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量效关系

合集下载

中药量效关系的内涵

中药量效关系的内涵

中药量效关系的内涵
邵燕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众所周知,“中医不传之秘在用量”。

在经方中,药物组成相同,但各个药物用量不同,治疗的疾病就不一样的方子屡见不鲜。

例如: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两方都由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药物组成,但是四逆汤中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用量较小,其主治的是阴盛阳微的四肢厥逆,畏寒倦卧,有回阳救逆之功。

而通脉四逆汤中干姜用至三两(强人可四两),附子大者一枚,显然用量都较四逆汤中的姜附为多,其主治的就是阴盛格阳于外而致四肢厥逆,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身反不恶寒,脉微欲绝的证侯,有回阳逐阴,通脉救逆的功效。

还有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方;桂枝汤和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麻黄各半汤方与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与桂枝附子汤方等,都是用药相同,但是药量不同,治疗不同病证的代表。

葛根芩连汤的再认识
张岩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葛根芩连汤在《方剂学》(21世纪课程教材)中归入表里双解剂,认为其功效是清泄里热,解肌散寒。

主治为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证。

然综观葛根芩连汤全方组成,考历代医家对该方认识,我们以为表里双解剂之说有待进一步考虑。

对中药量效关系的认识和思考

对中药量效关系的认识和思考

剂量低 时却 可 以明显 抑制 离体 兔 空肠 自发 收缩 活
动; 黄连、 龙胆 草用 1 ~ 2 g 能健胃, 增 进 食欲 , 但 大 量 则 刺激 胃壁 引 起 恶 心 、 呕吐。
1 . 1 . 2 药 量 配 比 与 药 物 作 用 方 向 之 间的 关 系
明末清 初名 医汪 昂在《 医方集解 ・ 补养 之剂 》 中 以六 味 地 黄 丸 为 例 提 出 应 根 据 具 体 病 证 来 调 整 药
药 物 的 效 应 在 一 定 范 围 内 随 着 剂 量 的 变 化 而 变化 , 这种剂量一 效 应 关 系 称 为 量 效 关 系…。 这 种 关
研究一 组分 配 伍 研 制 现代 中药 、刘 平 教 授 的方 证 药
系是确定临床用药剂量 的客观基础 和依据 。剂量是 预 计 疗 效 的 准 绳 ,疗 效 是 检 验 治 疗 成 败 的标 准 【 2 J 。 药 物 的 剂 量 、血 药 浓 度 和 临 床 效 应 之 间 存 在 着 密
对用量 ; 以及药物 的实际利 用量三方面 内容 。 ” [ 3 1 清 代 名医吴 鞠通 在《 温 病条辨 》 提出: “ 盖 药必 中病而 后可 , 病重药轻 , 见病不愈 , 反 生 疑惑 ; 若 病 轻 药 重, 伤及无 辜 , 又系 医者之 大戒 ” ; 《 尚书 ・ 说命 》 云:
段 和方法进 行 多视 角、多层面和 多学科的 系统研 究,从而有可能全面 系统地揭示 中药量效关 系的 实
质 和 内涵 。
关键 词 : 中药 剂量
量效关系 剖 析
中图分 类 号 : R 2 8 9 . 1 文献标 识 码 : A
do i :l 0. 1 l 8 42 / ws t . 2 01 3. 0 6. 0 41

浅论中药剂量与疗效的关系

浅论中药剂量与疗效的关系

浅论中药剂量与疗效的关系中药是指按中医基础理论认识和使用的,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若干特点的药物。

按形态可分为原药材、中药饮片、中药制剂3种。

由于其成分复杂且大多为复方用药,因而中药的剂量与疗效及用药安全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中药的剂量主要指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其次是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相对用量。

中药的用量主要从临床经念中获得,缺乏明确的药理性毒理学指标,方剂中药物的用量并不很精确,波动范围较大。

古今医药工作者对中药剂量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处方中单味药物的量效关系和处方中不同药物配伍比例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具体体现在以下的4个方面。

现分别阐述。

1单味中药剂量随量的增加而疗效增强有些中药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疗效会相应提高。

如半夏的使用,<<金匮要略>>中治卒呕吐,半夏一升;胃反呕吐,半夏二升;妊娠呕吐不止,半夏二两.麻黄用于宣肺平喘发汗解表,剂量在3—10g,取微汗时用量较轻,取透汗则用量稍大,若取利水消肿须大量使用.如越婢汤用麻黄6两(18g)。

人参用量5—10g,能补脾益气,生津止渴,安神益智,若增至15—30g,则大补元气,用于抢救气脱亡阳危症。

现代药理实验也表明了在一定范围内,中药剂量与疗效呈正比。

韦史利[1]等通过小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证实了中成药逍遥丸的抗焦虑作用随剂量的增加疗效增强。

2单味中药剂量不同,体现出双向调节作用有些中药的功效随着剂量的不同而出现相反的生物效应。

如:对于补益类中药,<<医综必读>>中有“多用则宣通,少用反壅滞”。

如红花,<<本草逢原>>中说:“少则养血,多则行血,过用使人血行不止”。

黄芪少量升血压,大量则降血压[2]。

气虚难汗者用之可汗出,表虚多汗者用之可汗止[3]。

大黄常规用量时为泻下药,但用量较轻(0.3g)以下,则为止泻作用。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指的是中药药理实验由于影响因素多而重现性差。

(重现性差、影响因素多)(3)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由于成分复杂导致量效关系具有复杂性,规律性差。

(复杂、成分)(4)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由于成分复杂导致时效关系具有复杂性。

(复杂、成分)(5)中药作用的双向性:称为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与剂量大小和所含不同化学成分以及机体的不同状态有关。

(成分、剂量、机能状态)(6)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往往一致,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未能证实与传统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也发现了与传统功效无关的新的药理作用。

(一致与差异性同在)第5章解表药1、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1、发汗作用特点:解表药引起的发汗多属温热性发汗发汗是蒸发散热的方式之一,也是机体维持正常体温的一种方式。

规律:发汗及促进发汗作用以辛温解表药作用突出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包括:①直接影响汗腺功能,增加汗液分泌——麻黄②通过兴奋外周α受体而促进汗液分泌——麻黄③通过促进或改善血液循环而促进发汗——桂枝生姜2、解热作用规律:辛凉解表药的解热作用更加显著,其中以柴胡作用较显著。

部分药物可使正常动物的体温下降(如麻黄挥发油、柴胡皂苷、葛根素等)。

机制:可能与抑制发热的多个环节有关①通过发汗、或促进发汗。

②通过扩张皮肤粘膜血管增加散热。

③通过影响脑内活性物质(如cAMP、PGE)进而影响中枢的体温调节功能。

④通过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而使体温下降。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4、镇痛镇静作用5、抗炎作用其抗炎机理可能与以下作用有关:①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

②抑制组胺或其他炎性介质生成或释放。

③兴奋肾上腺皮质内分泌轴有关。

④清除自由基。

6、调节免疫作用[总结]:解表药的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镇痛、抗炎作用是其解除表证的药理学基础,而调节免疫系统功能作用则对其驱散表邪功效具有积极意义。

消除病因的作用:抗病原微生物、增强免疫改善症状的作用:发汗、解热、抗炎、镇痛二、麻黄1、主要成分:麻黄碱(拟肾上腺素)、伪麻黄碱、少量挥发油2、药理作用:(1)发汗作用:(最强)成分:挥发油、麻黄碱机制:①由于阻碍了汗腺导管对Na+的重吸收,致使水分潴留于汗腺管腔引起汗液分泌增加。

中药量效关系研究方向的探讨

中药量效关系研究方向的探讨
量效关 系研 究提供新的视野 。
[ 关键词 ] 量 一 效关 系 ; 关键科学 问题 ; 基本策 略
[ 中图分类号 ] R 9 6 9 . 3 [ 文献标 志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8 - 9 9 2 6 ( 2 0 1 3 ) 2 - 1 6 4 — 3 [ D 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 9 9 2 6 . 2 0 1 3 . 0 2 . 0 2 3
近年来, 中医药不断受到非议, 怀疑中医药的声音 管疾 病 , 静 脉 滴注 6 0 0 mg・ d ~, 葛 根 中葛 根 素含 量
不断出现。究其原因, 关键还是 中医药的临床疗效问 约2 . O %, 折算为药材用量 3 0 g ( 注射) , 而现行版 药 题 。从量效关 系研 究入手 , 阐明中药安全有效的剂量范 典规定葛根 口服用量仅 为 9— 1 5 g ; 青 蒿素治疗疟 围, 科学合理地制定中药临床剂量, 从合理用药特别是 疾 , 口服 1 0 0 0 m g・ d 有 效, 青蒿 中青 蒿素含量 约
作者简介 :浦 仕彪 , 在 读 博士 生。研 究 方 向: 中药 药 理。T e l : ( 0 1 0)
6 6 9 3 3 3 2 4; E — ma i l : p u s h i 5 1 1 @1 2 6. c o n r
应该是 1 5 . 6 g , 二 者相 差 5倍 。 以此 来 计 , 成 书于 东
汉末年 的《 伤寒论》 所载经方剂量应是现在 剂量的 5 从 中药或天然 药物 的有效成分看 , 有相 当多中药 的传 统 倍 l o ] 。那么, 按现在 1两等于 3 g的计量标准 , 还能 用量可能难以达到有效剂量范围。如葛根素治疗心血 否达 到原 方 的治疗 效果 。

中药的量效关系

中药的量效关系

中药的量效关系
中药的量效关系,即是探讨中药的剂量与药效之间的关系。

由于中药的剂量与药效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正确掌握中药的量效关系对于合理用药、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在探讨中药的量效关系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毒性大的药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开始时用量宜轻,逐渐加量,一旦病情好转后,应当立即减量或停服,中病即止,防止过量或蓄积中毒。

相反,无毒的药用量变化幅度可稍大。

2. 剂型、配伍、用药目的与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入丸散剂的用量要大些。

单味药使用比入复方中应用剂量要大些;在复方配伍使用时,主要药物比辅助药物用量要大些。

例如,人参用以补益脾肺之气、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常用剂量为3~9g,而用以大补元气、急救虚脱则须15~30g。

3. 年龄、体质、病情、性别、职业、生活习惯与剂量的关系:由于年龄、体质的不同,对药物耐受程度不同,则药物用量也就有了差别。

病情轻重,病势缓急,病程长短与药物剂量也有密切关系。

一般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宜小;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4. 地区、季节、居处环境与剂量的关系:这些因素也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利用,从而影响药物的剂量效应。

总的来说,正确掌握中药的量效关系,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性质、
剂型、配伍、用药目的、患者个体差异以及环境因素等多个因素。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剂量与量效关系的思考

中药剂量与量效关系的思考

中药剂量与量效关系的思考秦华珍刘磊王晓倩余腾飞刘颖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南宁530001)摘要:本文阐述了中药剂量与量效关系存在的复杂性与灵活多变性。

指出中药量效关系的研究必须结合临床,以病证为前提。

量效关系的研究应该个性化,以功效为出发点,逐一研究。

关键词:中药剂量量效关系思考中图分类号:R28,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649(2011)06-0048-02量效关系是现代药理学的名词术语。

药物的效应,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变化)而加强(变化),这种剂量与效应的关系称为量效关系[1]。

中药作为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其用量与药效之间同样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但是,由于中药绝大多数是天然药物,质量难以控制;中药的功效很多,适应证广;临床应用时又多配伍使用,所以,与西药相比,中药的剂量与量效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灵活多变的话题。

1中药的剂量与量效具有复杂性中药剂量与量效的复杂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窥见一斑。

1.1文献复习中医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用量”之说。

这种说法,既说明了剂量在疗效中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剂量与量效的复杂性,难以把握。

自《神农本草经》以降至清代,历代本草古籍对中药的剂量均无记载。

有药物用量记载,在民国以后的本草著作中才出现。

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剂量一言难尽,故避而不谈。

在古代的方书及其他医籍中,对方剂中的药物大多记载了剂量,但同样的药物,在不同的方剂中,剂量悬殊的屡见不鲜。

例如:《伤寒论》中的桂枝汤与小建中汤,二方药物组成仅一味饴糖之差,都用到芍药,前方用量3两,后方用量6两。

仲景经方中,炙甘草的用量大多为1 2两,但炙甘草汤中,炙甘草的用量达到4两。

再如黄芪一药,李东垣在补中益气汤中用量1钱,当归补血汤中用量高达1两。

现代文献报道也可看出量效关系的复杂性。

例如:孙成春等[2]对马钱子的量效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制马钱子在40 80mg/kg范围内,对小鼠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抗炎镇痛作用,小于40mg/kg仅有抗炎作用,大于80mg/kg连续用药毒性增强,还可使小鼠胸腺重量明显增加,小鼠po LD50为140.13ʃ14.74mg/kg。

中药用量与作用有什么关系

中药用量与作用有什么关系

中药用量与作用有什么关系近年来,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各类中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患者治疗效果的全面提升。

然而,在应用中药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很多人往往对药方中药物的使用剂量缺乏合理认识,认为一种药方适用于患上此类疾病的所有患者。

针对这一问题,中医工作者表示,该说法是不准确的。

中医主张辨证治疗,因此,在为患者开具药方时,中医往往会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药材的加减味,同时,其也会对药材用量进行适当加减。

那么,药材用量与其作用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本文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答。

一、不同因素与患者药材用量间的关系(一)患者病情与用量的关系医疗人员指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为了有效实现中医药治疗效果的合理提升,医疗人员应依据患者病情对药材使用剂量进行调节。

在此过程中,对于病症相对较轻的患者,通常的情况下药材用量不必过大,而对于重病患者则可适当根据其临床症状与治疗需求,对相关药材使用剂量进行增加,以便有效实现对于患者健康的保障。

在此过程中,对于正气虚弱而邪留不解的患者,可以使用小量轻清渲泄之品。

对此研究人员指出,如果大剂量使用相关药物,则可造成矫枉过正的问题,从而不利于实现患者健康的维系。

例如,针对喘咳而无体温异常升高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石膏与麻黄的比例应控制在2:1,然而,若患者出现烂喉病或白喉等问题,则石膏与麻黄的比例应提升至20:1。

(二)药材药性与用量的关系在应用中药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药材的药性与其使用剂量之间往往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医疗人员指出,随着药材使用剂量的增减,其主治与药物治疗效果也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多数情况下,中药材的使用剂量都控制在3~30g的范围内。

药理学研究表明,大量中药材在使用过程中的药量差异可以有效实现调节目的。

例如,在应用大黄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药物使用剂量在3~6g时有利于实现止泻目的的实现,而若其剂量在9~15g时,则有泻下的作用。

《中药量效关系》课件

《中药量效关系》课件
利用数学模型对中药量效关系进行分析和描述,如 量效曲线、量效方程等,有助于深入了解中药的作 用机制和规律。
02
中药量效关系的理论基础
中药药性理论
总结词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量效关系的基础,它包括四气、五味、归经 、升降浮沉等概念,是中药药效发挥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详细描述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通过对中药的寒热温 凉四气、辛甘酸苦咸五味、归经等特性的分类和描述,揭示了中 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中药的药性决定了其在人体内的生理效应 和治疗效果,对于中药量效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00%
人工智能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大量临床数 据进行分析,挖掘中药量效关系 与疗效之间的关联,为个性化用 药提供依据。
80%
药代动力学
运用药代动力学技术对中药在体 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 程进行研究,阐明中药量效关系 的药代动力学基础。
中药量效关系研究的最新成果
发现了多种中药成分与疾病治 疗之间的量效关系,为临床用 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制剂剂型与量效关系
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剂具有不同的药效 特点,研究剂型与量效关系有助于选 择合适的剂型,提高中药制剂的治疗 效果。
04
中药量效关系的现代研究进展
现代科学技术在中药量效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80%
生物信息学
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中药成分 进行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 谢组学等多层次研究,深入揭示 中药量效关系的分子机制。
量效关系的研究还有助于发现中药的新药理作用和适 应症,推动中药的创新和发展。
中药量效关系的研究方法
药理学实验
通过药理学实验方法,观察不同剂量的中药对动物 或细胞模型的作用效果,分析剂量与药效之间的关 系。

中药剂量与药物疗效的关系

中药剂量与药物疗效的关系

中药剂量与药物疗效的关系中药剂量与药物疗效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中医药领域的重视和研究。

药物剂量是中药治疗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它直接决定了药物在人体内的分布、代谢和疗效。

正确的剂量能够确保中药的治疗效果,而不当的剂量则可能导致治疗失败或不良反应。

了解中药剂量与药物疗效之间的关系对于中药的正确应用至关重要。

不同的中药可能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和药代动力学特性,因此其剂量也会有所不同。

一、中药剂量的重要性中药剂量是中药治疗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它指的是在中药治疗中患者所服用的药物数量和频率,通常以克、毫升或克分为单位。

正确的剂量对于确保中药的疗效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着药物在人体内的分布、代谢和疗效。

中药剂量直接关系到药物的疗效。

适量的中药在人体内能够发挥治疗效果,而不同的中药剂量会导致不同的药效。

以下是一些与剂量相关的药效关系的重要方面:-剂量过高的影响:过高的中药剂量可能导致不良反应或中毒。

某些中药具有毒性成分,如果剂量过高,就会增加患者的风险。

因此,医师需要仔细权衡治疗效果与潜在风险。

-剂量过低的影响:剂量过低则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特别是对于慢性病或需要较长时间治疗的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药物可能需要长期服用,但需要保持适当的剂量以维持疗效。

-个体差异:不同的患者可能对同一种中药剂量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患者对中药的代谢和反应,因此需要个体化的剂量调整。

-疾病特性:不同类型的疾病可能需要不同的中药剂量。

一些疾病可能对中药更为敏感,需要较低的剂量,而另一些疾病可能需要更高的剂量才能取得疗效。

-药物组合:在中医药治疗中,常常会使用多种中药组合。

不同中药之间的剂量搭配也需要谨慎考虑,以确保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和疗效。

总之,中药剂量与药效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关系。

医师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情况,根据疾病特点和个体差异来确定适当的剂量,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中药治疗中,科学、个性化的用药是关键,这需要医师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

中药用量与作用之关系

中药用量与作用之关系

中药用量与作用之关系中药用量与作用之关系中药的用量,主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居住地域、气候和选用的方剂、药物等进行考虑。

由于使用目的不同,用量也就有所不同。

同一药物,因用量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或产生新的功能,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特别是超大剂量,用之得当,往往出现意想不到之奇效。

所以中药用量与作用的关系值得我们注意,正如日人渡边熙氏所说:“汉药之秘不告人者,即在药量。

”这是很有见地的话。

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药用量与作用之关系,欢迎阅读。

一、益母草90g利水消肿本品辛苦微寒,主要作用是活血调经,因此一般多用于月经不调、产后血胀及打仆内损瘀血等症。

虽然《神农本草经》曾提及“除水气”的效用,但后世应用者甚少,或认为“消水之功,并不显著”,这是没有掌握其用量的缘故。

本品用作“调经活血”时,其用量一般为9~15g。

倘作“利水消肿”之用,则需量大,始能奏效。

益母草之利尿作用,我在临床观察,每日用30~45g尚不见效,嗣加至60~90g,始奏明显之效。

尝用治急性肾炎之尿少、浮肿之候,恒一剂知,二剂已。

处方:益母草60g,泽兰叶20g,木槿花12g,甘草3g。

【随证加味】风水型者加麻黄3~5g;实热型者加大黄5~8g,生槐角15g;气血虚弱者加当归10g,黄芪皮20g。

此外,对于单腹胀(肝硬化腹水)或其他水肿,均可用本品90g加入辨证论治方中,以增强“利水消肿”之作用。

二、荠菜250g治尿潴留这是一味药食两用的野菜,茎叶多作蔬食,子、花入药,其实全草都有医疗作用。

甘温无毒,诸家本草均谓其能利肝明目,益胃和中,调补五脏。

其主要作用有二:一为止血,用于咯血、崩漏;二为止痢。

江西医学院药理教研组曾对其药理作用作了实验研究,认为荠菜煎剂与流浸膏均有直接兴奋子宫等平滑肌及缩短动物凝血时间,降低血压等作用。

子、花入药,其用量一般均在10~15g。

但民间单方用大剂量治尿潴留有著效,也是加大剂量而发挥更大作用的结果。

如何看待中药作用量效关系的不一致性

如何看待中药作用量效关系的不一致性
• 中药的量效关系,尤其是在方剂复杂体系中显现的量效 关系,是中医药现代化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中 药无论是单味还是复方, 其用量多根据传统经验,经过历 史的实践检验。方剂量效关系的研究既包括单味药,也 包括药对、复方,尤其是君药、臣药、佐使药的量效关 系,其研究必须紧跟“中药”,不能一味的以西药量效 关系来研究中药。谨记“多成分不一定多靶点,单成分 不一定单靶点”。
有效果
对药物有效成分 吸收程度,变态
反应等
zzzzzzzzz 其他情况
药物质量
实验差异
其他方面 配方受季节影响
1.道地药材,质 量问题 2.采收季节--甘 草中甘草酸在 3,4年含量最高
1.实验中动物差 异 --受体数量 有限等 2.剂量过低或若 剂量达到饱和-预实验 3.环境影响
三黄丸: 春三月:黄芩 120g,黄连 120g,大黄90g; 夏三月:黄芩 180g,黄连 210g,大黄30g; 秋三月,冬三月 等也有剂量变化
中药炮制前后作 用不一样,或毒 副作用减轻。
zzzzz有zzz效z 成分(有效部位)
药物方面
有效成分靶点多样 有效成分多样复杂
其他的因素
同一化合物可能 同时作用于两个 或多个靶点,若 这些靶点存在于 同一靶器官且作 用相反时,在一 定的剂量范围内 也可能没有良好 的量效关系。
1.作用靶器官多 ,对靶器官的作 用也可能会对另 成分的靶器官有 反射性作用--丹 参素与原儿茶 醛
如何避免中药量效关系不一致性
药物方面
提取工艺
实验准确性
单味药剂量 药对剂量 方剂剂量 药物质量等
提高药物提取 效率,或者找 到更准确中药 的物质基础
干扰因素:预 实验,动物差 异,实验设计 合理性等

行医二十多年,深深感慨中医神奇的量效关系

行医二十多年,深深感慨中医神奇的量效关系

行医二十多年,深深感慨中医神奇的量效关系I导读:古有病重药轻,病轻药重之说,方剂配伍,剂量是其灵魂,可谓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老中医之所以珍贵,在乎于其经验,而其经验在乎于对量和比例的把控。

(编辑/小谢)中医临床处方用量初探作者/傅春古人云: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这说明量的重要性。

我不赞同医家传方不传量,学方用方不明量。

由于古今度量衡不同的原因,以及历代医家的不同看法,造成用量上的思维混乱却是事实。

根据1985年版高等医药院校《方剂学》教材所附:“古方药量考证”认为东汉一两相当于现代的13.92g,以及柯雪帆等根据国家计量总局《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中的有关资料进行了核算,认为东汉一两相当于今之15.625g。

因此我在使用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的时候,剂量上在13.92g与15.625g之间取舍,参考病情的轻重缓急、患者的体质、年龄以及环境、气候、药材质量、剂型、煎服法等诸多因素确定中医临床处方用量。

宋代之后的方剂按1两相当于今之37.3g计算。

其它计量单位,如大枣十二枚,杏仁十六个,桃仁五十个等,既可参考有关文献,也可以实际测量得知。

下面,就从不同侧面初步探索一下中医临床处方用量问题。

一、剂量是方剂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不单是张仲景对药物处方剂量十分重视,历代医家也无不如此,从他们创制和使用的处方中就可得知。

1、金代刘完素之六一散,其方中滑石与甘草的分量之比为6:1,汪昂《医方集解》释“其数六一者,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也。

”2、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中的阳和汤:熟地一两、肉桂一钱、麻黄五分、鹿角胶三钱、白芥子二钱、姜炭五分、生甘草一钱。

3、傅山《傅青主女科》中的完带汤:白术一两,土炒、山药一两,炒、人参二钱、白芍五钱,酒炒、车前子三钱,酒炒、苍术三钱、甘草一钱、陈皮五分、黑芥穗五分、柴胡六分。

4、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补阳还五汤:黄芪四两(生)、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

《中药量效关系》课件

《中药量效关系》课件
草本组方
中药常以多种草本植物组合而成,有多个活性 成分作用。
个体定制
中药可以根据个人状况进行配方调整,因人而 异。
整体观念
中药注重整体调节身体,而非仅仅针对某一个 症状或疾病。
辨证论治
中药常根据病人的体格、症状等进行辨证论治, 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草药组方。
药物量效关系的基本概念
药物的量效关系包括剂量-反应关系、剂型-效果关系等,不同剂量和剂型的药 物对人体产生不同的效应。
《中药量效关系》PPT课 件
欢迎来到《中药量效关系》PPT课件。本课程将介绍中药的量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系,探讨 中药与西药的区别,以及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中药量效关系的背景介绍
中药作为中国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深受人 们的喜爱和信任。了解中药的量效关系对于合理使用中药非常重要。
中药与西药的区别
科学研究
继续开展中药量效关系的研究, 探索中药的潜力和应用领域。
保质保量
严格控制中药的质量,确保中 药的安全有效。
中药量效关系的应用
1
临床治疗
中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良好的疗效。
2
健康养生
中药的保健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成为健康养生的重要方式。
3
疾病预防
千百年来,中药被用来预防疾病,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
总结和建议
认识中药
了解中药的特点和作用,正确 运用中药,可以带来更好的治 疗效果。
中药量效关系的研究现状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中药量效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研究人员通过科学实验和临床观察,不断探 索中药的作用机制。
中药的质量控制

中药药效学量效关系分析

中药药效学量效关系分析

中药药效学量效关系分析审评一部朱家谷有效剂量是药效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药理学教科书关于给药剂量与药物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的描述一般为: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药物的效应强度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效应强度达到最大效能时,则剂量增大,效应不会进一步增大。

但是,在中药药效学试验中,经常不出现这种量效关系,即虽然在一定的剂量时出现了明显的药物效应,但效应强度不随剂量增大而增大。

对于这种剂量关系,从事化学药药效学研究的人很难接受这种结果,认为这种结果的可靠性存在问题,而从事中药药效学研究的人认为这很正常,因为在中药的研究中经常出现这种结果。

但是,对于中药的这种结果,从未见相关的分析文章。

本人根据药理学的基本理论,结合中药的特殊性,表述对这一问题之管见。

对于一个单一的化学成分,特别是特异性作用的药物,其作用的选择性较高,靶点一般较为单一,其作用可能是兴奋/抑制某一受体或某一酶,从而产生对某一组织器官的兴奋或抑制作用,它的效应强度随着剂量的增大,所占领的受体或酶的增多而加强,当受体或酶的占领达到饱和或平衡时,则效应就为最大效能,剂量再增大时,效应不会进一步增大。

但是,同一化合物也可能同时作用于两个或多个靶点,如果这些靶点存在于同一靶器官,且作用相反时,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也可能没有良好的量效关系。

如肾上腺素,既能兴奋血管平滑肌上的α1受体,也能兴奋血管平滑肌上的β2受体,α1受体兴奋,血管收缩,β2受体兴奋,血管扩张,由于肾上腺素兴奋α1受体阈值较高,而兴奋β2受体阈值较低,所以低剂量的肾上腺素可引起血管扩张,但随着剂量的增大,α1受体兴奋导致的血管收缩会超过β2受体兴奋导致的血管扩张,从而血管明显收缩,即,小剂量的肾上腺素可引起血管扩张,而大剂量的肾上腺素可引起血管收缩。

中药成分复杂,作用靶器官多,同一靶器官也可能有多个成分对多个靶点的作用,对某一靶器官的作用也可能会对另一靶器官产生反射性的影响。

即使是以有效部位为受试物,其成分也相当复杂,虽然其中所含有的成分主要为同一类成分,但还有许多不清楚的成分,即使是同一类成分,作用也不会完全相同。

中药十分复杂的量效关系

中药十分复杂的量效关系

中药十分复杂的量效关系“量效关系”是源自西医化学药物研究的名词,用以表示在一定范围内药物的剂量(或浓度)增加或减少时,药物的效应随之增强或减弱,这种关系是确定临床用药剂量的基础。

·没有一定的量,就没有一定的质,也就没有一定的效。

对量的运控能力,是衡量一个医生临床水平的重要尺度。

“量化”对于一套思维体系、一门学科的应用与发展更是至关重要。

·和西药的量效关系研究相比,中医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是一个巨大难题,不仅要研究科学层面的剂量阈,还必须研究哲学和艺术层面的随证施量;不仅涉及到现有医疗规范、药典法律,也涉及到传统的用药习惯。

·面对中药十分复杂的量效关系,有两个重要的用量策略:一是以医生对疾病状态把握为前提的随证施量规律,即“以人为本体”的用量策略;二是以机体对方药反应度为根据的剂量阈科学内涵,即“以药为本体”的剂量规律。

中医药发展至今,有系统的理论、有辨证施治的特色,但如果要说出中医药最大的优势,则应归结为两个字——疗效。

自古有云“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可见方药的剂量对于中药临床疗效是何其的重要,所以中医药求发展、求创新,量效关系是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不同的量带来不同的效“量效关系”是源自西医化学药物研究的名词,用以表示在一定范围内药物的剂量(或浓度)增加或减少时,药物的效应随之增强或减弱,这种关系是确定临床用药剂量的基础。

然而,中药复方与成分明确的化学药物相比,其量效关系必然更加复杂。

方药的“量”有多个层次:从药材角度,包括中药有效成分的含量等;从处方角度,包括整方剂量、单味药剂量、药物之间的配伍量、服量等;从调剂角度,包括处方的调剂量等;从煎煮角度,包括有效成分煎出量等;从药代动力学角度,包括生物利用度、血药浓度等。

我们根据时间先后通俗地来讲,先是由于各种药材的产地、采收、炮制等环节的差异,使市面出售的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不确定;其次,受医生的主观因素影响,即使对于同一个病人用同一味中药,处方笺上的药量也不尽相同,而整个药方的剂量、药物之间的配伍、开具的服用量亦然;随后,处方笺被送到药房去抓药,药房的工具和人工误差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实际药量;从药房把药带回家熬,加水量、煎煮的时间、次数、火候更是因人而异,这都会切实影响到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等药熬好了以后,实际的摄入量又难保一致,机体的吸收量也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中药量效关系

中药量效关系
小议 中药的量效关系
麻黄 少用通阳消徵,多用发汗利水;用其升提之功,用量不 少于9g;独用剂量15~50g。 麻黄的用量一般是2~9g,小儿多用炙麻黄,也可与等 量甘草同用,小儿用量不宜超过3g。 冬季用量宜大,夏季用量宜小,素有鼻衄、高血压者 禁用! 治疗水肿时常比一般用量较大,可由9g渐加至15g, (个别的还有时逐渐用到20~25g,最多用至30g,生石膏相 应增加到60~90g)这时要配用生石膏25g至45g(生石膏与麻 黄之比约为 3:1 ),以减少麻黄的发汗作用而达到宣肺利 尿的作用。 注 意:肺虚作喘、外感风热、单臌胀、痈、疖等证, 均不可用麻黄。
玄参 9~12 g,有滋阴降火、清热润肺之功效。可用于治 疗虚火上炎所致的咽喉肿痛、牙痛,以及肺热咳嗽等。18~30 g 有祛虚热,除烦躁之功、用于热病伤阴、阴虚火盛出现的烦躁 不安者。30~90 g有软坚散结的作用。用于治疗瘰疠、脉管炎等 。玄参苦甘而咸寒,用于热证有清热滋阴、消炎解毒作用。虚 热实热均可应用,但以滋阴见长。
郁金 3~10 g,有疏肝解郁止痛的作用,用于慢 性肝炎和肝硬变所致的肝区痛、泌尿系疾患引起的肾 区痛、妇科血瘀痛经等。10~15 g有行气利胆的作用, 用于治疗传染性肝炎,能升高血清蛋白,促进胆汁分 泌和排泄,增进病人食欲。30~60 g有较好的排石作用 ,可用于治疗各种结石。本品入气分以行气解郁,入 血分以凉血破瘀,善治肝胆,善行下焦。
苦参 5~8g有利尿消肿作用,用治肾炎性水肿、肝硬化腹水、 心脏性水肿等,并有平喘止咳作用,可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 10~15g治疗细菌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及各种皮肤病; 30~ 60g,可用于外治感染、各种原因所致的失眠症。
肉苁蓉 6~12 g,有补肾助阳、益精血之功。适用于阳痿不孕、腰 膝冷痛、筋骨无力等证。15~18 g有润肠通便之功,用于肠燥 津枯之大便秘结之证。本品助阳而不燥,滑而不寒,是一味既 补阳又益阴的药物。

朱良春论中药之“量”“效”关系

朱良春论中药之“量”“效”关系

朱良春论中药之“量”“效”关系同一味中药,由于使用目的不同,不同的剂量往往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或产生新的功能,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朱良春论中药之“量”“效”关系□梁光宇近年来,中医界在运用大剂量药物方面取得较大的进展,也收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盲目扩大用量甚至滥用的趋势,所以朱良春先生认为,中药用量与疗效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一定范围内“效”“量”成正比朱良春认为,在一定范围内,疗效随用量增加而增加,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当前道地药材日益减少,临床所用中药大多为人工栽培,质量有所下降,按照以往的习惯用量往往难以收到相应的效果,所以需要相应增大用量,方能收到相应的疗效。

另一方面,突破惯性用药经验,大剂量用药,有时可能产生新的作用,甚至收到神奇的疗效。

如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用量达四两之多,《验方新编》四神煎亦重用黄芪、石斛、远志、牛膝治疗鹤膝风,可以说是大剂量用药的典范。

例如益母草,辛苦微寒,主要作用是活血调经,虽然《本经》曾提及“除水气”的作用,但后世应用者很少,或认为消水之功,并不显著,其实这是没有掌握好其用量的缘故。

据朱良春观察,益母草的利尿作用,每日用到30~45克尚不见效,须加至60~75克,始奏明显之效。

90~120克时其效更佳,尝用以治疗急性肾炎之尿少、浮肿之候,常一剂知,二剂已。

又如穿山龙,味苦,性平,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调节作用,所以近年来成为治疗风湿类疾病的妙药。

根据《中华本草》谓其干品用量为6~9克,《中草药手册》多为15克,少数达30克,东北地区常用量也为15~30克。

但根据朱良春经验,若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其用量须40~50克,30克以下收效不明显。

“效”“量”成正比的原因朱良春认为,中药用量要从多方面因素来考虑,但要它发挥新的作用或起到特定的疗效时,就必须突破常用剂量,打破常规,才能达到目的。

正如孙台石在《简明医彀》所说:“凡治法用药有奇险骇俗者,只要见得病真,便可施用,不必顾忌。

中药剂量与临床疗效关系的研究

中药剂量与临床疗效关系的研究

中药剂量与临床疗效关系的研究[摘要]通过对中药的性能、配伍、病症、胃气强弱与剂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中药量效关系。

[关键词]中药剂量;临床疗效;中药量效关系;研究中药剂量是临床应用时的分量,主要是指每味药物的成人日用量和方剂中每味药物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尽管绝大多数中药都取材于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安全剂量幅度较大,与化学药物相比毒副作用极小或无(有毒除外),但剂量是否得当,也直接影响药物功效的发挥。

中医虽然无固定的使用剂量,在临床中应根据中医的性能、配伍、病症、胃气的强弱等方面来确定中医的具体剂量。

一、中药的性能与剂量的关系在临床中只有准确无误地用好了药物剂量,药物才能发挥出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的功效。

(一)性味归经与剂量临床中,一般对药性辛温,归上焦之经,质优力强或气味浓厚、作用峻猛、易煎出药味的药物,如草、花、叶等质轻之品,用量宜小,一般在1~10g左右才能更好地起到轻浮之效治上焦疾病的作用。

如《伤寒论》中麻黄汤,方以9g麻黄为君药,取其轻量上浮于肺经,开腠理而发越人体阳气,达到发汗解表、宣肺平端之良功,故医圣仲景轻量用之,以获良效。

一般对药性苦寒归中下焦之经,质次力不足或气味平淡、作用缓和、不易煎出药味的药物,如金石、贝壳等质量沉重之品用量宜大,一般在15~30g左右,方能更好地起到潜沉之效以达到治中下焦之疾患的功效。

如《备急千金要方》中磁朱丸,方中以60g磁石为君药,潜沉如肾,镇摄安神,达到交通心肾之功,故药王孙思邈取重量用之,以获良效。

类似于上述两方使用的方法在成方中真是举之不尽。

通过性味归经与剂量的关系分析,临床中一般应用升浮辛温归上焦之病的药物治疗表证时的剂量宜轻用,反之,用沉降苦寒归中下焦之经的药物治疗里证时的剂量宜重用。

(二)有毒性药与剂量中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安全指数较大,毒副作用较化学药物极小。

但小并不等同于没有,那种认为“中药完全没毒副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周礼·天官》云:“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

中药量效关系基本规律探讨_姚映芷

中药量效关系基本规律探讨_姚映芷

#论著##学术探讨#中药量效关系基本规律探讨姚映芷1,尹刚1,2,范欣生2(1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46;2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方剂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46)摘要:分别从中药量效与阴阳观、中药量效与/藏0/泻0观、中药量效与归属观、中药量效与毒性观、中药量效与整体观5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认为中药分阴、阳,其量效的分布形如/山0字曲线,阳药中大辛、大热和阴药中大苦、大寒位置在/山0之两边,凉温和缓者位置在/山0之中央近似正态分布。

药物在脏/藏0为补,用量较少;在腑/泻0为用,用量偏大。

主归某经的药适量即效,次归某经的足量或大量才可见效,而不归某经的药即便药性与证相符,也不能取效。

有毒之药小量递增,直至有效,中病即止。

关键词:中药;量效;阴阳;规律中图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05(2009)01-0010-03中药量效其实质理解是药物应用于机体产生的特定效应的量,也可以称为最有效的剂量。

剂量是预计疗效的准绳,疗效是验证治疗成败的标准。

剂量不同,疗效也不同。

剂量最惮轻重,是中医所谓/不传之秘0。

剂量轻则效果不达,所谓/药不眩瞑,其疾不瘳0,量重则药过病所,/有病病当之,无病身当之0。

理想剂量的选择,具有灵活性,困难性,因而也常有随意性,不确定性。

中药用量范围与规范、量效关系确定一直是中医药界广泛关注并致力研究的热点。

中药量效的确定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实现的。

尽管量效的确定受多方面的牵制,要确立切合病情需要的剂量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纵观古今,从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中药学的角度分析认识,具有一定的基本规律。

1 中药量效与阴阳观中药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特性。

根据中医的阴阳学说,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阴阳两方面。

阳,代表积极、进取、刚性等特性以及具有这些特性的现象。

阴,代表消极、退守、柔性等特性以及具有这些特性的现象。

据此,药性中,温热之性,辛甘之味、外浮之向属阳;寒凉之性,酸苦咸之味,沉降之向属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芽 催乳、回乳有以下三个观点:生麦芽通乳, “生”取其“生发”之意,量在30g以下;炒 麦芽回乳,“炒”取其“炒枯”之意,量在 60g之上。生、炒麦芽均可单独用于回乳,量60 -120g(120克效果最好)。生麦芽、炒麦芽混用 用于回乳,量各为60g。
石菖蒲 1.5~3 g作药引,有明目、开音之功。用于治疗角膜溃疡、声 音嘶哑等。4.5~7.5 g用于开窍。治疗湿温病之湿浊蒙蔽清窍者, 以及狂躁型精神分裂症。9~12 g有通利小便之功能,可用于治石 淋或热淋。3g治疗冠心病; 6~10g治疗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及梅核 气(神经官能症); 30g可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慢性肠炎所致的久 泻。
玄参 9~12 g,有滋阴降火、清热润肺之功效。可用于治 疗虚火上炎所致的咽喉肿痛、牙痛,以及肺热咳嗽等。18~30 g 有祛虚热,除烦躁之功、用于热病伤阴、阴虚火盛出现的烦躁 不安者。30~90 g有软坚散结的作用。用于治疗瘰疠、脉管炎等 。玄参苦甘而咸寒,用于热证有清热滋阴、消炎解毒作用。虚 热实热均可应用,但以滋阴见长。
黄连 用1~2g能健胃,增进食欲,3~6g可燥湿泻火 解毒,大量则会刺激胃壁引起恶心、呕吐。
龙胆草 小剂使用有开胃建胃之功,大剂则清肝胆 湿热效著。
厚朴 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叶天士 (但是 不知道少用与多用的程度到底是如何)。
鸡内金 鸡内金粉 3 g,用于治疗体虚遗精、遗尿等,尤其对肺 结核之遗精有较好疗效。4.5~12 g用于调理脾胃、消食祛积, 尤其适用于因消化酶不足而引起的胃纳不佳、积滞胀闷,反 胃呕吐等。15~18 g有化坚消石之功,可用于泌尿系结石及 胆石症。
熟地 凡下焦虚损,大便滑泻,服他药不效者,单服熟 地就可止泻,然须日用四,五两,煎浓汤服之亦不做 闷,(熟地少用则作闷,多用转不闷),少用则不效 。--医学衷中参西录,90-120克对糖尿病晚期尿液浑浊有 特效。
五味子 大剂量,约100~150克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有奇效。四 川---刘祯吉,1.5~3 g时,有敛肺镇咳之功。用于治疗肺虚咳嗽 ,如老年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6~9 g有滋补益肾之功, 用于肾虚型咳嗽、遗精、滑精及久泻久痢等。12 g以上有降 低血清谷丙转氨酶作用,可用于慢性肝炎恢复期转氨酶过高 。
红花 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 血。少用能活血,多用则破血。0.9~1.5 g用于 调养气血。在温补剂中加入少量红花,用于 治疗产后血晕、头晕、眼花气冷等。 12~15 g 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取其有 破瘀通经之功。 红花小量养血和血,大量则活血化瘀。 其药理作用是破瘀活血通经,表现为兴奋子 宫、降压、扩张血管。
升麻 少用(6g以下)有清热解毒之功;多用(10g以上)有升阳 举陷之效,3~10 g,有发表透疹、升阳举陷之功。用于风热头痛 、中气下陷、斑疹不出等。30 g时,有报道治疗面神经麻痹有 较好的疗效 。
白芍 6~30 g。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 功效。30~45 g有利尿作用,用于热病后期,阴液耗 损,小便不利等症。白芍长于养血敛阴,虽有利尿 作用而不伤阴。用量若在30克以上,对大量吐血的 确有较好的止血效果。------《岳美中医话集》,大量 治疗腹痛也很好. 芍药甘草汤的芍药用量要大。芍药 、甘草--大剂量--呃逆 -- 上海--姜春华
山茱萸 常用量为5~10g,急救固脱时用至25~30g。
威灵仙:新病10~15g,久病30~100g。 乌贼骨、瓦楞子--大剂量--胃溃疡剧痛 豨莶草 6~9 g,对慢性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疗效。9~ 15 g用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兼有四肢麻木、腰膝无力、头痛、头 晕者,较为适宜。 小蓟 大剂量--降血压-- 上海--姜春华 夏枯草 常用剂量上限是15克,而临床以该药治疗病程较长的甲 状腺瘤时,用量一般都超过30克。 元胡 少用止痛,多用安神。
小议 中药的量效关系
麻黄 少用通阳消徵,多用发汗利水;用其升提之功,用量不 少于9g;独用剂量15~50g。 麻黄的用量一般是2~9g,小儿多用炙麻黄,也可与等 量甘草同用,小儿用量不宜超过3g。 冬季用量宜大,夏季用量宜小,素有鼻衄、高血压者 禁用! 治疗水肿时常比一般用量较大,可由9g渐加至15g, (个别的还有时逐渐用到20~25g,最多用至30g,生石膏相 应增加到60~90g)这时要配用生石膏25g至45g(生石膏与麻 黄之比约为 3:1 ),以减少麻黄的发汗作用而达到宣肺利 尿的作用。 注 意:肺虚作喘、外感风热、单臌胀、痈、疖等证, 均不可用麻黄。
苦参 5~8g有利尿消肿作用,用治肾炎性水肿、肝硬化腹水、 心脏性水肿等,并有平喘止咳作用,可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 10~15g治疗细菌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及各种皮肤病; 30~ 60g,可用于外治感染、各种原因所致的失眠症。
肉苁蓉 6~12 g,有补肾助阳、益精血之功。适用于阳痿不孕、腰 膝冷痛、筋骨无力等证。15~18 g有润肠通便之功,用于肠燥 津枯之大便秘结之证。本品助阳而不燥,滑而不寒,是一味既 补阳又益阴的药物。
桂枝 在桂枝汤中用9g,取其温经散寒、解肌发表 之功,以祛除在表之风邪;而在五苓散中用量不 到5g,则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 用。
鸦胆子:缓下1.5-3克,攻下 5-9克.
防己 :小量能使尿量增加, 而大量则作用相反,汉防己小量 则增加尿量,大量尿量反减少。
合欢皮 :量小可以安神, 量大可以化痰。
泽泻 治眩晕非30克不为功。6~10g治疗黄疸型肝炎、急性 肠炎(暴泻)、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致的多汗; 15~20g,可治疗 乳汁不通、急慢性湿疹; 25~30g,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中、除胀之功效。用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气 滞诸证。15~30 g可用于子宫脱垂,或久泻脱肛等脏器下垂证。药理 研究证实,枳壳对胃肠、子宫有兴奋作用,能使肠蠕动增强,子宫 收缩。
郁金 3~10 g,有疏肝解郁止痛的作用,用于慢 性肝炎和肝硬变所致的肝区痛、泌尿系疾患引起的肾 区痛、妇科血瘀痛经等。10~15 g有行气利胆的作用, 用于治疗传染性肝炎,能升高血清蛋白,促进胆汁分 泌和排泄,增进病人食欲。30~60 g有较好的排石作用 ,可用于治疗各种结石。本品入气分以行气解郁,入 血分以凉血破瘀,善治肝胆,善行下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