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高中语文文言文从句语法总结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1、主谓宾结构:主语在前,动词在中,宾语在后。
这是最基本的文言句式,通常用于表述简单的事实、动作或描述。
2、并列句结构:多个主语或动词并列使用,用逗号或顿号隔开,或使用“而、且、亦、或”等连词连接。
这种句式结构可以用于表达并列关系,强调事物的对比或平行性。
3、状语从句结构:状语从句通常放在主句前面,使用“之、乃、则、方、虽、虽然、即、虽则、尽管、虽则……亦”等词来引导。
这种句式结构可以用于表达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或转折关系。
4、倒装句结构:通常是将谓语动词或动词短语放在主语之前,用于强调谓语动作或表达疑问、感叹、条件等语气。
例如:“身登高望远,而心旷神怡”,其中“身登高望远”是倒装句结构。
5、对偶句结构:一般由两个相对称、语法结构类似、意义相关的句子组成,用于强调对比、并列或对等的关系。
例如:“德者本之而生之,势者外之而成之”,其中“德者本之而生之”与“势者外之而成之”为对偶句结构。
6、修辞句式:文言文中修辞手法较为丰富,如比喻、夸张、反问、设问等等。
这些修辞手法在句式结构中的运用,可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和语气。
高中文言文语法修辞手法总结
高中文言文语法修辞手法总结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学遗产,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熟练掌握文言文的语法和修辞手法对于理解、分析和赏析古代文学作品至关重要。
本文将总结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言文。
一、语法结构1. 词类文言文的词类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主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介词和叹词等。
其中,名词用以表示人、事、物,动词用以表示动作、状态,形容词用以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特征,副词用以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程度、范围等。
2. 语序文言文的语序常常是“主谓宾”的结构,即主语在前,谓语在中间,宾语在后。
这种语序相较于现代汉语的“主谓宾”结构更加稳定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3. 修饰成分文言文的修饰成分包括定语和状语。
定语用于修饰名词、代词等,状语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在句子中,定语常位于被修饰词之前,状语则通常位于被修饰词之后。
4. 从句结构文言文的从句结构比较灵活多样,有主从句、并列句和状语从句等。
主从句由主句和从句构成,主句与从句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分句构成,分句之间一般用“而”、“且”等连词连接;状语从句则用于表示时间、原因、目的等状语的从句。
二、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词语,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似之处表达出来,以增强文章的意境和语言的感染力。
例如:“山高水长”、“明月如圆盘”等。
2. 借代借代是一种将某个具体的事物或概念替换为另一个与之相关的词语的修辞手法。
通过借代,可以达到抒情、深化意境的目的。
例如:“百川归海,海不辞细流纳百川”中的“百川”借指各种河流。
3. 对仗对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指的是在诗词或文句中使用对称的结构、音韵、意境等形成呼应和平衡。
对仗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韵律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
例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的“苟”与“岂”、“利”与“福”等。
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语法特点。
下面是关于文言文语法的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语法结构:1. 词序:文言文的语序多为主谓宾的顺序,即主语在前,谓语在中间,宾语在后。
2. 虚词:文言文中有很多虚词,如助词、副词、助动词等,起到连接或修饰作用。
3. 短语:文言文的常用短语有很多,如宾语补足语、定语、状语等,一般在名词或形容词的后面。
二、名词短语:1. 名词的格与数:名词有主格、宾格、属格等不同的形式,还有单数、复数的变化。
2. 定语:名词前面的修饰成分,可以是形容词、动词、副词等。
3. 补语:用在名词后面的补充说明性成分,表示名词的性质、特征等。
三、动词短语:1. 动词的时态:动词有现在式、过去式、将来式等不同的时态形式。
2. 动宾关系:动词与宾语之间的关系,一般为副词,也可为动词、状语从句等。
3. 动补关系:动词与补语之间的关系,补语可以是形容词、副词、动词等。
四、形容词短语:1. 形容词的级:形容词有正级、比较级、最高级等不同的级别。
2. 形容词的修饰: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或充当定语,也可以与动词、副词等构成独立成分。
3. 形容词的否定:形容词可以与否定词连用,表示否定的意思。
五、副词:1. 副词的修饰: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
2. 副词的程度:副词可以表示程度的大小,如很、非常、极其等。
3. 副词的否定:同形容词一样,副词也可以与否定词连用,表示否定的意思。
六、连词:1. 并列连词:连接并列的词语或句子,如而、乃、且、及等。
2. 递进连词:连接意思递进的词语或句子,如且、又、更、尤其等。
3. 转折连词:连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如却、然而、反而等。
4. 衔接连词:连接前后句子的关系,如若、既、因此等。
七、句子结构:1. 简单句:由一个主谓宾结构组成的句子。
2. 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独立的主谓宾结构构成的句子。
3. 复合句:由一个主句和一个或多个从句构成的句子。
高中文言文语法句型分类整理
高中文言文语法句型分类整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给很多学生带来了困难。
为了帮助高中生更好地学习、理解和运用文言文,下面对文言文的语法句型进行分类整理,并给出例句和解释。
一、主谓结构1. 主词+是+宾语:用于说明主词的属性或状态。
例句:吾之父,是也。
2. 主词+有+宾语:表示主词具有某种能力或特征。
例句:吾有一良友。
3. 主词+见/闻/问/答+宾语:表示主词的行为或动作。
例句:孔子见子路曰。
二、动宾结构1. 动词+宾语:表示主语对宾语的动作。
例句:君子学以聚才。
2. 表示想法、感受的动词+宾语:表示主语的想法、感受。
例句:余心忧之。
三、宾补结构1. 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表示使役或使动。
例句:君子使民之上。
2. 容、让、劝、令、使、叫等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表示命令、要求、劝诫等。
例句:使臣前曰。
四、状中结构1. 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条件、目的等的状中词+谓语(常用“之”作状中词)。
例句:有意者食之。
五、独立结构1. 主、谓、宾省略:表示主谓宾皆可以省略。
例句:然而其实若此。
2. 俨然+主、谓、宾:表示主谓宾非常明确、清晰。
例句:俨然上天。
六、复句结构1. 独立主句+独立主句:两个独立主句通过逗号隔开。
例句:墨子云,父爱子。
2. 主句+连词+从句:主句和从句之间通过连词连接。
例句:有识者之言焉。
以上是对文言文常见的语法句型进行分类整理的一些例子。
通过掌握这些句型,希望能够帮助高中生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希望本文能对你有所帮助。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知识点总结一、句法结构1. 文言文的基本句式为主谓宾结构,通常主语在前,谓语在中间,宾语在后。
2. 文言文中常见的从属结构包括并列句、条件句、让步句、比较句等。
3. 从属结构的表达方式主要通过连词来实现,如而、乃、若、即等。
二、词语翻译1. 对于文言文中的词语,要注意理解其具体意义,同时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合理的翻译。
2. 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对多义词进行恰当的理解和翻译。
3. 文言文中的典故、典型的人物和地名等特殊名词需要有相应的背景知识,并进行适当的解释。
三、文化背景1. 在翻译文言文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中国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
2. 翻译中常常会涉及到对古代社会制度、礼仪习俗等方面的了解和理解。
3. 要注意对文言文中的典故和典型人物的背景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引申。
四、特定表达方式1. 文言文中常用的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要能够准确理解,并进行恰当的翻译。
2. 文言文中常有省略、倒装等表达方式,需要通过上下文推断出完整的意思,并进行适当的翻译。
3. 文言文中的谈论方式和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解读和转换。
五、个别句型1. 倒装句:主谓语序倒置,常表示强调或转折。
2. 目的状语从句:表示主句的动作目的,常以“以”字开头。
3. 条件状语从句:表示主句的动作条件,常以“如”、“若”等引导。
六、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将事物与其它事物进行类比,以达到形象、生动、简练的表达。
2. 夸张: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3. 排比:用相同的句式和语音进行并列,以增强表达的力度。
七、文句翻译技巧1. 逐字逐句理解:通读全文,逐字逐句理解其含义。
2. 上下文推断: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和语境进行推断和解释。
3. 用现代汉语转换:将古代汉语转化为现代汉语表达,以便理解和翻译。
总结:在翻译文言文时,首先要对文言文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进行了解和掌握,理解文中词语句法的具体含义。
高中语文文言文部分语法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部分语法总结(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例句:①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②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杀害)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识水性,游泳)④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句:①楚左尹项伯者,素善侯张良.(与….友善)②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王(说坏话)③烈山泽而 .(放大火烧)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变弱)(三) 动词活用为名词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例句: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产出的粮食)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③审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四) 形容词活用的名词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例句: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②犹不能恃无功之重.(尊贵的地位)③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④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红的花,绿的叶)。
【总结】总结高中语文文言文从句语法总结
【关键字】总结总结高中语文文言文从句语法总结篇一: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19分)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知(典、主) 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预备知识四: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一、字形推断法例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
文言文的常见语法总结
文言文的常见语法总结一、文言文的基本语序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结构,即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
例:吾爱学习。
二、文言文的动宾结构文言文的动宾结构中,通常使用“以”、“为”、“为之”等作为介词,其形式如下:1. 以 + 动词 + 宾语:表示以某种方式进行某个动作。
例:以勤学苦练以求进步。
2. 为 + 动词 + 宾语:表示为了或出于某个目的而进行某个动作。
例:为国家为民族贡献力量。
3. 为之 + 动词 + 宾语:表示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进行某个动作。
例:为之努力奋斗以实现梦想。
三、文言文的并列句文言文中的并列句常使用“而”、“且”、“亦”等连词将两个或多个句子连接起来,并列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意义。
例:吾好学而且勤奋。
四、文言文的状语从句文言文中的状语从句通常使用“若”、“如”、“若果”等引导词引导,用于表示条件、方式、原因等。
例:若能努力学习,则必定能取得好成绩。
五、文言文的比较句文言文中的比较句常使用“若”、“如”、“胜于”等词语进行比较。
例:君子胜于小人。
六、文言文的否定句文言文中的否定句通常使用“不”、“未”、“毋”等词语进行否定。
例:吾不善辞令。
七、文言文的祈使句文言文中的祈使句常使用“以”、“愿”、“请”等词语表示请求、命令或祝愿。
例:请君暂停片刻,听闻下文。
八、文言文的修饰成分文言文中的修饰成分常使用“之”、“乃”、“者”等词语,用于修饰名词或动词,使语言更加精准。
例:吾乃志于学习。
九、文言文的动词短语文言文中常使用动词短语来描述动作,常见的动词短语有“自谓”、“相信”、“以为”等。
例:自谓天命如此。
十、文言文的句式特点文言文中常使用简练的句式,通过描写事物、抒发情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同时,文言文更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反复、排比、夸张等。
例:生活若水,时光如梭,须珍惜。
总结:文言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备受推崇。
通过掌握基本的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魅力。
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句式知识1.并列句:两个或多个意义相同或平行的分句并列在一起,表达并列关系。
2.对偶句:用两个对称的分句或短语对仗呼应,起到强调或修辞的作用。
3.接续句:由“而”、“然则”、“若”、“乃至”等词引导的后果、原因、目的等关系的句子。
4.倒装句:将谓语动词置于主语之前,常用于感叹句、条件句、副词从句等。
5.折叠句:在主谓结构中加入插入语或状语,使句子重复出现。
二、语法知识1.主谓宾结构:句子的基本语法结构,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
2.兼语结构:一个动词同时有两个宾语的情况。
3.并列复句: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分句构成的复句。
4.间接引语:将直接引语转化为含有表示说话态度的动词的句子结构。
5.状语从句:作为主句的状语的从句。
6.定语从句: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的从句,常用“之”、“者”、“所”等引导。
三、词汇知识1.诗歌用字:文言文中喜用词叠字、象声词、曲折字等修辞方式。
2.古代人名、地名:需要注意古代人名地名的读音和意义。
3.生僻词汇:需要注意生僻字的音、义、用法等。
四、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比拟另一个事物,以达到形象、生动、感人的修辞效果。
2.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生命和人的特征进行描写,以产生戏剧性或感人的效果。
3.夸张:对事物的本质或特征进行夸大加强,以起强调或讽刺的作用。
4.对仗:句子结构上的对称,或词语上的对称,使文章音节优美。
5.借代:利用事物间的关系进行替代,以达到简明扼要的效果。
以上只是其中部分文言文的知识点,还有很多其他的知识点也需要同学们进行学习和总结。
文言文的学习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和练习,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参考范文,才能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1. 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特点:•以古汉语为基础,受到音韵及词汇使用的限制。
•使用古典汉字,有繁体字的特点。
•语法上注重修辞技巧和表达方式,包括平仄、对仗、典故和象声等。
•字词选用上注重典雅、准确,有时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猜测。
2. 文言文的基本句型文言文的基本句型包括主谓结构、宾补结构、同位语结构等。
2.1 主谓结构主谓结构是文言文最基本的句型,通常不需要使用连词来连接主语和谓语。
例如:盛德隆者,尚公挟鏖抚侯。
2.2 宾补结构宾补结构是指及物动词后接的宾语补语。
在文言文中,通常使用「以」字引导宾补。
例如:仁以为德,义以为礼。
2.3 同位语结构同位语结构是指用来修饰名词的补充说明性成分。
在文言文中,同位语通常放在名词之后。
例如:明堂之上,礼乐之容。
3. 文言文中的修辞技巧3.1 平仄平仄是文言文中重要的修辞技巧,包括平声和仄声。
平声指声调平均的字,仄声指声调高低变化的字。
通过平仄的运用,可以增加文章的韵律感。
例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3.2 对仗对仗是指通过音韵、结构或意义上的相对应关系来组织句子。
对仗的运用可以增加句子的韵律感,使文言文更加优美。
例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3.3 典故典故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引用历史故事、经典名著等来增加文章的含义和说服力。
典故的使用需要读者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4 象声象声是指通过文字的形状或音韵来模拟或表达具体物体的声音、形态或动作。
在文言文中,通过使用象声可以增加描述的生动性。
例如:凄凄惨惨,戚戚怆怆。
4. 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4.1 并列句并列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型,用来表达两个或多个并列的事物、动作或描述。
例如:人心思其欲而疾之,所恶其恶而厌之。
4.2 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用来修饰主句中的动作或状态的从句。
在文言文中,常使用「以」字引导状语从句。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一、句式结构1. 主谓句型主谓句型是最基本的句型,用于陈述一个动作或状态。
主谓句型的结构为“主语+谓语”。
例如:君子无伤人之心,有战国之志。
汉高祖谢天下,天下皆为汉。
2. 主谓宾句型主谓宾句型是在主谓句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宾语。
宾语可以是名词、动词等。
例如:为人民服务。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 主谓补句型主谓补句型在主谓宾句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补语,用于补充说明主语的特征或状态。
例如:图书馆静悄悄地坐落在郊外。
孔子的思想深入人心。
4. 连词句型连接词句型使用连词连接两个主谓句型的句子,用于表达因果、递进、转折等关系。
例如: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5. 并列句型并列句型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组成,用于表达同一主题的不同含义或补充说明。
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 条件句型条件句型由一个条件句和一个主句组成,用于表示某种条件下会发生的结果。
例如:如有困难,可尽快与我联系。
吾愿群公以毛遂自荐。
7. 定语从句句型定语从句句型用于修饰名词,由一个引导词和一个从句组成。
例如:山明水净,石矗云霞。
夫子常诵《诗经》,而不进于《易》。
8. 独立主格句型独立主格句型由一个名词或代词和一个动词短语组成,用于表示伴随、目的、结局等。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9. 半倒装句型半倒装句型是将谓语动词的一部分(一般是助动词或情态动词)放在主语之前,用于强调动作的主体或表示条件。
例如:黄花山中卧鸟,白马照夜鸣。
得天下英才,当尽量予以重用。
二、句式用法1. 平淡句式平淡句式是指句子结构简单,词语朴实无华,用于表达简单的事实或观点。
例如: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推而广之,哲人亦不得不慎独。
2. 衔接句式衔接句式是指通过各种连接词将各个句子或词语连接起来,用于表达因果、递进、并列关系等。
例如:不明者以为鸿案鸿案,参以古人之智,旋蒙其诛也。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占有重要的地位。
虽然现代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为常见,但掌握文言文的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可以增长我们的阅读广度,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作品。
下面是对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一、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民族使用的一种书面语言,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语法复杂: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比较繁复,词序灵活,需要通过学习掌握不同的句式和从句结构。
2. 词汇丰富:文言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成语、典故和古代俗语,理解这些词汇对于理解整篇文章非常重要。
3. 字形繁复:文言文中的字形比较古老,需要通过学习掌握不同的字形和偏旁部首的意义。
4. 常用词少: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中的常用词汇数量较少,因此需要通过学习扩充词汇量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二、文言文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技巧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章:1. 注重标点:文言文中的标点符号使用较少,但对于句子的理解和断句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标点来判断主谓宾关系、独立成分等,从而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
2. 掌握关联词:文言文中常用的一些关联词如“而、乃、则、且、或、以、为、所、则”等,掌握它们的用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 分析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多样,常见的有主谓宾结构、状语从句、并列句等。
分析句子成分有助于我们理解句子的意义。
4. 熟悉典故和成语:文言文中常使用典故和成语,掌握这些典故和成语的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用意。
三、常见的文言文修辞手法文言文常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加表达的效果,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修辞手法:1. 倍数修辞:如“三思而后行”、“百折不挠”等,通过使用具体的数字来加强表达的力度。
2. 比喻:如“白发苍苍”、“如火如荼”等,通过将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来形象地表达。
3. 描写手法:文言文中常使用生动的描写来增加表达效果,如“草木凋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等。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与语法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与语法知识点总结大全在古代文言文中,句式和语法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它们不仅影响到文章的表达和理解,还反映了当时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
下面将总结一些常见的句式和语法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古代文言文。
一、句式1. 并列句:指由两个或多个平行的分句构成,表达两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意思。
例句:夫以不听父母之命,无信于人者,治也(出自《论语》)。
2. 等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相同的分句构成,并列分句的数量相等。
例句:天命多病,年命飘忽,惟人心至诚,由吾穷苦之日,亦有不穷之时(出自《荀子·劝学》)。
3. 偏正句:由主句和偏正词、短语或分句构成,用来修饰主句的名词或动词。
例句:其温温恭人之容,陶陶尔于采薇乃忘食(出自《孟子·尽心》)。
4. 状语从句: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的从句,在句子中充当状语。
例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出自《论语》)。
5. 主谓宾结构:句子的基本结构,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
例句:夫人者,人之本也,而动言于民(出自《论语》)。
二、语法知识点1. 量词:古代文言文中,名词前常用量词来表示数量或程度。
例句:一失足成千古恨(出自《明媒正娶·后座魄魅闹世运》)。
2. 代词:古代文言文中代词的用法较为丰富,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的作用。
例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出自《满江红·和郑天挺塞北海袍夜行独坐有怀》)。
3. 句末助词:古代文言文中,为了增加语气或表达情感,在句末加上助词。
例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哉!使我不得开心颜耶!(出自《满江红》)4.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情感。
例句:甚矣吾衰也,乃今始知非古人之过而无可改者矣(出自《荀子·劝学》)。
5. 倒装结构:在句子中,将谓语动词的主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后,用来强调动词或表达特定的语气。
例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出自《左传·怀公十四年》)。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文言文句子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训练方法之一,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文言文定语从句标志及例句
高中文言文定语从句标志及例句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翟2、夫妇和,而后家道成。
——清·程允中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3、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商君书·画策》4、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荀子·非相》5、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6、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7、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8、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
9、人学始知道,不学亦徒然。
10、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记》11、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小雅·蓼莪》12、轻诺必寡信。
——《老子》13、老当益壮,穷且益坚。
14、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林逋《省心录》15、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1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17、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18、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
——薛瑄《读书录》19、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2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2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22、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张载《正蒙·中正》。
23、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2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唐·王勃2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2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27、百闻不如一见。
——《汉书·赵冲国传》28、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在少年。
29、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
——《管子·牧民》30、学至乎没而后止。
——《荀子·劝学》: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
2024年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
2024年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一、文言文的句子结构1. 主谓结构:由主语和谓语构成,主语一般在句首。
例:吾闻水之灵者,必火其精也。
2. 主谓宾结构: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宾语可以是直接宾语或者间接宾语。
例:昔者,先贤见蜈蚣,多决之也。
3. 主谓宾补结构:由主语、谓语、宾语和宾语补语构成,宾语补语用来补充说明宾语的性质、状态或行为。
例:人之以言者,无质疑其言之真实也。
4. 主谓宾宾补结构:由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语构成,宾语补语用来补充说明宾语的性质、状态或行为。
例:天地诸物,有长有短。
5. 主谓双宾结构:由主语、谓语和两个宾语构成,一个是直接宾语,一个是间接宾语。
例:吾知其人,必先知其言也。
6. 主谓宾宾补宾补结构:由主语、谓语、宾语、宾补以及宾补补充的附加成分构成。
例:此行亦可使人明志高尚。
7. 自句结构:由自字或自身字的动宾关系词引导的结构。
例:自古之学,比德为尊。
8. 状语从句结构:由状语从句引导的结构,用来表示时间、原因、条件、目的、结果等。
例:吾观农者,觉民之生活艰难。
9. 并列句结构:由两个或多个分句构成,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例:天公见众志之念,促民与其子女共读。
二、文言文的句式特点1. 以主谓宾结构为基础,修辞手法丰富:比喻、倒装、排比等。
2. 重视对字义、字音、字形的准确运用,注意用意思相近、音韵相类的词语,并善于运用典故、成语、俗语等。
3. 注重句子的节奏和韵律感,追求平仄的和谐和变化。
4. 常使用典型的答问式结构,以及经典的问题句、反问句和感叹句等。
三、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用法1. 连词句式(1)而句:例:人在势疾,而命短也。
(2)或句:例:学者谓学《论语》或足以知【德】。
(3)乃句:例:君子乃知学问之要义。
(4)为句:例:生亦或存于此,则道亦有可求为者矣。
2. 并列句式(1)斯文当家,良贤之所宜也。
(2)宜家慎言,饮食起居可也。
3. 倒装句式(1)张弛有度,而乐古刚之道。
文言文及古诗词中宾语从句和定语从句的句式
文言文及古诗词中宾语从句和定语从句的句式所谓宾语从句是跟在动词之后的句式如何判断倒装句倒装句高中常见的有: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在文言文中状语常翻译为用XXX,比XXX,凭借XXX,例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就是典型的状语后置,你可以试着翻译,青色出来从蓝色里却胜过比蓝,是不是不符合我们平时说话的习惯?所以呢,这里的“于”分别解释为从XXX,比XXX.为了符合说话习惯,我们便可以把它修改一下语序:青于蓝出而于蓝胜,正常的是不是这样的呢?但是古人却把于蓝这个“状语”部分放到后面去了,所以就叫状语后置定语后置通俗讲一下例如:胖胖的我翻译为古文为胖吾(囧),而有些古文里面会说成吾之胖,定语你可能在英语中已经知道是作为修饰成分的,在中文里同样适用,所以你会看见把定语放到修饰的事物后面了,所以叫定语后置,这里的吾之胖的之就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所以你今后在学习中一定要注意虚词“之”,“于”之类,判断它们前后的词语的词性,那么你也就不难判别这些特殊句式了.宾语前置记住一定是前置不可能是后置例如:我打你“你”在这句话中作宾语成分你可以想象“你”如果再后置放到什么地方呢?例如:是以必得躬历山川这里的“是以” “以”是“因为”的意思那么因为什么呢?因为必得躬历山川?很显然是说不通的那么就是“是”了.“是”是这的意思一字一句地翻译:这因为必得躬历山川?简直是狗屁不通,怎么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呢------因为这个必得躬历山川,因为这个也就是“因此”的意思了,怎么样,这样就通顺多了,而古人把“因为这个”的“这个”放到前面去了,也就是传说的宾语前置。
翻译古文句子(宾语前置)现代汉语顺序是这样的:主谓宾。
但是古语里面习惯上是:主--(介\\\/助词)--宾--(介\\\/助词)--谓。
也就是只要主在前谓在后,中间部分只要能说得通,主动被动态可以随便用,怎么排序都可以。
比如现代日语仍保留了中国古语的习惯,将谓语放在最后决定一切。
高中文言文语法详解及习题
高中文言文语法详解及习题
一、文言文语法详解
文言文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文言文的语法
对于深入理解和阅读古代文献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一些
常见的文言文语法进行详细解释。
1. 假设语气
在文言文中,假设语气用来表示一种假设、推测或猜测的态度。
常见的假设语气词有「或」、「若」、「使」等。
例如:
「或有其人」:或许有这个人。
「若有所思」:仿佛有所思考。
2. 状语从句
状语从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子结构,用来修饰主句的时间、地点、原因等方面。
常见的状语从句有「所以」、「以」等。
例如:
「所以不得已而去」:因此只好离开。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对方的方法来对付对方。
3. 虚词
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仅用于句子结构的需要。
常见的虚词有「之」、「而」、「乎」等。
例如:
「春草之杂于千家,秋菊之媚于孤傲」:春天的草遍布千家万户,秋天的菊花媚态十分高傲。
「其学而时之」:要研究并经常练。
二、题
1. 下列句子中的假设语气词是:「或」
「或有其人」
2. 下列句子中的状语从句是:「所以不得已而去」
「因此只好离开」
3. 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是:「乎」
「学乎文者文以载道」
以上是对高中文言文语法的详解及习题。
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
高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文言文,作为中学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训练具有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对高二阶段文言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点:1.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词汇比较独特,需要同学们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并了解其词义和用法。
2.句法结构:文言文句子的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熟悉文言文的常用句式和句型。
3.文言文常见表达方式: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比较婉约,需要注意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修辞语言。
二、文言文阅读技巧:1.理解句子结构:文言文句子结构复杂,需要分清主谓宾等成分,理解句子的前后关系。
2.理解词语含义:文言文中的词语多为古文所用,需要通过上下文推断其含义。
3.理解篇章结构:文言文常有章回体和成句体等特点,需要掌握篇章的整体结构和脉络。
三、文言文常见句型和句式:1.比喻句:常用来进行形象表达和修辞手法的句型,通过比喻来赋予文字更加生动的描写。
2.排比句:通过使用相同或相似的句式,加强修辞的效果,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3.状语从句:用于修饰谓语,表示时间、原因、条件等,常用于文言文中的句式。
四、文言文诗词赏析:1.辨析古诗常见用字:文言文中常有古诗的引用,需要了解并正确解读其中的常见用字。
2.鉴赏古诗意境:文言文中常有抒情的诗句,需要通过理解句子结构、用词和修辞手法等,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3.理解古文命题:文言文中的古文命题常通过古诗赏析的方式提问,需要运用对古诗的理解进行解答。
以上是对高二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更好地应对文言文相关的考试和作业。
祝同学们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高中语文文言文从句语法总结篇一: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19分)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知(典、主) 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预备知识四: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一、字形推断法例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
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
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东西。
例2、王怒曰:“劓(yì)之。
”劓:割掉鼻子。
例3、家人瞷( jiàn )见者,悉惊愕。
加点字“瞷”可根据字形,推断为形声字。
与“看”有关,眼睛透过门缝看东西,意思是“窥见”。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其义符为我们破译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如:以“糸”作偏旁的字多与“丝织品、绳索”有关一曲红绡不知数(绡:丝织品)以“王(玉)”作偏旁的字与美玉珍宝有关何故怀瑾握瑜《屈原列传》﹙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练习:丰则贱籴(dí),歉则贵粜(tiào)臣父母春秋高,冀得一归觐(jìn)。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
可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
二、对称结构互解法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文过饰非】请你解释“文”。
这个词语中的过和非同义,那么文和饰也应该同义。
“饰”是“掩饰之意”,文就是文饰、掩饰的意思。
【求全责备】请你解释“责”。
全,全面。
备,完备,意思同。
“求”和“责”意思也应该相同。
“求”是要求,“责”也是要求(责成、寻求)。
这样就不会把责和备看成是“责备”了。
【前倨后恭】请你解释“倨”。
“前”和“后”相反,“倨”和“恭”也应相反。
恭,恭敬。
倨,傲慢。
例题:讨论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的词义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2、“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冲”,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小结: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根据汉语对称结构的词句较多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推断出一些实词的词义。
就双音节合成词来说常常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
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例题:讨论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的词义3、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
4、以情胜者,多悱恻感人之言,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
治国的关键,在于刑律,刑律严酷,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刑律宽松,就控制不住犯罪,一定要使它宽严适度。
凭借情感取胜的,大多是悱恻感人的语言,它的弊病在于词藻华丽而缺少实际内容。
方法:看清对称结构的特点就句子或四字短语而言,由于文言文具有整齐对称的特点,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具有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推断词义。
练习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下,攻取)2.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余”处在相同的位置,其意思也是“多”。
)3.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全,不周到)4.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所居成邑(村落)5.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任用)三、语境(上下文)推断法隆庆时,绍兴岑(cén)郡候有姬方娠(shēn).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
”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zhāng)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
”怒而责之。
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冯梦龙《古今谭概》)理解: 弄璋弄瓦可以联系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我夫人有娠”(娠:怀孕)“果双生一男一女”“璋也弄,瓦也弄”弄璋:生男弄瓦:生女练习1、武帝伐齐,齐将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韩擒虎)说下之。
(使??投降)2、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
(报酬)3、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
(鬻,卖身为奴。
)四、借助语法分析作推断运用所学的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语法知识,根据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它的含义;利用通假字知识,来推断音同音近或形近的通假字等。
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cuàn)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答案:C “樵”作“取”的宾语,应为名词,指柴草。
例2: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推断】①“意”后面带有宾语,作动词,应解释为“料想”;②“意”作主语,为名词,③“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④“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都应解释为“样子”;练习1、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动词,腰佩(戴)2、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
丸:制??成丸3、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动词,抬高4、知杭州仁和县(XX上海卷)动词,掌管高考再现1.XX年全国题:“齐人追亡逐北”,“北”是什么意思?2.XX年全国高考卷Ⅲ:“(优孟)多辩,常以谈笑讽谏”,“辩”解释为“辩驳”是否正确?3.XX年湖南高考卷:“间以婀娜之声”,“间”解释为“间或”是否正确?1.“北”作动词“逐”的宾语,应理解为名词“逃跑者”。
2.“辩”作“多”的宾语,应理解为名词“辩才”。
3.“间”在此句中担任后置的状语“以婀娜之声”的谓语,应译为动词“夹杂”。
五、联想推断法1、联想成语推断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明又一村”。
①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
济:同舟共济,渡江。
②薄而观之可与成语“日薄西山”相联系都是“靠近”“逼近”的意思。
③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联想到成语“严惩不贷”,作“宽恕”讲。
2、联想课文有关语句:课文迁移法,对所学课文中重点词义准确记忆,通过联想比较推断。
①进之布指算,不爽(XX年高考江苏卷)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差错②铨(qu án)简秀士简能而任之选拔官吏③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XX年高考江苏卷)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宰杀④道济趋下阶(XX年高考江苏卷)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滕王阁序》)快走练习:1、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B、齐人未附附:归附C、使老女子乘城乘:巡视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联想】A其后秦伐赵,拔十城。
(拔:攻取)《廉··蔺》B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归附)《赤壁之战》C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乘:登上、登临)《诗·卫风·氓》D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北:败逃的人)《过秦论》可见答案是C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XX年11题)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规劝。
B.咸私哂(shěn)其矫饰焉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
讽:《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规劝”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何哂由也?”讥笑。
遇:《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对待,招待。
务:《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从事,致力于。
六、根据事理来推断1.古书上说“玉人献璞而楚王诛之”,这个“诛”是什么意思?2.1999年高考题:“人灾,绝食者千余家”中的“绝食”与现代汉语意义是否相同?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是不是“跟从”的意思?1.这个“诛”肯定不是“杀”,卞和献璞只是被砍去了双脚,事实上并没有被杀。
根据这一事实背景,“诛”只能当“惩罚”讲。
2.根据情理来推断。
百姓遭受灾害,那么当然不可能“拒绝进食”了,应理解为“无粮可吃”。
3.“从”不是“跟从”的意思,而是使动用法,使??跟从。
按情理不可能是将领在后面。
练习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XX年湖南卷)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登上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睦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北边【解析】“和”在课文《赤壁赋》中有“倚歌而和之”一句,意思是“跟着唱、随声附和”,与选项中的“和”相同。
答案解释为和睦,故B错。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XX年高考北京卷)译文: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不少考生将其误译成“天下像管仲这样贤明的人不多”,其中关键是对“多”的解释有误差。
我们不妨从语法角度来分析,从句法来看,“管仲之贤”是一个名词性的偏正短。
整个句子的谓语只能由“多”担当,可见“多”只能是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