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方法-内治法

合集下载

中医骨科急性创伤的药物内治法

中医骨科急性创伤的药物内治法

中医骨科急性创伤的药物内治法急性创伤包含单纯的软组织损伤及以合并骨折的软组织损伤,伤骨必伤筋,筋骨损伤难以截然分开,故可一并而论。

根据中医学“损伤一证,专从血论”“气伤痛,形伤肿”“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恶血必归于肝”,以及“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等有关气血经络、筋与脏腑内在联系的整体观念等理论,临床可分别采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舒筋活络、祛瘀生新以及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和滋脾长肉等治法。

根据损伤性疾病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初、中、后三期。

损伤初期,由于气滞血瘀,肿痛较重,则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若瘀积化热或邪毒感染,迫血妄行,则以清热凉血、解毒化瘀为法;若气闭昏厥或瘀血攻心,宜急则治其标,以开窍醒神为法。

损伤中期,肿胀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瘀阻未尽,仍应以活血化瘀、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

损伤后期,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实,功能尚未恢复,则以补养气血、肝肾、脾胃,坚骨壮筋为主;而经络阻滞、筋肉拘挛、风寒湿痹、关节不利者,则以舒筋活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为原则。

1.初期治法清代陈士铎在《辨证录》中说:“血不活者瘀不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也。

”所以伤科在治疗上必须活血化瘀与理气止痛兼顾,调阴与和阳并重。

损伤早期常用治法有攻下逐瘀法、行气消瘀法、清热凉血法、开窍通关法等。

(1)攻下逐瘀法:创伤初期络破血溢,气滞血瘀,脉络阻塞,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变证多端。

《素问·缪刺论》说:“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胀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留者攻之”的原则,需及时应用攻下逐瘀法。

本法适用于损伤早期蓄瘀,大便不通,腹胀,苔黄,脉滑数的体实患者。

常用的方剂有桃核承气汤、大成汤、鸡鸣散、黎洞丸等加减。

攻下逐瘀法属下法,常用苦寒泻下药物以攻逐瘀血、通泄大便、排除积滞的治法,药效峻猛,临床不可滥用。

对年老体弱、气血虚衰、妇女妊娠、经期及产后失血过多者,应当禁用或慎用该法。

肛瘘怎么治疗最好-

肛瘘怎么治疗最好-

肛瘘怎么治疗最好?
肛瘘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肛肠疾病,严重是会出现溃疡流脓等症状,从临床治疗效果来看内治法、外治法、封闭疗法、扩肛疗法的效果都比较好,患者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自己的饮食,千万不能吃辛辣的有刺激性的食物,尤其不能大量饮酒。

★肛瘘的最佳治疗方法一:内治法
以中医辨证施治为总的原则,如果热结于肠道。

以泻热通便,养阴凉血为治则,代表方为凉血地黄麻仁丸;湿热下注者,以清热利湿为治则,可用止痛如神汤加减;阴虚肠燥者,以养阴生津、润肠通便为治则,可用增液汤加减;血虚肠燥者,以补血养阴、润肠通便,常用润肠丸加减。

★肛瘘的最佳治疗方法二:外治法
肛门局部用药治疗,方法有:
坐浴:排便前温水坐浴,使肛门括约肌松弛,能减轻粪便对
肛瘘的冲击;便后坐浴可洗净粪便残渣,减少异物刺激,减轻括约肌痉挛和肛门疼痛。

外敷药物:采用中西药物配制消炎止痛软膏,直接涂于裂口处,能减轻疼痛和缓解括约肌痉挛,也可用止痛栓剂。

★肛瘘的最佳治疗方法三:封闭疗法
适用于早期单纯性肛瘘,采用亚甲蓝普鲁卡因注射液作为长效麻药,对肛瘘行局部注射,药液注入肛瘘基底部和周围组织内,手指轻轻按摩。

★肛瘘的最佳治疗方法四:扩肛疗法
要求在局麻下,以手指撕裂紧束的栉膜带,使痉挛的括约肌松弛,改善肛门局部的血液循环,达到治愈肛瘘的目的。

通过以上介绍肛瘘的最佳治疗方法,大家应该了解了怎样治疗肛瘘,希望通过上述内容介绍能给肛瘘患者带来帮助。

中医外科内治法

中医外科内治法

理湿法
定义:用燥湿或淡渗利湿祛除湿邪的治法
上焦宜化 中焦宜燥 下焦宜利
理湿法
湿邪夹热
湿热两胜,流连气分——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湿热下注膀胱——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湿热蕴结肝胆——清肝泻火、利湿化浊
湿邪夹风
风湿袭于肌表——祛风除湿
理湿法
燥湿运脾——适用于湿邪兼有脾虚不运之 证,如平胃散
方剂和适应证
清热利湿——适用于湿热交并之证,如二
中医外科学
——内治法
历史沿革
金 刘完素明确提出托里、疏通、和营三法
元 齐德之《外科精义》订立内消法与托里法
明代《疡医准绳》、《外科正宗》将外科疾
病分为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立出消、 托、补三个总的治疗法则。
内治法的三个总则
初起:邪毒蕴结、经络阻塞、气血凝滞——
成脓期:瘀久化热、腐肉成脓—— 溃后:脓毒外泄、正气耗损——
3
和营法在临床上有时需与 其他治法合并应用;
1
定义
注意点
活血化瘀法适用于经络阻隔、气血凝滞之外科疾病
方如桃红四物汤
活血逐瘀法适用于瘀血凝滞、闭阻经络之外科疾病
方如大黄蛰虫丸
适应证
2
托法
• 定义:运用补养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正 托毒,使毒邪不致扩散及内陷的一种内治 法。分为透托法和补托法。 • 适应症:脓将成至腐肉脱落的疮疡中期 • 治则:祛邪与扶正并用(攻补兼施) • 注意事项:不能过早运用补法,以防犯实 实之戒。托者,起也。已成之时,不能突起,亦难溃脓
祛痰法——适应证
疏风化痰法——风热夹痰之证 清热化痰法——痰火凝聚之证 解郁化痰法——气郁夹痰之证 养营化痰法——体虚夹痰之证
祛痰法——注意点

中医骨伤科内治法

中医骨伤科内治法
16
• 以上治法有一定的规律。 • 如:治疗骨折,初期以消淤活血、理气止
痛为主,中期以接骨续筋为主,后期以补 气养血、强筋壮骨为主。 • 骨折气血损伤较轻,淤肿、疼痛不严重 者,往 往在初期就用接骨续筋法,配合 活血化淤之药。 • 挫扭伤筋的治疗,初期也宜消淤活血、 利水退肿,中期则用和营续筋法,后期以 舒筋活络为主。
治疗方法
原则:以辨证论治为基础。 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
医患合作。 方法:药物、手法、固定、练功。
1
第一节 药物
• 机体的外伤,可导致内在气血、营卫、 脏腑功能失调。
• 治疗损伤,必须从机体的整体观念 出发,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 分类:

1.内治法•ຫໍສະໝຸດ 2.外治法2一.内治法
• (一)骨伤内治法 • 1.损伤三期辩证治法 • 2.损伤部位辨证治法 • (二)骨病内治法
疼痛逐步减轻,但瘀阻去而未尽,疼痛 减而未止,仍应以活血化瘀、和营生新、 接骨续筋为主,故以“和”、“续”两 法为基础。
5
• 后期: • 为损伤7周以后, • 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实,功能尚未恢复,
应以坚骨壮筋,补养气血、肝肾、脾胃为主, 即:”补”法; • 如筋肌拘挛,风寒湿痹,关节屈伸不利者则予 以温经散寒、舒筋活络,即”舒”法。 • 三期分治方法是以调和疏通气血、生新续损、 强筋壮骨为主要目的。
3
1.损伤三期辩证治法
• 初期: • 一般在伤后1~2周内, • 由于气滞血瘀,需消肿止痛,以活血化
瘀为主,即采用“下法”或“消法”; • 若瘀血不消,郁而化热,或邪毒入侵,
或迫血妄行,可用“清法”; • 气闭昏厥或瘀血攻心,则用“开法”。
4
• 中期: • 损伤后3~6周. • 虽损伤症状改善,肿胀瘀阻渐趋消退,

头皮痒的中医治疗方案

头皮痒的中医治疗方案

一、概述头皮痒,中医学称之为“头皮风”,是指头皮部位出现瘙痒不适,甚至伴有头皮屑、头皮红肿等症状的一种常见皮肤病。

中医治疗头皮痒,强调辨证论治,注重整体调理。

以下将详细介绍头皮痒的中医治疗方案。

二、病因病机1. 肺热:肺主皮毛,若肺热内盛,则热邪熏蒸,上扰头皮,导致头皮痒。

2. 脾虚:脾主运化,若脾气虚弱,气血生化无源,肌肤失养,易致头皮痒。

3. 肝郁: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血运行不畅,上扰头皮,引起头皮痒。

4. 湿热:湿热内蕴,蕴阻肌肤,导致头皮痒。

5. 虫侵:头皮虫侵,如虱、疥虫等,导致头皮痒。

三、中医治疗方案1. 内治法(1)肺热型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痒。

方药:桑菊饮加减。

组成:桑叶、菊花、桔梗、杏仁、生地黄、赤芍、黄芩、栀子、甘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2)脾虚型治法:健脾益气,养血止痒。

方药:四君子汤加减。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白芍、川芎、生姜、大枣。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3)肝郁型治法:疏肝解郁,养血止痒。

方药:逍遥散加减。

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4)湿热型治法:清热利湿,养血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柴胡、甘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5)虫侵型治法:杀虫止痒。

方药:百部煎加减。

组成:百部、苦参、蛇床子、花椒、白矾。

用法:煎水外洗,每日1次。

2. 外治法(1)中药熏蒸取桑叶、菊花、苦参、蛇床子、花椒等中药,煎水后,用蒸汽熏蒸头皮,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2)中药外敷取黄连、黄柏、大黄、冰片等中药,研末后,用香油调匀,涂于患处,每日1次。

(3)中药洗剂取百部、苦参、蛇床子、花椒等中药,煎水后,用洗剂清洗头皮,每日1次。

四、注意事项1. 保持头皮清洁,避免过度抓挠。

2. 注意饮食,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内治法

内治法

内治法内分泌治疗中医内治法外治法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内治法内分泌治疗目的是为了调整、恢复女性的生殖内分泌节律及功能,改善女性的精神、心理、内分泌、代谢和机体功能状态。

包括: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药物、促性腺激素类药物、性激素类药物(雌激素类药物、孕激素类药物、雄激素类药物)、抗催乳素类药物、抗雌激素类药物、抗孕激素类药物、抗雄激素类药物、前列腺素。

中医内治法滋肾补肾疏肝养肝健脾和胃调理气血清热解毒利湿除痰调理奇经(一)滋肾补肾1.补肾益气适用于肾气不足引起的月经失调、崩漏、闭经、先兆流产、滑胎、子宫脱垂等,治宜补肾固肾。

代表方如寿胎丸、补肾固冲丸。

2.滋肾益阴适用于肾阴不足或肾精亏损所致的月经失调、绝经综合征、先兆流产、不孕症。

代表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养精种玉汤等。

若阴不敛阳,阳失潜藏,阴虚阳亢,可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治宜滋阴潜阳。

若肾水不能上济,心肾不交,心火偏亢可致经行口糜、经行失眠、妊娠心烦、绝经前后诸证等,治宜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若肾水不足,虚火上炎,肺失宣润可致经行吐衄、妊娠咳嗽、妊娠失音等,治宜滋肾润肺宣气。

代表方如顺经汤、百合固金汤等。

若肾水不能涵养肝木,使肝肾不足,冲任损伤,可致崩漏、闭经、痛经、月经不调、滑胎、胎萎不长、不孕、阴痒等,治宜滋肾养肝。

可于滋肾药中加养肝之品。

代表方有调肝汤、一贯煎等。

3.温肾助阳若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可致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痛经、闭经、崩漏、经行浮肿、经行泄泻、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妊娠腹痛、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妊娠肿胀、妊娠小便不通、不孕症等,治宜温肾扶阳。

代表方如肾气丸、右归丸、内补丸等。

若肾阳不足,脾阳失煦可致月经后期、闭经、胎萎不长、带下病、妊娠肿胀、不孕症等,治宜温肾培脾。

可于温肾药中加温脾之药。

代表方如健固汤、真武汤。

若肾阴阳俱虚可致崩漏、闭经、绝经前后诸证、滑胎、不孕症等,治宜阴阳双补。

代表方如归肾丸、二仙汤等。

总结--滋肾补肾是治疗妇产科疾病的常用治疗大法之一。

治疗方法(上)详解

治疗方法(上)详解
选方用药:伤病后期以气虚为主者,可用四君子汤, 以血虚为主者,可用四物汤;气血两虚者,可用八 珍汤或十全大补汤。
注意:补气、补血虽各有重点,但不可截然分 开.气虚可导致血虚,血虚亦可导致气损,故在治 疗上常补气养血并用。
后期治法
补益脾胃法
适应症:伤病日久,脾胃虚弱,运化失职,饮食不 消而见四肢疲乏无力,形体虚赢,肌肉萎缩,筋骨 损伤,修复缓慢,脉象虚弱无力等。
治疗方法
分类: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 ➢ 内治法是通过内服药物以达到全身性治疗的
方法,故亦可称为药物内治法。 ➢ 外治法是对伤病局部进行治疗的方法。
外治法分为药物外治法、外固定疗法、 牵引疗法、练功疗法以及手术疗法等。
内治法
骨伤内治法
骨伤内治法
《正体类要》:“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 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合。”
初期治法
开窍活血法:
适应证 适用于头部损伤或跌打重症神志昏迷者。 本法适应症的特点是跌仆损伤后气血逆乱、气滞 血瘀、瘀血攻心、神昏窍闭等危重症。
选方用药 昏厥期用黎洞丸、夺命丹、苏合香 丸等;复苏期用复苏汤、桃红四物汤加减;恢复 期用镇肝熄风汤合吴茱萸汤加减。
注意 开窍药走串性强,易引起流产,孕妇慎 用。
选方用药 临床常用的清热凉血方有加味犀角地黄汤、 清心汤等;凉血止血方剂有十灰散、四生九、小蓟饮子 等。
注意:应用本法时应注意防止寒凉太过,引起瘀血内停。 血喜温而恶寒,寒则气血凝滞而不行,所以在治疗一般 性出血时常与消瘀和营之药合用。出血过多时则辅以补 气摄血之法,以防气随血脱,常用独参汤、当归补血汤 等。必要时还应结合输血、补液疗法。
药物外治法
熏洗药(淋拓、淋渫)
将处方药物置于锅或盆中加水煮沸后,先用热 气熏蒸患处,候水温稍减后用药水浸洗患处。冬季 熏洗时可在患肢上加盖毛巾或棉垫,以便热力持久。 熏洗的同时,可进行患肢的功能活动,以加强熏洗 的效果。每次熏洗时间15—30分钟,每日2—3次。

中医伤科--治疗方法 内、外治法

中医伤科--治疗方法 内、外治法


攻下逐瘀法

本法适用于早期蓄瘀,便秘,腹胀,苔黄,脉 数的体实患者。常用的方剂有桃核承气汤、鸡 鸣散、大成汤、黎洞丸等。 攻下逐瘀法属下法,常用苦寒泻下以攻逐瘀血, 药效相当竣猛,临床不可滥用。对年老体弱、 气血虚衰、失血过多、慢性劳损、妇女妊娠、 产后及月经期间应当禁用或慎用。

行气活血法



敷贴药

是将药物制剂直接敷贴在损伤局部,使药力发 挥作用。 常用约有药膏,膏药、药散三种。

药膏

药膏 又称敷药或软膏。 将药粉碾成细末,然后选加馅糖、蜜、油、水、 鲜草药汁、酒、醋或凡士林等,调匀如厚糊状, 摊在棉垫或桑皮纸上。为减少药物对皮肤的刺 激和换药时容易取下,可在药上加一张极薄的 棉绒。配制药膏时多用馅糖,除药物作用外, 还取其硬结后有固定和保护伤处的作用。
肌内加速恢复。常用方剂有参苓白术散、健脾
养胃汤、归脾汤。
补益肝肾法

本法又称强壮筋骨法。肝主筋,肾主骨,主腰 脚。《素问· 上古天真论》说:肝气衰筋不能动。 《素问· 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 肾将惫矣。

故损伤后期年老体弱骨折迟缓愈合,骨质琉松 而肝肾虚弱者常采用补益肝肾法。
补益肝肾法
以及长期卧床不能经常活动,日久必气养血法。
补气养血法

补气、补血虽各有正点,但亦不能截然划分, 气虚可致血虚,血虚可致气损,故在治疗上常 补气养血并用。通用于平素气血虚弱或气血耗 损较重,筋骨萎软或迟级愈合者。

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十全 大补汤等。
药散


止血收口类:桃花散、花蕊石散、如圣金刀散.金枪铁 扇散等,以及近年来研制出来的不少止血药粉,都具 有收敛止血的作用。 祛腐拔毒类:适用于创面腐肉未去或肉芽过长的患者。 常用的有九一丹、七三丹等,主药是升丹,但纯用升 丹则嫌药性太峻猛,往往加入熟石膏等药,如熟石膏 与升丹之比为9:1者是九一丹,7:33者是七三丹。 对升丹过敏的患者,可用不含有升丹的祛腐拔毒药, 如黑虎丹等。

中医骨伤科学第四章治疗方法

中医骨伤科学第四章治疗方法

(一)敷贴药 2.膏药 (1)膏药的配制 药粉+香油、黄丹 (2)膏药的种类 治损伤与寒湿:狗皮膏、万灵膏 祛腐拔毒生肌:太乙膏 (3)注意事项 用于损伤后期或慢性损伤 拍片时取下
(一)敷贴药 3. 药散 止血收口类: 祛腐拔毒类: 生肌长肉类: 温经散寒类: 散血止痛类: 取嚏通经类:
(二)搽擦药 1.酒剂 药+酒、醋 活血酒、伤筋药水、正骨水 2.油膏与油剂 药物+香油 跌打万花油、活络油膏
一、正骨手法的注意事项
(一)明确诊断
(六)做好复位前准 备
(二)注意全身情况 (七)集中精力
(三)掌握复位标准 (八)切忌粗暴
(四)抓住复位时机 (九)尽可能一次成 功
(五)选择适当麻醉 (十)避免X线伤害
二、正骨手法的操作要领
(一)拔伸 (二)旋转 (三)屈伸 (四)提按 (五)端挤 (六)摇摆
第四章 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 内外兼治、医患合作。
第一节 药物治疗 • 内治法 • 外治法
第一节 药物治疗
一、内治法 (一)骨伤内治法
1.损伤三期辩证治法 初、中、后三期。
(1)初期治法:主证、代表方 攻下逐瘀法 行气消瘀法 清热凉血法 开窍活血法
2.损伤部位辨证用药法 (2)主方加部位引经药
二、外治法
(一)敷贴药 1.药膏 (1)药膏的配制 药粉+饴糖 药粉+凡士林
(2)药膏的种类 消瘀止痛类:消瘀膏、定痛膏 舒筋活血类:三色敷药、舒筋活络膏 接骨续筋类:接骨散、接骨续筋膏 温经通络类:温经通络膏 清热解毒类:金黄膏、四黄膏 生肌拔毒长肉类:生肌玉红膏、红油膏
(3)注意事项 药膏表面覆盖薄棉纸 换药时间:2-4天 药膏放置于阴凉干燥处 发生皮肤过敏及时停药

中医外科内治法(1)

中医外科内治法(1)
中医外科学
——内治法
历史沿革
金 刘完素明确提出托里、疏通、和营三法
元 齐德之《外科精义》订立内消法与托里法
明代《疡医准绳》、《外科正宗》将外科疾 病分为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立出消、 托、补三个总的治疗法则。
内治法的三个总则
消法 初起:邪毒蕴结、经络阻塞、气血凝滞—— 托法 成脓期:瘀久化热、腐肉成脓—— 补法 溃后:脓毒外泄、正气耗损——
外感风寒证 如麻风病初起、风寒证附骨疽 初起、风寒证瘾疹等,证见局 部肿痛酸楚,皮色不变;或皮 肤出现急性泛发性皮损,皮疹 色白,或皮肤麻木,伴有恶寒 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 痛、口不渴、舌苔白、脉浮紧 者。
解表法
4.注意点
凡疮疡溃后,日久不敛,体质虚弱
者,即使有表证存在,亦不宜发汗太
过,否则汗出过多,体质更虚,因而
明•《薛氏医案》
认为疽“若已发出,用托里消毒散以壮元气,助令腐溃”, 强调补托可以促使化脓及脓毒外泄。
明•《医学入门》
认为:痈疽“毒在外感发者,内为便溺阻隔,外有六经形证, 肿痛虽甚,饮食如常,脉浮数,邪在表也,直托里微汗以表 散之”,指出了托里与表散可同时运用。
托法的应用
“溃后气血大虚,惟恐毒 陷,托里之法,一日不可缺 也,……,盖托里则气血壮
瓜蒌仁、火麻仁、郁李仁、蜂蜜等
适应证
攻下法
表证已罢,热毒入腑,内 结不散的实证、热证。如 外科疾病局部焮红肿胀, 疼痛剧烈,或皮肤病之皮 损焮红灼热,并伴口干饮 冷、壮热烦躁、呕恶便秘、 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糙、 脉沉数有力者。
润下法
阴虚肠燥便秘,如疮疡、 肛肠疾病、皮肤病等阴虚 火旺,胃肠津液不足,口 干食少,大便秘结,脘腹 痞胀,舌干质红,苔黄腻 或薄黄,脉象细数者。

眼科教材:眼科常用治疗方法

眼科教材:眼科常用治疗方法

第三章眼科常用治疗方法眼病既是局部疾患,又与人的整体有密切的关系,治疗必须局部与全身相结合,采取多种方法治疗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眼病的治疗分内治法和外治法。

内治法主要指口服中西药物、肌肉注射药物、静脉输液等治疗方法。

外治法包括点眼药法、熏洗法、外敷法、冲洗法以及针灸按摩、眼科小治疗、眼科手术。

清代眼科专著《审视瑶函》说:“病有内外,治各不同,内疾已成,外症若无……惟以服药内治为主……若内病既成,外症又现,必须内外并治。

”大多数内眼病是以内治为主,外眼病则多内外合治。

本章介绍一些简单的外治法和中医中药知识,西药(指内治药物)在讲眼科疾病时介绍。

第一节外治法一.点眼药(一)点眼药法本法是将药物直接点入眼部。

常用的有眼药水、眼药粉与眼药膏三种。

功效:消肿退红、去眵泪、止痛痒、除翳膜,还有降眼压、麻醉等作用。

1. 滴眼药水:如患者为坐位,令头部稍微仰起,先在其下眼睑下方放置一棉球;如患者为卧位,则令其头微偏向患眼侧,先置棉球于外眦外侧。

令患者双目上视,医生用左手轻轻拉开下睑,右手持滴管将药水滴入眼内。

然后,轻轻将上睑提起,并同时放松下睑,使药液充分均匀地分布于眼内,轻轻闭目数分钟即可。

一般每日3~4次,急重眼病次数可增加。

注意滴药前要仔细查对眼药瓶上的药名标签与所滴的眼别,滴管头部慎勿触及眼睑的皮肤与睫毛,以免污染滴管与药液;如滴入毒性药物,则滴后须用手指压迫泪囊部1~2分钟,以防药物流入鼻腔,引起中毒。

2. 点眼药粉:以小玻璃棒头部沾湿生理盐水,再蘸药粉约半粒到一粒芝麻大小,医生用手指轻轻分开眼睑,一般将药粉轻轻放置于泪湖部,令患者闭目数分钟。

每日3次。

注意一次用药不可太多,否则容易引起刺激而带来不适,甚至可导致红肿刺痛等反应。

同时,注意玻璃棒头部要光滑,用前要消毒,点时不能触及角膜。

3. 涂眼药膏:将药膏挤出少许,置于眼睑皮肤患处;或医生用左手轻轻拉开下睑,右手将药膏涂于下穹隆部,轻轻拉提下睑后,令患者闭眼,用棉球轻轻按揉眼睑2~3分钟即可。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中医外科疾病的治法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中医外科疾病的治法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中医外科疾病的治法第一节内治法一、内治法的三个总则:消、托、补。

(一)消法:是指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如:五味消毒饮。

黄连解毒汤。

适应症: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

该法可使病人免受溃脓、手术之苦,又能缩短病程,故古人有“以消为贵”的说法。

(二)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毒邪内陷的治疗法则。

如:透脓散。

适应症:外疡中期,即成脓期,此时热毒己腐肉成脓,由于一时疮口不能溃破,或机体正气虚弱无力托毒外出,均会导致脓毒滞留。

治疗上应根据病人体质强弱和邪毒盛衰状况,分为补托和透托两种方法。

a. 透托法用于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

b. 补托法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不收,难溃难腐的虚证。

(三)补法: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

如八珍汤。

适应症:外科疾病只要有虚的症候存在,特别是疮疡的生肌收口期,均可应用。

凡气血虚弱者,宜补养气血;脾胃虚弱者,宜理脾和胃;肝肾不足者,宜补益肝肾等。

二、内治法的具体应用(一)解表法:方剂举例:a. 辛凉解表方如银翘散或牛蒡解肌汤、消风散。

b. 辛温解表方如荆防败毒散、万灵丹、麻桂各半汤。

注意点:凡疮疡溃后,日久不敛,体质虚弱者,即使有表证存在,亦不宜发汗太过,否则汗出过多,体质更虚,因而引起痉厥之变。

(二)通里法:(三)清热法(四)温通法(五)祛痰法(六)理湿法(七)行气法:是运用行气的药物,调畅气机,流通气血,以达到解郁散结、消肿止痛目的的一种治法。

(八)合营法:是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外科疾病肿消痛止的目的。

方剂举例a. 活血化瘀方,如桃红四物汤b. 活血逐瘀方,如大黄虫丸(九)内托法:用补益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使疮疡毒邪移深居浅,早日液化成脓,或使病灶趋于限局化,使邪盛者不致脓毒旁窜深溃,正虚者不致毒邪内陷,从而达到脓出毒泄、肿痛消退的目的,寓有“扶正达邪”之意。

中医骨折内治法

中医骨折内治法
骨 折 3、清热凉血:为清热解毒与凉血止血二法合称 内 适于损伤后热毒蕴结,血液错经妄行,或创伤 治 感染,邪毒侵袭,火毒内攻等。 法
常用方剂:五味消毒饮、龙胆泻肝汤
丹栀逍遥散、犀角地黄汤等
三期辨证治法—初 期
骨 折 注意事项:清热凉血法属清法,药性寒凉, 内 须量人虚实而用。 “血见寒则凝”应注意 治 防止寒凉太过;出血不多时与消瘀合营之药 法 同用,出血太多时 应辅以补气摄血,必要
肾气虚 — 金匮肾气丸
三期辨证治法—后 期
骨 3、补养脾胃:用于损伤后期,耗伤正气,气 折 血亏损,脏腑功能失调,或长期卧床缺少活动 内 治 而导致脾胃气虚,运化失职,饮食不消,脾胃 法 虚则体窍不荣四肢疲乏无力,肌肉萎缩。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
归脾汤、健脾养胃汤
三期辨证治法—后 期
骨 4、温经通络:损伤日久,瘀血未尽,复感风 折 寒湿邪入浸的陈伤旧疾 。用温性或热性药祛 内 治 风、散寒、除湿,并佐以调和营卫、补益肝肾 法 的药物。
三期辨证治法临床应用的规律

伤 扭挫筋伤 — 初期宜消瘀活血,利水退肿,

中期则用舒筋活络法,

后期以温经通络法为主,适当

结合强壮筋骨药。
三期辨证治法临床应用的规律
骨 伤 创伤失血过多,开始即采用补气摄血法,血 内 止之后,应采用“补而行之”的治疗原则。 治 创伤吐血—清热凉血止血 法 创伤感染—清热解毒
损伤三期辨证
骨 折 后期:损伤7周以后,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 内 坚实,功能尚未恢复,以坚骨壮筋、补养气 治 血、肝肾和脾胃为主,多施行补法和温法。 法
骨 损伤三期辨证治法—初 期
折 常用治法:攻下逐瘀、行气消瘀、

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脱发、部分手足癣等。 常用的方剂有:生发酊、透骨草、干姜、红花、
首乌、白斑酊、刺蒺藜、补骨脂、乌梅、红花、 知母、首乌等。
(四) 浸泡剂(酊剂、醋泡剂)
百部酊:百部20g+75%酒精100ml,浸7天。 使用方法:用棉签蘸液涂搽。 注意事项:1.冬季慎用本法以防冻疮。
2.药物浓度不宜过高。 3.如有干裂、刺痛感应停用或加溶
常用的方剂有:
三黄洗剂:大黄、黄芩、黄柏。
苍肤洗剂:苍耳子15g、地肤子15g、土槿皮15g、水 3000ml。蛇床子15g、苦参15g、百部15g、枯矾6g、 主治手足癣,掌跖角化、肥厚性疾病。
蛇床子洗剂:蛇床子、威灵仙、当归尾、土大黄、 苦参30g、主治阴囊,外阴瘙痒。
脱脂洗剂:透骨草30g、皂角刺30g、雄黄10g、
功用:消炎止痛、清洁、渗透性较强、有助于 药物的经皮吸收。
常用方剂:皮炎霜、激素霜、雅霜、珍珠霜等。
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1、急性期皮炎、渗出多、可选湿敷、间歇期可用 油剂。
2、急性或亚急性皮炎、渗出少、仅仅有潮红、肿 胀、丘疹、水疱、应选用粉剂、洗剂或溶剂。
3、亚急性皮炎、渗出和糜烂较少、红肿轻、但有 鳞屑或结痂、则用油剂为宜。
1.5-2。
新三妙粉: 黄柏300、青黛30、寒水石150。 注意事项: 粉剂作用表浅,并能与分泌物结
成痂皮,故不宜用在渗出多或深在性皮肤病。
(三) 洗剂(混悬剂、振荡剂)
制剂:用水和不溶性的粉剂混合而成,一般含 粉量为30%左右,用时振荡摇匀,根据不同的 需要,可加少量甘油(5%),可减缓液体的蒸发 速度,亦可增加粉剂的吸附作用。或加少量的 酒精,可加速水分的蒸发速度,而增加皮肤的 凉爽程度。
液,使浓度降低后使用。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2021/4/12
6
补法
• 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生新,使疮口早日愈合的 治法。
• 适用于溃疡后期,毒势已去,气血虚弱,脓水清稀,肉芽 灰白不实,疮口难敛。
• 补益法——益气、养血、气血双补、滋阴、助阳 • 养胃法——理脾和胃、和胃化浊、清养胃阴
2021/4/12
7
外治法
• 外治法是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配合一定的 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而 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2021/4/12
23
切开法
• 操作方法:右手握刀,左手拇、食指按住进刀部位两侧,
刀刃向上,脓点部位向内直刺,深入脓腔即止,欲开大可 将刀口向上或向下轻轻延伸,然后将刀直出。
• 注意点:
1.关节及筋脉部位开刀宜谨慎,勿伤筋脉。 2.体弱患者应先调补(或输液)后切开,以防刀晕。 3.颜面疔疮尤其鼻唇部,忌早期切开,以免走黄。 4.切开后由脓自流,忌挤压免脓毒扩散。
• 外治法 • 药物疗法
• 洗剂
• 适应证:急性、过敏性皮肤病,酒皶鼻、粉刺等
三黄洗剂——清热止痒——皮损潮红、肿胀、丘疹等 急性皮肤病,如湿疮、接触性皮炎。
颠倒散洗剂——清热散瘀——粉刺、酒皶鼻、脂溢性 皮炎.
2021/4/12
20
外治法 • 手术疗法
• 手术疗法是应用各种器械进行手法操作的一种治疗方法。 切开法
• 适应证:1、瘘管、窦道。2、疮口过深或生于血络丛处 不宜切开。
• 用法: *橡皮筋线挂线法 *普通丝线或纸裹药线挂线法 (须每隔2~3天解开线结,收 紧1次)
• 注意点: 1、挂线松弛,及时收紧。 2、探查管道,轻巧细致,免成
假道。
2021/4/12

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内治法概述

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内治法概述

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内治法概述外感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症状,也是儿科临床常见的急症。

小儿脏腑功能娇嫩,为纯阳之体.抗邪能力不足,热邪传变迅速,易致邪气枭张而致壮热,甚者可出现邪热内陷心包,或热极生风、肝风内动之危象。

中医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较好,现就中医内治法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中应用作一概述。

1.病因病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小儿外感发热病因较为复杂,但不外内因、外因两端。

张秀华指出饮食劳倦、气血虚弱是小儿外感发热主要的内在原因.而在内因中特别重视“郁滞”,认为外感之邪、脾胃虚弱、饮食劳倦可郁遏卫阳、郁闭中气、阻止中焦,郁闭不通是发热的主要病机。

刘以敏指出小儿外感发热与温病的特点极为相似,有从外感邪、病性为热、发病迅速的特点,其发病与湿热之邪、食积密切相关。

魏建平认为,小儿形体脏腑娇嫩,卫外乏力,不能很好地适应外界环境,感邪后易从火化而发热,以表证、热证、实证最为常见,养护失宜、脏腑功能失调、食积化热、热结肠壅、湿热痹阻、瘀血阻络、营卫失谐等因素,均可导致小儿发热迁延不愈。

2.内辨证中医对于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内治和外治两类。

外治法包括中药洗浴、中药灌肠、中药滴鼻、针灸、推拿等。

内治法主是依据中医理论辨证论之,立法处方,汤药内服。

目前临床常用的有调理气机法、宣肺解表法、消食导滞法、表里双解法、清热解毒法、卫气双解法、渗湿化热法、扶正去邪法、活血化瘀法等。

2.1调理气机法小儿脏腑柔软,外感之鬼神与内生之热交织可以引致肺气透入,气机滑精,肺失宣降,肠失传导,构成壮热、咽痛、呕吐、大便秘结等症。

化疗当从调理肺与大肠人手,宣肺透邪仲腑泄冷,调畅气机。

韩峥等以滑行脱热汤(连翘、薄荷、牛蒡子、桔梗、枳壳、僵蚕、生大黄、炙甘草)为基本方调气活血.化疗外感咳嗽患者166基准,结果全部患儿均解热。

2.2宣肺解表法《幼科发挥》云“有外因者,如感冒风寒温湿之气而发热者,宜即发散之和解之,以除其热可也”。

骨伤病的治疗方法--王明杰

骨伤病的治疗方法--王明杰

制作要求:一般为4~5块,长、宽、厚度 合适,固定要舒适、
牢靠。
4.固定垫 (1)固定垫种类
①平垫
③梯形垫 ⑤抱骨垫 ⑦横垫 ⑨分骨垫
②塔形垫
④高低垫 ⑥葫芦垫 ⑧合骨垫 ⑩大头垫
(2)固定垫使用方法
①一垫固定法 ②二垫固定法 ③三垫固定法
一、外固定 (一)夹板固定 1.夹板固定的作用原理 (1)扎带、夹板、压垫的外部作用力。 (2)肌肉收缩的内在动力(所谓的内夹板)。
(3)伤肢置于与移位倾向相反的位置。
2.夹板固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1)适应症: ①四肢闭合性骨折。
②创口小或经处理闭合伤口的四肢开放性骨折。
③陈旧性四肢骨折尚能运用手法整复者。
(三)熏洗湿敷药 1.热敷熏洗:海桐皮汤、舒筋活血汤。 离砂:铁砂加热后与醋水煎成的药汁搅拌后制成。 2.熨药:将药置于布袋中,在锅中加热后热熨患处。 3.其他:粗盐、黄砂、米糠。
第二节 手法
手法治疗是中医骨伤科治疗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历代均 有发展和总结,尽管流派不同,手法不一,但其原理和目的是 一致的《医宗金鉴》总结为 “正骨八法”:摸、接、端、提、 按、摩、推、拿。
②行气消瘀法 适用于气滞血瘀,无里实热证或宿 伤而有瘀血内结及年老体弱不能急攻猛 下者。 代表方:复元活血汤、柴胡疏肝汤等。
③清热凉血法
本法包括清热解毒及凉血止血 两法。适用于损伤引起 之气血错经妄行,创伤感染、火毒内攻、热邪蕴结或瘀久化 热或壅聚成毒之证。 代表方: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
④开窍活血法
本法是用辛香开窍、活血化瘀、镇心安神的药物,以 治疗跌仆损伤后气血逆乱、气滞血瘀、瘀血攻心、神昏窍 闭等危急重症的一种救急方法。适用于头部损伤或跌打重 症神志昏迷者。但仅用于闭证。 代表方:黎洞丸、苏合香丸。

毛囊炎怎样治疗?

毛囊炎怎样治疗?

毛囊炎怎样治疗?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毛囊炎的治疗方法,治疗毛囊炎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毛囊炎应该吃什么药。

*毛囊炎怎么治疗?
*一、西医
1.内治法:
⑴可口服四环素、麦迪霉素或肌肉注射青霉素,同时给予维生素B类药物。

若反复发作者,可肌注胎盘球蛋白,3周内注射2次。

⑵免疫疗法:对反复发作的慢性毛囊炎患者,可用自家菌苗或多价菌苗注射治疗。

2.外治法:以消炎、杀菌、干燥为原则,酌情选用以下方药:10%硫磺炉甘石洗剂、10%鱼石脂酒精、复方新霉素软膏、5%白降汞软膏、氯霉素亚砜剂外搽。

3.物理疗法:除急性炎症期外,可采用紫外线或超短波照射治疗,每次20分钟,每周3次。

*1、预后
性质顽固,倾向复发,常迁延多时。

*二、中医
*1、中医疗法:
⑴草药外敷:新鲜的公英、地丁、芙蓉花叶、马齿苋、金不换等选1~2种,捣泥外敷患处,每日1~2次。

⑵二味拔毒膏:黄连膏或如意金黄散蜂蜜调膏外敷,每日1~2次。

*2、中医偏方:
1、内治法:初期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

若患者体
表出现散在淡红色丘疹及小脓疱,自觉刺痒疼痛,舌质红,苔厚腻等湿热盛表现者,宜清热解毒利湿,方用金薏汤;若患者素体
虚弱,病程迁延,出现面色萎黄,食少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等气阴两虚表现者,治宜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方选蓝芪汤。

*温馨提示:上面就是对于毛囊炎怎么治疗,毛囊炎中西医
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更详尽的有关毛囊炎方面的知识,请关注疾病库,也可以在站内搜索“毛囊炎”找到更多扩展资料,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