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明过程考察的不同角度及其相关问题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与特点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与特点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与特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古代文明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过程。

从早期的原始社会到今天的现代化国家,中国的文明积淀了丰富的内涵和特点。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与特点。

首先,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使用石器和陶器,农业的发展也使人们过上了定居生活。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人们开始形成村落社会,并逐渐建立起部落和氏族的组织形式。

同时,祭祀活动和图腾崇拜也逐渐形成,这些都为后来的宗教信仰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

青铜器不仅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一种象征身份和地位的贵重物品。

同时,青铜器的制作也需要高超的技艺和组织能力,这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分工的产生。

青铜时代还见证了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出现,这标志着中国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后,中国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分裂割据和百家争鸣。

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但同时也出现了众多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老子、墨子等。

他们提出了各自的理论和观点,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思想和文化多样性为后来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中国进入了统一的帝国时期。

秦朝的统一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统一的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加强了帝国的统一和管理效率,也为后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随着秦朝的灭亡,中国进入了两汉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高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达到了巅峰。

汉朝统治者重视教育,推行科举制度,使得社会上层有机会通过考试来进入政府机构。

同时,汉朝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和农业发展,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个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以及医学、历法等科学知识的进步。

从文明演进角度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及历史分期

从文明演进角度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及历史分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及根据这些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就是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组从文明演进角度织教学内容和阐述历史的;高考中的文科综合重新审视能力测试也已体现出这一趋势,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考试》杂志社组织撰写的对20XX中国古代的年高考文综试卷的评价报告明确指出,近年社会形态及历史分期来,“人们日益重视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研究历史”,“20XX年历史试题凸现了这一特史平----点”(本文已发表于《教学月刊》(中学版)。

①虽然说“人类的历史是文明的历史。

不可期)20XX年第6能用其他任何思路来思考人类的发展”②,但真正开文明史研究之先河的是伏尔泰,其代表什么是历史?;英国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作是《风俗论》哲人有言: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研究》被认为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史”境的对话。

或许正因为如此,随着“现在”的他从全球文明的宏观角度研究世界史,在二战世纪晚期,也就有了新意蕴:位移,“过去”19前曾风靡世界;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梁启超、王国维等一代大师掀起“史界革命”《全球通史》则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用郭沫世纪中期,20中国史学呈现出崭新局面;全球观点并囊括全球文明编写的世界文明史若、范文澜等史家力倡从唯物史观视角观察历年全国高考文综卷中20XX名著(顺便指出,上个世纪末,史,中国史学又经历了一次巨变;的“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示意图”就取材于我国不少学者开始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来研究。

此外,法国史学家《全球通史》中的插图)历史,这或许又是一场引导人们重新审视包括,也是布罗代尔完成于1963年的《文明史纲》中华民族在内的人类历史进程的史学革命?一部自成理论体系的文明史经典之作;而美国那么,什么是文明史观?从文明史观角度年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与学者亨廷顿于1996审视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及历史分期,我国的,因为提出了西方和非西方世界秩序的重建》学者们又提出了哪些足以冲击甚至是重构“我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成为冷战后全球政治斗争们心中的历史”的新观点?主线这一观点,成为一部极有争议而影响广泛一的重要著作。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问题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问题


形态研究与文明探源》,《郑州大学学报》2003 年第 3 期,⑧谢维扬:《中

早期国家研究中考古学证据的认定和相关理论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3
年第 1 期,⑨沈长云:《中国早期国家阶段的社会形态问题一一兼介绍一种

于三代社会性质的提法》,《河南大学学报》2003 年,第 4 期.

泽湖泊型;(三)“接触地带说”,即主张以阴山、秦岭、南岭三条山脉为


划分出几个接触地带,找出各种文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四)“大小中心



仍然坚持黄河文化是一个大的文化中心,在这一大的中心之外也存在若干个

的中心;(五)“辽河流域文化中心说”,理由是赤峰的红山文化并非受黄


韶文化的影响才形成的,它有自己明显的独立特征,远古文化北方狩猎民族

化的特点更加突出,远古时期并非落后于中原文化。
近年有的学者提出了 “文明起源三段论”的理论。即据摩尔根的“野蛮时


段论”,特别是恩格斯文明起源论中的“三次大分工理论”,包括文明起源

大物质前提奠基期、文明起源三大要素生成期、文明总体标志国家形成期。

丁•物质前提奠基期,认为“农业起源一一新石器起源一一陶器起源”这三


新分别实现了产业创新、工具创新、日常生活用具创新。从而为文明起源奠

了三大物质技术基石。
有的学者通过中国与西亚的两河文明的比较研究后认为,中国的两河文明具有 鲜明的不同特征,即黄河文明是连续不断的文明,长江文明是断而再续的文明; 在不同的文化圈内,其文明要素也显示出不同的特征。由此,形成了中国古文 明多源并起、相互促进的态势。

古代文明的界定与分类简述

古代文明的界定与分类简述

古代文明的界定与分类简述当我们提及古代文明,往往会在脑海中浮现出那些古老而神秘的国度,如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等。

但究竟什么才算是古代文明?又该如何对它们进行分类呢?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引人深思的问题。

首先,要界定古代文明,有几个关键的要素需要考虑。

其一,城市的出现是一个重要标志。

城市不仅仅是人口的聚集之地,更是社会分工、经济活动和政治管理的中心。

例如,古埃及的孟菲斯、古希腊的雅典等城市,它们有着复杂的建筑结构、发达的贸易网络和明确的社会等级划分。

其二,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文字使得人们能够记录思想、知识、法律和历史,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像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代中国的甲骨文等,都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其三,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制度也是古代文明的重要特征。

这包括明确的阶级划分、政治管理体系、法律规范以及宗教信仰等。

一个成熟的古代文明通常有统治阶层、平民阶层以及奴隶阶层等,并且有着相应的规则和制度来维持社会的运转。

基于以上的界定要素,我们可以对古代文明进行大致的分类。

从地理区域来看,可以分为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

东方文明以古代中国、古印度为代表。

古代中国有着悠久而连续的文明传承,其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封建制到中央集权制的演变,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在科技方面,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印度文明则以其神秘的宗教和哲学著称,如佛教和印度教的起源和发展。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城市规划和水利系统也展现了其高度的文明成就。

西方文明则包括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等。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它在哲学、科学、艺术和民主政治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方式。

古罗马文明在法律、建筑和军事方面表现出色,其制定的罗马法对后世的法律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宏伟的建筑如罗马斗兽场和万神殿展示了其高超的建筑技艺。

【上古历史】中国古代文明过程考察的不同角度及其相关问题

【上古历史】中国古代文明过程考察的不同角度及其相关问题

【上古历史】中国古代文明过程考察的不同角度及其相关问题中国古代文明过程考察的不同角度及其相关问题杨建华一,考察古代文明过程的四个角度中国的古代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中国古代国家。

她的起源应当在国家产生以前的史前时代去寻找。

对于这一阶段的研究,考古学应起着责无旁贷的主要作用。

从中国史前的考古学现状和世界考古学的发展来看,我们认为从考古学对于文明过程的考察大体上可以从四个角度来考察:第一个角度:根据区系类型的方法来建立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这是科学地研究考古遗存的基础。

从当前的中国史前考古学的现状来看,这一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只是各地建立的时空框架的尺度有粗细之分。

例如黄河流域的分期和分区比较细,边疆地区的比较粗。

但各地区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年代序列。

第二个角度:对每一个考古学文化的社会结构进行研究,重构它的历史。

在这一方面,每个考古学文化的发现了很大的差别。

以半坡文化为例,这一文化的聚落有半坡、姜寨和北首岭三个较大规模揭露的遗址,这一文化的墓地有元君庙和横阵等较为完整的资料;相比之下,对庙底沟文化的了解就没有这么充分的资料。

要完成这项工作,就要求我们有计划地在发掘中填补空白,选择典型遗址进行若干年的重点突破,使之我们对主要的考古学文化的社会结构方面有所了解。

第三个角度:跨越时空和考古学文化,对某一方面的演变轨迹进行梳理与研究,即对同一事物的历史比较。

如史前时代聚落、手工业、墓地等方面的专题研究。

在我们探讨中国文明起源时,常常是这一阶段用大地湾的大房子,下一阶段用大汶口的墓葬,再下一阶段用龙山时代的城来说明中国文明因素的增长过程。

目前已经有对史前聚落的较为全面的梳理。

由于并不是每个地区的各个阶段都有聚落资料,所以象兴隆洼的排房与半坡文化的环壕是地域上的差别还是时间上的早晚,尚无法定论。

明确了研究的目的,我们应当有意识地通过发掘来填补这些缺环,是中国史前各种文明因素的发展线索逐渐清晰起来。

第四个角度:跨越时空和考古学文化,对某一时期各种文明因素的关系进行研究,即对不同事物的共时研究。

中国古代文明的衍生与融合

中国古代文明的衍生与融合

中国古代文明的衍生与融合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古代文明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明不断衍生和融合,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文明的衍生与融合。

首先,中国古代文明的衍生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古代文明经历了农耕文明、手工业文明、商业文明等不同形态的演变。

这些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和技术进步的影响,还受到其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明的影响。

例如,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西方文明得以交流和融合,希腊、罗马、波斯等外来文明的影响逐渐渗透到中国古代文明中。

其次,中国古代文明的融合是不同地域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结果。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民族文化差异。

然而,正是这种多样性促使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融合。

例如,中原文明和西南少数民族文明的交流形成了独特的川滇文化;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的文化融合形成了草原文明。

这些融合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也为中国古代文明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另外,中国古代文明的衍生与融合还体现在宗教和哲学思想方面。

中国古代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流派相互交融,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宗教和哲学体系。

儒家注重人伦道德、社会秩序和政治治理,道家强调自然和谐、无为而治,佛教强调修行和解脱。

这些思想体系相互借鉴、互相渗透,形成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这种衍生与融合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考的需求,也为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精神支持。

最后,中国古代文明的衍生与融合还体现在艺术和文学方面。

中国古代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吸收了多种不同的文化元素,并加以创新和发展。

例如,中国古代绘画融合了写实主义和意象主义的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山水画和人物画风格;京剧融合了北方曲艺和南方音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

这种衍生与融合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内涵,也为后世艺术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总之,中国古代文明的衍生与融合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案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案

第四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中古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阿拉伯人在广域范围内的商业活动及奥斯曼土耳其人扩张的相关史实,认识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重要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已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中古时期西亚、南亚、东亚等文明区域不同的发展道路,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在对对亚洲不同国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古代文明既独立发展又相互联系,增强对中华文明圈以及世界文明多元面貌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同时提升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阿拉伯人在广域范围内的商业活动及奥斯曼土耳其人扩张的相关史实,认识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重要地位。

难点:日本幕府政治的兴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以同学们较为熟悉的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为导入,调动学生对阿拉伯帝国社会及文化的兴趣,而进入本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一.阿拉伯帝国1.兴起背景(1)宗教信息: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发展使各氏族部落形成统一的民族力量。

(2)政治基础:7世纪前期,穆罕默德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3)军事因素:阿拉伯人主张军队在保持自己优势的基础上,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引进先进武器,提高军队战斗力。

2.建立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3.统治特征知识。

4.影响: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将原本已经相互联系的地区置于统一的帝国统治之下,强化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东西方生产技术、商业贸易的发展及文化交流。

中国的历史探索中国古代文明

中国的历史探索中国古代文明

中国的历史探索中国古代文明中国的历史探索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而对中国古代文明进行探索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学术研究。

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发现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学者们逐渐揭示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众多奥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中国的历史探索。

1. 考古发现与中国古代文明考古学是研究古代文明的重要学科,通过对古代遗址、器物等考古发现的研究,我们能够对古代文明的形成、演变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中国的历史探索也离不开考古学的贡献。

举例来说,发现于河南郑州的二里岗遗址是中国史前时期的一个重要考古遗址,其发现的文化层析划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起点。

而秦始皇陵的发掘,更是揭示了秦代的宏伟建筑与统治方式。

这些考古发现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使我们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2. 历史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除了考古发现外,历史文献也是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途径。

古代文献包括史书、诗词、字画等各类文字资料。

这些文献记录了古代人们的思想、生活以及历史事件等重要信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史书,它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载了从夏、商、周到秦、汉等各个朝代的历史事件。

这本史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

其他如《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也记录了古代人们的思想、感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等重要方面。

这些历史文献促进了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理解。

3. 跨学科研究与中国古代文明中国的历史探索还得益于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

通过将历史研究与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学科相结合,我们能够获得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

举例来说,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语言学家们揭示了甲骨文与古代汉字的关系,并还原了古代文字的演变过程。

而人类学的研究则揭示了古代社会结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内涵。

4. 文化传承与中国古代文明中国的历史探索不仅关注过去,也与当下息息相关。

古代文明探索人类文明的源头

古代文明探索人类文明的源头

古代文明探索人类文明的源头文明的起源是人类一直以来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古代,各个文明古国都有着对人类文明起源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对考古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人们逐渐从不同的角度推测和揭示了古代人类文明的源头。

一、考古学的贡献考古学是研究人类古代文化和社会的学科,通过对考古遗址、文物、遗迹等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在古文献和传说中,人们对于古代文明的起源往往有各种各样的推测和神话。

而通过考古学的探索,我们得以从实证的角度追溯和还原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例如,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其古代城市遗址和文物的发现对我们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考古学的研究,人们发现了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的楔形文字、水利工程以及药物、工艺等方面的杰出成就。

这些发现不仅揭示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独特性,也为人们了解古代文明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历史学的阐释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历史的学科,通过对古代文献和史书的解读和分析,提供了多样化的观点和解释。

历史学家通过对史书的研究,推测人类文明的起源和演变。

例如,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索一直备受关注。

中国历史学家从古代文献中发现了黄河流域的先秦文明、商代文明等,通过对这些历史文献的整理和解读,揭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源头和发展轨迹。

另外,历史学的研究还通过对古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考察,还原了古代人类社会的面貌和特点。

三、人类学的探讨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学科,对于人类文明的源头和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

人类学家通过对当今不同民族文化的考察,推测了古代人类文明的起源。

例如,人类学家约翰·伯耶斯通过对当今部落文化的研究,提出了原始人社会的进化理论。

他认为,古代人类起初是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原始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出农耕和畜牧生活,进而形成了农耕文明和牧业文明。

这一理论的提出为人们线索和研究古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综上所述,古代文明探索人类文明的源头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经历了多个朝代和历史阶段的演变。

从文字的出现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文明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进行探讨与述评。

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演变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于华夏族,发源于黄河流域。

早在约64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种子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根深蒂固。

随着时代的推移,松垮文化、龙山文化、晚商文化、西周文化等相继兴起,古代文明在不同朝代间不断传承、演变和发展。

二、古代文化的瑰宝——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成为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等古籍,这些文学作品丰富多彩,表达了古人对美好生活和情感的渴望。

随着朝代的更迭,唐诗宋词成为文学的巅峰之作,更展现了古代文明的繁荣与壮丽。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文明进程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的科学技术也为古代文明的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古以来对天文、地理的观测与研究,不仅为社会运行提供了基本支持,同时也为古人在温饱问题上提供了科学的帮助。

著名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则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

四、古代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文明在不同朝代间不仅经历了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在思想文化上也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演变。

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思想流派的兴起,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哲学基础。

伦理道德、礼仪制度、文化传统等好的传承使得古代文明能够持久存在,并对今天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艺术与古代文明的交织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充满了艺术的瑰宝。

陶瓷、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成为了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千年来,中国人民通过这些艺术手段展现了丰富多样的生活、宗教和思想内涵,将古代文明的精神品质传承至今。

结语: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经历了无数的起伏和风雨,却始终坚守着自身的底蕴与灵魂。

历史学论文-关于开展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研究的构想

历史学论文-关于开展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研究的构想

历史学论文-关于开展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研究的构想一、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研究的意义我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我们的先民们创造的中华文明尤如一朵奇葩,在世界古代文明百花园中怒放。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文明之一,又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绵至今的文明,且我国古代文明尤其是其早期,又是在基本上没有外来文明的强烈影响,在自身的基础上,独立产生、发展起来的。

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探讨其背景、契机及其演进规律,不仅对于复原我国古代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探讨世界文明的产生及发展变化规律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国外学术界,一些人出于各种原因,或宣扬中华文明外来说,或贬低中华文明的发展水平和成就,或对我国夏代及其以前的历史传说的真实性抱着极端怀疑的态度,否认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认为我国的历史只能从商代开始计算。

基于这种情况,通过对我国古代文明起源及早期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复原我国古代文明产生、发展的历史,展现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纠正对我国文明史存在的各种偏见,是很有意义的。

从龙山时代(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至夏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王权和国家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时期。

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官僚体制、工艺技术、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各方面,都在这一时期奠定了基础。

因此,开展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研究,有益于深化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历程的认识。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一般是把黄帝、炎帝作为中华文明开化的肇始,国内外华人也都将黄帝和炎帝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但文献中对黄帝和炎帝乃至尧舜禹时期的记载非常简略,目前,尚难以将其视为信史。

开展我国古代文明起源及早期发展的研究,从考古学上探索黄帝、炎帝时期至夏商周时期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认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认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认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璀璨的文明之一,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对人类文化、社会、科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涵盖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

中华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的各个朝代和历史阶段的贡献,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成就。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黄河流域地区。

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华夏民族开始了辛勤劳动,发展了农业,创造了象形文字,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都在这个时期形成并逐渐发展。

中华文明的特点丰富多样。

它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中华文明的艺术形式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中华文明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身心的平衡与健康,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此外,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念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道德伦理、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等。

中华文明的演变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过程。

自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唐宋元等朝代的文化繁荣,再到近代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华文明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兴衰和变革。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思潮和学术流派的涌现,使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发展和传承。

总体而言,中华文明是一门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它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文明的重要性在于它对于传统价值观和社会道德的塑造,以及对人类艺术、科学、哲学等领域的丰富贡献。

在未来发展中,我们应当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精髓,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1.2文章结构1.3 总结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起源、特点和演变而引人注目。

首先,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黄河流域。

在这片土地上,古代华夏族人民创造了稻作、文字以及许多其他重要的发明和创造。

[讲解]中国文明的形成: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

[讲解]中国文明的形成: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

中国文明的形成: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专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导读: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中原社会的军事贵族们开始设法建立一套新的社会秩序。

新秩序的建立是通过先有的世俗手段,特别是实力的比拼来获得。

而由此导致的后果,便是社会权力带有较为世俗或务实的色彩。

文明的地理格局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首先的问题,是如何定义文明?中国文明起源的标志是什么?赵辉:文明可能有100多种解释。

一方面可以说是文化的成就;另一个意义,就是社会发展程度。

从文明探源的角度看,文明的形成,就是人类社会进入了国家形态,探源就是探寻国家的起源——早期国家何时产生?如何发展?关于文明的标准首先是由西方学术界提出的,比如出现文字、城市、金属器后,人类社会就进入文明阶段了。

后来这些标准落实在考古学上。

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提出了文明的10个标准,比如一定规模的遗址,人口要达到5000以上,有权力机构,有大规模的公共建筑——它标志着建筑技术达到一定程度,社会动员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等等。

这些标准是依据西方文明起源的研究而提出的。

不是说不对,而是需要在中国的环境下具体的讨论。

当我们套用这些标准对一些有关的考古发现进行是否是文明的性质判断时,就会发现这些文明的标准有的是不那么能对上号的了。

中国各地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跌宕起伏而漫长的过程。

于是,对文明的研究就从定性的研究逐渐转变成了过程性的研究。

这就要追溯,什么时候出现“城”?什么时候开始阶级分化?等等。

我们发现中国文明的进程不是铁板一块,各地有自有过程和特点。

我们认为给文明建立标准,是一个比较老的研究方法。

而我们需要探讨的是,这个考古学文化背后的社会是否形成了国家的形态?我们并不急于提出文明——国家形成的标准。

这些标准应该是在研究史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普遍意义的特征。

而不是颠倒过来,拿着一个产生于国外材料中的标准清单去比照。

《三联生活周刊》:按照英国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教授的观点,东亚中国文明是全球六大原生文明之一。

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内容,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体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传统文化的起源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华夏文明、夏商周文明等一系列古代文明的兴起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阶段,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相继兴起,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发展壮大。

在历史的长河中,汉朝、唐朝、宋朝等一系列朝代相继兴起,各种文化形式与艺术表现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包括诗歌、书法、绘画、戏曲等各种文化形式相互融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传统文化在现代的传承与创新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的同时也在进行创新。

在当代中国,包括书法、绘画、京剧、传统医学等各种传统文化形式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不断接受新的文化元素和创新,形成了融合古典与现代的独特文化现象。

四、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逐渐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传播。

包括汉语、太极拳、中医、茶道等各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世界各地得到了热烈欢迎,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继续焕发着独特的魅力。

愿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其在当代社会中继续绽放光彩。

古代文明教案与反思

古代文明教案与反思

六年级思品与社会教案与反思正文:学习目标: 1、大致了解四大文明古国及其文明成就,激发探究古代文明的兴趣。

2、拓宽学生的视野,多角度地了解体会古代文明的伟大意义。

3、使学生懂得追求文明进步是人类共同的目标。

学习准备:课前,学生分组搜集四大文明古国文明成就的资料。

一、导入揭题 1、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来到多媒体教室上课。

——神秘的金字塔已将我们带入了古代文明的探索之旅,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追寻灿烂的古代文明——(课件显示课题:“文明的大船”起航啦)。

一起读课题。

(学生齐读) 2、课前我们进行了预习,谁能说说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是哪几个呢?(学生回答),有不同意见吗?那你说说看。

(课件显示四大文明古国名称)我们一起来读。

3、小结:人类文明这艘了不起的大船,就是这些古老地区的劳动人民用勤劳和智慧的双手创造的。

二、探究文明发源地的位置和河流的关系 1、看,这是一张简单的亚洲大陆、非洲大陆示意图(课件显示),仔细地找一找,说一说这四大文明古国大概在地图上的哪个位置呢?(古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古印度位于亚洲南部,古巴比伦位于亚洲西部,古埃及位于亚洲南部。

在哪条河流附近。

可以用光标闪动提醒学生。

只要答出河流就行。

)让学生充分的说,说后再让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没必要急着和盘脱出,把机会留给学生 2、过去的四大文明古国所在地,在今天,分别是哪些国家和地区呢?(课件显示)(古印度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古中国在今天的黄河地区,古埃及在今天的你尼罗河三角洲等地区) 3、仔细观察四大文明发源地所处的地理环境,你发现文明的发源与什么有着密切的关系呢?(河流,多喊几名学生回答,)那会提问题会学习的你们,心中萌发了什么疑惑呢?奇怪,为什么文明的发源地都在大河流域呢?(随变——由大河冲击而成的平原有着良田沃土,自古以来,人类都择水而居;水是生命的源泉;方便于灌溉,便于农作物生长,能够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最早的文明是农业文明) 4、小结:大河流域往往成为农业发达、经济繁荣、人口集中的地区,可见,大河是孕育文明古国的摇篮。

高中历史练习题中国古代文明与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影响

高中历史练习题中国古代文明与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影响

高中历史练习题中国古代文明与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影响高中历史练习题中国古代文明与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影响中国古代文明是世界上最为悠久的文明之一,而世界古代文明也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

这两个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影响,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文明与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影响。

一、经济交流在古代,经济往来是促进文明交流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资源和独特工艺的国家,而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也有着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因此,古代的中国与其他文明之间进行了广泛的商品交流。

丝绸之路是著名的贸易通道,不仅连接了中国和欧洲,还将中亚、印度和阿拉伯地区等国家纳入其中。

通过这种贸易往来,不仅使中国古代文明的产品远销海外,也使得其他国家的产品进入了中国市场,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二、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古代文明之间影响最为显著的方面之一。

中国古代文明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文化。

例如,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东亚地区,并对日本和韩国等国家产生深远影响。

此外,中国的科技和艺术也是古代世界的瑰宝,被世界各地的文明所借鉴和发展。

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等发明,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政治交流政治交流是古代文明交流的重要方面之一。

中国古代文明在政治制度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封建制度和官僚制度。

这些制度在古代世界各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例如,朝鲜半岛曾长期受到中国封建文化的影响,韩国、越南等国家的政治制度中也存在着与中国古代文明相关的元素。

四、宗教交流宗教交流也是古代文明交流的重要方面。

中国古代文明以佛教、道教和儒教为主要宗教信仰,而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有着各自的宗教信仰。

佛教是中国古代文明与世界古代文明之间通过宗教传播交流最为显著的例子之一。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发展壮大,同时也为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新的思想和精神支持。

历史了解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历史了解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历史了解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教案】历史了解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导语:古代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各种交流与融合,通过历史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进一步增进对世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本教案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一、开篇人类历史源远流长,各个地域的文明交流与融合构成了我们今天多元化的世界。

在古代,文明交流主要通过贸易、征战、婚姻等形式实现。

例如,丝绸之路的兴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活动将希腊文化传入亚洲,汉唐的婚姻外交使中华文明播种于远方。

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二、文化交流1. 贸易的催生和文明的交流古代贸易是不同民族文明交流的桥梁,例如大量的商品和思想传入和引进了东西方,从而推动了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2. 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古代的文明交流不仅仅是简单的接触,更重要的是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例如,在东西方文明交融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与西方哲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这对全球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三、科技交流1. 造纸术的传播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科技交流的一大成果,它的传播促进了整个世界的书写和文化的发展。

欧洲通过阿拉伯人的介绍了解了这项重要的发明,从而推动了书写和文化的繁荣。

2. 数学与天文学的交流古代的数学与天文学也是文明交流的重要领域。

例如,欧洲学者通过阿拉伯人介绍了印度的数学体系,从而推动了西方数学的发展,并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艺术交流1. 建筑与雕塑的交融古代的艺术交流不仅仅是学术交流,还包括建筑和雕塑等方面。

例如,希腊和罗马的建筑艺术通过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活动传入了亚洲,进而影响了亚洲的建筑艺术。

2. 绘画与音乐的互动古代的绘画与音乐也是文明交流的重要方面。

中国的绘画艺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西亚和欧洲,影响了西方的绘画艺术发展。

而希腊和罗马的音乐也通过各种方式传到了亚洲,对亚洲音乐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华文明认定标准及发展道路的考古学阐释

中华文明认定标准及发展道路的考古学阐释

中华文明认定标准及发展道路的考古学阐释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久、最有连续性的文明之一。

中华文明的认定标准和发展道路可以通过考古学的阐释来进行探讨。

首先,中华文明的认定标准可以从考古学的角度来考察。

考古学是研究人类过去文化和社会的学科,通过发掘、记录和研究古代人类的遗迹和遗物来重建他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

考古学的发现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来支持中华文明的存在和发展。

考古学家通过在中国各地发掘出的文物和遗址,发现了许多支持中华文明存在的证据。

例如,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附近的二里头遗址,经过考古发掘证实是商代时期的都城遗址。

这个城址的遗迹规模庞大,表明当时已经存在统一的政治和社会组织。

此外,发现的玉器、青铜器等贵重文物也表明那个时期已经发展出高度精湛的工艺技术和艺术表达。

这些考古发现为中华文明的历史时期和地域范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考古学对中华文明的发展道路进行了重要的阐释。

中华文明的发展道路可以从考古学的视角来研究和分析。

通过考古学的发现,我们可以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首先,考古学的发现表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中国的一些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陶器和其他的工具,显示出当时人类已经开始从游牧狩猎的生活方式转向以农业为主导的定居生活形态,形成了最早的农耕文明。

其次,考古学的发现也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多元性质。

在中国的不同地区,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不同的文化遗存,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这些文化的存在表明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文化传承和交流,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和多元性。

此外,考古学的研究还可以揭示中华文明的发展路径。

通过对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和建筑的研究,可以获得有关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信息。

例如,通过对商代遗址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商朝时期的统一政权和发达的贸易网络。

通过对秦始皇陵的考古发掘,可以了解到秦朝时期的集权统治和宏大的工程建设。

初中历史教学教案:认识古代文明的特点

初中历史教学教案:认识古代文明的特点

初中历史教学教案:认识古代文明的特点引言历史是人类发展的一面镜子,通过了解古代文明的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现代社会的根基。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做题和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本教案旨在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认识古代文明的特点,以便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一、网络资源的开发1.1 使用多媒体资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展示不同古代文明的建筑、艺术品、器物等。

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实物和艺术品,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古代文明的发展特点和文化成就。

1.2 利用在线教育平台教师可以借助在线教育平台,搜索相关课程资料和教学视频,为学生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学习资源。

同时,教师也可以制作在线课件,包括文字、图片、音频等,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生动和有趣。

二、有效教学方法的运用2.1 问题导入法通过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原因。

例如,为什么伟大的文明都集中在河流附近?为什么古代文明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2 案例分析法通过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明,如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等,深入研究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不同古代文明之间的异同点,提高他们对历史的整体把握能力。

2.3 视频讲解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古代文明相关的视频,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古代文明的特点。

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视频内容展开讲解,解读视频中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

通过视听结合,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

三、互动学习的组织3.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古代文明。

小组成员可以共同查找资料、分工合作,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了解古代文明的特点。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分享彼此的研究成果,并互相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社会古代文明

社会古代文明

社会古代文明社会古代文明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代表着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过程,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社会古代文明的起源、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社会古代文明的起源社会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

最早的文明出现在河流流域,例如古代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以及中国的黄河文明。

这些文明的起源与河流的水源、肥沃的土壤以及适宜的气候等自然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人们在这些地区逐渐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开始了定居生活。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形成稳定的社会组织,建立起更为复杂的社会结构。

二、社会古代文明的特点1. 城市的兴起: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逐渐形成了村庄和城市。

城市的建立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它汇集了大量的人口,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城市中也出现了专门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的人群,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2. 农业的改进:农业是社会古代文明的基础,农业的进步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们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引入灌溉系统、耕地轮作等手段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确保了食物的供应。

这使得人口逐渐增加,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兴起和社会的发展。

3. 社会组织的建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建立起各种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

在古代,人们建立了君主制、宗教组织、商会等各种形式的组织。

这些组织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规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文化的繁荣:社会古代文明的发展也伴随着丰富多样的文化成果。

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艺术、文学、建筑等蓬勃发展。

这些文化成果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成为了后世的宝贵遗产。

三、社会古代文明的影响社会古代文明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社会古代文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人们通过农业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增加了社会财富的总量。

城市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明过程考察的不同角度及其相关问题杨建华【作者简介】杨建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吉林长春130012)【内容提要】古代文明的起源应当从它的发展过程来把握。

通过考古学来考察文明过程有四个角度:建立各地的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复原考古学文化的社会结构;进行农业、手工业、聚落、墓地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寻找文明因素之间内在的联系及其发展规律。

两河流域文明过程的研究受到世界考古学界关注,在聚落等级的建立、手工业专门化和劳动分工的程度等方面已经可从考古学的研究上升到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

对两河流域文明过程的后两个角度的研究成果启示我们,中国古代文明过程考察还有很多考古发现上的空白,研究还缺乏系统性。

在方法论方面,需要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考古资料与社会参数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文明起源/中国史前考古/两河流域史前时代/考古学比较研究世界古代文明的出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从过程这个动态中才能准确地把握各文明的共性与特性。

中国古代文明最典型的特征在她最成熟的阶段——以殷墟为代表的商代文明中表现得最为完整。

因此,要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应当从殷墟时代所表现出的诸因素向前追寻,这样才能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以及她独特的发展过程。

一、考察古代文明过程的四个角度中国的古代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中国古代国家,她的起源应当在国家产生以前的史前时代去寻找。

对于这一阶段的研究,考古学责无旁贷应起着主要作用。

从中国史前考古学现状和世界考古学的发展来看,我认为考古学对于文明过程大体上可以从四个角度来考察。

第一个角度:根据区系类型的方法来建立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这是科学地研究考古遗存的基础。

从当前的中国史前考古学的现状来看,各地区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年代序列,只是各地建立的时空框架的尺度有粗细之分。

例如黄河流域的分期和分区比较细,边疆地区的比较粗。

第二个角度:对每一个考古学文化的社会结构进行研究,重构它的历史。

在这方面,每个考古学文化的发现有很大的差别。

以半坡文化为例,这一文化的聚落有半坡、姜寨和北首岭三个较大规模揭露的遗址,墓地有元君庙和横阵等较为完整的资料;相比之下,对庙底沟文化的了解就没有这么充分的资料。

要完成这项工作,就要求我们有计划地在发掘中填补空白,选择典型遗址进行若干年的重点突破,使我们对主要的考古学文化的社会结构有所了解。

第三个角度:跨越时空和考古学文化,对某一方面的演变轨迹进行梳理与研究,即对同一事物的历时比较。

如对史前时代聚落、手工业、墓地等方面的专题研究。

在我们探讨中国文明起源时,常常是这一阶段用大地湾的大房子,下一阶段用大汶口的墓葬,再下一阶段用龙山时代的城来说明中国文明因素的增长过程。

目前已经有对史前聚落的较为全面的梳理。

[1]由于并不是每个地区的各个阶段都有聚落资料,所以像兴隆洼的排房与半坡文化的环壕是地域上的差别还是时间上的早晚,尚无法定论。

明确了研究的目的,我们应当有意识地通过发掘来填补这些缺环,使中国史前各种文明因素的发展线索逐渐清晰起来。

第四个角度:跨越时空和考古学文化,对某一时期各种文明因素的关系进行研究,即对不同事物的共时研究,从先后的角度寻找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尽管先后事物不一定就是因果关系,但先后关系是因果关系的一个重要前提,通过因果关系来了解进入文明过程的社会机制。

这种研究在中国尚未展开,是我们应当尝试的一个方法。

以上研究文明过程的四个角度也可以说是四个步骤,它们之间存在着先后的依赖关系。

前两个步骤是具体的历史过程的考察,从第三步开始是超越时空的比较研究和事物之间内在规律的探索。

这四个步骤基本上完成了文明过程考察中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二、两河流域古代文明过程研究举例笔者曾对两河流域的史前时代进行过这种研究。

[2]为了说明这种研究方法,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我对两河流域文明过程研究的第三步和第四步。

1.第三个角度的考察在对两河流域同一事物的历时比较研究中,我主要从农业与手工业所表现的生产力的发展、聚落与墓地表现出来的生产关系和神庙所反映的上层建筑的发展作一历时性的考察。

两河流域史前的农业基本上可以分为旱作农业、简单灌溉农业和农业量剧增三个阶段。

在两河流域定居时期,人们主要居住在两河流域北部降雨量充沛的亚述高原。

后来人们向南部迁徙,逐渐到了年降雨量仅200毫米的地区。

要在这样的地区从事农业,必须要有简单的灌溉。

灌渠遗迹的层位,清楚地揭示了灌溉是如何从利用天然沟洫到人工挖凿沟渠的发展过程。

灌溉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对两河流域文明的产生具有关键性作用。

灌溉农业导致农产量的剧增,两河流域农业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其标志是收获工具的剧增,易于制造的陶镰取代了制作复杂的骨柄石叶复合镰,这是农业大幅度提高的必然结果。

手工业主要体现在陶器和金属制造业。

陶器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彩陶和素面陶两个阶段。

彩陶的发展可以分为出现、定形、繁荣和持续四个小时期。

素面陶是以轮制为主,是史前陶器制作上的一个大的转变。

陶器不再装饰器表,而注重造型的多样化。

素面和轮制是陶器大批量生产的结果。

陶器不再具有特殊的功能,这种功能逐渐让位于金属器。

史前的金属制作分为三个阶段。

它最早出现在公元前6840—前6620年的萨约吕()遗址,只有少量铜针类制品;第二阶段铜制品开始增多,出现了凿等小型工具;第三个阶段金属品明显增多,有冶铸技术与合金技术,并流行金器。

需要指出的是,两河流域史前时代金属制造最发达的不是最早进入文明的南部,而是矿产资源丰富的北部,所以不能单纯强调金属在文明起源进程中的作用。

两河流域史前时代聚落形态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聚落布局有成排的库房、中心空地和居住房屋以及窑场和蓄水池。

从这些遗迹的规模看,它们大都是以整个聚落为单位而一次建成的,说明聚落在当时起着最重要的行政职能。

这时的房屋格局是多间房屋,几乎每个房间都有通向聚落的门,房间之间一般没有房门相通,这说明同建筑内不同房间的人联系不太紧密。

第二个阶段的聚落布局是房屋建筑成堆地分布,形成几片空地,基本不见整个聚落为单位的设施。

每个建筑格局都是一样的,由大、中、小三种房间构成。

大房间有许多通向各个房间的门,很像我们现在住宅中的厅。

小房间三个一排地分布在建筑的一侧,应是这个建筑中的储藏室。

生活遗物一般是出在中型房间里,应是当时人们的住房。

每个格局规整的建筑一般只有一个或两个通向聚落的门,建筑内各个房间之间是相通的,这说明同一建筑内不同房间的人之间关系密切。

一个建筑里的居民应该是含有一对夫妻以上的扩大家庭。

这个阶段的扩大家庭已经发展成为分解聚落组织的力量。

第三个阶段的聚落的建筑仍然呈无序状分布,但个别聚落在中心的显著位置有制陶作坊或“圣区”,反映出聚落间在功能上的分化。

陶器的中子活化分析也说明了这时陶器有较大量的输出与进口的现象。

但这时的聚落调查所反映的各聚落规模在较早的哈拉夫文化时期没有太大区别,但到了较晚的欧贝德晚期已经有了大小之别,说明聚落之间的功能分化在前,规模分化在后,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

这个阶段是聚落分化的最后阶段。

到了第四阶段,聚落内部与外部都开始重新整合。

在聚落内部,以乌鲁克遗址为例,聚落中心是神庙,周围是手工业区,再外面是农业居民区。

聚落之间形成了村、镇和城三级聚落组织。

墓葬中反映的人们之间的分化分为四个阶段。

最初墓葬形制没有区别,随葬品数量略有差异,但没有无随葬品的墓,成人与儿童有所不同。

第二阶段出现少量无随葬品的墓,墓葬形制尚未出现差别,说明有贫民出现,但还没有形成等级。

第三阶段的墓葬可以分为几个档次,它们在墓葬形制与随葬品之间形成固定的组合,男子随葬品的数量多于女子。

最后一个阶段财富与地位的分化使同一聚落的人已经无法再葬在同一墓地,从而形成了不同等级人群的墓地。

墓地之间差别明显,具有自身特有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品。

综观墓葬变化的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是分化道路上量的发展。

到了第四个阶段,分化已经达到不能葬在同一墓地的程度,说明社会分化与原有的原始社会组织不相容而导致了彻底变革,已经跨越了氏族社会解体阶段,进入国家的形成时期。

宗教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宗教建筑上。

最早的宗教建筑只是一个单间建筑,在结构和规格上都与普通住房没有区别,但地点比较固定,连续叠压的几层都在一个地点,房内缺少生活垃圾,居住面下多有人骨架。

这种建筑可以称为单间祭室。

第二个阶段是祭室的发展阶段,在结构和规格上比住房更加考究,有大的石头墙基,并与住房区有比较明显的分界,形成所谓的“圣区”,里面极少见到生活垃圾。

第三个阶段是神庙阶段,在祭室的两侧出现侧厅,用于放置庙产和僧侣居住。

这个阶段标志着神职人员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阶层。

在这个阶段里,放置神龛的位置变得越来越隐蔽。

最后一个阶段是塔庙阶段,庙宇一般有高高的台基,庙宇前往往有柱廊大厅,这些变化使得整个神庙变得宏伟、华丽,说明这时的庙宇已经超出宗教中心的功能而逐渐具有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的功能。

在宗教建筑变化这四个阶段中,前三个阶段经历了宗教信仰由具体到抽象、仪式由简单到复杂、与神交往由普通民众到专门祭司的变化,第四个阶段的祭拜对象已经基本固定,并形成不同的等级,祭司开始借神的威严提高自己的地位,集中权力。

2.第四个角度的考察完成了第三个步骤的研究后,进入了第四步研究。

我们把刚才总结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阶段放入第一步所建立的时空框架中,绘制出表1。

表1 两河流域史前时代生产力、社会组织和意识形态发展变代表根据生产力、社会组织和宗教意识的发展序列与阶段所绘成的表1,概括出两河流域从史前时代的定居到文明形成的大致发展轮廓,可以从中看出这些现象出现的先后,发现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进而通过了解这些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来理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历史过程。

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出只有在乌鲁克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几乎同时发生了变化,这使得社会的整体面貌发生了一个巨变。

在这之前的变化都是参差不齐的。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讲到了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之间的差别:各种文明因素是在原始社会母体中孕育成长的。

它们的继续发展到与原有社会无法相容,最后导致一个彻底的变革——文明社会便形成了。

对两河流域文明产生过程的考察可以发现,文明的起源与形成的界限,即社会发生巨变就在乌鲁克时代。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从乌鲁克文化已经进入了国家的门槛。

在乌鲁克文化晚期(乌鲁克遗址的第4层)发现了最早的泥板文字,但仍然没有王权。

这时只是权力的进一步集中的过程。

早王朝早期只留下了洪水传说,从早王朝中期开始出现了基什之王麦西里姆时代,这时王权才最终形成。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考古上所见到的宫殿规模才超过了神庙,反映了王权取代神权的过程。

对比中国的考古学研究,中国的文明起源与形成的门槛在哪里?中国有没有进入文明社会后权力进一步集中而产生王权的时期?回答这些问题都需要对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的过程加以系统的考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