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解读:何以穷国与富国同工而不同酬
国与国之间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读《富国为什么富穷国为什么穷》有感
研究与探讨国与国之间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读《富国为什么富穷国为什么穷》有感埃里克•S •赖纳特于2007年写 了一本《富国为什么富穷国为什么 穷》,轰动世界。
埃里克•S •赖纳特在本书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对富 国和穷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的 解释,贫困国家无法摆脱贫困的原因 在于没有规模递增的产业,缺乏技术 变迁和利于本国的创新以及无法产生 协同效应,而主流经济学家为了遮掩 华盛顿政策失败而提出的产权、制 度、治理、竞争力、地理气候等解释 穷国贫困的因素都只是治标不治本。
赖纳特在书中对这些主流观点进行了 一一批判,给笔者带来了深刻的思想 冲击。
埃里克"S •赖纳特指出,自由贸易和放松管制使穷国专业化从事 以原材料和农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活 动,由于自然资源的限制,这些低附 加值的产业在劳动不断投人的情况 下,最终会导致边际生产率下降,规 模报酬递减。
赖纳特的解释使广大贫 穷国家意识到了经济全球化没有给本 国带来富裕,反而促进贫困的原因。
同时,赖纳特也支持政府保护国内工 业发展的行为,即使工业不具有比较 优势,但可以保证工资的最低水平。
这些观点都与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的 经济全球化主流大相径庭,但是赖纳 特给出的理论分析和发达国家在资本 主义发展早期兴衰的例证,都有力地 证明了他的观点,读来让人深受启发。
一、经济全球化使富国更富,穷国更穷的原因赖纳特提出,全球化给一些国家 带来巨大财富的原因有三种,分别是 规模、技术变迁和协同效应。
其中,规模带来财富的原因在于产量增加会□山西大同罗令仪产生规模经济,生产成本越低;技术变迁是指技术变迁和创新,在全球化这一更大的市场上,创新和技术变迁的成本可以分摊到更多消费者身上,成本越低,会刺激更多的发明;协同效应是指很多公司的聚集形成了一种网络,会使知识创造更加繁荣。
通过经济一体化创造的更大市场将产生更细致的劳动分工、更多的专业化和新增知识。
但是,全球化的拥护者并没有意识到以上三个原因,他们的建议和分析基于一种静态的理论观点,以李嘉图的贸易理论为基础,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专业化地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资本论典故解释
第一卷典故解释1、“斐﹒拉萨尔著作中反对舒尔采—德里奇的部分,即他声称已经提出我对那些问题的阐述的‘思想精髓’的部分,也包含着严重的误解。
”(第7页)马克思在这里指拉萨尔在1864年出版的著作《巴师夏—舒尔采—德里奇先生,经济的尤利安,或者:资本和劳动》。
拉萨尔(1825—1864年)是德国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者。
他在该书中歪曲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一书中所阐明了的劳动价值论,认为马克思因为要使工人充分获得自己劳动所造的生产无,所以才论证一般社会劳动时间决定价值,使社会共同生产成为必要。
在说明价值量时,拉萨尔完全无视商品生产的内在矛盾,而把商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的变动,归因于技术的发明或改良,以及趣味和欲望的变化。
可见,拉萨尔力图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与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理论混为一谈,抹煞马克思的这一学说在揭示剩余价值生产秘密的基础上,论证资本主义的灭亡和无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等革命内容,又完全曲解了马克思关于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分析。
拉萨尔在该书中除了曲解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之外,还进行了大量的剽窃。
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揭露过。
2、“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第8页)这句话引自古罗马著名诗人昆图斯﹒贺雷西﹒弗拉克(公元前65—4年)的《讽刺诗集》第一卷第1首中的一句:“只要换一个名字,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马克思引用此话,是为了说明尽管经济落后的德国,与经济较发达的英国的情况有很大差别,但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来未来的景象,因而《资本论》以英国为例证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和机制,将普遍适用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3、“柏修斯需要一顶隐身帽来追捕妖怪” (第11页)据希腊神话说,柏修斯是最高的天神宙斯和丹娜的儿子。
他从小被养育在西里福斯岛,这个岛由柏里狄克特斯统治者。
他为了要撵走柏修斯,就派柏修斯去取美杜莎(女妖)的头。
但是,柏修斯却得到了雅典娜和赫耳墨斯的帮助。
《经济学 ·曼昆·第三版》第1章
HOW PEOPLE MAKE DECISIONS
原理三: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Principle #3: 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理性人(rational ): 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 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的边际变动来做出决策(即边际收
Food v. clothing Leisure time v. work Guns v. butter Efficiency v. equity
Guns v. butter
“造出的每一支枪,下水的每一艘军舰,发 射的每一枚火箭,都意味着对于那些忍饥挨 饿的人们的一种偷盗”。
——艾森豪威尔
经济学 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 资源
补充定义:
萨缪尔森: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 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 商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群 中进行分配。
资源有限 + 欲望无穷 选择的必要 产生经济问题 如何解决经济问题 经济学的产生
经济学研究的大致历程
•大约在十七、十八世纪,经济学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研究经 济增长问题 •到了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发表之后,经济学进入了所谓 的新古典时代,研究的主流变为研究资源的配置问题,通常 被称之为价格理论。 •进入二十世纪中叶,凯恩斯开创的宏观经济学,又被称为货 币理论,主要研究失业、通货膨胀、短期经济波动、长期经 济增长等问题。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经济学大行其道,研究落后国 家如何发展经济。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制度经济学兴起,研究制度的变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原本属于数学的博弈论,作为一种研究 工具,大量融入经济学研究中。 总之,经济学几百年来逐渐兴旺发达,并不断侵入到社会学、 历史学、法学、政治学等其它社会科学学科的领地,出现了 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现象。
马克思《资本论》研读感悟三篇
马克思《资本论》研读感悟三篇马克思《资本论》研读感悟马克思《资本论》是一本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著作。
既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
其内容博大精深,其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精妙阐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就其观点谈谈我的看法。
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一篇商品与货币中关于商品的交换过程中谈到:“商品对其所有者而言是是非使用价值的,对其非使用者是使用价值。
因此,商品必须全面转手,这种转手就形成商品的交换,从而使商品彼此作为价值发生关系并价值来实现。
可见商品在能够作为使用价值之前,必须先作为聚氨酯来实现。
”此观点很精确地阐述了交换对与商品的重要性。
首先,从商品的定义出发。
我们都知道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由此可见作为商品与其他东西的区别一是交换,而是是劳动产品。
其两者共同构成了商品的属性。
因为可以用来交换,所以商品具有使用价值。
因为是劳动产品,其中凝聚了人类的无差别劳动,所以商品具有价值。
从其属性来讲,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要生产产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
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被的使用者手里,最后,没有物品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
如果物品无用,则其中包含的劳动也没用,也就不形成价值。
因此,交换这一过程在这里发挥了很关键性的作用,巧妙的在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同时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实现了商品本身的意义。
另一方面,商品交换过程也是创造财富的过程。
交换创造财富。
正如书中所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
而财富的获取是通过堆剩余价值的剥夺。
商品因为交换过程而从他们当作非使用价值的人手里转到把他们当作使用价值的人受咯。
这过程在此是一种社会的物质交换。
一种有用的劳动方式的产品代替另一种有用的劳动方式的产品。
商品到它使用价值的地方就以商品的交换领域转入消费领域。
从《资本论》看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从《资本论》看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第一篇:从《资本论》看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从《资本论》看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来说,“国民财富和人民贫困是一回事。
”从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效率即国民财富,与公平即人民不贫困,是直接对立的。
其原因就在于,这里的效率只是少数人的效率,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一效率甚至是负的。
只有当效率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效率时,这个效率才与公平是一致的。
而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把握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以更加注重公平的方式来提升真正属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效率,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公平与效率从字面上看都是褒义词,但是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口号以来,这两个词却成了死对头。
直到今天,仍有人强调必须牺牲公平以维护效率。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学术界曾经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进行过非常热烈的探讨,此后有关这一话题的文章仍然不断涌现。
总的来看,这些文献虽然讨论得很热闹,并且不少学者也试图运用辩证法来阐述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但是,这些文献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唯物主义的精神,未能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与现实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大多数文献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从而未能把握住公平与效率辩证关系的实质,对于实际工作没有什么指导意义。
一、望文生义地解释公平和效率的概念例如,许成安和王家新、米祖旭等分别引用《辞海》中对公平和效率这两个词的解释。
相比之下,杨帆不仅强调效率主要指经济微观层面,还将其扩大到产业层面和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但杨帆对公平的解释只是分别引用《千年宣言》中的世界银行奋斗目标、邹恒甫和阿马蒂亚·森关于社会公正的观点。
这些观点与叶春涛等学者将公平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是一致的。
但是,正如杨帆已经意识到对弱势群体进行政策倾斜会影响过程公平那样,对公平的这种划分的结果只能是强调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而为结果不公平辩护。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同工不同酬问题之浅析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同工不同酬问题之浅析作者:贾璇来源:《商情》2014年第46期[摘要]:随着时代进步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同工不同酬的问题越来越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为什么在付出了同样劳动去从事相同工作的条件下,获得的报酬差距却那样悬殊。
除了社会经济效率因素的影响,还应该从交易成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劳动就业状况、公会等角度审视这个问题。
[关键词]:同工不同酬工资水平经济效率现今,穷国和富国的“同工不同酬”问题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穷国即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富国则代表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发达国家,“同工不同酬”,顾名思义,就是指同样岗位、同样工作任务、同样工作量和技能要求、同样实际贡献,获得的报酬却不相同。
从最为简单的劳动,例如在餐馆中的服务员、洗碗工,到复杂劳动,例如会计审计、外科医生等,基本上所有发展中国家从业人员的收入都要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中从事同样工作的人的收入。
如果不从货币收入的角度去思考,直接比较他们的衣食住行等实际生活水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同工不同酬的结论同样成立。
那么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茅于轼在《为什么穷国和富国的人同工而不同酬》一文中提到要从经济效率中去寻找答案,首先是要抓住市场经济中的劳动报酬和自给自足经济中劳动报酬的区别。
劳动创造价值的命题固然不错,但应注意到不同经济制度中劳动报酬是不同的。
在自给自足的经济中,劳动的报酬就是他自己的劳动果实,与任何别人都不发生关系,别人的劳动好坏,甚至是否存在,都不影响他的报酬。
然而在市场经济中劳动的报酬是货币,货币的购买力就和别人的劳动效率有关。
换言之,市场经济中劳动报酬的多少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
一个社会由于制度安排的不合理,存在着巨大浪费的话,其中每个成员的劳动报酬都要受损。
而李福安则在《<资本论>解读:何以穷国与富国同工而不同酬》一文中对茅于轼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把穷国和富国同工不同酬问题归结于富国生产力发达,社会经济效率高,而穷国生产力不发达,社会经济效率低,看似没有问题。
《资本论》第一卷4000字读后感_0
《资本论》第一卷4000字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篇一:《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由卡尔?马克思著作,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创始人,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人。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晚年,他继续撰写《资本论》。
1883年3月14日在伦敦病逝。
《资本论》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辉煌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百科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为了它,马克思倾注了毕生心血。
《资本论》共四卷。
马克思把前三卷称为理论部分,把第四卷称为历史批判部分。
因为第四卷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书名,故通常所说的《资本论》指前三卷。
第一卷从简单的商品入手,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揭示了作为阶级关系的资本的本质,重点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
第二卷共分三篇,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进一步揭示资本的本质及其内在的深刻矛盾。
第三卷探讨剩余价值如何在资产阶级内部分配的问题。
《资本论》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全人类的进化历程。
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
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人类思想体系。
《资本论》这部“稿费甚至不够支付写作它时所吸的雪茄烟钱”的伟大著作,不仅深刻阐释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诸多方面,而且使人类世界的一半发生了深刻变化。
由于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再加上时间有限,所以我只读了《资本论》的第一卷。
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商品和货币①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一切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资本论》解读(五):从同工不同酬说起
《资本论》解读(五):从同工不同酬说起——从劳动力价值到工资关键概念:工资——资本主义工资本质上是劳动力价值,表现为劳动的价格,表现为对一定量的劳动支付的一定量的货币。
生活资料——即消费品。
其中属于日常生活资料的范围的、从而影响劳动力价值的生活资料叫作必要生活资料。
生产劳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劳动,是指直接同资本交换的劳动。
同收入相交换的劳动则是非生产劳动。
计时工资——直接表示劳动力的日价值、周价值等等的工资的转化形式。
劳动由劳动的直接的持续时间来计量。
计件工资——劳动由一定时间内劳动所凝结成的产品的数量来计量的工资形式。
劳动生产力——即劳动生产率,劳动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
劳动生产力主要由社会生产的形态和发展程度决定,也和自然条件有关。
一、劳动力价值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中国的著名经济学家确实多了点,如同马克思说的那样,“平地上的一堆土,看起来也像座小山。
”),曾经给政治经济学提过七个问题,其余六个不说,第一个问题是:何以穷国和富国同工而不同酬?这位经济学家问道,几乎一切行业中,中国的从业人员所得到的待遇都远远比不上美国同行的待遇,不论是按货币收入,还是按实际生活水平。
如果一切财富都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是财富唯一的泉源。
根据这一理论,质量和数量相同的劳动应该创造出相同的价值,可是政治经济学从来没有对富国和穷国同工不同酬的事实作出任何最起码的解释。
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偷换了两个概念。
首先,财富是使用价值,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生产资料和劳动一样都是使用价值的源泉。
即使质量和数量相同的劳动创造出相同的价值,使用价值的数量(或者通俗地讲,商品的数量)也可以是不一样的。
使用价值的量和价值的量没有比例关系,前者是具体劳动创造的,后者是抽象劳动创造的。
如果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比中国工人高很多,同样数量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多,所以就算美国人赚的钞票和中国人一样多,可以生产的从而可以购买的使用价值也可能多一些,也应该能比中国人生活得更好。
《资本论》的精髓与现实意义
《资本论》的精髓与现实意义《资本论》的思想精华可以高度概括为“一个主题,三大系列”。
“一个主题”,就是《资本论》的主题思想是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所谓“三大系列”,就是《资本论》在阐明其主题思想的过程中,也多层次地分析了社会化生产、社会化商品经济以及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系列规律和科学原理。
一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从《资本论》的主题思想看,《资本论》实质上是一部“资本主义必亡论”。
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结为“五大要点,一个结论”。
五大要点是:1.“基础”,就是劳动价值论。
这是科学地剖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和必然灭亡趋势的理论基础。
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要把握这样几点:(1)区别社会财富的两种形态。
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源泉有两方面,是人的具体劳动与物质资源结合的产物。
价值财富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具有共同的社会实体和尺度的财富形态,是人们综合考察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根据,因此,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是惟一的,就是人类的抽象劳动。
多要素不可能成为共同创造价值的多种源泉,因为它们不可能形成具有同一性、公约性和基础性的社会实体和尺度。
(2)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包括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以及科学劳动、管理劳动等一切活劳动。
就部门来说,马克思当时主要考察的是物质生产劳动创造的价值,对非物质生产领域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他虽然看到了一些,但很不够,对此必须突破,承认现代第三产业的许多流通、服务业的生产劳动是创造价值的。
(3)必须看到,同一活劳动由于和优劣不同的生产资料(包括资本的规模)相结合,形成的价值量是有差别的。
这表明,非劳动因素对价值的形成及其量的大小有一定的作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所贡献。
但这不是创造源泉的作用,而是条件制约性的作用。
(4)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科学真理关系重大,因为它是马克思揭示阶级社会必然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理论基石,否定了它,就否定了科学社会主义,从而把共产党的立足之理给否定掉了。
(5)中国现在面临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发展市场经济,为此,就要充分调动多种经济主体包括私营企业主的积极性。
《资本论》对工业化社会的启示
《资本论》对工业化社会的启示作者:魏黎波齐凯君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07期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取得优势地位,生产日益社会化,整个国家由传统的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工业国。
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工业化是近代以来伴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出现的。
《资本论》的诞生背景,正是工业化诞生并开始显示其伟大力量,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张的历史时期。
可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以资本主义的工业化作为自己的研究模板的。
按照马克思的预想,社会主义应该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能容纳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诞生,而实践的发展与这个预想稍有出入:苏联和中国等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他们的缺陷和不足就是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实现工业化,奠定新的社会形态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
我们抛弃那种意识形态二元对立的思维惯性,把一切处于工业生产活动逐渐取得主导地位阶段的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称为工业化社会。
尽管《资本论》是以资本主义工业化作为自己的研究背景的,但马克思讲的很清楚,《资本论》的写作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①因此如果我们撇开《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特殊性的论述,这部经典对处于工业化社会进程中的国家具有普遍性的启示意义。
一、市场经济理论以往我们研究《资本论》主要侧重于资本的本质及其矛盾方面,揭露资本主义剥削本质和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客观必然性。
其实,资本并不只是一种阶级关系,它作为一种运动有其借以运行的机制和手段,即市场经济。
这种机制和手段不带有阶级特性。
《资本论》阐明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作为一种社会化大生产,特别是作为一种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实现方式和运行方法,撇开其中对资本主义剥削性质的分析,《资本论》就是一部工业化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论著,可以成为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导航器和理论依据。
资本论第二卷学习心得
资本论第二卷学习心得对第二卷的学习,纠正了我原先的一些错误看法,也加深了对一些问题的认识。
认为第一卷就是研究生产,第二卷就是研究流通。
而实际上第二卷不仅包括资本在流通领域的活动,也包括资本在生产领域的活动。
这充分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马克思的研究作为一个整体,是不能简简单单的割裂开来的。
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资本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的虚伪。
在资本家的眼里,工人只是作为一种流动资本而成为它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在地位上是和物质生产资料等同的。
而实际上,没有工人付出的活劳动,物质生产资料中的物化劳动就无法得到转移,更不可能有新创造的价值加到产品中去。
工人在劳动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他们的深刻认识,作为剥削者的资本家表现为实际的商品生产者,而真正的商品生产者却被歪曲地表现为资本的一个构成部分。
他们认为钱能生钱,似乎钱有一种魔力,其实并非如此,只是由于社会上有一种生产关系——资本雇佣劳动,而它使劳动力成为了商品。
资本家所获得的,不过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关于“资本”的运动属性。
并不能想当然地把一些东西当成资本,比如人力资本、知识资本,资本的概念中包含着运动,资本是能自行增殖的价值,包含着建立在劳动作为雇佣劳动而存在的基础上的一定的社会性质,是一个经过了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又包含循环过程的三种不同的形式。
而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这三种形式中,并没有知识资本的位置,同时,对于人力资本,如果人不劳动,是不会带来价值增殖的,它更不能是资本。
货币与资本。
货币只是资本运动中的一种存在形式,它不等同于资本。
而一些人认为货币就是资本,认为一个人有钱就有资本,这种认识是很肤浅的。
马克思在第二卷中运用的科学抽象法:“在第一册中,我们只是在为理解第二阶段即资本的生产过程所必要的范围内,对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进行过研究。
因此,资本在不同阶段所具有的不同形式,它在反复循环中时而采取时而抛弃的不同形式,在那里没有加以考虑。
现在它们就成为研究的直接对象了。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心得体会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心得体会篇一:资本论收获体会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笃信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学习《资本论》心得体会第一次学习《资本论》的有关知识是在1993年刚入大学时,学校按照教学计划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
学完后,十几岁懵懂少年,记得最深的是剩余价值理论。
但是对我们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和美国、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我们是社会主义,人家是资本主义并不是那么清楚。
按照同学们的话说,老师要我们相信我们就相信。
是一种纯粹的听话式的“迷信”。
时隔20年,在世界观、价值观得逐渐形成,思维方法、理解能力不断成熟的今天,来到省委党校再学《资本论》导读,得到了全新的洗礼,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充满了崇敬,也真正地理解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客观规律”。
一、《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重要,分别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在批判继承中,马克思主义形成了自己的三个重要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哲学是基础,是人类的智慧之学,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体系的重要前提。
《资本论》三大崭新的因素是:剩余价值、劳动二重说、工资的本质。
在《资本论》这部巨著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得到了集中的表现。
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作了深刻分析,使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根本的革命,并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展示了马克思坚定的唯物主义战士的信念和信仰。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马克思为了说明自己的方法,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摘引了俄国经济学家考夫曼对《资本论》方法论的评论,《资本论》的根本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
《资本论》之所以能够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就在于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的运用。
《资本论》中工人阶级经济学的解读
《资本论》中工人阶级经济学的解读作者:丁艳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2期丁艳(广东省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校,广东广州 510655)摘要:《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中心,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秘密,阐明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的实质,最终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人类达到和谐美好的共产主义家园。
《资本论》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打破一个旧社会建立一个新社会,达到社会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政治目的。
同时,透过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表象,《资本论》揭示了隐藏在商品、货币等物的矛盾表象中,实质是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的对立。
该书对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正确处理各种物质利益关系、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等举措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资本论;工人阶级;劳动力所有权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2-0162-02《资本论》是一部划时代的科学理论著作,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中心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科学地阐述了人类社会的经济规律。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分配过程及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创立了商品货币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市场经济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地租理论等。
这些理论撇开社会性质的规定性,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经济规律,对我国经济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第一,马克思关于劳动者对劳动力所有权的理论。
马克思认为,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以劳动力的所有权为条件,即劳动者能够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劳动力所有权同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对立关系即劳动和资本的关系,作为贯穿资本主义发展的主线。
马克思认为:“资本关系以劳动者和劳动的实现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
”马克思这一理论为劳动者争取自身权益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资本论》、《帝国主义论》、《论我国革命》重点难点解读
《资本论》、《帝国主义论》、《论我国革命》重点难点解读吉林大学韩喜平各位老师,各位同行,大家好!非常感谢教育部给我跟大家共同交流的机会,按照要求,主要是讲解和解释大纲,统一思想,所以要求较为系统的讲解。
我就《资本论》(节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这三篇文章跟大家做一些系统的交流、探讨。
一、《资本论》(一)选读理由《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不仅仅经济学,哲学、法学等等,应该讲所有的理论如果研读完《资本论》之后,各个学者可能从各个学者的角度能对《资本论》有不同的见解。
比如我们学校,我的老师(詹连富教授)老师能从经济角度解读《资本论》,孙正聿老师从哲学从逻辑的角度解读。
《资本论》是个严密的体系,我们现在也想是这个问题,政治经济学是从《资本论》中提出来的理论,讲完《资本论》之后,我们即便不看书,也能够想到由商品、劳动、货币、剩余价值等一系列基本概念串起来,一环套一环的,而我们现在好多理论可能就没有这么严密的理论体系了。
当然这些理论都在逐步完善,比如我们讲很多科目,你能够找出这么严密的逻辑体系的东西也是很难的。
当然恩格斯讲,工人阶级的圣经,那时候确实是主要思想,探求人类社会工人阶级解放的,所以说是工人阶级圣经。
我国学者王亚南曾经指出,《资本论》是一部关系人类历史命运的著作,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面讲两个必然,消灭私有制,但是那个时候只是从论证,从原则上提出了这个原则,而具体的为什么,它的具体解释应该说在《资本论》才充分展开。
从理论上来说,实际也是需要我们理论工作者学习的东西,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或者是要求自己达到一种什么境界,而没有从理论上来探讨为什么非得达到,所以你看《资本论》里面,我觉得从说理的角度来讲,它关系人类历史命运,但从理的角度上来讲,比如他讲为什么要争取缩短劳动工作日,因为资本家有资本家的道理,购买了劳动力,买到劳动力我就随便使用,我买了一天就一天随便使用。
经济学真是太复杂了。
经济学真是太复杂了。
1.何以穷国和富国同工而不同酬?从简单劳动如餐馆里洗碗,到复杂劳动如外科手术大夫,几乎一切行业中中国的从业人员所得到的待遇远远比不上美国同行的待遇。
我们也可以不用货币收入,通过汇率折算,而可以直接比较吃、穿、住、用、玩的实际生活水平,这一结论仍旧成立。
有的经济学家解释说,一般而言,美国工人使用的工具先进,所以同样劳动产出的价值较多。
可是拿洗碗,理发等服务业来说,工具的先进并不起多大作用。
再说中国也有高度自动化的流水生产线,那甲工人的待遇仍不能和美国工人衍比。
由于穷国和富国同工不同酬,当他们之间发生贸易时,富国包含少量劳动的产品可以交换穷国包含大量劳动的产品,因而有的经济学家认为是富国剥削了穷国。
可是在没有贸易往来时,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仍旧存在,这显然不能用剥削来解释。
正因为存在这一现象,所以不少人希望移民到富国去,使自己支付同样的劳动能得到较好的享受。
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一切财富都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是财富唯一的泉源。
根据这一理论,质量和数量相同的劳动应该创造出相同的价值,可是政治经济学从来没有对富国和穷国同工不同酬的事实作出任何最起码的解释。
2.投机活动是否创造财富?这里我们将投机活动定义为一些人既不生产又不消费,买进只是为了卖出,并从买卖差值中赚钱的活动。
这包括房地产、股票、期货的投机,也包括囤积居奇,制造价格差别从中渔利的行为。
如果投机活动不创造财富,那么投机赚的钱只是一种变相欺骗,把别人口袋里的钱骗到自己口袋里,那就和赌博没多少区别。
世界各国政府多半禁止赌博,却极少禁止投机。
如果投机钱确实创造了财富,那么这一部分钱应该计人国民生产总值。
那么请问,投机分子为谁服了务?生产出了什么产品?对社会作出了什么贡献?3.交换能否创造价值?据说,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等价交换,意思大概是说买卖双方谁也挣不了谁的钱,同时谁也不会吃亏。
可是做买卖不是小孩子玩过家家,而是为了赚钱。
无论是国际贸易或是国内贸易,任何一笔双方积极参与的公平交易,都同时为双方带来利益。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第1篇: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1867年9 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
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助于政治学的诞生。
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
《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
《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的观念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的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他们的共同基础。
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四个会圣火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方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辨证方法和认识论犹记得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马克思使用重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放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全面的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的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突破,在《资本论》中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
《资本论》提供的是认识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现成的教条,《资本论》的理论也需要在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的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最彻底的一元劳动价值论。
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1)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
《资本论》解读:何以穷国与富国同工而不同酬
《资本论》解读:何以穷国与富国同工而不同酬
李福安
【期刊名称】《当代经济研究》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何以穷国与富国同工而不同酬,单从社会经济效率中找原因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根据<资本论)劳动力价值理论及工资本质理论,不同国家生产力水平不同,劳动力价值也不同.尽管从事相同工作的工作效率基本相同,所拿到的体现劳动力价值的工资则不同.根据<资本论>商品交换理论和价值规律理论,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或劳动生产率与穷国差别不大的发达国家的那部分服务业,其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同行的高工资或劳动力价值,并非来自全社会创造价值的无偿分配,而是来自通过市场交换实现的本部门商品总价值量.归根到底是根源于本部门劳动者自身劳动的创造.【总页数】4页(P36-39)
【作者】李福安
【作者单位】湖北黄石湖北师范学院 435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D14.4
【相关文献】
1.一部促进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法律-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谈同工同酬 [J],
2.论经济研究的理论指导及学风——穷国与富国同工而不同酬讨论的几点启示 [J], 李福安
3.公共部门编制内外员工同工同酬的司法保护——基于178件“同工同酬”诉讼案件的司法裁判结果分析 [J], 庄季乔;杨云霞
4.从穷国和富国同工不同酬现象看财富秘密 [J], 赵晓
5.何以穷国和富国同工而不同酬? [J], 赵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劳动、资本与国家贫富
劳动、资本与国家贫富内容摘要:本文从资本和劳动特点的角度阐述了资本优于劳动的原因,从而从逻辑上得出一个结论,即资本丰裕的国家较为富裕,劳动丰裕的国家较为贫穷。
最后用一个模型说明了劳动、资本与国家贫富的关系,并就此提出了提高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办法。
关键词:劳动资本贫穷富裕资本优于劳动的原因分析资本与劳动是不可分离、相辅相成的。
离开劳动的资本不能增值,从而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因为资本的本性就是在不断运动中寻求增值;离开资本的劳动也难以生存和延续,尤其是现代社会。
只有资本和劳动的有机结合,才可生产出人们所需要的各种产品和服务,使其得以生存、享受和发展,同时又可使资本增值,使其成为真正的资本。
虽然资本与劳动密不可分,具有“共栖”关系,但资本具有与劳动不同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得资本优于劳动。
这是因为:人的生物性和欲望无穷性特点资本首先表现为一定的物质,即它是以一定的资产为载体,可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不同层次的各种欲望;人为了得到这些资产,就须按照交换的原则付出自己的劳动。
人要生存发展,要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和欲望,就要以付出自己的劳动作为交换条件。
因此,劳动比资产(资本)应更主动些;换句话说,没有资产,人就难以生存和发展,而资产却可以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或者说资本依赖劳动的程度要小些。
从需求和供给角度来看,劳动对资产(资本)的需求旺盛,而资产(资本)本身的供给则较弱,根据供求关系,相当于卖方市场,资产(资本)相对稀缺,资产(资本)价格会抬高,因而对拥有资产(资本)的一方较为有利。
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也处在不断发展之中。
人口无论是增加、不变还是减少,都是有利于资产(资本)一方的。
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需要和欲望也在不断增加,客观上要求有更多的资本被供应。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导致人口减少,从而劳动供给减少。
这有两种情形:其一,经济活动水平下降,从而社会和个人财富减少,但由于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需要吃、穿、住、行、玩,还要从事各种社交活动,因而仍然要求其付出劳动以确保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其二,经济生活水平不变或者上升,劳动变得相对稀缺,由于人具有追求更好享受的内在冲动,会要求高工资而去追求更高享受,这样劳动还是得依赖资产(资本),因为只有资产(资本)才能满足这一要求。
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
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怎么写?小编已经为你整理好范文了,一起来看看吧!在中学时代学历史时,就已经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所了解,知道了有《资本论》这本书,知道书中有剩余价值理论这个概念。
其余的就不了了之了。
直到今天,经过三个多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学习,才让我对资本论进行重新审视。
经过十几天的仔细阅读,让我收获匪浅!只可惜,由于阅历和时间的关系,使我无法对《资本论》进行深刻的了解。
众所周知《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
实际上这是一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马克思根据这一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
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指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干活付钱”是错误的认识,实际上“干活付钱”并不是“等价交换”,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己所得的报酬。
例如,一个工人一天劳动所得为8元钱,而他在一天之内为资本家所创造的利润远远不止8元,可能是16元,也可能是24元,还可能更高。
那么,究竟什么是剩余价值呢?马克思的《资本论》里面的一段话“其中的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
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作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的第二段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
这段时间形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
”马克思又进一步论述,“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一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解读:何以穷国与富国同工而不同酬摘要:何以穷国与富国同工而不同酬,单从社会经济效率中找原因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根据《资本论》劳动力价值理论及工资本质理论,不同国家生产力水平不同,劳动力价值也不同。
尽管从事相同工作的工作效率基本相同,所拿到的体现劳动力价值的工资则不同。
根据《资本论》商品交换理论和价值规律理论,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或劳动生产率与穷国差别不大的发达国家的那部分服务业,其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同行的高工资或劳动力价值。
并非来自全社会创造价值的无偿分配,而是来自通过市场交换实现的本部门商品总价值量,归根到底是根源于本部门劳动者自身劳动的创造。
关键词:资本论;穷国;富国;同工不同酬;劳动力价值;生活必需品;商品交换;价值规律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8)05 —0036—04一、问题的提出及讨论在国内某著名大学的会议上,一位知名经济学家提出了何以穷国和富国同工而不同酬的问题,并断言“政治经济学从来没有对富国和穷国同工不同酬的事实作出任何最起码的解释”。
姑且不论政治经济学是否从来没有对富国和穷国同工不同酬的事实作出任何最起码的解释,何以穷国和富国同工而不同酬这个问题的提出,确实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讨论,一些论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一是认为市场经济中劳动报酬的多少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穷国和富国同工而不同酬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从经济效率中去寻找。
二是认为富国生产效率低的部门工资高于穷国同行,是因为富国生产效率高的部门将多创造的价值无偿送给它们的结果;穷国生产效率高的部门工资低于富国同行,是因为穷国生产效率高的部门相对较少,它要拿出更多的价值白送给本国生产效率低的部门,穷国和富国同工而不同酬由一国价值无偿分配所致。
三是认为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保障水平高,最低工资标准也比发展中国家要高许多,因而哪怕是从事简单劳动,工资水平也比发展中国家高;同时发达国家通过关税或非关税壁垒,提高了来自低劳动力成本国家的产品的价格,保护了本国落后产业,也使他们的工资高于穷国,穷国和富国同工而不同酬与社会福利制度和贸易保护直接相关。
上述几种基本看法的提出,对人们认识穷国和富国同工而不同酬现象,虽有一定的意义,但这些解释和说明更多地偏重于现象的描述,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回答难以令人信服。
把穷国和富国同工而不同酬归结为富国生产力发达,社会经济效率高。
穷国生产力不发达,社会经济效率低,看似不错。
但这只是就一国总体收入水平而言,至于在经济发达的富国,为什么一些经济效率不高或者说与穷国经济效率类似的部门,人们的报酬收入为什么也很高,贝y另有原因。
单从社会经济效率中找原因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把穷国和富国同工而不同酬归结为由一国价值平均分配所致,到是分析得比前者更具体。
但其缺陷在于,为什么富国经济效率高的部门要把本部门创造的价值白白送给经济效率低的部门,论者并没有说明,实际上也无法说明。
因为,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领域,市场经济通行的是等价交换的原则,而并非平均分配原则。
把穷国和富国同工而不同酬归结为与社会保障制度和贸易保护直接相关,可以看作是对“一国价值平均分配论” 的补充说明。
但其不足首先在于,单靠社会福利制度国家所规定的最低工资、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人们的报酬收入将远远低于一国平均收入水平,只能算作低收入者,基本上属于穷人的范畴。
关税或非关税壁垒的贸易保护,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保护富国低效率缺乏竞争力的部门,但贸易保护并不能解释这些低效率部门何以能与穷国同工而不同酬,其大大高于穷国同样低效率部门的收入是从哪里来的。
二、从《资本论》劳动力价值理论及工资本质理论看何以穷国和富国同工而不同酬其实,我们用不着把简单的问题搞得那么复杂,何以穷国和富国同工而不同酬,依据马克思的《资本论》,就可以作出很好的解答。
所谓“政治经济学从来没有对富国和穷国同工不同酬的事实作出任何最起码的解释” ,言不符实。
首先我们可以用《资本论》关于劳动力价值理论及工资本质理论来分析。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六篇“工资”和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中,马克思阐述了其工资本质理论和劳动力价值理论。
工资,本质上并非劳动的价格或价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那么,劳动力价值是如何决定的马克思指“同一切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也具有价值。
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可化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的教育费、赡养劳动力所有者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同其它一切商品的价值决定不同的是,劳动力的价值决定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这是因为不同的国家,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教育文化水平亦不同。
由此维持劳动力再生产即用来满足劳动者物质和文化生活正常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范围也就不同。
正如马克思所言,“所谓必不可少的需要的范围,和满足这些需要的方式一样,本身是历史的产物,因此多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其中主要取决于自由工人阶级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从而它有哪些习惯和生活要求。
因此,和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总之,劳动力价值所代表的“生活资料的总和应当足以使劳动者个体能够在正常生活状况下维持自己”的劳动力再生产。
“假如劳动力的价格降到这个最低限度,那就降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因为这样一来,劳动力就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维持和发挥”,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社会再生产。
应该说,马克思的上述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何以穷国和富国同工而不同酬。
从理论上分析,穷国和富国处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
穷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教育和文化发展落后,平均消费水平低,维持劳动力再生产即用来满足劳动者物质和文化生活正常需要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范围比较有限,因而其劳动力价值低,在本国从事与发达国家相同的工作,工作效率基本相同,所拿到的体现其劳动力价值的工资自然比发达国家同行低得多。
尽管这个工资与富国比很低,但其所代表的生活资料的总和,依然能够使劳动者在本国正常生活状况下维持自己的劳动力再生产。
而富国经济发达,教育和文化发展水平高,平均消费水平高,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范围比穷国大得多,因而其劳动力价值大,在本国从事与穷国相同的工作,工资自然比穷国同行高得多。
由此可见,穷国和富国经济和文化教育水平不同,劳动力价值决定中的历史和道德因素不同,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范围和费用不同,决定了各自劳动力价值的大小不同,作为劳动力价值或价格转化形式的工资也必然相异,因而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穷国和富国同工而不同酬的现象。
从实践上考察,穷国和富国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范围和费用明显不同。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六篇指出,比较工资的国民差异即各国工资水平的不同,首先要分析的因素是,“自然和历史地发展起来的首要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和范围”。
与穷国相比,富国生活必需品范围大,质量和档次高,价格总水平高,人均消费水平高。
导致富国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即劳动力价值比穷国大得多,因而穷国和富国必然同工而不同酬。
尽管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穷国与富国之间的收入差距大为缩小,但仍然存在几倍乃至数十倍的差距。
一般而言,各国人均收入水平绝对数额的大小,反映了各国消费水平的高低,基本上代表了各国劳动力再生产的平均成本,体现了劳动力价值决定中的历史和道德因素,是决定各国劳动力价值的基本依据,这也进一步表明何以穷国和富国必然同工而不同酬。
三、从《资本论》商品交换理论与价值规律理论看何以穷国和富国同工而不同酬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马克思阐述了其商品交换理论与价值规律理论。
马克思指出,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社会分工使人们从事不同的劳动,彼此之间产生了劳动交换的必要。
这就为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
生产资料及其产品归不同的私有者所有,意味着不同的所有者有不同的经济利益。
为了保证在社会分工的前提下参与交换的各方的经济利益都能得到实现,谁也不吃亏,使商品交换能长期顺利进行下去,商品的交换不能依据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一不同的使用价值。
质不同,量上无法进行比较,只能依据于质相同,量上可以比较的商品价值,实行等价交换,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商品经济客观规律。
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量不取决于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马克思的上述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地理解何以穷国和富国同工而不同酬。
客观地讲,西方国家作为富国,其工资总体水平高是建立在生产力发达,劳动生产率高基础上的。
以中美国为例,在物质生产部门,例如采煤业,2003 年中国人均年采煤321 吨,效率仅为同期美国的 2.2%。
在农业,美国农民人均生产粮食8—9万公斤,中国农民人均2—3千公斤。
300万美国农民生产的农产品,除了满足美国3 亿人口过上富裕生活对农产品的需要外,还有大量的农产品可供出口。
从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看,尽管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在过去近30 年中提高很快,但绝对水平与其它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太大。
按名义汇率计算,如果以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为100 的话,英国劳动生产率相当于83,日本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71,西方七国平均为90, OEED国家75,而中国只有 3.9。
仅相当于美国的1/25、英国的1/21,日本的1/18,整个西方七国的1/23 ,OECD 国家的1/19生产决定分配。
西方国家经济发达,其物质生产部门和相当一部分服务业劳动生产率高,创造了更多的财富,自然其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高,人们对此能够理解。
但问题在于,西方国家一部分服务业并没有随物质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多少。
比如属于复杂劳动的医师,属于简单劳动的出租车司机和清洁工,其工作效率多少年变化不大,并且与发展中国家同行相比差别也不大,但他们的工资为什么也会随着物质生产部门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断增加,其大大高于穷国同行的劳动力价值是从哪里来的,是源于自身劳动的创造,还是来自全社会创造的价值的平均分配?很多人认为是来自全社会创造价值的平均分配,其实不然。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按照社会分工从事劳动,为社会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各部门之间的交换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各部门商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各部门劳动生产率,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