展

“把关人”理论在新媒体情境下的演变和发展

“把关人”理论在新媒体情境下的演变和发展作者:陆趣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8年第20期摘要主要综述把关人理论,以及该理论在当前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演变和发展。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成熟,信息呈几何级增加,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突破了原有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媒介形态的变化以及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使得原有的媒介壁垒完全消失,而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则导致了传者和受者关系的复杂化和模糊化,这使得原有的把关人理论不再完全适应当下的新媒体传播环境。

尝试基于把关人理论的历史和演变,探索其在当前互联网传播环境下可能存在的变化和发展。

关键词把关人;新媒体;互联网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0-0015-02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媒介原有单一、线性的传播形态被彻底颠覆,这一方面使得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

这对于中国的媒介集团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原有的传统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传播手段的限制和稀缺性,国内的大型媒体集团几乎垄断了信源,因此对于信息的“把关”相对比较严谨和制度化,信息的流动机制也基本符合把关人理论的描述。

但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成熟,信息呈几何级增加,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突破了原有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媒体形态的变化以及传播聚道的多样性使得原有的壁垒消失;与此同时,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导致了传者和受者关系的复杂化和模糊化,这使得原有的把关人理论不再完全适应当下的新媒体传播环境。

本文尝试基于把关人理论的历史和演变,探索其在当前互联网传播环境下的可能存在的变化。

1 “把关人”理论综述1)把关人理论的提出。

“把关人”理论最早是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由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卢因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的过程中,信息是在一些渠道里流通的,而这些渠道中存在着“门区”,只有符合把关人(守门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够通过“门区”进入下一个渠道,并最终到达受众。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理论的发展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理论的发展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理论的发展作者:王佳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19年第10期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传播不再局限于过去传统媒体单一的传播方式,传播速度和影响力也有了很大提升。

由于受众参与到新闻生产和传播过程中,新闻数量巨大等因素给新闻“把关”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从政府、新媒体自身和新媒体从业人员、用户自身、技术四个方面就如何做好新媒体“把关人”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把关人”;发展一、“把关人”理论的产生及发展(一)把关人理论综述“把关人”概念最早是在1947年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人新闻研究,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筛选。

传统媒体中,所谓的把关人就是记者、编辑等,但随着互联网环境不断改变,“把关人”角色多元化,每个人似乎都变成了“把关人”。

(二)把关人理论在传统媒体中的应用传统媒体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严格的新闻把关机制。

从记者采集新闻,到后期制作,再到审核,这些专业新闻工作者负责新闻的“把关”,他们大多接受过正规训练,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因此新闻的真实性、权威性程度普遍较高,新闻内容遵守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能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理论面临的挑战第一,信息来源不可控。

新媒体时代,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传播源头并不只是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等专业队伍,每个人都可以传播、分享信息,“把关人”的角色在不断地被弱化,传统媒体不再拥有唯一的传播话语权。

第二,内容真实性也受到挑战。

一些媒体为抢夺首发新闻和头条优势,不进行查证,或者捏造信息,无中生有;或者在转发过程中,为博得公共眼球,更改标题,或是用明显与内容相悖或产生歧义的字眼“正题歪做”,违背基本新闻事实。

刻意夸大事实,有意炒作某些事件,赢得受众持续关注和网页点击率的上升,造成不好影响。

“把关人”理论面临的挑战和新发展

“把关人”理论面临的挑战和新发展

“把关人”理论面临的挑战和新发展“把关人”理论面临的挑战和新发展随着传播学的发展,大众传播的普及和网络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大众传播中来,把关人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把关人”已泛滥成灾,人数的增多使以前处于垄断地位的“把关人”地位边缘化,而以前的边缘人成了新闻信息的“把关人”了。

面对这种现实,难怪有学者惊呼,一时间,好像传统媒体的后院被打开了无数个缺口,“把关”一说无从谈起了,互联网时代,“把关人”下岗了。

1、现代社会形形色色的“把关人:(1)职业把关人。

如新华网、人民网、千龙新闻网、四川在线等,这些网站一个共同点是几乎都有传统媒体作背景。

它们是网络中严格意义上的“把关人”,我们可称它们为职业把关人。

(2)二级把关人。

网络上充斥着数以万计的商业网站。

如网民们熟悉的新浪、搜狐、网易等,它们的新闻中心当仁不让的行使着第四媒体的功能——以最快速的方式发布着新闻。

就目前来说,商业网站只是新闻信息的“二级把关人”。

(3)影子把关人。

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网民借网络交互式的便捷性发布了大量信息。

网民们发布的信息缺乏权威性和可信性。

因此,网民只是网络上部份信息的“影子把关人”。

(4)最终把关人。

在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社会,政府总是最重要和有力的控制者和把关人。

报纸我们可以不让它入境,电视可以不让它落地,广播可干扰其波段,可对于网络,先不说能不能从技术上实行控制,就真能做到,也需先权衡利弊得失才可做决定。

由此看来,政府是网络时代的“最权重也最乏力的把关人”。

可见,在互联网时代,把关人和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把关人”并没有消失,虽然在一定情况下“把关人”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但他们仍然是我们获得权威信息,真实新闻的重要来源。

2、网络论坛谣言对"把关人"理论的挑战。

“把关人”理论认为,媒体在传送信息过程中,有重大的过滤功能,从政治、经济、文化、审美及自身利益价值等出发,对新闻信息进行层层把关、筛选与编码,从而决定最终面向受众的新闻信息内容,并通过发出的新闻信息影响受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把关人”理论研究综述及发展趋势探析
作者:白银
来源:《传媒论坛》2020年第02期
摘要:自进入新媒体时代,学界对“把关人”的缺失和如何重塑新媒体“把关人”等十分重视。

“算法媒体”的出现让学界对新媒体“把关人”重塑和发展看到希望,算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能否给“把关人”理论注入活力?本文希望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和实践的研究对“把关人”理论发展趋势进行探析。

关键词:“把关人”;人工智能;算法;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2-00-02
一、引言
2019年8月12日,一条由腾讯视频推送的消息:“山东省应急厅消息:台风利奇马已致全省人死亡,7人失踪……”,引发热议。

因为内容生产和传播机制的变革,新媒体用户广泛的参与到内容的生产传播环节,出现“全民记者”等现象,且新媒体快速扩张,内容运营机制不健全,素质低下等导致新媒体“把关人”缺位。

有人认为乌龙新闻背后折射出的正是新媒体“把关人”制度的缺陷,应予以整治。

其实,国内新闻传播学领域对“把关人”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但对把關人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并不多。

本文梳理国内新媒体“把关人”理论研究,结合例证探究新媒体把关人制度的发展趋势。

二、“把关人”理论研究综述
(一)“把关人”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把关人”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提出,他说道:“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允许进人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

”[1]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在其成果的基础上,将把关人理论正式引进到新闻传播领域,他通过实验证明新闻传播中“把关人”的切实存在,确立了信息筛选的把关模式理论。

由此,“把关人”理论开始受到学者关注和研究,如巴斯提出应注意不同“把关人”之间的差异,他认为新闻传播最重要的把关环节发生在媒体的内部,并以此提出了“双重行动模式”。


梅克主张把关的研究可以从社会体制、媒介制度、媒介组织、媒介工作和个人五个层次进行。

[1]他通过分析不同层次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为“把关人”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二)国内“把关人”理论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新闻传播学传入我国,国内学者开始对“把关人”理论进行研究,知网可检索到最早研究“把关人”理论的是曹维劲,在文章《把关人——编辑的双重身份之研究》中,他以编辑为例剖析把关人在大众传播中扮演的角色。

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对把关人理论的研究逐步深入,众多学者提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张国良、彭兰等人分别在其著作中提出受众的喜好会影响把关结果,这是首次有中国学者突出把关过程中受众意见的重要性。

(三)新媒体“把关人”理论研究梳理
进入新世纪,我国学者对把关人理论的研究开始与新媒体结合,在知网中以“新媒体”和“把关人”为主题进行检索可以得到474条结果,经分析,我们发现学界针对新媒体把关人的研究分为三个方向,即新媒体时代“把关人”理论发展变革研究、新媒体“把关人”缺位现象研究、新媒体“把关人”制度发展趋势研究。

1.新媒体时代“把关人”理论发展变革研究
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中大部分国内学者认为新媒体中信息的无序扩散使把关变得复杂,“把关人”角色澶变使新媒体的运营商和用户也成为了“把关人”中的重要角色。

如汤戌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把关的主体、方式和对象都发生了变化,不仅传统的“把关人”,新媒体本身和受众也参与进来,且具有不同的把关方式和把关对象。

他认为微信、微博等新媒体通过不同的栏目设置、内容筛选以及排序标准等方式对推送的内容进行把关。

此外,他还认为新媒体中受众是发挥把关作用差异最大的把关主体[2],新媒体开放性特征让受众可以根据自身标准把关和传播信息,使得把关质量参差不齐。

2.新媒体“把关人”缺位现象研究
学界对新媒体中“把关人”缺位现象关注度较高,研究诱因在于近年新媒体传播的虚假消息屡禁不绝。

学界对这一方向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探讨造成新媒体“把关人”缺位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案上,如学者张权、罗彬等认为造成新媒体“把关人”缺位的原因是新媒体传播机制改变弱化了把关作用和内容的碎片化加大了把关难度,而对于如何改善“把关人”缺位问题的研究,学者们认为需要新媒体运营者、新媒体用户和政府管理部门三方的共同努力。

3.新媒体“把关人”制度发展趋势研究
“把关人”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学界学者们关心的重点,学者如王梦娇、陆趣等结合信息技术实践提出AI通过学习能够成为未来媒体“把关人”的观点,他们认为AI进行的把关可以贯穿从文字信息的编辑与校对,到信息的真伪筛查与垃圾信息的剔除,再到对病毒式传播的预警与把控等环节。

[3]另有学者丁聘、杨雪芳认为新媒体环境下对把关人制度的要求更加严格,“软硬兼施两手抓”和“事前审核与事后监督相结合”是把关制度的大趋势,同时完善政策条例和相关法规是宏观上的必然举措。

三、新媒体把关人制度发展趋势探析
(一)把关主体变迁:智能算法担任“把关人”
正如上文提到的智能算法在媒体把关中的作用已经受到学界关注。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9》中预测人工智能和5G商用将开启智能互联新时代。

互联网技术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智能+把关”将会成为未来媒体把关的新形势,届时呈现在网络上的信息和个人接收的内容都将经过“智能把关人”的把关。

2019年,我国的网民达到8.29亿人,且新媒体UGC模式让用都可以参与到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中,由此产生的海量信息,传统“把关人”已无法处理,智能算法技术则能替代人类担负“把关”职责,目前新媒体平台正在使用智能算法帮助人类把关者处理信息。

一是简单的内容生产编辑,如今日头条的人工智能体育记者小明抓取体育直播中的数据,编辑生成简短的体育新闻。

二是内容的筛选推送,无论是微博热门还是今日头条推荐,背后都要经过人工智能的把关,为用户推送喜欢的内容,如尤瓦尔·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描述,假如你刚和男友大吵一架,负责音响系统的算法就会立刻发现你内心的情绪波动,并根据它对你的个人以及整体人类心理的了解,自动播放适合你的歌曲。

[4]三是内容生产和传播的监督,主要是对文章进行查重保护原创以及过滤有害信息。

人工智能为新媒体时代的内容把关提高了效率,让新媒体获得更优质的内容传播效果。

未来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将在把关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把关层次颠覆:媒介工作“迎合”个人兴趣
传播学专家休梅克在他的著作《大众传播研究》中提出把关研究的五个层次,社会体制、媒介制度、媒介组织、媒介工作和个人。

他认为不同的层次对媒体把关的影响程度不同。

根据休梅克的把关层次模型可知个人对把关结果的影响力最小,这在传统媒体时代适用,而在网络媒体时代,把关权力被突破,个人对把关结果的影响力逐渐增强[5]。

用户至上已经成为内容生产者的口号,新媒体开始根据兴趣划分内容,媒体工作开始“迎合”用户兴趣推送内容。

算法技术的出现让“迎合”更盛,克服原本兴趣分类过于泛泛的弊端,以个性化推送取而代之,而个性化推送遵循的不再仅仅是宏观层面上的规则和制度,而是用户画像。

把关层次颠覆现象表明,未来把关的标准会发生改变,在遵守法规政策的范围内,对把关影响力最大的将是用户而不是媒体,当媒体对该生产和传播哪些内容为难时用户的行为数据会起到决定性作用[6]。

四、结语
正如库兹韦尔定律所阐述:“技术力量的指数级增长,必将让更多超乎我们想象的极端事物以更短的时间出现。

”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正在改变着媒体把关体系的发展路径,研究新媒体背景下的“把关人”理论,不仅需要重新定义“把关人”,把握把关各层级之间的关系,更需要有关机构制定新的把关规则以适应改变。

参考文献:
[1] 【美】休梅克著,张永华注释.大众传媒把关Gatekeeping:中文注释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汤戌.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理论的新实践[J].新闻研究导刊, 2016(20)185-186.
[3]王梦娇,AI:智媒时代的“把关人”[J].新媒体,2019(3)94-96.
[4]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著,林俊宏译.今日简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5]晋晓兵,杨芳芳.网络时代的新闻把关——兼议博客、播客对“把关人”理论的冲击[J].新闻实践,2006(02).
[6]徐光胜,李新颖,朱志勇.浅谈手机在危机传播中的应用[J].新闻传播,2006(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