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检验

张蕊杨晓丹王楠

2012-08-31 09:32:20 来源:《南方人口》(广州)2011年625期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了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根据全国三十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1990-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进行了估算。主要估算结果包括:1.中国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增长显著,从1990年全国平均68.1%上升到2009年全国平均84%。这说明我国农业劳动力虽仍有剩余,但向其他产业转移空间已经不大。如果延续目前劳动力利用率的增长速度,“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将在几年内消失;2.各地区的劳动力利用率及其变动趋势有明显差异,表明不同地区对“人口红利”的贡献有所不同;3.在1990-2009年期间中国农业产出的平均就业弹性趋近于零。

【关键词】人口红利/随机前沿模型/农业劳动力/劳动力利用率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以接近两位数的持续快速增长被人们视为一个“奇迹”。探究中国经济的增长奇迹背后的原因,很多人认为“人口红利”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人口红利”也自然地和中国经济未来的前景联系到了一起。

“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供给上①。一般情况下随着一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的放缓,一国劳动力数量不足、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问题就会开始显现。但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庞大的农村人口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足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庞大

的农民工队伍源源不断地投入制造、建筑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丰富的劳动力供给带来的低廉劳动力成本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但最近几年,沿海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者工作环境恶化已诱发了诸如“富士通”连环跳等严重的社会问题,民工荒也一年比一年严重。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所剩无几,中国经济将很快进入“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支撑经济增长”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既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那么作为我国“人口红利”主要来源的农村劳动力还有多少剩余?我国的“人口红利”何时走到尽头?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剩余劳动力的状况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由于研究方法和研究时期的不同,似乎还没有找到相关的实证证据。

本文运用了随机成本前沿模型分析的方法,利用全国三十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1990—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以及农业产出的就业弹性进行了估算,从而深入了解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于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方法大体上可以总结为两种:第一种是先估算在固定农业产出与其它要素投入的条件下实际需要劳动力的数量,再用农业劳动力总量减去求得的实际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从而得到剩余劳动力的数量;第二种方法是通过估算剩余劳动力所占的比例,从而得到剩余劳动力的数量。

(一)估算实际需要的劳动力数量

比较传统的经验法、基准估算法和劳动定额法根据长期经验以及固定的劳动与其它要素投入比对剩余劳动力进行估计。由于劳动与其他要素投入的比例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很难获得准确的农户实际劳动需求信息,因此这三种估算方法逐渐被放弃。Taylor(1988)按照传统的方法估计出上世纪80年代中前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比率在30%左右。另一种古典法依据二元结构下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之间存在的效率差异,假定农业部门生产效率提高至某一特定水平,比较此时所需的农业劳动投入与实际劳动投入,将其差额作为剩余劳动数量的估算。按照OECD(2002)的估算,如果农业部门生产效率提高到与非农业部门相同的水平,我国剩余劳动力的数量约为2.75亿。古典法对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比例的假定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而不同假定的估算结果差异很大。

还有一种方法是国际比较法。这种方法根据其他国家的工业化经验,确定不同发展阶段的收入水平与农业就业比重的对应关系,再由我国实际收入水平推断符合国际经验的农业就业比重,进而估算剩余劳动数量。王检贵、丁守海(2005)根据钱纳里等归纳的经济发展经验,估计2003年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比率为14%。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特征存在巨大差异,用其他国家的经验作为标准来估算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较难令人信服。

(二)估算剩余劳动比例

主要包括生产函数法、劳动投入调研法和技术效率法。

生产函数法将经济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两个部门,并假设两个部门各自的生产函数,根据资金和劳动在不同部门合理配置的均衡原则,推导出农业剩余劳动比例。刘建进(1997)和王红玲(1998)采用这一方法估算了1994年我国农业剩余劳

动,剩余劳动比例约为25%。

劳动投入调研法通过调查得到农民每年实际投入的劳动时间,将其与充分就业条件下全年工作时间进行比较,进而估计剩余劳动力的数量。王检贵、丁守海(2005)采用这一方法估算2003年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比例为14.4%。

采用生产函数法和劳动投入调研法需要进行大范围的调研,并且调研的数据往往只是某一时点的截面数据,因此难以考察剩余劳动数量和比例在较长时期内的变动趋势。

技术效率法利用农业生产的实际产出以及要素投入估算有效的生产前沿:在一定的投入下,实际产出与有效产出前沿的差距;或者在一定的实际产出下,实际要素投入和有效要素投入前沿之间的差距就是生产的无效率部分。劳动力的实际投入和有效投入前沿之间的差距即是劳动力无效的部分,也即是冗余的劳动力。

估算生产前沿的方法又可以分为非参数和参数法。非参数法又被称为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方法)。Ng等(2000)采用这一方法对1978-1992年江苏和四川的剩余劳动比例进行了估计,江苏省剩余劳动比例在31%~49%之间,四川在22%~41%之间。

参数法即为随机前沿分析法,这种方法将实际产出(或实际投入)对生产前沿的偏离部分分解为生产(或投入)的无效率部分加上随机误差项,使得模型更接近真实的生产过程和环境。随机前沿模型可以同时考察各种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的作用,因此可以更深入地考察生产效率变动的原因以及如何改进效率。随机前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