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温里剂概述

合集下载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伤寒论》)一、组成当归三两(12克)、桂枝三两,去皮(9克)、芍药三两(9克)、细辛三两(1.5克)、甘草二两,炙(5克)、通草二两(3克)、大枣二十五枚,擘(8枚)。

二、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1.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甘草与通草;血虚肝寒四肢厥,煎服此方乐陶陶。

2.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上方再加姜萸配,温经散寒功更超。

3.黄耆桂枝五物汤桂枝汤中去甘草,加入黄耆名五物;益气温经和营卫,善治血痹肌麻木。

四、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五、主治1.阳气不足而又血虚,外受寒邪。

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

2.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六、方解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不足,四末失其温养,所以手足厥寒。

然而不见其他阳微阴盛证,却又脉细欲绝,是血虚而又经脉受寒,血脉不利之故。

况手足厥寒只是指掌至腕、踝不温,与四肢厥逆有别。

正如成无己云:“手足厥寒者,阳气外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阴血内弱脉行不利。

”所以但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为治。

本方从组成看,是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

当归苦辛甘温,补血和血,与芍药合而补血虚。

桂枝辛甘而温,温经散寒,与细辛合而除内外之寒。

甘草、大枣之甘,益气健脾,既助归、芍补血,又助桂、辛通阳。

更加通草通经脉,使阴血充,客寒除,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而脉亦复。

《伤寒论》方以四逆命名者,有四逆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

三方主治与用药皆不同正。

如周扬俊云:“四逆汤全从回阳起见,四逆散全从和解表里起见,当归四逆汤全从养血通脉起见。

”所以本方又能治经脉受寒,血涩不通而致腰、股、腿、足疼痛者。

七、附方及方论1.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伤寒论》):即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二升(5克)、生姜半斤(15克),改用水酒各六升,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

功用:温经散寒。

方剂学讲义温里剂

方剂学讲义温里剂
方剂学温里剂
精品
温里剂概述
一、定义: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 祛寒,回阳救逆,散寒通脉作用,用治里寒证的 方剂,称为温里剂,
1、组成:四大热药如附子、干姜、吴茱萸、 肉桂。
2、功效:温里祛寒,回阳救逆,散寒通脉 3、适应证:里寒证。
脾胃虚寒 里寒证 阴盛阳衰
经脉寒凝
脾胃 但寒不热,喜暖蜷 肾 卧,口淡不渴,疼 肝 痛,小便清长
二、分类:
1、温中祛寒剂
主治中焦虚寒证
常用药物:干姜、吴茱萸、饴糖。
配伍:温中散寒药与益气健脾药同用
代表方:理中丸、吴茱萸汤、小建中汤
2、回阳救逆剂 主治阴盛阳衰,亡阳欲脱证 常用药:附子、肉桂、干姜、人参。 配伍:温肾祛寒药与益气固脱药同施。 代表方:四逆汤
3、温经散寒剂 主治寒凝经脉之痹痛。 常用药:桂枝、细辛、当归、熟地。 配伍:辛温发散药与温补阴血药同用。 代表方: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三、注意事项: 1、 辨清寒证所在脏腑,加以施治。 2、辨清寒热真假。 3、阴寒太盛当少佐寒凉药或热药冷服。 4、 热药用量要因人、因时、因地而施。
第一节 温中祛寒剂
理中丸
《伤寒论》
干姜 白术
人参
甘 草
一、主治:中焦虚寒证 1、脾胃虚寒吐利证:自利呕吐,腹痛不渴, 喜温欲按,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2、阳虚失血:便血崩漏,出血色淡,四肢不 温,脉沉迟细。 3、小儿慢惊风:手足抽搐,目晴上视。 4、病后喜唾涎沫。 5、胸痹:胸满,心下痞。
热伤阴,回阳之中寓护 阴之旨。
四、应用: 1、辨证要点:四肢厥逆,神疲欲寐, 舌淡苔白,脉迟而微。 2、关于附子用法:附子当用熟附子、 制附子、炮附子,附子当先煎久 煎,只用汤剂,不入散剂,用量在 10~12克之间。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一、组成熟附子(9克)、干姜(5克)、肉桂(3克)、人参(6克)、白术炒(9克)、茯苓(9克)、陈皮(6克)、甘草炙(5克)、五味子(3克)、半夏制(9克)(原书无药量)。

二、用法水二盅,姜三片,煎之,临服入麝三厘(0.1克)调服。

中病以手足温和即止,不得多服。

三、歌括1.回阳救急汤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并;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建奇勋。

2.回阳救急汤又方名同治稍异,去苓加入麦辰砂。

四、功用回阳救急,益气生脉。

五、主治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

症见恶寒踡卧,四肢厥冷,吐泻腹痛,口不渴,神衰欲寐,或身寒战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等。

六、方解本方主治纯是一派阴寒内盛,阳微欲脱之危象,故用四逆汤合六君子汤,再加肉桂、五味子、麝香而成。

方中熟附子虽不如生附子回阳之力峻,但除干姜外,更有肉桂为辅,其温壮元阳,祛寒破阴之功益显。

六君子汤补益脾胃,固守中州,并能除阳虚水湿不化所生之痰。

人参与五味子相合,还有益气生脉之功。

麝香之用尤妙,借其斩关夺门,通十二经血脉之力,与五味子之酸收相配,发中有收,使诸药迅布周身,顾回脉复而吐泻亦止,指甲口唇之青紫能消,而无虚阳散越之弊。

但本方终是辛热峻剂,不宜过量,故“手足温和即止”。

原书还注明,“若呕吐涎沫,或少腹痛,加盐炒吴茱萸,是取其温胃暖肝,下气止呕之功;“无脉加猪胆汁,是阴盛阳微而真阳不足又进一步,故用为反佐,以防阳脱之变;“泄泻不止加升麻、黄芪”,是虚阳不能固阴,故用益气升阳之品,防阴气下脱;“呕吐不止加姜汁”,是加强温胃止呕,使不妨饮药之法。

陶氏制方,考虑周密,颇具巧思,是从实践中来。

但病证之变无常,若能熟知方意,用时自能应对裕如,如俞根初又将本方去茯苓,加麦冬,治上证而有干呕心烦厥逆无脉者,即是一例。

七、附方及方论回阳救急汤(《重订通俗伤寒论》):黑附块三钱(9克)、紫瑶桂五分(0.15克)、别直参二钱(6克)、原麦冬三钱、辰砂染(9克)、川姜二钱(6克)、姜半夏一钱(3克)、湖广术钱半(5克)、北五味三分(1克)、炒广皮八分(3克)、清炙草八分(3克)、真麝香三厘(0.1克)冲。

温里剂概述、组成及功效方剂学

温里剂概述、组成及功效方剂学
1、辨证要点:四肢厥逆,神疲欲寐,舌淡苔 白,脉迟而微。
2、关于附子用法:附子当用熟附子、制附 子、炮附子,附子当先煎久煎,只用汤剂,不
入散剂,用量在10~12克之间。
2021/1/10
温里剂概述、组成和功效方剂学
3、加减: 顽固性风湿性关节炎加桂枝;阳虚水肿加 茯苓、泽泻。
4、四逆汤注射液具有强心、升压作用,可用 于心衰,休克,心肌梗塞。
2021/1/10
温里剂概述、组成和功效方剂学
二、治法


寒 温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恶湿 燥
三、方解:
干姜
温脾胃,祛里寒,扶阳气 温
人参 补脾胃,助运化,正升降 补
甘草
补中气,调诸药
白术 燥湿土,健脾胃燥2021/1/10温里剂概述、组成和功效方剂学
辛热以去中焦之寒 清阳升而浊阴降
甘温以复中焦之虚
小建中汤
和里缓急力强,治虚劳里
急腹痛。
2021/1/10
温里剂概述、组成和功效方剂学
四逆汤
《伤寒论》
一、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 症见:四肢厥逆,畏寒蜷卧,神疲欲寐,面 色苍白,下利清谷,呕吐不渴,苔白滑, 脉沉微细或脉微欲绝。 病机:肾中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亡阳欲脱
2021/1/10
温里剂概述、组成和功效方剂学
温里剂概述、组成和功效方剂学
一、主治:中焦虚寒证 1、脾胃虚寒吐利证:自利呕吐,腹痛不渴, 喜温欲按,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2、阳虚失血:便血崩漏,出血色淡,四肢不 温,脉沉迟细。 3、小儿慢惊风:手足抽搐,目晴上视。 4、病后喜唾涎沫。 5、胸痹:胸满,心下痞。
2021/1/10
温里剂概述、组成和功效方剂学
3、注意:使用反佐法,热药冷服,或少加猪 胆汁;孕妇忌用;真热假寒禁用。

方剂学6温里剂考点重点总结

方剂学6温里剂考点重点总结

方剂学温里剂考点重点总结温中祛寒理中丸1.治:①中焦/脾胃虚寒=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

②阳虚失血(脾统血+脾阳虚=脾不统血→失血)。

③脾胃虚寒→胸痹/病后流涎/小儿慢惊。

(只要中焦虚寒,都可以用理中丸。

)(中=专zhi)2.成:参术姜草。

(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3.功:温中祛寒(=干姜=君药),补气健脾(=参术草=四君子框架)。

4.PS:四君子汤=参术苓草。

5.PS:人参汤=汤剂/起效快=胸痹。

小建中汤1.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拘急腹痛+温减。

2.成: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麦芽糖。

3.功:温中补虚(=中焦虚寒),合里缓急(=腹痛)。

4.PS:理中丸=纯脾胃。

小建中汤=有肝。

5.芍药/麦芽糖=缓急止痛=腹痛。

6.麦芽糖=君药。

大建中汤1.治:中阳虚弱+阴寒内盛→腹痛剧痛+呕不能食(腹痛太疼→上逆呕吐。

)2.成:蜀椒、干姜、人参、麦芽糖。

3.功:温中补虚(中焦虚热),降逆止痛(腹痛太疼→上逆呕吐。

)4.PS:腹痛:理中汤=绵痛;小建中汤=急痛;大建中汤=剧痛。

吴茱萸汤1.治:①阳明寒呕。

②厥阴头疼+呕。

③少阴呕吐下利。

2.成:人参、吴茱萸、生姜、大枣。

3.功: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回阳救逆四逆汤1.治:心肾阳衰寒厥/少阴寒化=四肢厥逆+神衰欲寐(少阴)。

(透心凉=从里往外凉)2.成:生附子、干姜、炙甘草。

3.功: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1.治:血虚寒厥=手足逆冷+脉细欲绝/沉细。

2.成:当归、细辛、通草、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

3.功: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阳和汤1.治:阴疽/阴证疮疡=无热无红=无热象。

2.成:熟地、鹿角胶,麻黄、肉桂、白芥子、炮姜、甘草。

3.功:温阳(鹿角胶)补血(熟地),散寒(麻黄、肉桂、炮姜)通滞。

4.熟地、鹿角胶=君。

5.白芥子=皮里膜外痰。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温里剂概述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温里剂概述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温里剂概述八法中间的温法,治疗里寒证的治法。

寒邪,要注意寒邪的来路。

里寒证的产生,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里寒证,不外乎寒邪直中,就是外寒直接越过体表、皮毛入里侵犯或者脏腑、经络、骨节。

经络、骨节、肌肉,或者直接侵犯某些脏腑系统,这是有外来之寒。

或者是阳气不足造成寒从中生。

这两种原因,造成的里寒证在治法上,祛除里寒,治法有些所不同,这是第一个要注意的。

尽管这两者之间往往在临床区分上它是相互有影响的。

外寒入里要伤阳,那要伤及阳气以后,有可能又兼有寒从中生的,伤阳、阳气不足,寒从中生,又兼有这种寒从中生的继发原因了,所以有时候也需要结合温补。

不是绝然区分了。

那寒从中生,里寒盛了以后,由于阳气不足,卫外不固,更容易外寒直中。

所以这两点在病机分析的时候是需要清楚的,在临床实际使用的时候也要结合的。

里寒证的层次,分为三类:一类,寒邪侵犯,越过体表皮毛侵犯经络、肌肉、骨节,它已经脱离了表寒,但是来源还跟外寒有关,这个层次。

这个层次损伤阳气来说,相对比较轻浅。

第二个层次是寒邪,里寒产生核心在脾胃,称为中焦虚寒。

引起中焦脾胃功能受寒性收引凝滞影响,作为一个证候核心、病机的核心。

再深一层次,是心肾阳虚,一般又称为少阴阳虚。

从伤寒六经证治的角度讲是少阴阳虚。

那这个治疗要回阳救逆。

对此从温经散寒,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来体现这三个层次。

这是对脏腑结合到三个层次来综合来看待里寒证。

温中祛寒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中焦虚寒证应该说虚寒阳气不足,中焦阳气不足。

那中焦脾胃是纳运水谷的。

中焦虚寒以后,阳虚可以失去温化、温煦、温通,这个功能减退为主。

失去温煦人体的热力来源不足了。

中焦虚寒,脾主四肢,脾主肌肉,所以这种畏寒的特点,一般以四肢不温,四肢清冷来描述它。

在临床上具体它是以手足为主,冷不过肘、膝,所以这是阳虚失于温煦。

阳气的功能,五大功能其中有温煦作用了,同时失于温化。

阳气作为脾胃系统来说,要起到腐熟、温化水谷了。

所以失于温化,就津液容易凝聚,不能够从有用的气血津液里汲取物质了,所以往往口不渴。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阳和汤
方解
散温 寒阳 通补 滞血
熟地
君 鹿胶 温补阴血
炮姜

温助阳气
肉桂 →温通血脉
佐 白芥子 化痰除湿
麻黄 宣通毛窍
--筋骨

温 --血脉

--肌肉
--腠理
使 生甘草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阳和汤
配伍特点 滋而不腻,补而不滞 宣发不伤正,温阳而不亢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阳和汤
运用
辩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阴疽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 酸痛无热为辨证要点。
⑵寒滞经脉,血脉不利,血行不畅 --肢冷、肌肤紫黯
冻疮:加丹参、川芎、鸡血藤
紫斑肢寒(雷诺氏病):重用白芍,加丹参、
川芎、附子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当归四逆汤
⑶厥阴肝经寒证 痛经:加桃仁、红花、川芎、泽兰、香附 疝痛:加台乌、小茴香 前阴冷痛:加台乌、川楝、淫羊藿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当归四逆汤
阳 和 汤 Ⅰ类
方 剂 学理论 温里剂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下篇
各论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1、定义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 散寒通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统称温里剂。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温里剂
寒者热之 治寒以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温里剂
2、适应病证 里寒证
里寒证是指寒邪在里所致的病证。 里寒证以畏寒肢凉,喜温踡卧,面色 苍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脉沉迟或缓 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温里剂
里寒证的病机与治法
寒在经脉

肺气虚寒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四逆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四逆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四逆汤(《伤寒论》)一、组成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5~10克)、干姜一两半(6~9克)、甘草,二两(6克)。

二、用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附子先煎一小时,再加余药同煎,取汁温服)。

三、歌括1.四逆汤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2.通脉四逆汤倍加干姜名通脉,温阳守中血脉畅。

3.四逆加人参汤人参加入四逆内,益气固脱效非常。

4.白通汤四逆加葱去甘草,方名白通擅通阳。

5.白通加猪胆汁汤白通再把胆尿配,阴盛格阳不二方。

6.参附汤又有参附合为剂,回阳救脱挽危亡。

四、功用回阳救逆。

五、主治1.少阴病。

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象微细。

2.太阳病误汗亡阳。

六、方解本方为回阳救逆之代表方剂。

《素问·厥论》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

病至寒邪深入少阴,肾中阳气衰微,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外则四肢厥逆,恶寒踡卧,神疲欲寐;内则呕吐不渴,腹痛下利。

舌苔白滑,脉象微细,是不仅肾阳衰微,而且心脾之阳气亦衰,阴寒独盛之危候。

此时非大剂辛热不足以回阳破阴而救逆。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苦甘以咸泻之。

”所以用大辛大热之附子为君药。

附子纯阳有毒,为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剂,通行十二经,生用尤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

干姜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助附子伸发阳气,为臣药。

生附子有大毒,与干姜同用,其性峻烈,故又用益气温中之甘草为佐药,既能解毒,又能缓姜、附辛烈之性,合而回阳救逆,又不致有暴散之虞,故方名“四逆。

若服药呕吐,可用冷服法,即《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治寒以热,凉而行之”之意。

七、附方及方论1.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即四逆汤加人参一两(3克,另煎兑入)。

方剂:第六章温里剂

方剂:第六章温里剂

第六章温里剂概述一、概念: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以祛除脏腑经络间寒邪,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为温里剂。

二、立法依据:温里剂是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清者温之”、“寒淫所胜,平以辛热”、“寒淫于内,治以甘热”等原则而立法组方的,属于八法中的“温法”。

三、分类、适应证:寒邪致病引起的寒证有表里之分。

外感寒邪,邪在肌表,为风寒表证,当用解表散寒,解表剂中已有叙述。

寒在脏腑经络为里寒证,临床多以但寒不热,系温畏寒,神疲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紧,沉弦或沉迟为特征。

寒邪易伤阳气,阳虚易生内寒,寒愈盛则阳愈虚,而阳愈虚则寒愈盛,二者常相因为病。

里寒证以寒盛为主,不同程度涉及到阳虚;若以阳虚为主者,则归虚证,当用补阳之剂,详见补益剂。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所谓“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合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痿。

”阳气乃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外为柔软,以固筋脉。

阳气不固则人寿夭折;开合失宜,为寒所袭,深入脏腑经络,阳伤寒结,经脉拘挛,而先偻俯之象。

因此,温里剂温复阳气,祛散阴寒,对于祛病益寿有重要意义。

寒证的成因,有因素体阳虚,寒从中生者;有因外寒直中,深入脏腑经络者;有因误治邪陷,表寒乘虚入里;有因过服寒凉,损伤阳气者,但总不外乎寒从内生与外寒直中两个方面。

前者多为虚寒,宜“治以甘热”,多用辛热药与甘温补气药配伍组方,温补并重;后者多为实寒,宜“治以辛热”,多用大辛大热药为主组方,或配伍少量补气药,以防辛散伤正,是以温为主。

里寒证有虚实轻重之别,部位有脏腑经络之异,本章方剂分为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三类。

四、使用注意:本类方剂多由辛温燥热之品组成。

在临证运用时,一是应注意辨清寒热真假虚实,勿为假象所迷惑。

若真热假寒者当禁用,否则直如火上浇油,祸不旋踵;二是应注意素体阴虚内热,失血伤阴者,虽有寒象,也须慎用,不可过剂,以免重伤其阴或引起动血之弊;三是四时寒暑变迁,地土方隅高下,病情轻重缓急,亦须作为药量大小之参考。

第五章 温里剂

第五章 温里剂

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连理汤与理中丸比较:
第二节 回阳救逆
适应证:心肾阳虚之阴寒重证 常用方剂:四逆汤、参附汤
四逆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附子9g 干姜9g 炙甘草6g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阳虚四逆证。四肢厥冷,恶 寒蜷卧,神疲欲寐,下利清谷,腹 中冷痛,口淡不渴,苔白滑,脉微 细。
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
【临床应用】本方为素体血虚、经脉 寒凝之手足厥冷而设,以舌淡苔薄 白、脉沉细欲绝为应用要点。 目前临床常用于冻疮,四肢血 管痉挛症(如雷诺氏病),以及痛经 而属血虚有寒者。
当归四逆汤
【附方】 黄芪桂枝五物汤
理中丸
【方解】本方主治由中焦阳虚有寒, 脾胃升降失职所致。 君:干姜 臣:人参 佐:白术 使:甘草
理中丸
【临床应用】本方为温中祛寒的代表 方剂,临床以溲清便溏、畏寒肢冷 舌淡脉细为应用要点。 目前临床多用于慢性肠炎、胃 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扩张、胃下垂 及慢性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理中丸
【附方】 1、附子理中丸 2、连理汤
当归四逆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当归12g 桂枝9g 白芍9g 细辛3g 炙甘草6g 木通3g 大枣9枚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当归四逆汤
【主治】 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冷,甚则 青紫,或腰、股、腿、足麻木疼痛, 舌淡苔白,脉细欲绝。
当归四逆汤
【方解】此为养血通脉的常用方。本 证由阳气不足,血虚寒凝所致。 君:当归 臣:桂枝、芍药、 佐:细辛、大枣、炙甘草 使:木通
【方解】本方是治疗肾阳衰微,四肢 逆冷的代表方剂。 君:附子 臣:干姜 佐使:甘草
四逆汤
【临床应用】本方为肾阳衰微,阴寒 内盛而设,临床以四肢逆冷、神疲 欲寐、舌淡苔白、脉微细为应用要 点。

初级中药士-基础知识-温里剂(3页)

初级中药士-基础知识-温里剂(3页)

方剂学——第七单元温里剂细目一概述要点一温里剂的适用范围适用于因外寒入里或寒从中生所致的,以畏寒、肢冷、喜温蜷卧、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里寒证。

要点二温里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温里剂多由辛热之品组成,故对热证、阴虚证、真热假寒证不宜使用。

2.素体阴虚或失血者亦应慎用。

3.若阴寒太盛或真寒假热,服药即吐者,可热药冷服或少佐寒凉药。

4.应用温里剂还要做到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细目二温中祛寒要点一理中丸《伤寒论》【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功用】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1.脾胃虚寒证。

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呕吐下利,腹满食少,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

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小儿慢惊;或病后喜唾涎沫等。

【组方原理】本方证皆由脾胃虚寒所致。

中阳不足,寒从中生,阳虚失温,寒性凝滞,中焦升降及运化失常,故见痛、冷、吐、利,以及腹满食少、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诸症;舌淡苔白,脉沉细,均为阳虚有寒之象。

脾阳不足,不能统血,则导致阳虚失血,症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因其为阳虚所致,故血色必暗淡,质清稀;脾胃虚寒,胸阳不振,痹而不通,则发为胸痹;土虚不能荣木,筋脉失养,小儿则发为慢惊;脾虚不摄,故可见病后喜唾涎沫,清稀而薄等症。

治以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方中干姜温中祛寒,降逆止呕,为君药。

人参益气健脾,为臣药。

君臣相配,温养中焦脾胃阳气,使其恢复运化、统摄、升清降浊的功能。

白术健脾燥湿,防脾虚生湿,为佐药。

炙甘草益气和中,为使药。

四药相配,一温一补一燥一和,使脾胃阳气振奋,寒邪祛除,则运化升降功能恢复,诸症自愈。

【加减化裁】临证时若泄泻甚者,可加炒山药、煨肉豆蔻以温中涩肠止泻;阳虚甚者,可加附子、肉桂以温阳散寒;咳唾涎沫者,可加陈皮、苍术以燥湿健脾。

要点二小建中汤《伤寒论》【组成】芍药六两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饴糖一升【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方剂学高频知识点之温里剂(一)

方剂学高频知识点之温里剂(一)

方剂学高频知识点之温里剂(一)中医考研:方剂学高频知识点之温里剂(一)全国中医考研5小时前方剂学各论——温里剂(一)(全国卷历年出题数:22道)1.概念:凡以温里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作用,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

属于“八法”中的“温法”。

2.适应范围:温里剂治疗里寒证。

不论外来、内生之寒,治法皆以“寒者热之”为原则。

里寒证以畏寒肢凉,喜温蜷卧,面色苍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脉沉迟或缓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3.配伍规律:本类方剂多配伍补气药物,以使阳气得复。

若阴寒太盛或真寒假热,服药入口即吐者,可反佐少量寒凉药物,或热药冷服,避免格拒。

4.分类:分为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三类。

5.注意事项:①本类方剂多由辛温燥热之品组成,在临证运用时,首先应注意辨清寒热真假。

若误施于真热假寒证,祸不旋踵。

②应注意病人素体如有阴虚、失血之证,不可过剂,以免重伤其阴,寒去热生,或辛热之品劫阴动血。

6.本章相关方剂的对比分析及鉴别应用——温中祛寒本类方剂主治中焦虚寒证。

理中丸温中祛寒,益气健脾,亦常作汤剂用,是治中焦虚寒,腹痛吐利之主方。

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能治阳明、厥阴、少阴三经虚寒证,以阴寒上逆之呕吐为主,重点在胃。

大、小建中汤温阳祛寒,降逆止痛,是祛邪为主。

7.具体药物理中丸【方歌】理中干姜参术草,温中健脾治虚寒;中阳不足痛呕利,丸汤两用腹中暖。

【组成】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

【用法】作丸剂,或水煎服。

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功用】温中去寒,补气健脾。

【主治】①脾胃虚寒证。

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②阳虚失血证。

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面色㿠白,气短神疲,脉沉细或虚大无力。

③中阳不足,阴寒上乘之胸痹;脾气虚寒,不能摄津之病后多涎唾;中阳虚损,土不荣木之小儿慢惊。

【方义】①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

中医方剂学第6章温里剂

中医方剂学第6章温里剂

精选ppt
31
4.附方:
小建中汤
a.黄芪建中汤:本方加黄芪,增强补气建中
之力,现代用于治疗虚寒性的溃疡病、慢
性腹膜炎、神经衰弱等。亦治表虚自汗。
b.当归建中汤:加当归,增强补血活血止痛 之功,用于妇女产后身体衰弱,腹痛不 止,或小腹拘急痛牵涉及腰背,不能饮 食者,可于一月内服4、5剂,令人强壮
精选ppt
精选ppt
50
四逆汤
主治
病证:少阴病心肾阳衰寒厥证。
心 阳衰失温:四肢厥冷、恶寒蜷卧
肾心阳衰微,神失所养:神衰欲寐
阳肾虚及脾,火不生土:下利清谷 衰寒凝气滞,升降失常:呕吐,腹中冷痛 厥证舌、脉 :舌淡苔白, 脉微细
精选ppt
51
四逆汤
功用
回阳救逆
精选ppt
52
方解
四逆汤
君药:生附子:温壮元阳, 回阳救逆。
精选ppt
69
当归四逆汤

辨证要点

以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舌淡苔白为证 治要点。
精选ppt
70
当归四逆汤
1、经脉受寒,血脉不利,不通则痛—痹症 胃脘痛: 加吴茱萸、生姜、佛手、党参 头痛:加川芎、玄胡 腰腿痛:加牛膝、杜仲、枸杞
精选ppt
71
2、寒滞经脉,血脉不利,血行不畅 —肢冷,肌肤紫暗
• 冻疮:加丹参、川芎、鸡血藤 • 紫斑肢寒(雷诺氏病):
自愈。
精选ppt
28
小建中汤

辨证要点

腹痛,喜温喜按,面色无华,舌淡苔白, 脉细弦为证治要点。
精选ppt
29
加减变化
小建中汤
中焦寒重:加干姜; 气滞:加木香; 便溏:加白术; 气虚:加人参、黄芪、当归以补养气血;

《方剂学·温里剂》

《方剂学·温里剂》

第六章 温里剂1、定义: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

2、适应病证:里寒证3、寒的来源:4、温经散寒寒在脏腑温中祛寒心肾阳虚回阳救逆5、使用注意:⑴多配伍补气药物。

⑵辨别寒热之真假。

⑶素体阴虚或失血之人亦应慎用。

⑷服药入口即吐者,运用反佐法(服法或配伍反佐药)⑸药物用量,当因人、因时、因地,随证变通。

第一节 温中祛寒理 中 丸 Ⅰ类 《伤寒论》失温中阳不足 ③纳减,吐,利 ④出血;流涎土不荣木 ⑤慢惊风 治法:温中祛寒,补气健脾君:干姜:温中祛寒 人参为君药?臣:人参:益气健脾佐:白术:健脾、燥湿 兼顾调理脏腑功能使:甘草(与诸药等量):缓急止痛;健脾;调药配伍特点:温、补、燥三法并用,重在调理脏腑功能辩证要点:脘腹绵绵作痛,呕吐便溏、畏寒肢凉,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1、呕吐,加生姜、半夏;或砂仁、半夏(砂半理中汤)2、虚寒甚,加附子、肉桂(桂附理中汤)3、胸痹,加枳实、桂枝、薤白4、痛甚,加丁香、吴茱萸(丁萸理中汤)使用注意: 1、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者禁用。

2、汤剂或丸剂的选择,根据病情轻重而定病案:胡希恕医案,经方传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张某,男,42岁,1966年6月10日初诊,胃脘隐痛反复发作5年,西医诊断为“胃粘膜脱垂”,近日来常饿时加重,恶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饮食,大便溏,日行2次,下肢酸软,无恶心吞酸,先与附子理中汤治疗,无效,现汗出恶风,脉缓。

“恶寒”不一定是表证《中医诊断学》:畏寒: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缓解者恶寒: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古代医家恶寒与畏寒不分:《伤寒论》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

” 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治疗 现代文献研究:“恶寒”一症的诊断价值,不仅在于明确表证之有无;若无表证,提示“恶寒”乃是阳气虚的一个外在反映 摘自《伤寒论》恶寒症探微《浙江中医杂志》2004(2)小建中汤 Ⅰ类 《伤寒论》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化血不足(阴阳两虚)肝木乘土腹部拘急疼痛,喜温按舌淡苔白,脉细弦脾阳不足心悸,面色少华 心烦,口燥咽干勿用蜂蜜代替温阳散寒 为何不用干姜白芍:滋阴补血,缓急止痛 为何桂枝:白芍=1 : 2佐:生姜:温胃散寒大枣:健脾养血 使:甘草:调和配伍结构:辛甘化阳,酸甘化阴配伍特点:阴阳并调,温中为主肝脾同治,补脾为主辩证要点: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温里剂概述
八法中间的温法,治疗里寒证的治法。

寒邪,要注意寒邪的来路。

里寒证的产生,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里寒证,不外乎寒邪直中,就是外寒直接越过体表、皮毛入里侵犯或者脏腑、经络、骨节。

经络、骨节、肌肉,或者直接侵犯某些脏腑系统,这是有外来之寒。

或者是阳气不足造成寒从中生。

这两种原因,造成的里寒证在治法上,祛除里寒,治法有些所不同,这是第一个要注意的。

尽管这两者之间往往在临床区分上它是相互有影响的。

外寒入里要伤阳,那要伤及阳气以后,有可能又兼有寒从中生的,伤阳、阳气不足,寒从中生,又兼有这种寒从中生的继发原因了,所以有时候也需要结合温补。

不是绝然区分了。

那寒从中生,里寒盛了以后,由于阳气不足,卫外不固,更容易外寒直中。

所以这两点在病机分析的时候是需要清楚的,在临床实际使用的时候也要结合的。

里寒证的层次,分为三类:一类,寒邪侵犯,越过体表皮毛侵犯经络、肌肉、骨节,它已经脱离了表寒,但是来源还跟外寒有关,这个层次。

这个层次损伤阳气来说,相对比较轻浅。

第二个层次是寒邪,里寒产生核心在脾胃,称为中焦虚寒。

引起中焦脾胃功能受寒性收引凝滞影响,作为一个证候核心、病机的核心。

再深一层次,是心肾阳虚,一般又称为少阴阳虚。

从伤寒六经证治的角度
讲是少阴阳虚。

那这个治疗要回阳救逆。

对此从温经散寒,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来体现这三个层次。

这是对脏腑结合到三个层次来综合来看待里寒证。

温中祛寒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中焦虚寒证应该说虚寒阳气不足,中焦阳气不足。

那中焦脾胃是纳运水谷的。

中焦虚寒以后,阳虚可以失去温化、温煦、温通,这个功能减退为主。

失去温煦人体的热力来源不足了。

中焦虚寒,脾主四肢,脾主肌肉,所以这种畏寒的特点,一般以四肢不温,四肢清冷来描述它。

在临床上具体它是以手足为主,冷不过肘、膝,所以这是阳虚失于温煦。

阳气的功能,五大功能其中有温煦作用了,同时失于温化。

阳气作为脾胃系统来说,要起到腐熟、温化水谷了。

所以失于温化,就津液容易凝聚,不能够从有用的气血津液里汲取物质了,所以往往口不渴。

失于温通,气机可以阻滞,又寒性收引凝滞导致脾胃气机升降的失常,那升降失常,呕吐、泄泻、腹痛。

但由于是阳虚失温,造成寒性收引凝滞引起的吐、利、腹痛,那这种腹痛往往喜温喜按,阳虚形成偏寒偏虚了。

从舌象来说,因为舌质较淡,加上脉沉偏于弱,这是阳虚的舌脉特点。

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黑姜。

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仲景曰∶理中者,理中焦。

白术(土炒)二两,人参、干姜(炮)、甘草(炙)各一两,治太阴厥逆,自利不渴,脉沉无力。

人参补气益脾为君,白术健脾燥湿为臣,甘草和中补土为佐,干姜温胃散寒为使。

(名附子理中汤。


中焦虚寒的临床表现,主要的失温、失运和失化。

但阳气不足,作为气它还有固摄作用,也可以对人体的津液的固摄、血液的固摄产生问题,所以在理中丸主治当中有阳虚失血,病后喜唾涎沫。

所以临床上,有些过去看一小孩子长期吐、利、泄泻的,经常流口水。

病后喜唾涎沫,对津液失去固摄。

阳虚失血一般以下部出血居多,因为理论上讲吐血、衄血、便血,以及月经过多等等这个都可以,但是一般以下部出血的为多。

其主治分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基本的中焦虚寒见症,温煦的能力,四肢不温,四肢清冷,以及腹痛,喜温喜按。

吐、利、呕吐、泄泻,以及舌象、脉象,这个是基本的。

是反映出中焦阳虚失去温煦,失去温通,失去温化以后的一个表现了。

那个主治里还有阳虚失血,还有胸痹是由于阳虚之后相对的阴寒内盛,寒性收引气机不通,心脉痹阻,造成这种阳虚型的胸痹。

这个方呢它是个基础方,所以即使是阳虚型胸痹用这个方,还要结合它具体的有没有瘀血阻滞,还是痰凝、痰湿凝滞。

胸痹往往兼夹痰瘀了,要结合这个来加减配伍组成一些复合方剂。

这个方是基础方,反映基础病机了,包括病
后喜唾涎沫,这都是阳虚不能固摄造成。

这是它的一个证候、病机分析了。

至于这个理中丸的方义分析,它体现出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是温补结合。

体现内生之寒温必兼补这样一个原则。

这个方是很典型的一个方。

这个方里的君药,干姜。

干姜能够温中阳,侧重于祛内寒,温补脾胃的。

温脾胃阳气和人参结合,温补结合,主要解决脾胃阳虚问题。

那这个佐药的白术是考虑到脾不健运,阳气不足,运化无力。

用白术来健脾,帮助脾胃运化。

用甘草既能帮助人参补气,又能够调和药性,使药力持久发挥作用。

因为作为丸剂来讲,它是服用较持久,丸者缓也。

当然用像理中丸如果要它发挥作用迅速的话,张仲景认为丸不及汤,就要用理中汤、人参汤治胸痹这一类。

要比较迅速打开这种阴寒凝聚,用汤剂较好。

这个方配伍特点,是温补结合的,以温为主。

所以辨证的要点,四肢不温,腹中绵绵作痛,呕吐,便溏,吐利了,舌淡苔白,脉沉细。

它就成为一张温中祛寒的基础方和代表方。

当然从这个方里刚才提到腹痛历来多数认为是脾胃本身阳虚,寒性收引造成腹痛。

也有一部分因为提到腹痛把肝结合起来,认为是由于脾胃阳气不足,相对就会肝旺。

因为肝脾的关系,即使肝本身不旺,土虚就要木贼,就这样一个关系。

但作为这个方用药来说,这个基础方这方面并不突出了。

因为
有时候大家看到参考书可能有提到,从这个中焦阳气虚,由土不荣木反过来可以引起这种肝脾不和。

这里理中丸有一系列的加味方剂了,我们这里往往以附子理中丸作为一个代表。

下面还列了一些楂曲理中汤、砂半理中汤、理中化痰丸这些,还包括连理汤这类,供参考了。

因为临床常用附子理中丸,有单加附子,有加肉桂成桂附理中汤,这方面用得多一些。

它的特点呢中焦虚寒比较重的,特别是在四肢不温或者吐、利,特别泄泻比较突出的,往往加附子,增加温阳的力量。

当然有的说这是加附子,脾肾都阳气不足,这个不一定。

就是中焦虚寒,加附子。

附子理中丸还是很多这样用的。

加肉桂当然温阳力量强,加了肉桂以后一般都涉及到脾肾阳气都不足。

就理中丸基础的化裁方或者加减方法。

理中丸是个基础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