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说明代诗文流派

合集下载

37.明代诗文

37.明代诗文

三、后期
明代诗文
3、竟陵派:明代后期继公安派而起的 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钟惺、谭元 春,其主张同公安派基本一致,但总体 上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 审美情趣,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 四、末期 1、复社、几社 2、小品文
明代诗文
一、初期 3、茶陵派:明代成化至弘治年间的一 个诗歌流派,因领袖人物李东阳是湖南 茶陵人而得名,他们主张诗学汉唐,以 纠正台阁体诗风,但强调更多的是对其 法度声调的掌握。成为前后七子复古主 义理论的先河。
二、中期
明代诗文
1、前、后七子:明代中叶同一宗旨下 两个文学集团的合称,因两个集团成员 皆七人,时间一前一后,故有前七子、 后七子之称。前七子活动在弘治、正德 年间,成员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后 七子活动在嘉靖、万历年间,成员以李 攀龙、王世贞为首。他们反对台阁体, 形成一个声势浩大的文学复古运动,取 代了台阁体,但又把文学引向复古主义。
二、中期
明代诗文
2、唐宋派:明代中叶一个文学流派, 主要活动在嘉靖年间,代表人物有王慎 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人。他们 反对前七子的模拟复古,主张学习唐宋 散文的“文从字顺”和”平易舒畅“, 表现了对唐宋八大家散文的肯定和提倡, 成就最高的是归有光

三、后期 1、李贽:
明代诗文
童心说:明代中叶后期著名思想家李贽 提倡的一种文学主张。 “童心”即 “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文 学只有真假问题,不能以时势先后论优 劣;文学创作要自然地表现,反对刻意 求工。此主张批判了前后七子的复古主 义,对公安派、汤显祖、金圣叹等人产 生深远影响。
明代诗文
一、初期: 1、吴中四杰 2、台阁体:明代永乐至成化年间的一 个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杨士奇、杨荣、 杨溥,号称“三杨”,皆当时台阁重臣, 他们以诗文粉饰太平、歌功颂德,脱离 社会生活,内容空虚无聊,徒有工丽形 式,但因统治阶级提倡,竟流行百年之 久,至茶陵派、前后七子先后起来声讨 之,才渐失去文坛地位。

明清诗文流派的名词解释

明清诗文流派的名词解释

明清诗文流派的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学是丰富多样的,其中明清诗文流派更是其中一支独具特色的文学流派。

明清两代,由于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推动,诗文创作经历了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诗文流派。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的几个重要的诗文流派进行深入解析。

江西派江西派是明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以江西福建一带的文人为主要代表。

江西派以自然写景和山水诗为主要特点。

江西派的代表人物有唐寅、陈洪绶等。

他们善于用简洁、清新的语言描绘山水之美,创作出了许多优美的山水诗。

江西派的诗文风格清新、秀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他们运用自然的意象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思考,给人以深远的思考空间。

吴门诗派吴门诗派是明代文学的又一重要流派,以苏州地区的文人为主要代表。

吴门诗派以豪放、奇特、文采飞扬的风格著称。

吴门诗派的代表人物有贺铸、于谦等。

他们的诗作大胆创新,常常使用独特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使诗句更加丰富多彩。

吴门诗派的作品多以描写社会现象、风土人情为主题,呈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浙西诗派浙西诗派是明代文学的另一重要流派,以浙江一带的文人为主要代表。

浙西诗派以情感真挚、唯美多情的风格而著称。

浙西诗派的代表人物有文征明、张岱等。

他们的诗作情感真切,凭借对生活的敏感和独特的感悟,创作出一批扣人心弦的作品。

浙西诗派的作品多以描绘人情世故、表达情感为主题,给人以温馨、感人之感。

扬州诗派扬州诗派是清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以扬州地区的文人为主要代表。

扬州诗派以豪放洒脱、潇洒自如的风格而著称。

扬州诗派的代表人物有高鹗、杨万里等。

他们的诗作无拘无束,豪情万丈,充满了阳刚之气。

扬州诗派的作品多以描绘人生百态、抒发豪情为主题,展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和生命力量。

以上所述只是对明清诗文流派的一部分名词解释,这些流派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这些流派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也丰富了人们对生活、情感的认知。

明清诗文流派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也反映了文人们对生活、人性和自我表达的追求。

明代诗文名词解释

明代诗文名词解释

明代诗文名词解释张天星整理1、吴中四杰:明初诗坛高启、杨基、张羽、徐贲颇具代表性,四人由元入明,诗多怀旧、题咏之作。

四人均为吴人,人称“吴中四杰”,以比拟“初唐四杰”。

其中高启成就最高。

2、台阁体:是指明代永乐至成化年间以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内容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雅,无艺术生命力可言。

3、茶陵派:明成化至弘治年间,茶陵人李东阳立朝数十年,领袖文坛,一时诗人奉以为宗,称为“茶陵派。

”成员主要有谢铎、张泰等。

4、前七子:明代弘治至正德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为区别于后起的嘉靖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故称“前七子”。

前七子文学主张虽不尽相同,但大都反对宋以来的诗文,主张复古,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希望借助复古手段达到文学变革的目的。

5、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

他们继前七子之后,继续提倡复古,彼此标榜,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与前七子一样,后七子创作的弊病也在于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揣度模拟,以致于难脱蹈袭的窠臼。

6、唐宋派: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该派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注重文以明道的传统。

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归有光。

7、童心说:李贽在《童心说》中提出“童心说”,所谓童心,即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

”反映在文学上,要求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使文学存真去假,割断与道学的联系。

“童心说”对反对文以载道和前后七子复古主义及肯定俗文学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8、公安派:晚明文学流派,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

明代前期诗文风格演变及主要流派梳理

明代前期诗文风格演变及主要流派梳理

明代前期诗文风格演变及主要流派梳理在明代前期,诗文风格经历了丰富多彩的演变,形成了多样化的流派。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呈现出明朗清新、生动活泼的特点,还体现了对古典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本文将对明代前期诗文风格的演变和主要流派进行梳理。

诗歌流派田园诗田园诗是明代前期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它以田园生活为主题,描绘了农民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

代表作品有杨慎的《临江仙》、王夫之的《秋坪小蚓》等。

田园诗以其清新明快的风格,在明代文坛上独树一帜。

宫廷诗宫廷诗是明代宫廷文学的代表流派,主要由宫廷诗人创作。

这些诗歌多以宫廷生活、宫廷爱情为主题,体现了明代皇帝和贵族们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挣扎。

李贽、徐渭等诗人的作品是宫廷诗的代表之作。

江南诗江南诗是明代前期的另一重要流派,以描绘江南风光和江南人文为主题。

这类诗歌通常具有柔婉、清丽的风格,表现出对江南地域的热爱和赞美。

文学巨匠汤显祖的《牡丹亭》便是江南诗的杰作之一。

散文流派清明文清明文是明代前期比较兴盛的散文流派之一,它追求文字简练、意境清新,多以抒发情感、描绘景物等为主题。

代表作品有徐渭的《菩萨蛮》、杨慎的《临江仙赋》等。

辞赋明代前期的辞赋也颇受推崇,它注重用词精确、意境丰富,以表达情感为主要目的。

辞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常被用于歌颂英雄、描绘风景等。

辞赋家黄庭坚的《长恨歌》、唐寅的《水调歌头》等作品都是当时辞赋的佳作。

总的来说,明代前期诗文风格的演变与流派的形成,展示了当时文学界的繁荣与多元。

不同流派相互影响、融合,共同为明代文学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为后世文学创作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明代名词解释

明代名词解释

明代名词解释1、台阁体明初以宰辅权臣杨士奇、杨溥和杨荣为代表的诗文流派。

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上雍容华贵、典雅工丽,所采用文体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

其中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2、茶陵派明初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诗文流派,因李东阳是茶陵(今属湖南)人故命名为“茶陵诗派”。

茶陵诗派的诗风仍然属于台阁体的余波,但李东阳主张“古则魏晋,律必盛唐”,并以杜甫的诗风加以匡正。

3、前七子指明中叶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的文学群体。

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目的在于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从而为由“文道合一”向“文”、“道”分离这样有利于文学自身发展的文学走向开启了门径。

由于他们的创作落后于理论,所以没有为其理论提供成功的实践例证。

4、后七子指明中叶继前七子后兴起的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文学群体。

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同时也沿着前七子的复古道路走得更远,复古主张更加强化、具体化。

但后七子成员之间主张和创作风格差异较大,并不是一个主张和创作实践完全统一的文学流派。

5、“童心说”明代李贽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并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提出“童心说”,从“童心”出发强调文学的自然表现,反对刻意求工。

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从诗文领域的公安派,到小说、戏曲领域的汤显祖和冯梦龙,都受他的思想的影响。

6、公安派晚明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为代表的诗文流派,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又称“公安三袁”。

公安派始终直接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

表现在创作上指诗歌要脱离“理”的束缚而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

7、竟陵派晚明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诗文流派,因其都是湖广竟陵人(今湖北天门)而得名。

明代诗文流派及观点

明代诗文流派及观点

明代诗文流派及观点一、三杨与台阁体1、创作原则:写诗文要得“性情之正”2、风格:雍容典雅,和平温厚3、宗尚:文章宗欧曾,平易简切,舒迂婉转,诗歌追盛唐,典雅雍容。

4、内容:歌咏太平盛世,歌咏圣德。

5、弊端:贫弱冗赘,空洞无物,甚者流于“谀词”。

李东阳的诗文茶陵派(1)其散文追求典雅流丽,主张师法先秦古文,未脱台阁体风;(2)其诗则力主宗法杜甫,强调法度音调,又写拟古乐府诗百首,已开前后七子创作趋向之先河,对前后七子有明显影响。

二、前七子的复古运动1、主将: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号“七才子”。

2、产生背景:(1)台阁空无一物,为人厌弃。

(2)当时文坛八股文风盛行,时文范本,读之无味,言之无物。

3、口号:“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三、唐宋派1、人员构成:归有光、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

2、口号:“文擅韩欧”,以唐宋古文为标帜,主张文从字顺的散文创作。

4、“明文第一”——归有光(1)“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动人者深。

(2)注重剪裁布局,讲究篇章结构,其文简明扼要,不枝不蔓,深得唐宋散文的神韵一、后七子复古运动1、主将: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2、文学主张:“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

”3、弊端:(1)文学结派斗争:“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片言褒赏,声价骤起”(《明史·王世贞传》);李谢交恶(2)拟古恶流:“自梦阳之说出,而学者剽窃班马李杜;自世贞之集出,学者遂剽窃世贞”反复古文学运动——公安派的文学主张(1)反对“贵古贱今”,斥骂剿袭,主张通变。

2)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

)(3)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2 袁宏道思想散文创作:抒发了个人真思想,真感情,不用奇句僻字,时时杂以方言白语,信腕直寄,体现了隽永飘逸,流利畅快的特点公安派之流弊:(1)多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题材愈来愈狭窄。

明朝的文学流派与作品评价

明朝的文学流派与作品评价

明朝的文学流派与作品评价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明朝文学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流派。

在明朝的文学作品中,既有以江南水乡为背景的诗词,也有关于士人自省的故事小说。

本文将着重讨论明朝的文学流派以及其中的代表作品。

一、文学流派明初文学以“七子”为代表,后来又出现了“沈门”“文学阁”等流派。

这些文学流派在不同的时期都有着特定的文学倾向和写作风格。

1、“七子”“七子”是明初文坛上的七位杰出诗人,分别是徐祯(1392-1470)、杨士奇(1403-1478)、薛稷(1426-1496)、祝枝山(1421-1493)、杨慎(1488-1559)、徐渭(1521-1593)、杨基(1533-1599)。

他们的诗歌语言简练,清新自然,写作风格高雅脱俗,是广泛传诵的诗人。

2、“沈门”“沈门”是明朝中期的文学流派,以沈括、沈德符、方孝孺、杜安、葛应求、张懋中等人为代表。

他们的文学理念是“学以致用”,追求实用性,文学作品具有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特点。

3、“文学阁”“文学阁”是以明代文学家阮元为中心的文学组织,以中兴奋斗精神为主旨。

他们注重文学的价值评判,着力于文学理论的研究和创新。

文学阁成员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如阮元的《人月圆》等。

二、代表作品评价1、《全芳备祖后集》《全芳备祖后集》是明朝中期宫廷中女性诗歌的代表作品,由王樾和郝懿行等撰写,内容涵盖了各类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些女性诗人在表现自身情感方面,更强调个性化、真实感,以及语言的灵动、细腻等特点。

这一作品代表了明朝中期女性诗歌的高峰,值得文学爱好者们深入探究。

2、《水浒传》《水浒传》是明朝小说的代表作品,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以“梁山一百单八将”的传奇故事为主线,塑造了许多形象鲜明、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小说语言生动形象,情节跌宕起伏,反映了明朝民间的价值观念和生活面貌。

《水浒传》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广受读者欢迎。

明代文学流派

明代文学流派

明朝文学流派茶陵派、前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王骥得《曲律》一、李东阳及茶陵派(一)、背景明初,统复汉制,这种政治制度也影响了思想文化,掀起一阵复古思潮。

明初文坛,有五个影响较大的地域文人集团,分别是:吴、越、粤、闽、以及江右文人集团。

而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尊崇唐诗,贬宋诗,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后来出现的一种内容空洞,歌功颂德的台阁体就是这一思潮下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政治需要。

台阁体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浦)为代表,体现的是太平盛世的文风,是明初社会经济的反应,但诗风缺乏特色,较平庸。

而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派则是力图矫正这种太阁诗风而出现的。

李东阳在文学思想上推崇严羽,崇唐抑宋,提倡格调,反对模拟,但他强调的格调是时代格调,如在《诗话》中“唐人不言法,诗法多出宋,而宋人于诗无所得。

所谓法者,不过一字一句对偶雕琢之工,而天真兴致则未可与道。

其高者失之捕风捉影,而卑者坐于粘皮带骨,至江西诗派极矣。

惟严沧浪所论超尘离俗,真若有所自得,反复譬说,未尝有失。

”又说“试取所谓见诗,即能识其时代格调,十不失一,乃为有得。

”他向往的是古代国家强盛之时那种雄健壮阔的格调,力图恢复古代“浑雅正大”的诗风,他推崇严羽的“以盛唐为师”的主张,其原因就在这里。

(二)、李东阳的文学理论批评1、他强调诗歌应重“天真兴趣”,而不应拘泥于“对偶雕琢之功”,正如他在《麓堂诗话》中说的一样“诗法多出宋,而宋人于诗无所得。

所谓法者,不过一字一句对偶雕琢之工,而天真兴致则未可与道。

”2、注意到了诗歌意象问题,意象最早是由刘勰提出,在历代文学批评中运用较少,但明代较多,李东阳为最早。

他认为意象是由意和象两方面构成,不可分割。

他说韩退之《雪》诗冠绝古今。

其取譬曰:‘随风翻缟带,逐马散银杯。

’未为奇特。

其模写曰:‘穿细时双透,乘危忽半摧’则意象超脱,直到人不能道处。

3、他虽有复古倾向,但不提倡机械模仿,他的复古是希望恢复国家强盛时的雄健壮阔的格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复古②贵远贱近③由“崇古”而“拟古”
后七子
王世贞、李攀龙、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论
因在前七子之后,受李梦阳、何景明等人的影响,继续提倡复古,相互呼应,彼此标榜,声势更为浩大,世称后七子
物不古不灵,人不古不名,文不古不行,诗不古不成
吴中四才子
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
即将那四才子,因生活在江苏苏州(吴中地区)且才华横溢
一、列表说明明代诗文流派(20’)
诗文流派
代表人物
因何得名
主要特点
台阁体
杨士奇、杨荣、杨溥
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其倡导人都是“台阁重臣”,故称其诗为“台阁体”
朝廷重臣主张“宗经”主张师古模拟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
三杨
杨士奇、杨荣、杨溥
三人均历事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先后位至台阁重臣,正统时间时以大学士辅政,人称“三杨”
恽敬、武进人、张惠言
散文流派;因地名而得名
他的文章讲究辞藻,甚至掺进骈体成分,笔势较为放纵
因社团的性质而得名
①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斗争的组织②表达刚烈的民族气节和激越的爱国精神
豫章社
艾南英
因籍贯而得名
①反对前后七子,推崇唐宋派散文②笔触锋利,语言简淡
二、列表说明清代的诗文流派
名称
代表人物
派别与派名来源
主要特点
苏州派
李玉、毕万后、叶雉斐、朱素臣
戏剧流派;因籍贯而得名
①传奇戏剧流派②本色当行③反映社会矛盾与生活
内容是多歌功颂德,分时现实,艺术上追求雅正,流于平庸
茶陵派
李东阳谢锋、张泰及“李门六君子”
因地名而得名改派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
①探索唐诗的声调,试图以雄浑之体改变萎弱诗风。②作品平庸,缺乏新意,成为后来拟古主义的先声。
前七子
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为区别于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称前七子
才情奔放、任意挥洒、自写胸次、语浅而意隽
唐宋派
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因反对前后七子拟古主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的主张得名
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②主要成就散文
童心说
李贽
因主张而得名在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
①以“异端“自居②人的自然情性,不依傍他人的独立见解和表现自我的纯真之情
公安派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纳兰派
纳兰性德
词流派;因作者名字而得名
①词主情致,反对模仿雕饰②以小令见长,婉丽清新,纯任自然
颜李学派
颜元、李塨
学问流派;因作者的姓氏而得名
①重考据,学问要实用②做小学文章或学问
桐城派
方苞、刘大櫆、姚鼐
散文流派;因地名而得名
①提出著名的“义法”主张②提出了“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一的创作主张
阳湖派
神韵派
王士禛
诗歌流派;
①清淡闲远,别饶佳趣②体现“神韵”意趣
格调派
沈德潜
诗歌流派;
①奉唐诗为圭臬,倡导“格调说”②宣扬“温柔敦厚”的诗教,强调蕴藉含蓄的风格
性灵派
袁枚
诗歌流派;
①主张作诗要有真性情,要个性②直抒性情、纵横奔放、词语清浅、风格灵巧③表现了革新精神
说”②作诗以学问为根底,以考据入诗③清代大力提倡经学和乾嘉学派盛行下的产物
阳羡派
万树、蒋景祁、陈维岳
词流派;
融合南北宋词家的长处,多感叹沧桑、关心民瘼的作品,兼“跋扈”、“清扬”两种特色,而以前者为主
浙西派
朱彝尊
词流派;
①主张用姜、张之醇雅去矫苏、辛之显露,而归之于温柔敦厚的词教②格律精严,字句工丽,清空醇雅,蕴藉空灵
常州派
张惠言、周济继
词流派;因籍贯而得名
①强调“寄托”之论②重形式,轻内容,围绕着艺术形式兜圈子②此情隐秀,寄托遥深,语言凝练
因籍贯而得名三人都是湖北公安人
①文随时变,反对盲目尊古②主要成就散文③打破古文的成规,脱尽模拟习气,语言干净流利,不事雕琢
竟陵派
钟惺、谭元春
因籍贯而得名
①幽情单绪②孤行静记,清新隽永③把文学引入逃避世俗的虚幻之境
复社
张溥
因社团名字而得名
①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斗争的组织②反清复明,爱国思想
几社
陈子龙、夏完淳、瞿式耜、张煌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