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城出土文书中的记数符号初探
黑水城所出元代礼仪祭祀文书初探
黑水城所出元代礼仪祭祀文书初探汇报人:2024-01-11•引言•元代礼仪祭祀文书的发现与整理目录•元代礼仪祭祀文书的文化内涵•元代礼仪祭祀文书的历史意义•结论01引言背景黑水城遗址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是元代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之一。
自20世纪初发现以来,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元代礼仪祭祀文书尤为引人注目。
这些文书对于研究元代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通过对黑水城所出元代礼仪祭祀文书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元代社会的礼仪制度、政治体制、宗教信仰等方面,进一步揭示元代文化的独特性和多元性,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提供重要参考。
研究背景与意义本研究旨在系统整理和分析黑水城所出元代礼仪祭祀文书,探究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为元代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目的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图像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文书进行分类整理、内容解读和艺术鉴赏。
同时,结合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对文书反映的历史事件、人物活动和社会风貌进行深入剖析。
方法研究目的和方法02元代礼仪祭祀文书的发现与整理20世纪初,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在此进行了挖掘,发现了大量元代文献和文物,其中就包括礼仪祭祀文书。
这些文书对于研究元代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黑水城遗址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是丝绸之路北线上的重要古城遗址。
黑水城遗址的发现与挖掘黑水城出土的元代礼仪祭祀文书数量庞大,涉及多个领域。
经过学者们的整理和分类,这些文书被分为祭祀仪式、宫廷礼仪、民间习俗等多个方面。
通过这些文书,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元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和祭祀文化。
元代礼仪祭祀文书的整理与分类元代礼仪祭祀文书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通过研究这些文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元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元代礼仪祭祀文书的特点与价值这些文书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这些文书也是研究元代文学、艺术和语言的重要资料,对于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於黑水城的两件西夏文书
关於黑水城的两件西夏文书
聂鸿音
【期刊名称】《中华文史论丛》
【年(卷),期】2001(000)063
【摘要】本文讨论的这两件西夏文书於1909年在内蒙古额济纳旗的黑水城遣址出土,现藏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的西夏学界习惯上称它们为“黑水守将告近禀帖”和“黑水副将上书”。
两件文书分别写成於西夏献宗乾定申年(1224)七月和乾定酉年(1225)二月,为我们提供了西夏覆亡前夕调任官员和招诱边民方面的实例。
【总页数】14页(P133-146)
【作者】聂鸿音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5
【相关文献】
1.黑水城出土西夏文契约文书之习惯法研究 [J], 韩树伟
2.西夏末期黑水城的状况——从两件西夏文文书谈起 [J], 佐藤贵保;冯培红;王蕾
3.“西夏乾祐二年(1171)黑水城般驮、脚户运输文契”——汉文文书与西夏交通运输 [J], 张多勇;李并成;戴晓刚
4.《英藏黑水城文献》漏刊的两件西夏文献考释 [J], 马万梅
5.俄藏黑水城西夏汉文材植文书的分类整理——西夏乾祐年间材植文书再研究之三[J], 孙继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水城出土夏金榷场贸易文书研究
黑水城出土夏金榷场贸易文书研究杨富学陈爱峰中国史研究200902内容提要:在黑水城出土西夏文献中,有15件特别重要的汉文文书,反映了西夏对外贸易问题,填补了史书记载的空白。
这些文书均剥离自西夏文佛经刻本《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封套裱纸,但由于刊布较晚,尚未引起史学界应有的关注。
本文在全面校录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指出其年代应为西夏仁宗大庆三年(1142),性质为西夏南边榷场使处理对金朝榷场贸易事务的文书。
西夏与金贸易货物种类繁多,以丝毛织品居多,此外还有食用品和书写用品等。
在西夏与金朝的榷场贸易中,西凉府和镇夷郡是重要的货物供应地。
南边榷场使应即西夏文《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的卓啰边中转运司使,同时又兼任榷场货物集散地凉州的“榷货”之职,既负责榷场货物的筹备,同时又负责榷来之货物在河西等地的分发。
关键词:西夏金朝文书贸易历史一序说西夏是党项族以宁夏银川为中心建立的封建王朝。
其统治范围东起陕西省榆林地区的黄河之滨,西至甘肃省敦煌市西的小方盘古城,南抵宁夏海原县高崖乡草场古城,北控中蒙边界一带,包括今宁夏、甘肃河西走廊、陕西北部及内蒙古的西部及洞套地区,幅员辽阔。
党项本为游牧民族,经济并不发达。
李继迁时占领了宋的灵州(宁夏灵武市)和兴庆(今宁夏银川)等地,又向西占领了河西走廊地区。
这些地区适宜种植蔬菜、水果和粮食,五谷丰饶。
党项人长期与汉人杂居,从当地汉人那里逐步学会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西夏经济的发展。
“耕稼之事,略与汉同。
”①西夏与周边地区保持着密切的商贸关系。
在和平时期,西夏与宋、辽、金诸政权间贡使往来频繁、榷场贸易兴盛;在战争状态下,北宋为迫使西夏就范,惯用的手段____________________①[清]吴广成撰,龚世俊等校注:《西夏书事棱证》卷一一,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186页之一就是使用经济制裁,如停止使节往来,关闭榷场,甚至不许他国商人经由西夏人宋贸易。
俄藏黑水城2822号文书《杂集时要用字》疑难字词校补
》
疑 难字 词 的 考 释上用 力 甚 勤
。
在 挖 掘 字形 来 源
,
梳 理 词形 脉
《
络 等方 面 多 有 所 创 见
》
结合张 涌 泉的 校 记意见
笔 者试对
仍 存在 问 题 的
1
.
一
些 疑 难 字词 进 行 考校 和 订补
”
( 5
。
梁
“
《
汉姓 名 》
‘
梁陈
8
下
)
①
,
张涌 泉校 云
》
(
其中
,
张 涌泉
敦煌 经 部 文 献 合 集
第
8
册
)
不仅做 了 录 文
而且 录
① ②
1
张 涌泉
马德
:
:
《
敦煌 经 部 文 献合集
<
》
第
8
册
,
中 华书局
〉
2 00 8
年版
。
《
敦 煌 新本
刍议 》
《
。
0 x0 2 8 2 2
〈
杂 集 时要 用 字 初探 》
》
。
刍 议》
》
“ ‘
:
架
’
字 字书 不
‘
载
(
,
疑为
)
梁
”
’
的讹俗字
,
《
初探
《
会议》 均径录 作
梁V
’
4 22 7
②
“
:
按
《
蒂
“
字当即
,
黑水城文书所见元代亦集乃路的社会治安问题
[收稿日期]2020-06-15[作者简介]侯爱梅(1977-),女,河南三门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宋史研究。
①参见李逸友:《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3页。
②张笑峰:《元代亦集乃路诸案成因及处理初探—以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与词讼文书为中心》(载《西夏学》(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一文,对案件发生年代做过相关统计,认为这些案件主要发生在元代晚期,尤其以元顺帝至元、至正年间居多。
黑水城文书所见元代亦集乃路的社会治安问题侯爱梅(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黑水城出土文书中有300余件元代词讼文书,涉及到约170个案件,它们是元代亦集乃路较为完整的司法档案,不仅能反映出亦集乃路的诉讼审判制度和司法状况,还能折射出亦集乃路的社会治安状况及社会问题,本文主要对文书反映的元代亦集乃路盗窃案件频发,土地、财物纠纷及斗杀案件时有发生,流民问题严重、出现百姓违抗官府事件等诸多问题予以探析。
关键词:元代;亦集乃路;黑水城文书;社会治安中图分类号:K8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38(2020)03-0038-05 近年来,随着黑水城文书的大量公布,学界出现了大量有关元代亦集乃路的研究成果。
亦集乃路为元代的地方基层组织,属于下路,地处西北边陲,是中原到漠北的必经之路和交通枢纽,据李逸友先生推测,亦集乃路总人口约在七千人以内①。
居民的民族成分、户籍成分和宗教信仰复杂多样,居民以农业生产为生,兼营畜牧业,商业发展有一定规模。
整体而言,亦集乃路人口较少,经济落后、物资相对匮乏、加之自然灾害和战乱,便会导致该路作奸犯科之事屡见不鲜,社会动荡不安。
本文主要通过黑水城出土的元代词讼文书来对亦集乃路的治安状况予以探析。
一、盗窃案件多发从黑水城出土的元代词讼文书来看,亦集乃路盗窃案件频发,在元末至元年间和至正年间此种情况尤为严重②。
黑水城出土涉医文献初探
中国科技
49
核心期刊
论 坛·医 史 文 献
Wester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21 Vol.34 No.6
表 1 文献所载疾病与《四部医典》疾病种类对比简表
文书
四部医典
文书
四部医典
风疾、劳病
内科
儿科
热患、热病
热症 孕难
妇科
疫病、疟病、疾疫 疫症 鬼神之病、癞病 邪祟
论 坛·医 史 文 献
DOI :10.12174/j.issn.2096-9600.2021.06.12
Wester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21 Vol.34 No.6
黑水城出土涉医文献初探∗
陈 陗,沈澍农△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聋哑盲
上身 金疮
外科
脏病
脏腑 中毒
毒症
隐症
养生
皮肤诸病
杂病
壮阳
恶疮、疮痍
恶疮
2.2 风胆痰 F13:W16-2[15]177(1 元刻本《佛说大白 伞 盖 总 持 陀 罗 尼 经》残 片[20]):“風 膽 痰【等 大 病 中 ,】一切時【中乞覆護。】”
藏 医 学 以 风(音 译 为“朗”)、胆(音 译 为“赤 巴”)、痰(音译为“培根”)说明人体生理功能和病 理机制 ,认为三者是构成人体 、维持生命活动的物 质基础 ,彼此之间相互协调制约 ,保持平衡 ,若有 偏盛或偏衰 ,发生失调 ,就会产生疾病。所谓风 , 是指维持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生命活动的动力 ,类 似中医学中的“气”;所谓胆 ,是指人体生理活动的 热能 ,病理上是机能亢进和衰退现象 ,类似中医学 的热与火之生理病理 ;所谓痰,是指消化食物,运 输精微 ,调节水液 ,维持机体健康的生理功能和消 化系统与体液失调等病理变化 ,类似中医学中脾 、 胃、肾的生理病理[21]。 2.3 宿孽报应论 《四部医典》认为 :“疾病按照 病因分类为 ,今世三邪 、前世宿孽生 、上述两种混 合 ,共三种 ,宿孽报应甚定死亡 。”所谓今世三邪 , 即上文论述的风、胆、痰失去平衡变为三邪 ;前世 宿孽即为前世做下恶业报应于今生而导致疾病。 宿孽疾病格外严重 ,不可救者 ,必定死亡。对于宿 孽病的治疗 ,《四部医典》强调用驱祟神 ,行善积 德 ,做佛事等来禳解 ,即“总之此类疾病前孽生 ,消 除罗网险道和放生、供献净水施食布施、诵念佛经 忏悔修行。”[22]
《黑水城出土文书》所见亦集乃路的孤老救济初探
《黑水城出土文书》所见亦集乃路的孤老救济初探吴超【摘要】黑水城出土文书中有数件关于孤老救济的文书,对于研究元代养济院制度和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文书证实了元代针对孤老残疾等的收养制度曾有效地实行,并且在地处西北边陲的亦集乃路也得以贯彻执行。
%Based on the several documents about the succor of lonely and old people excavated from Khara- Khoto, the present paper thinks that the charitable institution had been effective practiced in Yuan Dynasty, even in the remote district, such as the Edzina Route.【期刊名称】《西夏研究》【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5页(P32-36)【关键词】黑水城文书;养济院;亦集乃路【作者】吴超【作者单位】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7元代的孤老救济制度,是元代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
黑水城出土文书亦有关于救济孤老的文书。
关于亦集乃路孤老救济制度的研究成果,仅有金滢坤先生根据《俄藏敦煌文献》,编号ДХ19072R《元至正三年 (1343年)亦集乃路巡检司为收养郭张驴等孤老状本路总管府及指挥使判》文书,对元代的养济院制度进行了探讨,认为此件文书证实了元代鳏寡孤独残疾收养制度曾有效地实行,并一直到元末[1]。
除《俄藏敦煌文献》中编号ДХ19072R《元至正三年 (1343年)亦集乃路巡检司为收养郭张驴等孤老状本路总管府及指挥使判》[2]外,在《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书》、《俄藏黑水城文献》中,有六件关于对孤老进行救济的文书,这几件文书对研究元代的孤老救济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黑水城所出元代军粮文书杂识
水城汉文文献》 以下简称《 ( 中藏》 第二卷 “ 七) ) ( 军用钱粮 书。综上所述 , 这组军用钱粮物文书包括 M :27 F1: l06[ l 6
物文书” ( 大德 四年军用钱粮文书” “ 八) 公布了这批文书的 W51 军用钱粮文卷; 106 [7 : 5 延{六年朵立赤 6] M .28 F9W2 ] ; 占 图版, 并根据文书内容对文书进行命名。《 中藏》 收录的这批 翼军粮文书; 106 [ 13 W7 泰定四年支正军米粮文 M .29 F2 : ] 文书图版编号和《 黑城出土文书》 公布的录文原始编号是相 书; 1 07 [ 15 W ] M .20 F7 : 7 支持库支钱粮 柴文书; 1 07 M .21
( 汉文文书卷) 下篇十“ 军用钱粮类” 收录有一批元代及北元 钱粮类” 但《 , 黑城出土文书》 把这件文书归到了“ 官用钱粮 分, 第一部分为“ 军用钱粮文书” 第二部分为“ , 大德四年军 《 中藏》 收在第六卷第二契约类, 编号为 M .95 Y : 0 108[ 1W21 用钱粮文卷” 08 。20 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 中国藏黑 正] 蒙古元帅府军用 口粮文卷, 此件文书也为军用钱粮文
[ 摘要 ] 文章通过对黑水城 出土的一批 元代 军粮 文书的分析 , 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端赤是元代基层 军队中负责 管理 马政的人 员, 认 其军
粮 及 其 他 开 支 由 地 方供 应 , 在 军 队 中 的地 位 和 正 军是 相 似 的 ; 元 代 刹 付 中 , 引 用 圣 旨 、 敕 或 令 旨时 , 书 末 尾 都 用 汉 其 在 凡 诏 文
字 书写 由头 , 之 则 不 用 。 反
[ 键 词 ] 军 用 钱粮 ; 关 阔端 赤 ; 军 ; 正 刳付
黑水城出土元代汉文文书语法研究
黑水城出土元代汉文文书语法研究黑水城出土元代汉文文书语法研究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也是汉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历史的长河中,黑水城出土的元代汉文文书无疑是研究这一时期的重要资料。
这些文书的语法结构和用词,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生活、政治环境以及语言演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在我们研究黑水城出土的元代汉文文书的语法时,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元代汉文文书中的语法结构呈现出一种混合的特点。
这主要表现在受到了元代的蒙古文、蒙古汉语等外部语言的影响。
蒙古语的语序和汉语有很大的差异,这导致元代汉文文书中经常出现的是衔接成分不严谨、句子结构松散的特点。
此外,由于元代时期汉语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古汉语的用法也开始逐渐淡化。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元代汉文文书中的语法变化是一个相对缓慢但持续的过程。
其次,在黑水城出土的元代汉文文书中,我们还可以观察到一些语法现象的变化。
例如,动词的使用方式有所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动词短语和动词形式。
同时,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
元代汉文文书中存在着一些已经不再使用的形容词和副词,而一些新的形容词和副词也开始出现。
这表明元代汉文语法在这些方面有着一定的变迁。
此外,黑水城出土的元代汉文文书中还出现了一些语法上的错误和变异现象。
这些错误和变异可能与当时的教育水平以及文化背景有关。
在元代时期,由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学术教育受到一定的冲击,很多学术传统逐渐丧失。
因此,在元代汉文文书中出现的语法错误和变异可能是当时教育水平下的产物。
总的来说,通过研究黑水城出土的元代汉文文书的语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元代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语言演变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文书中语法的混合、变化以及错误和变异现象,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了解和研究元代汉文语法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这些文书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元代时期的语言特点,为我们研究元代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综上所述,从黑水城出土的元代汉文文书中可以观察到语法变化是一个相对缓慢但持续的过程。
黑水城出土元代汉文文书语法研究
与其他时期文书的语言特点比较
语言风格
黑水城出土的元代汉文文书与其他时期的文 书在语言风格上存在差异。元代的文书语言 更加简洁、明快,而其他时期的文书则更注 重辞藻华丽、用典考究。
措辞特点
元代的文书措辞朴实、自然,较少使用生僻 词汇和古奥句式,更贴近口语和日常生活用 语。而其他时期的文书则更偏爱使用古奥、 典雅的措辞,以彰显文化底蕴。
显文化底蕴。
与其他时期文书的修辞手法比较
要点一
修辞手法
要点二
表达技巧
元代的文书修辞手法相对简单,主要采用基本的比喻、拟 人、排比等手法,而其他时期的文书则更注重修辞手法的 多样性和创新性,如使用双关、反语、夸张等修辞手法。
元代的文书表达技巧相对朴实,以直接叙述和描写为主, 较少使用复杂的寓言、象征等表达方式。而其他时期的文 书则更注重表达技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增加文采和表 现力。
研究不足与展望
文书数量限制
目前所出土的元代汉文文书数量有限,可能不足以全面反映元代 汉语的语法全貌,需要更多相关材料的研究。
研究方法局限
现有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可能不足以深入揭示元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和 演变过程,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研究方法。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元代汉文文书的语料库建设,运用更先进的 技术和方法对文书语法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1.谢谢聆 听
形容词
动词
文书中使用了一些常见的动词,如“令”、 “作”、“不得”等。
出土文书中的形容词较少,主要用来描述名 词的性质和状态。
02
01
词序
元代汉文文书的词序较为固定,通常按照主 谓宾的顺序排列。
04
03
短语和句子结构特点
短语
黑水城文献出土地辨析试考——以黑水城出土千字文文书为中心
成 了有 关蒙 古 文 献 中蒙 古 文 、八 思 巴文 的 释读 共 3 0 0件 文书 。2 0 0 8年 , H文 版 《 八 水 卜出土 乇 、 /
共 同努 力下 , 将 科 兹 洛夫 所 获 文 书 结 集 为 《 俄 藏 黑 水 城文 献 》 ( 以下 简 称 《 俄藏 》 ) , 由上 海 古籍 出版 社
出版 _ 1 。 。 。2 0 0 5年 1 1 月 上 海 古 籍 出版 社 将 斯 坦 因
黑 水 城 文 献 的 出 土 地 还 未 有 人 进 行 系 统 的 整 理
献( 非佛经部分 ) 》 于2 0 0 5年 由上 海 辞 书 出 版社 出 版 。2 0 0 6年 5月 。 内蒙古 大学 与 日本早 稻 田大 学 签 合作 项 目《 元 代 黑 城蒙 古 文 文书 研究 》 完成 释读 , 完
文文 书 》 一 书 , 收 录 了斯坦 因 中亚 第三 次探 险所 获 黑水 城 文书 。 1 9 6 3年 由李逸 友 、 陆思 贤 、 盖 山林 和 郑 隆 等 组 成 的 内 蒙古 文 物 工 作 队对 黑 水 城 进行 调 查
关键 词 : 黑水 城 文 献 ; 出 土地 ; 千 字 文 文 书
中 图分 类 号 : H1 3 1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1 — 5 7 4 4 ( 2 0 1 3 ) 0 5 - - 0 0 7 9 — 0 5
1 9 0 8年 3月 . 科兹 洛 夫率 俄 国人 对 黑水 城进 行 了盗 掘 , 从 此黑 水 城文 献 开 始展 示 在世 人 面前 。之
后 的百 年之 中 .黑水 城 文献 越 来越 被 学 者所 重 视 。
时也 发 现 了少 量 文书 ] 。1 9 7 8年 中 国社 会科 学 院历 史 研 究 所 马雍 和甘 肃 省 博 物 馆 吴 初 骧 在 黑 水 城 的
黑水城出土文献TK187“16-3右与16-5左”考释
黑水城出土文献TK187“16-3右与16-5左”考释
张佳丽;穆胜;惠宏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
【年(卷),期】2024(21)11
【摘要】沈澍农先生等对编号TK187的俄藏黑水城文献缀接研究发现:16-3右与16-5左两部分文字存在缀接关系并认为其大约是1个药酒方。
经分析,本文判断TK18716-3右与16-5左缀接后的内容应是两首方,前者①~⑨的内容为药酒方;后者为养生食疗方。
通过对养生食疗方中所用药物等的详细考证,发现文献中杏仁、川椒、马芹子、茴香、白芷、川芎均属于药食同源之品,几种同用具有预防外感并调理中焦的养生作用,制作时采用在瓮中油浸并密封日晒发酵的方法,极为符合日常制作酱类或腌菜类调味用品的特点。
按照两方所制的成品为一酒一酱,既有防病保健之效,又可日常食用。
两方同处于TK187文献养生分组之中,都反映了西夏人对健康长寿的追求。
【总页数】5页(P104-108)
【作者】张佳丽;穆胜;惠宏
【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医科大学宁夏少数民族医药现代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1
【相关文献】
1.黑水城文献出土地辨析试考——以黑水城出土千字文文书为中心
2.一件未刊布的黑水城出土元代借钱契考释
3.黑水城出土6539号西夏文《明堂灸经》考释
4.俄藏黑水城出土1042号文书考释
5.俄藏黑水城出土8071号文书残页考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三十年黑水城出土符占秘术文书研究回顾与展望
西夏研究2018.03Tangut Research近三十年黑水城出土符占秘术文书研究回顾与展望□王巍摘要:近三十年来,学界对于黑水城符占秘术文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从文书的范围界定、数量统计、性质甄别、录文介绍、考释缀合、年代断定和基于文书的社会文化史研究七个方面入手,回顾和评述目前相关研究成果的贡献和不足,展望与阐述未来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黑水城文书;符占秘术,占卜文书作者简介:王巍(1988—),男,江苏海门人,北方民族大学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 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夏学和敦煌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黑水城出土数术文献整理研究”(项目编号:18CTQ008)阶段性成果。
占卜是一种极为古老的迷信形式,源于神灵崇拜。
占卜亦称龟策或卜筮,《说文解字》曰:“占,视兆问也,从卜口;数策而知祸福也;卜,灼剥龟也,象灸龟之形”。
《周礼•春宫•占 人》指出,“掌占者,专司蓍龟之卦兆吉凶”。
对于早期占卜来说,其主要手段是“卜以龟裂,筮以蓍草”。
中国古代的占卜虽然头绪纷乱,但可大致分为三个系统:“其一是与天文历算有关的星占、式占等术;其二是与‘动物之灵’或‘植物之灵’崇拜有关的龟卜、筮占;其三是与人体生理、心理、疾病、鬼怪有关的占梦、厌劾、祠禳等术。
这三个系统皆有古老渊源,可以反映原始思 维所能涉及的各个主要方面:天地——动植物——人体、灵魂、疾病和鬼怪。
在《汉书•艺文 志•数术略》中,上述三个系统以星占、式占为上,龟卜、筮占次之,占梦等术又次之,反映 了汉代人对占卜的理解。
从考古发现来看,龟卜、筮占兴盛于商代西周,星占、式占则发达于 战国秦汉,占梦、厌劾、祠禳与原始巫术一脉相承。
”[1]88关于我国占卜术的起源及其发展,李零 在其专著《中国方术考》中有详细论述,其他许多学者亦有专门论述,本文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黑水城出土文献是与敦煌遗书、殷墟甲骨、居延简牍并称的中国四大出土文献。
黑水城出土北元初期汉文文书初探
黑水城出土北元初期汉文文书初探陈朝辉【摘要】黑水城出土汉文文书在近几年出现了研究的热潮,特别是在《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出版后,研究更加广泛、深入,但焦点集中在元代,还没有意识到北元文献的重要性.北元是指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后,元朝统治者退回北方,与明政权并存且依然保留元朝政治制度的时期,其史料很少,黑水城文书中有纪年的北元文献共十余件,内容涉及官职、钱粮、律令词讼、站赤、票据、契约、儒学等方面.不仅为研究北元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而且保存了北元初期直接统治地方的原始记录,这是以往史料中没有的.【期刊名称】《西夏研究》【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4页(P68-71)【关键词】黑水城;北元;文书【作者】陈朝辉【作者单位】宁夏社会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黑水城汉文文献包括农牧、钱粮、人事、站赤、票据、契约等十几类,时间主要集中在元代,比起西夏文文献,反映的社会历史问题更为广泛,近几年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出现了研究的热潮,尤其是在《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出版后,大量原始图版得以公布,进一步推动了汉文文献的深入探讨,但研究的均为不同类别的元代文书,还没有意识到北元时期文书的重要性。
北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明建立后,蒙古贵族退回北方,统治着北方草原及其周边地区,在政治上依然保留元朝制度,与明朝并立,为区别于之前的元朝,史称为北元。
黑水城出土的北元文书中,保留有年款的共18件,其中中国藏中有12件[1],俄藏有5件[2],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文书中有1件[3]:中国藏F14:W6桑皮纸,楷书,至正三十年仓储粮食不足肃州分省紧急照磨完备特办快便脚力运送到府的申文;中国藏F21:W12麻纸,行草书,至正三十年四月傅示于守御官处领取官粮仓斗肆石柒斗的责领状;中国藏F13:W121竹纸,草书,暑字伍拾弍号放支朵立只罕翼军人至正二十九年冬季口粮黄米;中国藏F36:W6草纸,行书,宣使也先不花呈报至正二十九年五月初八日丞相平章省堂抬饭用过酒羊折合小麦的费用;中国藏F36:W1竹纸,行草书,宣使也先不花呈报至正二十九年五月初七日分省左右司官为朝廷差来少监、刑部郎中、府正等官员抬饭用粮折合小麦的费用;中国藏T9:W3竹纸,楷行书,宣光元年闰三月二十一日申司吏崔文玉等强夺驱口等事,落款有亦集乃路总管府推官、判官、治中、同知亦集乃路总管府事、总管、达鲁花赤、奉议大夫亦集乃路总管府达鲁花赤等;中国藏F197:W26麻纸,楷行书,至正三十年椽史帖木儿木花、长史、参军苦马里咨索铺马圣旨;中国藏F209:W29竹纸,行书,至正三十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亦集乃路总管府达鲁花赤秃绵帖木儿劝讫粮斛糜子壹石作为俸粮其中六斗八升已结的票证;中国藏F277:W55棉纸,草行书,佛经夹行空白处书写,至正三十年六月拜都罕立典文契,背面为农牧文书;中国藏Y1:W201竹纸,行草书,宣光元年十一月十二日甘肃在城住人也先帖木儿收到亦集乃寄居住人金舍交与铺马四岁紫全马一疋的文契,正面为军人钱粮文书; 中国藏F9:W30夹麻纸,行草书,荐举普伯忽的信稿,普伯忽年三十四岁,畏兀氏高昌王位下怯薛丹,至正二十九年七月始由大尉丞相买住举荐充任亦集乃路司狱,宣光元年六月又蒙政王大尉丞相朵只巴荐举充任知事,此信希望大人提携于他处任职,正面为佛经;中国藏F9:W101桑皮纸,草行书,宣光元年十月朝列大夫河西陇北道肃政廉访亦集乃分司副使哈剌哈孙推荐易和敬权充儒学教授的牒文;俄藏ДX.2158号白麻纸,行楷书,宣光二年二月铺马驼只公文,有吏、提控案牍、知事、经历等签名、画押,正面为《至正廿四年司吏刘融等买肉面等物呈文》; 俄藏ДX1339V号白麻纸,行楷书,宣光二年六月呈文,正面为《至正二年麦榖帐》;俄藏B53V未染麻纸,行楷书,宣光二年正月拆毁房舍公文,有吏、提控案牍、知事、经历等签名画押正面为《申亦集乃路总管府验粮文》俄藏TK204V未染麻纸,行楷书,宣光二年甘肃等处行中书省亦集乃分省咨文,有时间四月十三日等,正面为《甘肃行省宁夏路驿站供应文书》俄藏TK211V未染麻纸,行书,宣光二年三月初一日某省提调官牒,正面为《放支口粮文》斯坦因OR.8212/764 K.K.0118(nn)元至正三十年四月(1370)收麥領人残片这18件文书中,至正二十九年(1369)的有3件,至正三十年(1370)的有6件,宣光元年(1371)的有4件,宣光二年(1372)的有5件。
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中的个体量词
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中的个体量词邵天松【摘要】黑水城文献的发现是继敦煌吐鲁番文献之后又一次重大出土文献发现,其中宋代汉文社会文献部分中个体量词的使用较为频繁,而且用法灵活多样,共有21个个体量词.这些个体量词大部分承袭自上古和中古,但也产生出一些新的用法,应用范围较之以往有所扩大.【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8页(P166-173)【关键词】黑水城;汉文文献;个体量词【作者】邵天松【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1黑水城文献的发现是继敦煌吐鲁番文献之后又一次重大发现。
黑水城文献以西夏文和汉文文献为主,内容包括社会文献和宗教文献,年代构成则包含了唐、五代、辽、宋、西夏、金、伪齐、元等朝代。
其中汉文社会文献内容大多与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
因此,在这部分文献中表示个体事物单位的个体量词,其使用较为频繁,而且用法灵活多样。
我们以其中的宋代(含辽、金、西夏) 部分文献为基础语料,穷尽性地考察其中个体量词的使用情况,并加以归纳排比和追源溯流,希望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量词在近代汉语中的演化轨迹。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依据的宋代汉文社会文献来源主要有《俄藏黑水城文献》(汉文部分)、《英藏黑水城文献》、《中国藏西夏文献》、《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份)以及混入到《俄藏敦煌文献》中的部分黑水城文书和《日本藏西夏文文献》中部分杂入汉文的西夏文文书。
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中共出现把、本、道、顶、段、箇(個、个)、副(富)、件、具、块、口、领、面、名、疋、片、条、腰、张、座、只等21个个体量词。
根据类型学和跨语言比较研究显示,数-分类词一般根据有生、无生把事物分为两类,有生中又区分人类、植物、动物等属性,无生根据实物的形状或功用分类。
我们借鉴这一思路,先将上述个体量词按照类型学概括的分类词系统的普遍语义参项进行分类(见表1),然后逐个进行讨论。
从出土简帛中窥探古代数术符号与运算方法
从出土简帛中窥探古代数术符号与运算方法古代数术符号与运算方法是数学史上一门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揭示了古代人类在数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出土简帛是对古代数术符号和运算方法进行研究的重要资源,通过对出土简帛的翻译和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数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古代人类的数学思维方式。
在古代出土的简帛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丰富的数术符号和运算方法。
古代的数术符号主要包括数字、计量单位以及一些特定的数学符号。
简帛中的数字主要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如“一”、“二”、“三”等,它们用于表示具体的数字;另外,一些复杂的数学运算会采用特定的符号来表示,比如圆周率“π”和无穷大符号“∞”。
此外,一些计量单位也会在古代出土的简帛文献中出现,比如长度的“尺”和面积的“亩”。
对于古代的数学运算方法,研究人员通过对简帛文献的解读和分析,还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是如何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的。
在出土的简帛文献中,有许多与数学运算相关的内容,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加法和乘法。
在加法运算方面,古代人们使用简单的数学符号来表示加法运算,常见的表示方法是在两个数字之间画一条横线,表示它们之间的相加关系。
在乘法运算方面,古代人们采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的采用画圈的方式表示乘法,有的则采用重复相加的方式表示。
除了基本的加法和乘法运算外,古代的数术符号和运算方法还包括了更为复杂的数学操作。
例如,在一些关于面积和体积计算的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古代人们使用的特定数学符号和计算方法。
古代人们还研究了对数、开平方以及三角函数等高级数学运算,通过对出土简帛的翻译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类对这些高级数学运算的认识和应用。
研究古代数术符号和运算方法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了解古代人类的数学成就,更在于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通过研究古代的数学方法,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古代数学家在解决问题时采用的思维模式和技巧,这些思维模式和技巧在现代数学中仍然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另外,通过对古代数术符号和运算方法的研究,我们也可以发现数学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现代数学的种种成就都源于古代数学的积累和发展。
出土简帛中的数字表达方法
出土简帛中的数字表达方法出土简帛是指在考古发掘中出现的古代文物——简牍和帛书。
这些文物记录了古代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以及科技发展等方面的信息。
其中,数字表达方法是研究者非常关注的一个方面,因为它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的计数、记数方式以及数学思维方式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出土简帛中的数字表达方法,并阐述其特点和价值。
1. 数字符号的形态在古代的出土简帛中,数字通常采用特定的符号来表示。
这些符号形态多样,有的类似于现代的数字,有的则是特殊的形状。
例如,“一”通常呈现为一横,代表1;“十”通常呈现为两条平行的直线,代表10;而“百”则是三条平行的直线,代表100。
这些数字符号的形态通过考古学家和学者的研究,我们逐渐了解到了古代人们的计数方式。
2. 数字组合的规律古代人们在计数的过程中,把数字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
例如,我们常见的“十”和“百”就是十进位和百进位的数字单位。
在古代,数字的组合方式通常是十进制,即以10为基数进行计数。
但有时也会出现其他进制的计数方式,例如六十进制等。
通过研究出土简帛中的数字组合方式,我们能够了解到古代人们的数学思维方式和计算技巧。
3. 数字表达的应用领域数字表达方法在古代的简帛中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其中,历史和社会学是最关注的两个领域。
通过出土简帛中的数字表达方法,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人口数量、土地面积、战争兵力、税收征收等信息,从而对古代社会的制度和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此外,数字表达方法还被应用于文化和文学研究中,用于分析古代文物中的年号、日期以及人物身份等信息。
4. 数字表达方法的研究意义研究出土简帛中的数字表达方法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帮助我们推断古代社会的文化、科技水平和数字观念。
其次,它可以揭示古代智慧和数学思维方式,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的数学理论和计算技巧。
最后,它可以为我们提供解读古代文献和文物的重要线索,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古代的历史文化。
解读出土简帛中数术略的符号系统
解读出土简帛中数术略的符号系统出土简帛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珍贵遗产,保存了大量有关数学、历法、农业、医药等各个领域的重要信息。
在这些出土简帛中,我们可以找到数术略的符号系统,它是古代中国人掌握数学知识和运算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对出土简帛中的数术略符号系统进行解读。
出土简帛中的数术略符号系统主要包括数字、运算符号和计量单位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解读出土简帛中的数字符号。
古代中国人使用的数字符号并不同于现代的阿拉伯数字,而是采用的是象形符号或简化的形状。
例如,数字一常常用一根竖线表示,二则是两根平行的竖线,依此类推。
这种符号系统的特点是简单直观,并且易于书写和记忆。
其次,我们来解读出土简帛中的运算符号。
古代中国人使用的运算符号主要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等基本运算符号。
加法通常以两个或多个数字符号并列表示,例如“三加四”的运算可以用“三”和“四”并列来表示。
减法则使用一个横线表示,例如“五减一”的运算可以用“五”上方加一横线来表示。
乘法一般采用两个数字符号相乘的形式来表示,例如“二乘三”的运算可以用“二”和“三”相乘的符号来表示。
除法通常使用两个数字符号相连,在上方标注分子,在下方标注分母,例如“十除以二”的运算可以用“十”在上方除“二”在下方的符号来表示。
最后,让我们解读出土简帛中的计量单位符号。
古代中国人在进行计量时,采用了一种独特的符号系统来表示不同的计量单位。
例如,长度单位中常见的符号有寸、尺、丈、里等,重量单位中常见的符号有钱、斤、两、市斤等,面积单位中常见的符号有亩、顷、公顷等。
这些符号的形状和书写方式各不相同,但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和传承。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出土简帛中还留存着一些其他的数术略符号,如比例符号、等号符号、正负号符号等。
这些符号在古代中国的数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数学知识的传播和学习。
要理解和解读出土简帛中的数术略符号系统,我们需要结合文献资料、考古发现以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研究。
黑水城所出元代带编号文书初探的开题报告
黑水城所出元代带编号文书初探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论文题目:黑水城所出元代带编号文书初探研究背景近年来,历史文献研究领域在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其中,对于元代文书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特别是在黑龙江省境内的黑水城,保存着大量的元代带编号文书,这些文书不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而且对于研究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因此,对黑水城所出元代带编号文书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
研究问题和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黑水城所出元代带编号文书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探讨元代文书的特点、种类和价值,揭示其中的历史信息,对于深入了解元代社会、政治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具体研究问题包括:1.黑水城所出元代带编号文书的历史背景和收藏情况是什么?2.元代文书的种类和特点有哪些?3.这些文书中蕴含着哪些历史信息?4.黑水城所出元代带编号文书的研究应该采用哪些方法?5.黑水城所出元代带编号文书对于研究元代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意义是什么?研究方法和步骤本文将采用文献分析、历史考证、比较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通过对黑水城所出元代带编号文书的实际调查和研究,深入了解元代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揭示其中的历史规律和历史信息。
具体步骤如下:1.搜集黑水城所出元代带编号文书相关文献和资料,进行研究和整理。
2.调查黑水城所出元代带编号文书的收藏情况,了解实际情况。
3.对黑水城所出元代带编号文书进行分类研究,探讨文书种类和特点。
4.对文书中的文字、格式、内容等进行考证和比较分析,揭示其中的历史信息。
5.对黑水城所出元代带编号文书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和总结,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6.总结黑水城所出元代带编号文书对于研究元代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预期结果通过对黑水城所出元代带编号文书的研究,本文预期能够深入了解元代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揭示其中的历史规律和历史信息。
具体结果包括:1.黑水城所出元代带编号文书的历史背景和收藏情况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3月宁夏社会科学No.2.Mar.2008第2期(总第147期)Social Sciences in N ingxia Gen.No.147黑水城出土文书中的记数符号初探
潘 洁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宁夏银川 750021)
摘要:记数符号是模仿中国古代计算工具———算筹的摆放得来的,随着文书的出土真实地再现。
通过分析黑水城出土西夏借粮契约和元代赋税文书中记数符号的形式、含义和原则,并与敦煌失名算经和古代数学著作中的进行比较,揭示了记数符号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文献中的特征,并从整体上描绘了它的发展历史,折射出黑水城文化所起到的继承和发扬的作用,为研究党项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吸收提供了实证。
关键词:记数符号;黑水城;西夏;敦煌
中图分类号:K246.3;G25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292(2008)02-0101-04
收稿日期:2007-08-07
作者简介:潘 洁(1981-),女,宁夏石嘴山人,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2007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夏历史与文献。
参考文献:
[1]史金波.西夏贷粮契约简论[M]//林英津等.汉藏语研究:龚煌城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语言学
研究所,2004.
[2]李逸友.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3]郝春文.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在敦煌算经中10用一条横线来表示,但一条横线并不一定是10,还可以是5,当根据符号所在的位置等因素具
体判断其含义.
[5]张沛.出土算筹考略[J].文博,1996(4).
[6]李淳风.孙子算经(卷上)(丛书集成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夏侯阳.夏侯阳算经(卷上)(丛书集成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8]秦九韶.数书九章(丛书集成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元朝秘史(四部丛刊三编)[M].上海:上海书店,1985.
(责任编辑 孙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