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的本质、衡量与中国考察
人口红利问题文献综述
人口红利问题文献综述作者:吴雄周彭秀丽来源:《商业时代》2011年第24期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David E.Bloom,Jeffrey G.Williamson在1998年首次提出“demographic dividend”,即人口红利后,国内外学者对人口红利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现有研究成果基本上是沿着“人口红利的定义和本质、分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计算标准、持续期长短、区域应用研究”这一框架展开研究的。
人口红利的定义和本质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从“机会”、“期限”、“源泉”、“过程”等不同的角度定义了人口红利,界定了它的本质。
“机会论”将人口红利的含义和本质界定为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化提供的经济增长的机会。
发展中国家人口经历了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结构转变。
此结构中,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相对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较高。
它使一个国家拥有较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抚养负担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机会,即“人口机会窗口”。
“期限论”将人口红利的含义和本质界定为人口抚养比处于高低两个阀值之间的一段时期。
一个国家在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转变的过程中,如果人口总抚养比低于某个阀值,则人口机会窗口开启。
一旦高于某个阀值,则人口机会窗口关闭。
人口红利就是介于两个阀值之间的,有利于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
“源泉论”认为,较高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会导致劳动力数量的扩大和社会储蓄量的增加。
它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源泉,这种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因素或源泉就是人口红利。
马瀛通和穆光宗从过程的层面界定了人口红利及其本质。
马瀛通认为,所谓人口红利,实质是指在一定平均预期寿命及科技水平的基础上,历经努力使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从不适应向适应转变的过程。
而穆光宗将人口红利的实质界定为人力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
人口红利的分类研究关于人口红利的分类研究,目前学术界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分类是将它分为第一和第二人口红利。
浅析我国人口红利
浅析我国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指的是当人口年龄结构中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增大,同时这部分人口的教育水平、技能水平和创造能力等方面也有所提高,从而带来的经济效益。
我国人口红利从上世
纪80年代开始出现,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人口红利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首先,我国的人口红利优势在于人力资源数量充足。
我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
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口优势也为我国在国
际市场上占据了很大优势,为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做出了贡献。
其次,我国的人口红利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
我国消费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中产阶层的壮大,这些都为推动内需和增加就业提供了新的动力。
人口红利的优势也反映在国内市场的快速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上。
但是,我国人口红利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社会保障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
断加深,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这也给社会保障带来了压力。
其次,人口红利的劳动力质量
问题。
虽然我国的受教育人口规模大,但教育质量相对滞后,这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素质和
技能水平。
第三,人口红利的时间窗口问题。
现在的人口红利越来越短,未来如何保持经
济增长,需要寻找新的方向和突破口。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和利用人口红利,加大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高劳动
者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要加快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增强经济的韧性和创新能力,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挑战。
中国人口红利问题综述
年抚养 比为判断标准 ,分别 以 6 5岁和 6 O岁 为起始老年年龄 ,制定了两 套判别标 准方案 。其 中以 6 5岁为老年 起始年 龄的方案 中 ,按顺序 三者 是 否低 于 5 3 % 、3 0 % 、2 0 %为人 口红 利是 否存 在 的限值。另 一个 方案 中 ,这 三个 限值分别 为 6 7 % 、3 3 % 、3 5 %。在此基 础上 ,他 比较 了中 日 法三国的人 口 情况, 并 表示 中国在 2 0 3 0年开始人 口红利 开始 消退 ,最 终在 2 0 4 0 年进人人 口负债期 。与陈友华 不 同,车 士义建议 以总 抚养 比 和老龄化 率两个指标共 同计算或衡量人 口红利的高低 。以总抚养 比5 0 % 为基础条件 ,以老龄化 率 1 0 %为 分界线 ,将 人 口红利分 为 “ 真 正的人 口红利” 和 “ 虚假 的人 口红利” 两个阶段。 马瀛通认 为 ,中国人力 资源极其 丰富,他对 中国劳动 年龄人 口进行 了测算 ,结果表明 2 0 0 9年起 中国劳动 年龄人 口开始步人 增速急 剧衰 减 阶段 ,约在 2 0 2 6 年劳动年龄人 I = l 规模达到 1 0 .3 亿 ,此时才停止增 长。 在此期间劳动年龄人 口的比例将不 断下降 , 但这并不意 味着其间劳动年 龄人 口绝对数在减少 ,原因仅仅在 于劳动年龄人 口的增 速在急剧放缓 , 。 蔡畴把人 口抚养 比与资本积累水平结合起来 进行考察 ,认 为中 国的人 口 红利最大化 的时期 是 抚养 比 2 0 1 3年降 到最 低 点之 前 达到 的 ,并 且 与
浅析我国人口红利
浅析我国人口红利我国人口红利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相对较高,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机遇。
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一直在人口红利的良好时期。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结构出现了变化,人口红利也面临挑战和变革。
我国人口红利的优势正在逐渐减弱。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4亿,约占总人口的17%。
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
这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将逐渐减少,人口红利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效益也将逐渐减弱。
人口红利使我国面临着就业压力。
根据中国政府发布的数据显示,每年新成长的劳动年龄人口约有1500万,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求约为2750万人。
这意味着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将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如何为大量的劳动年龄人口提供就业机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口红利所带来的城市化问题也日益凸显。
人口的大规模流入城市,使得城市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
城市的基础设施、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供给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如此庞大的劳动力人口需求,城市的交通拥堵、污染等问题也日益严重,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人口红利的减弱也使得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着压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将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
如何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将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尽管我国人口红利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但也不能否认它所带来的巨大机遇。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着庞大的市场潜力。
随着人口消费水平的提高,内需市场将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我国将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而要抓住人口红利所带来的机遇,需要我国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对人口老龄化的应对措施。
人口红利及其判断标准
人口红利及其判断标准国内外学者关于人口红利的研究,普遍聚焦于人口转变过程中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研究视角和层次的差异,不同学者关于人口红利的认识亦存在明显的区别。
1.人口红利的内涵关于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英国著名经济学家Thomas RobertMalthus.在其著名论著《人口原理》中,他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人口爆炸式增长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指出“人口若不受到抑制便会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却仅仅以算术比率增加,懂得一点算术的人都知道,同后者相比,前者的力量多么巨大”.美国学者David E. Bloom、Jeffrey G.Williamson(1998)在研究东亚经济增长奇迹的原因时,首次提出了“demographic gift”即通常所说的“人口红利”概念,明确指出人口红利就是人口转变时期较高比重的劳动人口对经济增长所起的推动作用,并以东亚经济人均GDP 增长率为切入点,对人口红利相关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 . David E.Bloom、DavidCanning、Jaypee Sevilla(2002)等人进一步认为,人口转变所带来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将产生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demographic dividend),指出生育率、死亡率的降低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为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机会窗口。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Andrew Mason、RonaldLee. Reform(2004)等学者对人口红利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拓展。
他们将“人口红利”划分为“第一人口红利”和“第二人口红利”. “第一人口红利”是指人口转变过程中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增加致使社会抚养负担相对较轻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第二人口红利”是指理性主体的行为因人口年龄结构变动预期发生相应的变化,并进而调整公共政策和个人行为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推动作用。
人口红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人口红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人口红利的概念、形成机制及其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等多领域的重要影响。
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红利利用情况的对比分析,揭示人口红利从产生到逐渐消失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旨在为充分挖掘人口红利潜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引言人口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其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影响。
人口红利作为一种特定人口结构阶段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机遇,在全球经济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理解人口红利的本质及其影响机制,对于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制定合理政策具有关键意义。
二、人口红利的概念与形成机制(一)概念界定人口红利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结构转变过程中,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较低,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
这一时期,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储蓄率较高、人力资本投资增加,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形成机制1.生育率下降2.随着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生育率逐渐下降。
这使得少儿抚养比降低,劳动年龄人口相对增加,更多的资源得以从抚养少儿人口转移到经济生产领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人力和资金支持。
3.预期寿命延长4.同时,人们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得老年抚养比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或缓慢上升,在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高阶段,形成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结构。
三、人口红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一)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1.劳动力供给增加2.丰富的劳动年龄人口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满足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
劳动密集型产业得以蓬勃发展,推动了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快速扩张,促进了经济总量的增长。
例如,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时期,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制造业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人力基础,使中国迅速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
3.高储蓄率支持投资4.较低的抚养率使得家庭和社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储蓄。
浅析我国人口红利
浅析我国人口红利我国人口红利是指人口结构的优势,使得劳动力资源充足,劳动力总量大,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机遇和优势。
人口红利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就我国人口红利的现状、优势和挑战进行浅析。
我国人口红利的现状是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劳动力人口。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总人口为14.4亿,其中劳动年龄人口约9亿。
这一规模庞大的劳动力人口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支持。
我国人口红利的优势是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足,劳动力总量大,劳动力的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竞争优势。
许多国际企业选择在中国投资生产,以利用我国的人口红利。
我国人口红利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劳动力人口将逐渐减少。
根据国家卫健委20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5亿,占总人口的近18%,这意味着我国的劳动力人口将持续下降,劳动力供给将受到限制。
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导致劳动力质量参差不齐。
即便是劳动力总量大,但由于教育水平、技能水平的不平衡,我国劳动力结构不合理,部分地区乃至行业的劳动力素质不高,影响了整体劳动力的竞争力。
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巨大,即便是单纯从数量上看,我国的劳动力总量并不一定能全面发挥作用。
面对这些挑战,我国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优化利用人口红利。
应该加大对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投入,提升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使得劳动力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应该加大对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和医疗服务,推动老龄化进程。
应该促进人口政策的调整,以缓解我国老龄化的压力。
应该鼓励生育,促进人口的稳定增长,同时加速推动人口结构的调整。
应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竞争力。
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和附加值,从而更好地利用人口红利。
我国人口红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浅析我国人口红利
浅析我国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是指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劳动力总量增加的速度远远快于依赖他们的非劳动力的数量和/或老年人口的数量的时候,会出现短暂的经济增长的特殊情况。
我国的人口增长一直是全球公认的波动最大的人口,拥有着巨大的人口红利。
在我国,人口红利的存在使得我们能够获得更大的劳动力资源,进而推动经济发展。
然而,我们也需要明确,人口红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人口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我国,人口红利不仅仅体现在从狭义上来看的增加劳动力数量,而且还体现在从广义上来看的高质量劳动力。
高质量劳动力是指受过专业培训、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具备优秀的技能和能力的人才,他们具备很高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能带动经济快速增长。
因此,我国除了要关注人口增长的数量,还要注意提升教育程度,提高劳动力等级,提升人才整体素质来改变人口红利的效果。
此外,在人口红利的实现过程中,政府的引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应该加强对各行业的引导,通过政策手段促进经济增长。
例如,加强对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扶持和支持,鼓励人们更多地投资和创业,提高整个社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同时,还需要增强社会保障的建设,并为退休后的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福利和生活服务。
最后,我们也要认识到,因为人口增长将逐步减缓,所以这个窗口期并不是无限的。
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地行动起来,发挥今天的优势,提升人才、加强社会保障、改善教育和医疗状况,从而在人口红利的基础上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增长。
中国“人口红利”研究现状与评述
[ 作者简介 ] 丁仁船 ( 9 0 ) 1 7 一 ,男,博 士,教授 ,研究方 向为人 口经济。
上世纪 9 年代后 期 , 0 西方学者在研究 东亚经济奇迹 以及
人 口结 构 变 动 时 提 了 “ 口红 利 ” 念 与理 论 。 安 德 鲁 ・ 人 概 梅
利其 实应该 叫做 “ 口机会 窗 口” 人 。张宗坪等进 一步提 f 绿 } J
龄 化 的 过 程 中 , 果 有 劳 动 能 力 的 人 出 于 对 未 来 养 老 的 担 如
要 判断一 个现实人 口是否 处于人 口红利期 以及人 口红
利 的 大小 , 要 问 题 就 是 标 准 问 题 。人 口负 担 的 轻 重 是 老问题为 目的的储 蓄 , 么 , 那 由于投资增 加引起资本深化 , 国经济仍然可能实现 持续的 本 增 长 。他们把这种 以未来养 老为 目的的储 蓄可以推动经济
到 当功 “q间:l 增 烹 二人 红 的一 问 应 归于A时I'e。梅森等进 一步提 出在 一 …口 利 标 … 题 要 里 耋 这 / 的 段 :I F  ̄' 、 … 准 一 / T
/ \ …
人 口老龄化过程可 能产 生第二个 “ 口红利 ”认 为在人 口老 人 ,
V0 .5 NO8 12 . Ag 2 2 u.01
中 国“ 口红 利 ’ 究现 状 与评 述 人 ’ 研
丁 仁 船 张航 空 ,
(. 1安徽建筑_ T业学 院社会政 策研究 所 ,安徽合肥 ,2 0 0 ;2首都经济 贸易大学人 口研究所 。北京 ,1 0 2 ) 3 61 . 0 0 6
这 段时期 称为 “ 口红利 ” “ 口机会 窗 口” 人 或 人 。布罗姆 和威 廉 计’ 14 13 / /
对“人口红利”的几点认识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支撑高速经济增长的传统源泉相应枯竭,特别表现在经济增长动力不再能够单纯依靠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而必须消除各种制度障碍,转向创新驱动和生产率驱动。
同时也要看到,在一定时期内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仍有通过改革挖掘传统“人口红利”的潜力。
(一)中国的“人口红利”问题,一直是经济界争论比较激烈的焦点问题。
特别是这些年,我国人口数量和结构悄然发生一些变化,经济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一问题更引发了国内外广泛关注。
我国人口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人口红利”真消失了吗?会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新常态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战略?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人口与劳动经济领域的权威专家、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
记者:近三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连续下降,且降幅有明显扩大趋势。
国内外对这个变化都很关注。
我国人口的真实情况如何?蔡昉:按照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总量到达峰值,为9.4亿。
自那之后就出现了负增长,而且总体来说,这个年龄组人口减少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预测到2020年大体上降至9.1亿。
也就是说,这期间要净减少3000万。
相应地,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从70.1%下降到66.0%。
如果粗略地看,这个劳动年龄人口绝对减少的趋势,可以被解释为劳动力供给的减少。
不过,更准确地说,“经济活动人口”概念更能够反映劳动力供给状况。
在劳动年龄人口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就业意愿,比如有人仍然在学,有人离职照顾孩子,或者提前退休等。
那些有就业意愿的人(包括正在就业的和处于失业状态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叫做劳动参与率。
由于近年来劳动参与率略有提高,所以,经济活动人口并没有在2010年与劳动年龄人口一起到达峰值。
根据预测,经济活动人口目前增长速度放慢,大概在2017年达到峰值。
所以更严谨地说,2017年之后劳动力供给就真正是负增长了。
记者:这个劳动力数量减少的总体趋势,在劳动力市场上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换句话说,我们应该从哪些具体的就业人群来观察这个变化?蔡昉:首先是看新成长劳动力总量变化。
我们身边的人口红利
我们身边的“人口红利”在当前的中国,人口问题依旧是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在2010年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想到我们目前面临人口众多带来的众多的社会问题,譬如就业压力,交通拥堵. 对于这个数据,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悲观,在经济学中的人口红利,指的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在人口红利阶段,经济受益于人口带来的良性影响,得到飞速发展.在中国,人口红利早在60年代就可以出现了,但由于当时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不适应,加上当年完全错误的方针与政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并没有感觉到人口红利,反而面临着农村劳动力过剩,这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直到78年的改革开放,人口红利才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助力的作用,经济经过30多年的发展,GDP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不可思议的9.8%.也许单独看这些数字,我们感觉不到震撼,对比一下日本战后经济的增长,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什么.从1955年到日本房地产泡沫形成之前的1989年35年时间内,日本的年均GDP增长率为6.2%,重新奠定了世界大国的地位,1976年成立的G7集团,1964的东京奥运会和1972年的札幌冬奥会是这35年间取得重大成就的表现.在六十年代末期可以说是日本受人口红利影响最大也是最显著的一个时期,总抚养比『总抚养比=(老龄人口+未成年人口)/ 劳动力人口,这是人口红利对常用的指标』为45%,为35年内日本总抚养比的最低阶段,同期日本的GDP增长为12%,明显高于其他的年代.人口红利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对生产的影响.第二是对消费的影响.在对生产的影响方面,又体现在劳动力和储蓄的影响上.处于人口红利上升阶段时,大量的人口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从需求与供给的角度来说,劳动力充足时就相应地降低了劳动力的价格.于是,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便因此产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大量脱离土地的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就属于这样的一种情况.在人口红利对储蓄的影响上,其实可以说成是人口红利对经济的第二次助力.在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初期,由于老年人本身的保守思想或者稳妥心理,他们会选择储蓄来防止可能出现的风险,这风险有来自于宏观环境的,也有来自于微观个人的.较高的储蓄率会增加可信贷资金总量,进而导致投资增加,透过投资乘数的作用,起到经济发展和提高经济增长率的作用.所以,只要能够发挥好储蓄的资金效率,让资本得到合理的回报,则第二次“人口红利”仍有可能为经济增长继续注入“活力”。
人口红利:内涵、影响与转型策略
人口红利:内涵、影响与转型策略摘要:本文深入剖析人口红利的概念与衡量标准,详细阐述其在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多领域的积极影响,同时客观分析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挑战,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进一步探讨延长人口红利期和挖掘新人口红利的转型策略,如提升劳动力素质、推动产业升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旨在为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引言人口因素在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占据着关键地位。
人口红利作为一种由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经济发展机遇,在过去几十年间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人口结构的深刻调整,人口红利正面临着逐渐消失的趋势。
深入研究人口红利的内涵、影响及其转型策略,对于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口红利的概念与衡量(一)概念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人口结构转变过程中,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使得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呈现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在这一时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充足的人力支持,同时相对较低的抚养负担也使得社会有更多的资源用于生产性投资和经济发展。
(二)衡量标准1.劳动年龄人口比例2.劳动年龄人口(通常指 15 - 64 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人口红利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来说,该比例越高,人口红利越显著。
例如,当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超过 65% 时,通常被认为是人口红利期的重要特征之一。
3.人口抚养比4.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0 - 14 岁和 65 岁及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
较低的人口抚养比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需要抚养的人口较少,社会负担较轻,有利于经济发展。
抚养比低于 50% 往往是人口红利期的典型表现。
三、人口红利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一)推动经济增长1.劳动力供给充足2.在人口红利期,大量的劳动年龄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为各行各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关于人口红利与生产力发展关系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 年增长率长期稳定在8%以上的高速水平,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实现了经济的繁荣稳定与飞速发展。
劳动年龄人口作为生产力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新时代下,我国人口红利的持续周期有多长,如何利用人口红利推动生产力发展是值得深思的时代问题。
一、我国人口红利现状分析[1]21世纪初以来,国内学界关于人口红利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且近年来呈现出愈发重视的趋势,重视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体现了由关注人口增速到关注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49年和2018年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出生率由36%下降至19.94%,人口死亡率由20%下降至7.13%,我国目前正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人口发展阶段,该阶段下人口红利的存在性和持续性将关乎未来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一)人口红利的概念辨析20世纪下半叶,以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等为代表的东亚国家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不少学者在研究“东亚奇迹”时强调了人口红利的作用,认为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和人口抚养比的下降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大卫·布鲁姆将人口红利定义为生育率下降滞后于死亡率下降,使劳动年龄人口增速超过总人口增速的人口年龄结构。
梅森则将劳动年龄人口和非劳动年龄人口转化为标准生产人口和标准消费人口,提出了“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概念,指出劳动年龄人口进入初期老年阶段的高储蓄率将导致高投资率,也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基于梅森的人口红利衡量标准,刘厚莲修正了传统人口抚养比的计算方法,引入了就业人口数量和平均人力资本(使用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表示)两个变量,其中能力抚养比计算公式如下:能力抚养比修正计算准确地抓住了“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本质,改变了过去单纯以数量比例衡量人口红利的视角,就业人口和非就业人口的划分在社会分工层面准确地计算量劳动人口数量,平均人力资本的引入也将劳动人口素质纳入计算范畴,使计算结果更加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指标。
人口红利研究综述
人口红利研究综述作者:闫磊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7期摘要:当出生率也下降到低水平后,人口会因高速增长期间出生者进入劳动年龄而形成一个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高、人口抚养负担轻、人口生产性强的这样一个阶段,人口经济学家称这一有利于经济增长的阶段为“人口红利期”。
关键词:人口红利概念指标一、背景1.“人口红利”在中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迅速降低,仅用3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欧美等西方国家用100年甚至两个世纪时间完成的人口转变,即人口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三低”的转变。
在转变过程中,死亡率往往先于出生率而下降,从而造成人口在一段时期内高速增长;当出生率也下降到低水平后,人口会因高速增长期间出生者进入劳动年龄而形成一个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高、人口抚养负担轻、人口生产性强的这样一个阶段,人口经济学家称这一有利于经济增长的阶段为“人口红利期”。
2.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对于某一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以往学者们主要是从结构转型、资源优化配置、体制与制度创新、劳动力流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但往往忽视影响经济增长的人口因素。
根据人口经济学,不同年龄的人群具有不同的经济行为,处于不同的年龄结构阶段人口对经济增长则具有不同的影响。
在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的情况下,人口生产性强,社会储蓄率也高,则有利于经济增长。
3.从数量到结构的研究人口因素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悲观和乐观主义的人口经济学理论、经济适度人口理论和人口均衡发展理论等,它们都将人口变量纳入经济领域进行静态和动态的分析考察,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人口数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口经济学家们才将关注的重点从人口增长率扩展至人口年龄结构,才开始认为不同年龄的人群具有不同的经济行为,因而处于不同的年龄结构阶段,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则不尽相同。
3.1Kelly(1973)认为,人口结构变化改变了国民收入中消费和储蓄分配比例,这是人口转变影响经济增长的渠道之一。
我国的人口红利分析
我国的人口红利分析我国的人口红利分析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这种变动必然通过影响一系列中介变量最终传递到我国各个方面,既包括经济方面的影响,也包括社会方面的影响;既包括宏观层面的储蓄、消费、投资等的影响,也包括微观层面的家庭结构变化、子女抚养、老年赡养等的影响。
当今的“用工荒〞、“技工荒〞和局部行业劳动力本钱的上升,延长退休的方案等等也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深入探讨我国的人口红利变动具有重要意义,这就是本文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
关键词:人口红利;抚养比;老龄化一、人口红利的定义与指标刻画“人口红利〞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国外经济学家在研究东亚“经济奇迹〞时提出的。
关于人口红利,Mason and Lee提出了两个人口红利的说法,分为“第一人口红利〞和“第二人口红利〞。
“第一人口红利〞是指人口出生率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提高,劳动力供应增加,表现出人口总体负担相对较轻的局面。
对于“第二人口红利〞的说法,即是在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的过程中,作为理性的个人、家庭和政府,在生命周期假理论说下,其个人行为、家庭行为和政府公共政策的选择将针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会对预期的产出和消费做出合理的安排。
在人口转变的特定阶段,由于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不断提高,理性行为将导致国民储蓄提高和资本供应增加,这对经济增长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他们将其称为“第二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刻画指标很多,国际上统一用劳动力负担来刻画人口红利,相对于劳动力抚养负担,还有一个劳动力经济负担的概念,这是由于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消费水平的差异比拟大,劳动力经济负担大致反映出了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相对于劳动力人口的消费情况,这能够更好的测算不同年龄阶段人口的社会消费结构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用。
然而实际上,抚养负担其实并不仅仅表达在消费上的物质供应和经济支撑,同时也表达在精神以及情感上的支持和慰藉。
因此,通过抚养的数量比即劳动力抚养负担更能反映真实的负担状况。
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被大大高估了
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被大大高估了朱天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决策科学系主任发表时间:2016-08-27“人口红利”本来是人口学家才使用的学术词汇,但在中国却已经成了一个日常用语。
人们在媒体上以及平常的聊天中都会听到下面的说法:中国经济过去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人口红利,但现在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中国经济必须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例如改革“红利”),否则将难以为继。
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中国从来都是一个热点问题。
中国最重要的一项试图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政策就是举世闻名、前无古人的“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首先需要弄清的是,一个国家的人口总量及其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即人均GDP增长)之间并没有简单的、必然的关系。
不管是人口大国还是小国都有增长快的,也都有增长慢的,这个事实应该不难理解。
那么究竟什么是人口红利呢?简单地说来,随着一个国家生育率的下降,需要抚养的儿童占人口的比例会下降,劳动年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会上升,这时候,即使劳动生产率(即每个劳动人口的产出)不变,按总人口计算的人均产出都会增加,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的经济增长上的好处可以称之为“直接的人口红利”。
另外,由于抚养比下降,家庭储蓄可能会上升,社会上能够用于固定资本投资以及教育上的投资的钱也可能增加,从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此给带来的经济增长的好处可以称之为“间接的人口红利”。
不过人口红利是不可持续的:由于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延长最终会导致老年人口占比增加,使得抚养比停止下降,转而上升。
事实上,中国在2013年已经达到了抚养比的最低谷,也就是说人口红利已经消失,而开始转为所谓的“人口负债”。
在中国,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口红利的产生通常归功于严格的“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但事实上,中国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前生育率已经开始大幅下降,而很多没有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中国家的生育率也同样有显著的下降。
所以说,计划生育政策并非中国生育率下降的唯一原因,甚至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原因。
浅析我国人口红利
浅析我国人口红利作者:蒋念周刘春梅郑秋梅来源:《财讯》2019年第16期摘要:对于人口红利消失问题,国内研究成果很少从较长时期的数据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人口红利的研究很少涉及人口的具体数据变化,或人口的变化如何影响经济以及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如何。
本文从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三个方面,从数据本身角度进行研究。
关键词:人口红利;劳动年龄人口一、人口红利定义人口红利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年龄结构不断发生改变,劳动年龄人口大幅度增加,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而又廉价的劳动力,并且有足够多的工作岗位来满足工作的需要,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这种额外的作用就叫作人口红利。
二、我国人口红利现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发展状况进入了新常态。
晏月平指出我国人口增长率持续走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少子化与老龄化并存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人口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城镇人口比重增加、现代人口产业结构初见端倪。
表明我国人口红利呈现出下降趋势,但是另一方面依托人口质量发展经济的新型模式也在不断尝试和发展。
基于数据1949-2013年《新中国65年统计资料汇编》,从总人口增长状况、人口负担、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从总人口数据来看。
我国1949-2013年年底总人口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1949年底总人口为5.4亿人,2013年年底总人口为13.6亿人,增长了近152%;年底总人口的增长速度来看,1949-1970年人口增长速度为正,并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1970-2013年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且2013年仅为0.49%;人口自然增长率呈现出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且在1963年达到最高为33.5‰,2013年为4.92‰,人口增长率下降了28.58‰。
从人口负担来看。
这里使用的数据存在缺失的现象,只有1953-2013年的部分数据。
从1953-2013年数据的情况来看,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是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其增长速度,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2013年较2012年仅增长了0.18%。
人口红利最简单解释
人口红利最简单解释在当今社会,“人口红利”这个词经常出现在各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讨论中。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口红利呢?让我们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释一下。
想象一个国家或地区,就像是一个大工厂。
在这个工厂里,工人就是生产力,而人口就是工人的来源。
当这个地区的人口结构呈现出一种特定的状态时,就有可能带来经济发展的“顺风车”,这就是人口红利。
具体来说,人口红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劳动力数量充足。
这意味着有大量的人能够进入劳动力市场工作。
比如说,一个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年轻人的数量比较多,而这些年轻人到了工作的年龄,纷纷去找工作。
这么多的劳动力投入到各个行业中,企业就能够更容易地招到工人,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和提供更多的服务。
二是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当有大量的劳动力供应时,为了竞争工作机会,劳动力的价格往往不会太高。
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他们可以用相对较少的成本雇佣到工人,从而降低生产的成本。
这样一来,企业生产的产品在价格上就更有竞争力,能够在国内外市场上卖出更多,赚取更多的利润。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举个例子。
比如某个发展中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出生的人口很多,等到这些人长大后,正好赶上了国家大力发展制造业。
因为年轻人多,劳动力充足,企业很容易招到工人来开工厂、生产商品。
而且由于劳动力成本低,生产出来的东西价格便宜,在国际市场上大受欢迎,出口量猛增。
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就随之快速增长,这就是享受到了人口红利。
然而,人口红利并不是一直存在的。
它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结构会发生变化。
比如,当年的年轻人逐渐变老,劳动力的数量开始减少。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也会逐渐上升。
当这些情况发生时,人口红利就会逐渐消失。
那么,如何抓住人口红利这个机会,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呢?这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
政府方面,要制定合理的政策。
比如,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培训,让劳动力具备更高的技能和素质,从而能够从事更复杂、更有价值的工作。
人口红利
中国经济增长与人口红利所谓“人口红利”,就是一国在生育高峰过后,渡过艰难的高少儿抚养比阶段之后,会出现一个高劳动力人口比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尚未为自己的衰迈做任何防御的青壮年劳动大军十分庞大,但却没有对少儿或者老人过重的赡养负担,他们可以给经济增长带来所谓“人口红利”。
在有力的人口红利的支撑下,中国实现了近二十年来飞速增长的奇迹。
但种种形势,都在向国人预示,靠人口红利、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式在中国已经走到了末尾。
中国“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期的结束,或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中国经济重回贫困陷阱?我认为,这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不大。
理由是:首先,全球人口变动的趋势表明,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模式经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逐步演变成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模式。
发展中国家大多处在第二阶段,发达国家均处在第三阶段(中国也已在第三阶段)。
但我们观察到的结果是,没有哪个国家因人口模式发展到第三阶段而出现经济停滞或返贫。
再者,目前,中国正是到了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时期,未来我们经济增长的源泉应当从依靠良好的人口结构(即“人口红利”)转为以技术创新能力为主。
这种转变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同样可行。
中国目前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偏低,加快人力资本积累进程应是未来中国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重点。
由此可知,中国“人口红利”期的结束并不预示着经济增长将失去动力,更不应使中国经济倒退,它只是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更换和增长机制的转型,而这些事情我们正在着手去做。
我相信中国经济的美好未来不会因“人口红利”期的结束而消失,贫困的中国不会重现。
中国的发展不能永远依靠人口红利,我们要抓住时机,推动产业的升级和转移,同时也要加强对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首先,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劳动力逐渐成为稀缺要素时,将引致资本报酬递减,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万方数据
《人口与社会)2015年第1期
刘厚莲:人口红利的本质、衡量与中国考察
dividend. Key words:demographic dividend;population dependency ratio;effective dependency ratio;capable dependency ratio;human capital
to
be speeded
up,and
efforts
are
to
be made
to
create
the second—time demographic
[收稿日期]2014一10—13;[修订日期]2014—12—09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 3JZD005) [作者简介]刘厚莲(1987一),男,江西吉安人,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人口、资源与 环境经济学。
一、人口红利的涵义与本质
人口红利最初是由布鲁姆和威廉 姆森于1998年研究东亚奇迹时提出的, 他们认为人口转变导致劳动年龄人口增
速超过总人口增速,从而形成了“中间 大、两头小”的人口年龄结构,这一人口
年龄结构能为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条 件,如充裕的劳动力资源,较强的储蓄能 力等…。在此基础上,后来由梅森和罗
Can
by dug
by encouraging
a
transfer of
invisible rural labor,reforming and perfecting the Labor market,at the same time the accumulation of
human capital is
2|。
判断人口红利的变化或存在性,必须要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标准。一个纯人口学指标被 用来衡量经济学概念,必然存在较多的缺陷。第一,被抚养人和抚养人界定不清晰,而且在年龄 划分方面也较为混乱,少儿人口上限有15岁、16岁、18岁、20岁等,老年人口下限有60岁、65 岁,并且还存在性别差异,因此劳动年龄人口的界定也就不明确【l 3|。第二,抚养人的生产能力存
受经济社会发展、生育政策等各方面的影响,中国实现了快速的人13转变。死亡率从建国初 期的20%0下降到1970年的7.6%o,之后缓慢下降;妇女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的5.81在波动中 快速下降至1992年的2.05,之后一直低于2.1(生育更替水平)。快速的人13转变形成了“中间 大、两头小”的人13金字塔结构,这种人口年龄结构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人口条件,这一时 期也被称为人口红利期,或人13机会窗13期。本文将从人口红利的涵义与本质出发,通过修正人 13红利衡量的指标,即人口抚养比,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红利发展情况进行考察,试 图深人认识中国人口红利发展历程与现状,以及中国未来如何挖掘“漏损”的第一次人口红利和 做大第二次人口红利。
人口抚养比=卫《L二坠X 100%
/"15~64
P
^P
其中Po州为0~14岁少儿人口数,P65+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P。,一斛为15—64岁劳 动年龄人口数。传统的人口抚养比认为Po州和P∞+是非劳动年龄人口,P。,~酗是劳动年龄人口, 表示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多少个非劳动年龄人口。目前判断经济增长是否处在人口红利 期,有单独使用人口抚养比来判断的,也有使用老龄化和人口抚养比共同判断“真正的人口红 利”和“虚假的人口红利期”【l
说明:数据来源于United
of Economic and So-
口形成的储蓄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舞爿烹iop;能嚣:i芝::;::铲”’-wod8
的作用旧J。而国内研究对人13红利的认Leabharlann P0p山鲥”P“眇蜮1118
识,存在两种观点,一是人口红利随抚养 比一直下降而存在旧“1;二是人13红利低于一定抚养比水平时而存在[7。91等。如图l所示,若只 考虑增速,2060--2070年也处于人口红利期,显然此时人口抚养比超过75,老龄化水平相当严 重,3个人当中有1个老人,人口年龄结构并不良好,并不能称作为人口红利期。因此,按劳动年 龄人El增速超过总人口增速来衡量人口红利存在缺陷。若大部分人口是劳动年龄人口,并参与 生产,这将有利于经济增长,为此,人口红利是低于一定抚养比水平而存在的认识更为合理。 人口红利是一个经济概念,它的背后是生命周期理论和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成年型的人 口存在第一次人口红利,转向老年型的人口存在第二次人口红利。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当人口处 于成年型社会时,它能为经济增长提供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同时由于成年人口具有较强的储蓄能 力,能为生产提供充足的资本投入。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理论,在一定技术水平下,各种生
we to
modify the defects
decide the division of the producer and consumer population,from
a
get an effective dependency ratio.Then we further get
a
capable dependency ratio by taking
二、人口红利的衡量
人口红利概念是在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提出的,因此学者们通过构 造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指标来衡量人口红利的变化或存在性。几个常见的指标是劳动年龄人口 比重、老龄化率和人口抚养比,其中以人口抚养比为主。传统的人口抚养比是指总人口中非劳动 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值,它是一个常用的人口学指标。其计算方法如下:
纳德于2006年提出第二次人口红利概
图1
。蚺。们o∞o山。仉o
u、o m o m
o∞o呐。仉。山o∞o
m
o
u、
墨量墨墨量量萎墨墨墨量量写琵冒楚嚣写置琵嵩笔萎量毫§蓦骂蚤量
一劳动年龄人口增速减去总人口增速——总抚养比
1950—2100年总抚养比和两种人口增速差变化
Nations,Department
念,并认为第二次人口红利是由老年人
・26・
万方数据
《人口与社会)2015年第1期
刘厚莲:人口红利的本质、衡量与中国考察
产要素的投入实现产出最大化。单纯地投人一种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源或资本(由储蓄转化 而成),可以带来产出的增长。但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当要素投入超过一定值时,增加一单 位的要素投人所带来的产出呈现递减的趋势。因此,单纯地投入某种要素产出不可能无限增长。 然而,由于成年型人口能同时为经济增长提供较为充足的劳动力和资本,故而劳动力或资本边际 报酬递减的效应会被削弱,甚至不存在。因此,第一次人口红利是劳动力和资本共同促进生产。 当人口趋向老年型社会时,存在潜在的第二次人口红利,由老年人口较强的储蓄动机¨0。¨1而形 成的储蓄转化为资本进入生产函数,但是这一阶段不能像第一次人口红利那样存在无限或充足 的劳动力供给,故而生产将可能出现边际报酬递减而使得经济产出增长不可持续。随着人口进 入老年型社会,人口质量也不断提升,人口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将达到更高的水平,整个社会的 人力资本也将处于较高水平。由人力资本投入所形成的劳动力内涵发展而削弱边际报酬递减的 效应,以助于经济增长。 比较第一次人口红利和第二次人口红利,两者存在差异。第一,两次人口红利的发生存在主 次顺序,即在人口红利期初,第一次人口红利占主导,当第一次人口红利进入转折期时,第二次人 口红利的作用将逐渐加强,最终占据主导作用。第二,削弱边际报酬递减的主导因素存在差异, 分别为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质量,即挖掘第一次人口红利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充分就业,化解劳动 力流动难题,提高劳动参与率;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关键在于拥有更高的人力资本水平。第 三,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持续时间要长于第一次人口红利。第一次人口红利终将随着劳动年龄人 口数量或比重下降而进人消失阶段,但第二次人口红利,由于人力资本积累的增加而使得其作用 不断加强,生产性人口的劳动生产率将会不断提高,抚养能力不断提升,可以促进经济长久发展。
SO
of labor force,savings,human capital and
on.Traditional population dependency ratio has draw—
to
backs in measuring demographic dividend,SO employed population is hence used that only population age is used which
2015年1月 第31卷第1期
人口与社会
Population and Society
Jan.,2015
V01.3l
No.1
人口红利的本质、衡量与中国考察
刘厚莲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k.12红利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人口发展中形成的良好的A..12年龄结构条 件,通过劳动力、储蓄和人力资本等促进经济增长。仅依靠传统的人口抚养比衡量人1:7红利存在较大缺陷,通过 就业人口修正以年龄界限作为划分生产性人口与消费性人口的缺陷,得到有效抚养比,再以人力资本为突破口, 抛弃生产性人口的个体和时间同质性的隐含假设,得到能力抚养比。同时使用三个抚养比,对中国人口红利发 展进行考察,发现中国仍存在一段时期的第一次A..12红利,.-q-以通过鼓励农村隐形劳动力转移,改革和完善劳动 力市场,深挖存留的第一次人口红利,同时需加快积累人力资本,努力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 [关键词]人口红利;人口抚养比;有效抚养比;能力抚养比;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963(2015)05—0025—08
・27・
万方数据
《人口与社会)2015年第1期
刘厚莲:人口红利的本质、衡量与中国考察
在差异,被抚养人的消费水平也存在差异,如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农民的抚养能力显然不同。依 据生命周期理论使用有效生产者和有效消费者来修正人口抚养比[141;也有通过引入标准消费人 口的概念,对不同年龄结构人口的消费状况进行统一(少儿人口消费水平约为成年人口的0.25 —0.45倍,老年人口消费水平约为成年人口的O.7—0.8倍),同时考虑不同产业的劳动人口就 业率和产业之间的产出差异,并将标准化后的抚养比称为社会抚养比¨5{。传统的人口抚养比计 算方法中生产性人口暗含两个重要假设,第一,任何一个生产性人口在同一时点上的抚养能力相 同;第二,一个生产性人口在任何时点上的抚养能力相同。显然这两个假设不能让人信服。对于 依赖性人口,成年人口消费水平比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要高,原因在于两方面:第一,成年人口消 费高在住房、汽车等家庭固定资产的购买;第二,成年人口消费更加主动,而依赖性人口较为被 动。在实际生活中,少儿人口的教育费用和老年人口的医疗费用等也会形成高额消费。因此,修 正人口抚养比的关键在于生产性人口,而非依赖性人口的标准化。传统的人口抚养比、修正的人 口抚养比和社会抚养比都主要从人口年龄结构出发来构造或修正人口抚养比,但对于生产性人 口,忽略了人口质量的重要性,没有抓住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本质。社会抚养比考虑了不同产业的 劳动生产率,但是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不仅包括劳动者本身的质量,还包括技术水平等带来的效 益,因此使用这种方法修正的社会抚养比将会低估人口抚养负担。 因此,本文将从两个步骤进行修正传统的人口抚养比计算方法:第一,以有效生产性人口和 有效消费性人口计算,得到有效抚养比。考虑到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中包括在学人口、暂 未工作人口等未进行生产工作的人口,同时老年人口仍可能在继续工作,因此选择就业人口表示 有效生产性人口。由于老年人口仍有可能在继续工作。相对应地,少儿人口(0~14岁)和老年 人口(65岁及以上)之和作为被抚养人口也存在缺陷,此时通过总人口减去就业人口就可以得到 有效消费性人口。综上分析,有效消费性人口与有效生产性人口的比值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口 抚养比,用有效抚养比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