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经济转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前苏东国家开始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体制转轨,这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经济转变过程。

由于前苏联是计划经济模式的发源地,俄罗斯是这些向市场经济过渡国家中的大国,又采取休克疗法的过渡方式,因而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宏观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时期,研究俄罗斯经济转轨及其经验教训,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俄罗斯经济转轨的曲折历程
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从1992年开始,至今已经近5年.在这段时间里,俄的经济转轨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年),盖达尔政府全面推行激进经济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向自由市场经济过渡,方式采取休克疗法.主要内容为:一次性全面放开价格;实行财政货币紧缩政策;以无偿分配的方式迅速实现私有化;对外贸易自由化。

由于全面放开价格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紧缩财政货币非但未能抑制通胀反而造成生产大幅度下降,无偿私有化未能产生积极作用,卢布自由兑换导致对美元汇率狂跌不止,结果形成经济危机、财政货币危机和社会政治危机相互交织恶性循环的局面。

休克疗法的失败导致盖达尔下野和激进经济改革政策的基本终结。

第二阶段(1993—1995年),切尔诺梅尔金政府继续进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改革,同时对激进经济改革政策进行修正。

首先,在价格政策上采取谨慎态度,对前政府尚未放开的少数最重要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依然保持国家调节。

其次,在财政货币政策上,从“强紧缩”转为“适度紧缩”政策,把稳定财政货币同稳定生产结合起来。

第三,停止无偿私有化,从“证券私有化”向“现金私有化”过渡,把私有化过程同投资活动结合起来。

第四,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减少国家预算赤字,控制通货膨胀,实行“外汇走廊”政策。

政策的修正,使俄经济形势在1995年出现社会生产下降临近谷底和结构性回升,而国家预算赤字和通货膨胀大大缩小的稳定迹象。

但是,经济仍处于危机之
中,社会生产仍在下降,赤字规模仍然较大,通胀水平仍然较高,大私有化进展艰难,结构改造缺乏资金,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两极分化,已成为严峻的社会政治问题。

第三阶段(1996年),叶利钦竞选和连任总统,经济改革政策全面调整。

主要内容是:(1)改革的目标模式从自由市场经济转向社会市场经济。

(2)放弃休克疗法夕政策走向趋中。

(3)改变私有化政策.首先,停止大规模私有化,改为有选择地进行和把效率放在首位。

其次,强调国家应控制大型国有企业,合理管理国有资产。

(4)保护和扶持本国生产。

刺激增加投资,保护国内市场,支持扩大出口,到2000年使经济进入年增长率4%的振兴期。

(5)经济政策面向社会领域,注意居民社会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

控制通货膨胀,1996年目标是把通胀率降至25%,到2000年应降至5—8%.实行“适度紧缩”的财政政策,1996年目标是使国家预算赤字控制在国内生产总值的4%,到2000年降至2%。

清理三角债。

稳定汇率,1996年7月1日起实行国家调节下的浮动汇率制。

(7)调整对外经济政策.继续实行外贸自由化方针,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创造条件。

重视发展与独联体国家的经济联系,从过去的向西方一边倒转为实行全方位的对外经济战略。

俄罗斯经济政策的调整,不是单纯竞选性质的,而是对改革以来经济政策的一次全面的总结性反思。

它标志俄罗斯经济改革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成为改革进程的一个新的转折点。

二、俄罗斯的私有化和国有企业改革
(一)私有化的含义。

俄罗斯的私有化是一个内涵较为广泛的概念。

《俄联邦所有制法》对这一概念的定义是:“把国家所有制或市政所有制的企业、财产综合体、房屋、设施和其他财产转让,变成公民和法人私有制”。

《俄罗斯私有化法》也作了类似的界定。

从定义可以看出,俄罗斯的私有化既包括把国有企业资产转为私人所有,也
包括把它转为法人(股份公司、集体企业)所有。

与私有化紧密相关的是“非国有化”,内容一方面包括把国有企业改组为非国家所有制企业,另一方面包括国有企业实行管理模式的变形,变为国有非国营。

从这些实际内容看,私有化与非国有化在含义上基本相同。

由上可见,俄罗斯的私有化是一个把国有企业资产全部或部分地转为私人所有、转为非国有成分法人所有、实行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等囊括无遗的内涵广泛的综合性概念。

那么为什么俄罗斯把所有制改革不称非国有化,而称私有化呢?因为俄罗斯把上述改革所形成的新所有制形式(包括集体企业和股份公司)全部划入私有制范畴。

《俄联邦所有制法》规定,俄联邦的所有制有4类14种形式。

第一类是私有制,包括4种形式:.公民所有制,企业所有制(经济协会、合作社、集体企业、股份公司等),劳动者在企业财产中的投入,企业家联合会所有制。

不难看出,俄联邦所有制法把集体企业和股份公司列入了私有制类别。

但是,按照一般观点它们是属于集体所有制和混合所有制。

从统计数字看,目前私有制在俄国民经济中仍占不大的比重。

截至1994年底,俄整个国民经济的固定资产中,国有资产占49.2%,混合所有制资产占32.0%,私人所有制资产占18.8%。

当年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国有经济成分占38帕,混合所有制经济成分占37%,私人经济成分占25%。

到1995年底,俄实现私有化的企业共12.2万个,占现有企业总数的50%;在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国有经济占30%,非国有经济占70%,其中私有经济占25%。

因此,对俄罗斯私有化的目标模式应二重地看,一方面按照俄所有制法和私有化法,把集体企业和股份公司列入私有制范畴,则俄私有化的方向是发展私有制,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混合所有制结构;另一方面,按照俄私有化的实际内容及对集体企业和股份公司性质的一般认识,则俄私有化的方向是发展非国有经济成分,建立以非国有经济成分为主体、重视国有经济重要地位的混合所有制
结构。

俄罗斯的私有化分为小私有化和大私有化。

小私有化指商业、服务业企业及小型工业、运输和建筑业企业的私有化。

从1992年起到1993年已基本完成。

小私有化的方式主要是赎买租赁的财产和商业投标。

在1993年的小私有化中,商业投标占44.0%,拍卖占9.2%,赎买租赁财产占42.8%,股份制占3.9%。

大私有化指大中型企业的私有化,途径基本是实行股份化,方式采取有偿转让与无偿转让相结合,企业内部私有化与外部私有化相结合,国家控股、参股与完全私有化相结合。

俄罗斯的大私有化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证券私有化”(1992年7月一1994年6月),通过发放私有化证券无偿地转让国有资产。

第二阶段为“现金私有化”(1994年7月l日起至今),通过出售组为股份公司的国有企业的股票,有偿地转让国有资产。

、在整个大私有化中共建立股份公司2.7万个,其中国家控股的股份司4849个,占18%;国家参股的股份公司1.02万个,占37.6%;完全有化(没有国家股份)的公司为1.2万个,占44.4%。

(二)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

俄罗斯政府和学者都主张对一部分企业仍然要保持国家所有,它们比重应占国民经济全部固定资产的3。

%左右。

叶利钦在一些讲话中也出,国家必须控制大型国有企业。

俄罗斯国有企业_改革的要点是:
1.将国有企业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官办企业。

它们的经营按照市原则是无效或低效的,但对社会又是生存所必需的。

其活动不以商业准为方向,经费靠预算拨款来提供。

官办企业将由国家直接管理。

为提高管理效率,国家有关部门,将同国有企业领导人签订合同,规定茸责任。

2.国有企业的第二类为公司化企业。

国有企业中除官办企业外的有企业都属于这一类。

它们将改组为股份公司,国寒对其将实行控股或参股,而对大企业国家要占有51%的股份。

国有股份的管理,将采取按商业条件委托个人或法人团体
来管理。

它们将成为国家在股份公司管理机构中的代表,国家股份代表的人选将通过竞争程序来确定和委派。

3.从国民经济中划分出天然垄断部门,包括能源、铁路、邮电等。

在这些部门将建立全俄股份公司、控股公司,保持国家对股票的控制额。

在管理上,国家对这些部门除采取对前述公司化企业的管理措施之外,还将进行反垄断性的调节,主要是调节它们的产品价格和服务费率。

4.建立工业—金融集团。

为了搞活国有企业,俄提出通过工业集建立自己的银行,或使工业企业与银行进行联合的方式,在重要工业门建立这种财团。

.以增大企业资金实力,增加投资,缓解三角债务,大产销。

同时,进行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实现资产优化重组。

5.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

使国有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建立在管理国家财产的职能与管理企业活动的职能分开的基础上,保证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

三、俄罗斯宏观经济体制的转轨
(一)俄罗斯财政体制的改革。

1.预算体制改革。

转轨以来,俄罗斯建立了新的三级预算体制。

第一级为联邦预算(中央预算);第二级为联邦主体预算,即89个联邦主体(包括55个州和边疆区、2个直辖市21个共和国和11个自治地方)预算;第三级为地方预算,包括区、市镇和乡预算。

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时,俄把后二级预算合称地方预算。

联邦预算与地方预算一起构成国家预算,称为联合预算。

国家预算收入在前苏时期主要来自国营企业利润上缴和周转税,俄转轨以来改为主要来自利润税、增值税、个人收入所得税和消费税。

1995年国家预算收入为432.7万亿卢布,占GDP的26.1%。

预算收入总额中,税收进款占82.7%,非税缴款占12.5%,其他进款占4.8%。

而在税收进款总额中,四大主要税占76.2%,其中利润税占32.6%,增值税占26.6%,个人所得税占10.2%,消费税占6.8%。

预算支出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是用于国民经济的拨款比重下降。

原苏联国家预算用于国民经济的支出约占50%以上,而俄罗斯1994年用于这方面的支出只占27%。

变化原因主要是投资主体改变。

随着私有化的进展和企业成为独立经济核算单位,投资主体与预算主体逐步分离,投资从主要是国家预算的行为转为主要是企业的行为。

1994年俄基建投资总额中,国家预算拨款只占26%,企业自有资金占62%;按所有制划分,则国家所有制投资占40%,混合所有制投资占42%,私人所有制投资占18%。

2.税制改革。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俄罗斯在税收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如前所述,俄罗斯国家预算收入的主要来源已从利润上缴和周转税改为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四大税——增值税、利润税、个人收入所得税和消费税。

与东欧国家不同,俄罗斯实行的不是以流转税为主的单主体税制,而是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的双主体税制。

在俄罗斯的税收中占第一位的是利润税,第二位是增值税。

税率水平,利润税为32%,增值税为20%,消费税为10—90%。

目前国家预算与企业的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税负过重,约占利润的70%以上,造成企业资金不足,投资乏力,拖欠税款和逃税严重。

与此同时,国家预算赤字占GDP的比重又较高,形成两难局面。

为此,俄提出要进一步改革税制,改革的原则是把税制的集中收入功能与刺激投资功能结合起来。

主要措施是:简化税种,降低税率,扩大税基;减少税收优惠,提高高收入所得税和财产税税率;加强税收征管,严格财政纪律。

3.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由于经济危机和收入下降,俄罗斯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关系较为紧张,许多地方要求扩大财政权限,不完成上缴税收任务。

中央不断采取措施,调整两级预算之间的关系,以便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合理划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收支范围。

转轨以来,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在国家预算收支总领中的比例如下:
表1 俄罗斯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收支比例(%)
年份1992 1993 1994 1995
收入支















56 61 51 50 49 51 54 50


44 39 49 50 51 49 46 50
资料来源:《俄罗斯统计年鉴》1996年。

从表1可以看出,联邦预算与地方预算的收支比例仍处于探索和调整时期。

转轨初期,联邦预算集中全国财源比重较高,后来扩大了地方财政所占比重。

近年来,中央财力又在加强,收入比重略大于50%,支出比重基本稳定在50%,转移支付规模在增大。

处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重要原则是实行分税制。

转轨初期,俄确定有40个税种,按全国三级财政加以划分。

属于联邦的共15种,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关税、利润税、个人所得税等;属于联邦主体和地方预算的税共25种,主要是那些与地方经济关系密切、税源较分散的税种,如财产税、土地税、林业税、运输工具牌照税、商业执照税、注册税、广告税等。

为了适当扩大地方财权,调整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后来俄把4大主要税种从联邦税改为联邦地方共享税。

1995年,利润税收入,联邦预算占36%,地方预算占64%;个人所得税,联邦占9%,地方占91%;增值税,联邦占76%,地方占24%;消费税,联邦占73%,地方占27帕。

可以看出,直接税收入地方预算所占比重大,间接税收入联邦所占比重大。

而关税收入全部纳入联邦预算。

预算支出方面,国家机关经费,联邦预算负担65%,地方预算负担35%;国民经济支出,联邦占26%,地方占74%;社会文化措施支出,联郑占16%,地方占84%;国防支出全部由联邦预算承担。

(二)俄罗斯金融体制的改革。

1.建立两级银行体制。

俄罗斯银行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从原来的单一银行体制向二级银行体制过渡,形成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

俄罗斯没有政策性银行。

中央银行的职能是“发行货币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制订和实施货币政策的银行”。

商业银行的发展很快,俄已有2500家。

目前商业银行的资产仍以国有资产为主,己开始对国有银行实行非国有化和私有化,并允许外国银行存在。

2.确立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中央银行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主体,应具有独立的地位,以便能够相对独立地实施较为稳定的货币政策。

这里的关键,一是确定隶属关系,俄罗斯的中央银行不隶属于政府,而直接对总统和议会负责.二是处理货币当局与财政部门的关系。

俄罗斯转轨头3年仍把银行透支作为弥补预算赤字的主要手段(1994年透支占赤字的73%),1995年政府与央行达成共识,决心实行软赤字政策,以控制通货膨胀,当年联邦预算赤字48.7万亿卢布(占GDP的2.9%),其中48%靠发行国家短期债券,52%靠外国贷款抵补。

长远目标是实现无赤字预算。

这便切断了银行资产财政化的主要渠道,确立了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

与此同时,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总量、实施货币政策,也从过去的行政指令方式转为运用西方国家通用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3.规范商业银行活动。

鉴于商业银行数量偏多、规模偏小、经营不规范、甚至存在违法犯罪现象,俄中央银行采取西方国家银行通用的办法对商业银行的活动实行了规范管理:(1)提高最低法定资本数额。

规定自1995年1月1日起商业银行最低法定资本从过去的50—500万卢布提高到2亿卢布。

(2)调整法定准备金率。

规定商业银行短期存款准备金率为20%,一年以上定期存款准备金率为15帕。

1995年又规定法定准备金率增加2%的硬通货。

(3)建立存款保险制度.1995年11月叶利钦签发有关总统令,决定建立保护存款人和股东权益的联邦社会一国家墓金。

此外,俄中央银行还规定了其他一些指标,要求商业银行按照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原则进行经营管理。

4.实行利率市场化和发展金融市场。

实行利率市场化是俄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货币政策和发展金融市场的重要条件。

为了动员储蓄转化为投资,促进资源有效配置,俄逐步改变中央银行直接分配信贷资源并规定其价格的做法,从1993年开始通过信贷拍卖形成基准利率,然后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对利率进行间基本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

发展金融市场是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基础和环境。

转轨以来,俄罗斯货币市场中的银行同业拆借和短期信贷市场都很活跃,短期国家债券市场发展迅速,但投机性较强,收益水平波动。

票据贴现市场在某些地区有一定发展,但总体上由于企业开工不足、销售不畅、三角债严重,而受到限制。

资本市场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长期存贷市场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发展不顺利。

呆帐是俄罗斯金融体制运行中遇到的最麻烦问题。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料,1994年俄呆帐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为27%,造成信贷资源流失,银行经济不稳。

对此俄采取三种解决办法:(1)政府用长期债券、保证金、现金等为企业抵补欠商业银行的债务,然后出售获得的债权或欠债企业的资产。

(2)债权银行用呆帐换取负债企业的股份。

(3)注销银行呆帐,预算给银行一定补偿。

(三)俄罗斯的价格改革。

1.实行价格自由化。

一次性全面放开价格是俄罗斯激进经济改革的最重要步骤。

1992年1月2日俄放开90%消费品价格和80%的生产资料价格。

到3月底,除房租、公共服务、公共交通的收费外,所有消费品价格和服务费率全部放开。

关于能源价格,俄曾计划在4月份放开,因担心引起物价连锁反应和某些部门生产的正常运转,而儿次推迟放开期限。

除在1993年7月放开了煤炭价格之外,其余能源价格至今尚未放开,一直采取调价办法。

2.对于少数最重要产品和天然垄断部门产品的价格,仍实行国家调控。

主要有石油、天然气、供水供电、铁路运输、邮电通信等的价格和费率。

调控办法,一是规定提价限额,一是规定最高盈利率。

俄规定,石油价格的最高盈利率为50物,铁路、汽车、民航等运输费率的最高盈利率为35%。

关于重要农畜产品(粮食、经济作物、牲畜、家禽、牛奶等),俄罗斯对国家采购部分实行最低保障价格,收购价由政府规定。

国家收购之外的农畜产品实行自由价格。

(四)俄罗斯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方向是改变过去国家包揽一切的做法,实行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多元化,社会保障事业社会化。

1.改革退体金制度。

主要措施是组建非国家退休基金会,改进退休基金形成和使用办法。

由非国家退休基金会管理,受国家监督退休基金属国家预算外基金。

退休基金的主要来源是:(1)企业缴纳的退休保险费(比例为劳动报酬总额的28%);(2)联邦和共和国预算拨款;(3)其他进款。

从联邦退休基金(1994年)的构成看,保险费占94,4%,预算拨款占1.9%,其他进款占3.7%。

退休基金主要用于发放退休金和补助金(1994年占基金支出总额的98.7%)。

俄还提出实行退休金指数化。

2.建立居民就业保险制度。

俄设立了居民就业局,并组建由该局领导的各级居民就业墓金会,建立由就业基金会管理的居民就业基金。

基金的来源是:(1)企业缴纳的强制性就业保险费(按工资总额的2%提取);(2)共和国和地方预算拨款;(3)其他进款。

从1994年的就业基金构成看,企业缴纳的就业保险费占79%,预算拨款占
3.9%,其他进款占17.1%。

基金主要用于发放失业救济金、劳动培训、
就业服务机构经费和某些社会工程。

失业救济金按月发放,期限1年。

头3个月领取原工资的75%,随后4个月领取即物,最后5个月领取45%。

3.改革医疗保健制度。

方向是实行强制性医疗保险制度。

俄罗斯在中央和地方都建立了强制性医疗保险基金会,负责形成和管理强制性医疗保险基金。

基金的主要来源是:(1)企业缴纳的强制性医疗保险费(按劳动报酬基金总额的3.6%提取);(2)国家预算拨款。

1994年地方强制性医疗保险基金中,前者占6
4.7%,后者占30%。

医疗保险基金的80%用于支付医疗保险费。

1995年俄有6600万人(占经济自立人口的90帕)领取了强制性医疗保险卡,享受免费医疗待遇。

(五)对外经贸体制的改革。

1.实行外贸经营依法登记制。

俄罗斯早在80年代就已取消了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和外贸业务的统一经营原则,下放了外贸经营权限。

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实行对企业外贸经营权的审批制度。

经济转轨以来俄进一步放开外贸经营,基本实现了外贸经营的依法登记制。

2.规范商品进出口的关税管理,减少非关税壁垒。

转轨以来俄对关税多次进行调整,目的是规范关税征收制度,调节进出口结构,实施国家外贸政策。

从1993年4月1日起俄对国际上通用的协调税目所规定的94类商品实行新的统一税率。

新税率共分4类:第一类是基础税率,适用于同俄签署最惠国待遇协定的发达国家;第二类是普通税率,为基础税率的2倍,适用于未同俄签署最惠国待遇协定的国家;第三类是优惠税率,为基础税率的50%,适用于同俄有双边贸易协定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第四类是免征进口关税,适用于联合国认定的47个最不发达国家。

基础税率水平原规定为进口商品价值的5一150%,1993年8月新海关税法将其改为最高为进口商品价值的100%。

新海关税法还规定了同国际接轨的统一征税标准分类,‘即分为从价税、从量税和综合税。

为了限制进口,从1993年开始对进口商品征收增值税,税率为20%;还对烟、酒、轿车、首饰等15类商品的进口征收消费税,税率为10一250%。

目前俄的平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