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花厅情怀部分讲解词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介绍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介绍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1988 年,邓颖超已84 岁高龄,能够在迟暮之年以如此心情叙述出昔日美好真挚的感情,不仅使我们感受到邓颖超与周恩来两心相照的眷眷深情, 也使我们看到他们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将—— 1.在整体感知课又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追忆性文章的特点,辨识文章多种抒情方式,体会饱含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2.在课前通过各种方式,如查阅书刊,与长辈交谈,上网等,了解有关周恩来的故事,加深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感情. 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邓颖超(1904—1992)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河南光山人. 1925 年与周恩来结婚. 二,作品作息这篇文章选自1997 年 3 月5 日《人民日报》.1988 年4 月,正值中南海西花厅海棠花盛开之际,邓颖超观花后三次口述,由身边的工作人员记录下来.这是一篇追忆性的文字,由西花厅的海棠花触发对过去有关人物和事件的回忆, 把已经逝去的情景再现在我们面前. 文章朴实自然,情真意切. 三,相关知识《周恩来传革命婚姻》摘录在这个时刻(指1925 年在广州)坚定的小小的热情洋溢的邓颖超再一次闯进了周的生活, (这是他们四年多以前在周乘船去法国时分别以来的第一次见面) .她是作为参加国民党代表大会的代表从天津来的, 她在政治上的双重选择比周做得更加出色——共产党人都被要求作这种双重选择.但是在他们的私生活中是没有双重选择的.几天之内,他们就悄悄地,毫不张扬地结婚了.他27 岁,她21 岁. 对他们两人都重要的是, 当许多中国人仍然遵从他们父母的安排而结婚时, 他们则是自愿地, 热情地和不受别人支配地互相选择的. 他们免除了正式的婚礼, 但当着朋友们的面重述了进步同志们所说的"八个互相" ,即互爱,互敬,互助,互勉,互商,互相照顾,互相信任和互相谅解.正如情况所证明的,他们是少数几对能遵守誓言的共产主义夫妇中的一对.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次在中国公众生活中最成功,最忠诚和最持久的婚姻.这是具有信念的婚姻,是两个具有相似出身与相似思想的共产主义革命者的终身结合. 邓于1903 年或1904 年出生于河南省,虽然她的父亲原本来自南方的广西.像周一样,一位中国的传记作者说她出身于"破落的书香门第" .她的父亲突然去世了,所以邓又像周一样, 缺乏一个父亲般的人,在青少年时期依靠一位与她同性的长者.她是独生女,是在母亲十分严格的管教下成长起来的. 她的母亲是一位有教养和有决心的妇女, 在显贵人士的家里当家庭教师,后来周也可能受到她的影响.母女两个移居到天津的法租界,在那里,邓的母亲靠她当家庭教师的薪水,使她的女儿受到了相当好的教育. 1915 年,邓进入天津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她聪明,但并不突出,在学校里常常名列前十几名.她活跃,雄辩,开朗,具有坦率和开诚布公的性格,据说这是中国中原人的特性. 在12 岁尚未成熟时,她就参加了反对日本人向中国提出要求的学生运动.她后来说,她在两年内就"完成了学校布置的整个八年的学业" ,但由这种努力带来的疲劳,使她最后得了肺结核. "我最感兴趣的课程是地理,历史,音乐,物理和中国语文.我不喜欢缝纫. " 在离校前一年,她积极参加了1919 年的五四运动.邓回忆说: "我们把男生和女生分别组织起来,因为要他们一起行动太难了.我们的组织是女界爱国同志会,我们同男生们合作,其中之一就是周恩来. "但邓在晚年承认,作为学生,他们的某些行为太过火了. "要在情绪激昂的情况下学习是不可能的,而抗日情绪是如此之高,致使我们赶走了一名日本教师,并毁掉了他的教科书.我现在认为,这一行为是不正确的,因为要同日本人斗争,我们就必须学习日语! " 1919 年秋天, "觉悟社"成立了,这就是这对未来的情侣首次邂逅的地方.一位中国作家解释说: "当时,周恩来是一个漂亮的年轻小伙子,而邓是一个受人爱戴的姑娘,她活跃在几乎所有的宣传和示威游行活动中.在社里的经常接触,使他们的相互钟爱之情不断增长. " 1919 年10 月,在天津,这对情侣又站在抗议的最前列.邓承认,他们使用书本里的一切计谋来鼓动革命. "我们激励人民来拯救国家,推翻那些出卖中国的人.我们一边说一边哭, 听众都被感动了. "邓还领导一个讲演团,他们到处奔走,散发激进的学生报纸,其中包括周所编辑的报纸.1920 年夏天毕业以后,邓加入了北京一所私立学校的教师队伍.她未能出国去同周相聚,因为她的母亲失业了,她必须供养她. 据说,是邓首先爱上周的.一位后来对他们两人都很了解的德国女人王安娜认为,邓相貌平常,因此,周明显地看重"她的内在品质更甚于她的外貌" ,但那是在长征之后,长征使她大大地见老了. 邓后来反省说: "我一方面痛恨旧式婚姻, 另一方面也不同意所谓自由恋爱的思想. 她感到, " 年轻人对这些事情了解得很少,所以很难结成美满的现代婚姻. "我没有爱上任何人,当时周恩来和我只是好朋友.我只有17 岁. " 她去教书是出于需要.她希望在银行谋得一份薪水较高的工作,所以她晚上去学簿记.正如她三年前在天津的学校里一样,由于过度疲劳,她的身体又一次垮了,因此她不得不放弃她的学业,而没有取得从事银行工作的资格.在北京呆了两年半以后,她返回天津,在一所小学里教书. 到1923 年,她早已接受了共产主义.她同周一起,已经成为二十个天津学生领袖之一,他们定期集合在一起讨论俄国革命, 并且受到北京共产主义理论家李大钊的很大影响. 中国的年轻妇女在过去受到很大的压制, 因此西方的政治思想对她们具有特殊的意义. 自由和平等这些勇敢的新诺言可能对邓比对周意味着更多的东西. 邓分享了周在国民党和共产党内受的影响,于1924 年加入了国民党.她早已结识了周的尊敬的同志蔡和森,并于1924 年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几个月以后又成了共产党员.她被任命为妇女书记,当1925 年国民党在广州为它的第二次党代会挑选代表时,邓被挑选来代表她所在的华北区.正是这件事使她得以同她十分仰慕的男子在一起. 她后来常常对朋友们说,当周在巴黎时,他们"通过通讯相爱了" .另一位作家断言,他们通过通讯,到1922 年春天,彼此之间建立了爱情.现在,他们又在广州相聚了. 一位西方记者说邓具有"敏锐的政治头脑和表达她思想的客观方法, 并兼有良好的风度以及非凡的机智和亲切和蔼的态度" . 相比之下,周恩来"生性真诚坦率,很可能确切地言其所想,他的妻子作为两口子中更为老练的外交家能为他弥补这一点" .周采用她名字中的第三个字,把他的新娘称为"小超" ,这就成了她的爱称. 邓是周工作中的得力助手和家中的贤内助. 常到他们在广州所租用的房子去拜访的黄埔军校学员和党的领导人发现,这所房子虽然简朴,但陈设得很得体.尽管她整天负担很重,却从不让她的客人知道她很忙或很累,她殷勤地设法使他们感到像在家里一样.然而,客人们从佣人那里得知,邓亲自挑选陈设品,并对做饭给予具体指导.他们钦佩她能兼政治家和良伴于一身的方法.一位传记作家评论说: "结婚以后,邓就掌权当家了. " 为了理智上的信念,他们虽然出身于旧中国的名门,却摒弃了那个阶级的许多习气,价值和生活方式. 融入文本一,跨越障碍 1.字音字形甬(yǒng)道澎湃(péng pài) 2.词语注释[偶然] 不经意间,无意中. [盛开] 指花茂盛地开放. [院落] 房屋前后用墙或栅栏围起来的空地. [依旧] 照旧. [可口] 食物味美合口味. [繁忙] 指事情繁多,不得空闲. [观赏] 观看欣赏. [短暂] 时间短. [漫长] 绵延得很长.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意思是花朵并没有忘记根株的恩情,即使凋谢零落,也要化作泥肥,来培育,养护来年春天的花朵,使之更鲜艳.语出龚自珍《己亥杂诗》,全诗为: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鸿雁] 课文中指的是书信. [回味] 原指食后的余味;课文中为引申义,指在回忆中细细体会,玩味. [中坚] 在集体中最有力的并起较大作用的成分. [繁荣昌盛] 形容兴旺发达,蓬勃发展. [在所不惜] "在"和"所"连用,表示强调,下面多连"不" .课文里强调一点也不吝惜. [共勉] 共同勉励. [交织] 课文中指交叉在一起.原指穿梭往来,纵横交错,或错综复杂地合在一起. [患难与共] 在不利处境中,共同承受困难或灾祸. [无畏] 无所畏惧. [泰然] 安然.形容心情安定. [沉着] 指遇事镇定,从容不迫. [签订] 订立条约或合同并签字确认. [交往] 互相来往. [思潮] 指在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数量的人的社会政治愿望的思想潮流. [在意] 留意,放在心上. [通报] 通知,告知. [征途] 课文中指漫长而艰难的道路. [不屈不挠] 形容顽强斗争,在敌人或困难面前不屈服,不低头. [艰难险阻] 指行进道路中的危险,困难,障碍.亦借指所经历的艰险. [勇往直前] 勇敢地一直前进. [风习] 风俗习惯. [排场] 指表现在外面的铺张奢侈的形式或局面. [阔气] 豪华奢侈. [遥想] 悠远地思索或想象;回想. [浮想联翩] 形容众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九泉] 人死后埋葬的地方. 3.同义词辨析(1)偶然偶而两个词都有不经常,有时候的意思.有时可以换用.如:有时候,闹市里偶然(偶而)也能听到一两声鸟鸣. 主要区别: "偶然"跟"必然"相对,指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 如:偶然事故. "偶而"多和"经常"相对,表示次数少.如:偶而迟到一次,就感到心不安. 本课例句: "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 (2)泰然安然两个词都是形容词,都有安定,没有顾虑的意思.有时可以换用.如:安然(泰然)自若. 主要区别: "安然"比较强调平安的含义,安安稳稳地,没有顾虑. "泰然"则有镇定,安定的含义. 本课例句; "在我们的革命生涯里,总是坚定地,泰然地,沉着地奋斗下去. " 二,整体解读春天到了,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他不再回来了.【第一部分:从西花厅前的海棠花写起. 】你不是喜爱海棠花吗?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 就爱上了海棠花, 也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你住了整整二十六年,我比你住得还长,到现在已经是三十八年了. 【这些文字可以说是邓颖超与相依相伴数十年的周恩来的在天之灵的. 心灵对话, "你" 表达对"我"的深情, "我"对"你"的怀念,亲切而感人,获得了采用其他人称所无法获得的表达效果.这是直接抒情. 】海棠花现在依旧开得鲜艳,开得漂亮,招人喜爱.它的果实又甜又酸,开白花的结红海棠, 开红花的结黄海棠,果实累累,挂满枝头.秋后在海棠成熟的时候,大家就把它摘下来吃, 有的把它做成果子酱,吃起来非常可口.你在的时候,海棠花开,你白天常常在繁忙的工作之中,抽几分钟散步观赏;夜间你工作劳累了,有时散步站在甬道旁的海棠树前,总是抬着头看了又看,从它那里得到一些花的美色和花的芬芳,得以稍稍休息,然后又去继续工作. 你散步的时候,有时约我一起,有时和你身边工作的同志们一起.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的眼前.我们并肩欣赏我们共同喜爱的海棠花,但不是昨天,而是在十二年以前.十二年本来是短暂的,但是,我感到又是漫长漫长的. 海棠花开的时候,叫人那么喜爱,但是花落的时候, 它又是静悄悄的,花瓣落满地. 有人说, 落花比开花更好看.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你喜欢海棠花, " 我也喜欢海棠花. 在你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时候, 我们家里的海棠花正在盛开, 因为你不能看到那年盛开着的美好的花朵,我就特意剪了一枝,把它压在书本里头,经过鸿雁带到日内瓦给你.我想你在那样繁忙的工作中间,看一眼海棠花,可能会使你有些回味,这样也是一种享受. 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花下树前,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你离开了这个院落,离开它们,离开我们,你不会再来.你到哪里去了啊?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飘进了黄河, 长江,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你,不仅是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国家的人民服务,而且你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为世界的和平,一直跟人民并肩战斗. 当你告别人间的时候,我了解你.你忧党,忧国,忧民,把满腹忧恨埋在心里,跟你一起走了.但是,你没有想到,人民的力量,人民的觉醒,我们党的中坚优秀领导人很快就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四人帮"粉碎之后,祖国的今天,正在开着改革开放之花,结着丰硕的果. 实,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幸福.【第二部分:回忆在中南海西花厅共同生活的日子. 】曾记否?遥想当年,我们之间鸿雁传书,飞过欧亚大陆,越过了海洋,从名城巴黎,到渤海之滨的天津.感谢绿衣使者把书信送到我们的手里.有一次,我突然接到你寄给我的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像的明信片,你在明信片上写了"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这样英勇的革命的誓言.那时我们都加入了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行列. 宣誓的时候,我们都下定决心,愿为革命而死,洒热血,抛头颅,在所不惜.我们之间的书信,可以说是情书,也可以说不是情书,我们信里谈的是革命,是相互的共勉.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因此,我们革命几十年,出生入死,艰险困苦,患难与共,悲喜分担,有时战斗在一起,有时分散两地,无畏无私.在我们的革命生涯里,总是坚定地,泰然地,沉着地奋斗下去.我们的爱情,经历了几十年也没有任何消减. 你和我原不相识.1919 年,我国掀起了五四爱国运动,反帝,反封建,反卖国贼,救亡图存, 反对签订凡尔赛和约, 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包括工农商的举国上下最广泛的一次伟大爱国运动.就在这次运动中我们相见了,彼此都有印象,是很淡的.在运动中,我们这批比较进步的学生,组织了"觉悟社" .这时候,我们接触得比较多一点.但是,我们那时都要做带头人.我们"觉悟社"相约,在整个运动时期,不谈恋爱,更谈不到结婚了.那个时候, 我听说你主张独身主义,我还有个天真的想法,觉得我们这批朋友能帮助你实现你的愿望. 我是站在这样一种立场上对待你的. 而我那时对婚姻抱着一种悲观厌恶的想法: 在那个年代, 一个妇女结了婚,一生就完了.所以在我上学的时候,路上遇到结婚的花轿,就觉得这个妇女完了,当时就没有考虑结婚的问题.这样,我们彼此交往,都是非常自然的,只是为着我们共同的斗争, 发扬爱国主义, 追求新思潮,追求进步.就是这样的, 没有任何个人的目的. 我们建立起来的友情,是非常纯正的.我不曾想到,在我们分别后,在欧亚两个大陆上,在通信之间,我们增进了了解,增进了感情,特别是我们都建立了共同的革命理想,要为共产主义奋斗.三年过去,虽然你寄给我的信比过去来得勤了,信里的语意,我满没有在心,一直到你在来信中,明确地提出希望从友谊发展到相爱,这时我在意了.经过考虑,于是我们就定约了.但是,我们定约后的通信,还是以革命的活动,彼此的学习,革命的道理,今后的事业为主要内容, 找不出我爱你, 你爱我的字眼. 你加入了党, 我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我们遵守党的秘密,互相没有通报.我们的思想受了国际,国内新思潮的影响,我们彼此走上了共同的道路, 这使我们的感情不只是个人的相爱, 而是上升到为革命, 为理想共同奋斗, 这是我们能够相爱的最可靠的基础;而且,我们一直坚持把革命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个人的事情,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二位.我们在革命征途上是坚定的, 不屈不挠的,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是勇往直前地去奋斗,不计个人的得失,不计个人的流血牺牲,不计夫妇的分离. 我们于1925 年的8 月结婚了.当时我们要求民主,要求革新,要求革命,对旧社会的一切封建束缚,一切旧风习,都要彻底消除.我们那时没有可以登记的地方,也不需要什么证婚人,介绍人,更没有讲排场,讲阔气,我们没有举行什么仪式,就很简单地住到一起.在革命之花开放的时候,我们的爱情之花也开放了.【第三部分:追忆与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每当遥想过去,我就会浮想联翩,好像又回到我们的青年时代,又回到我们并肩战斗的生活中去,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同志,战友,伴侣,听了这些你会含笑九泉的.【第四部分:再次表达对周恩来的一片深情. 】一个"又"字,饱含着无限深意,触发了作者对已经"走了十二年"的看花人的深情追忆. 往事如昨,萦绕心间,挥之不去,说到动情处,又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法.为了便于直抒胸臆,一开始就将第三人称"他"转换成第二人称"你" . 海棠花是周恩来喜爱的花,二十六年来,他在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居住,日理万机之余,常在花下散步休息,留下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如今,海棠花依旧繁盛,果实累累, 而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怎能不引起作者对过去日子的深情怀念. 写花寄往日内瓦,挚爱深情,浸透字里行间.在叙事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使叙述的事件,人物都焕发着感情的光彩. 海棠花依旧,而看花人已走,不再回来.心中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问道: "你到哪里去了啊?"切切思念,化作一段抒情性极强的文字,思念与崇敬之情,如汩汩泉水奔涌而出. 回忆在欧亚大陆间鸿雁传书的一段往事, 表达了两位热血青年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一句"曾记否"引出了无尽的回忆.当年,欧亚大陆,鸿雁传书,相知相爱,表现了他们作为革命者的献身精神和患难与共,悲喜分担的深厚情谊;对在五四运动中相见情形的追忆, 表现了这对革命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追求新思潮,追求进步的共同理想;他们在1925 年结婚,爱情之花和革命之花并蒂开放,体现了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民主革新的精神;他们与祖国休戚与共, 他们的爱情生活也始终与革命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表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忠贞不渝的爱情. 由西花厅的海棠花触发对过去有关人物和事件的回忆,把已经逝去的情景再现在我们面前. 文章朴实自然,情真意切. 三,问题研讨1.课文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对表现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境界起到了什么作用? 本文是一篇追忆性的文字, 它由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 触发了作者对过去有关人物和事件的深情回忆, 把已经逝去的情景再现在我们面前, 不仅使我们感受到邓颖超与周恩来两心相照的眷眷深情,也使我们看到他们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2.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文章的结尾一句,作者为什么称周恩来为"同志,战友,伴侣"? 他们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所以是"同志" ;他们的一生都在为共同的革命理想而艰苦奋斗着,所以是"战友" ;他们的婚姻"是两个具有相似出身与相似思想的共产主义革命者的终身结合""是具有信念的婚姻" , ,所以是"伴侣" . 3.说说文中称谓由"他"转换到"你" ,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甲生:称谓上由"他"转换到"你" ,有利于直接抒情. 乙生:我觉得,称谓上由"他"转换到"你" ,既有利于直接抒情,又表达了"你"对"我" 的深情. 丙生:我认为,称谓上由"他"转换到"你" ,既有利于直接抒情,又表达了"你"对"我" 的深情,还表达了"我"对"你"的怀念,亲切而感人. 师评:三名同学说得很好.称谓上由"他"转换到"你" ,既有利于直拉抒情,又表达了"你" 对"我"的深情,还表达了"我"对"你"的怀念,亲切而感人.这样就会产生采用其他人称所无法获得的表达效果. 4.写出本文的结构特点. 四,语言品析 1.春天到了,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他不再回来了. (句中加点的"又"字用得好在哪里?) 一个"又"字,包含着无限深意,触发了作者对已经"走了十二年"的看花人的深情追忆. 2.在你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时候,我们家里的海棠花正在盛开,因为你不能看到那年盛开着的美好的花朵,我就特意剪了一枝,把它压在书本里头,经过鸿雁带到日内瓦给你. (朗读这句话,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着的深情. ) 海棠花是楚楚动人的,这是周恩来生前最喜爱的花.1954 年春,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而这时,周恩来正在瑞士开日内瓦会议,不能亲临赏花.于是,邓颖超便剪下一枝海棠花做标本,压在书中托人带给周恩来.它蕴涵着祖国亲人的深情厚谊. 3.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花下树前,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 (朗读这句话,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着的深情. ) 海棠花是楚楚动人的,而由此引出的周恩来与邓颖超之间的故事,恐怕比它还要动人.看到这蕴含着深情厚谊的海棠花,就会使人们引起许多美好遐想. 触物生情,追忆"看花的主人" . 真是"羁客有家归一得,对花无语两含情"啊! 思念与崇敬之情,如汩汩泉水奔涌而出. 体验活动1.向长辈了解或在网上查阅有关周恩来的故事,与同学互相交流. 2.为纪念邓颖超诞辰一百周年,中央电视台曾于2004 年2 月播放了八集电视片.请看过这部电视片的同学谈一谈观后感. 标点故事:对牛弹琴1945 年8 月28 日,周恩来等人代表中国共产党赴重庆谈判.其间,国民党代表大发谬论, 周恩来义正词严地进行反驳.国民党代表理屈词穷,便恼羞成怒地叫道: "对牛弹琴! "周恩来听完后微微一笑,立即回敬了一句: "对,牛弹琴! "在场的人都非常佩服周恩来敏捷的才思和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 练习全解一,作者深情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为什么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 本文是一篇追忆性的文字, 由西花厅的海棠花触发对过去有关人物和事件的回忆, 把已经逝去的情景再现在我们面前.中南海西花厅的海棠花是周恩来喜爱的花,二十六年来,他在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居住,日理万机之余,常在花下散步休息,留下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如今,海棠花依旧繁盛,果实累累,而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怎能不引起对过去日子的深情怀念?因此触发了作者对已经"走了十二年"的看花人的深情追忆. 二,朗读下列语句,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着的深憎. 1.春天到了,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他不再回来了. 略,答案参见"语言品析"第 1 题. 2.在你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时候,我们家里的海棠花正在盛开,因为你不能看到那年盛开着的美好的花朵,我就特意剪了一枝,把它压在书本里头,经过鸿雁带到日内瓦给你. 略,答案参见"语言品析"第 2 题. 3.你到哪里去了啊?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飘进了黄河,长江,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 海棠花依旧,而看花人已走,不再回来,邓颖超心中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问道: "你到哪里去了啊?"切切思念,化作一段抒情性极强的文字: "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 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飘进了黄河,长江,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 "思念与崇敬之情如汩汩泉水奔涌而出. 三,向长辈了解或查阅有关周恩来的故事,与同学交流. 可参考"走进作者"中的"相关知识"部分.。
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doc

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赏析部分原文: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
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
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
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
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
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
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自主学习:1、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2、“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与“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是什么意思?3、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林黛玉一种怎样的心境?从中还可以感受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知识链接:1、本回主要内容:元春编次大观园题咏,贾政领命勒石。
周氏央事,凤姐遂意,贾芹得管铁槛寺。
元春再谕众姐妹入园,宝玉随进读书。
贾政传,宝玉为难,金钏奚落。
贾政严词叮嘱。
众人分派入住,宝玉整日作诗画外务。
因宝玉静中生烦,茗烟寻外传传奇。
桃花树下读《会真记》,宝玉逢黛玉葬花。
被宝玉引书中语做比,黛玉气恼。
袭人觅宝玉回房请安,黛玉独听戏文,神痴落泪。
2、作品赏析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是前八十回中相当重要且经典的一回。
西花厅语文版

和
是如何相识相知相爱的?
• 相识于1919年“五四
运动”
• 相知于“觉悟社”
• 相爱于三年分别通信 期间 • 结婚于1925年8月8日
本文以 海棠花 为线索,84岁高龄的邓颖 超深情回忆了她与周恩来 相识、相知、相爱 度过的数十年革命峥嵘岁月,表现作者与周恩 来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忠贞不 渝的爱情,寄托了 对周恩来的深情怀念。
本文朴素的语言,感受 融情于事的手法
• 春天到了,西花厅的海棠花又 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 走了12年,他不再回来了。
在你参加日内瓦会议 的时候,我们家里的海棠 花正在盛开,因为你不能 看到那年盛开着的美好的 花朵,我就特意剪了一枝, 把它压在书本里头,经过 鸿雁带到日内瓦给你。
你不在了,可是每 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 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 花下树前,仿佛你仍在 我们中间。
不矛盾,因为深爱对方,过 去的回忆仿佛就在眼前那么清 晰,所以说“短暂”;但爱人 离去,思念之情与日俱增,所 以十二年又是漫长的。
写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 更护花”这句诗的出处,说说诗意, 并分析这两句诗在本文中的意义以 及所起到的作用。
这两句诗出自龚自珍的《已亥 杂诗》,意思是落花并非无情之物, 即使枯萎,也情愿化作春泥,在培 育那些新开的花朵。用在本文中主 要表达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 春天的憧憬,将读者带进一种崇高 的精神境界中去。也含蓄地表达了 周恩来正像落花一样,以自己的全 部精力和心血,换来了中国的安定、 和平、繁荣和富强。
文章的结尾一句,作者为 什么称周恩来为“同志,战友, 伴侣”?
• 他们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为理 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所以是 “同志”;他们的一生都在为共 同的革命理想而艰苦奋斗着,所 以是“战友”;他们的婚姻“是 两个具有相似出身与相似思想的 共产主义革命者的终身结合”, “是具有信念的婚姻”,所以是 “伴侣”。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

学科:语文课题: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授课年级:初二授课人:北京市通州区第四中学王建华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海棠花特点的了解和古代文人海棠诗的欣赏,认识海棠的内在品质,初步理解周总理与邓颖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找到海棠与其二人精神品质的相似之处。
2、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追忆性文章的特点。
3、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理解作者通过对海棠花的多次描述来表达思念之情的手法。
4、通过展示周总理与邓颖超的革命事迹及相关资料,加深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感情,从中受到感染与启迪。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托物思人的结构特点。
2、通过展示周、邓的事迹材料,加深对二人的情感,并形成理性认识,得到感染、鼓舞。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借用其他事物来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技巧。
课前准备:自主查找周与邓的生平事迹资料及其伟大爱情的文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1976年1月8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之一,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消息传出,中华大地出现了亿万人侍立寒风中哭送英灵的旷古场面,联合国破例降半旗一周表示沉痛哀悼。
12年后,84岁高龄的邓颖超写了一篇纪念周总理的文章,深情回忆了与周相识、相知、相爱、相伴度过的数十年革命峥嵘岁月,朴实自然,真挚感人。
题目是《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电脑出示课题)中南海的西花厅,是周总理居住和办公26年的地方,始终保持着庄严、幽静、美丽、朴素的风格。
据说,周总理是冲着这里的海棠花而住进西花厅的。
花开花落的海棠,陪伴他度过了20多年的美好时光,它最知道周恩来几多繁忙,几多快乐,几多忧愁。
海棠花也印证了周总理与邓颖超的足迹,印证了他们的灵魂,印证了他们为人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在周总理逝世30周年后的今天,让我们一起从文章中感受一下邓颖超与周总理崇高的革命情操和美好真挚的情感。
二、检查预习:1、词语理解:[中坚] 在集体中最有力的并起较大作用的成分。
2024年《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

2024年《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让学生感受海棠花的美丽和作者对海棠花的深厚感情。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
3. 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海棠花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2. 学习作者通过描绘海棠花的生长过程来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海棠花又开了”这一反复出现的句子所蕴含的深意。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
四、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感受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和相关图片。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轻柔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
2. 教师出示海棠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享自己对海棠花的认识和感受。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理解文章内容。
2. 学生边读边画出自己觉得重要的句子,并在小组内分享。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根据学生分享的内容,讲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海棠花又开了”这一句子的深意,探讨作者为何以此作为文章的线索。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通过描绘事物的生长过程来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
2.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成员给予评价和建议。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要珍惜美好事物,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2. 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写一篇关于表达对亲人思念的文章。
2. 选读一篇关于大自然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
六、教学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明自己是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学课件)

1972年5月,周恩来被确 诊为膀胱癌,但他不仅继续担 负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繁重工作 ,而且承受着来自党内外巨大 的政治压力。自1974年6月1 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 ,周总理共做大小手术13次, 平均40天左右要动一次手术。 只要身体尚能支持,他仍继续 坚持工作。这一时期,他除了 批阅、处理一些文件外,同中 央负责人谈话161次,与中央 部门及有关方面负责人谈话55 次,会见外宾63批,在医院召 开会议20次,出医院开会20 次,外出看望人或找人谈话7 次。
1925年8月8日,周恩来和邓颖超在 广州结婚。这是他们结婚期间留影。
1936年,邓颖超与周恩来在陕北
1940年9月,周恩来和邓颖超在被日本 飞机炸毁的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前留影
周恩来和邓颖超在梅园新村三十号院内。
听朗读, 作者回忆了与周恩来的哪些事情? 思考? 为什么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
作者回忆在中南海西花厅与周恩来共同生活的美好日子。
合作探究,解读课文
2、作者深情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 相爱的过程,为什么要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
第一,海棠花是周恩来的心爱之物,二十六 年来,他在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居 住,日理万机之余,常在花下散步休息,花 下留下了周恩来的足迹与身影。 第二,海棠花见证了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给 作者莫大的精神慰藉。如今,睹物思人,怎能 不引起过去日子的深情怀念?自然引出他们相 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4、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 文章的结尾一句,作者为什么称周恩 来为“同志,战友,伴侣”?
他们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 崇高精神,为了共产主义,可谓志同道合, 所以是“同志”。 他们的一生都在为共同的革命理想而艰苦战斗着, 是共产主义战壕中的战友,所以是“战友”。 他们的感情不只是“个人相爱,而是上升到为革命, 为理想共同奋斗”,这是他们能够相爱的最可靠的 基础,能够忠贞不渝成为终身伴侣。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西花厅的海棠花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观察图片或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爱护之情。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乐观情绪。
(3)培养学生对家庭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背诵:(1)全班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挑选几位学生上台演示背诵,鼓励其他学生跟随背诵。
2. 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释:(1)解释关键词语如“西花厅”、“海棠花”、“开了”等。
(2)解释重要句子,如“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开得美丽,灿烂。
”等。
3. 西花厅的海棠花的特点和生长环境:(1)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描述,总结海棠花的特点。
(2)讨论海棠花生长所需的条件和环境。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展示西花厅的海棠花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2)简介课文作者和背景。
2. 朗读和背诵:(1)全班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挑选几位学生上台演示背诵,鼓励其他学生跟随背诵。
3. 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句子。
(2)解释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讨论和小组合作:(1)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海棠花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海棠花的特性和生长条件。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课文内容,并讨论对西花厅的海棠花的感受。
2.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最熟悉的一种花,并抒发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拓展1. 文化背景介绍:(1)介绍海棠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与文化背景。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知识点.docx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教案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知识点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知识点第3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一、文学常识邓颖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
二、字词海棠(tánɡ)甬(yǒnɡ)道短暂(zàn)丰硕(shuò)头颅(lú)花轿(jiào)热血(xuè)澎湃(pénɡpài)卖国贼(zéi)无边无际:形容没有边际。
含笑九泉:带着笑容离开人世,形容死而无憾。
在所不惜:指绝不可惜。
患难与共:在不利处境中,共同承担困难或灾祸。
出生入死:形容冒着生命危险。
浮想联翩(piān):指头脑中的感想连续不断地涌现。
心潮澎湃:比喻心情像潮水一样起伏激荡。
甬道:这里指庭院里居中的路。
三、中心内容本文是一篇追忆性文章,时年84岁的邓颖超同志观赏西花厅前的海棠花,引发对过去与周恩来总理革命生活等经历的回忆,表达了深深的追念之情,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情怀。
四、写作特点1、用朴实、平淡的语言表达细腻的感情。
2、运用多种抒情方式表达感情。
(1)融情于事。
(2)直接抒情。
五、重点问题1、作者深情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为什么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因为海棠花是周恩来总理喜欢的花,二十六年来,他在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居住,日理万机之余,常在花下散步休息,留下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
如今,海棠花依旧繁盛,果实累累,而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怎能不引起对过去日子的深情怀念?所以文章以海棠花写起,以引出对过去生活的追忆。
2、文章第一段是第三人称,而从第二段开始却变成了第二人称,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从第二段开始,第三人称转换成第二人称“你”,这是邓颖超与相依相伴数十年的周总理的在天之灵的心灵对话,表达“你”对“我”的深情,“我”对“你”的怀念,亲切感人,直接抒情,获得采用其他人称所无法获得的表达效果。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课件(1)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 活动二、读文,体会作者运用了怎样抒情方式? ❖ 学法指导: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小组讨论完成。
❖ 点拨与解析:一是融情于事。在叙事的过程中,融进自己的情感,使叙述的事件、人 物都焕发着感情的色彩。如第四段写花寄日内瓦,“我想你在那样繁忙的工作中间, 看一眼海棠花,可能使你有些回味和得以休息,这样也是一种享受。”挚爱深情,浸 透字里行间。二是直接抒情。往事如昨,萦绕心间,挥之不去,说到动情处,又采用 了直接抒情的方法。为了便于直抒胸臆,从第二段一开始,作者就将第三人称“他” 转换成第二人称“你”。以下的文字可以说是邓颖超与相依相伴数十年的周总理在天 之灵的心灵对话,表达“你”对“我”的深情,“我”对“你”的怀念,亲切而感人 ,获得采用其他人称所无法获得的表达效果。
点 文拨章与的解 结析 尾: 一句1.,本作文者是为一什篇么追称忆周性恩的来文为字“,同它志由,西战花友厅,的伴海侣棠”花?写起,触发了作者对过去有关人物和事件的深情回忆,把已经逝去的 情为景了再 便现于在直我抒们胸面臆前,,从不第禁二使段我一们开感始受,到作邓者颖就超将与第周三恩人来称两“心他相”照转的换眷成眷第深二情人,称也“使你我”们。看到他们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点活拨动与 一解、析整:体一感是知融:情本于文事是。一篇追忆性的文字,作者追忆了什么,与海棠花有什么联系? 原名邓文淑,祖籍河南光山,1904年2月4日出生于广西南宁。 他们的婚姻“是两个具有相似出身与相似思想的共产主义革命者的终身结合”,“是具有信念的婚姻”,所以是“伴侣”。 幼年丧父,靠母亲杨振德行医或当家庭教师过着清贫的生活。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以下的文字可以说是邓颖超与相依相伴数十年的周总理在天之灵的心灵对话,表达“你”对“我”的深情,“我”对“你”的怀念, 亲切而感人,获得采用其他人称所无法获得的表达效果。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西花厅的海棠花开了》讲学稿.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西花厅的海棠花开了》讲学稿课型:新授模块一:自主学习(独立进行)学习目标与要求:1、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及写作背景,扫除字词障碍。
理清课文思路。
模块二:交流研讨(小组合作、展示、精讲)学习目标与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赏析朴实自然、情真意切的语言及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法指(含时间安排)学习内容精讲点拨 1、听:听老师分析学习的目标与。
2、读:独立反复读课文并完成学习内容1、2。
3、议:学习小组互相对答案。
(预时20分钟)1、(1)把课文中的生字及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圈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文共 个自然段,可分为 个部分: 第一部分( 1 ): 第二部分(2--6): 第三部分(7--9): 第四部分(10---11):预设内容: 了解作者,扫除字词障碍。
理清课文思路。
学法指导研讨内容精讲点拨作者深情地回忆和周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为什么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情真意切的语言美。
)春天到了,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模块三:练习训练学习目标与要求:熟悉中考题型,把握中考考点,提高理解能力。
、根据拼音写出文段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
(、根据语境,在划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ī的科学家:邓稼先。
((4).由于长江流域连续干旱,导致洞庭湖、鄱阳湖水面大面积缩小,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删除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学习要点1988年4月正值中南海西花厅的海棠花盛开之际,作者感怀于周恩来去逝12周年,深情地追忆与丈夫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表现了她和周恩来共同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寄托了作者对周恩来地深情怀念。
一、基础知识1、下面红色的字注音。
渤海之滨( ) 不屈不挠( ) 甬道 ( ) 鸿雁( )翩然而至( ) 澎湃( ) 邓颖超( ) 仪式( )患难与共( ) 阔气( )2、形近字┏瓣(bàn)花瓣┏慓(piāo) 慓悍┏遇(yù) 遇到┣辫(biàn) 辫子┣缥(piāo) 缥缈┣偶(ǒu) 偶然┣辩(biàn) 辩论┣飘(piāo) 飘落┣藕(ǒu) 藕断丝连┗辨(biàn) 辨别┗瞟(piǎo) 瞟一眼┗隅(yú) 负隅顽抗3、多音字┏悄(qiāo)静悄悄┏恶(â)凶恶┏秘(mì)秘密┗悄(qiǎo)悄然无声┣恶(ě)恶心┗秘(bì)秘鲁┗恶(wù)厌恶4、词语解释【院落】房屋前后用墙或栅栏围起来的空地。
【甬道】课文指的是庭院里的路。
还指走廊、过道。
【鸿雁】课文指的是书信。
【中坚】在集体中最有力的并起较大作用的成分。
【繁荣昌盛】形容兴旺发达、蓬勃发展。
【在所不惜】“在”和“所”连用,表示强调,下面多连“不”。
课文里强调一点也不吝啬。
【共勉】共同勉励。
【患难与共】在不利的处境中,共同承受困难或灾难。
【泰然】安然,形容心情安定。
【思潮】指在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数量人的社会政治愿望的思想潮流。
【不屈不挠】形容顽强斗争,在敌人或困难面前不屈服,不低头。
【排场】指表现在外面的铺张奢侈的形式或局面。
【阔气】豪华奢侈。
(注:“气”在这里读轻声。
)【浮想联翩】形容众多的想象不断地涌出来。
【澎湃】课文指心情很不平静。
原指波浪相互撞击,也用来形容声势浩大。
【九泉】课文中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
大学语文西厢记讲解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
家若到罗帏里,昨日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 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 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据鞍,跨鞍。阁不住,经受不住,这里引申 作“忍小住”解。
【二煞】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你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 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 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文齐福不齐,意为有才学而无考中的福气。 一春鱼雁无消息,这是借用秦观《鹧鸪天》“一春鱼 鸟无消息”成句,表示一去没有音讯。青鸾,鸟名, 传说为西王母的送信使者。 花草,比喻女子。栖迟,淹留不走。
【五煞】 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 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 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趁程途,赶路。顺时,顺应时令。保揣,自量体力, 保重健康。此句意为顺应时令保重自己的身体。 鞍马秋风里,指在秋风中远行。扶持,当心、保重。
【四煞】
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 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 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 衰草长堤。 九曲黄河,黄河自积石山到龙门一段有九曲。 三峰华岳,指西岳华山三个著名高峰莲花峰、 毛女峰、松桧峰。一说三峰为莲花、仙人掌、 落雁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 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 案齐眉。 【么】 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 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 险化做望夫石。
须臾,片刻。 每,相当于现代语中的“们”字,有时放在名词后 表示复数。举案齐眉,东汉梁鸿与妻孟光感情融洽, 每食,孟光总是举案齐眉,以示尊敬。案,古时进 食用的矮脚木盘。 厮守,相守,相聚。也合着,也算是。 就里,内中情由。望夫石,古代神话,有一妇人天 天到山上望夫归来,竟变成了石头,人称“望夫 石”。
西花厅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第二课时教材分析《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记述的是1988年4月,84岁的邓颖超同志观赏西花厅的海棠花后口述本文,后由身边工作人员整理而成。
这篇散文由西花厅开放的海棠花引出了对周恩来的深切怀念,通过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表达了对周恩来的崇敬与赞美,以及他们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忠贞不渝的爱情。
教学目标1.感受邓颖超对周总理的深情思念和崇敬之情,以及他们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忠贞不渝的爱情。
2.学习本文融情于事、直抒胸臆等多种抒情方式。
3.欣赏本文朴素情真的语言。
教学难点、重点1.学习本文融情于事、直抒胸臆等多种抒情方式。
2.欣赏本文朴素情真的语言。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有关周邓《剪花传情》一段,重温他们之间甜蜜的爱情。
通过视频展示西花厅、海棠花、周总理和邓颖超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二)、分析第一、二部分1. 朗读课文第一、二部分,思考作者深情地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为什么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因为海棠花是周恩来的心爱之物,在海棠树前留下了周恩来的足迹和身影,留下了两人许多美好的回忆,睹物思人,勾起对与周恩来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回忆。
2自由朗读全文,体会人称变化对情感表达产生的不同效果第二段开始,第三人称转换成第二人称“你”,这是邓颖超与相依相伴数十年的周总理的在天之灵的心灵对话,表达“你”对“我”的深情,“我”对“你”的怀念,亲切感人,直接抒情,获得采用其他人称所无法获得的表达效果。
3小组讨论(1)文章第二部分中,.作者回忆了与海棠花相关的哪些片断?能否加个小标题?(2)个人展示,每个片断最感人的地方在哪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将它写下来,说给大家听。
讨论并归纳:第一个片断:因花而居。
因为爱海棠花,就选定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而且一住就是二十六年,三十八年。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周恩来总理的深切怀念。
1.2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1.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伟人的敬仰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2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为祖国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1.2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1.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其中的含义。
1.2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练习。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周恩来总理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伟人的伟大品质。
1.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周恩来总理与海棠花有什么关系吗?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解决读音和词义问题。
3.合作探讨3.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其中的含义。
4.课堂讲解4.1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象征、借物喻人等。
4.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总理,您看一眼吧!”等。
5.仿写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练习。
5.2学生展示仿写作品,教师点评并指导。
6.2布置课后作业:以“我心目中的周恩来总理”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仿写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作者对周恩来总理的深切怀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同时,本节课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了他们为祖国奋斗的信念。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讲解环节,教师应更加注重启发学生思考,而非单向灌输,以提高课堂效果。
西花厅

的政治头脑和表达她思想的客观方法,并
兼有良好的风度以及非凡的机智和亲切和 蔼的态度”。
周恩来(1898年-1976年),伟大的无 大 地 的 儿 子 周 恩 来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
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 评价:①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时
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邓颖超
制 作 : 藁 城 市 八 中 张 永 军
邓颖超(1904-1992),伟大的无产阶
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开 朗 雄 辩 的 邓 颖 超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
活跃、雄辩、开朗、坦诚和开诚布公的性 格。 评价:一位西方记者说邓具有“敏锐
导人,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她具有聪明、
• 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文章的结尾一句, 作者为什么称周恩来为“同志,战友,伴 侣”?
解析:“同志”:指具有共同的革命理想; “战友”:指曾经并肩作战; “伴侣”:指相爱一生。
拓展延伸——精彩品析
• 朗读语句,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着的深情 • ①春天到了,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 了,走了12年,他不再回来了。 • ②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 人来看花。花下树前,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 • ③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因此,我们革命几 十年,出生入死,艰险困苦,患难与共,悲喜分担,有时 战斗在一起,有时分散两地,无畏无私。在我们的革命生 涯里,总是坚定地、泰然地、沉着地奋斗下去。我们的爱 情,经历了几十年也没有任何消减。 • 学法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小组成员相互交流,教师 巡视倾听。
西 花 厅 的 海 棠 花 又 开 了
第一部分 (1) 第二部分 2-6 第三部分 7-9
上越《西厢记》全部唱词加念白 钱惠丽 方亚芬 张永梅

第一场惊艳合唱:游艺中原脚跟无线如蓬转,铁砚磨穿才高难遂男儿法聪(念白):张先生请张生:久闻名河中府普救禅院,张君瑞来瞻仰宝相庄严。
随喜了法堂北上方佛殿,又来到钟楼南香积厨前。
游洞房登宝塔回廊绕遍,数罗汉参菩萨拜罢圣贤。
法聪(念白):张先生,到此寺中都已游遍请先生方丈待茶张生(念白):嗯哎呀,那边好大的院子不知是什么所在益发待我随喜随喜法聪(念白):先生请住,那边是去不得的张生(念白):却是为何法聪(念白):这里面住着已故崔相国的夫人和莺莺小姐张生(念白):崔相国家眷为何不住馆驿却来宝刹居住法聪(念白):先生有所不知,只因相国去世夫人与小姐扶了灵柩回转博陵原郡路上不请,故而暂时寄居寺中张生(念白):哦,原来如此呀法聪(念白):夫人平日治家严谨什么人都不能进去的张先生,请张生(念白):好,请崔莺莺(念白):红娘红娘(念白):小姐崔莺莺(念白):开了角门红娘(念白):晓得法聪(念白):哎呀,崔府女眷来了遇上了多有不便哎呀,这怎么好张先生,张先生,到这边躲一躲躲一躲吧,张先生红娘(念白):小姐,快来。
小姐,你看那边万紫千红,好不有趣快来呀崔莺莺(念白):啊,红娘,快来张生:只听得呖呖莺声花外啭,猛然见五百年风流孽冤。
法聪(念白):张先生张生(念白):啊,小师父,这一位可是崔家莺莺小姐法聪(念白):正是崔府莺莺小姐法聪(念白):那小娘子呢张生(念白):那是小姐身边的侍女红娘法聪(念白):张先生,我师父就要回来请先生方丈待茶张生(念白):小师父先行一步小生随后便到法聪(念白):如此先生就来张生(念白):哎呀妙哇张生:宜嗔宜喜春风面,翠钿斜贴鬓云边。
欲语还羞先腼腆,樱桃半绽恰开言。
解舞腰肢娇又软,似垂柳在晚风前。
庸脂粉见过了万万千,似这般美人儿几曾见。
我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去半空天。
游遍了梵王宫殿,谁想到这里遇神仙。
崔莺莺:人随春色到蒲东,门掩重关萧寺中。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徘徊无一语唯怨东风。
红娘:蝶恋飞花舞落茵崔莺莺:风飘万点正愁人。
西花厅,我心中的圣地

作者: 陈士伦
出版物刊名: 党建
页码: 34-35页
主题词: 西花厅;总理办公室;机要秘书;难忘的岁月;为了祖国;邓大姐;钟表厂;党和国家领导人;五十年代;上海表
摘要:<正> 1956年夏季的一天,组织上决定调我到周恩来总理办公室担任机要秘书工作。
我怀着既激动又有些胆怯的心情来到中南海西花厅报到。
从此,便同办公室的其他同志一起与敬爱的周总理朝夕相处了近8年。
在那些难忘的岁月里,亲眼目睹我们的好总理,为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了人。
京剧西厢记 主持词

京剧西厢记主持词京剧《西厢记》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之一。
该剧以唐代文学家王实甫的《西厢记》为基础,经过历代剧作家的改编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京剧版本。
下面我们将一起来探索一下《西厢记》的魅力所在。
我们来回顾一下剧情。
《西厢记》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
祝英台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女子,她在与梁山伯相识后,展现出了坚贞不屈的爱情和聪明才智。
而梁山伯则是一个才情出众、品德高尚的青年,他对祝英台深深地倾心。
但是,他们的爱情却受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包括家族的反对、社会的偏见等等。
最终,他们经过了一系列的离合和磨难,终于在一起了。
京剧《西厢记》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闻名于世。
在这部剧中,演员们通过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方式,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他们通过声音、动作、表情等,将剧中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使观众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此外,京剧的音乐和舞台美术也是《西厢记》的亮点之一。
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为剧情增添了动感和悲壮感;而舞台美术则通过布景、服装、道具等方面的设计,为观众呈现出了一个色彩斑斓、绚丽多彩的戏剧世界。
京剧《西厢记》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戏剧作品。
通过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该剧探讨了婚姻、女性地位、家族观念等社会问题。
剧中的祝英台是一个勇敢、聪明的女性形象,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最终获得了自由和幸福。
这种塑造方式不仅赋予了女性以积极的形象,也呼吁社会对女性的平等对待和尊重。
此外,《西厢记》还通过对家族观念的揭示,呼吁人们对婚姻的自由选择和个体幸福的追求。
对于观众来说,京剧《西厢记》是一次独特的视听盛宴。
观众在欣赏剧中精彩的表演和动人的音乐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通过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展现出了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艺术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怀厅(情意)一样的追求,一样炽热的爱情,一样的生活俭朴、廉洁奉公。
周恩来与邓颖超在生活中是一对恩爱的伴侣,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又是难得的战友、知己。
他们携手半个多世纪,一直为着共同的崇高理想并肩前行、患难与共,也因同样深厚的情感而成为彼此的心灵支柱。
他们心心相通、情意交融,互爱、互勉、互敬、互励,成为了夫妻楷模。
文物:01、周恩来邓颖超结婚照片02、1954年邓颖超致周恩来信03、1947年周恩来致邓颖超信04、1947年邓颖超致周恩来信05、周恩来邓颖超结婚25周年银婚纪念照06、1964年邓颖超书写的“夫妻庆幸能到老”诗这张照片是1925年8月8日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广州结婚时的合影。
他们在五四运动中相识,在大革命高潮时结合。
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他们并肩战斗在对敌斗争的最前沿;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们身居高位却乐于清贫,为国家繁荣富强,百姓安居乐业殚精竭虑,无私奉献。
1964年6月14日是传统的端阳节,邓颖超让炊事员包了一些粽子,准备了周恩来家乡的绍兴花雕酒和几样小菜,与他共进午餐。
饭后,总理又匆匆忙工作去了。
邓颖超望着总理的背影,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这首诗:“夫妻庆幸能到老,无限深情在险中,相仳相伴机缘少,革命情谊万年长。
”这张照片就是《瞻望未来》的原件,它曾经挂在周总理的卧室中。
文物:07、周恩来邓颖超各种交费凭证(西花厅煤水电表、党费收据、吃饭收据、交政协报收据、购买西花厅院内水果付账收条等)这是一张西花厅《应缴房租水电费表》,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恩来的住房面积不是最大的,而他所缴的电费是最高的,因为他经常是夜以继日地工作着。
1955年7月,我国开始实行工资制,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工资放在一起由警卫人员代为管理,邓大姐定期查账。
他们和普通老百姓一样,吃的、穿的、用的,每一样东西都用自己的工资支付,房租、水电费也不例外。
周恩来和邓颖超都是国家领导人,但是他们在外用餐,也一样要付餐费。
这是1966年周恩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用餐后付费的收据。
这是邓颖超在石景山庄用餐后的收据。
邓颖超是全国政协主席,她订政协报也要自己付费。
而工资一有结余,他们就拿出来缴党费,这里展出的是他们缴党费的收据之一。
吃饭付款、订报交费本是凡人之日常事。
周恩来、邓颖超身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如同百姓,他们对身边工作人员就此类事特别强调、经常叮嘱。
他们严格要求自己,甚至西花厅院内种植的水果,他们也付费购买。
这就是一张邓颖超购买西花厅院内水果的付账收条。
文物:08、周恩来穿过的衬衣09、1954年在日内瓦购买的衬衣领10、周恩来使用过的衬衣领口和袖口11、邓颖超穿了几十年的毛衣(附照片3张)在我们的印象中,周总理总是那样风度翩翩,仪表堂堂。
殊不知,他仅有的几套衣服大都穿了几十年。
这是周总理穿过的一件衬衣。
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总理到印度访问,因为气候炎热,就在瑞士买了两件衬衣,当时每件衬衣都有备用的领子,他觉得非常好,说:“衬衣的领子、袖口最容易破,如果换上备用的,就可以接着穿了,我们应该借鉴。
”以后周总理再做衬衣时,他都要求工作人员多买几尺布,不仅做出备用的领子,还增加了备用的袖口。
就这样,周总理的衬衣一穿就是很多年。
1963年,周总理出访十四国前,又添置了几件衬衣,而后就再也没有添置过,只是更换领子和袖口。
这件毛衣是邓颖超穿过的,每年春、秋、冬三季她都穿在身上,从她这几张不同时期的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件毛衣她至少穿了二十几年。
这张是1960年2月她在海南拍摄的,1980年她出访泰国时,还把这件毛衣当作“礼服”,1985年她视察重庆时仍穿着这件毛衣。
文物:15、邓颖超送给周恩来的枫叶16、周恩来回赠给邓颖超的茶花17、邓颖超1956年送给周恩来的枫叶诗这里展出的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和邓颖超互赠的枫叶和茶花。
日内瓦会议开了两个多月,邓颖超为了表达对周恩来的思念,委托信使将一片压好的枫叶送给周恩来,上面写着:“枫叶一片,寄上想念。
”背面是:“祝日内瓦会议圆满成功。
”周恩来收到枫叶后,委托同志们在日内瓦驻地院中采集了的山茶花回赠给邓颖超。
枫叶、山茶,成了传递两地相思的使者。
再请看这片枫叶,在它上面写有一首诗,这是邓颖超1956年送给周恩来的。
这是一种能穿越时空的浪漫,这是一种无时无刻都可以在生活的情趣中洋溢出来的浪漫,想到周恩来和邓颖超一生不渝的爱情,让我们不由得为此感慨、感动。
文物:18、周恩来从日内瓦给邓颖超带回的瑞士手表19、1955年周恩来邓颖超通信这块瑞士女表是周总理在日内瓦开会期间为邓大姐买的。
因为表针儿小,大姐存放了好几年,一直没有使用。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邓大姐把这块手表换给了她的秘书赵炜,赵炜佩戴了多年,后来就一直珍藏。
文物:20、周恩来邓颖超与陈毅夫妇的合影21、周恩来邓颖超使用过的麻将牌这是总理、大姐和陈毅、李先念在总理家曾经用过的麻将牌。
文物:22、1961年7月周恩来邓颖超在西花厅合影23、胡絜青送给邓颖超的绢面团扇周恩来和邓颖超身居高职,却和我们老百姓一样,有着浓浓的人情味。
1961年邓颖超手术初愈,为了答谢妇科专家林巧稚及其助手,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北京东单大街一家普通的小饭馆里请他们吃饭,并邀请老舍夫妇作陪。
席间,老舍夫人胡洁清送给邓颖超一把精心绘制的绢面团扇,祝她早日康复。
邓颖超非常高兴,回家后特意手持扇子拍了一张照片送给老舍夫妇,表达了她对这件礼物的珍爱。
1988年,胡洁清又将一把绘有和平玫瑰的扇子送给邓颖超。
文物:24、周恩来文革时期使用过的保温杯25、周恩来邓颖超使用过的提盒“文革”时期,周总理经常接见造反派代表,一谈话就是几个小时,总是顾不上吃饭。
工作人员就将做好的麦片粥、玉米粥、菜粥放到这个保温杯里,给总理带到车上或会场,让他抽空喝上几口充饥。
这套提盒也是周恩来、邓颖超用过的,周总理工作忙时往往不能按时吃饭,特别是“文革”时期经常有急件放不下。
于是工作人员就在每个盒内放上热水,把菜盘放在上面温着,水凉了再换热水,几乎每顿饭都要温上好几次。
后来邓大姐也用它温过菜。
一套提盒用坏了,又买了一套,后来又将两套剩下的好的部分凑成一套继续使用,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套提盒上,有两种图案。
文物:26、邓颖超给周恩来的“建议”1958年,粮食局势十分严峻,为了安排好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周恩来日夜操劳。
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他和全国人民一起节衣缩食,共度难关。
与他心心相印的妻子——邓颖超,为他的健康担忧,在1962年元旦这天,给他写下了衷心的建议。
文物:27、1970年周恩来邓颖超在西花厅合影这是“文革”十年中他们拍摄的唯一一张合影。
1970年4月,西花厅的海棠花盛开了,西花厅的工作人员和邓大姐都十分想与周总理拍摄一张合影,可是当时总理工作异常繁忙,谁也不忍心打扰他。
后来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大家在西花厅的院子里照了4张合影后,总理和大姐拍摄了这张照片,这也是他们留下的最后一张正式的合影。
情怀厅(情深)周恩来与邓颖超的情,意达彼此,深及亲人。
他们没有亲生的儿女,但有更多的革命后代在他们的培养、哺育、照顾、关心下成长起来。
对父母,他们爱中有敬;对亲属,他们爱中有严。
每一位亲属,都深受过周恩来严于律己、严上加严的教诲;每一个称呼着“周爸爸,邓妈妈”的儿女,都曾生活在周恩来与邓颖超的爱的世界里。
文物:01、周恩来邓颖超送父亲的照片02、1942年周恩来邓颖超通信周恩来和邓颖超都很早就离开父母,投身革命,但他们都没有忘记对父母尽孝。
只要生活稍事稳定,他们就把父母接到身边,共同生活。
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为人忠厚,不善交际,一生颠沛流离,收入微薄,但他对儿子投身革命从不阻拦,还帮助做些革命工作。
虽然周恩来很小就被过继给小叔父,但他和生父还是有着深厚的感情。
1938年国共合作后,周恩来生活相对稳定下来,从这时起,周贻能以普通家属身份生活在革命队伍中,直到1942年在重庆逝世。
1942年,周恩来因病住院,此时他的父亲也突患疟疾,邓颖超就担当起照顾老人的责任,这里展出的周恩来和邓颖超通信,内容就是关于父亲病况的。
文物:03、1940年杨振德致周恩来邓颖超信04、周恩来邓颖超在杨振德墓前05、1944年邓颖超致周恩来信邓颖超的母亲是一位坚强、勇敢的长辈,她毫不动摇地支持女儿从事革命工作,深受周恩来和邓颖超的敬重。
她曾因支持女儿革命而遭到国民党的逮捕,直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后才被释放。
这是1938年,老人在武汉和女儿的合影。
建国后,邓颖超把这张照片放大挂在中南海西花厅自己卧室的床头,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文物:06、周恩来邓颖超十条家规07、周恩来邓颖超与亲属合影08、周恩来邓颖超和亲属聚餐09、周恩来及亲属等给邓颖超的新年贺信周恩来和邓颖超严于律己,对亲属要求也十分严格,决不允许他们有丝毫特殊。
为此,特意定了十条家规:不许晚辈们丢下工作,专程到北京看望他们;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在食堂排队就餐,有工作的自己付伙食费,没有工作的他们代付;不允许动用公家汽车;任何场所都不能说出特有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搞特殊化。
文物:10、周恩来邓颖超在延安的合影11、邓颖超在延安时期戴过的围巾12、邓颖超致周秉德信文物:13、邓颖超接济周恩来亲属的账单3张14、邓颖超给周尔均的信周总理管理着国家这个“大家”,他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勤务员,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从自的“小家”做起,决不让亲属之事影响“大家”。
然而,他和邓颖超在生活上十分关心有困难的亲属,时常资助他们。
即便在周总理逝世后,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邓大姐,仍旧一如既往地帮助总理的亲属。
她常说:我和恩来是作为共产党员在帮助你们,以减少国家的负担。
文物:15、李鹏送给邓颖超的照片及附信16、邓颖超送给朱琳的手包周恩来和邓颖超没有亲生的孩子,而他们却哺育了众多的战友的后代和烈士遗孤。
李鹏是李硕勋烈士的儿子,1931年李硕勋牺牲后,他被寄养在成都亲戚家里,1939年邓颖超把他从亲戚家接出来,并给予多方关照,皖南事变后为了安全又把他送到延安。
这幅照片是他们1940年拍摄的,当时李鹏12岁。
这个手包是邓颖超参加外事活动时使用过的,后来她把它送给了李鹏的夫人朱琳,并让秘书转达说:“这个手包在外事活动中很适用,我已经老了,用不上了,朱琳用最合适。
”后来,这个手包在外交场合中陪伴朱琳很多年。
文物:17、1979年邓颖超就《世界知识》给聂容臻、邓小平等人的便条、《世界知识》1979年4月8日,邓颖超应日本参众两院的邀请,率领中国人大代表团,赴日本进行友好访问。
临行前她写给聂容臻的便条,请聂容臻夫妇、邓小平夫妇看看《世界知识》第六期。
送上《世界知识》第六期封面照片,请聂总和瑞华同志看看。
你们看后,请转小平和卓琳同志看看,让孩子们看看爸爸、爷爷青年时候的样子,看完后,请卓琳同志退回我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