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12期2011年12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30,No.12Dec.,2011

收稿日期:2011-03;修订日期:2011-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101);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J22B03)。作者简介:方创琳(1966-),男,甘肃庆阳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研究。

E-mail:fangcl@

1470-1478页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方创琳1,周尚意2,柴彦威3,陆玉麒4,朱竑5,冯健3,刘云刚6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

3.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

4.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46;

5.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510631;

6.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510275)

摘要:本文重点总结了近年来人地关系论、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等人文地理学的特色分支学科和新兴分支学科的发展现状、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展望。通过对国内大量的文献分析和与国外相关研究进展的比较分析后认为,中国人文地理学在理论创新、研究方法、手段革新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表现为:人地关系论作为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文化地理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并在转向新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进入了重要的研究转向与繁荣发展新阶段;政治地理学顺应地缘政治战略需求开始由低迷走向回暖;社会地理学伴随和谐社会建设蓬勃发展。未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总体趋势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树立人地和谐的科学发展观,紧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步伐,在力所能及地解决国家发展中若干新问题的同时,重点深化人地关系理论及研究方法,加强人地系统调控机理与过程、格局与节律及其示范应用的研究,加强人地系统演进过程中的全球问题、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的研究;顺应国家文化产业大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加强文化地理研究与国家文化产业振兴的融合研究,建设中国“本土化”的文化地理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拓展行为地理学研究广度与深度,加强实验性研究;关注新地缘政治学、都市政治地理和地方政治地理的研究,依托“六普”数据推动社会地理学研究实现新的跨越。通过上述研究,进一步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主要进展;发展趋势;展望;中国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各种人文现象与人类活动发生发展过程、动态演化特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科学,其研究的核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1],研究领域包括人地关系论、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民族地理学、军事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多门分支学科。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伴随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人文地理学一系列特色分支学科如人地关系论、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民族地理学、宗教地理学、医学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蓬勃发展,在理论研究、方法创新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展现出美好的发展愿景。鉴于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顺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潮流已经发展成为一支相对独立的学科,本文重点总结人地关系论、文化地

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等特色分支学科和新兴分支学科的发展现状、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展望。

1人文地理学学科取得的重要进展

从人地关系论、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和社会地理学5个方面,总结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取得的重要进展如下。

1.1人地关系论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进

一步得到提升

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2]。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始终被视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与核心[3]。从古代“天人合一”的协调思想演进到近代的人地关系协调思想,再升华到现代的可持续发展

12期方创琳等: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理论,其演进主线基本围绕人地关系和谐这一核心伸展。特别是近年来,伴随全球性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开展人地关系研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人地关系系统的性质及人地关系理论内涵在演进中不断深化,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环境友好型经济等等都是新形势下人地关系理论的具体实践形式,充分体现出人地关系论在指导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重大作用[4]。

(1)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是近年来人地关系研究出现的新动向。近年来一大批学者分别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学、管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不同层面,和技术进步、制度变迁、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全球化等不同切入点思考人地关系的本质与内涵、基本特征、客观规律和学科分支等问题,实现了人地关系研究视角由单源切入向多源转化,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的转变[5]。

(2)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不断出现,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近年来,一大批致力于人地关系研究的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系列人地关系研究的相关理论,包括人地系统优化论、人地关系异化论、人地关系辩证论、人地太极图论、人地关系冲突论、人地关系危机论、人地关系错位论、人地关系协同论、人地差异协同论、人地协调共生论、人地协调阶段论、人地关系构型论、天地人系统论和人地关系分形论等。这些理论从正反两方面诠释人地关系的本质与内容,促使中国人地关系的研究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6]。

(3)人地系统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手段广泛应用于解决国家及区域发展问题。随着新型人地关系理论的不断出现,与理论相适应的研究方法与方法论体系趋于多元化,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与数学模拟方法、系统集成研究方法、人地系统的动力学模拟方法、非线性人地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3S 技术研究方法、综合集成方法、制度创新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人地系统的研究与区域发展的实践应用中[7],解决不同时空尺度的国家、城市与区域发展问题及不同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2文化地理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并在向新文化地

理学转化

近年来中国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5大主题,随着学科的发展,一些学者将欧美新文化地理学研究引入国内文化地理学界,开拓了更广阔的文化地理学研究视野。取得的主要进展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8]。

(1)开始进一步挖掘文化景观背后的多重意义。中国文化地理学者研究除继续关注聚落、建筑、农田等物质文化景观外,还关注地名、饮食、音乐、美术、摩崖石刻等非物质文化景观,开始挖掘这些文化景观的多重意义[9],寻求文化多样中的一致性,透过物质景观表象探寻其背后的抽象文化,识别文化基因和文化“遗传”因子,解读内含的深层次文化理念。

(2)尝试解读电影、小说、建筑等“文本”所表征的地方文化特征。文化地理学的索尔学派主要研究生计文化层面的景观,例如谷仓、加油站等,通过这些景观在地表的分布来反映某种生计类型的空间分布。但新文化地理学者开始将文化景观视作文本,认为它们如同文字、图画、影像等其他文本形式一样,表达了人们的某种文化理念。受西方新文化地理学的影响,中国学者开始尝试研究电影、小说、建筑等所要表达的地方性或区域文化特征[10]。

(3)开始关注小尺度文化空间及文化生产的研究。中国大陆以往的文化地理学研究往往将文化空间中的实体空间与抽象空间割裂开来,即便是研究世俗民风等抽象文化事物,也只是停留在大尺度的区域框架中,缺乏对小尺度文化空间及空间生产的关注。近几年学者对小尺度文化空间研究开始增多,如对城市公共文化场所、乡村公共空间、城市广场、城市文化街区、传统商业区等进行研究。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到,学者们不再仅仅注重空间的物质形式,而是开始探讨抽象文化的生产。文化空间所生产的文化不单体现在文化企业的产品中,还体现在地方的文化形象上。

(4)开展一系列地域文化认同的研究。近年来文化地理学界对许多地方文化特征的研究,既包括对区域内单个文化特质的研究,也包括对地区文化综合体的研究。前者如对传统建筑、饮食文化、禁忌文化等分析;后者如对海南岛区域文化、粤港澳区域文化、岭南文化、蒙古草原文化等的探讨[11]。这些研究均着眼于确定人们认同的地方文化要素,但尚未触及到深层次的文化地理学问题。

(5)探索运用GIS技术等新技术手段研究文化

14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