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诺贝尔文学奖

合集下载

百年诺贝尔文学奖精选

百年诺贝尔文学奖精选

百年诺贝尔文学奖精选诺贝尔文学奖(英语:Nobel laureates in Literature;瑞典语:Nobelpriset i litteratur)是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该奖旨在奖励在文学领域创作出具理想倾向之最佳作品者 [1]。

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发。

1931年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死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死后追授的获奖者。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 [2]。

诺贝尔文学奖的甄选委员会通常在每年10月公布得主。

颁奖典礼于每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并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奖 [3]。

根据诺贝尔奖官网显示,诺贝尔文学奖每年评选和颁发一次,由瑞典文学院颁发一枚金牌、一份证书以及一笔奖金。

截至2020年,共有119人获得该奖 [4],其中115次由一人获得,4次由二人分享;其中有7年因故停发;有8年延迟一年颁发;有17位女性获奖 [5]。

中文名诺贝尔文学奖外文名英语:Nobel laureates in Literature;瑞典语:Nobelpriset i litteratur主办单位瑞典文学院首次颁发1901年12月10日首届得主苏利·普吕多姆公布时间每年10月颁奖时间12月10日颁奖地点瑞典斯德哥尔摩颁奖人瑞典国王颁奖周期每年评选和颁发一次奖励内容一枚金牌、一份证书以及一笔奖金奖励对象在文学领域创作出具理想倾向之最佳作品者部分得主(18张)1895年11月27日,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以下简称:诺贝尔)在他逝世前一年写成的最后一份遗嘱于巴黎的瑞典挪威俱乐部签订。

根据最后遗嘱所述,他的遗产将用于建立一系列奖项,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

用于设立五个诺贝尔奖的资产占诺贝尔总资产的94%,即3100万瑞典克朗 [1]。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与获奖作品及其获奖理由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与获奖作品及其获奖理由
1937年
罗杰·马丁·杜·加尔
法国小说家
《蒂伯—家》
由于在他的长篇小说《蒂伯一家》中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和真实性。这是对人类生活面貌的基本反映
1938年
赛珍珠
美国作家
《大地》
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
1939年
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
芬兰作家
《少女西丽亚》
由于他在描绘两样互相影响的东西——他祖国的本质,以及该国农民的生活时——所表现的深刻了解与细腻艺术
1966年
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
以色列作家
《行为之书》
他的叙述技巧深刻而独特,并从犹太民族的生命汲取主题
奈莉·萨克斯,瑞典诗人
《逃亡》
因为她杰出的抒情与戏剧作品斯
危地马拉诗人、小说家
《玉米人》
因为他的作品落实于自己的民族色彩和印第安传统,而显得鲜明生动
1951年
帕尔·费比安·拉格奎斯特,瑞典诗人、戏剧家、小说家
《大盗巴拉巴》
由于他在作品中为人类面临的永恒的疑难寻求解答所表现出的艺术活力和真正独立的见解
1952年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法国作家
《爱的荒漠》
因为他在他的小说中剖析了人生的戏剧,对心灵的深刻观察和紧凑的艺术
1953年
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政治家。
瑞士诗人、小说家
《奥林比亚的春天》
特别推崇他在史诗《奥林帕斯之春》的优异表现
1920年
克努特·汉姆生
挪威小说家、戏剧家、诗人
《大地硕果—畜牧曲》
为了他划时代的巨著《土地的成长》
1921年
阿纳托尔·法郎士
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苔依丝》

诺贝尔文学奖史上最著名的七部战争题材小说

诺贝尔文学奖史上最著名的七部战争题材小说

导语: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白俄罗斯纪实文学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这是诺贝尔文学奖一次“另类”的获奖者,因为阿列克谢耶维奇既不是作家也不是诗人,她的作品都是完全“非虚构”的。

她的获奖使诺贝尔文学奖呈现出了文学之外的现实意义,正如评论家所说,阿列克谢耶维奇“关注那些被大时代遗忘、被功利主义的同行们以及被新闻时效忽视的冷话题、边缘人物,以‘文献文学’的方式,结合实地采访的文献价值和运用小说技巧的故事性的表达,记录那些被时代‘主旋律’遗忘的人和事,用新闻的长镜头记录一个斑驳纷扰的世界,绘就了一个正史之外的历史图景,让我们看到历史背面的沉重记忆。

”战争是人类的灾难。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上,书写战争的作品不胜枚举,作家们这样做并非是歌颂战争,相反,他们用作品反思战争与人性,探究战争的残酷本质。

本次小编说书,我们按作家得奖时间倒序为您推荐七本最著名的战争题材小说。

1、《世界末日之战》简介:《世界末日之战》是秘鲁诗人、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作品。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巴西的共和革命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关头,社会动荡不安,有位名叫安东尼奥的人来腹地宣传原始基督教义。

他预言一位英明的君主就要降临,把一切受苦受难的信徒救出苦海。

饱受压迫和剥削的腹地牧民——甲贡索人信以为真,纷纷皈依,一些外地流窜来的盗匪、流浪汉和冒险家也加入了信徒的队伍并把安东尼奥称为“劝世者安东尼奥”。

安东尼奥打算在若塞罗城订购一批木材以便在卡奴杜斯盖一座教堂。

由于若塞罗市政长官认为安东尼奥及其信徒图谋不轨故意拖延交货日期。

卡奴杜斯居民得知原委,非常气愤,扬言要袭击该城。

若塞罗市政长官故弄玄虚,写信给司令长官,要求派兵前来保护。

于是双方冲突日渐激烈,爆发了带有宗教色彩的牧民起义,政府三次派兵镇压,都被起义军打败了。

第四次出征动用了国家军队的精华。

由陆军部长亲自统帅用德国先进武器武装起来的六千名士兵镇压几千名以火枪和牛叉自卫的甲贡索牧民。

布宁诗歌中的色彩隐喻研究

布宁诗歌中的色彩隐喻研究

布宁诗歌中的色彩隐喻研究1◎赵 燕1 引 言伊万·布宁是俄罗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他的小说文笔细腻优美,擅于描写断臂维纳斯般不完美却更为突显韵味的爱情,令读者读罢心有戚戚焉的同时产生绕梁三日之美感。

事实上,布宁不但是一位举世瞩目的小说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正是凭借诗作登上了俄罗斯文坛。

布氏的大部分诗作将自然事物作为咏唱主题,诗中饱含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与追思,表达了布氏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叹,反映出他对生活的感悟感怀。

凭借着画家般专业的审美眼光,布宁将大自然和人世间的美捕捉进自己的诗作中,将自然界色彩斑斓的画卷通过文字绘于纸上。

布氏诗歌中色彩词的运用赋予了诗歌画面般的美感,给读者带来优美愉悦的诵读体验,同时通过色彩词所蕴含的隐喻意使诗歌的意境与哲学美学层次得到了升华。

遗憾的是,目前学界对布宁诗歌的研究还比较少,从认知角度对布宁创作中的隐喻进行研究的学者更是屈指可数。

本文试将诗歌研究与认知科学结合起来,通过对色彩词的运用、意象塑造手段及文化溯源等方面对布宁诗作中色彩词的隐喻意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挖掘语言背后反映出的作者心智和认知。

本文的研究将为布宁诗歌的研究提供一种崭新的研究思路与路径。

2 不同学科视域下的色彩隐喻研究狭义的隐喻指的是一种修辞手法。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隐喻定义为“比明喻更进一层的譬喻”(陈望道,2001:77)。

俄罗斯学者阿鲁久诺娃指出,隐喻是“把描述某类事物或现象的词用来表征或称名属于别类的某一客体,或为另一类在某方面与该类相似的事物命名的一种辞格或言语机制”。

(Арутюнова,1990:296)隐喻是文学中常见的表达手段和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其特点和作用在诗歌中表现得更为全面和系统。

法国象征派诗人勒内·吉尔把声音和色彩赋予了感情的寓意,而俄1 本文受北京高等学校国内外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项目资助,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校级课题“布宁作品中的色彩词研究—认知诗学视角”(N2019002)研究成果。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名录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名录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列表(1901-2018)诺贝尔文学奖奖牌正面:诺贝尔先生的头像诺贝尔文学奖奖牌反面:一青年坐在一颗桂冠树下,入迷地听着、记录着缪斯女神的歌。

目录1.我对该表的使用说明 (3)2.诺贝尔文学奖概况 (4)3.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清单 (4)1901年-1910年 (4)1911年-1920年 (7)1921年-1930年 (9)1931年-1940年 (11)1941年-1950年 (13)1951年-1960年 (14)1961年-1970年 (17)1971年-1980年 (19)1981年-1990年 (21)1991年-2000年 (24)2001年-2010年 (26)2011年-2018年 (28)4.注释 (29)5.参考文献 (30)1.我对该表的使用说明我编辑此表,并勤加记忆和理解,为的是:1.1以人物的维度将世界文学栩栩如生地贯穿了起来。

我发现这的确是一种能让自己津津乐道的好方法。

我觉得,在诺奖中,文学奖既有别于物理学等自然学科的奖项,也有别于经济学这一社会学科的奖项,它的评奖更具主观性。

目前而言,它更像是一个欧洲区域性的奖项,因为在文学奖设立以来的112位得主中84位(75%)来自欧洲。

其中瑞典作家就有8位,超过所有亚洲作家的总和。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学奖历来极具争议。

如我很喜欢金庸的小说,但显然那与诺奖的评奖标准相去甚远。

而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因"for his mastery of historical and biographical description as well as for brilliant oratory in defending exalted human values"而获1953年的文学奖,但丘吉尔所谓伸张人类永恒价值观的演说,不仅仅包括敦刻尔克撤退中《永不放弃》的演说,更包括了其1946年访美时所作的铁幕演说,而正是这一演说拉开了长达四十年的冷战序幕。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颁奖词1901---2019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颁奖词1901---2019

等。

1904年作品《金岛》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他的诗作蕴涵之清新创造性与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实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质朴精神”。

何塞•埃切加赖(1832~1916)西班牙戏剧家、诗人。

主要作品有《伟大的牵线人》《不是疯狂,就是神圣》等。

1904年作品《伟大的牵线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由于它那独特和原始风格的丰富又杰出,作品恢复了西班牙喜剧的伟大传统”。

1905年亨利克•显克维支(1846~1916)波兰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第三个女人》《十字军骑士》等。

1905年作品《第三个女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由于他在历史小说写作上的卓越成就”。

1906年乔祖埃•卡尔杜齐(1835~1907)意大利诗人、文艺批评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青春诗》、长诗《撒旦颂》、专著《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发展》等。

1906年作品《青春诗》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不仅是由于他精深的学识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是为了颂扬他诗歌杰作中所具有的特色、创作气势,清新的风格和抒情的魅力”。

1907年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英国小说家、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营房谣》《七海》,小说集《生命的阻力》和动物故事《丛林之书》等。

1907年作品《老虎!老虎!》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想象独特、气概雄浑、叙述卓越见长”。

1908年鲁道尔夫•欧肯(1946~1926)德国哲学家。

主要作品有《大思想家的人生观》、《人生的主义与价值》、《人与世界--生命的哲学》等。

1908年作品《精神生活漫笔》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他对真理的热切追求、他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他广阔的观察,以及他在无数作品中,辩解并阐释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的热诚与力量”。

1909年西尔玛•拉格洛夫(女)(1858~1940)瑞典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耶路撒冷》,童话《骑鹅旅行记》等。

1909年作品《骑鹅旅行记》获诺贝尔文学奖。

伊·阿·布宁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的时间艺术

伊·阿·布宁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的时间艺术

中文摘要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宁是俄罗斯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被誉为二十世纪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布宁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该小说是作家流亡时期创作的最重要作品,并令他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为一名“拥有高度敏锐的时间感的作家”,布宁在自己的许多作品中都表达出其对时间问题的思考。

本论文将以《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为例,对布宁的时间观予以解读,更重要的是从结构、内容两方面对作品中的时间艺术进行剖析。

本论文由绪论、正文三章、结语和参考文献构成。

绪论部分阐述了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梳理了时间的哲学释义、时间与文学的关系以及布宁对时间的认知。

第二章从时间类型、时间维度以及时间组织原则三个角度对《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这部小说中时间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

第三章重点分析了《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的死亡主题——人类存在的终极问题和原始记忆主题——人类的永恒存在。

本论文通过以上研究内容,分析作家是如何将自己的时间观念自如地运用到作品的叙事结构以及主题情节的构建中,进而使作品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独树一帜,耳目一新。

关键词:《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时间艺术,死亡主题,原始记忆主题АннотацияИван Алексеевич Бунин, первый русский лауреатНобелевской премии по литературе. Бунин создал много произведений засвою жизнь. Онкрупнейший писательне тольков историирусской, но и миров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XX века. «Жизнь Арсеньева» является единственнымроманом в творчестве Бунина. Роман этот–самое замечательное произведение, созданное Буниным в эмиграции, сыграло не малую роль в присужденииписателюв 1933г. Нобелевской премии.Как писатель с острым чутьём времени, Бунин во многих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х высказал своё осмысление о времени. В данной работе будем анализировать концепцию времени, а главное–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е время в романе «Жизнь Арсеньева».Данная работа состоит из введения, трёхглав, заключения и спискаиспользован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Во введении намечено состояни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на текущий момент в Китае и в России, также цель, теоретическая и практическая значимость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Впервойглаве речь идёт офилософскихконцепциях времени, отношенияхмежду временем и литературой, идеях времени Бунина.Во второй главеисследуетсявременнаясистемав романе И.А. Бунина «Жизнь Арсеньева», выявленыосновные типы и формывремени, их соотношения и функций, а также принципы организации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го времени. В третьей главе, главным образом, рассмотрены темы смерти и прапамятиромана «Жизнь Арсеньева». Смерть–конец существованиячеловека, а прапамять –вечное существование человечества.С помощью данного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мы можем проанализировать то, как автор свободно использует свою концепцию времени в строении повествовательной структуры и сюжета романа, чтопозволяет сделать егосвоеобразным не только по форме, но и по содержанию.Ключевые словы:«Жизнь Арсеньева»;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е время; тема смерти; тема прапамяти目录绪论 (1)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4)二、主要研究方法 (6)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6)第一章哲学与文学视角下的时间 (7)1.1 时间的哲学释义 (7)1.2 文学作品中的时间 (9)1.3 布宁的时间观 (10)1.3.1 对永恒宇宙时间的追寻 (10)1.3.2 对死亡的慨叹 (11)1.3.3 对人类存在的思索 (12)1.3.4 对灵魂的领悟 (13)1.3.5 对原始记忆的感知 (13)本章小结 (14)第二章小说中时间体系的构建 (15)2.1 小说中的时间类型 (15)2.1.1 社会历史时间 (15)2.1.2 日常生活时间 (17)2.1.3 自然循环时间 (18)2.1.4 自传体时间 (20)2.2 小说中的时间维度 (21)2.2.1 过去 (21)2.2.2 现在 (23)2.2.3 将来 (23)2.3 小说中的时间组织原则 (24)2.3.1 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交替出现 (24)2.3.2 心理时间和客观时间突然中断 (26)2.3.3 对时间的不规则处理 (27)本章小结 (28)第三章小说中时间范畴下的主题探寻 (29)3.1 人类存在的终极问题——死亡主题 (29)3.1.1 死亡带来的恐惧与不安 (29)3.1.2 死亡带来的忧虑与思索 (31)3.2 人类的永恒存在——原始记忆主题 (34)3.2.1 对原始记忆的追寻 (35)3.2.2 对原始记忆的思考 (37)本章小结 (38)结语 (39)参考文献 (41)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45)致谢 (46)绪论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宁(Иван Алексеевич Бунин,1870-1953),是二十世纪最出色的俄罗斯作家和当代最伟大的艺术家。

俄罗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俄罗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俄罗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五位作家(一)1933年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俄国作家《米佳的爱》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短篇小说:《韦尔卡》《娜塔利》《马德里特》《塔尼娅》《爱情法则》《呼气如兰》《旧金山来的先生》中篇小说《米佳的爱情》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二)1958年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苏联俄罗斯诗人、小说家《日瓦戈医生》在当代抒情诗和俄国的史诗传统上,他都获得了极为重大的成就(三)1965年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奇·肖洛霍夫,苏联作家《静静的顿河》由于这位作家在那部关于顿河流域农村之史诗作品中所流露的活力与艺术热忱--他籍这两者在那部小说里描绘了俄罗斯民族生活之某一历史层面米哈依尔·肖洛霍夫作品《静静的顿河》《新垦地》(旧译《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考验》《三》《钦差》《顿河故事》《浅蓝的原野》《他们为祖国而战》(四) 1970年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苏联作家《癌病房》由于他作品中的道德力量,籍著它,他继承了俄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古拉格群岛》由作者的个人经历,上百人的回忆、报告、书信,以及苏联官方和西方的资料组成,分七大部分叙述1918~1956年,特别是斯大林执政期间,苏联各地关押迫害数百万人的(由于是不同时期,分批处决,具体数字难以统计)集中营的情况,书中描述的情况令人发指。

2007年6月12日,索尔仁尼琴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郊外的家中与时任总统的普京握手索尔仁尼琴曾明确表示,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1994年5月,索尔仁尼琴返回俄罗斯,通过为期56天的火车之旅重新认识这片土地。

他从俄罗斯远东马加丹出发,途经符拉迪沃斯托克,最后抵达莫斯科,行程超过8800公里。

俄前总统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想为索尔仁尼琴颁发俄罗斯最高荣誉圣·安德鲁勋章,遭对方拒绝。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集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集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集
诺贝尔文学奖是每年世界上最著名的文学奖项之一,由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于每年的十月中旬授予,庆祝该年度获奖作者的文学优秀成就。

迄今为止,已经有115位作者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誉。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英国作家塞林格,1907年他凭借其精彩的《老人与海》一书荣获该奖。

诺贝尔文学奖的另一位领军人物是瑞典作家卡夫卡。

《复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及《卢森堡》等小说是他获得该奖的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除此之外,中国作家莫言也于2012年荣获该奖。

他的著作中以《胡庆余集》、《朱熹的豆腐》和《面朝大海,再上三百里》最为著名。

此外,加拿大作家伊恩·米勒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的小说《神学院》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好评。

此外,还有几位知名的作家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如美国作家莎士比亚,他的作品包括了《哈姆雷特》、《奥赛罗》和《李尔王》等;法国作家大仲马,他的作品包括《钢铁之花》、《狂欢节》和《受难记》;日本作家森鸥外,他的作品则有《舞台的风景线》、《禁安的季节》、《时代地球儿童》和《魔女的礼物》等。

不仅如此,德国作家黑塞、俄罗斯作家列宁、意大利作家甘辣布朗尼也是荣膺该奖的作家。

这些都是诺贝尔文学奖曾经获得过的诸位作家,他们的作品都将流传下去,并影响着更多的作家和读者。

诺贝尔文学奖历年获奖作者及获奖作品

诺贝尔文学奖历年获奖作者及获奖作品

年份(公元)获奖作者国籍获奖作品1901年苏利·普吕多姆(1839~1907),诗人法国《孤独与深思》1902年特奥多尔·蒙森(1817~1903),历史学家德国《罗马风云》1903年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戏剧家、诗人、小说家挪威《挑战的手套》1904年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1830~1914),诗人。

法国《金岛》何塞·埃切加赖(1832~1916),戏剧家、诗人西班牙《伟大的牵线人》1905年亨利克·显克维支(1846~1916),小说家波兰《你往何处去》1906年乔祖埃·卡尔杜齐(1835~1907),诗人、文艺批评家意大利《青春诗》1907年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小说家、诗人英国《老虎!老虎!》1908年鲁道尔夫·欧肯(1846~1926),哲学家德国《精神生活漫笔》1909年西尔玛·拉格洛夫(女)(1858~1940),作家瑞典《骑鹅旅行记》1910年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1830~1914),作家德国《特雷庇姑娘》1911年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剧作家、诗人、散文家。

比利时《花的智慧》1912年盖哈特·霍普特曼(1862~1946)剧作家、诗人德国《群鼠》1913年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诗人、社会活动家印度《吉檀枷利—饥饿石头》1915年罗曼·罗兰(1866~1944)作家、音乐评论家法国《约翰·克利斯朵夫》1916年魏尔纳·海顿斯坦姆(1859~1940),诗人、小说家瑞典《朝圣年代》1917年卡尔·耶勒鲁普,作家。

丹麦《磨坊血案》亨利克·彭托皮丹,小说家丹麦《天国》1919年卡尔·施皮特勒(1845~1924)诗人、小说家。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五位俄罗斯(苏联)作家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五位俄罗斯(苏联)作家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五位俄罗斯(苏联)作家诗人蒲宁是俄罗斯(苏联)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193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流亡在国外,作品出版没有受到任何压力,他怎么写就怎么出版,但他从此没有了祖国。

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1958年,《日瓦戈医生》的作者帕斯捷尔纳克被瑞典人看中,这一事件引起了苏联当局甚至“全体”人民的愤慨,帕斯捷尔纳克不愿意得罪当局,放弃领奖而留在了俄罗斯大地。

1970年肖洛霍夫肖洛霍夫的代表作《静静的顿河》在蒲宁获诺奖之前已经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肖洛霍夫是唯一一位既得到过诺贝尔文学奖又得到当局承认甚至器重的苏联作家,一直到去世,他都在苏联享受极高荣誉和待遇。

1974年索尔仁尼琴“每逢我国作家获得诺贝尔奖,首先把它作为政治事件看待。

” 索尔仁尼琴曾写道。

而索尔仁尼琴居然是戏剧性的1970年获奖,但直到1974年,流亡欧洲的索尔仁尼琴才领到了诺贝尔奖奖章。

“大概没有一个人像我那样给瑞典皇家学院和诺贝尔基金会带来如此之多的麻烦”。

1974年12月10日,索尔仁尼琴终于站在了瑞典皇家学院发表受奖演说,他毫不忌讳诺贝尔奖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自己,“它(诺贝尔文学奖)帮助了我,使我在残酷的迫害中没有屈服。

它帮助了我的声音的传播,使长达几十年之中对我的前辈一无所知的地方的人们也听见了。

它从外部给了我支持,没有它的支持我未必能够挺得住。

”“1970年是我需要诺贝尔奖金帮助解脱困境的最后一年。

”索尔仁尼琴曾说。

1987年布罗茨基1987年,加入美国国籍的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同索尔仁尼琴一样,他也是被苏联当局驱逐出境的。

1972年,作为麻烦制造者,布罗茨基只能离开祖国。

而早在1964年,布罗茨基曾被苏联法庭以“社会寄生虫”罪判处5年徒刑。

(石剑峰)。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五)】1958年文学奖得主帕斯捷尔纳克1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五)】1958年文学奖得主帕斯捷尔纳克1

文学奖苏联,帕斯捷尔克(BorisLeonidovichPasternak1890-1960),小说《日瓦戈医生》,帕斯捷尔克拒绝领奖帕斯捷尔纳克简介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全名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Pasternak,BorisLeonidovich)俄国、苏联作家,翻译家。

1890年2月10日生于莫斯科,1960年5月30日卒于莫斯科市郊。

其父母都是艺术家。

1909~1913年就读于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其间曾赴德国进修。

学生时代开始写诗,早期诗集《云雾中的双子星座》和《在街垒上》,抒发对生、死及爱情的主观感受,富于哲理,艺术上接近象征派。

十月革命前夕同马雅可夫斯基交往密切,赞赏未来派,但反对其对传统的偏激态度。

十月革命后在苏维埃政府教育人民委员部图书馆任职,同时积极创作,先后发表中篇小说《柳威尔斯的童年》、长诗《崇高的病》、《1905年》和《施密特中尉》,受到高尔基好评。

30年代初出版自传体小说《旅行护照》、诗体长篇小说《斯波克托尔斯基》和诗集《重生》。

1935年赴巴黎出席反法西斯作家大会。

反法西斯卫国战争期间出版《在早班列车上》和《冬天的田野》两部诗集,其中不少诗篇取材于当时的战斗现实,表现普通苏维埃人的战斗和劳动生活。

1948~1956年完成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是他后期代表作。

写一个外科医生兼诗人的主人公在十月革命前后约40年的坎坷经历,一方面称十月革命为“一举铲除……旧溃疡”的“空前壮举”,同时渲染革命过程中的种种失误和偏激行为。

它在国内遭拒绝后于1957年在意大利出版,并引起轰动,作者因“在现代诗和俄罗斯伟大叙事诗传统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获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因此触怒当时的苏联政府。

作者于1958年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逝世22年后恢复名誉。

最后一部诗集《待到天晴时》流露出凄凉哀伤的情调,是诗人晚年心情的写照。

帕斯捷尔纳克同时是一位翻译家。

他掌握多种语言文字,对格鲁吉亚文、英文和德文尤为精通,一生兼事文学翻译。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刚刚过去的长假,浙江台州 导致泉水干涸。 温岭市一处原本平凡无奇的山 然而, 1 0月 9日 温 岭 疾 控 泉, 成了一些人趋之若鹜的“圣 中心出具检测报告称,被疯抢的 地” 。传言说, 这泉水 “洗澡能治 “神水” 所检的 1 9项指标中, 菌 无名瘙痒, 生喝能包治百病” 。 虽 群总数等 3项指标均不达标。也 然有人喝过后咽喉肿痛、虚弱乏 就是说, “神水” 其实和 “污水” 力, 但 “善男信女” 们依然 2 4小 无二。图为 1 0月 1 0日, 人们在 时持桶排队, 疯抢 “神水” , 一度 溪坑里疯抢 “神水” 。


我国调整高等教育专业目录
2 0 0 8 年 《蛙》 2 0 0 6 年 《生死疲劳》 2 0 0 3 年 《四十一炮》 2 0 0 1 年 《檀香刑》 据新华社北京 1 0月 1 1日 电 根据最新修订的 《普通高等学 校本科专业目录 (2 0 1 2 年) 》 , 我 国高校的学科门类由原来的 1 1 个增加到 1 2个,新增了艺术学 门类;专业类由原来的 7 3个增 加到 9 2个;专业由 3 5 2种基本 专业和 1 5 4种特设专业构成。 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 1 1 日在此间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表 示, 新目录充分体现了时代性、 适 应性、 科学性和开放性的原则, 保 留了一批学科基础比较成熟、 社 会需求相对稳定、布点数量相对 较多、 继承性较好的专业, 调整了 一批内涵不够清晰、名称不够规 范、 区分度较小的专业, 增设了一 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改 善民生急需以及应用性强、行业 针对性强的新专业。 据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 业目录每 1 0年修订一次,基本 专业每 5年调整一次, 特设专业 每年向社会公布。
0 8
网上新徐州 尽在中国徐州网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名单及获奖理由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名单及获奖理由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名单及获奖理由1901年苏利·普吕多姆(1839~1907)法国诗人。

主要诗作有《命运》,散文《诗之遗嘱》和《论美术》等。

1901年作品《孤独与深思》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1902年特奥多尔·蒙森(1817~1903)德国历史学家。

主要诗作有五卷本《罗马史》等,并主编16卷《拉丁铭文大全》。

1902年作品《罗马风云》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今世最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1903年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挪威戏剧家、诗人、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剧作《皇帝》、《挑战的手套》,诗集《诗与歌》等。

1903年作品《挑战的手套》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1904年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1830~1914)法国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作《黄金岛》《普罗旺斯》《米洛依》等。

1904年作品《金岛》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他的诗作蕴涵之清新创造性与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实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质朴精神”何塞·埃切加赖(1832~1916)西班牙戏剧家、诗人。

主要作品有《伟大的牵线人》《不是疯狂,就是神圣》等。

1904年作品《伟大的牵线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由于它那独特和原始风格的丰富又杰出,作品恢复了西班牙喜剧的伟大传统”1905年亨利克·显克维支(1846~1916)波兰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第三个女人》《十字军骑士》等。

1905年作品《你往何处去》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因为它历史小说的写作极为出色。

”1906年乔祖埃·卡尔杜齐(1835~1907)意大利诗人、文艺批评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青春诗》、长诗《撒旦颂》、专著《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发展》等。

1906年作品《青春诗》获诺贝尔文学奖。

俄罗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俄罗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 (Борис Леонидович Пастернек)(1890 Борис Пастернек 1890 1960),苏联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 《云雾中的双子座星》、《生活是我的姐 妹》等。他因发表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 于195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Mikhail Aleksandrovich Sholokhov)(1905-1984),是二十世纪苏联文 学的杰出代表,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也是我国读者十分熟悉且至今仍给予特殊关注 的作家。这不仅仅因为他给世界人民留下了 《静静的顿河》、《新垦地》(旧译《被开垦 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等珍贵的文 学遗产,还因为他一生的创作和文学活动与我 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始终存在着或直接或间接的 联系,并产生了一定影响。
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Brodsky,1940~1996)苏 裔美籍诗人。生于列宁格勒一个犹太家庭,因不满 学校的刻板教育,15岁便退学进入社会。他先后当 过火车司炉工、板金工、医院陈尸房工人、地质勘 探队的杂务工等。业余时间坚持写诗,译诗。 1987 年,由于他的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 及敏感问题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广阔的思想和浓 郁的诗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悼约翰·邓》、《韵文与诗》、《山丘和其 他》、《诗集》、《诗选》、《言语的一部分》、 《小于一》、《论悲伤与理智》等
伊凡·布宁(1870年10月22日-1953年11月8日) 俄罗斯人。中短篇小说的高手, 他的小说 不太重视情节与结构的安排,而专注于人 物性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语言生动 和谐,富于节奏感,被高尔基誉为“当代 优秀的文体家”。1933年,“由于他严谨的 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 到继承”,蒲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 作品: 《冬苹果》、《兄弟》

历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完整列表

历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完整列表

历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完整列表1、1901年,法国诗人______的作品《孤独与深思》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被认为是高尚理想、完美艺术和罕见心灵与智慧的实证。

2、1902年,德国历史学家___的作品《罗马风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被誉为当时最伟大的历史学大师,特别是在他的巨著《罗马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3、1903年,挪威戏剧作家、诗人、小说家比___昂松的作品《挑战的手套》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充满了诗人的活力和难得的赤子之心,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多彩。

4、1904年,法国诗人______的作品《金岛》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清新创造性和真正的感召力,忠实地反映了他民族的朴素精神。

5、1904年,西班牙戏剧家、诗人___加赖的作品《伟大的牵线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恢复了西班牙喜剧的伟大传统,以其独特和原始的风格著称。

6、1905年,波兰小说家___的作品《第三个女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因在历史小说写作方面的卓越成就而获奖。

7、1906年,意大利诗人、文艺批评家___的作品《青春诗》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不仅因其精深的学识和批判性的研究而获奖,更因其诗歌杰作所具有的特色、创作气势、清新的风格和抒情的魅力而备受赞誉。

8、1907年,英国小说家、诗人___的作品《老虎!老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想象独特、气概雄诨、叙述卓越见长,被誉为世界名作家之一。

9、1908年,德国哲学家______的作品《精神生活漫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因对真理的热切追求、对思想的贯通能力、广阔的观察以及在无数作品中阐释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的热诚与力量而获奖。

10、1907年,瑞典作家___的作品《骑鹅旅行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她的作品充满了高贵的理想主义、丰富的想象力和平易优美的风格。

11、1910年,德国作家_________的作品《特雷庇姑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是诗人蒲宁。

1920年,由于顽固的贵族立场和对苏联红军莫名的恐惧,他离开了苏联,开始了他后半生在国外的流亡生涯。

他的代表性作品是小说《乡村》,这部作品以苏联当时社会为背景,通过农民库兹玛的破产和四处流浪的不幸遭遇,突出反映了农民失去土地、失去自由和希望破灭的痛苦命运。

正是这部作品使他赢得了193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理由是“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

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霍尔斯陶穆这样评价他的作品:“一部《乡村》小说,使40岁的蒲宁名声鹊起。

在小说中,他抨击了那些有民族自大狂的农民,对那些乡愚的嘴脸作了入木三分的刻画。

作者虽未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农民的没落,只简述了两位主角的祖父被庄园主纵犬追逼而死,但这个情节耐人寻味,它暗示了一种先天的精神压迫,蒲宁以对这种精神压迫的描写来暗示自己对这种高压手段的鄙视。

蒲宁的这部作品完整地体现了俄国文学的本色——阴郁加残酷。

”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是帕斯捷尔纳克。

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以小说《日瓦戈医生》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日瓦戈医生》通过描写日瓦戈医生穿越革命与战争历史的一生,通过刻画苏联革命与战争中的痛苦和爱情,通过展现对文艺与宗教的见解和追求,通过表现知识分子在苏联革命时代的选择与彷徨,超越了传统的革命道德的善恶是非观,深刻地道出了人类灵魂在苦难中的战栗和孤寂。

“受托尔斯泰‘不以暴力抗恶’思想的影响,帕斯捷尔纳克塑造了日瓦戈医生这个渴望革命带来的生活巨变,但却无法接受其流血的代价与自由知识分子形象。

”然而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这种拯救的希望越来越显得渺茫。

小说中的日瓦戈和杜莉萨,所有的普通人都无力改变历史的进程,只能在对美和诗的追求中找寻个人性的解脱和灵魂的救赎。

帕斯捷尔纳克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引起了苏联当局甚至“全体”人民的愤慨。

帕斯捷尔纳克不愿意得罪苏联当局,结果放弃了领奖。

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是肖洛霍夫,1970年他以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列夫.托尔斯泰获今年诺贝尔文学奖

列夫.托尔斯泰获今年诺贝尔文学奖

列夫.托尔斯泰获今年诺贝尔⽂学奖⾮透社消息:2012年诺贝尔⽂学奖提前揭晓。

俄国⽂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获今年诺贝尔⽂学奖。

获奖理由:给⼈类⼀部波澜壮阔的⼩说史诗,⽆可⽐拟的⽂学魅⼒让往昔世界⾏之不远。

这是⼀个迟来的评奖。

4⽉1⽇凌晨,当列夫.托尔斯泰获奖的消息由⼀个电话向世界透露时,全世界的作家,会在⾮常短的时间⾥得到这个信息。

⼏乎没有⼈对这个授奖有疑议。

托尔斯泰获诺贝尔⽂学奖,太应该了。

诺奖委员会今年把荣誉颁给这位伟⼤的巳故俄罗斯作家,太有理由了。

谁对诺奖委的这个决定有异议,谁就要想想,托尔斯泰,在世界⽂学中意味着什么。

谁就要想想,《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巨著的总和,在这个现存的⽂学天地⾥,是否还有等量齐观的第⼆⼈。

如果把获奖者的⽂学综合造型变喻为地理的形体,那么,这个托尔斯泰,是座巨峰。

托尔斯泰在世界⽂学史中的地位,⼏乎可以⽤这样的话来形容:在伟⼤的⼩说家队伍中,他如果是第⼆,就没有⼈可昧称第⼀。

⽂⽆第⼀,谁都可以依据⾃⼰的阅读能⼒,对谁是最好的⼤作家下个结论。

但,谁都会觉得,托尔斯泰那壮硕的⾝形,是⼀个可以并列的雕像。

列夫.托尔斯泰,⽣前,没有获得诺贝尔⽂学奖。

为什么他未能获奖,这个问题,长久飘渺在这个奖的历史上。

可以说,没有托尔斯泰的诺贝尔⽂学奖是很遗憾的。

这个遗憾,涉及到对⽂学诺奖的⼀种评价。

这个评价,后来被体现在这样⼀句⼴泛流传的话上:托尔斯泰没有获得诺贝尔⽂学奖,不是托尔斯泰的损失,⽽是诺贝尔⽂学奖的损失。

这句话说得深刻⽽动⼈。

没有获得诺贝尔⽂学奖的伟⼤作家,还有好⼏个,普鲁斯特,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等等。

诺贝尔⽂学奖中没有这些⼈的名字,同样可以说,这不是那些伟⼤作家的损失,⽽是这个奖的损失。

这些作家的巨⼤声誉,不在于得没得过诺奖,⽽是他们在读者⼼⽬中永恒的地位。

这些作家作品的永久流传,不在于被披上诺奖的外⾐,⽽是他们在⽂学创造中表现出来的强⼤精神穿透⼒。

只有穿透⼼灵的⼒量,才是会被长久记忆的⼒量。

索尔仁尼琴——传奇与复杂的一生

索尔仁尼琴——传奇与复杂的一生

索尔仁尼琴——传奇与复杂的一生
秦梦
【期刊名称】《中学俄语》
【年(卷),期】2016(0)11
【摘要】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Александр Исаевич
Сслженицын)(1918—2008)是俄罗斯著名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他命途多舛,阅历丰富,经历了卫国战争、古拉格监狱、被驱逐出境、海外流亡,最后荣归故里。

俄罗斯总统弗·普京评价他:“这个人与人民一起经历了巨大的悲剧并且遭受过迫害,他用自己的人生和创作给社会种下的疫苗,能抵御任何类型的暴政”。

是的,作家本人就如同这句评语一般,追求真理,坚持正义,尽管为此一直受到压制和迫害,但却最终享有崇高的威望,深受俄罗斯和世界各国读者的爱戴和尊敬。

【总页数】2页(P59-60)
【作者】秦梦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12.065
【相关文献】
1.中国语境中的索尔仁尼琴形象——兼论中国的索尔仁尼琴研究
2.俄罗斯与诺贝尔文学奖(之四):索尔仁尼琴
3.索尔仁尼琴:从"流亡"到"回归"
4.索尔仁尼琴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分析
5.俄罗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亚·伊·索尔仁尼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罗斯诺贝尔文学奖
1933年,伊凡·布宁(蒲宁)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1870~1953),俄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落叶》,短篇小说《安东诺夫的苹果》、《松树》、《新路》,中篇小说《乡村》、《米佳的爱情》等。

蒲宁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曾当过校对员、统计员、图书管理员、报社记者。

1887年开始发表文学著作。

1901年发表诗集《落叶》获普希金奖。

1899年与高尔基相识后,参加知识出版社工作,这对他民主主义观点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从中篇小说《乡村》(1910)起,蒲宁的创作开始转向广泛的社会题材,著有短篇小说《古代人生》、《夜话》、《伊格纳特》等。

1909年当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士。

十月革命前的散文《旧金山来的绅士》(1915)、《兄弟们》(1911)充满了对资本主义文明和殖民主义的仇恨。

他的散文绘声绘色、简练生动。

他是一位出色的修辞学家和翻译家。

十月革命后流亡国外,侨居法国期间主要创作有关青年时代的抒情回忆录。

1933年,凭借作品《米佳的爱情》获诺贝尔文学奖。

[1] 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俄罗斯作家。

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

代表作《日瓦戈医生》
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苏联作家、诗人、翻译家。

1890年2月10日生于莫斯科,主要作品有诗集《云雾中的双子座星》、《生活是我的姐妹》等。

1957年,发表《日瓦戈医生》,并获得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因受到苏联文坛的猛烈攻击,被迫拒绝诺贝尔奖。

1960年5月30日,帕斯捷尔纳克在莫斯科郊外彼列杰尔金诺寓所中逝世。

1982年起,苏联开始逐步为帕斯捷尔纳克恢复名誉。

1970年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МихаилА Шолохов 1905-1984),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苏联著名作家,曾获得列宁勋章和“社
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当选苏共中央委员、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苏联作家协会理事。

1965年他的作品《静静的顿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二十年代末,我国新文学奠基人鲁迅首先注意到肖洛霍夫的作品。

1931年《静静的顿河》中译本作为鲁迅编辑的“现代文艺丛书”之一,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

从此,肖洛霍夫的作品几乎每发表一部,都很快介绍到中国来,尤其是《一个人的遭遇》在《真理报》上刚一刊出,当月就译成了中文,而且有两个不同的译本,先后在《解放军文艺》和《译文》上发表。

这在中国翻译史上是难寻之事。

1974年索尔仁尼琴,《癌病房》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俄罗斯作家,二战时的苏联炮兵连长,因勇敢获得二枚勋章,1945年因通信中不敬被流放哈萨克8年,此段经历后来成为他作品的主题。

他1962年出版反映集中营生活的作品,被吸收进作协,1968年因作品《第一圈》无法在国内出版而在境外发表,被开除出作协,随后获得1970年诺贝尔奖,随后因出版描写极权主义的巨著《古拉格群岛》被驱逐出国,到美国后毫不留情地批评自由主义,苏联解体后又大骂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毁了俄罗斯,立场让左右两派都无法与之相处。

他死后,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1987年布罗茨基,《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
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1940-1996),俄裔美国诗人,散文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40年5月24日,布罗茨基生于苏联列宁格勒,1955年开始创作诗歌,1972年被剥夺苏联国籍,驱逐出境,后移居美国,曾任密歇根大学驻校诗人,后在其他大学任访问教授,1977年加入美国籍,198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著作有诗集《诗选》、《言论之一部分》、《二十世纪史》、《致乌拉尼亚》、以及散文集《小于一》等。

1996年1月28日,布罗茨基在纽约因心脏病突发于睡梦中离世,享年55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