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1近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1近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展望《人文地理研究》思考题1.近年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不仅注重“理论假设验证论”的研究范式,强调科学问题和科学价值的实现,而且致力于解决局部问题的“实践研究”。
基本立场是“洋为中用”,强调对国外理论和方法“引进消化吸收应用创新”实践研究方法研究进展的评价和展望因此,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我国城市地理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而,学科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完善,但由于中国城市地理学起步较晚,在许多研究领域都有许多东西需要翻译和借鉴西方的经验,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因此,对城市地理学理论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
2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从总体上看,我国对城市地理学的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比较零散,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中国的城市研究必须紧跟世界城市研究的发展趋势,关注市场经济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关注个人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个人和群体行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城市微观研究方向应成为主要研究方向,加强资本、劳动力、技术和社区居民对民族间冲突的研究,以及女性就业产业及其对城市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经济和区域结构。
同时,要继续加强城市土地经济评价、土地有偿使用空间分析、土地使用价格市场研究、城市空间合理重组、城市住宅空间布局时空变化及其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住房需求与住房资源分配结合社会空间分析研究不同收入阶层住房消费的区位选择、居住区改造与社区继承、住房政策等。
5另外,对中国国际城市、城市带或城市群的产业结构、特点、动力机制、地域变化以及群体内各城市的功能分工与协作,新兴产业、企业集团化、跨国公司及其空间组织对城市空间再组织的影响,大城市地域扩张的动态过程、方式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新城市或者城市新区区位和功能,新区与旧城的结合,投资环境与投资效益,还有城市与区域发展相互作用机制与模式,中国城市信息系统以及发展过程模拟等都是未来中国城市研究的核心内容与方向。
十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评论
王社教主编 : 黄土高原地区乡村地理研究 ( 1368- 1949) , ( 西安 ) 三秦出版社 , 2009 年。 翦伯赞 : 关于打破王朝体系问题 , 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 ,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80 年 , 第 29 页。
十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评论
丁 超
(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 北京 , 100872)
一
历史人文地理
要素分析: 时段
区域
主题
这一学科门类的形成, 受中国地理学界照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二分法的直接
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 受到长期压抑的人文地理学迎来新生, 人文地理学界亦将历史地理学视为 主要研究内容和分支学科之一 。在此时代背景下 , 谭其骧先生在九十年代初期发出积极开展历史人 文地理研究的倡议 。 如果将历史地理学视为地理学在时间维度上的回溯, 那么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就是衡量历史人 文地理学的标尺。在哲学思潮及 GIS 和空间分析技术手段的介入下, 人文地理学 连续不断地朝多 元化发展 , 这种趋势今天仍在继续 。上述变化的光芒映射到历史地理学领域, 众多潜在的学术命 题将随之呈现。当然 , 守正出奇是一切学术发展的不二法门, 理论和技术手段翻新的速度不应超过解 决实际问题的适用度。通常, 经济 ( 包括农业、工业等) 、政治、社会文化、城市、人口、民族等被 视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常规要素。依此类推 , 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对象的要素构成也大致如此。 中国历史地理学植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沿革地理 , 其研究对象大都着眼于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 象, 而以文献考据为核心的研究方法是无从改易的必由路径。当然 , 国内历史地理学界针对人文地理 问题的探讨不是漫无规律的 无主题变奏 。在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倡议发出后又经过约 10 年的 发展 , 具有标志性意义的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成书。该书从疆域、政区、城市 ( 都城单辟一章, 。如 并涉及到交通) 、人口、经济 ( 农业、工矿业、商业) 、文化景观等角度对中国历史人文地理进行了知 识结构的梳理。该书仍低调地认为 目前我国对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还只能说处于起步阶段 今, 又一个 10 年过去 , 整理此间的历史人文地理研究, 梳理其发展脉络 , 对于该学科门类的继续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第30卷第12期2011年12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 ol.30,No.12Dec.,2011收稿日期:2011-11;修订日期:2011-11.作者简介:吴松弟(1954-),男,教授,长期从事历史经济地理、人口史和移民史研究。
E-mail:sdwu1954@1513-1518页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吴松弟1,侯甬坚2(1.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2.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西安710062)摘要:回顾过去5年国内历史人文地理学科领域所产生的主要科研成果,说明历史疆域政区、移民史和人口史、城镇和乡村聚落、历史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区域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史和灾害史以及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等分支方向,是构成推动国内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进展的主要动力来源。
历史人文地理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当是在地理学和历史学的共同关照下,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创造性研究。
关键词:历史地理学;历史人文地理学;学术成果;学科展望;中国1引言历史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球表面人类活动(精神和物质)或人与环境之间关系所形成人文现象的分布、变迁及其地域差异。
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同现代社会一样,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政治、军事、经济、人口、民族、聚落、商业、交通、文化、旅游和社会生活等,这些历史上的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的空间分布、变迁及其规律,都是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具体内容[1]。
当代人文—经济地理现象是历史时期的人文经济地理现象的延续和发展,不了解历史人文地理,无疑会阻碍真正了解当代的人文地理。
反之,如果将历史地理学视为地理学在时间维度上的回溯,那么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就是衡量历史人文地理学的标尺[2]。
因此,历史人文地理学与当代人文—经济地理学是两个密切相连的学科领域。
中国历史资料保存相对丰富,时间较为久远,这为发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提供了各种可能。
中国经济趋势展望 人文地理学发展趋势及研究展望初探
中国经济趋势展望人文地理学发展趋势及研究展望初探摘 要: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人文地理学中的一系列特色分支学科例如人地关系论、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都纷纷兴盛发展起来。
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极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本文浅析了人文地理学及其相关分支学科的研究现状以及今后发展趋势。
人文地理学;人地关系理论;地理学研究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人文地理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核心自始至终是人文地理学,深入研究人文地理学理论作用机理及其演化的规律性,从多学科视角分析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理论,通过创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将人地关系系统地整合起来,形成新时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框架,这不仅是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顺应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也对推动我国城市区域社会经济持续良性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人文地理学在今后重点的研究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深入经济全球化与人地系统调控、人地关系机理响应、格局与规律以及模拟人地“最佳距离”的研究;第二要深入人地系统与区域持续良性发展交互关系的研究;第三要深入人地系统演进过程中的全球变化问题以及其区域相应问题的多维多角度系列研究;第四要应用GPS等科技手段深入人地系统的综合集成与决策支持系统动态模拟研究;第五要深入人地系统中生态环境与环境伦理的研究。
二、深入实践性研究,不断拓展行为地理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我国,行为地理学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已逐渐进入了蓬勃发展的繁荣时期。
我国行为地理学科今后深入研究的重点、难点应着眼于行为决策机理、认知空间和行为规划多门类的研究。
首先要使用世界上最新的科学技术,对城市区域周边环境改变与人文活动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拓展行为地理学研究的理论空间与应用价值。
其次不仅要深入对时间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的实践性研究,还要积极拓展新的数据生产与管理方法,以促进理论的提升。
我国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地理学:方向正在变化的科学
【内容提要】我国地理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跨入21世纪之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重大任务。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强烈地改变了我国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
我国及各地区的“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
地理学是实现这些国家重大任务的重要支撑学科之一,肩负着责无旁贷的重任,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国地理学/发展进程/当前形势/未来任务geography in china/past progress/present situation/future direction.【正文】1 50年来我国地理学发展的辉煌成就1.1 根据我国自然利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了相当完整的学科体系1952年全国进行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一些综合大学建立了地理学系,并属理科。
在各大区与省师范院校中普遍设立地理学系,师资培养有很大进展。
在几十年的教学和研究实践中,地理学的方向和领域不断发展。
在“文革”前高等学校的地理教育,采用前苏联的教学体制,分专业教学,以二三级分支建立专业,加强了数理化自然科学,增加了实践时间,使地理人才培养有很大的发展。
在为国家自然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过程中,地理学研究机构逐步增加,形成了相当完整的学科体系。
首先是在中国科学院建立了综合性的地理学研究机构和有地区特色且针对我国特殊的地理问题的专业性地理学研究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在综合大学和师范大学建立的研究机构更多。
80年代我国人文地理学得到复兴,促进了应用地理、计量地理、旅游地理等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由地球信息科学家开拓的gis在全国学术界和社会许多部门得到广泛的应用,推动了地球信息科学在我国的发展,初步建立起一个地理信息科学基本体系。
地理学研究机构和地理研究的发展,使地理学在为国家目标服务和科学问题的研究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2 “以任务带学科”,提高了地理学的应用价值“以任务带学科”是我国50年来地理学取得蓬勃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
人文地理学论文
人文地理学近十年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摘要: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的发展历经知识的积累、学科的形成和理论的演变、学科的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上的革新等过程。
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
由最初的自成体系逐渐演变成如今几乎一致同意的系统分类。
中国人文地理学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复兴以来,开始进入全面发展提高阶段。
本文从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几个方面介绍近十年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简单的科学展望。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中国、人地关系、发展趋势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1、理论的发展1.1人地关系论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始终被视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与核心[2]。
从古代“天人合一”的协调思想演进到近代的人地关系协调思想,再升华到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演进主线基本围绕人地关系和谐这一核心伸展。
特别是近年来,伴随全球性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开展人地关系研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人地关系系统的性质及人地关系理论内涵在演进中不断深化,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环境友好型经济等等都是新形势下人地关系理论的具体实践形式,充分体现出人地关系论在指导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重大作用[3]。
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是近年来人地关系研究出现的新动向。
近年来一大批学者分别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学、管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不同层面,和技术进步、制度变迁、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全球化等不同切入点思考人地关系的本质与内涵、基本特征、客观规律和学科分支等问题,实现了人地关系研究视角由单源切入向多源转化,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的转变[4]。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本文概述中国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演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持续进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深度也在逐渐加深。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贡献。
接着,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在人口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和城市地理等领域的研究进展,特别是与新型城镇化、全球化、生态文明等时代主题相关的研究。
本文还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数据获取的困难、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以及跨学科合作的不足等。
本文展望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大数据、遥感、GIS 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不断深入,中国人文地理学有望在理论创新、方法改进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面对全球化和环境变化的双重挑战,中国人文地理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全球视野和时代特色。
二、中国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中国人文地理学作为一个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学科,其研究领域广泛且深入。
在历史演变中,中国人文地理学始终致力于探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以下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探讨文化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扩散和变迁。
在中国,这一领域的研究尤其关注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融等现象。
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着重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产业布局、区域发展、城乡关系等。
在中国,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均衡发展、城市化和全球化等背景下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关注社会空间结构、人口分布和迁移、社区发展等议题。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_方创琳
第30卷第12期2011年12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 ol.30,No.12Dec.,2011收稿日期:2011-03;修订日期:2011-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101);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J22B03)。
作者简介:方创琳(1966-),男,甘肃庆阳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研究。
E-mail:fangcl@1470-1478页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方创琳1,周尚意2,柴彦威3,陆玉麒4,朱竑5,冯健3,刘云刚6(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3.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4.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46;5.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510631;6.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510275)摘要:本文重点总结了近年来人地关系论、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等人文地理学的特色分支学科和新兴分支学科的发展现状、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展望。
通过对国内大量的文献分析和与国外相关研究进展的比较分析后认为,中国人文地理学在理论创新、研究方法、手段革新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表现为:人地关系论作为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文化地理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并在转向新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进入了重要的研究转向与繁荣发展新阶段;政治地理学顺应地缘政治战略需求开始由低迷走向回暖;社会地理学伴随和谐社会建设蓬勃发展。
未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总体趋势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树立人地和谐的科学发展观,紧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步伐,在力所能及地解决国家发展中若干新问题的同时,重点深化人地关系理论及研究方法,加强人地系统调控机理与过程、格局与节律及其示范应用的研究,加强人地系统演进过程中的全球问题、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的研究;顺应国家文化产业大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加强文化地理研究与国家文化产业振兴的融合研究,建设中国“本土化”的文化地理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拓展行为地理学研究广度与深度,加强实验性研究;关注新地缘政治学、都市政治地理和地方政治地理的研究,依托“六普”数据推动社会地理学研究实现新的跨越。
人文地理学及发展趋势探析
人文地理学及发展趋势探析摘要:上个世纪60年代,欧美人文主义思潮涌动并带动了人文主义地理的产生。
本文从人文地理发展历程出发,阐述了当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人文地理发展一、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
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空间”和“地方”是人文地理学的两个核心论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学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迁移、文化、景观、发展和地缘政治等,其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人类与其周围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连的社会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
二、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1.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表现为以人地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这就克服了以往拼盘式或形式综合的缺点,体现了当今地理学走向统一的趋势。
2.加强了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加强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并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商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
其中旅游地理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迄今为止,已在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旅游客源市场与游客行为、游客空间结构、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地形象设计与营销、生态旅游与持续发展、旅游影响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少数研究成果同国际水平相比已无明显差异,如旅游地综合个案研究、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旅游环境容量、国内旅游者行为规律、主题公园的研究等。
3.密切关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如对农村工业化的研究。
中国乡镇企业高速增长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带动,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
地理科学 - 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 - 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研究进展1. 自然地理的研究进展自然地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环境与地球表层现象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自然地理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1.1 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随着全球气温的逐渐升高,气候变化成为了当前世界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研究者们通过观测数据、模拟实验等手段,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并提出应对措施。
1.2 土壤质量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健康。
近年来,地理科学家通过土壤调查和分析技术,深入研究不同区域土壤质量差异以及相关因素,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1.3 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但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已成为全球面临的紧迫问题。
地理科学家在水循环、水质检测、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了科学支持。
1.4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是维系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福祉的基础。
近年来,地理科学家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分布、保护措施、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等进行深入研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参考。
2. 人文地理的研究进展人文地理是一门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化、网络空间、文化景观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人文地理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2.1 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全球城市化快速进行,带来了许多挑战和机遇。
人文地理学家通过案例研究、城市规划分析等手段,深入探索城市形态变化、社会空间重构等问题,并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2.2 网络空间与数字化地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文地理学家通过对网络空间的研究,分析数字化地理信息对社会经济活动、文化交流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影响。
2.3 文化景观与地方认同文化景观是地理环境与人类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人文地理学家通过对不同地区景观的研究,探索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深入分析文化景观对于地方认同、旅游开发等方面的作用。
近五年来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状况综述 文学专业
近五年来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状况综述摘要:文学地理学是由中国本土学者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文艺学与地理学、地域美学相交叉的研究文学的学科,也是批评与研究文学的一种新方法。
作为一个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新兴领域,文学地理学在我国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本文从学科建设、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地理分布与文学区研究、个案研究和宏观跨界研究几个方面对中国文学地理学近五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大致呈现出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文学地理学,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文学地理学是由中国本土学者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文艺学与地理学、地域美学相交叉的研究文学的学科,也是批评与研究文学的一种新方法。
简单来说,文学地理学就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研究和探索文学家、文学作品、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本文将传统的历史文学发展与中国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及民居文学进行了融合,由近代学者提出之后,文学地理便凭借着自身的特点和学科深受力在国内学术界的地位稳步攀升。
自近代时由学者梁启超首次提出后,文学地理学便在国内学术界不断升温,逐渐成为了文学跨学科研究中的热门领域。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文学地理学研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近来才被作为一门学科而正式确立。
曾大兴在《文学地理学学术史略》中指出文学地理研究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在中国历史长河当中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公元前544年到1905年是片段言说阶段,而在1905年到2011年是系统研究阶段,而在2011年至今是学科建设阶段。
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是综合性、跨越学科边界的,其研究思路总是能够突破人为的设限,完成文学与地理学科的良性互动,扩展和丰富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促进文学与地理学知识领域之间的互补、互证和互识。
近五年来,文学地理学的发展日趋成熟,无论是在理论构架还是方法运用上面以及实证研究层面,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投身于文学地理的研究当中,创造出了令人惊喜的研究成果。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和展望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和展望一、概述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及其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它融合了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与方法。
自其诞生以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划分为几个重要阶段:从早期对区域经济差异、资源分配以及人口分布等现象的关注,到后来对全球化进程中的城市化、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布局变化等问题的深入探讨随着信息技术革命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又进一步扩展至对数字经济地理、环境经济地理、文化地理等新兴研究领域的探索。
当前,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正朝着更加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交织拓展,一方面关注个体行为、社区互动与地方发展的微观动力机制,另一方面则着眼于全球经济体系、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国家间经济联系与地域战略格局的宏观构建。
与此同时,随着大数据、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该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大大提升了研究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未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将在继续深化传统领域研究的同时,面对快速变迁的世界经济格局、城乡转型、生态安全挑战等诸多新问题,不断调整和拓宽自身的研究视野与框架,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耦合演进的新规律,为解决现实世界的空间规划、区域政策制定及可持续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话题背景介绍:探讨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不仅关注地球表面的自然特征,更聚焦于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塑造我们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通过对人口分布、城市化进程、资源利用、经济活动和空间结构等问题的深入研究,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世界的新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对于理解不同区域的发展模式、资源分配、文化差异和经济增长方式至关重要。
人文地理学中国人文地理学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
二、面向国家未来突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八大方向
---促使人地关系研究由区域化向全球化方向发展。使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成为国 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参与全球合作、缩小地区差距、 实施区域规划、构建和谐社会,倡导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石。
---道德文明的力量将最终取代技术、政策、资金等手段成为协调人地关系的最 主要力量
二、面向国家未来突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八大方向
二、面向国家未来突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八大方向
8、科学化与现代化
----科学化(Scientization),是把科学“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 方式和行为方式。科学化不等于经验化 。包括规划科学化、发展科 学化、决策科学化、管理科学化等。如何推进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科 学化进程?
----现代化(Modernization):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什 么时候走向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的标准是什么? 国家现代化的最终目 标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国家现代化和城市现代化?
二、面向国家未来突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八大方向
1、全球化与本土化
----全球化(Globalization)实际上是发达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既要研究 全球化下的中国,又要研究中国如何走向全球化,全球化对中国带来 多少积极和消极影响,不能一味的全球化,什么都追求全球化,金融 危机,183个国际大都市
----本土化(Glocalization)是相对于全球化而言的,跨国公司当地响应 能力,企业文化融入和植根于当地文化模式,入乡随俗,融入大众、 尊重包容,才能同体共生 ,本土化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目的 。是 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没有经济全球化,就没有本土化。本土化包括 语言本土化、风俗本土化、产业本土化、经济本土化和社会本土化等
地理学最新研究进展和前沿领域课件
可编辑课件PPT
21
▲ 室内模拟实验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对自然
发展趋势(5)
◆ 实验地理与技术手段现代化
▲数量化方法将得到普遍应用, 数学模式可表达 经验概念、实验结果, 揭示内在关系和规律;
▲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紧密结合以及具有专 家系统水平的智能分析和决策等的深入应用, 必将为地理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 加强地理学内部的综合研究
▲长期以来,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割裂对立的二 元论阻碍了地理学整体综合研究的发展.
▲自然地理研究原则上不应该是纯自然主义的, 人文地理研究也离不开自然地理和生态学基础;
▲统一的地理学或综合的地理学是客观存在的, 并且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可编辑课件PPT
18
发展趋势(3)
可编辑课件PPT
16
发展趋势(2)
◆ 加强地理学内部的综合研究
▲地理学各分支的发展为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和在 综合指导下的分析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1930年代以来地理学专业分化的趋势比较明显; 1970年代以来综合倾向逐渐增强,进一步专业分 化和更高层次的综合同步进行;
可编辑课件PPT
17
发展趋势(2)
世 界的模拟能力, 并能产生新信息为决策服务;
▲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使地理学传统的综合性、区域 性得到充分的技术保证, 并形成了为地理战略咨询与 地理工程建设服务的信息(资讯)产业.
▲ 地理信息系统的成果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市规划、
作物估产、灾害预警评估等领域, 成为重要的研究和管
理工作手段.
可编辑课件PPT
27
前沿领域与重点(1)
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的 综合研究
可编辑课件PPT
28
人文地理学进展
人文地理学进展近年来,人文地理学在学术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发展。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人文地理学探讨了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了地理空间对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从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以及重要研究领域三个方面对人文地理学的进展进行探讨。
一、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人地系统理论、社会空间理论和文化地理学理论。
人地系统理论将地理环境和人类行为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塑造作用。
社会空间理论探讨了地理空间在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中的作用,强调空间的社会构造性。
文化地理学理论则关注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塑造作用,研究地域文化差异和地理空间中的文化景观。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人文地理学采取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考察、定量分析和质性研究等。
实地考察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实地观察和实地调查,深入了解地理环境和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
定量分析方法运用统计学和数学模型等工具,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地理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质性研究方法则通过深入访谈和文本分析等手段,探索人类行为的背后动机和意义,揭示地理环境与文化认知之间的联系。
三、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人文地理学在众多研究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城市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城市空间、城市发展和城市社会。
城市地理学关注城市的形成、结构和功能,研究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城市发展的动力和城市社会的问题。
此外,社会地理学也是人文地理学的重点领域,研究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
社会地理学关注社会空间的分布和变迁,研究社会差异、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等问题。
民族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研究地理环境对各种民族群体的影响以及民族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民族地理学关注民族聚居、地域文化和民族认同等问题,研究民族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总结人文地理学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其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重要研究领域不断深化和拓展。
人文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人文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黄助群(资环学院人文地理学专业)摘要:人地关系和人地关系理论一直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问题。
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对于人们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本文正是基于发展的角度,介绍了人地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键词:人地关系研究现状人地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是基于人类生存发展需要而形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层面组织的物质关系系统[1]。
反映了特定时代的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相对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面对自然的基本态度和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类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并改变人类生存环境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球表层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与反馈作用,是研究如何将地球表面建成人类最宜居住地。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素来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也是人文地理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长期任务,并始终贯穿在人文地理学的各个发展阶段。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因此,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不同的时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一、人文地理学中人地关系发展历程中国的地理学者始终把人地关系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与核心,并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深入分析人地系统的基本特征和揭示人地关系演进趋势与基本规律。
根据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简单的概括人地关系经历了人类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与谋求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地关系发展历程。
1.人类崇拜自然的原始发展时期在采猎文明时期,原始社会生活的人们主要靠直接攫取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来作为生存的资料。
由于生产水平的低下,对自然界产生较强的神秘河畏惧心理。
人类对自然是一种依附和顺应的关系。
以此同时,表现出人地观念上的神秘性和拜物主义,形成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自然控制论。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它融合了历史学、地理学和人类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古代文献、考古遗址和地理环境特征的综合分析,揭示了中国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变化。
近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与问题。
本文将对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古代就有地理学家陆贾和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展开了地理与历史的交叉研究。
然而,真正系统性地将地理学与历史学相结合,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则是在20世纪以后的事情。
20世纪上半叶,陆地科学和地理学发展为一个较为独立的学科,并逐渐对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产生了影响。
1970年代,随着文化地理学的兴起,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焦点逐渐从地名学转向了文化地理学,并且开始关注旅游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新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理空间数据的应用成为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的新方向,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支持和分析手段。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仅仅依靠古代文献和考古遗址的研究已经不能满足对历史人文地理的全面认识。
近年来,社会人文地理学、环境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分析等新的研究方法被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学者广泛应用。
其中,社会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手段,意在发现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形态的影响。
环境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主要通过环境考古、环境地理分析等手段,从环境变化的角度解读历史文化发展。
地理信息分析方法则通过整合和分析大量的地理数据,揭示了历史人文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
近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在理论创新和实证分析上取得了显著成果。
研究者通过对历史地名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论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论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历史阶段:
1. 早期探索阶段(20世纪前半)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人文地理学研究多以写实主义文学的形式体现。
代表作品
包括陈寅恪的《边城》、钱钟书的《围城》等。
同时,中外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2. 现代化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80年代)
在这个阶段,伴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国人文地理学开始进入系统化研究
阶段。
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陈慕华的《中国农村人居环境》、罗正福的《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等。
3. 开放改革阶段(80年代至今)
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国际化的视野和多样化的思想文化,也促进了人文地理
学的迅速发展。
在此期间,中国开始与国际接轨,不少学者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学习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中国人文地理学向多元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学者和学术成果,如郭建华的《忆江南》,谭其骧的《旅游概论》等。
总的来说,中国人文地理学从研究中国人居环境和社会文化特色的实证研究到
全球视野下的全面论述,从定性分析到定量研究,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历程。
未来,中国人文地理学仍需要不断地挖掘本土文化和社会地理背景,同时也需要关注全球化趋势,并寻找与世界其他地域知识体系的交流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12期2011年12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 ol.30,No.12Dec.,2011收稿日期:2011-03;修订日期:2011-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101);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J22B03)。
作者简介:方创琳(1966-),男,甘肃庆阳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研究。
E-mail:fangcl@1470-1478页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方创琳1,周尚意2,柴彦威3,陆玉麒4,朱竑5,冯健3,刘云刚6(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3.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4.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46;5.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510631;6.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510275)摘要:本文重点总结了近年来人地关系论、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等人文地理学的特色分支学科和新兴分支学科的发展现状、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展望。
通过对国内大量的文献分析和与国外相关研究进展的比较分析后认为,中国人文地理学在理论创新、研究方法、手段革新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表现为:人地关系论作为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文化地理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并在转向新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进入了重要的研究转向与繁荣发展新阶段;政治地理学顺应地缘政治战略需求开始由低迷走向回暖;社会地理学伴随和谐社会建设蓬勃发展。
未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总体趋势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树立人地和谐的科学发展观,紧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步伐,在力所能及地解决国家发展中若干新问题的同时,重点深化人地关系理论及研究方法,加强人地系统调控机理与过程、格局与节律及其示范应用的研究,加强人地系统演进过程中的全球问题、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的研究;顺应国家文化产业大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加强文化地理研究与国家文化产业振兴的融合研究,建设中国“本土化”的文化地理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拓展行为地理学研究广度与深度,加强实验性研究;关注新地缘政治学、都市政治地理和地方政治地理的研究,依托“六普”数据推动社会地理学研究实现新的跨越。
通过上述研究,进一步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主要进展;发展趋势;展望;中国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各种人文现象与人类活动发生发展过程、动态演化特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科学,其研究的核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1],研究领域包括人地关系论、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民族地理学、军事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多门分支学科。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伴随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人文地理学一系列特色分支学科如人地关系论、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民族地理学、宗教地理学、医学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蓬勃发展,在理论研究、方法创新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展现出美好的发展愿景。
鉴于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顺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潮流已经发展成为一支相对独立的学科,本文重点总结人地关系论、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等特色分支学科和新兴分支学科的发展现状、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展望。
1人文地理学学科取得的重要进展从人地关系论、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和社会地理学5个方面,总结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取得的重要进展如下。
1.1人地关系论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2]。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始终被视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与核心[3]。
从古代“天人合一”的协调思想演进到近代的人地关系协调思想,再升华到现代的可持续发展12期方创琳等: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理论,其演进主线基本围绕人地关系和谐这一核心伸展。
特别是近年来,伴随全球性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开展人地关系研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人地关系系统的性质及人地关系理论内涵在演进中不断深化,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环境友好型经济等等都是新形势下人地关系理论的具体实践形式,充分体现出人地关系论在指导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重大作用[4]。
(1)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是近年来人地关系研究出现的新动向。
近年来一大批学者分别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学、管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不同层面,和技术进步、制度变迁、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全球化等不同切入点思考人地关系的本质与内涵、基本特征、客观规律和学科分支等问题,实现了人地关系研究视角由单源切入向多源转化,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的转变[5]。
(2)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不断出现,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
近年来,一大批致力于人地关系研究的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系列人地关系研究的相关理论,包括人地系统优化论、人地关系异化论、人地关系辩证论、人地太极图论、人地关系冲突论、人地关系危机论、人地关系错位论、人地关系协同论、人地差异协同论、人地协调共生论、人地协调阶段论、人地关系构型论、天地人系统论和人地关系分形论等。
这些理论从正反两方面诠释人地关系的本质与内容,促使中国人地关系的研究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6]。
(3)人地系统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手段广泛应用于解决国家及区域发展问题。
随着新型人地关系理论的不断出现,与理论相适应的研究方法与方法论体系趋于多元化,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与数学模拟方法、系统集成研究方法、人地系统的动力学模拟方法、非线性人地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3S 技术研究方法、综合集成方法、制度创新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人地系统的研究与区域发展的实践应用中[7],解决不同时空尺度的国家、城市与区域发展问题及不同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2文化地理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并在向新文化地理学转化近年来中国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5大主题,随着学科的发展,一些学者将欧美新文化地理学研究引入国内文化地理学界,开拓了更广阔的文化地理学研究视野。
取得的主要进展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8]。
(1)开始进一步挖掘文化景观背后的多重意义。
中国文化地理学者研究除继续关注聚落、建筑、农田等物质文化景观外,还关注地名、饮食、音乐、美术、摩崖石刻等非物质文化景观,开始挖掘这些文化景观的多重意义[9],寻求文化多样中的一致性,透过物质景观表象探寻其背后的抽象文化,识别文化基因和文化“遗传”因子,解读内含的深层次文化理念。
(2)尝试解读电影、小说、建筑等“文本”所表征的地方文化特征。
文化地理学的索尔学派主要研究生计文化层面的景观,例如谷仓、加油站等,通过这些景观在地表的分布来反映某种生计类型的空间分布。
但新文化地理学者开始将文化景观视作文本,认为它们如同文字、图画、影像等其他文本形式一样,表达了人们的某种文化理念。
受西方新文化地理学的影响,中国学者开始尝试研究电影、小说、建筑等所要表达的地方性或区域文化特征[10]。
(3)开始关注小尺度文化空间及文化生产的研究。
中国大陆以往的文化地理学研究往往将文化空间中的实体空间与抽象空间割裂开来,即便是研究世俗民风等抽象文化事物,也只是停留在大尺度的区域框架中,缺乏对小尺度文化空间及空间生产的关注。
近几年学者对小尺度文化空间研究开始增多,如对城市公共文化场所、乡村公共空间、城市广场、城市文化街区、传统商业区等进行研究。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到,学者们不再仅仅注重空间的物质形式,而是开始探讨抽象文化的生产。
文化空间所生产的文化不单体现在文化企业的产品中,还体现在地方的文化形象上。
(4)开展一系列地域文化认同的研究。
近年来文化地理学界对许多地方文化特征的研究,既包括对区域内单个文化特质的研究,也包括对地区文化综合体的研究。
前者如对传统建筑、饮食文化、禁忌文化等分析;后者如对海南岛区域文化、粤港澳区域文化、岭南文化、蒙古草原文化等的探讨[11]。
这些研究均着眼于确定人们认同的地方文化要素,但尚未触及到深层次的文化地理学问题。
(5)探索运用GIS技术等新技术手段研究文化1471地理科学进展30卷地理学问题。
一些文化地理学者开始利用GIS手段分析文化地理现象和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GIS工具呈现主观的空间意象,如绘制佛山城市认知地图、香港老社区油麻地、天后庙的情感空间等;利用GIS空间插值功能,绘制文化景观的等值线分布图,建立古村落景观文化基因模型以及利用GIS叠层分析手段评价文化遗址景观的脆弱性。
1.3行为地理学进入了重要的研究转向与繁荣发展阶段在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从科学主义导向走向人本主义导向的背景下,行为地理学研究自2003年以来进入新一轮学习与借鉴西方行为地理学的高潮,开始尝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为地理学研究框架,并实施全方位的实证分析,由于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领域,因而推动了对于空间与行为问题的广泛讨论[12]。
以组成的民间“空间行为与规划”研究会为平台,从2007年开始,先后举行了五次空间行为与规划研究会,力图从行为视角构建以人为本的中国城市规划范式的空间行为,为行为地理学的发展和扩大行为论方法的影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行为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日益丰富,研究重点集中在迁居与通勤行为、消费行为、认知地图与城市意象、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等方面。
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GPS、手机、网络等新型调查方法在城市的行为地理学研究中逐步得到广泛应用。
(1)消费者行为仍然是行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居民购物行为的影响因素、决策认知与决策过程,从消费者行为的角度完善与拓展了商业中心地理论,创新与发展了微观商业区位论;从而为制定消费行为政策和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提供了科学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行为地理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2)重点从微观角度分析了不同类型城市居民的动态迁居特征、影响机理、居住郊区化、季节性郊区化与第二住宅等现象,深入探讨了迁居行为与社会转型、空间重构的相互关系。
结合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深圳等城市居民通勤行为的基本特征,通过对城市居民职住分离、空间错位等的研究,总结了通勤的空间结构模式,将通勤与转型期城市空间的变化相结合,丰富了中国城市居民迁居的微观机制与决策的研究[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