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温里剂

合集下载

方剂学-温里剂

方剂学-温里剂
“里证脉回成凡
温剂的作阳,以
法。方用救具温

属 八 法 中 的
剂 , 称 为 温
, 用 治 里 寒
逆 , 散 寒 通
有 温 里 祛 寒
热 药 为 主 组

温 里 剂

里寒证 是指寒邪在里所致的病证。 里寒证以畏寒肢凉,喜温踡卧,面色苍白,口淡 不渴,小便清长,脉沉迟或缓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寒邪直中 寒从中生
寒在经脉
里二

肺气虚寒
心阳虚损

中焦虚寒
寒在脏腑 肝经虚寒
肾阳不足
心肾阳虚
温经散寒
温肺散寒 温补心阳 温中祛寒 温肝散寒 温补肾阳 回阳救逆
分类
一类

温中祛寒剂
理中丸、小建中汤、 吴茱萸汤
回阳救逆剂
四逆汤
温里剂
二类
三类
大建中汤
适应症 中焦虚寒证
阳气衰微,阴寒内盛, 回阳救急汤 甚或阴盛格阳、戴阳的
肝寒而郁


携饮


胃虚停饮
上 逆呕 犯 胃
肾寒阳微
吐涎、头痛 干呕、嗳气或呃逆,不食,胃脘冷痛
舌色淡,脉沉 弦而细迟
阳气不达四末——手足厥冷 阳失温煦,寒湿下侵——利 阴寒内盛,阳气扰争——烦躁欲死(心火肾水不交)
【 吴 茱 萸 汤 】
生姜(臣药)
温胃祛寒 降逆止呕 宣散水气
吴茱萸(君药)
温胃暖肝 降逆止呕
白术(佐药)
健脾燥湿
益气健脾 补虚助阳
炙甘草
(佐使药)
补中缓急 调和诸药


人参(臣药)
益气健脾 补虚助阳
中 丸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伤寒论》)一、组成当归三两(12克)、桂枝三两,去皮(9克)、芍药三两(9克)、细辛三两(1.5克)、甘草二两,炙(5克)、通草二两(3克)、大枣二十五枚,擘(8枚)。

二、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1.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甘草与通草;血虚肝寒四肢厥,煎服此方乐陶陶。

2.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上方再加姜萸配,温经散寒功更超。

3.黄耆桂枝五物汤桂枝汤中去甘草,加入黄耆名五物;益气温经和营卫,善治血痹肌麻木。

四、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五、主治1.阳气不足而又血虚,外受寒邪。

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

2.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六、方解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不足,四末失其温养,所以手足厥寒。

然而不见其他阳微阴盛证,却又脉细欲绝,是血虚而又经脉受寒,血脉不利之故。

况手足厥寒只是指掌至腕、踝不温,与四肢厥逆有别。

正如成无己云:“手足厥寒者,阳气外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阴血内弱脉行不利。

”所以但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为治。

本方从组成看,是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

当归苦辛甘温,补血和血,与芍药合而补血虚。

桂枝辛甘而温,温经散寒,与细辛合而除内外之寒。

甘草、大枣之甘,益气健脾,既助归、芍补血,又助桂、辛通阳。

更加通草通经脉,使阴血充,客寒除,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而脉亦复。

《伤寒论》方以四逆命名者,有四逆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

三方主治与用药皆不同正。

如周扬俊云:“四逆汤全从回阳起见,四逆散全从和解表里起见,当归四逆汤全从养血通脉起见。

”所以本方又能治经脉受寒,血涩不通而致腰、股、腿、足疼痛者。

七、附方及方论1.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伤寒论》):即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二升(5克)、生姜半斤(15克),改用水酒各六升,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

功用:温经散寒。

中医执业医生 方剂学 第七单元 温里剂

中医执业医生 方剂学 第七单元 温里剂

第七单元温里剂概述温里剂的适用范围温里剂适用于里寒证。

凡因素体阳虚,寒从中生;或因外寒直中三阴,深入脏腑;或因过服寒冷,损伤阳气之时,见畏寒肢凉、喜温蜷卧、面色苍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脉沉迟或缓等里寒证者,均可使用温里剂治疗。

温里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辨清寒证所在的部位,有针对性地选择方剂。

(2)辨清寒热的真假,真热假寒证不可误用。

(3)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斟酌药量大小。

(4)阴寒太盛,服药入口即吐者,可于本类方剂之中反佐少许寒凉之品,或采用反佐药的方法,避免寒热格拒。

(5)素体阴虚或失血之人应慎用温里剂,以免温燥药物重伤阴血。

(6)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本类方剂多配伍补气药物,以使阳气得复。

温中祛寒理中丸《伤寒论》组成: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方歌:理中干姜参术草,温中健脾治虚寒,中阳不足痛呕利,丸汤两用腹中暖。

速记:草人赶猪。

/老人白干。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1)脾胃虚寒证。

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

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配伍意义:方中以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

以人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

君臣相配,温补并用,温中健脾。

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

炙甘草与诸药等量,其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四药配伍,共奏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功。

本方为治疗中焦虚寒之主方,凡中焦脾胃虚寒所致之胸痹、小儿慢惊、病后多涎唾,久久不已者,均可使用本方治疗,是异病同治之典范。

全方配伍特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脘腹绵绵作痛,呕吐便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一、组成熟附子(9克)、干姜(5克)、肉桂(3克)、人参(6克)、白术炒(9克)、茯苓(9克)、陈皮(6克)、甘草炙(5克)、五味子(3克)、半夏制(9克)(原书无药量)。

二、用法水二盅,姜三片,煎之,临服入麝三厘(0.1克)调服。

中病以手足温和即止,不得多服。

三、歌括1.回阳救急汤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并;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建奇勋。

2.回阳救急汤又方名同治稍异,去苓加入麦辰砂。

四、功用回阳救急,益气生脉。

五、主治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

症见恶寒踡卧,四肢厥冷,吐泻腹痛,口不渴,神衰欲寐,或身寒战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等。

六、方解本方主治纯是一派阴寒内盛,阳微欲脱之危象,故用四逆汤合六君子汤,再加肉桂、五味子、麝香而成。

方中熟附子虽不如生附子回阳之力峻,但除干姜外,更有肉桂为辅,其温壮元阳,祛寒破阴之功益显。

六君子汤补益脾胃,固守中州,并能除阳虚水湿不化所生之痰。

人参与五味子相合,还有益气生脉之功。

麝香之用尤妙,借其斩关夺门,通十二经血脉之力,与五味子之酸收相配,发中有收,使诸药迅布周身,顾回脉复而吐泻亦止,指甲口唇之青紫能消,而无虚阳散越之弊。

但本方终是辛热峻剂,不宜过量,故“手足温和即止”。

原书还注明,“若呕吐涎沫,或少腹痛,加盐炒吴茱萸,是取其温胃暖肝,下气止呕之功;“无脉加猪胆汁,是阴盛阳微而真阳不足又进一步,故用为反佐,以防阳脱之变;“泄泻不止加升麻、黄芪”,是虚阳不能固阴,故用益气升阳之品,防阴气下脱;“呕吐不止加姜汁”,是加强温胃止呕,使不妨饮药之法。

陶氏制方,考虑周密,颇具巧思,是从实践中来。

但病证之变无常,若能熟知方意,用时自能应对裕如,如俞根初又将本方去茯苓,加麦冬,治上证而有干呕心烦厥逆无脉者,即是一例。

七、附方及方论回阳救急汤(《重订通俗伤寒论》):黑附块三钱(9克)、紫瑶桂五分(0.15克)、别直参二钱(6克)、原麦冬三钱、辰砂染(9克)、川姜二钱(6克)、姜半夏一钱(3克)、湖广术钱半(5克)、北五味三分(1克)、炒广皮八分(3克)、清炙草八分(3克)、真麝香三厘(0.1克)冲。

温里剂概述、组成及功效方剂学

温里剂概述、组成及功效方剂学
1、辨证要点:四肢厥逆,神疲欲寐,舌淡苔 白,脉迟而微。
2、关于附子用法:附子当用熟附子、制附 子、炮附子,附子当先煎久煎,只用汤剂,不
入散剂,用量在10~12克之间。
2021/1/10
温里剂概述、组成和功效方剂学
3、加减: 顽固性风湿性关节炎加桂枝;阳虚水肿加 茯苓、泽泻。
4、四逆汤注射液具有强心、升压作用,可用 于心衰,休克,心肌梗塞。
2021/1/10
温里剂概述、组成和功效方剂学
二、治法


寒 温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恶湿 燥
三、方解:
干姜
温脾胃,祛里寒,扶阳气 温
人参 补脾胃,助运化,正升降 补
甘草
补中气,调诸药
白术 燥湿土,健脾胃燥2021/1/10温里剂概述、组成和功效方剂学
辛热以去中焦之寒 清阳升而浊阴降
甘温以复中焦之虚
小建中汤
和里缓急力强,治虚劳里
急腹痛。
2021/1/10
温里剂概述、组成和功效方剂学
四逆汤
《伤寒论》
一、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 症见:四肢厥逆,畏寒蜷卧,神疲欲寐,面 色苍白,下利清谷,呕吐不渴,苔白滑, 脉沉微细或脉微欲绝。 病机:肾中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亡阳欲脱
2021/1/10
温里剂概述、组成和功效方剂学
温里剂概述、组成和功效方剂学
一、主治:中焦虚寒证 1、脾胃虚寒吐利证:自利呕吐,腹痛不渴, 喜温欲按,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2、阳虚失血:便血崩漏,出血色淡,四肢不 温,脉沉迟细。 3、小儿慢惊风:手足抽搐,目晴上视。 4、病后喜唾涎沫。 5、胸痹:胸满,心下痞。
2021/1/10
温里剂概述、组成和功效方剂学
3、注意:使用反佐法,热药冷服,或少加猪 胆汁;孕妇忌用;真热假寒禁用。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温中祛寒)——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温中祛寒)——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温中祛寒)——大建中汤(《金匮要略》)一、组成蜀椒二合,炒去汗(3克)、干姜四两(4.5克)、人参二两(6克)。

二、用法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30克),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如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粥,温覆之(现代用法:三味水煎二次,取汁,兑入糖3克,分二次温服)。

三、歌括大建中汤建中阳,蜀椒干姜参饴糖;阴盛阳虚腹冷痛,温补中焦止痛强。

四、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五、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舌苔白滑,脉细紧,甚则肢厥脉伏;或腹中漉漉有声。

六、方解阳虚则阴盛,阴盛则寒生,阴寒之气上逆,则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甚则可上冲皮起如有形,上下攻冲而剧痛,手不可触近。

若内有寒饮僻积,则肠中漉漉有声。

此时急当温中补虚,祛寒降逆,方可痛止呕平。

所以本方用味辛性热,温脾胃,助命火,散寒除湿,下气散结之蜀椒为君药。

干姜温中散寒,助蜀椒建中阳,散逆气,止痛平呕,为臣药。

人参、胶饴,甘温补中而益脾胃,并为佐使。

如此配合,虽已对病,但邪甚势急,服药须及时,故方后注明,初服后“如一炊顷”,或“如饮粥二升”,便当“更服”,使药力相继,一鼓成功。

然而病虽去,胃气未必便复,所以“当一日食粥”,将养胃气,亦为《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之意。

同时,还考虑到阳气素虚,易感风寒,所以“温覆之”,免外寒入里而复发。

其用心如此周密,不仅遣药组方非常审慎细致,即“分温再服间相隔时间的多少,以及服后应如何将护,也无不交代清楚。

本方纯用辛甘之品温建中阳,其补虚散寒之力,远较小建中汤为峻,故名大建中汤。

小建中汤则以辛甘为主,佐以大量芍药,又有酸甘合化为阴之义,故宜于中阳虚而营阴亦有不足之证。

此大、小建中二方同中之异。

七、文献摘录(方论)汪昂:“此足太阴、阳明药也。

蜀椒辛热,入肺散寒,入脾暖胃,入肾命补火。

方剂学6温里剂考点重点总结

方剂学6温里剂考点重点总结

方剂学温里剂考点重点总结温中祛寒理中丸1.治:①中焦/脾胃虚寒=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

②阳虚失血(脾统血+脾阳虚=脾不统血→失血)。

③脾胃虚寒→胸痹/病后流涎/小儿慢惊。

(只要中焦虚寒,都可以用理中丸。

)(中=专zhi)2.成:参术姜草。

(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3.功:温中祛寒(=干姜=君药),补气健脾(=参术草=四君子框架)。

4.PS:四君子汤=参术苓草。

5.PS:人参汤=汤剂/起效快=胸痹。

小建中汤1.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拘急腹痛+温减。

2.成: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麦芽糖。

3.功:温中补虚(=中焦虚寒),合里缓急(=腹痛)。

4.PS:理中丸=纯脾胃。

小建中汤=有肝。

5.芍药/麦芽糖=缓急止痛=腹痛。

6.麦芽糖=君药。

大建中汤1.治:中阳虚弱+阴寒内盛→腹痛剧痛+呕不能食(腹痛太疼→上逆呕吐。

)2.成:蜀椒、干姜、人参、麦芽糖。

3.功:温中补虚(中焦虚热),降逆止痛(腹痛太疼→上逆呕吐。

)4.PS:腹痛:理中汤=绵痛;小建中汤=急痛;大建中汤=剧痛。

吴茱萸汤1.治:①阳明寒呕。

②厥阴头疼+呕。

③少阴呕吐下利。

2.成:人参、吴茱萸、生姜、大枣。

3.功: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回阳救逆四逆汤1.治:心肾阳衰寒厥/少阴寒化=四肢厥逆+神衰欲寐(少阴)。

(透心凉=从里往外凉)2.成:生附子、干姜、炙甘草。

3.功: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1.治:血虚寒厥=手足逆冷+脉细欲绝/沉细。

2.成:当归、细辛、通草、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

3.功: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阳和汤1.治:阴疽/阴证疮疡=无热无红=无热象。

2.成:熟地、鹿角胶,麻黄、肉桂、白芥子、炮姜、甘草。

3.功:温阳(鹿角胶)补血(熟地),散寒(麻黄、肉桂、炮姜)通滞。

4.熟地、鹿角胶=君。

5.白芥子=皮里膜外痰。

方剂学:温里剂四逆汤课件

方剂学:温里剂四逆汤课件

2023
PART 03
四逆汤的制备与使用方法
REPORTING
制备方法
药材准备
准备好炙甘草、生附子 、干姜和生附子等药材 ,确保药材的质量和新
鲜度。
煎煮过程
将药材放入砂锅中,加 入适量的水,浸泡30分 钟,然后煎煮1小时。
过滤与沉淀
将煎煮好的药液过滤, 去除药渣,再将药液沉 淀一段时间,取上清液
REPORTING
药物组成分析
总结词
温里剂四逆汤由多种中药组成,包括附子、干姜、炙甘草等 。
详细描述
温里剂四逆汤由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中药组成,其中附 子具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干姜可温中散寒、回阳 通脉,炙甘草则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的作用。
药理作用机制
总结词
温里剂四逆汤通过多种药理机制发挥温里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
药效学研究
通过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等方法,对四逆汤的药效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发现其对心血管系统有正性肌力、负性频率、负性阻力的作用,并能改 善微循环、抗心律失常等。
临床应用研究
适应症与应用
四逆汤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阳 虚证及阳气暴脱的危重证候,如 心衰、休克、虚脱等,也可用于 治疗慢性胃肠炎、慢性支气管炎
温里剂四逆汤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寒证和阳气虚脱 的急危重症。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温里剂四逆汤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寒证,如畏寒肢 冷、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症状。对于阳气虚脱的急危重 症,如心衰、休克、虚脱等也有显著疗效。然而,由于附 子含有乌头类生物碱,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孕妇禁用, 且需严格控制剂量和煎煮时间,以确保安全有效。此外, 对于热证、阴虚火旺者应慎用此药。
等疾病。
临床案例分析

《方剂学》第六章,温里剂

《方剂学》第六章,温里剂

• [方解] • 君: 吴茱萸——温中降逆 • 臣: 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 佐: 人参——补脾气 • 使: 大枣——调和脾胃,和药
• [重点,难。
• 2,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肝胃虚寒,浊 阴上逆证的常用方。
• 呕吐,干呕,吐涎沫,四肢不温,舌淡 苔白滑,脉细迟。
病机

同异
主证
治法
方药


同 异同 异

有 轻 脉微细 或 有 轻

度 的 或紧 度 假 热
汤 阳 虚阳 下利清 现象

衰 浮越



手足厥





内拘急 明 显 的


阴 盛 但欲寐 身 反 不


格阳
恶寒及


重证
面色赤


脉微细

欲绝

甘 草 干 姜 附 子 加重
干姜 附子 用量

病机

同异
• [重点,难点] • 1,病机:气血阴阳俱虚,尤其以中焦虚
寒,肝脾失调为主。
• 2,辨证要点: • 本方既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剂, • 又是调和阴阳,柔肝理脾之常用方。
• 腹中拘急性疼痛,喜温喜按,心悸发热, 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虚弦。
• 3,本方为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
• 可治虚劳发热,为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之一。 (阳虚发热)。
• 4,加减法:
• 通脉四逆汤:加重干姜用量,三两至四两。主 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 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利止 脉不出者。
•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 四逆加人参汤。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阳和汤
方解
散温 寒阳 通补 滞血
熟地
君 鹿胶 温补阴血
炮姜

温助阳气
肉桂 →温通血脉
佐 白芥子 化痰除湿
麻黄 宣通毛窍
--筋骨

温 --血脉

--肌肉
--腠理
使 生甘草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阳和汤
配伍特点 滋而不腻,补而不滞 宣发不伤正,温阳而不亢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阳和汤
运用
辩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阴疽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 酸痛无热为辨证要点。
⑵寒滞经脉,血脉不利,血行不畅 --肢冷、肌肤紫黯
冻疮:加丹参、川芎、鸡血藤
紫斑肢寒(雷诺氏病):重用白芍,加丹参、
川芎、附子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当归四逆汤
⑶厥阴肝经寒证 痛经:加桃仁、红花、川芎、泽兰、香附 疝痛:加台乌、小茴香 前阴冷痛:加台乌、川楝、淫羊藿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当归四逆汤
阳 和 汤 Ⅰ类
方 剂 学理论 温里剂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下篇
各论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1、定义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 散寒通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统称温里剂。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温里剂
寒者热之 治寒以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温里剂
2、适应病证 里寒证
里寒证是指寒邪在里所致的病证。 里寒证以畏寒肢凉,喜温踡卧,面色 苍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脉沉迟或缓 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温里剂
里寒证的病机与治法
寒在经脉

肺气虚寒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四逆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四逆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四逆汤(《伤寒论》)一、组成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5~10克)、干姜一两半(6~9克)、甘草,二两(6克)。

二、用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附子先煎一小时,再加余药同煎,取汁温服)。

三、歌括1.四逆汤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2.通脉四逆汤倍加干姜名通脉,温阳守中血脉畅。

3.四逆加人参汤人参加入四逆内,益气固脱效非常。

4.白通汤四逆加葱去甘草,方名白通擅通阳。

5.白通加猪胆汁汤白通再把胆尿配,阴盛格阳不二方。

6.参附汤又有参附合为剂,回阳救脱挽危亡。

四、功用回阳救逆。

五、主治1.少阴病。

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象微细。

2.太阳病误汗亡阳。

六、方解本方为回阳救逆之代表方剂。

《素问·厥论》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

病至寒邪深入少阴,肾中阳气衰微,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外则四肢厥逆,恶寒踡卧,神疲欲寐;内则呕吐不渴,腹痛下利。

舌苔白滑,脉象微细,是不仅肾阳衰微,而且心脾之阳气亦衰,阴寒独盛之危候。

此时非大剂辛热不足以回阳破阴而救逆。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苦甘以咸泻之。

”所以用大辛大热之附子为君药。

附子纯阳有毒,为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剂,通行十二经,生用尤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

干姜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助附子伸发阳气,为臣药。

生附子有大毒,与干姜同用,其性峻烈,故又用益气温中之甘草为佐药,既能解毒,又能缓姜、附辛烈之性,合而回阳救逆,又不致有暴散之虞,故方名“四逆。

若服药呕吐,可用冷服法,即《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治寒以热,凉而行之”之意。

七、附方及方论1.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即四逆汤加人参一两(3克,另煎兑入)。

常用方剂—温里剂(方剂学课件)

常用方剂—温里剂(方剂学课件)

舌淡苔白,脉微细
四逆汤
【方解】
君:附子——温肾祛寒,回阳救逆 臣:干姜——温中祛寒,
助附子回阳救逆 佐:炙甘草——益气温中;解毒;
缓姜、附峻烈之性
四逆汤
【配伍特点】
1.辛凉中配以少量辛温之品,且温而不燥,既利于透邪,又 不背辛凉之旨
2.疏散风热与清热解毒相配,具有外散风热,内清热毒,构 成疏清兼顾,以疏为主
临床表现
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
当归四逆汤
【组成】
当归三两(9g) 桂枝三两(9g) 细辛三两(9g) 通草二两(6g) ) 大枣二十五枚(8枚)
白芍三两(9g) 炙甘草二两(6g
当归四逆汤
【功效】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
血虚寒厥证
当归四逆汤
【主证病机】
血 手足厥寒
虚 舌淡苔白 寒 脉沉细
概述
【分类 】
① 温中祛寒剂:中焦虚寒 ② 回阳救逆剂:阴盛阳衰 ③ 温经散寒剂:寒在经脉
概述
【使用注意】
(1)辨清寒热的部位、真假; (2)素体阴虚,或失血病证,不可过剂,中病即 止,以免辛热之品劫阴动血
目 壹壹
录温
中 祛 寒
清 热
剂泻


贰 叁 肆伍
清清清 清 热热热 虚 燥凉解 热 湿血毒 药 药药药
【使用注意】 湿热内蕴中焦及脾胃阴虚内热者禁用
芦根 芦苇
目 贰壹
录回
阳 救 逆
清 热
剂泻


贰 叁 肆伍
清清清 清 热热热 虚 燥凉解 热 湿血毒 药 药药药
贰 回阳救逆剂
适应证 阴盛阳衰,阴盛格阳等急危重症
临床表现
四肢厥逆,精神萎靡,恶寒倦卧,呕吐腹痛,下利 清谷,甚或冷汗淋漓,脉微欲绝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温中祛寒)——小建中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温中祛寒)——小建中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温中祛寒)——小建中汤(《伤寒论》)一、组成芍药六两,酒炒(18克)、桂枝三两,去皮(9克)、甘草二两(6克)、生姜切,三两(10克)、大枣十二枚,擘(四枚)、饴糖一升(30克)。

二、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二、三服(现代用法:五味水煎二次,取汁,兑入恰糖,分二次温服)。

三、歌括1.小建中汤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

2.黄芪建中汤黄芪建中补不足,表虚身痛效无过。

3.当归建中汤又有当归建中汤,产后诸虚皆可却。

四、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五、主治虚劳里急。

腹中时痛,温按则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四肢痠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六、方解虚劳里急而腹中痛,温按则减,是劳伤内损,中气虚寒,肝来乘脾之故。

脾为生化之源,散精归肺,主肌肉四肢。

脾虚气寒则生化之源不健,气血俱乏,营卫失调,所以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心为脾母,主血脉而藏神,其华在面,若脾虚累及于心,则见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

是以治当补脾为主,温建中阳而兼养阴,和里缓急而能止痛。

本方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药,益脾气而养脾阴,温补中焦,兼可缓肝之急,润肺之燥。

桂枝温阳气,芍药益阴血,并为臣药。

炙甘草甘温益气,既助饴糖、桂枝益气温中,又合芍药酸甘化阴而益肝滋脾,为佐药。

生姜温胃,大枣补脾,合而升腾中焦生发之气而行津液,和营卫,亦为佐药。

六味配合,于辛甘化阳之中,又具酸甘化阴之用,共奏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

中气建,化源充,则五脏有所养,里急腹痛、手足烦热、心悸虚烦可除。

在临床运用时,务必注意方中各药配伍用量之比例,以符立法本意。

《伤寒论》用本方治疗“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亦皆因中阳已虚,所以先治其里,温建中阳,调和营卫,虚者复而表亦可解,是仲景辨证论治,不拘于先表后里之又一范例。

方剂学 温里剂理中丸护理课件

方剂学 温里剂理中丸护理课件
方剂学 温里剂理中 丸护理课件
目 录
• 方剂学概述 • 温里剂理中丸的组成与功效 • 温里剂理中丸的护理应用 • 温里剂理中丸与其他方剂的比较 • 温里剂理中丸的未来发展与研究方向
01
方剂学概述
方剂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方剂学是研究中医方剂的组成、 变化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特点
方剂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临 床实践为基础,强调整体观念和 辨证论治,注重方药的配伍与运 用。
方剂学的重要性
01
02
03
指导临床用药
方剂学为临床提供有效的 治疗方法和药物,帮助医 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选择合适的方剂。
传承中医药文化
方剂学是中医药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 研究方剂,可以更好地传 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
提高医疗水平
掌握方剂学的知识和技能 ,有助于提高医疗水平和 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 好的医疗服务。
方剂学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方剂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 溯到古代中医的经典著作,如《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现代发展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中西医结合 的深入,方剂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 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未来展望
未来方剂学将继续发挥中医药的优 势和特色,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方 法,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 献。
等。
调整剂量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遵医嘱 调整温里剂理中丸的剂量,以 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避免食用 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以 免影响药效。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适 当的心理疏导和安慰,帮助患
者树立治疗信心。
注意事项
01

方剂学第六章-温里剂

方剂学第六章-温里剂

3 温经散寒:用于寒凝经脉证。
四、使用注意
1 辨 辨清病位、真假;
2 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3 拒药处理 拒药处理:热药冷服或反佐配伍。
第一节
阳虚失温
中 焦 虚 寒
温中祛寒
一、适用证:中焦虚寒证
温中祛寒药 干姜、吴茱萸
脾失健运
益气健脾药 人参、白术
二、现代药理研究
温中祛寒方能促进和加强胃肠道 的消化吸收功能,间接地补充热量, 人体机能不足的状况,可适应于人 体功能减弱,特别是消化系统的减 弱,消化吸收发生障碍,能量代谢 降低,热量不足的病证。
四逆汤--病机及证候分析
心 肾 阳 衰 厥 证
阳衰失温 四肢厥逆 恶寒倦卧
心阳衰微,神失所养 神衰欲寐
黄芪建中汤
• 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病症并治第六》,条文 很简洁:“虚劳里急,诸不足者,黄芪建中汤主之。于小建中汤 中加黄芪一两半,余依上法。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大枣, 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现代医家 多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黏膜脱垂,胃 大部切除后倾倒综合征,胃轻瘫综合征,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室性早搏,心肌缺血,心绞痛,再生障碍性贫血,带下,崩漏, 过敏性鼻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属于中焦虚寒病机者。
吴茱萸汤
《伤寒论》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的 常用方。
吴茱萸汤--病机及证候分析
阳虚失温 胃气上逆 畏寒肢冷,甚则四逆 食谷欲呕 胃脘痛,喜温喜按
浊阴随胃气上逆 干呕吐涎沬
肝浊 水湿停聚 脾不升清 舌、脉
阻于胸膈
浊阴循肝经上犯
胸膈满闷
巅顶头痛
下利 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方剂学-各论(温里剂)

方剂学-各论(温里剂)
• 适用病证: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甚或阴 盛格阳、戴阳的危重病症。症见四肢厥逆, 精神萎靡,恶寒蜷卧,甚或冷汗淋漓,脉 微欲绝等。 • 代表方:四逆汤、回阳救急汤等。
四逆汤
• 出自《伤寒论》 • 组成: 甘草炙,二两(6g) 干姜一两半(6g) 附子一
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5g)
• 功用:回阳救逆。 • 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四肢厥逆,恶寒 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 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 煎服法:水煎服。
• 出自《伤寒论》 • 组成: 吴茱萸洗,一升(9g) 人参二两(9g) 生姜切,六两 (18g) 大枣擘,十二枚(4枚) •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呕, 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 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 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 煎服法:水煎服。
理中丸
•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失温 四肢不温 失运 不欲食、吐、利、腹痛 抽搐 中焦 失化(土不制水) 虚寒 失摄 出血、喜唾涎沫 寒邪凝滞、心脉痹阻 胸痹 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理中丸
君 干姜 温中阳 内生之寒 温必兼补
温中祛寒 臣 人参 温补脾胃 补气健脾 佐 白术 健脾
使 甘草 助人参补气,调和药性
阳和汤
• 主治病机分析: 寒(内寒) 原因 虚(血虚)
阳虚血亏 寒凝痰滞
滞(痰滞)
阳和汤
君 熟地 鹿胶 温阳补血 温助阳气 温通血脉 化痰除湿 宣通毛窍 通 补 ─筋骨 ─肌肉 ─血脉 ─皮里膜外 ─腠理臣炮姜源自肉桂 白芥子 麻黄佐使
生甘草
调和药性
阳和汤
• 临床加减: 兼气虚不足者,加党参、黄芪等甘温补气; 阴寒重者,加附子温阳散寒,肉桂亦可改桂枝, 加强温通血脉,和营通滞的作用。 • 使用注意:阳证疮疡红肿热痛,或阴虚有热,或 疽已溃破者,不宜使用本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痛
理中丸
舌淡苔白、脉沉细



干姜
人参
温中祛寒
益气健脾
温补 中气 祛健 寒脾

佐 使
白术 甘草
健脾、燥湿 健脾、调药
理中丸
主治 ⑴脾胃虚寒证 ⑵脾阳虚失血证
⑶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兼见胸脘痞满,逆
气上冲心胸;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 等。
本方虽治多病,究其基本病机,总属中焦虚寒,故可以异病同治。 理中丸
本方在《金匮要略》中作汤剂,称
“人参汤”。理中丸方后亦有“然不及汤” 四字。盖汤剂较丸剂作用力强而迅速,临 床可视病情之缓急酌定使用剂型。
理中丸


辩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脘腹绵绵作痛,呕吐便溏、
畏寒肢凉,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
点。
理中丸
使用注意
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者禁用。
阳和汤
病因病机分析
寒(内寒、外寒) 病 因 虚(阳虚、血虚)
阳寒 虚凝 血痰 亏滞滞(湿滞、血滞)阳源自汤方解熟地
君 散温 寒阳 通补 滞血 臣
鹿胶
炮姜
温补阴血
--筋骨

温助阳气
肉桂 →温通血脉
温 通
--血脉 --肌肉
佐 白芥子 化痰除湿
麻黄 宣通毛窍
--腠理
阳和汤
使 生甘草
配伍特点
滋而不腻,补而不滞
可久服。
真热假寒者忌用。
四逆汤
加减变化
阳虚阴盛 ↓ 阴盛格阳(格阳证) ↓
发热、面赤
通脉四逆汤
阴阳离诀 呼吸微弱,汗出如珠,脉微欲绝
加人参或用参附汤
第三节 温经散寒
温里剂
基本组方规律
寒邪直中 辛温散寒:桂枝
寒滞经脉--血脉不利 阳气不足 素体正虚 阴血亏虚
活血通脉:川芎、红花
温里助阳:肉桂、细辛
滋阴养血:当归、芍药 熟地
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
Ⅰ类
温经散寒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阳气不足
阳虚失温
手足厥寒
寒 邪 直 中
损伤阳气
舌淡苔白
营 寒 血 血 凝 行
寒滞血脉→血行不畅 →痛证
虚 经 不 弱 脉 利
阴血不足→无以盈脉→ 脉细欲绝
或沉细
当归四逆汤
主治 功用
血虚寒厥证。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宣发不伤正,温阳而不亢
阳和汤


辩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阴疽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
酸痛无热为辨证要点。
阳和汤
使用注意
用量要点 熟地重用,麻黄轻用
阳证禁用
阴疽已溃不能用
阳和汤
加减变化 ⑴痹证
去麻黄,加桂枝、防已、全蝎、乌梢蛇
⑵脱疽
加当归、丹参、防已、苍术、玄胡
⑶痛经
去麻黄, 加当归、川芎、香附
+山药、芡实、鹿角霜
• 胃脘冷痛:合良附丸 理中丸
小建中汤
《伤寒论》
Ⅰ类
温中祛寒
主治病机症状分析
中肝 焦脾 虚不 寒和
阳虚寒凝、土虚木乘
腹中急痛,喜温喜按 舌淡,脉细弦
血虚失荣
阴血不足
心悸,面色无华
阴虚内热
心烦,手中烦热
口咽干燥 小建中汤



饴糖
桂枝、白芍
温和 中里 补缓 虚急
佐 使

生姜、大枣 甘草
便溏者
加白术
面色萎黄,短气神疲者 加人参、黄芪、当归
小建中汤
吴茱萸汤
《伤寒论》
Ⅰ类
温中祛寒
主治病机
阳虚失温
四逆
症状分析
胃气上逆
寒凝气滞
食谷欲呕
胃脘痛,喜温喜按
浊阴随胃气上逆 阻于胸膈 浊阴循肝经上犯 干呕吐涎沬 胸膈满闷 巅顶痛
肝浊 胃阴 虚上 寒逆
阳虚失化
水湿停聚 脾不升清 舌、脉
下利 舌淡,苔白滑,脉弦迟
辨证要点。
吴茱萸汤
使用注意
胃热呕吐、阴虚呕吐、或肝阳上亢之
头痛禁用本方。
吴茱萸汤
加减变化
呕吐较甚者 加半夏、陈皮、砂仁
头痛较甚者
加川芎
肝胃虚寒重证 加干姜、小茴香
吴茱萸汤
第二节 回阳救逆
温里剂
病机特点
阳衰
治疗原则
病位:心肾
特征:四逆+神倦欲寐、脉微
内生之寒温必兼补(清·尤在泾 )
组方结构
吴茱萸汤



温降 中逆 补止 虚呕
吴茱萸
温胃暖肝 行气止痛 降逆止呕

人参 生姜 大枣
益气健脾
温胃祛寒 降逆止呕 宣散水气
佐 使
益气健脾
吴茱萸汤
配伍特点
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 。
吴茱萸汤


辩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的常
用方。
以食后欲吐,或巅顶头痛,干呕吐涎
沫,畏寒肢凉,舌淡苔白滑,脉弦细而迟为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方 剂 学


各 论
第六章
温里剂
1、定义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 散寒通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统称温里剂。
温里剂
寒者热之
治寒以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温里剂
2、适应病证
里寒证
里寒证是指寒邪在里所致的病证。
阳和汤
里寒证以畏寒肢凉,喜温踡卧,面色 苍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脉沉迟或缓 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温里剂
里寒证的病机与治法
寒在经脉
温经散寒 肺气虚寒 心阳虚损 温肺散寒 温补心阳
里 寒 证
寒在脏腑
中焦虚寒
肝经虚寒 肾阳不足 心肾阳虚
温中祛寒
温肝散寒 温补肾阳 回阳救逆
温里剂
3、分类
温中祛寒 --中焦虚寒证
细欲绝为辨证要点。
当归四逆汤
加减变化
⑴经脉受寒,血脉不利,不通则痛--痛证 胃脘痛:加吴茱萸、生姜、佛手、党参 头痛:加川芎、玄胡 腰腿痛:加牛膝、杜仲、狗脊
当归四逆汤
⑵寒滞经脉,血脉不利,血行不畅 --肢冷、肌肤紫黯
冻疮:加丹参、川芎、鸡血藤 紫斑肢寒(雷诺氏病):重用白芍,加丹参、 川芎、附子
温里剂
第一节
温中祛寒
温里剂
基本组方规律
阳虚失温
温中祛寒药
干姜,吴茱萸
中 焦 虚 寒
脾失健运
益气健脾药
人参、白术
温中祛寒
理 中 丸
《伤寒论》
Ⅰ类
温中祛寒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失温 中 焦 虚 寒
四肢不温
失运(升降)
失化(土不荣木) 失摄
不欲食、吐、利、腹痛
抽搐(慢惊) 出血、喜唾涎沬
寒邪凝滞、心脉痹阻
当归四逆汤



当归
养血、活血 温经散寒 温助阳气
温养 经血 散通 寒脉 臣
桂枝、细辛 白芍
滋阴养血、缓急止痛 通利血脉
通草

使
制桂、辛之温燥
大枣
甘草
当归四逆汤
配伍特点
温阳与散寒并用,养血与通脉兼施 温而不燥,补而不滞
当归四逆汤


辩证要点
本方是养血温经散寒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
小建中汤
配伍特点
阴阳并调,温中为主
肝脾同治,补脾为主
小建中汤


辩证要点
本方既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剂,
又为调和阴阳,柔肝理脾之常用方。
临床以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
淡,脉细弦为辨证要点。
小建中汤
使用注意
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用
阴虚火旺之胃脘疼痛忌用
小建中汤
加减变化
中焦寒重者 兼有气滞者 加干姜 加木香
• 阳虚传导无力 便秘:+大黄
• 阳虚寒凝,气机阻滞
脘腹胀满: +枳实、茯苓(枳实理中汤)
• 出血
吐血、便血
+黄芪、当归、阿胶、艾叶(胶艾理中汤) 月经延长、漏下 +艾叶、益母草(固本止崩汤)
• 唾涎沫
+益智仁、山药
理中丸
加减变化
• 抽搐 • 胸痛 +全蝎、僵蚕 +桂枝、丹参、附子
• 寒热错杂 吐酸苦水、苔黄: • 白带清稀 +黄莲、茯苓(连理汤)
当归四逆汤
⑶厥阴肝经寒证
痛经:加桃仁、红花、川芎、泽兰、香附
疝痛:加台乌、小茴香
前阴冷痛:加台乌、川楝、淫羊藿
当归四逆汤
阳 和 汤
《外科全生集》
Ⅰ类
温经散寒
主治病机症候特点分析
特征:肿、痛 (漫肿无边,痠痛无热)
阴 疽
伴见症: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
未成脓难消
病势: 三难
已成脓难溃
溃后难敛口
臣 干姜
温中祛寒 益气补中 解毒 缓和姜、附之辛烈
四逆汤
甘草
配伍特点
心脾肾兼顾以峻温心肾为主
温阳与补气结合而使先后天互生
四逆汤


辩证要点
本方是回阳救逆的基础方,临床应用
以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脉微
细为辨证要点。
四逆汤
使用注意
服药后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 用。 本方纯用辛热之品,中病手足温和即止,不
回阳救逆 --阳气衰微的危重病证
温经散寒 --寒邪凝滞经脉所致诸证
温里剂
4、使用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