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关于知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知人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伺言也,若声与之响;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感悟《鬼谷子》原文魅力的精彩欣赏众翻译版本不同观点的解读在《鬼谷子·反应第二》中,有一节关于如何知人的论断,其教化的道理诲人不倦;其言辞的文采华丽夺目。学习者可以从这节原文中,感悟到《鬼谷子》魅力的精采;也可以从众多的翻译版本中,欣赏到不同观点的解读。

【原文】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

感悟《鬼谷子》原文魅力的精彩

原文的文采魅力,就在于短短的66个字里,其引出了华丽的一句格言、五个比喻、六句排比。

原文的诲人魅力,就在于短短的66个字里,其传授了“知人”的一个道理,两条途径、三种方法、……,并为后人留下了两个字的丰富想像空间。

开启“知人”通道的精彩格言。

原文“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是一句足以留芳百世的格言。道藏本注释“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从明生,明能生智。故欲知人,必须自知。”道藏本注释深谙道教,所以能够将《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格言,转而用于注释原文。从而可见,鬼谷子的这句格言能与老子的同类格言媲美。

有关“知人”的命题,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古代哲人都对其有着不同的解读:

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知于天”。其强调的是:人心不但险,而且知人心比知天还要难。

孙子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百战必殆”。其强调的是:“知人”和“知己”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韩非子曰:“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其强调的是:说服他人的难点,并非自己缺乏智慧,也非自己不会说辩,更非不敢说出自己的主张。其难就难在,难知他人的内心所想。

鬼谷子“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的精采格言,是开启“知人”通道的钥匙。这就是:欲知他人内心,必应先知自己。

值得提醒的是:《鬼谷子》所言及的“知己”,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知己”。在《忤合》篇中,《鬼谷子》已对如何“知己”作了精确定位,即:“己必自度材能智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因为一般意义上的“知己”,是不可能实现“知人”的目的。

环环相扣和层层相揭的排比修饰。

原文首先用“相知”排比句,道出了知人的两条途径是“相知”和“不相知”;其次用“伺言”、“见形”、“察言”等三句排比句,道出了“不相知”时,如何“知人”的三种方法;最后用“与人”和“见情”等两句排比,道出了两条知人的基本原则。

这种用一连串结构相似、内容密切相关的句子,不但使原文的内容得到了强调,而且还增强了原文的语势。

每次感悟原文时,仿佛都能感觉到:鬼谷子在引吭高歌,且声声诵唱着“知人”的道理。

形象生动且寓意深邃的比喻修饰。

原文中引用了五个比喻。从动物中引入了“比目鱼”,以借喻“相知”的基础是相互依存。从物理中引入了“声与响”和“光与影”,以明喻“伺言”犹如声音与回响;“见形”犹如光线与阴影。从生活中引入了“磁石之取针”和“舌之取燔骨”,以比喻“察言”犹如磁铁吸针般有的放矢;又犹如舌食燔骨般游刃有余。这些比喻,从表面上看,既形象又生动。然而感悟起来,却觉得寓意深邃。

在短短的66个字里,能引入五个形象生动且寓意深邃的比喻,不得不让人叹服!难怪陈蒲清先生要把《鬼谷子》一书,考究为中国修饰学的开山著作。

欣赏众多翻译版本不同观点的解读

对照原文,你可以从众多的翻译版本中,欣赏到不同观点的解读。这样,有助于你在感悟《鬼谷子》时,提出为什么?这样,有助于你在感悟《鬼谷子》时,用心去解读;用心去领会。

原文“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

在众多的翻译版本中,大约可以归纳为四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原文所指的是“双方的情感和睦,就象比目鱼般相亲相爱”。说的是:相亲相爱的情感;

一种观点认为:原文所指的是“双方了解的程度,志同而道合,就好象比目鱼一样”。说的是:说的是双方相合的程度;

一种观点认为:原文所指的是“认识他人,就象比目鱼的两目一般,彼此明晰可见,一览无余”。说的是:结识他人的一种方法;

一种观点认为:原文所指的是“为了了解对方,就要象比目鱼那样并行一丝不差”。说的是:了解对方的一种方式。

道藏本注释“我能知己,彼须我知,必两得之,然后圣贤道合,故若比目之鱼”。说的是:“相知”,是一种圣贤道合犹如比目鱼般的状态。

何谓“相知”?词典解释为:互相了解,相互知心。由此可见“相知”是“知人”的一条有效途径。

从“比目鱼”的比喻来看,将“相知”解读为,是一种“相亲、相爱、和睦”的关系,那只是对“比目鱼”表象的理解而已。

从“比目鱼”并行生存的法则来看,“比目鱼”为了生存而互为依存,才是相互之间谁也离不开谁的主要原因。所以,《鬼谷子》原文所言及的“相知”,应该是建立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

在历史长河中,伊尹与商汤、吕尚与文王、百里溪与秦穆公、管仲与齐桓公、商鞅与秦惠公、诸葛亮与刘备等等,无不讲述了“相知”的动人故事。然而,在这些动人的故事里,却都蕴藏着互为依存的道理。

为什么当时的庶人、乃至奴隶能与君王结成相知呢?这是因为:前者能为后者提供,其必需的智慧、谋略和办事能力。这点,也正是鬼谷子为其求学者,所建立的不同于其他人的一条“知人”途径。

原文“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

在众多的翻译版本中,都无此句原文。道藏本注释中,也未见此句原文。此句原文源自于秦恩复校本,在现代翻译版本中,只有少数版本收录了此句原文。收录此句原文的版本认为:原文所指的是“及时掌握对方的言辞,就好像发出声音就会有回声一样”。说的是:掌握对方言辞时,所具备的一种随声而响的能力。

何谓“伺言”?“伺”的本义为:候望,探察。由此可见,“伺”字中含有侦察对方的意义。

《鬼谷子》用“声之与响”来比喻“伺言”,这就意味着“伺言”是一种互动行为。从物理“声与响”产生的现象来看,“声”与“响”不但是一种互动行为,而且“声”是“响”的基础,只有先发声才能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