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清华版)

合集下载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伤寒论》)一、组成当归三两(12克)、桂枝三两,去皮(9克)、芍药三两(9克)、细辛三两(1.5克)、甘草二两,炙(5克)、通草二两(3克)、大枣二十五枚,擘(8枚)。

二、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1.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甘草与通草;血虚肝寒四肢厥,煎服此方乐陶陶。

2.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上方再加姜萸配,温经散寒功更超。

3.黄耆桂枝五物汤桂枝汤中去甘草,加入黄耆名五物;益气温经和营卫,善治血痹肌麻木。

四、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五、主治1.阳气不足而又血虚,外受寒邪。

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

2.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六、方解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不足,四末失其温养,所以手足厥寒。

然而不见其他阳微阴盛证,却又脉细欲绝,是血虚而又经脉受寒,血脉不利之故。

况手足厥寒只是指掌至腕、踝不温,与四肢厥逆有别。

正如成无己云:“手足厥寒者,阳气外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阴血内弱脉行不利。

”所以但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为治。

本方从组成看,是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

当归苦辛甘温,补血和血,与芍药合而补血虚。

桂枝辛甘而温,温经散寒,与细辛合而除内外之寒。

甘草、大枣之甘,益气健脾,既助归、芍补血,又助桂、辛通阳。

更加通草通经脉,使阴血充,客寒除,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而脉亦复。

《伤寒论》方以四逆命名者,有四逆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

三方主治与用药皆不同正。

如周扬俊云:“四逆汤全从回阳起见,四逆散全从和解表里起见,当归四逆汤全从养血通脉起见。

”所以本方又能治经脉受寒,血涩不通而致腰、股、腿、足疼痛者。

七、附方及方论1.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伤寒论》):即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二升(5克)、生姜半斤(15克),改用水酒各六升,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

功用:温经散寒。

《方剂学》之温里剂 课件

《方剂学》之温里剂 课件

第六章温里剂第一节温中祛寒理中丸《伤寒论》[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各90g)[用法]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9g)。

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

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现代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重9g,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1.脾胃虚寒证。

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

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方解]本方所治诸证皆由脾胃虚寒所致。

中阳不足,寒从中生,阳虚失温,寒性凝滞,故畏寒肢冷、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今脾胃虚寒,纳运升降失常,故脘痞食少、呕吐、便溏;舌淡苔白润,口不渴,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皆为虚寒之象。

治宜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方中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

人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

君臣相配,温中健脾。

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

甘草与诸药等量,寓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纵观全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温中阳,益脾气,助运化,故曰“理中”。

阳虚失血,无论吐、衄或便血、崩漏,但见面色晄白、气短神疲、脉细或虚大无力,是阳气虚弱,脾不统血所致,以本方加减治疗。

胸痹一病,总由上焦阳气不足,阴寒之邪上乘,胸中之气痹阻所致。

若心中痞坚,逆气上冲心胸,是中焦阳虚,又有痰饮上犯所致。

可用本方温中祛寒,益气健脾,使中焦气旺,则上焦之气开发,逆气可平,胸痹可愈。

方剂学讲义温里剂

方剂学讲义温里剂
方剂学温里剂
精品
温里剂概述
一、定义: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 祛寒,回阳救逆,散寒通脉作用,用治里寒证的 方剂,称为温里剂,
1、组成:四大热药如附子、干姜、吴茱萸、 肉桂。
2、功效:温里祛寒,回阳救逆,散寒通脉 3、适应证:里寒证。
脾胃虚寒 里寒证 阴盛阳衰
经脉寒凝
脾胃 但寒不热,喜暖蜷 肾 卧,口淡不渴,疼 肝 痛,小便清长
二、分类:
1、温中祛寒剂
主治中焦虚寒证
常用药物:干姜、吴茱萸、饴糖。
配伍:温中散寒药与益气健脾药同用
代表方:理中丸、吴茱萸汤、小建中汤
2、回阳救逆剂 主治阴盛阳衰,亡阳欲脱证 常用药:附子、肉桂、干姜、人参。 配伍:温肾祛寒药与益气固脱药同施。 代表方:四逆汤
3、温经散寒剂 主治寒凝经脉之痹痛。 常用药:桂枝、细辛、当归、熟地。 配伍:辛温发散药与温补阴血药同用。 代表方: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三、注意事项: 1、 辨清寒证所在脏腑,加以施治。 2、辨清寒热真假。 3、阴寒太盛当少佐寒凉药或热药冷服。 4、 热药用量要因人、因时、因地而施。
第一节 温中祛寒剂
理中丸
《伤寒论》
干姜 白术
人参
甘 草
一、主治:中焦虚寒证 1、脾胃虚寒吐利证:自利呕吐,腹痛不渴, 喜温欲按,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2、阳虚失血:便血崩漏,出血色淡,四肢不 温,脉沉迟细。 3、小儿慢惊风:手足抽搐,目晴上视。 4、病后喜唾涎沫。 5、胸痹:胸满,心下痞。
热伤阴,回阳之中寓护 阴之旨。
四、应用: 1、辨证要点:四肢厥逆,神疲欲寐, 舌淡苔白,脉迟而微。 2、关于附子用法:附子当用熟附子、 制附子、炮附子,附子当先煎久 煎,只用汤剂,不入散剂,用量在 10~12克之间。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一、组成熟附子(9克)、干姜(5克)、肉桂(3克)、人参(6克)、白术炒(9克)、茯苓(9克)、陈皮(6克)、甘草炙(5克)、五味子(3克)、半夏制(9克)(原书无药量)。

二、用法水二盅,姜三片,煎之,临服入麝三厘(0.1克)调服。

中病以手足温和即止,不得多服。

三、歌括1.回阳救急汤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并;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建奇勋。

2.回阳救急汤又方名同治稍异,去苓加入麦辰砂。

四、功用回阳救急,益气生脉。

五、主治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

症见恶寒踡卧,四肢厥冷,吐泻腹痛,口不渴,神衰欲寐,或身寒战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等。

六、方解本方主治纯是一派阴寒内盛,阳微欲脱之危象,故用四逆汤合六君子汤,再加肉桂、五味子、麝香而成。

方中熟附子虽不如生附子回阳之力峻,但除干姜外,更有肉桂为辅,其温壮元阳,祛寒破阴之功益显。

六君子汤补益脾胃,固守中州,并能除阳虚水湿不化所生之痰。

人参与五味子相合,还有益气生脉之功。

麝香之用尤妙,借其斩关夺门,通十二经血脉之力,与五味子之酸收相配,发中有收,使诸药迅布周身,顾回脉复而吐泻亦止,指甲口唇之青紫能消,而无虚阳散越之弊。

但本方终是辛热峻剂,不宜过量,故“手足温和即止”。

原书还注明,“若呕吐涎沫,或少腹痛,加盐炒吴茱萸,是取其温胃暖肝,下气止呕之功;“无脉加猪胆汁,是阴盛阳微而真阳不足又进一步,故用为反佐,以防阳脱之变;“泄泻不止加升麻、黄芪”,是虚阳不能固阴,故用益气升阳之品,防阴气下脱;“呕吐不止加姜汁”,是加强温胃止呕,使不妨饮药之法。

陶氏制方,考虑周密,颇具巧思,是从实践中来。

但病证之变无常,若能熟知方意,用时自能应对裕如,如俞根初又将本方去茯苓,加麦冬,治上证而有干呕心烦厥逆无脉者,即是一例。

七、附方及方论回阳救急汤(《重订通俗伤寒论》):黑附块三钱(9克)、紫瑶桂五分(0.15克)、别直参二钱(6克)、原麦冬三钱、辰砂染(9克)、川姜二钱(6克)、姜半夏一钱(3克)、湖广术钱半(5克)、北五味三分(1克)、炒广皮八分(3克)、清炙草八分(3克)、真麝香三厘(0.1克)冲。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温里剂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温里剂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本方为素体血虚,寒凝经脉所致之证而设
【v 运辨证用要】点:四末不温,脉沉微细
v 临证加减:痛经加川芎、乌药、香附;兼血瘀加桃红 v 现代应用:多用于末梢循环障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
诺氏病等属血虚寒凝者
黄芪桂枝五物汤 《金匮要略》
【主证】表虚受风之血痹
气血不足
卫表不固
风吴茱萸汤 《伤寒论》来自【主证】 中焦虚寒之呕吐
食谷欲吐,胃脘疼痛,吞酸嘈杂,苔滑, 脉沉弦
【方解】
君:吴茱萸9g-- 温胃散寒,降逆下气 臣:生姜18g-- 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佐:人参9g-- 补中益气
温中补虚 一降胃气 一升脾气 升清降浊
佐使:大枣4枚-- ①调和脾胃 ②调药和中
【主证】
阳明寒呕 厥阴头痛 少阴吐利
不能温养四末:四肢厥逆,恶寒倦卧
阳气衰微 阴寒内盛
火不暖土:吐利,腹痛
阳气精则养神:神衰欲寐
舌苔白滑,脉沉细
2、太阳病汗多亡阳者
【方解】
君:附子9g--温肾祛寒,回阳救逆 臣:干姜9g--温里散寒,回阳通脉
干姜附子汤 “附子无姜不热”
二药大辛大热,相须为用,通达周身,壮阳散寒, 以救垂危之阳,助阳有利于散寒,散寒有利于助阳。
桂枝9g--温中散寒
酸甘化阴 缓急止痛
辛甘养阳 温建中阳
桂芍相配,益阴扶阳,调和阴阳 佐:生姜9g、大枣4枚-- ⑴在饴糖作用下,温中补虚
⑵在桂芍作用下,调和阴阳
使:甘草6g--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
v “辛甘化阳”和“酸甘化阴” v 于气血营卫不足取治于中,通过温建中气,资助营卫 化生,以养五脏,故名“建中”,甘温补中,调和阴阳

中医《方剂学》课件-温里剂

中医《方剂学》课件-温里剂
《金匮·妇人杂病》:“妇人腹中痛,小建中 汤主之。”
吴茱萸汤《伤寒论》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呕, 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 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 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 迟。
病证解析:
肝浊 胃阴 虚上 寒逆 ,
《伤寒论》102条:“伤寒阴脉涩,阴脉弦, 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 汤主之。”
《伤寒论》105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 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血痹虚劳》:“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 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 建中汤主之。”
《金匮·黄疸病》:“男子黄,小便自利,当 以虚劳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伤寒论》
方歌: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 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病证解析:
中 焦
腹中时痛,喜温喜按-- 中焦虚寒心中悸动,虚烦 气血生化不足,
虚不 寒足
, 肝
不宁,面色无华 无以奉心上荣
, 肝
脾 不 和
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气血不足,营卫不和 脾
君 臣 佐 佐使
配伍特点: 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43条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 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09条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 萸汤主之。”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78条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第六章 温里剂
概念: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 脉作用,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

《方剂学》第六章,温里剂

《方剂学》第六章,温里剂

• [方解] • 君: 吴茱萸——温中降逆 • 臣: 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 佐: 人参——补脾气 • 使: 大枣——调和脾胃,和药
• [重点,难。
• 2,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肝胃虚寒,浊 阴上逆证的常用方。
• 呕吐,干呕,吐涎沫,四肢不温,舌淡 苔白滑,脉细迟。
病机

同异
主证
治法
方药


同 异同 异

有 轻 脉微细 或 有 轻

度 的 或紧 度 假 热
汤 阳 虚阳 下利清 现象

衰 浮越



手足厥





内拘急 明 显 的


阴 盛 但欲寐 身 反 不


格阳
恶寒及


重证
面色赤


脉微细

欲绝

甘 草 干 姜 附 子 加重
干姜 附子 用量

病机

同异
• [重点,难点] • 1,病机:气血阴阳俱虚,尤其以中焦虚
寒,肝脾失调为主。
• 2,辨证要点: • 本方既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剂, • 又是调和阴阳,柔肝理脾之常用方。
• 腹中拘急性疼痛,喜温喜按,心悸发热, 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虚弦。
• 3,本方为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
• 可治虚劳发热,为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之一。 (阳虚发热)。
• 4,加减法:
• 通脉四逆汤:加重干姜用量,三两至四两。主 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 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利止 脉不出者。
•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 四逆加人参汤。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四逆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四逆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四逆汤(《伤寒论》)一、组成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5~10克)、干姜一两半(6~9克)、甘草,二两(6克)。

二、用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附子先煎一小时,再加余药同煎,取汁温服)。

三、歌括1.四逆汤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2.通脉四逆汤倍加干姜名通脉,温阳守中血脉畅。

3.四逆加人参汤人参加入四逆内,益气固脱效非常。

4.白通汤四逆加葱去甘草,方名白通擅通阳。

5.白通加猪胆汁汤白通再把胆尿配,阴盛格阳不二方。

6.参附汤又有参附合为剂,回阳救脱挽危亡。

四、功用回阳救逆。

五、主治1.少阴病。

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象微细。

2.太阳病误汗亡阳。

六、方解本方为回阳救逆之代表方剂。

《素问·厥论》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

病至寒邪深入少阴,肾中阳气衰微,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外则四肢厥逆,恶寒踡卧,神疲欲寐;内则呕吐不渴,腹痛下利。

舌苔白滑,脉象微细,是不仅肾阳衰微,而且心脾之阳气亦衰,阴寒独盛之危候。

此时非大剂辛热不足以回阳破阴而救逆。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苦甘以咸泻之。

”所以用大辛大热之附子为君药。

附子纯阳有毒,为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剂,通行十二经,生用尤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

干姜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助附子伸发阳气,为臣药。

生附子有大毒,与干姜同用,其性峻烈,故又用益气温中之甘草为佐药,既能解毒,又能缓姜、附辛烈之性,合而回阳救逆,又不致有暴散之虞,故方名“四逆。

若服药呕吐,可用冷服法,即《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治寒以热,凉而行之”之意。

七、附方及方论1.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即四逆汤加人参一两(3克,另煎兑入)。

方剂学之温里剂

方剂学之温里剂

方剂学之温里剂温里剂第一节温中祛寒1、理中丸【组成】人参(9g)干姜(9g)甘草(9g)白术(9g)【功效】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

【方歌】理中丸主温中阳,甘草人参术干姜;吐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更扶阳。

2、吴茱萸汤【组成】吴茱萸(24g)人参(9g)生姜(18g)大枣(12枚)【功效】温肝暖胃,补虚降逆。

【主治】肝胃虚寒证。

【方歌】吴茱萸汤参枣姜,肝胃虚寒此方良;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亦堪尝。

3、小建中汤【组成】桂枝(9g)芍药(18g)甘草(6g)生姜(9g)大枣(12枚)胶饴(70ml)【功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证。

【方歌】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痛服之瘥。

第二节回阳救逆4、四逆汤【组成】附子(5g)甘草(6g)干姜(4.5g)【功效】破阴逐寒,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病阳微阴盛证。

【方歌】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逆急煎尝;脉微吐利阴寒盛,救逆回阳赖此方。

5、回阳救急汤【组成】熟附子(9g)干姜(6g)人参(6g)甘草(9g)白术炒(9g)肉桂(3g)陈皮(6g)五味子(3g)茯苓(9g)半夏(9g)【功效】回阳固脱,益气生脉。

【主治】真阳虚衰证。

【方歌】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寻;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津奇勋。

第三节温经通脉6、当归四逆汤【组成】当归(9g)桂枝(9g)芍药(9g)细辛(9g)甘草(6g)通草(6g)大枣(25枚)【功效】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厥证。

【方歌】当归四逆芍桂枝,细辛甘草木通施;血虚寒厥四末冷,温行经脉最相宜。

7、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成】黄芪(9g)芍药(9g)桂枝(9g)生姜(18g)大枣(12枚)【功效】益气和营,温经通痹。

【主治】气血不足,营卫虚滞之痹症。

【方歌】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营卫俱虚风气袭,血痹服之功效良。

中医方剂学第6章温里剂

中医方剂学第6章温里剂

吴茱萸汤
组成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六两
楂曲理中丸

升 胃不降浊:呕吐 加砂仁、半夏

砂半理中汤
失 常 脾不运湿,积聚为痰:兼咳嗽吐痰 加茯苓、半夏
理中化痰丸
(3)气机阻滞:脘腹胀满加枳实、茯苓 加枳实、茯苓(枳实理中汤)
(4)出血:吐血、便血 加黄芪、当归、阿胶、艾叶(胶艾理中汤)
(5)唾涎沫 加益智仁、山药 (6)表兼风寒者 加桂枝 (桂枝人参汤)
用,故曰大建中,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腹痛 呕逆。
类方比较
温中健脾三方比较:理中丸、大建中汤、小建中汤均有腹痛的见 证,皆有温中散寒之功,以姜、桂之类为主药。
理中丸以吐泻腹痛为主证,是中焦虚寒,升降失调所致, 故以干姜温中祛寒,参、术、草补气健脾,重点在 于恢复中焦的升降;
大建中汤证腹痛拒按,痛势剧烈,兼见腹部包块、呕吐厥 逆等,是中阳衰微,阴寒内盛的现象,疼痛的部位 是大腹,证型偏寒,故用蜀椒、干姜以温散凝结的 寒邪,饴糖缓急以止腹痛,重点在于散寒止痛;
益气健脾,
理中丸
配伍特点
温补结合,以温为主。
理中丸
辨证要点


除吐、利、冷、痛之主症外,应以畏寒肢冷, 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为证治要点。 为温中祛寒的代表方,基础方。
理中丸
加减及附方
(1)阳虚甚:肢冷、下利清谷 加附子、肉桂
附子理中汤、桂附理中汤
(2)
胃不纳谷:不思饮食 加山楂、麦芽、神曲

理中丸

现代运用

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导肠溃疡、 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 虚 寒者,均可应用。
使用注意

方剂学温里剂.课件

方剂学温里剂.课件

四逆程度 指、趾不温
恶寒踡卧, 肢体疼痛 伴随症状 身热、脉弦 神衰欲寐等 舌淡
温经散寒
黄芪桂枝五物汤
(《金匮要略》)
本方要点
1.治疗血痹的代表方
温经散寒
血痹:气血不足,外受风邪,客于血脉,气血 痹阻,肌肤失濡,以致麻木不仁。
2.方以益气养血,温经散邪,和营通痹立法。
黄芪、芍药、大枣 生姜、桂枝
第一节 温中祛寒
温中祛寒
理中丸
(《伤寒论》)
温中祛寒
组成
干姜
人参 白术 炙甘草
主治 中焦虚寒证
典型证
吐利冷痛 出 血 小儿慢惊 胸 痹 病后多唾
兼变证
制方原理
病机:中阳不足,脾失健运
温中祛寒
立法: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配伍意义
干姜——温中祛寒
人参——益气补脾
(君)
(臣)
白术——益气健脾燥湿
炙甘草——补中和药
②太阳病误汗亡阳证。
阳衰阴盛证
回阳救逆
配伍意义
回阳救逆
附子——温肾祛寒,回阳救逆
干姜——温中祛寒,助附子回阳救逆 炙甘草——益气;
(君) (臣)
(附子无姜不热)
缓姜、附燥散之性、制附子毒; 调和诸药。
(佐使)
回阳救逆
功用
回阳救逆
亡阳证(四逆注射液) 通脉四逆汤(亡阳重证)
临床应用
衍化方
四逆加人参汤(气阴大伤) 白通汤(阴盛格阳) 参附汤(阳气暴脱,参附注射液)
功用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应用
虚劳里急证。
温中祛寒
症见:腹痛绵绵,温按痛减,舌淡苔白, 脉细弦。(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 或兼心悸,虚烦,面色无华;或发热, 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劳则加重。 (甘温除

《方剂学·温里剂》

《方剂学·温里剂》

第六章 温里剂1、定义: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

2、适应病证:里寒证3、寒的来源:4、温经散寒寒在脏腑温中祛寒心肾阳虚回阳救逆5、使用注意:⑴多配伍补气药物。

⑵辨别寒热之真假。

⑶素体阴虚或失血之人亦应慎用。

⑷服药入口即吐者,运用反佐法(服法或配伍反佐药)⑸药物用量,当因人、因时、因地,随证变通。

第一节 温中祛寒理 中 丸 Ⅰ类 《伤寒论》失温中阳不足 ③纳减,吐,利 ④出血;流涎土不荣木 ⑤慢惊风 治法:温中祛寒,补气健脾君:干姜:温中祛寒 人参为君药?臣:人参:益气健脾佐:白术:健脾、燥湿 兼顾调理脏腑功能使:甘草(与诸药等量):缓急止痛;健脾;调药配伍特点:温、补、燥三法并用,重在调理脏腑功能辩证要点:脘腹绵绵作痛,呕吐便溏、畏寒肢凉,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1、呕吐,加生姜、半夏;或砂仁、半夏(砂半理中汤)2、虚寒甚,加附子、肉桂(桂附理中汤)3、胸痹,加枳实、桂枝、薤白4、痛甚,加丁香、吴茱萸(丁萸理中汤)使用注意: 1、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者禁用。

2、汤剂或丸剂的选择,根据病情轻重而定病案:胡希恕医案,经方传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张某,男,42岁,1966年6月10日初诊,胃脘隐痛反复发作5年,西医诊断为“胃粘膜脱垂”,近日来常饿时加重,恶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饮食,大便溏,日行2次,下肢酸软,无恶心吞酸,先与附子理中汤治疗,无效,现汗出恶风,脉缓。

“恶寒”不一定是表证《中医诊断学》:畏寒: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缓解者恶寒: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古代医家恶寒与畏寒不分:《伤寒论》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

” 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治疗 现代文献研究:“恶寒”一症的诊断价值,不仅在于明确表证之有无;若无表证,提示“恶寒”乃是阳气虚的一个外在反映 摘自《伤寒论》恶寒症探微《浙江中医杂志》2004(2)小建中汤 Ⅰ类 《伤寒论》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化血不足(阴阳两虚)肝木乘土腹部拘急疼痛,喜温按舌淡苔白,脉细弦脾阳不足心悸,面色少华 心烦,口燥咽干勿用蜂蜜代替温阳散寒 为何不用干姜白芍:滋阴补血,缓急止痛 为何桂枝:白芍=1 : 2佐:生姜:温胃散寒大枣:健脾养血 使:甘草:调和配伍结构:辛甘化阳,酸甘化阴配伍特点:阴阳并调,温中为主肝脾同治,补脾为主辩证要点: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温里剂
一、单项选择题
1.理中丸的组成是()
A.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
B.人参茯苓白术生姜
C.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
D.人参茯苓白术大枣
E.人参陈皮茯苓炙甘草
2.下列哪项不属于理中丸的主治证候( )
A. 脘腹疼痛,喜温喜按
B.畏寒肢冷
C.大便稀溏
D.恶心呕吐
E.脉数
3.小建中汤的组成是
A.桂枝汤去生姜加饴糖B桂枝汤加饴糖
C.桂枝汤倍桂枝,加饴糖
D.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
E.以上均不是
4.吴茱萸汤的功用是()
A.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B.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C.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D.温中补虚,祛湿止痛
E.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5.四逆汤的君药是()
A.干姜
B.生姜
C.附子
D.肉桂
E.人参
6.患者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恶寒蜷卧,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欲绝。

治宜选用( )
A.四逆散
B.四逆汤
C.当归四逆汤
D.理中丸
E.吴茱萸汤
7.患者四肢厥冷,神衰欲寐,恶寒蜷卧,吐泻腹痛,口不渴,甚则身寒战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

治宜选用( )
A.四逆汤
B.当归四逆汤
C.理中丸
D.黄芪桂枝五物汤
E.回阳救急汤
8.当归四逆汤的功用是( )
A.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B.活血化瘀,祛风止痛
C.养血益气,温经化瘀
D.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E.化痰祛瘀,温经止痛
二、多项选择题
1.理中丸主治病证是.()
A.脾胃虚寒证
B.中焦阳虚出血证
C.小儿慢惊.
D.病后喜唾涎沫
E.胸痹
2.小建中汤与桂枝汤共有的药物是()
A.芍药
B.桂枝
C.甘草D生姜 E.饴糖
三、填空题
1.小建中汤中桂枝与其芍药的用量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

2.吴茱萸汤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阳救急汤的功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逆汤中用干姜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
回阳救逆:
五、简答题
1.小建中汤中饴糖有何意义?
2.当归四逆汤中配伍通草的意义是什么?
3.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主治病证及辨证要点是什么?
六、问答题
1.理中丸与小建中汤均治中焦虚寒证,两方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以下移入治疡剂
10.阳和汤中具有辛温散寒开结滞,祛皮里膜外之痰作用的药物是( )
A.麻黄
B.白芥子
C.肉桂
D.炮姜炭
E.鹿角胶
11.阳和汤的主治病证不包括( )
A.贴骨疽
B.流注
C.鹤膝风
D.大头瘟
E.痰核
3.阳和汤用量最大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问答题
2.阳和汤为什么重用熟地而轻用麻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