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民收入再分配环节中税收的调节作用和地位
税收调节居民收入作用探讨

税收调节居民收入作用探讨税收是政府通过征收和调节的方式对居民和企业财产进行征收的一种行为,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税收的调节作用可以使国民经济有序运行,促进经济增长,也可以实现社会公平和资源配置的效率。
本文旨在探讨税收对居民收入的调节作用。
税收可以通过收入再分配来调节居民收入。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收入差距的拉大导致社会贫富分化,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政府可以借助税收手段对高收入群体加以适当征税,而通过适度减免税收的方式对低收入群体进行收入再分配,以达到收入平等的目标。
税收的再分配特别是对于底层贫困人口的再分配可以缓解贫困和不平等问题,提高社会整体福利。
税收还可以通过税基和税率的调节来调节居民收入。
税基是指纳税的对象和范围,税率则是指纳税的比例和数额。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税基和税率来实现对不同群体的收入差异进行调节。
对于高收入人群可以提高税率,对于低收入人群可以降低税率,从而实现对收入差距的调节。
政府还可以通过设立不同的税种和抵扣条款来调节收入差距。
税收还可以通过税收支出和投资来调节居民收入。
税收收入一般用于政府的支出和投资,政府的支出可以带动居民的消费需求,从而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政府的投资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税收的调节作用不仅体现在税收的征收方面,还体现在税收的支出和投资方面。
税收还可以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来调节居民收入。
税收可以通过影响经济主体的预期收益,激励经济主体增加投资和生产,进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实现税收的调节作用。
税收的调节作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税收的征收和调节会影响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经济失衡。
税收的调节作用受到政府行为和政策的制约,政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节税收政策,才能实现税收的调节作用。
税收的调节作用还受到居民的主观意识和行为的影响,居民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和动机对税收政策作出应对和调整,从而影响税收的调节作用。
税收在收入分配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

税收在收入分配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一、本文概述税收作为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对于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深入研究税收在收入分配中的功能与机制,对于优化税收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对税收与收入分配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明确了税收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机理。
接着,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税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特别是在税收政策设计、税种结构、税率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如何通过税收政策的优化调整,提高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这包括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推进财产税改革、加强税收征管等方面。
同时,本文还对国际上成功的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案例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的税收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提出了加强税收政策与社会政策协同、构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等建议,旨在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政策支持和理论依据。
通过对税收在收入分配中的功能与机制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税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指导,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税收与收入分配的基本理论税收与收入分配是经济学中的重要议题,其关系密切且复杂。
在探讨税收在收入分配中的功能与机制时,我们需要首先理解税收与收入分配的基本理论。
税收是现代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和提供公共服务而对居民和企业征收的一种无偿性质的强制性支付。
它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收入分配格局。
税收的再分配功能是指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的机制,将社会财富从一部分社会成员转移到另一部分社会成员,从而实现收入的再分配。
累进税制是实现这一功能的重要工具,通过对高收入者征收较高税率,而对低收入者征收较低税率或免税,减少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税收政策会影响个人的劳动供给决策。
例如,如果个人所得税率较高,可能会降低个人工作的激励,从而影响劳动供给。
税收对国民收入分配的调控作用分析

税收对国民收入分配的调控作用分析内容摘要:税收作为政府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对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具有独特作用。
基于公平收入分配的视角,如何在国民收入的三次分配中,充分发挥税收的积极作用,使其切实、有效地对国民收入分配差距予以调控,是我国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
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国民收入三次分配税收调控十七大报告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当前,在民生问题越来越被全社会广泛关注、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悬殊的今天,如何实现公平收入分配,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我国国民收入的三次分配在国民收入分配的三个层次中,一次分配是原始分配;二次分配是对一次分配的调整,以政府调节来弥补市场分配的不足;第三次分配则是对二次分配的补充,以民间捐赠来弥补政府调节的不足。
在我国,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主要是在物质生产领域,按生产要素分配,市场起主导作用。
经过这次分配得到的收入,也称原始收入。
而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则是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手段来完成的,旨在通过税收实现“抽肥”,通过公共财政支出实现“补瘦”,用以暗补穷人,形成富人纳税养国家,国家财政支出暗补穷人的稳定三角结构,从而实现富人和穷人在分配上的相对公平。
第三次分配则是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通过个人自愿捐赠而进行的分配。
在西方国家,除了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之外,慈善公益事业也较为发达。
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的捐助,许多富人的财产被直接或间接地转移到了穷人手中,客观上起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作用。
由于第三次分配是人们自觉自愿的一种捐赠,它不仅带来经济的影响,而且还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与政治影响,因而发挥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无法替代的作用。
税收调节居民收入作用探讨

税收调节居民收入作用探讨税收调节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经济主体的收入、支出、财产等实行税收政策,调节社会经济活动,达到稳定经济增长、平衡社会资源分配的目的。
其中,税收调节居民收入是税收政策影响力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之一。
本文将从税收调节居民收入的概念、作用、特点等方面展开探讨。
税收调节居民收入是指利用税收政策影响居民收入的变化,通过税制改革、税收减免、税收红利等方式,调节和控制居民的收入和支出状态,从而达到宏观调节经济的目的。
税收政策通过税负的变化,改变居民的收支比例,使一部分人的收入减少,另一部分人的收入增加,从而实现收入再分配的目的。
1. 调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可以调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于高收入群体采取超额税收或者递进税收政策,可以减少其收入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进行有序的再分配;对于低收入群体采取免税或者减税政策,增加其收入,改善其生活水平。
2. 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可以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即通过税收政策调节居民收入和支出的比例,控制社会总体支出水平,从而达到财政收支平衡的目的。
如果国家出现财政困难,就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减轻居民的财政负担,促进经济发展,达到财政收支平衡。
3. 实现收入再分配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可以实现收入再分配,即根据国家经济目标和社会公义原则,通过税收政策实现从高收入群体向低收入群体的再分配,以达到社会公正的目的。
税收政策调节收入的再分配,有利于平衡资源分配,缓解贫富差距,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和权利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 改变收支比例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可以改变收支比例,通过税率、税种、税收征收方式等方式,支配居民生产活动的消费、投资、蓄储行为,达到促进或调节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2. 具有强制性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具有强制性,是国家政策的强制性执行,对于不遵循税收政策的个人和机构,国家将依法予以处罚和制裁,保障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实施。
3. 有时效性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具有时效性,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税收政策需要随时调整和适应,以达到更好的调控效果。
浅议居民收入分配的税收调节作用

浅议居民收入分配的税收调节作用摘要:收入分配问题是即将召开的十八大的第一议题,凭借何种手段调节也是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文从税收本身具有公平性出发,讨论了在初次分配没有达到社会公平的目标后,必须积极发挥税收调控的作用,并且税收有能力通过多层次、多环节的调控实现最终的社会公平。
关键词:税收;公平;收入分配收入分配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并且都会遇到的问题,也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各个社会阶层最为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
造成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合理的因素又有不合理的因素。
现实中,由合理因素(自然条件和市场竞争)造成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同和接受,但由非合理因素造成的收入分配差距就需要政府从制度层面通过调节来避免。
就调节而言,收入分配又有其特殊性,它一方面要求市场法则和市场机制对其进行促进效率的调节,另一方面市场法则和市场机制对其公平性(结果公平)方面的调节却是失灵的,即便是有了公平的竞争机制,也不可能将全体社会成员都拉回到同一起跑线上重新竞争,因此,市场对已经形成的财富差距的事实无法改变,这就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干预、调节。
总之,公平收入分配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了政府的头上,而税收政策是政府进行调节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就是要充分发挥税收调控的调节作用,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公平性。
1 税收与分配公平1.1 公平的要求公平的内涵是公正、平等。
税收影响收入分配公平的基本机制是通过对不同收入水平的个人和不同种类的收入采取不同环节和不同的税负政策,从而使个人最终可支配的税后所得产生规模(总量)和结构的变动,以实现收入分配的结果(最终)公平。
从经济学意义上,公平分为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税收公平原则对实现结果公平考虑的较多,具体可分为横向公平原则和纵向公平原则。
税收的横向公平是指处境相同的纳税人(单位或自然人),政府课税应同等对待。
换而言之,如果在征税前两个纳税人具有相同的福利水平,征税之后他们的福利水平也应是相同的。
税收与收入再分配

税收与收入再分配税收是一种由政府征收的强制性财政收入,用于支持国家运作并推动经济发展。
同时,税收也是一种政府实施再分配政策、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税收与收入再分配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
一、税收对收入再分配的作用首先,税收可以有效实施财富再分配。
通过对高收入人群征收更高的税率,政府可以收取更多的税收来筹集公共财政资金,用于改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提供。
这使得社会资源可以更加合理地分配到底层和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
其次,税收可以减轻收入分配不均问题。
在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不均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过课税政策,政府可以从高收入者手中获取财富,然后再通过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等途径将该财富重新分配给低收入者,减少收入差距。
最后,税收还可以实现地区发展的再分配。
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严重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调整,对发达地区适当增加税负,然后将所得的税收用于补贴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等领域,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二、税收与收入再分配的相关策略税收与收入再分配之间的关系密切,需要政府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来实现收入再分配的目标。
首先,适度增加高收入者的税负。
高收入者往往能够更容易地积累财富,形成财富差距。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高收入者的税负,例如征收高额所得税,以实现资源再分配的目的。
其次,加强对企业的税收管控。
企业是社会财富的重要创造者,也是影响收入再分配的主要因素之一。
政府可以通过改革企业所得税制度,提高对企业收入的征税比例,遏制过度集中财富的趋势。
另外,完善财产税制度也是一种有效的再分配策略。
财产税是一种直接针对财富进行征收的税种,通过对财富阶层征收财产税,政府可以减轻财富差距,促进收入再分配。
此外,应合理运用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可以鼓励企业投资扩大生产,带动就业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对低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减免或免税,进一步减轻低收入者的税负,促进社会公平。
税收在国民收入中的作用

税收在国民收入中的作用国民收入是指各生产部门新创造的价值,国民收入的分过程,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用权力进行转移,构成各部门和个人的最终收入,用以购买商品和劳务,形成国民收入的最终使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也相应发生了改变,突出表现为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的增长速度很不协调。
根据统计资料,1988年政府、企业、个人所得税比例分别为17.3%、14.15%、67.25%,与1978年相比,政府所得比例下降了16.6%,企业和居民所得比例分别提高了3.04%、12.25%。
由此可见,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已显而易见。
但是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甚至开始妨碍市场化的改革和未来经济的增长。
居民收入差距出现了群体性收入差距问题,无论在农村、城市的内部,还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都在不断扩大,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
税收在国民收入中的作用主要有:税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大规模地介入GDP分配过程的最重要手段。
(一)税收在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重要作用,在初次分配过程中,分配是在各生产单位内部进行的,但政府征收的生产税却有双重职能,一方面,政府获得的生产税来自于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要素收入,可以理解为政府为企业提供了社会资本,生产税是社会资本的报酬;利益方面,生产税是初次分配过程中政府唯一的调控手段。
它主要包括营业税、增值税、关税、特殊货物税等。
在此环节中,税收主要应该发挥其中性原则,实现税收的横向公平、在再分配过程中,政府主要依靠收入税来进行税收分配,形成政府的主要转移收入。
在此环节中,税收主要发挥其非中性原则,实现税收的纵向公平。
(二)不同的水中有着不同的作用功效、作用方式和作用传导机制。
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中,税收天然的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各种有利条件。
几乎所有的税种,都可起到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作用。
首先,通过征收属于直接税系列、带有累进性质的所得税和财产税,政府可以把高收入者一部分收入集中起来,并通过转移支付再分配给那些低收入着和需要救助的群体。
税收与收入再分配

税收与收入再分配一、引言税收是一种政府强加于个人和企业的财政征收制度,旨在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满足国家的财政需求。
税收收入再分配是一个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通过重新分配财富,可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税收和收入再分配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
二、税收对收入再分配的作用1. 资源再分配税收收入可以用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
这些服务的提供能够帮助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实现资源的再分配,让更多人能够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果实。
2. 社会公平税收制度可以通过税率的差异和税收政策的调整来实现社会公平。
对于高收入者征收较高的税率,对于低收入者给予相应的减免,可以缩小收入差距,减少财富不平等。
3. 打击非法经济活动通过征收税收,政府可以收集信息并监管经济活动,打击非法行为,提高社会经济秩序。
这有助于保障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税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 激励经济增长合理的税收制度可以提供稳定的财政资源,支持公共服务的提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此外,适当的税收可以激励个人和企业的努力工作和投资,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2. 影响个人和企业行为税收政策对个人和企业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例如,对高消费品征收较高的消费税率可以降低对这些商品的需求,从而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
此外,通过减税措施鼓励创新和投资,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3.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税收政策还可以通过调整税率和税收优惠政策来引导经济结构的调整。
例如,对环保产业征税较低,可以鼓励企业投资绿色技术,推动经济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四、税收与收入再分配的挑战与改进1. 负担不均衡税收制度可能存在财富分配不均衡的问题,高收入者所承担的税收负担较低,而低收入者则承担较高的税收压力。
这可能导致财富的进一步集中,加剧社会贫富差距。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适当调整税率以及提供相应的财务援助和减免措施来实现更公平的负担分配。
如何理解税收的调节作用

如何理解税收的调节作用如何理解税收的调节作用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方式。
它体现了国家与纳税人在征收、纳税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种特殊关系,是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马克思指出:“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
”“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
恩格斯指出:“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
”19世纪美国法官霍尔姆斯说:“税收是我们为文明社会付出的代价。
”这些都说明了税收对于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文明的重要作用.税收的职能和作用是税收职能本质的具体体现。
税收管理权限包括哪些税收管理权限主要包括:1、税收政策的决策权:指国家税收政策的制定、修订的权力;2、税法的制定和颁布权:指各种税收法规的制定、颁布、修改等权力;3、税法的实施和解释权:指实施税收法规,开展征收管理,以及对税法内容进行解释的权力;4、税种的开征与停征决定权:指决定开征什么税种,停征什么税种,何时开征、何时停征的权力;5、税目的增减和税率的调整权:指对税法中原有的税目进行增减和对原有税率调高、调低的权力;6、减税免税的确定权:指审批、确定减税免税数额、幅度、期限等权力。
税收贡献是什么从数理概念上讲,税收贡献是纳税人缴纳的税款与其占用的资产总额的比例关系。
以精细化管理思维管理税收,以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经济思想看税收经济关系,论税收贡献的大小就必须参考纳税人占用社会资源的情况,要明确纳税人的税收贡献是在占用了多少资源的条件下创造的。
国家为什么征税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能保证收人的稳定同时,税收的征收十分广泛,能从多方筹集财政收人。
税收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重要形式,国家通过税种的设置以及在税目、税率、加成征收或减免税等方面的规定,可以调节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税收调节居民收入作用探讨

税收调节居民收入作用探讨税收是国家调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可以改变社会财富分配的格局,还可以影响个人和家庭的收入水平。
本文将通过探讨税收对居民收入的调节作用,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实施的效果,从而深入理解税收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税收可以通过调整税率来实现对居民收入的调节作用。
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个人和家庭的收入水平。
当税率较高时,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减少,财务压力增大,消费能力下降。
反之,税率较低时,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能力相应提高。
税率的调整可以通过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来调节居民收入。
税收还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档次,实现对不同收入群体的调节。
通过增加高收入群体的税负,减少低收入人群的税负,可以促使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实现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税收可以通过税收政策的制定来实现对居民收入的调节作用。
税收政策的设计可以针对不同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需求,实现对居民收入的有目的的调控。
在经济增长疲软时,可以通过减税政策来鼓励居民消费和投资,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相反,在通胀压力较大时,可以通过增税政策来抑制居民的消费需求,控制通货膨胀。
税收政策的灵活调节也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和减免来调节特定行业和地区的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税收对居民收入的调节作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税收制度的稳定与合理性对于税收调节的效果至关重要。
只有建立起具有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税收制度,才能实现对居民收入的有效调节。
税收政策的目标和手段需要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
如果税收政策与经济环境不匹配,就会出现调节效果不佳的问题。
税收政策的执行效果和宣传力度也对居民收入的调节作用有重要影响。
只有税收政策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和广泛宣传,才能引导居民按照政策导向调整消费行为。
税收调节居民收入作用探讨

税收调节居民收入作用探讨税收可以调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差距的拉大是不可避免的。
一些人因为自身能力、教育背景等因素,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和高薪岗位,从而获得较高的收入;而一些人受限于种种原因,只能从事低薪工作,收入较低。
税收可以通过对不同收入阶层征收不同税率,调节收入差距,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具体而言,税收可以通过征收高额所得税,对高收入人群进行收入再分配,减少他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收入差距。
税收还可以通过对低收入人群实施减免税政策,提高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减少收入差距。
这种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差距的方式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的原则。
税收可以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
税收对居民的消费行为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一方面,税收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能力,高税收会减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导致消费减少;低税收则能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促进消费增加。
税收还可以通过调整特定商品和服务的税率,影响居民对这些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从而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
举例来说,国家可以将对环保产品征收较低的税率,鼓励居民购买和使用环保产品;而对高污染和高能耗产品征收较高的税率,限制居民对这些产品的需求,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同样的道理,国家还可以通过对奢侈品征收高额税费,限制高收入人群对奢侈品的购买,减少消费不平衡,促进经济发展。
税收还可以通过调节个人所得税率、资本利得税率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收入分配的结构,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速远远高于低收入人群,税收可以通过对高收入人群征收更高的个人所得税,适度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税收调节居民收入作用探讨

税收调节居民收入作用探讨税收调节是国家用税收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发展,控制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行为。
在税收调节中,居民收入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税收对居民收入的调节作用。
首先,税收可以调节居民收入的分配。
税收根据不同居民的收入水平不同,采取差别化征收的方式。
高收入人群的税率比低收入人群的税率高,因此高收入人群交纳的税金比低收入人群多。
这样就可以通过税收来实现财富的再分配,降低社会财富的不平等程度,改善低收入居民的生活。
其次,税收可以通过调整消费税率来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
例如,降低消费税率可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刺激居民消费,带动经济的发展。
反之,提高消费税率则会减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抑制消费水平,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第三,税收还可以通过调整所得税率来影响居民的收入水平。
一方面,提高所得税率可以增加国家的税收收入,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提高所得税率也可以降低高收入人群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最后,税收还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来影响居民的收入水平。
例如,对农业、教育、科技等行业或地区给予税收优惠,可以促进这些行业或地区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对企业和个人的捐赠行为也可以给予税收优惠,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提高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水平。
总之,税收调节是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
税收可以起到调节居民收入分配、调节消费水平、调节经济发展等多种作用。
国家应该根据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需要,灵活运用税收政策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
经济法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

经济法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入,收入再分配的公平性问题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
以市场经济调节为主,借助经济法手段进行收入再分配调节,是国际上许多国家的做法,更是我国经济收入分配公平性问题的必然选择。
对此,本文着重分析经济法的再分配功能,论述经济法对收入再分配調节原则,提出经济法对收入再分配调节作用。
标签:经济法;收入再分配;调节作用引言在经济法驱动之下,我国经济法调节能够在市场调节基础之上进行在调节模式。
换言之,经济法以资源公平性分配原则,能够将经济收入再次进行分配。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社会利益分配关系需要得到保障性的处理,而在此背景下,我国经济法起到作用的协调功能。
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需要对经济法的收入再分配功能进行认知,进而才能够发挥经济法的收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
一、经济法的再分配功能法律的根本性作用是对社会关系进行调节,而经济法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生成的法律,主要是调节社会经济资源合理分配,以及经济合理管理的法律。
从此角度知晓,经济法本身对经济资源分配关系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社会关系即是利益关系,涉及到一些利益分配形式:一是民主个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二是公民与国家部门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三是个体机构与权利机构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
在上述经济利益关系分配中,知晓协调个体与社会、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主要涉及到经济法与民商法。
而民商法为市场经济调节提供保障,起到规范性作用。
可见,在市场经济利益分配中,经济法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经济法具有再分配能力,能够对初次经济利益分配的局限性进行调节,进而促进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的调节模式。
二、经济法对收入再分配调节原则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法对收入再分配起到的调节性作用,并不是简单地将民法经济调节结果进行接管或者是否定,而是通过经济法对个体、社会组织、机构的经济收入进行合理干预,具体体现如下:一是在经济法对收入再分配调节中,尊重市场主体利益原则,不应随意侵占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实现经济利益公平化分配原则;二是在经济法调节收入再分配中,应遵守适当干预原则。
税收调节作用及其对国家财政的影响

稅收调节作用及其对国家财政的影响税收调节作用及其对国家财政的影响税收是现代社会国家预算财政的根本来源之一,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渠道。
税收调节作为一种政策工具,能够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税收调节的概念、税收调节的作用以及税收调节对国家财政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税收调节的概念税收调节是指国家通过对税收政策的调整和调节来达到经济和社会政策目标的手段。
它既可以通过增加税收来调节经济发展的趋势,也可以通过减少税收来促进投资和刺激消费。
税收调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它能够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
2. 税收调节的作用税收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调节经济增长。
税收政策可以通过调整买卖货物的价格来影响消费,通过减轻税收负担来鼓励企业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2)扩大消费需求。
通过降低消费税、增加个人所得税减免等方式,可以增加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提高消费水平,因此可以促进社会消费需求的增长。
(3)促进经济差别的减小。
经济不同阶层的收入差别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税收政策可以对不同阶层的收入进行不同程度的调节,使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减少。
(4)平衡收支预算。
政府税收可作为一种收入来源,它能够通过调控公共支出来平衡财政预算,从而保证国家的财政稳定。
3. 税收调节对国家财政的影响税收调节对国家财政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税收可以提高国家收入水平。
税收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通过调节税收政策,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使国家有更多的资源去提高在教育、医疗、环保等公共事业领域的投入。
(2)税收可以改变财政状况。
税收调节能够对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财政赤字的变化进行调整和平衡,从而维持国家财政稳定。
(3)税收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税收调节能够通过减轻税收负担、为企业提供税收优惠等方式来鼓励企业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4)税收可以反映社会需求。
浅谈税收在宏观调控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的作用

浅谈税收在宏观调控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的作用第一篇:浅谈税收在宏观调控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的作用浅谈税收在宏观调控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的作用一、什么是税收职能税收职能是指税收这种分配本身所固有的功能,它是指由税收本质所决定,内在于税收分配过程中的功能。
税收的这种功能可概括为财政收入职能、调节经济职能、监督反映职能。
(一)税收筹集国家财政收入的职能。
筹集国家财政收入是税收的首要职能,有的将其简称为税收的财政职能或财政收入职能。
由于税收分配是一种无偿分配,税收收入又具有及时、充裕、稳定、可靠的特点,因此,税收一直都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特别是在现代经济中,绝大多数国家的财政收入的80%以上都是通过税收筹集的。
(二)税收宏观调控的职能。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又反作用于经济。
税收对经济的反作用,反映了税收所具有的调节功能,即通常所说的税收调节职能。
它使税收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
正是由于与经济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税收才谈得上反作用于经济。
但这种反作用并不是被动的、消极的。
只有认识、掌握了税收与经济之间的内在规律,认清了税收调控的作用机理,才完全可以运用税收手段来调控经济,实现预定的政策目标。
二、税收在宏观调控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的作用(一)税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根据税收调控所涉及的范围的不同,税收宏观调控政策可分为总量政策和结构政策。
税收总量政策旨在通过调节宏观税负来影响宏观经济总量,这类政策通常有:高(重)税政策、低(轻)税政策;增税政策、减税政策;扩张性税收政策、紧缩性税收政策、中性税收政策等。
税收结构政策则是通过有条件的税负差别对待来影响经济,以实现结构性调整,这类政策主要通过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来实现。
不过,税收总量政策与税收结构政策所产生的调控作用是不同的。
税收总量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稳定经济增长方面:当经济增长过快、过热,出现通货膨胀时,通过提高宏观税负,实施紧缩型税收政策,以控制物价上涨水平,促进经济稳步增长;反之,当经济出现衰退;失业率过高时,通过各种减税措施实施扩张性税收政策,以刺激经济的发展,扩大就业。
税收调节居民收入作用探讨

税收调节居民收入作用探讨税收是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之一,通过税收调节可以影响居民的收入水平。
税收的调节作用对于社会的均衡发展和居民的收入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税收对居民收入的调节作用,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
1. 财政收入再分配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通过税收征收再分配,可以实现富人向穷人的再分配,从而调节收入差距,促进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发展。
2. 促进经济发展税收政策可以通过减税和税收优惠政策来鼓励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3. 调节收入差距通过税收政策,可以对不同收入群体实施不同的税率和税收优惠政策,从而减少收入差距,促进收入的公平分配。
4. 促进消费升级税收政策可以通过提高奢侈品和高消费品的税率,鼓励居民进行理性消费和生活方式调整,从而促进消费升级和改善生活质量。
二、税收调节居民收入的影响因素税收对居民收入的调节作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税收政策、居民收入状况、经济环境和社会政策等因素。
1. 税收政策税收政策的制定对于居民收入的调节作用至关重要。
不同的税收政策会对居民的收入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个人所得税率的调整、税收优惠政策的推行等,都会对居民的收入产生重要影响。
2. 居民收入状况居民的收入状况是税收调节作用的重要影响因素。
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受到税收政策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高收入者受到的税收影响可能会更大,而低收入者受到的影响较小。
3.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对税收调节作用也有重要影响。
经济的繁荣与不景气会影响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影响税收政策的实施和效果。
4. 社会政策社会政策也会对税收调节居民收入产生影响,例如社会福利政策、就业政策等都会对居民的收入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三、税收调节居民收入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税收调节居民收入的作用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税收调节居民收入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完善税收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税收政策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以适应居民收入状况的变化。
税收调节居民收入作用探讨

税收调节居民收入作用探讨税收是政府通过征收和使用税款来调节国民经济的手段之一。
它不仅可以为政府提供财政收入,而且还可以通过调节居民收入,对经济实现内外部平衡、社会公平和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作用。
本文将从税收调节居民收入的角度进行探讨。
税收可以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衡。
在市场经济中,贫富差距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
税收可以通过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等方式,对高收入者进行高税收,从而实现财富再分配,减少贫富差距,达到社会公平。
对高收入者征收高额所得税,对富人的遗产进行高额遗产税,可以减少贫富差距,缩小社会不平等。
税收可以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来改善居民收入水平。
政府通过征收税款,可以提供教育、医疗、交通、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这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提供,可以提高居民的生产能力和生活质量,从而间接地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在教育领域建设学校、提供教育资源,可以提高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技能,增加其就业机会和收入。
税收可以通过调控居民消费行为,影响居民的收入水平。
政府通过征收消费税、关税等税项,可以提高商品价格,降低消费需求,从而引导居民减少不必要的消费支出,增加储蓄和投资,间接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政府对高档奢侈品征收高额消费税,可以引导居民减少奢侈品消费,增加储蓄,促进经济发展。
税收可以通过鼓励创新和企业发展,提高居民的收入。
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费、提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创新和企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居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政府可以对新兴产业征收较低的税费,对创新企业提供税收减免政策,鼓励创新和企业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的收入来源。
税收在调节居民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影响居民消费行为、鼓励创新和企业发展等方式,税收可以实现社会公平,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在实践中,政府应根据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制定合理的税制和税收政策,以达到税收调节居民收入的积极效果。
如何看待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控作用

如何看待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控作用作者:王丽芝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8年第08期【摘要】2018年两会提出“让收入分配顺民心”,将利用税收进行重点调节年收入12万元以上的人群。
作为调节手段之一的税收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真的起到关键性作用吗?当前的税收制度是否足够完善并最大化发挥税收的调控作用?论文将从收入差距的来源、调节必要性出发,分析我国税收调控收入分配的效果。
【Abstract】 In 2018, the annual NPC and CPPCC sessions proposed that "income distribution should be kept in line with the people's hearts," and that tax revenue would be used to focus on regulating the population earning more than 120000 yuan per year. As a means of regulation, does tax really play a key role in narrowing the income gap? Is the current tax system adequate enough to maximize the regulatory role of tax? Starting from the source of income gap and the necessity of regulation, the paper will analyze the effect of tax on regulating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in China.【关键词】收入差距;税收调控;税制改革【Keywords】income disparity; tax regulation; tax reform【中图分类号】F81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8)08-0055-021 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当前我国收入差距相差极大,贫富分化极其严重。
如何看待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控作用

如何看待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控作用作者:王丽芝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中下旬刊》 2018年第8期【摘要】2018年两会提出“让收入分配顺民心”,将利用税收进行重点调节年收入 12万元以上的人群。
作为调节手段之一的税收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真的起到关键性作用吗?当前的税收制度是否足够完善并最大化发挥税收的调控作用?论文将从收入差距的来源、调节必要性出发,分析我国税收调控收入分配的效果。
【关键词】收入差距;税收调控;税制改革【中图分类号】 F81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8)08-0055-021 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当前我国收入差距相差极大,贫富分化极其严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 年数额为0.465 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已经超过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可见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的问题亟待解决。
要找到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就要从收入差距形成的源头上去找。
收入差距形成的因素包括禀赋差异,制度因素,体制因素和法制因素。
淤禀赋因素:每个人先天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会有一定差异。
在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下,由于先天差异和家庭压力差异,必然产生收入差距。
因此国家对这部分合法收入进行调节, 是十分有必要的。
于制度因素:由于资本和垄断行业的兴起,我国分配制度受到强烈冲击,资本增值成为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致资本收益与劳动收益差距逐渐扩大的现象。
盂体制因素:目前我国财税体制建设方面还存在有一定的漏洞,财政支出结构不甚合理,行政管理支出比重过高,而调节收入分配的公共服务支出比重过低;财政收入上,税收间接税比重过高。
其次,我国社保体制尚不健全,且公共服务地区行业差异大,不利于收入分配合理化。
榆法制因素:在法制不健全的背景下,我国存在大量的灰色收入。
“灰色收入”的主要来源包括:腐败和寻租行为;公共资金、公共资源的流失和不合理配置;土地收益分配不当;垄断性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超常收入。
税收在国民收入分配过程中的作用

税收经济学作业论税收在国民收入分配过程中的作用内容提要:收入分配是宏观经济运行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环节,“承上”是指它与生产相联,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最终成果;“启下”是指它引发并左右着消费和投资,是收入使用的前提,并对下一轮的经济循环起着决定作用。
而税收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在调整分配关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定的收入分配关系确定了相应的利益群体及相互联系,一定时期的收入分配格局也必然反映现实的经济利益关系。
本文在研究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各利益主体之间分配格局的基础上,分析了税收在国民收入分配过程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总体描述国民收入主体分配格局是指国民收入在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之间的分布。
研究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就是通过考察国民收入分配过程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不同的收入流转渠道和数量及体现出的各收入主体间的关系,以分析分配格局产生的原因国民收入分配过程包含不同的环节和阶段,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相应地,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也可以划分为初次分配格局和再分配格局(最终收入格局)。
其中,初次分配是对生产经营成果即增加值的直接分配,政府主要得到生产税净额,企业主要得到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居民主要得到劳动报酬,同时各利益主体又通过提供资产参与其他单位生产而获得财产收入(包括地租、利息、红利等)。
这个环节属于微观分配环节。
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初次分配格局,政府、企业和居民分别得到各自的原始收入。
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原始收入的获得者通过多种形式、多个环节从其他收入主体那里获得一部分转移性收入,同时也要将初次分配收入的一部分转移出去,包括收入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从而完成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各收入主体获得可支配收入,形成再分配格局。
最终分配格局是各收入主体掌握的真实可用的收入份额,能够最充分、最准确地代表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国民收入分配状况,也是研究分析的重点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研究・
论国民收入再分配环节中税收的调节作用和地位
王金明
(兰州市地税局,甘肃 兰州 730030)
收稿日期:2004-03-11[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3)05-0134-01
国民收入分配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它既要求公平,又要兼顾效率。
税收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体系中毫无疑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1.税收分配在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的定位国民收入分配是由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三个层面共同组成的复杂的系统和过程。
众所周知,公平与效率是经济学中一对十分古老而又难以调和的矛盾,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所面临的最现实的障碍和问题,并且还是收入分配中难以协调的目标。
在国民收入三个分配层次中,各分配层次的作用空间,对公平目标的追求不同,决定了税收分配政策,在三个分配层次中的目标,作用各异,绝不能相互取代。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也随之不断扩大。
据测算,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1996年为0.424,1997年为0.425,1998年为0.456,1999年为0.457,2000年为0.458。
这表明我国现阶段的居民收入差距已经进入国际公认的绝对不均等区间,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极其复杂,其中有政策导向即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也有我国在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特有的因素。
但无论其成因如何,收入分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也是影响我国政局稳定的不利因素。
在我国现阶段,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需要采取以下两个层次的政策措施。
一是在初次分配环节调节收入以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包括教育、卫生、体育等初始条件的均等化,加快农村和农业发展,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加强法制建设,调节倾斜性的经济政策等等。
二是在再分配环节实现社会公平,主要有税收调节和转移支付两大手段。
可以说税收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现阶段,为了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一方面要逐步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的税收率,另一方面要逐步提高直接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同时要
加强税收征管,有效控制税收流失。
2.税收分配在国民收入再分配环节的作用和地位
在国民收入再分配即经济活动之外的分配领域,政府是收入分配的主体,按照政治上的公平原则进行分配,即国家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收入与财富的分配,达到社会分配的目标。
在此,政府税收分配的定位,是借助于税收非中性原则的实施和效用,实现税收的纵向公平,与政府分配的社会目标保持一致。
收入分配差别既是市场效率的源泉和动力,也是市场效率的结果。
但收入分配差别过大,既有悖社会公平,也同样损害市场效率。
必须由政府在经济活动之外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进行有效的宏观调节,弥补社会公平的“市场失灵”。
税收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国民收入再分配领域理当承担起干预、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重任。
实施所得税、财产税等非中性的税收政策,对收入分配结果、收入的使用、收入的财富积累与转让等进行全面调节,使具有不同负担能力的纳税人能够合理负担税收,即实现税收的纵向公平,满足社会的公平需求和政府的社会公平目标。
当然,税收的再分配政策还应当注意避免把社会公平绝对化,收入的绝对公平同样会损害效率。
贯彻税收的社会公平原则,要把握好收入差距的控制的合理界限,尽量使社会公平对效率的损害减至最低。
3.重构税收分配调节机制,实现居民收入分配合理化3.1 规范个人所得税制,强化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力度,有效调节个人的收入分配。
3.1.1 规范个人所得税制。
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把定率和定额相结合的扣除法改为当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因素扣除法”,充分体现支付能力原则,使高收者多纳税。
调整免征额和税率,增加税率档次,对劳动所得、资本所得、偶然所得区别对待。
改革税前费用扣除办法,费用扣除要综合考虑纳税人的自然状况。
3.1.2 强化对高收入阶层的个人所
(下转第74页) 2004年 第3期兰 州 学 刊
No.3 2004 总第138期
Lan zhou xue kan G eneral.No.138
的小团体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就是这种观念的体现。
这种狭隘的集体主义,也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爱国主义和全球化伦理相对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在社会主体之外形成了个人主体,而且人们的社会联系和交往范围也超越血缘、地缘、职缘的限制,达到了整个国家和整个世界,从而使人们的集体观也超越了那些狭隘的群体,达到了国家和全球。
以此为基础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就要求人们坚持爱国主义,坚持全球伦理。
它要求人们不仅要爱家、爱岗,更要爱国;不仅要遵守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更要遵守社会公德;不仅要对国人讲道德,而且要对一切外国人讲道德。
3.传统集体主义是缺乏“守法”规范的与法分离的集体主义
在自然经济和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由于人们生产和交往局限于血缘、地缘、职缘关系为基础的狭隘群体,人们的生存状态较多取决于他所在的群体,而较少依赖于国家,因此人们这时较多关注和遵守的就是群体内的秩序,而对国家的法规不仅不太关注,而且是否履行也取决于群体利益和态度。
而这种群体内的关系,是一种人格化的关系;这种群体秩序的维护,依靠群体成员的习惯、道德及领导者的威信就可以,而无需刚性法规作保障。
与此相适应,“守法”就不是人们必须遵守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传统的集体主义道德观和价值观就与法律相分离。
这种与法分离的集体主义,必然否定法律的权威,导致对法律的否定和践踏。
在传统集体主义的观念中,人们为了某种道德理念的实现,既可以守法,也允许违法。
儒家认为,为了行孝,可以“子为父隐”[2]、“背法匿父”、“为父复仇”[3];为了仁义,君主可以“法外开恩”,臣民可以“诛不仁”、“放伐暴君”[4]。
文化大革命中,道德与法更是到了对立的程度,种种违法行为都是在正义、理想的名义下进行的,“造反有理”、“守法反动”成为一部分人所奉行的价值理念。
当代中国人“守法”意识缺乏,也与这种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不无关系。
这种与法分离的集体主义,也与现代社会肯定和突出法的价值要求相对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们社会联系不是表现为一种人格化的关系[5],而是表现为一种非人格化的物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正常运行,则需靠非人格化的刚性法规来保障。
因而市场经济只能是法制经济,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国家只能是法治国家。
与法制经济、法治国家相适应,“合法”、“守法”就成为现代社会基础性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6]。
现代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要求,“守法”应该是个人追求自己利益和价值的标准,是坚持爱国主义和全球伦理的首要体现,是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和统一的基础。
就像社会从传统发展到现代一样,集体主义也应从传统发展到现代。
我们现在倡导和建立的集体主义不应该是传统集体主义,而应该是现代集体主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M].人民出版社,1988年,65.
[2]论语・子路.
[3]盂子・尽心.
[4]孟子・离娄下.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9-90.
[6]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责任编辑:韩晓东〕
(上接第134页)得税的征收管理。
普遍推行自行申报制度,建立源泉扣缴和自行申报相结合的纳税模式。
建立高收入者的专门档案,纳入规范管理,及时追踪其经济活动和收入情况,实行重点监督管理,加大征缴力度。
3.2 研究开征遗产税和赠予税,调节高收入者的财富水平,弱化财富在高收入阶层的累积效应。
3.3 开征社会保障税,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机制,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存权。
应将目前由地方税务部门替政府征收的社会保险基金、养老保险基金改为社会保障税,一方面增强征管力度,另一方面,提升社会保障资金征缴的执法依据。
3.4 开征证券交易税,完善个人资本利得税和利息税,征税范围要由二级市场扩大到一级发行市场。
以公平为目标,完善资本利得税。
3.5 完善消费税。
对一般只有高收入阶层才能消费的项目,要适时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必要时可在现有税制结构中,在消费环节再设置一道消费税,尤其是对收入弹性大于1的高档商品实行高税率。
对过时的高消费及时申请退出消费税征税范围。
3.6 尽快研究出台鼓励个人投资的优惠政策和鼓励高收入者向各种公益、慈善事业提供援助的税收减免政策,调节过高收入。
3.7 健全税收法制,全面强化税收征管,保障税收分配调节机制的实现。
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税收法律体系,为依法治税提供有力的法律保证。
建立健全现代化的税收管征体系,提高征管效率,堵塞税收漏洞。
增强税收执法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8 加快农村税费改革进程,规范分配秩序,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制定收费法,对政府收费进行行为约束,保障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
〔责任编辑:王望〕
47兰 州 学 刊总第1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