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从汉字考释中管窥中国古代纺织文化
、 . 9NO 7 b11 . J l. 0 6 uy 2 0
从汉字考释 中管窥 中国古代纺织文化
邓 志 强
( 湖南工业大学 中文系 ,湖南 株洲 42 0 107)
摘
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植桑、养蚕、缫丝的国家 ,中国古代 的纺织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古汉字
● ’
一
中的帅部 、糸部 、巾部汉字及相关字群字义反映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演变进程及其鲜明特点。 关键词 :纺织;帅部 ;糸部 ;巾部;文化 ’
中图分类号 :G 1 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 -5 6(0 6-00 -0 09 102 0) 0 9 3
纺织是人类 服饰文化 的一大进步 。据考 ,我国古代 的纺早于织 ,纺起源于旧石 器时代 的制绳 ,到新石器 时 代 已有陶纺轮。织起源 于织席 、结 网,河姆渡文化中已有原始腰机和引纬工具…。纺织是受编织启发而来的 。 古代纺织品的原料 主要有两类 。
“ ,圆也 。 抟 ”这些同源字都 出 自 “ 专”( 纺坠) ,都有 圆转之义 。 另一类是动物性纤维 ,主要是蚕丝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植桑 、养蚕 、缫丝 的国家 。在古代传说中就 有黄帝 之妻嫘祖教 民养蚕取丝的故事 l 。新石器时代晚期 的良渚文化遗址 中已发现丝织品残片。甲骨文 中也有 “ 、 蚕” “ ” 丝 ” 帛”等字 ,而且还有一些和蚕丝生产有关的完整 b 。据统计 ,甲骨文 中与蚕桑直接有关 系的 桑 、“ 、“ 辞
一
类 是植物性纤维 ,主要是葛藤 、芋麻 。葛是一种 纺织葛布 的藤生植物 ,是多年生的蔓草 ,长于气候湿 润
的幽峭山区 , 尤其是南方山区。原是野 生 , 后人工 培植 。《 说文 ・ 帅部 》“ , 葛 矫络帅也 。 ”桂馥 《 说文解字义证 》 : “ ,细葛也 。裕 ,粗葛也 。《 ・ 矫 诗 周南 ・ 葛覃 》 葛之覃兮 ,施于 中谷 。 :“ ”(“ ” 覃 ,蔓延 。) 谓播葛种于谷 中, 及时种植 。早在石器时代 ,先 民已知葛根( 地茎) 可食 ,其蔓条可捆扎 。《 墨子 ・ 节葬下 》言禹 “ 道死 ,葬会稷之 山,衣衾三领 ,桐棺三寸 ,葛以缄之” 。葛之纺织 ,必先煮沸以脱胶 、 脱皮 , 折成缕缕洁 白纤维。《 ・ 诗 周南 ・ 葛 覃》 又云 :“ 是刈是漫 , 为矫为络。 毛传 :“ , ” 漫 煮之也 。 孑颖 达疏 :“ ”L 于是刈取之 , 于是湮煮之 , 煮治已讫 , …… 乃缉绩之 ,为矫为络。 ” 葛是我国先民最早利用 的植物纤维之一。《 韩非子 ・ 五蠹 》称尧 “ 日麂裘 ,夏 日葛衣 ” 至今发现的最早 冬 葛布是江苏吴县草鞋 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出土的三块葛织 品 ,表 明早在六千年前我国已利用葛纤维作纺织原料 。 周代官府专设掌 葛之宫 ,司掌葛的种植 与纺绩 。《 周礼 ・ 官 ・ 地 掌葛 》“ 掌以时征矫络之材于山农。 ”此是征敛之 事 ,意按时向山民征收织葛布 的原料 。人工栽种葛草最 著名一例是春秋时越王勾践 为雪耻灭吴而大量种葛。此
7例谈汉字中的服饰文化
绔
绔也写作袴,裤子的意思。 古代的裤子只有两个裤筒,没有 前后裆,有点像今天的运动员穿 的护腿,功用在于防寒。纨绔是 有钱人穿的,纨是织造得较为细 致的生绢,纨绔专指富贵而又不 务正业者。
襟
最初指衣的交领,后来指衣的前幅,古代作 品中提到的襟,一般指前幅,《伶官传序》中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就是指的前襟。襟 是形声字,形旁是“衣”,声旁“禁”兼表义, 因为袒胸露怀是不礼貌的,故以襟禁之。因为襟 当胸,所以可用来指胸怀(如胸襟)。 “襟”又叫“衽”,中原地区交领之服衣襟 向右掩,即左襟压右襟,而边远不发达的地区正 好相反,叫“左衽”。后代即以“左衽”指不服 从朝廷的远方敌人。
服装,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自 有人类,就有服装。为己的实用性和为人的审 美性的双重功能,使服装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必 需品。同时,服装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 能展现出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衣服的主要作用应该 是护体、御寒和遮羞。从和服饰有关的汉字所 表示的意义总体来看,不仅古人重视服装的服 饰美,而且大多与古代礼制有关。可见,在我 们的古人眼中,衣服的文化意义十分重大,在 某种程度上,它已超过了它的物质价值。
2.体衣
衣
甲骨文写作“ ”,象形字。
上面象领口,两旁象袖筒,底下象两襟左 右相覆,为上衣形。“衣”是汉字的一个部 首,从“衣”的字与衣服有关。
衣的狭义是上衣,裳是下衣。《诗 经· 东方未明》》中是 “常”的异体字。裳就是裙。《说文解字》 巾部:“常,下裙也。”《孔雀东南飞》写刘 兰芝即将离开焦府时,这样写道“著我绣夹 裙,事事四五通”,此处的裙即“下裳”。 《木兰诗》:“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裳用几幅布帛连接而成,魏晋以前男女 都穿裳,隋唐时代裙为妇女专服。后来文学 作品中就用“裙钗”代称妇女。
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服饰与礼俗
1. 某些少数民族
子曰:“管仲相桓公, 霸诸侯,一匡天下,民 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
吾其被发左衽矣。”
3. 一时一地的短暂风俗
2. 逝者
“衽,衣襟也。生乡右 手解抽带,便也。死则 襟向左,示不复解也。”
明代早期,受到前朝 少数民族统治的影响, 部分地区的女性服饰 保留了一小段时间的 左衽。
领袖:
取诸《乾》、《坤》。”
汉服特点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束腰,用绳带系结, 下装通常为缠裹式而非上升式,版型宽松不 修身,以庄重典雅为美.
和((领结来是
系指指(构像领所
结大襟指全英口谓
方襟式领称文交交
向小)式应字叉领
)襟右)该母,,
。位祍大是“看指
y
置
襟直”起的
。
右衽指的是衣襟左掩右,外层 系带在右侧。
袖口宽度 ,大于袖根,称作“ 广袖”,广就是宽的意思。
袖子比较长,要想把手伸出来,必然令衣袖在手臂上堆 积,形成许多纵向褶皱,类似牛脖子下的垂肉,即“胡”,
所以此种袖型称作“垂胡袖”,在汉代较为常见。
袖子呈圆弧形状,如同琵琶, 故称“琵琶袖”,在明代非常流行 。
袖子很短,称作“短袖”,常用 于叠穿衣物或夏季服装。 。
族,当然也不例外。
汉服又称华服,是汉民族 的传统服饰,绵延上下五千年, 体现了汉族的礼仪风俗和审美情 趣,展示着中国人的是汉族人。
贰
汉服也不单指汉朝服 装,而是汉族服装。
叁
汉服和汉字、汉语一样,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周易•系辞下》记载:“黄 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
汉服的衣领和袖子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经常 装饰有精美的缘边。要提起一件衣服,必须 从这两个位置着手,故有提挈之义,后引申 为国家、政党、群众团体等的最高领导人。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本文概述《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篇旨在探讨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密切关系的文章。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记忆。
它不仅是中国人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象征和传承者。
通过深入研究汉字的形成、演变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主要字体的发展历程。
随后,文章分析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汉字在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中的体现和影响。
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了汉字在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本文还关注了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进,汉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推动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与发展,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旨在通过对汉字的深入研究,揭示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文章也期望能够引起人们对汉字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发展的关注与思考。
二、汉字的构造与传统文化汉字,作为世界上最为独特和古老的文字系统,其构造本身便深深地烙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
每一个汉字都如同一幅生动的图画,既传递着具体的信息,又蕴含着深邃的哲理。
汉字的构造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以“阴阳”为例,这一哲学概念在汉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许多汉字,如“明”“暗”“男”“女”等,都采用了“阴阳”的结构,表达出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哲学理念。
汉字的构造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例如,“家”字,由“宀”和“豕”两部分组成,形象地表示了一间房子和一头猪,这恰恰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生活写照。
再如,“民”字,由“目”和“一”组成,象征着每个人都应该被看见,都应该有发言的权利,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民众的重视。
《说文解字·衣部》中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小探
从 衣服 样式 到质料 ,从颜 色到纹饰 ,不同意义 的衣部 汉字蕴含 了历
史 的 生 活方 式 与生 活样 法 ,如 “ ” “ ” 等 字 反 映 出 的 森 严 的古 代 衮 、 榆 等级制度 ,又如 “ ” “ 褐 、 桓” 等平 民装 束有别于礼 服从而 对人们生 活
行 为所起 的制约作用 ,都体现出汉字是时代 文化的活化石 。以下 是对部 分衣部字的具体分析和文化阐释 :
用。
《 文解 字 》 洲 :,丹 毅 衣 也 其 本 义 为红 包 细 制 的 搬 说 ” k 篇 ・ 衣部》 云 : 王后衣也 。 即特 指王 后之衣 。衣 作为 内 一 服擎握 的 ” j 王后 六 服 之 一 ,其 衣 为 上衣 下 裳 连 属袍 式 ,本意 于暗 , j 帮 的 忠贞不二之心。按 《 说文》 i『 J,展衣应 为红 色 ,毛 许传 ¨: “ 前 i 礼 普 ,以 丹 丝 为 衣 与许 慎 说 法 同 另有 一说 衣 为 白色 . 郑 j 5 农 日 :“ 衣 , 白衣 也 。 然 而 无 论 色泽 ,农颜 色 都 为 包 之 ・ 展 ” .胜 】 后 朝 见皇 帝 及 宾 客 的 重 要礼 服 袢 ,《 说文解字》 训 :“ 敝膝也 ,从衣韦声。 《 岗礼》 L :“E后之 - I 服 讳 衣 谓 画 袍 。 《 名 ・ 衣 服 》 日 :“ 后 上 服 曰袢 衣 , 【 母 雉 之 史 ” 释 释 王 I 珏 I ,衣 』也 。 丰 衣 是一 种 在 黑 色 礼 服 L用 五 彩 绘 制 翟 形 的 千 后 祭 服 其 = ” 书 - 功 用 是 作 为 王 后 从 王 祭 先 王 时所 服 。 《 礼 》 郧 玄注 日 : “ 王 祭 先 E , 周 从 则服丰 衣。 由于周礼 的传统典 范作用 ,伟 衣成 为 l后 世皇后 的最 高彤 书 ” 『 制礼服。 榆 ,《 说文解字》 训 :“ 谕翟 ,羽饰衣 ,从衣俞声 ”偷翟 是王后助 祭的礼服 ,与神衣 、阙狄合 称为 “三翟” ,即王后 的三种绘有 翟形 的祭 服。王筠 《 说文释例》 日:“ 周礼天官 内司服之 揄狄 ,许所据本盖 作输 翟 ,榆者衣之名 ,翟者衣之饰。 ”偷翟 服色 为青色 ,其 上饰有 鹞碓 ,以 《 三礼图》 为证: “ 翟 ,王后 从王 祭先公 服衣也 。刻青 翟形 彩lJ , 谕 目雉 缀 于 衣 是 也 。 ” 除衮 、丰 吝、榆外 ,“ 衿”一 说为 周时祭服 . .《说文解字》 i : “ , J I 修 l 玄服。 《 ” 周礼 ・ 春宫 ・ 司服》:“ 祭群小祀 则玄冕。 “ 冕即是黑 包衣 ” 玄 服 ,黑色又为周代卿大夫的命 服 ,《 记 ・ 礼 王制》 人冕 而祭 ,幺农 :“
汉字与服饰文化ppt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
服饰文化是人类重要的文化内容,服饰从
遮羞御寒的实用功能逐渐发展为展现生命个体
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服饰文化绚
烂多彩。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
史长河中,汉字很好地保留了很多跟服饰文化
有关的信息,这是块活化石,通过汉字看中国
古代服饰文化,能使我们很准确也很方便地把
②冕 (免)——天子、诸侯、大夫祭祀时戴的礼帽
头衣 体衣 足衣
(一)头衣
古代帽子叫做“头衣”,又叫“元服”
与头衣有关的汉字,主要有冠、冕、弁 (biàn)、胄、帽、巾、帻、笄、簪
1、冠 冕 弁 —身份的象征
①冠 是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
冠——《说文》:“冠,絭 也。所以絭发,弁冕之总名 也。” 冠主要由冠圈、冠梁和缨 组成。
冠的文化含义: 男子二十冠而字《礼记》 贵族身份的标志; 男子成年的标志。
3、丝织过程:
1 缫丝 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2 练丝 对蚕丝进行沤煮漂白 已练之丝叫熟丝,未练之丝叫生丝 绡,生丝也。纥,丝下也。缅,微丝也。级,丝次第也。 3 纺织 纺,网丝也 织,作布帛之总名也 纪,丝别也 绝,断丝也。继,续也。续,连也。经,织从丝也。纬,织横丝也。 4 染色 红(赤白色)、绿(青黄色)、紫(青赤色)、缥(青白色)、绛(大赤色)、
《墨子·辞过》云:“古之民未知为衣服, 衣皮带茭(干草),冬则不轻而温,夏则 不轻而凊。”
衰蓑
《说文·衣部》:“衰,草雨衣。 秦谓之萆。从衣,象形。”
《说文·裘部》:“裘,皮 衣也。从衣,求声。
2、手工时代
我国古代的纺早于织。纺起源于旧石 器时代的制绳,到新石器时代已有陶纺 轮。织起源于织席、结网,河姆渡文化 中已有原始腰机和引纬工具。
浅谈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设计应用
浅谈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设计应用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设计应用是指将汉字的形状、意义、象征等特点运用到服饰设计中,通过汉字艺术元素的融入,使服饰更具有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
汉字艺术可以应用在服饰的创意图案设计中。
汉字有着独特的笔画和结构,通过调整、变化字体、线条、间距等形式,可以创造出各种形状独特、富有美感的图案。
将“福”字的内部笔画进行重新构造,形成吉祥纹样,运用在服饰上,既能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又能营造喜庆、吉祥的氛围。
汉字艺术可以应用在服饰的装饰细节中。
通过将汉字的形状运用在衣领、袖口、腰带等部位上,可以增加服饰的独特性和视觉吸引力。
在衣领上绣上一些汉字,可以突出服饰的主题,凸显设计的风格,同时也能给人一种简约、雅致的感觉。
汉字艺术还可以应用在服饰的色彩搭配中。
汉字的字体和色彩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象征意义,通过将汉字的形状和颜色运用到服饰设计中,可以使服饰更具有表达、传达特定情感或文化寓意的能力。
在服饰上运用红色的汉字,可以突出喜庆、热烈的氛围,而黑色的汉字可以带来庄重、稳重的感觉。
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设计应用还可以体现在品牌标识、广告宣传等方面。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通过将汉字融入到品牌标识和广告宣传中,可以增强品牌的中国特色和文化自信。
很多服饰品牌在设计品牌标识时,会使用汉字的拼音或简写形式,既能传达品牌的本土文化,又能便于消费者记忆和辨识。
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设计应用是一种创意的,可以使服饰更具有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的方式。
通过运用汉字的形状、意义、象征等特点,可以创造出独特的图案、装饰细节和色彩搭配,体现品牌的文化特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汉字艺术的应用也要注意尊重和保护汉字的文化价值,避免滥用和变形,使其能够更好地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衣冠之邦——汉语中服饰词语的意蕴
、
关 于衣
《 说文 》: 衣 ,依也。上 日衣 ,下 日裳 。在现代汉语是衣 服 、衣 裳之意 。 ( 一 )有 “ 衣 “ 字的服装 词汇 “ 白衣 ”: 古 代普通 百姓都 穿 白色 衣服 , 《 史记 ・ 儒林列 传序 》记载 : “ 及窦太后崩 ,武安侯 田纷为丞相 ,绌 黄 、老 、 刑名 百家之言 ,延文学儒 者数百人 ,而公孙 弘以 《 春秋 》白 衣 为天子 三公 ,封以平津 侯 。 ”后来代 指无 功名或元 官职 的
【 关键词 】 服饰# l  ̄ r - ;衣冠之邦;服饰文化;汉字意蕴
服饰是人类社会生 活的要素 , 也是一种文化文 明的载体。 在 中华 民族悠久 的文 明史中 ,服饰不仅可 以遮体 避寒 ,更蕴 含厚重 的文化 内涵 。中国被誉为 “ 衣冠之邦 ” , 服饰源远流长 , 先 民们不但创 造出多姿多彩 的服饰 , 还延伸 出很 多服饰词 汇 。 这些词 汇承载 了深厚 的历史文化 、审美风俗 、社 会生活 的意 蕴 ,丰富 了汉 语语 汇 。
社 斜纵横
青年与社会
衣冠之邦
一
汉语 中服 饰词语 的意蕴
潘 忆 燕
广州 5 1 0 3 1 0)
( 广 州市纺织服装职 业学校 ,广 东
【 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要】 文章试图通过对汉语服饰词汇的追根溯源,了解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丰厚 内涵,从而进一步理解汉语中服饰
词 汇的丰富意蕴 ,更好 弘扬 汉语语 言。
“ 铁衣” : 用铁甲编成的战衣。 《 乐府诗集 ・ 木兰诗》 : “ 朔 气传金柝 , 寒 光照铁衣 。 ”唐代 岑参 《 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 京 》 : “ 将 军角 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 ”故有 “ 铁 衣郎” 的说 法 ,指 战士。 “ 衲衣 ” : 僧人 的衣 服许多 补丁 ,称作 “ 衲衣 ” ,所 以和 尚又用 “ 老衲”自称, 代指僧人。戴叔伦 《 题横山寺》诗云 : “ 老衲供茶碗 ,斜 阳送客 舟。 ”
从_说文解字_衣部看中国古代的一些服饰文化
衤豆
卒 褚 是贱者之服。 说文 里 褐不完 的困境。因此后来读书人通过科举
这样解释: , 竖使布长襦, 从衣豆声。即为 一心想 穿龙袍 而 释褐 , 就源于此吧。鲁 竖童之服。 , 蛮夷衣, 从衣友声 。即为蛮 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已经到了沿街乞讨的地
夷之服。 卒, 隶人给事者衣为卒。 褚, 卒衤 步, 但始 终不愿脱 下那件 又脏又 破的长 衫。
服上的饰文图案, 也反映出古人对大自然的 文, 颜色以及做工的精细这些方面, 也反映出
崇拜和敬畏。 说文 衮, 天子享先王, 卷龙 古人 严谨、认真 的态度以及 崇尚自然、追
绣于下, 幅一龙, 蟠阿上向。 衮 是天子祭祀 求平和 的审美心态。
先王时所穿的礼服, 衣服上的主要饰文为龙。 综观 说文 衣 部字, 我们可以说, 它承
龙纹带有浓厚的图腾崇拜色彩。因此, 后来 载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诸多内容, 是中国
中华民族被称作龙的传人。 说文 , 蔽膝 古代服饰文化的一面镜子。
也, 从衣韦声, 周礼曰王后之 服。 衤俞, 翟羽
参考书目: [ 1] 段玉裁. 说 文解字注[ M ] . 上海: 上海 古籍出
版社, 1981. [ 2] 朱骏声. 说 问 通训 定 声[ M ] . 北 京: 中 华 书
乾 指天, 坤 指地, 上衣下裳正好对应神圣 翟之形而采画之, 缀于衣以为文章。这也反
的天地。从颜色上看, 说文 衣部里的
映了对鸟图腾的一种崇拜, 因此后人称女为
是 五彩相会 之意, 段玉裁注: 所谓五彩彰 凤。后来, 男女结婚时, 衣服上绣有 龙凤 图
施于五色作服也其实对五色的重视, 源于 案, 也是袭古的一种表现。
子王后礼服, 为贵族之衣。 说文 里这样解 绸麻单衣。而对于广大劳动者来说, 不论冬
古代汉人特征
古代汉人特征
古代汉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群体,他们有着多种特征和文化传统。
1. 语言和文字:汉族使用汉语,同时传承了汉字文字系统。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拥有悠久的历史,被广泛用于书写和记录信息。
2. 服饰:古代汉族服饰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
男性常穿长袍和束腰,女性则穿长裙。
服饰的材质、颜色和款式常常反映社会地位和身份。
3. 家庭和礼俗:家庭在古代汉族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尊重长辈是一种重要的传统。
婚姻家庭观念较为保守,注重婚姻的稳定和家族的延续。
在社交礼仪上有着独特的传统,如对长辈的尊敬、对宾客的热情款待等。
4. 饮食:古代汉族饮食讲究均衡,偏好大米、面食、蔬菜、肉类和豆类。
传统饮食文化包括不同地区的特色菜肴、烹饪方法和餐桌礼仪。
5. 宗教信仰:古代汉族有着多样的宗教信仰,其中儒教、道教和佛教影响深远。
这些信仰系统塑造了他们的道德观念、哲学思想和文化习俗。
6. 艺术与文化:汉族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如绘画、音乐、戏曲、诗歌等艺术形式。
中国的书法、中国画等艺术形式在汉族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7. 科技与发明:古代汉族有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等,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特征构成了古代汉族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服饰文化与传统礼仪
中国的服饰文化与传统礼仪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拥有着独特而精美的服饰文化和传统礼仪。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体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在国内外的重要节日、庆典和其他场合中得到了展示。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服饰文化和传统礼仪,以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中国的服饰文化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在中国历史上,服饰一直是人们社会地位、性别和身份的象征,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服饰文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 常见的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丰富多样,每个朝代和地区都有独特的特色。
例如,汉服是中国的传统服饰,主要包括衣、裳、冠、帔和履等。
在古代,汉服是贵族阶级的标志,其设计精美、细节讲究。
此外,旗袍、长袍、褂、襦等服饰也是中国的传统服饰。
旗袍是中国女性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其曲线美和现代感使其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亮点。
而长袍、褂、襦等服饰则代表了中国古代男性的穿着风格,以其庄重、典雅而闻名。
1.2 色彩和纹饰的寓意中国传统服饰注重色彩和纹饰的选择,它们往往寓意深远。
红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喜庆和好运,所以在婚礼等重要场合,新娘常常会选择红色嫁衣。
此外,龙是中国文化中的吉祥物,因此服饰上常常出现龙纹,象征着皇权和吉祥。
1.3 汉字文化的影响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影响了中国的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上常常会出现汉字的印花、刺绣或纹饰,这些汉字往往寓意着吉祥和美好的祝愿。
二、中国的传统礼仪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礼仪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祭祀、婚礼、葬礼等仪式都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并体现了中国人的尊敬、敬畏和谦逊的传统价值观。
2.1 穿着礼仪在中国传统礼仪中,穿着礼仪是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在重要场合和仪式上。
例如,参加婚礼时,新郎新娘穿着盛装出席,以示对场合的尊重。
参加葬礼时,人们通常会穿上素色的服饰,表示对逝者的哀悼。
2.2 礼仪用语在中国的传统礼仪中,有许多独特的礼仪用语。
服饰文化论文:从汉字看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外在标志。
中华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服饰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中国服饰在历史上对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服饰的改良和变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著名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日本的和服就是根据中国的唐装而来的,直至现在还有很多外国人喜欢穿中国服装,中国服装也正在不断地吸收国际元素,朝国际化方向发展,中国服饰文化历史也在不断延伸着。
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现在恐怕很难考证确切的年代。
在西方关于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中,人类的两个始祖是赤身裸体的,也许那个时候人们还没有羞耻感。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服饰的产生,人类开始穿衣服恐怕和御寒的实用目的以及耻辱感产生的精神目的有关。
关于服饰文化的发展,汉字是一条很好的线索,研究流传下来的关于中国服饰的文字可以帮助我们管窥中国灿烂的服饰文化。
一、上衣“衣”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由于那个 从汉字看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刘 洁〔作者简介〕刘洁,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文化艺术学院讲师,四川 成都 610064。
【摘 要】 服饰文化是人类重要的文化内容,服饰从遮羞御寒的实用功能逐渐发展为展现生命个体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服饰文化绚烂多彩。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字很好地保留了很多跟服饰文化有关的信息,这是块活化石,通过汉字看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能使我们很准确也很方便地把握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容和特点。
【关键词】 服饰;汉字;文化【中图分类号】 H0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0)03-0000-115时代还没有高领,都是颈下开领,现在中国人在正式场合下穿的西服上衣的开领,我国在古代社会其实就已经有了。
甲骨文“衣”字下面左右各一笔,可见上古时期人们的衣服已经有了左右衽。
《说文解字》中许慎记载:“衣,依也,上曰衣,下曰常。
象覆二人之形。
”〔1〕“常”即“裳”,段玉裁解释:“常,下裙也。
浅谈汉字“衣”
68语言研究浅谈汉字“衣”刘凡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从《说文解字》出发,探讨汉字“衣”的本意及形体所反映的相关文化内容。
对“衣”意义,字源,字形,部首的探析,不仅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师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汉字教学方案,还可以普及隐藏在其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说文解字;衣文化;汉字教学《说文解字》是中国首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辨识字声的字书。
它比较全面客观地分析了每个汉字的本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汉字形态所反映的相关文化内容。
“衣”部共收字116个,中有重文11个,另新附字3个。
这些字一定程度上都与服饰相关,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一、衣文化古代中国的传统服装可以归为两种体系,一种是上衣下裳,一种是衣裳相连为一体。
《说文》:“衣,依也。
上曰衣。
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
”段玉裁注:“衣者,人所倚以蔽体者也。
”古代,人们通常将上衣简称为“衣”。
文学作品中常现“衣裳”,但它们其实分指上下衣。
《邶风》:“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裳”是“常”的重文。
《说文》:“常,下帬也。
裳,常或从衣。
”“帬,下裳也。
”即帬和裳都是下半身的裙子。
古代上衣也称“襦”,有长襦、短襦、腰襦之分。
如《孔雀东南飞》:“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
”《周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可见古人认为衣裳对文化的影响十分巨大。
此外还有一种形式的衣服--深衣。
郑玄注:“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
”通俗说,就是分别裁上衣和下裳,然后把二者缝在一起,用不同颜色的布料为衣缘。
它的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体现优雅姿态。
基于这点,深衣备受推崇。
深衣大概在先秦时期始兴,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论男女皆服。
深衣的用途也十分广泛。
《礼记·深衣》中载:“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
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
”一些学者认为,“袍”就始于深衣。
考古也发现,早期的袍同是上下分裁,到汉时才普遍通裁。
到了魏晋,从少数民族中传来的“裤褶”更受欢迎,深衣不再像之前那样流行。
古代文化常识之服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服饰代称古代的服饰以其鲜明的特性,显示了穿着者的贵贱尊卑或性别职业,因而不同特点的服饰就成了不同社会地位人的代称,有的甚至沿用至今;1、黔首:黔,黑色;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战国时期,黔首之称已经广泛使用,吕氏春秋中执一、振乱、怀宠和战国策·魏策、韩非子·忠孝、李斯谏逐客书、礼记·祭义等均曾出现;它的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下诏令谓民为“黔首”,这是秦统一中国后更定名物制度的内容之一;秦始皇三十一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封建政府呈报,即可取得国家的承认;从此,“黔首”一词便伴随着这套封建土地制度和法令就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而成为固定称谓;2、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白丁”可引申为没有学识的人;3、白袍:旧指未得功名的士人;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或有朝客讥宋济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纷纷’济曰:‘盖由绯袍子、紫袍子纷纷化使然也;’”宋洪迈容斋三笔·叶晦叔诗:“一闲十日岂天赐惭愧纷纷白袍子;”宋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宋叶适叶路分居思堂诗:“白袍虽屡捷,黄榜未沾恩;”4、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5、袍泽:“袍”和“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在这里用来形容战士们互相友爱、同心同德的品质,因此“袍泽”就成了将士、战友的代名词;6、青衿:亦作“青襟”,周代读书人常穿的服装,泛指有学识的人;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杜甫题衡山县新学堂呈陆宰诗:“金甲相排荡,青衿一憔悴;”明清科举时代则专指秀才;7、苍头:原指战国时主人战旗下的军队,多以乡党的青年组成,因以青巾裹头,故名;战国策·魏策一:“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千万;”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裴骃集解引应劭曰:“苍头特起,言与众异也;苍头,谓士卒皁巾,若赤眉、青领,以相别也;”至汉代,战事减少,逐渐沦为奴隶,操持贵族邸宅的杂务;遭逢战乱,仍不失主人近侍军队的性质;魏晋以后,则纯为私家奴仆;汉书·霍光传:“霍云当朝请,数称病私出,多从宾客:张围猎黄山苑中,使苍头奴上朝谒,莫敢谴者;”晋书.石崇传:“有司薄阅崇水碓三十余区,苍头八百余人,他珍宝货贿称是;”明会要·民政三:“景泰中,杨杰上言:‘臣家苍头得官者十六人,乞停苍头杨钊等职;’诏许之;”8、黄裳:黄色表示尊贵,穿黄裳意味着臣居尊位,因而黄裳成了将做君主的太子的别称;卢照邻中和乐·歌储宫:“黄裳元吉,邦家以宁;”9、黄冠:古代指箬帽之类,蜡祭时戴之;礼记·郊特牲:“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郑玄注:“言祭以息民,服像其时物之色,季秋而草木黄落;”孔颖达疏:“黄冠是季秋之后草色之服;”后即借指农夫野老之服;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信奉黄帝,宣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发动农民起义,起义军皆头裹黄巾,首领张角等亦都穿黄衣;这开了后来道士黄衣的先风;隋唐时,黄色渐为皇家垄断,唐高宗总章年间“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旧唐书·舆服志;黄衣道服遂亦渐为白、黑、青取代,唯留顶上黄冠还维系着旧时崇尚;新唐书·方技传载:“李淳风父播,仕隋高唐尉,弃官为道士,号‘黄冠子’”;后世遂用以指道士;黄冠,又称“月牙冠”或“堰月冠”;形似月牙,下沿有相对二孔,穿过木簪,可以别在发髻上;三礼图称:“道冠,其制小,仅可撮其髻,有一簪中贯之;”黄冠是全真道士常用的道冠,全真道士受戒后方可戴之;冠顶两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传说全真龙门派长春真人邱处机,西行见过元朝成吉思汗后,元代皇帝赐给邱真人一块金子和一块玉,要邱祖戴在头上;邱祖当即运用道家内功,调动体内二味真火,在手心把金子揉成月牙冠,又把玉掐捏成簪子,用指甲掐着戴在头上,惊得成吉思汗目瞪口呆;后来全真弟子为了纪念邱祖,就在黄冠上留下这两道指甲印痕;10、缙绅: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汉书·郊祀志上:“其语不经见,缙绅者弗道;”颜师古注:“李奇曰:‘缙,插也,插笏於绅;’……字本作搢,插笏於大带与革带之间;”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四:“故事:官批讼牒,必以朱笔点讼者姓名;其人或系缙绅,则用圈焉;”张溥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11、簪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旧时把它作为做官者之称;如:簪缨世族世代做高官之家;12、青衫:“青衫” 黑色的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人也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13、珠履:缀有明珠的鞋子;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因而珠履成了豪门宾客的代称;李白寄韦南陵冰诗:“堂上三千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14、巾帼:本是古代妇头上的头巾或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源于三国志;当时诸葛亮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司马懿不予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司马懿还不如一个女性;自古以来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为“巾帼英雄”,故代指女性;15、青衣:古时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装;婢女亦多穿青衣,后因用为婢女的代称;白居易懒放诗:“青衣报平旦,呼我起盥栉;”16、裙钗:古代妇女的服饰,因用为妇女的代称;红楼梦第一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被裙钗;”17、纨绔:纨绔是古代一种用细绢做成的裤子;古代富贵人家的子弟都穿细绢做的裤子,这很能反映出他们奢侈的特点,因此,人们常用纨绔来形容富家子弟;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18、赭衣:说文:“赭,赤土也;”以赤土染衣,故曰赭衣,赤褐色;古时囚犯乃服赭衣,因以褚衣代称囚犯;赭衣塞路,比喻犯罪的人很多;与衣服有关的字汉字里表示衣服的字很多;这些字多是象形字和形声字,而且和古代的礼制有关; 举例如下:1 .冠;贵族男子戴的普通帽子;冠字里的元即首,表示头的意思;寸表示法度的意思;冠是身份的象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冠主要是由冠圈、冠梁和缨组成;缨是冠圈两旁的丝绳;冠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附件叫笄,也叫簪,是用来把冠固定在头发上的细长签子;由于簪和缨是戴冠所必不可少的,所以古代作品中常用来指戴冠的人;如: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杜甫八哀诗2. 冕;天子、诸侯、大夫祭祀时戴的礼帽;从字形上看,冕字从曰,可知是一种帽子;3. 弁;古代贵族男子穿礼服时戴的一种次于冕的帽子;4. 胄;古代士兵作战时戴的头盔;介胄指穿戴盔甲的士兵;如: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史记绛侯世家5. 帽;据考证,帽字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曰和冒是帽的古字;古代特指用布帛缝合的圆形软帽,一般不在正式场合佩戴;到了唐代,帽子已经很普及,而且常常出现在正式场合;6. 巾;可以裹头,也可以擦汗;巾是象形字;戴头巾之风,汉末时盛行;以后有诸葛巾、东坡巾、山谷巾、程子巾等不同的名目;7. 衣;衣服的总称;古人特指上衣;周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意思是说,治理天下从衣裳开始;可见,衣服是礼仪制度的象征;8. 裳;古人特指下衣;如诗经齐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时说天还没亮就起床,急急忙忙把上衣下衣穿倒了;9. 襦;指短上衣,是一般人平时御寒所服; 10.禅;指单衣,是夏天的衣服;11. 亵;指贴身穿的上衣; 12. 裘;指皮衣;如:五花马,千斤裘;李白将近酒13.袍;指长袄,长至脚背,有里子面子,中间絮丝棉或乱麻;袍是形声字,声旁包有包住全身的意思; 14. 褐;用粗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贫苦人所穿;15.襟;最初指衣的交领,后来指衣服的前幅;也叫衽; 16. 裾;指衣服的下摆;17.袖;很长的袖子;如古代作品中常提到长袖和广袖;也叫袂;18. 绅;指腰带系结后的下垂部分;古代士大大入朝时,把记事的手版笏插在腰带间,叫缙绅;所以后来缙绅就成了士大夫的代称;19.裙;指下衣,也就是裳; 20. 裤;古代写作绔;只有两个裤筒,两腿分别套入裤腿,没有裆;和现在的裤子不同;。
浅谈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设计应用
浅谈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设计应用汉字艺术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汉字无论在书法、篆刻还是设计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美感。
在服饰文化中,汉字艺术的设计应用可以起到烘托氛围、展示文化内涵、传承传统等多重作用。
汉字艺术可以用来烘托氛围。
服饰是人们展示自己形象和个性的重要方式,而设计中加入汉字艺术元素可以使服饰更加独特且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
在T恤、卫衣等休闲装设计中,可以使用几个具有特殊含义的汉字组合,通过字体和排版的方式,创造出时尚简约的美感。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吸引目光,还能让人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化,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汉字艺术可以展示服饰的文化内涵。
中国汉字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汉字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和价值观。
在设计服饰时,将汉字艺术巧妙地融入可以传达设计者对于传统文化的敬意和热爱,同时也使得服饰能够传递更深层次的信息。
在文化节日等特殊场合,设计师可以运用汉字艺术来表达祝福和祝愿,通过文字和服饰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艺术可以传承传统。
汉字作为中国人的独特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在服饰文化中运用汉字艺术,可以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传递给后代,让人们更加重视和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
通过在服饰设计中运用汉字艺术的方式,可以激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得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在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应用中,也需要注意设计的巧妙和平衡。
汉字艺术的设计应用不应过于复杂和刻意,应该恰到好处地融入到服饰设计中,使人们一眼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在使用汉字艺术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对于汉字的准确理解和运用,以避免因为错误的理解而导致传达出错误的信息。
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设计应用可以起到烘托氛围、展示文化内涵、传承传统的作用。
汉字艺术与服饰的结合不仅能够使服饰更具有独特性和艺术性,还能够传递出深层次的文化信息,让人们对于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认同。
汉字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doc
汉字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我们的祖先,披着兽皮与树叶,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从而创造了最早的服饰文化。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同时也具有美化的功能。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在中国积淀的璀璨星海中,中国服饰文化可以说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颗,散发着耀眼的星光。
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认识汉字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服装衣“衣”的本义是上衣,《说文.衣部》:“衣,依也。
上曰衣,下曰裳。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此衣即指上衣。
“衣”字字形上像上衣有领襟的形状,是象形字。
古代中原地区的衣服是左襟压右襟,即衣襟向右掩,正像甲骨文、金文字形表示的样子 ;而南方边远地区则是右襟压左襟。
古代衣有交领和直领之分,交领居多。
交领衣服是衣领和左右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衣领也随之在颈下相交。
直领是衣领从颈j ǐ ng 后沿左右绕到颈前,左右平行地垂直下来,古代女子多穿直领,男子多穿交领。
衣字最早是指上衣,后来词义扩大,引申为衣服的总称。
裤“裤”裤字古代写作绔、袴ku。
《说文.糸 sī部》:“绔ku,胫 ji ng 衣也。
从糸,夸声。
”段玉裁注:“今所谓套袴也。
左右各一,分衣两胫。
”《释名.释衣服》:“绔,跨也。
两股各跨别也。
” 从汉代文献中可以看出,有绔是富裕生活的标志,《后汉书.廉范传》讲廉范治理成都,百姓生活提高,“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 !不禁火,民安作。
平生无襦今五袴”,此以有袴表示生活好。
绔是织造精细的生绢,纨绔是高档裤子,为有钱人的服装,故后来引申指富贵人家不务正业的子弟。
初本义是开始,字形由“衣”和“刀”两部分组成。
意为用刀裁衣。
《说文.刀部》:“初,始也。
从刀,从衣。
裁衣之始也。
”用刀裁衣构造字形来表示“开始”的意义,这是因为人类最早的衣服无非是用刀裁割过的兽皮,虽然表达简单,但它却表明人类开始穿衣,而穿衣正是人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类步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所以用刀裁衣可以表示“开始”之义。
汉文化
汉文化汉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总称。
汉文化一般指称中国古代历代人民创造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的总和,狭义上也可以理解成汉朝的文化,又称为中华文化、华夏文化。
历代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几千年间,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成就。
一,语言文字汉文,完全以汉字书写。
汉字经过3000年的演变,至今发展成通用简化汉字。
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
汉语属汉藏语系,按学术界较常见的划分方法,可分官话、粤语、吴语、闽语、湘语、赣语、客家话七大方言(有许多不同的划分方法,参见汉语方言)。
中国大陆法律规定,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汉文起源于远古,现行的方块字是从4000多年以前的殷商甲骨文和商周金文演变而来。
汉语普通话有4个声调:55(阴平声)、35(阳平声)、214(上声)、51(去声)。
南方江淮官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等方言区声调可达5~9个,保留入声,部分地区上声,去声分阴阳。
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是“汉语音韵学”,建立于公元5世纪,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汉语的词汇特点,一是单音成义,即一字一音表达一个意思,构成了一个语素(词素),独立使用。
二是语素的构词能力极强,有包含原意的合成词构成,有不包含原意的联绵词构成。
三是注重词中的字序,字序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
成语代表了华夏文明的语言集粹。
汉族的语法特点,第一是词序固定,一般按“主语——谓语——宾语”的词序构成句子。
在现代汉语典型句型中,定语一般置于它所修饰的名词前面,状语一般置于它所修饰的动词前面。
第二是虚词的应用,在汉语语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是汉语在习惯上的表达与理解,常常不受近代以来从西方引进的语法理论中形态成份的约束,而受“意合法”原则制约。
《说文解字》与中国上古社会的服饰文化
《说文解字》与中国上古社会的服饰文化摘要:文字是文化的强大载体,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尤为丰富。
而《说文解字》它作为这样一本解释字义的字典,也就成为了记载我国诸多文化现象和反映各色文化制度的文化传承的奇书。
因而本文试从《说文解字》中的古文字出发,通过对《说文解字》中有关服饰的字的全面考察,来索取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若干信息:从中得出古代衣饰的款式和材质,以及其所反映出来的我国古代的衣饰文化和其所对应的礼仪等级制度,同时也使我们能更加灵活的认识和应用这些字。
关键词:《说文解字》古代服饰文化服饰制度《说文解字》一书是许慎收集东汉的文字而写成的,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收字9353个,另外有重文(也就是异体字)1163个。
它不仅仅是一本解释字义的字典,也是一本记载那些文字实际上反映的诸多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文化制度的,具有文化传承的巨大功用。
在《说文解字》中仅直接与衣物有关的部首就有:衣部、裘部、履部、冃(帽)部、毛部、革部、韦部、糸部、素部、丝部、帛部等,其他部中也有衣饰字,这些字都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下面让我们来简单看一下,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皮与革:从无衣到有衣,从赤脚到着履众所周知,人类经过了类人猿——猿人——人三个进化阶段。
类人猿肯定没有衣着,猿人与类人猿揖别以后,在风风雨雨中,赤身裸体地进行着捕猎、养殖、采集、种植等生产实践。
在北方地区,猿人们为了防御寒冷、护身免伤,便披上了兽皮和树叶。
在热带地区,为抵御烈日照射、风雨袭击、虫蛇啃咬,他们便在身上涂上油脂、绘上花纹或披盖树叶和树皮,衣服因而也就逐渐产生了。
而体现着一变化的主要是皮””革”部.《说文解字》:①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②革:兽皮治去其毛。
鞹:去毛皮也。
靼:柔革也。
鞣:软也。
革包:柔革工也。
革是:革履也。
革奚:革生革是也。
革丁:补履下也。
③履:“屐也。
”古代的鞋有屦、、屐等名称。
屦是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
汉字与中国服饰文化
汉字与中国服饰文化作者:陈河奔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0期摘要:古语有云:“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
”服饰文化伴随历史的发展而几度变迁。
服饰文化饰一定时期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体现。
梳理各个历史时期的服饰有助于我们探究历史。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的服饰文化也是十分深厚。
本文将通过探究古文字这块活化石的字形和结构来追溯中华民族古代服饰的式样和用途。
虽然探究的内容只是沧海一粟,希望可以揭示汉字和服饰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服饰;文化;汉字作者简介:陈河奔(1992-),男,汉,广东江门人,大学本科,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0--01衣服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知廉耻”。
中华民族自古被称作“礼仪之邦”,自然在服饰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
汉字是作为记录汉语这一汉文化载体的文字,它和汉民族服饰的关系也是相当的密切。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不仅记录着造字时代存在过的某些事物,而且记录着当时人们如何透过这些事物去表达某种含义的思维方式[1]。
因此,通过研究汉语古文字,我们可以探究汉字与汉民族服饰的关系。
研究汉字与汉民族服饰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现代服饰古为今用,促进现代服饰的发展,唤醒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服装文化的思考。
一、“衣”和“裳”“衣”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它写作,其字形是酷似古代的上衣。
其外形上面是衣领,左右是衣袖,中间是交合在一起的衣襟。
在金文和小篆中,“衣”字的外形变化并不大,在金文当中,“衣”字写作。
在小篆当中,“衣”字写作。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古代,汉族的服饰已经有了衣领和衣袖。
图一:古代汉民族衣服设想图在现代,我们常常把衣服统称作“衣裳”。
其实,在古代,“衣”和“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到:“衣,依也,上曰衣,下曰常。
象覆二人之形。
写关于服饰的汉字
写关于服饰的汉字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审美观和文化特征。
以下是与服饰相关的汉字。
1. 衣服:最基本的服装,用于遮盖身体,保护身体不受外界风寒侵袭。
2. 鞋子:保护脚部,便于行走。
3. 帽子:遮阳、防寒,同时也是装饰品。
4. 袜子:保护脚部,保暖。
5. 手套:保护手部,保暖。
6. 外套:穿在衣服外面的衣服,保暖效果更好。
7. 裙子:女性常穿的下装,有多种款式。
8. 裤子:男女通用的下装,有多种款式。
9. 羽绒服:冬季保暖的服装,内部填充羽绒。
10. 短裤:夏季常穿的短裤,透气性好。
11. 运动服:运动时穿的服装,舒适、透气、吸汗。
12. 西装:男性商务场合穿的正式服装。
13. 和服:日本传统的服装,多用于庆典、婚礼等场合。
14. 旗袍: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15. 汉服:中国传统的服装,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以上是与服饰相关的汉字,每个汉字都代表着不同的服饰种类和文化内涵。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我们的祖先,披着兽皮与树叶,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从而创造了最早的服饰文化。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同时也具有美化的功能。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在中国积淀的璀璨星海中,中国服饰文化可以说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颗,散发着耀眼的星光。
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认识汉字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的服装衣”的本义是上衣,《说文.衣部》:“衣,依也。
上曰衣,下曰裳。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此衣即指上衣。
“衣”字字形上像上衣有领襟的形状,是象形字。
古代中原地区的衣服是左襟压右襟,即衣襟向右掩,正像甲骨文、金文字形表示的样子;而南方边远地区则是右襟压左襟。
古代衣有交领和直领之分,交领居多。
交领衣服是衣领和左右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衣领也随之在颈下相交。
直领是衣领从颈后沿左右绕到颈前,左右平行地垂直下来,古代女子多穿直领,男子多穿交领。
衣字最早是指上衣,后来词义扩大,引申为衣服的总称。
“裤”裤字古代写作绔、袴k U。
《说文.糸s I部》:“绔k U,胫j i ng衣也。
从糸,夸声。
” 段玉裁注:“今所谓套袴也。
左右各一,分衣两胫。
” 《释献中可以看出,有绔是富裕生活的标志, 《后汉书.廉范传》 讲廉范治理成都,百姓生活提高,“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 叔度,来何暮 !不禁火,民安作。
平生无襦今五袴”,此以有 袴表示生活好。
绔是织造精细的生绢,纨绔是高档裤子,为 有钱人的服装,故后来引申指富贵人家不务正业的子弟。
初 本义是开始,字形由“衣”和“刀”两部分组成。
意为用刀裁衣。
《说文.刀部》 :“初,始也。
从刀,从衣。
裁衣之始用刀裁衣构造字形来表示“开始”的意义,这是因为人类最早的衣服无非是用刀裁割过的兽皮,虽然表达简单,但它 却表明人类开始穿衣,而穿衣正是人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类步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所以用刀裁衣可以表示“开始”之义。
隶书之后,在左右结构的字形中,字,其形像毛在外的皮衣,与“衣”字相似。
“求”字是在“衣” 字的基础上加了外毛形象,其本义就是皮衣。
今北方牧羊人 所穿羊皮皮衣犹是羊毛在外。
此字金文作,是在甲骨文字形 的基础上中间加了“又”,这是表音的声符,由甲骨文的象形 字变成了形声字。
“求”,《说文》古文作,此当是金文字形的 约写,也是今天“求”字的原形。
由于约写后不能明确显示原 义,故有些金文又在约写形体上加上了“衣”旁,作,演化为 今天的“裘”字。
古文字一字异形的现象很普遍,受字形系统名.释衣服》:“绔,跨也。
两股各跨别也。
”从汉代文也。
” 衣”贝朋贯串 “贝”字的本义是蛤g e 、螺lu o —类有贝 严密化发展的影响,这种现象或者是只流传一个字形,其他异形被淘汰 ;或者是分别承担不同的意义而共同流传下来, 裘”的发展属于后一种情况,“裘”专表本义,而“求”则 借作寻找等词义的字形。
这种分化不是立时进行的,所以在早期, “裘”也可表寻找等义,如《诗经.小雅.大东》 : “舟 表”或“上衣《”说。
文.衣部》:“表,上衣也。
”段玉裁注:“上 衣者,衣之在外者也。
”“表”字,字形由“衣”和“毛”组成,因为 部》“表”字之下:“古者衣裘,以毛为表。
”徐锴k a 注:“古以 皮为裘,毛皆在外,故衣毛为表,会意。
”表后来引申指表面横为玉片的平视图形,一竖为贯穿玉片的绳。
璧为古代货 币,后代的铜钱有孔而以绳穿之为一贯,即是以玉为货币的遗俗。
玉本是一种光洁美好的石头,进入铜器时代后,玉器 字原写作王,它与“君王”的“王”的区别是:“玉”字三横距离相 等,而“王”字中间一横靠上,后来“王”字三横也写等距离了, 于是为了与“王”字区别,才加了一点,但因“王”字很少作字的 构件,所以作为左右结构的字形构件的“玉”字仍不加点。
字皆变成了“礻”。
(示字旁 ) 求裘 “ [、•” 裘”原本 求”、“ 人之子,熊罴P i 是裘。
”表”字本义是穿在外 边的衣服,与内衣相对,古称内衣为“中”或“中衣”称,外衣为 古代皮衣是毛在外,故以衣毛表示在外的衣服。
说文.衣中国古代的佩玉甲骨文的玉字,像玉串,成了国家重器和珍贵饰品,并以它来比拟崇高的德行。
玉”壳动物的总称,甲骨文文字,像贝壳形。
古代以贝壳为货币, 货以之为珍贵的装饰品,故贝也指货币。
《说文.贝部》“贝” 字下:“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
”在构中“贝”常表示钱财。
“朋”字甲,骨文文字,像把贝连为两串, 左右对称,本为货币单位,据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研究,故 五枚贝为一串,两串为朋,源于同师为系。
“贯”本指串钱贝的绳索,《说文.毋部》:“贯钱贝之贯。
从毋(gu a n)、贝。
”“贯”缺口的佩玉。
字形有“玉”和“夬”i 两个构件组成。
因是 实为玦之古字,玦的名字来源于“决”,故其形有缺口。
古代玦除作为一般的配饰使用外,还隐含着“决断”与“诀别”两种意图,为决断、诀别的象征物。
《白虎通》:“君子能决断以示之者三。
”因玦有“决断”含义,所以范增以玦项王,让他的玉器。
《说文.玉部》:“琮,瑞玉。
大八寸,似车釭g a ng 。
从玉,宗声。
”琮的起源很早,在距今四千多年的良渚文化墓 是后起字,是在毋字形上加“贝”而生成,专表钱贝之串a 。
“ 串” 实即毋字,毋为横置, 串为竖置。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毋” 字之下:“者宝货之形, 独言宝货者,例其余。
一者所以穿而持之也。
古贯穿用此字, 今贯行而毋废矣 .... 后有串字,有字,皆毋之变也。
”玦ju e 玦是古代一种环形而有玉器,故以玉为构件夬”既是表音的声符,又兼表义,“夬”则配玦。
” 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举所配玉玦决心杀掉刘邦。
琮 c 0 ng 琮是 外方内圆而中空葬中,即大量出现了玉琮。
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璧圆琮 方,故分别指向天地。
《礼记.校特牲》 :“魂气归于天,形魄 归于地。
”即人死只是形体之死,魂魄永存,人死之后,魂魄分归天地,璧琮既是给天地的礼物,又是魂魄归天地的通行梳一般分为两种,两种的区别是齿与齿距离的宽窄,齿间距 宽的叫梳,齿间距窄的叫篦,但梳、篦二字都是后用的字形, 至少在汉代以前,一般用“疏”、“比”二字,如马王堆一号 策和居延汉简等皆有“疏比一具”之语,一具即一套,这也说 明古代之梳是梳、篦成套使用的。
“疏比”为反义词,比,密也,疏指齿少距宽,比指齿多距窄,所以分别用二字表示两 种梳子。
《史记.匈奴列传》 :“比余一。
”司马贞索隐引《仓 颉篇》:“靡者为比,粗者为梳。
”《说文.木部》段玉裁注:疏者为梳,密者为比。
”后来才改“疏”为“梳”造了专字《。
说 文.木部》:“梳,理发也。
从木,疏省声。
”以木为构件,是 因为梳大多为木制。
《释名.释首饰》 :“梳,言其齿疏也。
篦是一个借用的字,但也与其字从竹有关,李贺《秦宫诗》能梳子的最早名称是栉,如《诗经.周颂.良耜 s i 》:“其 比如栉。
”朱熹集传:“栉,理发器,言密也。
”《庄子.寓言》:实于》”皆用“栉”。
栉,从木,节声,节也表义,《广雅.释证。
中国古代的梳妆用具 梳篦 古代的。
” 王琦注:“篦,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
”栉zh i进盥漱巾栉。
”成玄英疏: 栉,梳也。
”《仪礼. 冠礼》:“栉后来“栉”就成了各类梳子的总称。
《说文.木部》 :“栉梳人很少用镜,只在盆中置水照面,但在距今四千余年前的新 石器时代齐家文化墓葬中已经发现了铜镜,可见镜的起源很 早。
铜镜在商代、西周和春秋时期墓葬中都有少量发现,但 直到战国时期的墓葬中,铜镜才大量出现,可知此时铜镜才 较多使用。
古镜一般呈圆形,正面磨光发亮,背面铸有不同中心有纽可以穿系 j i 。
战国时期的铜镜背面多几何 图案和动物图案,无文字。
常见的纹饰有卷云纹、山字纹、 花叶纹、连弧纹、菱纹、虎纹、蟠P a n 龙纹、龙凤纹等。
汉以后, 镜背多铸有吉祥语。
宋元以后才渐趋衰微。
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中 国古代的先民从服饰起源之始,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 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日 常生活的服饰穿戴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的双重内涵,开创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先河器》:“梳,栉也。
”王念孙疏证: 栉之言节也,其齿相节次也。
”比之总名也。
”古代的梳子大多用木制成, 另外也有用角、 象 牙、玳瑁等材料制作的。
形体大多为马蹄形, 也有少数为长方形的。
说文.金部》 : 镜,景也。
从金,竟声。
”古代的镜以铜制为主,故从金。
战国以前,古 纹饰, 匚=f 国古代服饰文化璀璨华美, 富多彩。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