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关于季羡林的八个故事
教育家季羡林的故事
教育家季羡林的故事季羡林是著名的教育家,你都了解哪些关于它的故事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故事,仅供大家阅读参考!一.高考数学4分季老小时候很顽皮。
打架很厉害。
而且上课还偷看书。
“他的桌子上放着课本。
桌底下偷看各种书。
他什么书都偷看。
在中学时代他把《金瓶梅》看了。
”此外。
季老小时候文理偏科严重。
高考数学百分制的考卷只考了4分。
而且他的第一志愿居然是数学系。
二.布衣教授:季羡林先生生于1911年8月。
山东省清平县人。
出身贫农这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是极为罕见。
先生永远是一身中山装。
每日三餐粗茶淡饭。
他23岁科去留洋在德国十年。
一生都在搞外国文学、外语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
却没有一点儿洋味呢?这大概是他身上农民子弟的基因使然。
小时穷得吃不饱饭。
给一个亲戚割牛草。
送草后磨蹭着等到中午。
只为能吃一口玉米饼子。
现在仍极为节俭。
害怕浪费。
厌恶虚荣。
有一年一位北大新生看见一个老头在报名处。
就对他说:“大爷。
你替我看一下行李。
我去办手续。
”直到一个多小时后才回来。
次日当他在开学典礼上看到那老头坐在主席台上。
一打听。
他就是北大副校长著名学者季羡林时真的吃惊不小。
对同学说:“就像个邻居大爷。
一点也看不出来。
”三.糟糠之妻:他是农民的儿子。
从小家里没有一本书;他的叔父决定送他上学。
令其命运有了转折。
但也给他一个包办婚姻。
在离家求学十余年后。
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
1946年。
季羡林回国后经陈寅恪推荐赴北京大学任教。
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为了专心研究。
独自过了16年。
他才把家属接来。
他的妻子叫彭德华。
济南人。
比季羡林大四岁。
只念过小学。
婚后。
l933年他们先有了女儿。
取名婉如。
1935年。
又有了儿子延宗。
即是季承。
这桩婚姻。
既无爱情可言。
又由于文化差异悬殊。
缺少共同语言。
让季羡林从一开始感受的就不是欢乐。
而是痛苦。
在季羡林眼中。
彭德华是一位贤妻良母。
她对季羡林关怀备至。
对子女也做到了慈母应做的一切。
她同季承的祖母一起。
季羡林先进事迹(共7篇)
季羡林先进事迹(共7篇)季羡林先进事迹(共7篇)第1篇季羡林季羡林1911.8.7), 字希逋,又字齐奘。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山东临清县人。
1930年毕业于山东济南高级中学,时年19岁。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年留学德国,1946年回国后任__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曾任北大副校长.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梵文.巴利文专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
主要译著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等,翻译了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等,散文集有赋得永久的悔。
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季老在黑暗残酷.泯灭人性的“文革”时代,从拥护.迷惑到醒悟,从旁观逍遥到挨批斗,遭毒打,接受血的洗礼,内心充满复杂的矛盾与痛苦,最终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关进“牛棚”。
他感到“被开除了人籍”,“自我感觉是非人非鬼,亦人亦鬼”。
他不堪忍受那残暴的批斗与羞辱,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决意自杀。
他反复思索种种自杀方式,最终选定吃安眠药死。
正当他要实施自杀时,突然被揪去批斗,狠打暴踢,鲜血流淌。
他的思想却发生了变化“不想自杀了”,“还是活下去吧”。
他决意忍辱偷生,坚持自己的信念。
于是,为着适应不断的批斗,他竟然想出每天站在自家阳台上进行“批斗锻炼”“低头弯腰,手不扶膝盖,完全自觉自愿地坐喷气式”,“还在心里数着数,来计算时间,必至眼花流泪为止”。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
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
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季羡林的故事和事迹
季羡林的故事和事迹
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季羡林这位大师。
您知道吗?季羡林小时候那可是个特别好学的孩子。
家里条件虽说不富裕,可他对知识的渴望简直像小火苗一样燃烧着。
在学校里,他总是最勤奋的那一个,成绩也是顶呱呱。
后来呀,他去了国外深造,在异国他乡,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他可没退缩过。
那股子钻研的劲儿,让他在学术领域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
再说说他对语言的热爱吧,他精通好多门语言,什么梵文、巴利文,那都是信手拈来。
就为了能更深入地研究各国的文化和历史,他付出的努力可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
还有啊,季羡林写的那些文章,那叫一个精彩!文字朴实却饱含深情,让人读了就忍不住叫好。
他把自己的经历、感悟,都融入到作品里,让咱们读者仿佛能走进他的世界。
他对待朋友和学生也是超级好。
总是耐心地倾听,热心地帮助。
在大家眼里,他不仅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辈。
季羡林还特别爱国,不管在外面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心心念念的还是祖国。
一有机会,就赶紧回来,把自己的所学都奉献给国家。
而且他这人特别谦虚,从不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
哪怕别人把他捧得高高的,他也总是笑笑说,自己就是个普通的学者。
怎么样,朋友,听我讲了这么多季羡林的故事和事迹,是不是对这位大师更加敬佩啦?。
季羡林在五年级下册哪篇作文哪篇文章
季羡林在五年级下册哪篇作文哪篇文章
《季羡林在五年级下册哪篇作文哪篇文章》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季羡林爷爷吗?在我们五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里,就有他的文章呢!
其中一篇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这篇文章写了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
他发现德国人都把花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让别人能看到美丽的花朵。
这让季羡林爷爷感受到了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就像我们在学校里,大家互相帮助。
我借给你铅笔,你帮我讲数学题,这不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嘛!
还有一篇是《怀念母亲》。
季羡林爷爷在文章里表达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深怀念。
他在异国他乡,常常会想起母亲的笑容和温暖的怀抱。
这让我明白了,不管走到哪里,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母亲,还有我们的祖国。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多读季羡林爷爷的文章,感受他文字里的温暖和智慧吧!
《季羡林在五年级下册哪篇作文哪篇文章》
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里季羡林爷爷的文章。
有一篇叫《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里面季羡林爷爷跟一个小朋友交流读书的事儿。
他说要多读闲书,可有意思啦!就像我们平时读一些有趣的故事书,能学到好多课本里没有的知识。
小朋友们,咱们一起多读书,像季羡林爷爷一样,从书里找到好多好多的乐趣!。
季羡林读书的故事
季羡林读书的故事季羡林出生的家庭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很难为他提供良好的教育,仅仅就能把他送到私人学校,然而却没有额外的钱买课外书,因此他只能从老师那里学到一些知识。
在叔叔准备将季羡林接走培养他的时候,便有了转变,在叔叔这里他可以接受到很好的教育,但因为小时候还有着一些不好的习惯,他一时很难改掉贪玩的习惯,但即便如此,季羡林也可以取得中等向上的成绩,可见季羡林从小在学习上就有着天赋。
在叔叔这里上学,季羡林有机会看各种小说,他对那些有武力的人十分感兴趣,自己在没事干时还会尝试一下,结果让自己受伤。
因为他不认真读书,也没少挨老师的打,但他也不怕老师打,还让他觉得很有趣,有小男孩的一些顽皮本性。
虽然季羡林没考过班上的第一名,但班上的第一名却被季羡林小看,因为他的成绩完全是用汗水换来的,可见季羡林是一个头脑灵活,喜欢活学活用知识的学生,正因为他的这种本性,让他在日后的研究中有更多自己的思想。
在季羡林长大一些后,他便开始学习英语了,之后还去国外学习。
季羡林读书中的一些艰辛与乐趣,也可以看出季羡林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成就是因为他灵活的学习方法和天赋。
季羡林祖籍是在山东,而在季羡林性格形成中,也有很多地方,受到了山东文化的影响。
他为人坦荡,而且非常的谦虚严谨,并且在季羡林性格中有着非常豪爽的一面。
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情,季羡林性格都起着重要作用。
季羡林性格中谦虚的一面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学术成就上,季羡林可以不遗余力的提拔后一代,并且对同自己一样的学者也抱着学习的心态,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大学教师,只是在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其实季羡林性格也是非常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作为一个如此伟大的人物,有些事情他始终坚持自己来做,就算是儿女为他请来保姆照顾他的生活和工作,但是季羡林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床单被罩什么的都自己洗,这并不是说季羡林如何的独特,而是他的心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任何人都不能打破。
季羡林性格中的执着更是让人们感动,他秉承着严谨的心态,对于自己的研究和论文,始终都坚持不懈,永远不会放弃,也正是他这样的努力,最终季羡林才可以取得如此成就。
季羡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原文
季羡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原文季羡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原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5课的课文,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季羡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原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原文: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
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四五十年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今天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们的主人问我:“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
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词语理解:1、房东: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相对“房客”而言)。
2、莞尔一笑:温柔美好地笑了笑(多指女性)。
3、家家户户:每家每户,指所有的人家。
4、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5、姹紫嫣红:嫣:娇艳。
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季羡林先生鲜为人知的故事阅读附答案
季羡林先生鲜为人知的故事阅读附答案季羡林先生鲜为人知的故事他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家里没有一本书;他的叔父决定送他上学,令其命运有了转折,但也给他一个包办婚姻,在离家求学十余年后,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他同时考上了清华和北大,为了能够出国选择了清华;他在哥廷根大学有过一段苦涩的异国之恋;他谢绝剑桥邀请,毅然回国;在受过“文革”的炼狱之后,走出“牛棚”,他笑容依旧;耄耋之年,他依然笔耕不辍:这就是一代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一生的几个片断。
(一)在解放军总医院一住就是4年,这是入院时谁也没想到的。
但季老先生自谓早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不仅处之泰然,并且,很快在医院建立起了新的大家庭。
这个家庭的成员,从医生、护士、护工,到清洁工,再到其他病友及其家属,热热闹闹,亲密无间。
季先生被称为“爷爷”或“老爷子”,三天,护士们给他买来个毛绒猫咪;两日,小保安又送来几个柿子;再几天不见,传达室的老门卫就带话来问安了。
半夜有了尿,老爷子总是把两次三次憋成一次,宁愿自己睡不好也不叫醒护工,因为“他们白天也很疲劳了,晚上不忍再让他们起来”。
季羡林一生培养了6000名弟子,其中30人成为各国驻外大使。
但作为誉满国内外的学术大师,季羡林却没有半点架子和派头。
但是,他却受到人们的普遍敬仰。
在北大校园里,季羡林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咔叽布中山装,圆口布鞋,出门时提着一个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
他像一个工友,说话平常,总是面带笑容;他像一个老农,声音低沉,平易近人。
他的家谁都可以推门而入,同他谈话,如沐春风,决不会感到紧张局促。
有一天,一位年轻护士说起某报正在连载季先生的著作《留德十年》,表示很爱看。
老爷子马上把秘书李玉洁找来,吩咐叫人去买,说“书是给人看的,哪怕有几句话对年轻人有用了,也值得”。
这一来轰动了全医院,大家都来伸手,还索要签名本。
“都给。
”“买去。
”季先生发话说:“钱是有价之宝,人家有收益是无价之宝。
”最后,一趟一趟买了600本,也一笔一画地签名600本。
季羡林先生生平故事
季羡林先生生平故事季羡林先生生平故事导语:季羡林先生,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故事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季羡林先生生平故事【人物介绍】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
叔季嗣诚。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
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10岁,开始学英文。
12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
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
"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
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
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
同学中还有胡乔木。
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
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
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
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46年季先生回国受聘为北大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开拓我国东方学学术园地。
1956年他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1978年后曾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季羡林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
除了学术研究,季先生还是国内外公认的散文大家,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季羡林先生鲜为人知的故事阅读附答案
季羡林先生鲜为人知的故事阅读附答案季羡林先生鲜为人知的故事他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家里没有一本书;他的叔父决定送他上学,令其命运有了转折,但也给他一个包办婚姻,在离家求学十余年后,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他同时考上了清华和北大,为了能够出国选择了清华;他在哥廷根大学有过一段苦涩的异国之恋;他谢绝剑桥邀请,毅然回国;在受过“文革”的炼狱之后,走出“牛棚”,他笑容依旧;耄耋之年,他依然笔耕不辍:这就是一代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一生的几个片断。
(一)在解放军总医院一住就是4年,这是入院时谁也没想到的。
但季老先生自谓早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不仅处之泰然,并且,很快在医院建立起了新的大家庭。
这个家庭的成员,从医生、护士、护工,到清洁工,再到其他病友及其家属,热热闹闹,亲密无间。
季先生被称为“爷爷”或“老爷子”,三天,护士们给他买来个毛绒猫咪;两日,小保安又送来几个柿子;再几天不见,传达室的老门卫就带话来问安了。
半夜有了尿,老爷子总是把两次三次憋成一次,宁愿自己睡不好也不叫醒护工,因为“他们白天也很疲劳了,晚上不忍再让他们起来”。
季羡林一生培养了6000名弟子,其中30人成为各国驻外大使。
但作为誉满国内外的学术大师,季羡林却没有半点架子和派头。
但是,他却受到人们的普遍敬仰。
在北大校园里,季羡林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咔叽布中山装,圆口布鞋,出门时提着一个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
他像一个工友,说话平常,总是面带笑容;他像一个老农,声音低沉,平易近人。
他的家谁都可以推门而入,同他谈话,如沐春风,决不会感到紧张局促。
有一天,一位年轻护士说起某报正在连载季先生的著作《留德十年》,表示很爱看。
老爷子马上把秘书李玉洁找来,吩咐叫人去买,说“书是给人看的,哪怕有几句话对年轻人有用了,也值得”。
这一来轰动了全医院,大家都来伸手,还索要签名本。
“都给。
”“买去。
”季先生发话说:“钱是有价之宝,人家有收益是无价之宝。
”最后,一趟一趟买了600本,也一笔一画地签名600本。
季羡林小时候读书故事
季羡林小时候读书故事季羡林小时候读书故事寄语:国学大师季羡林曾经数学考过4分,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
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
"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所有的名家都是在书堆中成长起来的人物,今天分享的是季羡林小时候读书故事,来了解一下吧。
六岁之前的季羡林,是在贫穷的农民家中度过的,很难得吃上一份白面。
那时候,国人刚推翻清朝政府,神州大地,一片混乱。
上私塾的时候,他跟几个要好的小伙伴玩得很融洽。
同龄儿童有钱买书,能读《百家诗》、《千字文》,他却不能。
他说:童年的这段苦难生活,让他一生受益。
叔父带他到济南去以后,他学习上不是很用功,玩的时候多,念书的时候少。
不过,在三年之内,曾考过两个甲等第三名,两个乙等第一名,总起来看,属于上等,但并不拔尖。
他们班上考甲等第一的叫李玉和,年年都是第一。
他比季羡林大五六岁,好像已经很成熟了,死记硬背,刻苦努力,天天皱着眉头,不见笑容,也不同大家打闹。
季羡林当时胸无大志,并没有想要得到状元,而且对这个学长有点瞧不起的意思,觉得他非属自己的族类。
季羡林对正课不感兴趣,却喜欢读“闲书”。
所谓“闲书”,就是旧小说。
他叔父是个古板人,不允许他看这类书。
可季羡林面对桌上的《四书》少理会,而是看《彭公案》、《济公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旧小说。
《红楼梦》大概太深,季羡林看不懂其中的奥妙,黛玉哭哭啼啼的样子,他不喜欢,自然看不下去。
其余的看得津津有味。
一见叔父进来,他马上装模作样地念起“子曰”、“诗云”来。
季羡林对旧小说中的绿林好汉非常熟,他们的姓名能背得滚瓜烂熟,连他们用的兵器也如数家珍。
他颇想有一个铁砂掌,希望用五指一戳,能戳断树木。
于是,猛练了起来,结果把指头戳破了,鲜血直流,后来知道自己与它无缘,才罢休。
季羡林读小学期间,也做过叛逆之事。
八个季羡林的故事ppt
7.他人犯错常有己过
• 有一次,国学大师季羡林受当地文联邀请,要去参加一个会议。 临走前,他突然想起还没有给自己的君子兰浇水,于是便匆忙 交代给了阿姨。可是,当他外出归来时,却发现自己的君子兰 已经枯萎死了。原来,阿姨浇完水后,看着天气晴好,便把君 子兰搬到了太阳下。可她不知道,君子兰最怕高温。 • 看着季老难过的样子,阿姨不知所措地站在一旁,满脸羞愧和 尴尬。恰好季老的儿子季承前来探望,见此便准备开口说阿姨 几句。没想到季老摆摆手,笑着说:“没事,没事,不怪阿姨 的。”说完还好生安慰了阿姨一番,直到她放下芥蒂才放心地 跟儿子进了屋。 • 进屋后,季老跟儿子说:“我说这件事,其实确实不怪她,责 任在我。”看着儿子疑惑的表情,季老接着说,“我明明知道 阿姨不懂得怎样照顾君子兰,可还是把这件事交给了她,你说 这是不是我的错?”季承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季老又说: “孩子,你要记住,他人犯错,常有己过啊!”
1.一字不改的真性情
• “妈的,这些混蛋教授,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不但不知道自 己泄气, 还整天考, 不是你考, 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 西?“看了这几句话,大家会想,这又是哪个不成器的顽皮学 生被考试所逼发出的愤怒呼声吧。错了,事实上,这段话来自 己故国学大师季羡林。 1934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所写的日记 中的一部分。 • 2003年, 辽宁美术出版社决定把季羡林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写 的日记出版,当时,针对这段话,编辑曾向季羡林提出“做适 当删减”, 季羡蕴林坚决不同意, 他的意见是:一字不改。 “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一仍其旧,一句话也没有删。我 七十年前不是圣人, 今天不是圣人, 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 我不想到孔庙里去陪着吃冷猪肉。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 天化日之下。” • 就因为这样,我们大家才有幸目睹了季羡林在清华园学习时的 “原生态”的青春记录。
季羡林活到老学到老的故事
季羡林活到老学到老的故事您知道季羡林先生吧?那可是个超厉害的大学问家呢。
季羡林先生啊,他这一辈子都在学习,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
就说他学外语这事儿吧。
您想啊,他都已经是很有学问的大教授了,可他还是不断地学外语。
他懂好多好多门外语,什么梵语啊,巴利语啊,这些对咱们来说特别生僻的语言,他都精通。
他在德国留学的时候,就像一块海绵吸水一样拼命学习。
那时候条件也不是特别好,但他就整天泡在知识的海洋里。
比如说,研究那些古老的文献,那些文字就像天书一样,密密麻麻的,可他就不厌其烦地一个字一个字去钻研。
等他年纪大了,回到国内,也没闲着。
那时候很多人觉得都这么大岁数了,可以享享清福了。
但季羡林先生不这么想啊,他继续看书做学问。
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不管是新出的学术著作,还是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他都读得津津有味。
有一次啊,他的学生去拜访他,看到他还在认真地对着一本外语词典查单词呢。
学生就说:“季先生,您都这么有学问了,还这么努力啊。
”季羡林先生就笑着说:“学问这东西,哪有够的时候,我还得多学点呢。
”他还对那些新的研究成果特别感兴趣。
就算是一些年轻学者的研究,只要有新观点、新发现,他都会去关注、去学习。
就好像他的大脑永远有一个空位,专门用来装新知识。
他写的那些散文啊,里面也经常能看到他不断学习和思考的痕迹。
他会把自己从新学到的知识,或者新的感悟,用很平实、很幽默的文字写出来,让大家看了都觉得特别亲切,同时又能从中学到东西。
您看,季羡林先生这一辈子可不就是一直在学习的道路上大步向前嘛,他就像一个永远不会停止转动的知识齿轮。
八个季羡林的故事课件
季羡林的学术生涯
01
02
03
学术成果
季羡林在语言学、文学、 历史学等领域取得了卓越 成就。
国际声誉
他的学术成果在国际学术 界享有盛誉,为中国学术 界赢得了荣誉。
社会贡献
季羡林致力于文化交流和 中外文化融合,为推动中 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了 巨大贡献。
02
季羡林与清华园
清华园的求学经历
学术追求
季羡林在清华园求学期间 ,对学术研究充满热情, 致力于语言学、佛学和印 度学等领域的研究。
02
童年经历
他自幼聪颖好学,展现出非凡 的才华,庭影响
家庭贫困,但父母深知教育的 重要性,竭尽全力供他读书。
季羡林的学生时代
03
小学时期
中学时期
大学时期
季羡林在济南读小学,表现出对文学和学 术的浓厚兴趣。
在山东省立第一中学,他继续努力学习, 成绩优异。
考入清华大学,专攻西洋文学,开始深入 研究印度学和佛学。
季羡林的政治参与活动
要点一
政治立场
季羡林在政治上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
要点二
参政议政
他曾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等职务,积极为国家 发展建言献策。
08
季羡林的影响与评价
季羡林对中国学术界的影响
语言学研究
季羡林在语言学领域有着深厚造诣,他对于吐火罗文、印 度语言文字以及中印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为 中国学术界树立了标杆。
季羡林曾多次出国访问和讲学,与国际学术界有 着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 界得到了高度评价和认可。
国际学术组织任职
季羡林曾担任多个国际学术组织的职务,如国际 敦煌学研究会会长等,他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在国 际学术界得到了提升。
季羡林被选入课文的作品
季羡林被选入课文的作品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风格平实、诚挚,是不曲不隐的本色写作。
读其文,可见其人。
季老的文字平白浅近,没有华丽词藻,没有骈四骊六,甚至不表露深爱和沉痛,其选入课文的作品如下:
1、《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2、《怀念母亲》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3、《夹竹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
4、《小苗与大树》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5、《清荷雅韵》(冀教版高一语文课本)
6、《月是故乡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7、《我的童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8、《谈成功》(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9、《幽径悲剧》
10、《做人与处世》
11、《永久的悔》
12、《忘》
另外选入中高考阅读和作文的有《海棠花》、《三思而行》、《燕园盛夏》等11篇;选入大学语文课本的有《二月兰》等。
季先生并不强作才子姿态,口吐莲花满纸锦绣,他并不想借文章匡时济世。
他的生活平静如水,纯净如水,所以他的文章也平白如水。
然而平白朴素之中,有对造化的感恩,对弱小的怜悯,对悲苦的达观,博爱慈悲一往情深。
季羡林事例作文素材
季羡林事例作文素材《季羡林爷爷的勤奋读书路》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很厉害的爷爷的故事,他叫季羡林。
季羡林爷爷小时候家里可没有那么多好玩的玩具和好看的动画片,但他有一个特别棒的爱好,那就是读书。
他特别勤奋,不管白天有多忙,晚上都会点着油灯认真看书。
有一次,家里穷得连油灯都买不起了,季爷爷就跑到外面,借着月光读书。
夏天的时候,蚊子特别多,咬得他浑身是包,可他还是一动不动地专心读书。
冬天呢,天气冷得手都快冻僵了,他就搓搓手,继续读。
就这样,季爷爷读了好多好多的书,变得特别有学问。
我们也要像季爷爷一样勤奋读书,将来成为有知识的人,好不好?《季羡林爷爷的诚信故事》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诚信吗?今天我给你们讲讲季羡林爷爷的诚信故事。
有一天,季爷爷和一个朋友约好了要见面。
可是,那天下了特别大的雨,路上全是水,走起来特别难。
家里人都说:“这么大的雨,别去了,对方也不会去的。
”但是季爷爷却说:“约好了就要做到,不能不讲信用。
”于是,季爷爷冒着大雨去赴约。
等他到了地方,发现朋友也在那里等着呢。
朋友特别感动,说:“这么大的雨,我以为你不会来了。
”季爷爷笑着说:“答应的事就要做到呀。
”从那以后,季爷爷的朋友更信任他了,他们的友谊也更深了。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像季爷爷一样,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哟!《季羡林爷爷的爱国情怀》小朋友们,你们爱我们的国家吗?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讲季羡林爷爷的爱国故事。
季羡林爷爷年轻的时候去了国外读书,在那里他学到了很多知识。
但是,他心里一直想着自己的祖国。
当他学业有成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回到了祖国。
他说:“我的根在中国,我要为祖国做贡献。
”回国后,季爷爷努力工作,写了好多好多的书,把他的知识都分享给了大家,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国家和文化。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像季爷爷一样爱我们的祖国,长大后为祖国争光!《季羡林爷爷的坚持精神》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季羡林爷爷的坚持精神。
季爷爷年轻的时候,想学一种很难的语言。
关于季羡林的十个故事
三一文库()〔关于季羡林的十个故事〕导语:季羡林季老说过: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以下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季羡林的十个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谢谢!▲季羡林的故事一、爱国好学,堪称师表。
季羡林是一个坚定的忠诚的爱国者。
他热爱祖国的壮丽山川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他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求学清华时,他加入赴南京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的请愿行列,还到农村去宣传抗日爱国。
赴德留学,“是为了爱国”。
就在德国法西斯统治的黑暗岁月里,虽然忍饥挨饿,仍然发奋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梵文、吐火鲁文、巴利文,研读梵语佛教经典。
当他的博士考试门门得优,毕业论文胜利通过时,他的感受是:“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亲爱的祖国。
”季羡林回国到北京大学工作后,就把爱国精神化成报效祖国的教学与研究的实践。
他不断地开创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忘我地献身学术研究以实践爱国报国的志愿。
他为归国3年里写了40多篇文章,有13篇学术论文而自觉满意;他又为上世纪50年代前5年“我的学术研究成果竟是一个零”而自责,感到愧疚。
正是基于学术报国的意志,他在“文革”后期偷偷地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历经5个寒暑,终于把长达8万行的《罗摩衍那》译成中文,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建造了一座丰碑。
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后,季老心舒气爽,激情焕发,大展才华,辛勤著述,在学术上接连丰收,硕果累累,“在量和质两方面都远远超过这以前的四五十年”。
他的晚年出版了11部学术著作,撰写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在中国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东西文化交流、梵语与佛教史研究等十多个学术领域和层面上取得辉煌成就,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
著名学者钱文忠说:“作为一名学者,老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在他执教60周年暨95华诞庆祝大会上,人们通过一段录像又听到了季老那熟悉的声音。
他坚定地说:“我们这个大国能够和谐、团结,会影响世界和全人类。
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故事
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故事学习国学,你一定想了解有哪些国学大师的故事吧。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故事吧。
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故事恩师朋友幼时随马景恭识字,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1929年,入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其国文老师董秋芳是鲁迅的朋友,还是著名翻译家。
季羡林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耄耋之年,仍旧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季羡林毕生难忘”。
1946年,臧克家到南京国立编译馆去看望老同学李长之,恰好季羡林在,在这里臧克家第一次见到季羡林。
1949年春,臧克家从香港来到北平,和季羡林重又相见。
20世纪50年代初,臧克家支持季羡林入党。
1978年前后,臧克家见到季羡林,见季羡林头发半白;1980年再次会面,已满头白雪。
于是臧克家顿生感慨,随即赋诗一首,赠给季羡林:年年各自奔长途,把手欣逢惊与呼!朴素衣裳常在眼,遍寻黑发一根无。
苦涩童年季羡林,字希逋,曾用名齐奘,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
该县在山东西部几乎是最穷的县,官庄村在穷县中的穷村,季羡林的家在全村中几乎是最穷。
季羡林出生后,家境仍然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
一年到头,就吃这种咸菜。
好在季羡林在故乡只待了6年。
在6岁那一年,他离开父母,离开故乡,叔父把他接到济南上私塾。
季羡林当时并不用功,玩的时候多,念书的时候少。
对正课不感兴趣,但是对小说情有独钟。
书桌上摆着《四书》,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西游记》《三国演义》。
这个时候也开始学英文,当时英文对他来说,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那些弯弯曲曲像蚯蚓爬过的痕迹一样,居然能发出音来。
综观季羡林的童年,从一片灰黄开始,贫困、单调、死板、固执,是他当时生活的写照。
济南求学季羡林在十三四岁时上了济南当地一所三流学校正谊中学。
季羡林还是不喜欢念书。
对课堂和老师的重视远远比不上他对蛤蟆和虾的兴趣。
季羡林事例作文素材
季羡林事例作文素材《季羡林爷爷的勤奋读书之路》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非常厉害的爷爷的故事,他叫季羡林。
季羡林爷爷小时候家里可穷啦,但是他特别喜欢读书。
那时候,书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到的,可这一点儿也难不倒他。
他到处去找书看,借别人的书,有时候甚至去书摊儿上站着看。
有一次,他为了借一本自己想看的书,跑了好远的路,还帮人家干了好多活儿。
拿到书以后,他高兴得不得了,赶紧回家认真读起来。
白天没时间读,他就晚上在油灯下看,眼睛都累得不行了,可还是舍不得放下书。
就这样,季羡林爷爷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勤奋,读了好多好多的书,成为了一位特别有学问的人。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像季羡林爷爷一样,爱读书,不怕困难,这样才能学到好多知识哟!《季羡林爷爷的诚信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季羡林爷爷的诚信事儿。
有一回呀,季羡林爷爷和一个朋友约好了时间见面。
可是那天突然下起了大雨,路上全是积水,走起来特别不方便。
家里人都劝季羡林爷爷别去了,说这么大的雨,朋友可能也不会去的。
但是季羡林爷爷摇摇头说:“不行,我答应了朋友,就一定要去。
”于是,他打着伞,深一脚浅一脚地往约定的地方走。
到了那儿一看,朋友还没来。
他就一直在那等着,雨一直下,他的衣服都湿透了,可他还是一动不动地等着。
朋友终于来了,看到季羡林爷爷在雨里等他,特别感动。
小朋友们,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做到,要像季羡林爷爷一样讲诚信哟!《季羡林爷爷的坚持精神》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季羡林爷爷吗?他可了不起啦!季羡林爷爷在学习和研究的时候,遇到了好多好多的困难。
比如说,有些知识特别难理解,有些问题研究了好久也没有结果。
但是,季羡林爷爷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他总是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说不定就成功了。
”有一次,他为了弄明白一个学术问题,查了好多好多的资料,写了好多好多的笔记,每天都忙到很晚很晚。
别人都觉得他太辛苦啦,劝他休息休息,可他还是坚持着。
终于,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他解决了那个问题,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五年级语文下册 29.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拓展阅读 季羡林简介素材 新人教版
季羡林简介季羡林,(1911.8.6-2020.7.11),男,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
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
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现在即使在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对此,季羡林在他的《病榻杂记》中力辞这三顶“桂冠”:“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工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
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
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我这个‘泰斗’从哪里讲起呢?”“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季羡林曾被授予2020年“感动中国”人物。
颁奖词中称:“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
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季羡林的八个故事季羡林的故事1、一字不改的真性情“妈的,这些混蛋教授,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看了这几句话,大家会想,这又是哪个不成器的顽皮学生被考试所逼发出的愤怒呼声吧。
错了,事实上,这段话来自己故国学大师季羡林。
1934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所写的日记中的一部分。
2003年,辽宁美术出版社决定把季羡林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写的日记出版,当时,针对这段话,编辑曾向季羡林提出“做适当删减”,季羡蕴林坚决不同意,他的意见是:一字不改。
“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一仍其旧,一句话也没有删。
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
我不想到孔庙里去陪着吃冷猪肉。
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就因为这样,我们大家才有幸目睹了季羡林在清华园学习时的“原生态”的青春记录。
点评:只要是大学毕业的人,在漫长的十几年求学生涯中,谁又没有过对某一学科老师或者学校类似的抱怨和苦脑呢,我们只能说这是“人之常情”。
在季羡林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家后,他也丝毫没有脱离“人味”,去刻意把自己的青春粉饰得多么高大脱俗,多么完美无瑕,而是毫不遮掩地把自己的“低级”本色主动暴露在众人面前,可谓真性情也。
不得不说,季羡林在学术上的造诣,必定和他做人的境界大有关系。
也许季羡林的学问我们难以企及,可是季羡林的“真性情”是否会让我们愧对自己呢?季羡林的故事2、用最便宜饭菜充饥这一年,德国的冬天格外的冷。
柏林一所大学食堂的厨师们却发现最近出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绝大多数学生每到吃饭的时候都迫不及待地赶到食堂的窗口打饭,以免来晚了吃不到热菜热饭,可是有一个瘦弱的中国男孩却总是最后一个到食堂,然后买最便宜的饭菜,独自坐读、一边咀嚼。
时间一长,热心的厨师们就和这个名叫季羡林的年轻人成了好朋友。
这时,大家才知道季羡林生活窘迫,所以自尊心极强的他不得不避开用餐的高峰,选择在没人的时候用最便宜的饭菜充饥。
说这些话的时候,季羡林的脸上始终带着平淡的笑容,好心的厨师们听完之后,鼻子有些发酸,大家都被这个年轻人的坚韧打动了,纷纷出谋划策,让他在大学外找一些兼职来做,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缓解他的经济压力了。
没想到季羡林苦笑着摇摇头说道:“我兼职打工,的确可以让自己的生活过得舒服一些,但是我的祖国现在贫弱异常,她需要的是我们这些学子更快更多地学到能让国家富强的技术和知识。
不去打工,只是我自己生活拮据,却能尽快地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从而尽早回国尽力。
”听了季羡林的话,大家都沉默了。
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食堂的厨师们总是尽量多地给这个坚强的中国男孩留一些热菜,然后看着他一边吃饭一边埋头苦读。
点评:在德国留学的岁月里,季羡林几乎把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之外的所有时间都用在了钻研学问上,付出和回报永远成正比,季羡林付出的多,学到的东西自然也多。
这些良好的知识储备为他后来成为国学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季羡林的故事3、没有创见别写论文季羡林《我的治学之道》演讲:1936年,我师从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学习梵文和巴利文。
第四个学期念完,我开始慢慢写论文。
过了大约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写成了一篇,相当长,费了一番心血,自我感觉良好。
可当教授在研究所内把文章退还给我时,里面没有任何改动;只是在第一行第一个字前面画上了一个前括号,在最后一行最后一个字后面划上了一个后括号。
整篇文章就让一个括号括了起来,意思是说全不要了。
这真是“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掉了。
我仿佛当头挨了一棒。
这时候教授才慢慢地开了口:“你的文章费劲很大,引书不少。
但是,根本没有自己的创见。
看上去面面俱到,实际上毫无价值。
”这是我—生第一次受到剧烈的打击。
然而,它使我终生头脑能够比较清醒。
没有创见,不要写文章,否则就是浪费纸张。
点评:季羡林坦言自己最初不会写论文,对自己的“笨拙”进行了真实、细致的“解剖”,表现了一位学者磊落的情怀和严谨的态度。
其实,每个人都有缺点,在缺点面前,不绕道而过,不蜻蜒点水,不强词狡辩,大胆地“曝光”,更显示演讲者的诚实、坦荡,从而使演讲的内容更有可信度,更有参考价值。
季羡林的故事4、她等待季羡林一生1935年,季羡林来到德国格廷根大学留学,房东女儿名叫伊姆加,时年二十三岁。
1937年,季羡林开始写博士论文。
论文在交给教授之前必须打印成稿,这可难住了季羡林,因他买不起打字机,更不会打字。
几天后,伊姆加德首次造访季羡林:“我父亲的工厂淘汰了一部打字机,而我正好想练习打字。
”季羡林高兴得跳了起来,他窘迫地问:“你不会要很高的报酬吧?我可是个穷学生。
”伊姆加德笑了:“我要的报酬,是让你陪我走遍格廷根。
”接下来的四年,季羡林在伊姆加德帮助下完成了数百万字的论文集。
一天,两人相约去森林咖啡屋,伊姆加德突然问季羡林:“当我们七十岁时,你还会带我来喝咖啡吗?”季羡林立即明白了对方的爱意,低头不语。
经过无数次痛苦的思量后,季羡林作出了选择——回到中国去。
那天凌晨三点,论文终于打完了,季羡林对伊姆加德说:“累了吧,让我帮你揉揉肩。
”他按在她双肩的手有些颤抖:“我要离开了。
我的祖国需要我。
”伊姆加德哭着央求:“留在这里好吗?我也需要你!”季羡林仰起脸不让泪水流出来,他痛苦地摇了摇头:“我要回到祖国去。
将来,一定会有一个比我更好的呵护你一生的男子出现的。
”伊姆加德没有再说什么,然后在论文稿的最后打上了一行字:“一路平安!请不要忘记。
”2000年,一位女导演在拍摄季羡林传记片时,专程前往格廷根打听伊姆加德的下落。
依然是那个地址,开门的是一位满头银发的妇人。
她笑盈盈地向来客问好。
女导演激动地问:“还记得六十多年前那个中国留学生吗?”她迟疑片刻,潸然落泪:“是季羡林吧,我一直在等他。
他还好吗?”得知季羡林尚在人问,而且是德高望重的国学大师时,伊姆加德欣慰地笑了:“我一直在等他回来,我的手指依然勤快灵活呢,我还能打字!”点评:这是一个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
当年,羡林的心里充满矛盾,如果他留在格廷根,就意味着“抛弃”祖国和亲人,而他留学的初衷是想等学有所成之后报效国家。
在“我的祖国需要我”的爱国情操感召下,他最终选择了回国。
女友伊姆加德从内心挚爱季羡林,这个固执而坚忍的女人,伴着一台老式打字机,一等就是十年。
为了季羡林,她支付了一生的光阴和爱情,令世人感动和赞叹。
季羡林的故事5、讲诚信千里寄条幅有一次,还在上大学的李里前去拜访季羡林,请求解答学问上的问题。
上了楼,敲门,正是季羡林开的门。
季羡林热情地说:“快进屋里坐。
“季羡林的房子里到处都是书,满满当当。
季羡林挪开书,才腾出一个位置,叫李里坐下。
来见季羡林之前,李里拜访了老作家孙犁,孙犁在李里事先准备好的条幅上题了字。
谈话临近束,他也请求季羡林题字,给自己留个纪念。
季羡林爽快地答应了。
正在这时,有人来敲门,说:“下午开会!”这时,电话铃也响了,忙中出错,季羡林竟然将题字写在了孙犁题字的背面。
季羡林发现后,十分自责:“这样吧,我随后用毛笔写个条幅寄给你,怎么样?”李里连连点头离开。
后来,李里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因为季羡林很忙,说不定时间一长就忘了。
可是,他回重庆后,就收到了季羡林从千里之外寄来的条幅,上面写着:“做好学问大有可为!”李里感动万分。
点评:季羡林工作虽然异常繁忙,但是,他答应了李里同学“用毛笔写个条幅寄给你”,后来说到做到,完全兑现。
这充分显示了季羡林做人讲究诚信的高贵品质,令人信服和崇敬。
值得我们学习!季羡林的故事6、附耳制服嚣张官员1986年4月,北大著名教授、国学大师季羨林去洛阳访问,在返京途中的列车上,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
当时乘客非常多,北京与洛阳之间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火车,而坐软卧包厢只有县团级以上的官员才能乘坐。
列车长出于对老人的尊重,不忍心让老人家挤来挤去,就临时决定把季羡林等4人安排在第一个软卧包厢。
这时,原来被安排在这一包厢的一位司局级官员也带人上了火车,当发现被列车长调换到后面的包厢后,便大发雷霆。
他拒不进入调换的包厢,还在过道上边跺脚边嚷嚷:“列车长擅用职权,随意调换包厢,我要向铁道部反映,撤了他的职!”气焰十分嚣张。
季羡林教授见此情形很生气,于是他叫身边的工作人员去找那个官员,附在他耳边说了两句话:“你这种做法实在是太过分了!如果你要去铁道部告状,撤列车长的职,包厢里的那个老人就要以人大常委的身份,去向总理告状,撤你的职!”奇怪的是,刚才还大呼小叫、不可一世的官员顿时噤若寒蝉,乖乖地服从了列车长的安排。
点评:面对那个官员嚣张的言语和举止,季羡林针锋相对,仅仅用两句话就点中了对手死穴——缺乏最起码的道德修养和深怕丢掉乌纱帽的心理,让其不寒而栗,俯首听命,使一场一触即发的激烈冲突被轻而易举地化解。
季羡林要求工作人员转述自己的讲话采用的是“附耳而言”的方式,这样做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既教育了这个官员,又保护了他的自尊,给了他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力图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季羡林的故事7、他人犯错常有己过有一次,国学大师季羡林受当地文联邀请,要去参加一个会议。
临走前,他突然想起还没有给自己的君子兰浇水,于是便匆忙交代给了阿姨。
可是,当他外出归来时,却发现自己的君子兰已经枯萎死了。
原来,阿姨浇完水后,看着天气晴好,便把君子兰搬到了太阳下。
可她不知道,君子兰最怕高温。
看着季老难过的样子,阿姨不知所措地站在一旁,满脸羞愧和尴尬。
恰好季老的儿子季承前来探望,见此便准备开口说阿姨几句。
没想到季老摆摆手,笑着说:“没事,没事,不怪阿姨的。
”说完还好生安慰了阿姨一番,直到她放下芥蒂才放心地跟儿子进了屋。
进屋后,季老跟儿子说:“我说这件事,其实确实不怪她,责任在我。
”看着儿子疑惑的表情,季老接着说,“我明明知道阿姨不懂得怎样照顾君子兰,可还是把这件事交给了她,你说这是不是我的错?”季承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季老又说:“孩子,你要记住,他人犯错,常有己过啊!”点评:“他人犯错,常有己过”,不仅反映出了一个人的自知和内省,更彰显出了其宽广的胸怀和风度。
正是一向秉承“他人犯错,常有己过”这一做人处事的理念,使得季羡林成为深受国人敬重,被誉为我国“国宝”级的文学泰斗。
季羡林的故事8、坦然面对他人挑衅羡林被许多人尊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然而,他却在《病榻杂记》写道:“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
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三顶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学术界的一名同行或出于嫉妒,或出于哗众取宠,竟公然挑衅道:“季羡林是个很弱很弱的教授,就是语文能力还不错。
别人全死光了,他还没死,所以他就变成国学大师了!这三个桂冠,他都不及格,根本轮不到他!”如此大不敬的言论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然而季羡林却一笑而过,并未回应,可谓修“八风”不动之身,足见其内心之泰然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