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定陵的发掘及由明定陵发掘引发的思考

合集下载

发掘定陵教训惨痛,200多天才找到地宫入口,无数奇珍异宝被毁

发掘定陵教训惨痛,200多天才找到地宫入口,无数奇珍异宝被毁

发掘定陵教训惨痛,200多天才找到地宫入口,无数奇珍异宝被毁【发掘定陵施工现场】明十三陵中的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墓,是迄今为止考古专家主动发掘的第一座皇帝陵墓,也是唯一一座。

1956年,吴晗提出发掘十三陵中最大的陵墓——长陵(永乐皇帝墓)的建议,并得到了郭沫若的同意和支持。

上报并得到批准后,考虑到没有发掘经验,就更换目标选择了较小的定陵,期间还准备更换选择更小的献陵,但最后由考古专家白万玉先生确定发掘目标为定陵。

【发掘定陵找到陵墓入口】定陵占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开始施工后一直找不到陵墓的入口,在发掘工作进行了200多天后,发现了一个小石碑,上面写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这就等于找到了定陵地宫大门的钥匙,所有考古人员都很兴奋。

【定陵的金刚墙】考古队伍根据小石碑的提示,经过几个星期的发掘,终于找到了定陵的金刚墙,上面有一个“圭”形的开口。

金刚墙是用混凝土夯制而成,特别坚固,一般的皇帝陵墓都会用金刚墙作为封口的最后一道墙,但由于墓葬中的主人不一定会同时去世,所以会留一个门,方便安葬后来的死者,图2提到的小石碑也是为了方便重新挖开陵墓而留下的标记。

就在找金刚墙的施工过程中,考古成员古永中在长陵避雨时被雷劈死,村民们议论纷纷。

【定陵的第一道石门】考古队伍在打开金刚墙的入口时,由于怕有暗器、毒气、翻板等机关,先放一只鸡进去,确定安全后,再放一个人(庞中威)进去,再次确定安全后,所有考古队员才全部进入。

金刚墙后面是一个长甬道,尽头有一道汉白玉石门,每扇门重达7吨。

考古队长白万玉用一根竹片推石门后的顶门石,同时用一根铁丝套住顶门石,防止其向后倾倒,一番周折后终于最后打开了石门。

【定陵地宫中殿里的右配殿】地宫中殿左右两边都有偏殿,首先进入右偏殿,里面放着3座“石雕神座”,也就是明神宗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宝座。

石雕神座面前有武贡桌(桌上有武贡琉璃)和青瓷龙纹长明灯(青瓷大缸)。

从这里出去,激动的人们没有再去左配殿,直接奔向地宫的后殿。

历史趣谈当年挖掘明定陵墓 大门一开为何珍宝化为乌有

历史趣谈当年挖掘明定陵墓 大门一开为何珍宝化为乌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当年挖掘明定陵墓大门一开为何珍宝化为乌有
导语:挖掘明定陵前,按照吴炳荣的计划是先挖掘长陵,但是像吴炳荣这样的专业历史学家和考古专家长陵挖了好几天后,发现入口没找到,二,而且长陵
挖掘明定陵前,按照吴炳荣的计划是先挖掘长陵,但是像吴炳荣这样的专业历史学家和考古专家长陵挖了好几天后,发现入口没找到,二,而且长陵地宫外的建筑和泥土太坚硬,对于挖掘工作困难重重,最后吴炳荣改挖明定陵。

明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和两位皇后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的合葬墓。

定陵修建耗时六年。

李自成的大军曾对定陵进行大肆地破坏,“砖石遍地,大火三日不绝”。

而后在清军入关后,再次对明陵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

由于地宫入口隐秘,才让地宫幸免于难。

在明定陵的挖掘过程中,依然困难重重,但以吴炳荣为首的考古专家攻坚克难,对挖掘工作有着坚定的信念,最后由于挖掘出来的泥土太过,挖掘队人手不够,于是吴炳荣决定雇佣附近的一些农民来帮忙运泥土,从刚开始雇佣10人,到后面工程量增大,最后逐渐雇佣了60度位农民运泥土。

在挖掘两个月后,依然还没有找到地宫入口,但是由于泥土和建筑并没有像长陵那么坚硬,所以吴炳荣并没有放弃,直到一天一位挖掘民工挖到了一块小石碑,吴炳荣仔细一看,碑文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等语。

被吴炳荣戏称“天之杰作”“上帝的指示”。

为庆祝发掘“战绩”,决定给民工每人一条毛巾、一条肥皂的奖励,这在当时已是十分珍贵的了。

吴炳荣十分惊喜,终于找到“指路碑”,两个月的辛苦没有白费。

一般古墓地宫都会在墓道口埋下一块石碑,并标注上文字,指明方生活常识分享。

从发掘长陵到发掘定陵

从发掘长陵到发掘定陵

从发掘长陵到发掘定陵1955年10月4日,一份题为《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送到了当时任政务院秘书长的习仲勋桌前。

报告落款是中国文化界赫赫有名的郭沫若、沈雁冰、吴晗、邓拓、范文澜、张苏…… 消息传出,当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大惊。

他们立即找到报告发起人之一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希望他收回提议:我国目前考古工作技术水平还难以承担这样大规模的发掘工作,文物的保存、复原方面的技术也不过关,这样庞大的发掘和保存,就连世界上技术先进的国家也会感到头痛……但对主管北京市文化教育工作的吴晗来说,他决心已下,难以改变:全国解放已经多年了,有老一辈专家,又有新一代大学生,从人力物力都有条件胜任这项巨大的工程。

双方争持不下,都把希望寄托在下最后决心者身上。

5天之后,周总理最后裁决的消息传来:同意发掘。

吴晗是有名的明史专家,每一个经历过文革的人,都不会忘记这个人物,他写的《海瑞罢官》,最终成为文革的导火索,他自己也成了文革的祭旗牺牲。

据说,解放以前,他试图去挽留他的老师胡适留在大陆,不欢而散。

胡适对他的评价是:可惜,走错了路。

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认为吴晗原可以做一个一流的学者,不幸却从了政,终于被当作了枪杆子使。

吴晗有一种学者的热情,他在北大的青年时代,就想去发掘明陵。

这是每一个考古学家的梦想。

然而当时的考古学泰斗夏鼐,却竭力反对在此时发掘明陵。

为什么?因为他清醒的知道,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政治走向,都不适宜去发掘一座大的明陵。

挖开容易,保护却很难。

可是,他没有办法劝阻得了,新中国要在各个方面证明自己的能力,考古也是其中之一。

然而当时的考古学泰斗夏鼐,却竭力反对在此时发掘明陵。

为什么?因为他清醒的知道,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政治走向,都不适宜去发掘一座大的明陵。

挖开容易,保护却很难。

可是,他没有办法劝阻得了,新中国要在各个方面证明自己的能力,考古也是其中之一。

1955年12月初,在吴晗主持下成立了由6位发起人和夏鼐、郑振铎、王昆仑组成的“长陵发掘委员会”。

定陵ppt

定陵ppt

由于发掘本身也是一种破坏,它与保护是一 对矛盾,因此这种抢救发掘是否是最佳的文化 遗产保护措施?这种仓促发掘究竟是真正在保 护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还是在保护名义下的 合法破坏? 当我们在进行抢救发掘之前,考古工作者心 里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我们究竟要抢救什么? 对子孙后代又如何作出交代?
陈淳认为,考古学家就应该像历史的侦探, 在现场搜集任何有价值的信息,以试图复原当 时的现场和犯罪过程然后拿到法庭上去指证。 “而现在的情况是110接报后,马上派人去案 发现场,把里头的东西拿出来,然后用推土机 推掉。”
文物鉴赏: 金丝翼善冠
用细金丝编累而成,两条盘 龙踞于顶部,构成二龙戏珠, 制作精细,是明代金银工艺 的杰作。
冠上饰件以 龙凤为主, 龙用金丝堆 累工艺焊接, 呈镂空状, 富有立体感; 凤用翠鸟毛 粘贴,色彩 经久艳丽。
四、定陵发掘
1955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反 对。
无数奇珍异宝在接触空气的瞬间暗淡成灰, 三口金丝楠木精制而成的巨大红漆棺椁被 人遗弃而毁坏, 三具虽已腐烂但却有幸重见天日的帝后尸 骨也遭到了焚毁„„
考古的真正意义
赵其昌说,现在吵着要挖武则天陵,秦始 皇陵,这是把考古工作当成广告,文明的成果 变成了商品,从上到下都把它当作一种猎奇来 看待,包括一些考古工作人员。 其实考古本身只有一个价值,就是历史 价值,但时下经济价值人们最愿意听,为政者 最愿意讲。坚守考古这一事业真正价值的考古 学家也越来越少。
通 往 定 陵 的 祾 恩 门 楼 已 毁 于 战 火
通 往 定 陵 的 祾 恩 殿 已 毁 于 战 火
名楼下的大明神宗显皇帝之陵石碑
三、定陵地宫

定陵地宫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被开 发的地下宫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第一座有计划发掘的帝王陵墓。 地宫共出土各类文物3000多件,其中 有四件国宝:金冠、凤冠、夜明珠和 明三彩。

定陵的开掘及其后世影响

定陵的开掘及其后世影响

89撰文/傅树铭定陵的开掘及其后世影响定陵是明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的陵墓,建于公元1584到1590年,占地约为18万平方米。

一代明陵惨遭三次破坏,对定陵的发掘,更是考古界的悲剧。

它是每一位历史研究者们心里永远的伤。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本文主要结合对定陵的开掘与破坏,考古界的悲剧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明神宗朱翊钧,在位48年,年号万历,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其墓葬定陵,是明代十三陵之一,位于北京大峪山东麓。

1956年,新中国刚刚建立之初,考古界的专业人士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便向中央提出了开采帝王陵墓的请求。

一开始专业人士想要开采明成祖朱棣的陵墓,但是据说由于当时根本找不到长陵的入口,转而放弃,选择了开掘定陵。

定陵不仅修建年份晚于长陵,而且地面建筑保存较为完整,修复起来更为方便。

中国著名的文化界人士:郭沫若、张苏、吴晗、沈雁冰等人都参与了此次开掘的全过程。

 郭沫若视察定陵地宫一代明陵90诚然,当年我国还是一穷二白的状态,文物保护意识和开挖技术都很落后。

在这样的情况下贸然打开皇陵,其结果只能是失败的、灾难性的。

三次破坏定陵在历史上一共经历过三次破坏,其中第三次的考古开掘,对于定陵而言,是最为严重的。

第一次破坏,明末起义的烧毁。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攻陷北京之前,打到昌平十三陵地区的时候,因痛恨明代帝王,便把定陵在内的三座明帝陵墓的部分地上建筑给烧毁了,这是第一次的破坏。

第二次破坏,多尔衮的报复。

明朝晚期的统治者曾为了挖断女真族的“龙脉”,拆毁了房山地区的金朝皇帝陵寝。

所以清军入关时,多尔衮为了报复拆毁陵墓之仇,便率军拆掉了定陵的部分地上建筑以及陵墓前的神功圣德碑亭。

但随后清朝的统治者很快就发现他们这些行为,非常影响他们坐稳中原。

于是重修十三陵,厚葬了历代明朝帝王。

第三次破坏,毁灭性的开掘。

要是把以前破坏的程度论作是抓皮挠痒的话,那么1956年的发掘可真是让人痛彻心扉——以前的数次破坏都是对地表建筑的破坏,但是这一次的考古挖掘却对定陵地宫以及陵墓内所陪葬的文物,进行了彻彻底底的深入破坏。

为何“明定陵”被称为最悲剧的考古挖掘

为何“明定陵”被称为最悲剧的考古挖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为何“明定陵”被称为最悲剧的考古挖掘导语:发掘帝王陵寝的声音近来有不小的响动。

早一点,有人建议开挖秦始皇陵,并列出理由N条;近因有专家说下面埋有500吨的珠宝,有人又动起了唐高...发掘帝王陵寝的声音近来有不小的响动。

早一点,有人建议开挖秦始皇陵,并列出理由N条;近因有专家说下面埋有500吨的珠宝,有人又动起了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墓乾陵的念头。

借此股“挖祖坟”的声音,今天就来说说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大陆红头文件下开启明定陵的事情——到2007年,距定陵地宫棺椁开启时间,是50年,正好半个世纪。

今年5月17日,距经国家批准惟一一座按计划主动发掘的明代皇家陵墓——定陵发掘整整过去50年。

50年过去了,当年开掘的种种神秘和不安,都湮没于如织的参观者喧嚣的人流中了,50年过去了,当年提议、参与发掘的前辈都已先后作古。

惟一健在的发掘工作队队长赵其昌,已80高龄,谈起往事,老人激动不已。

宝城墙上打开的隧道门,内部为第一道探沟1958年9月6日,新华通讯社向世界播发了这样一条消息: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已被打开。

陵墓是一座地下宫殿,全部用大块青白石砌成的拱券,有两层楼高、八十多公尺长。

在后殿里放着三口一人多高的朱红色棺材,明朝第十三个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都躺在里面。

尸体已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

这些锦缎时经三百余年,有的还金光闪闪。

织锦品的发现,对了解和研究久已失传的明代特有的丝织技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条被封锁了两年多的消息一经播出,使各国考古界为之哗然,并把惊愕的目光骤然投向东方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之后,万历帝后生活常识分享。

定陵的发掘成为中国考古史上的头号悲剧

定陵的发掘成为中国考古史上的头号悲剧

定陵的发掘成为中国考古史上的头号悲剧世外之友今天十三陵是中国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是明朝十三代皇帝及皇后的陵墓,位于北京西北约44公里的昌平天寿山下。

定陵修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规模宏大,仅当年役使的军卒、工匠就达3万余人。

里面埋葬的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后——孝靖皇后与孝端皇后。

起初,悲剧的主人公并不是定陵,而是同在北京十三陵景区的长陵(永乐皇帝朱棣的陵寝)。

1955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同时也是知名历史学家的吴晗,联合当时郭沫若、沈雁冰、范文澜、邓拓等文化界响当当的人物呈递报告,请示发掘长陵。

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郑振铎先生、副所长夏鼐先生认为在当时技术条件下无法妥善开掘与保护如此大规模的古墓及其所藏文物,提出反对,可惜未获采纳。

由于长陵面积大、墓道入口,发掘工作难以进行,于是专家组决定先以相对规模较小的定陵试掘。

对于万历皇帝来说,闭门陵中睡,祸从天上来……已80岁高龄的定陵发掘亲历者,当年的发掘队队长赵其昌老人告诉记者,他担任考古队长时不过是个20几岁的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生,当初让他担任考古队长,感觉胆战心惊。

而且鉴于长陵勘探毫无线索,所以向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请示,找一座规模稍小的陵寝“试掘”一下。

考虑到定陵营建年代较晚,地面建筑保存得比较完整,将来修复起来也容易些。

而且万历是明朝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做了48年皇帝,可能史料会多一些,所以发掘长陵改为发掘定陵。

【勘察】城砖塌陷打开挖掘之门工作队来到定陵后,从宝城前开始勘察,几天的劳苦奔波,队员们个个脖子发木,腰酸腿痛,精疲力竭,然而回报他们的仍是一无所获。

一天,当队员们转悠到宝城一角时,队长赵其昌突然发现在离地面三米多高的城墙上方,有几块城砖塌陷下来,露出一个直径约半米的圆洞!由于没梯子,队员们便搭人梯上到洞口。

经观察,这个洞口像一个门券的上端,亮处可辨别砖砌的痕迹。

“这是地宫入口!”队员们欢呼雀跃,把长期以来的困惑抛在了一边。

明定陵考古发掘报告

明定陵考古发掘报告

明定陵考古发掘报告一、前言明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嘉靖帝的陵墓,位于中国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的长陵山上。

嘉靖帝是明朝中期的重要统治者,其陵墓的发掘对于研究明朝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明定陵的考古发掘进行详细描述。

二、发掘概况明定陵的考古发掘工作于2019年开始,历时三年,由中国文物考古研究院领导并组织实施。

发掘工作主要包括对陵墓及其周边区域的勘探、挖掘和清理。

三、陵墓结构明定陵的陵墓结构包括神道、牌坊、墓道、墓室和陪葬品区域。

神道是连接陵墓和外界的通道,牌坊则是神道的入口。

墓道是通向墓室的通道,墓室是嘉靖帝的安息之所。

陪葬品区域则是用来安置陪葬品和祭祀用品的地方。

四、出土文物在明定陵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其中包括陶瓷器、铜器、玉器、漆器、金银器等。

这些文物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明代文化的了解,也为研究明朝社会经济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五、考古成果通过对明定陵的考古发掘,我们对明朝的陵墓结构和陪葬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出土的文物也为研究明朝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此外,发掘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有关明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六、保护与展示保护明定陵是我们的责任,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陵墓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加强文物的保管和管理,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明定陵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七、结语明定陵的考古发掘工作为我们揭开了明朝历史的一角,也为研究明朝社会经济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我们将继续加强对明定陵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对定陵考古发掘的回忆2

对定陵考古发掘的回忆2

对定陵考古发掘的回忆2第二篇明定陵考古发掘不是探险猎奇,而是科学科学考古发掘是近代欧美传播过来的。

它同中国自宋以来《金石学》,《考古图录》有很大的区别。

定陵是中国第一次用考古科学发掘一座皇帝陵墓,所以,这不是什么探险、猎奇,这是与探险有严格区别的。

这不是一些人文章中口口声声是下去探险。

前几年,我在北京从《中国文物报》,看见庞中威六篇回忆定陵的文章,已引起我的惊讶。

后来在广东看到他的《定陵发掘亲历记》一书,使我感到意外。

我沉默很久,因过去在定陵一段时光,有点面子与情感上不好意思。

这次细看书中通篇都是炫耀与颂扬自己和白老做了近乎全部工作,好像定陵考古业务就是三四个人包办代替了,其中根本觉察不到对定陵贡献最大的赵其昌先生的事迹和艰辛,给人的印象考古队长赵先生没有做什么工作,只是一个陪衬。

我在定陵二年工作,寥寥几句话一带而过。

也看不出什么工作,庞一再表示他讲良心、公正、真实。

可是这与事实和真相很不相符。

其实,表面上主要拿白万玉老前辈为幌子,乃醉翁之意,为了抬高自己、标榜自己,贬低别人。

真是贪天之功为己有,这样才是作者的良心。

假若白老在世,如果这样评价定陵考古发掘工作,老人家未必认同。

今天,只凭一面之词,夸夸其谈,信口开河。

而不是冷静的、理性的来叙述定陵考古发掘整个过程,作者在定陵究竟做了哪些具体真实的专业工作,起过多大的作用与影响,我本人非常清楚。

事实胜于雄辩。

我所知道的定陵考古工作,与你们有些人的认识和说法大相径庭。

庞书中多次提到赵信其人,我在定陵二年时间,为什么我不认识这个人,没有一点印象,忽然此公也成了定陵发掘的功臣。

我吃住在定陵,上上下下都有印象,惟独不知道此人。

考古所当时有名的干(学者)王仲殊、安志敏、石兴邦、周永珍等诸位先生,多次随从夏所长来定陵工地指导工作,后期紧张关键时期,刘关民、黄占越先生大力协助,大约半个多月。

唯独我不认识赵信同志。

我在定陵和北京两地奔波其间,每隔几天回定陵,还负有接待内部重要人士参观解说任务,每天几次下到地宫看看开棺后清理文物进展的情况,要与查阅文献史料互相印证。

定陵 发掘报告

定陵 发掘报告

定陵发掘报告本文将对定陵的发掘工作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定陵位于中国北京市昌平区,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成祖朱棣和皇后的陵墓。

该陵墓被誉为明代陵墓中的瑰宝,对于研究明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1. 背景介绍定陵是明成祖朱棣与皇后所建,位于昌平区,是明朝十三陵中的一座。

明成祖朱棣是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11月12日)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改革,对明朝政权的巩固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发掘过程定陵的发掘工作始于1994年,当时中国政府决定对明朝陵墓进行保护和研究。

首先,考古学家进行了详细的文献研究,分析了明成祖朱棣的生平和定陵的建造过程,为后续的发掘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接下来,考古学家对定陵进行了地表勘探,使用地质雷达等先进技术对陵墓的结构和布局进行了初步了解。

然后,他们开始进行了小规模的试掘,以确认陵墓的确切位置和范围。

在确认了定陵的位置后,考古学家启动了全面的发掘工作。

他们采用了层层剥离的方法,一层一层地清理和记录陵墓中的文物和遗迹。

在发掘过程中,他们使用了各种工具和设备,包括刷子、铲子、摄影设备等,以确保文物的保护和记录的准确性。

3. 发现和研究结果在定陵的发掘工作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遗迹。

其中最令人惊叹的是墓葬中的陶俑和玉器。

这些陶俑栩栩如生,包括了宫廷官员、士兵、动物等各种形象,为研究明代社会和艺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此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大量的书籍和文献。

这些书籍包括了历史、文学、哲学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为研究明代文化和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考古学家还在墓葬中发现了一些铜制器物和金银饰品,展示了明代的工艺水平和财富积累。

通过对发掘结果的研究,考古学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

首先,定陵的布局和结构反映了明代帝陵的规模和风格。

其次,文物和遗迹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

最后,对书籍和文献的研究揭示了明代思想和文化的特点。

直击唯一被发掘的帝王陵明定陵:地宫深入地下27米,阴气森森

直击唯一被发掘的帝王陵明定陵:地宫深入地下27米,阴气森森

直击唯一被发掘的帝王陵明定陵:地宫深入地下27米,阴气
森森
探究历史的真相,挖掘过去的故事,听听老一辈讲述脚下土地曾经发生的故事
感受历史传达的厚重,用全新的角度去观察历史,用心去聆听来自过去的声音,感受古人传达的智慧,关注我,跟着我们一起去追寻先祖的脚步,挖掘出那些尘封在泥土中的历史!
正文
明定陵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及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合葬墓。

定陵是迄今唯一一座由考古人员主动发掘的帝王墓。

定陵出土了无数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但因留下了深刻教训,比如丝织物就因接触氧气破坏严重。

图为定陵地宫入口
图为定陵明楼。

定陵总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具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

定陵始建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开工,历时6年修建完成,耗银八百万两。

图为定陵入口处。

“1950年代对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的主动发掘,造成大量文物难以保护,正是汲取了这次惨痛教训,我国才有了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的文物保护理念。


图为万历皇帝及皇后的宝座旁的祈福钱币。

图为定陵地宫中殿。

定陵地宫由隧道券、前殿、中殿、左右配殿、后殿,共六个部分组成。

图为定陵地宫后殿,红色的棺木为复制品
图为定陵地宫的一个偏殿,给人感觉阴气森森。

目前,我国对帝王墓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而保护是放在首位的。


图为定陵投地宫万历皇帝的汉白玉宝座,上面被游客投掷了众多钱币。

定陵发掘30年后,当年主持定陵发掘的考古学家夏鼐表示,“如果现在挖,后果会好些,再推迟三十年也许更好。

”。

定陵发掘为什么是考古界的耻辱

定陵发掘为什么是考古界的耻辱

定陵发掘为什么是考古界的耻辱---------------------------------------------------------------------- 考古史上最大的悲剧,的确非明定陵的考古发掘莫属了。

其原因也并不复杂,从定陵出土的大量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在重见天日之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被损毁了。

这对于之后的研究工作,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明定陵是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的陵墓,同葬陵中的还有万历的两位皇后:孝端显皇后和孝靖皇太后。

孝靖皇太后是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的生母。

万历在世时,她并不受爱,仅追谥皇贵妃,并无皇后尊号。

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登记后,才追谥了皇太后,并与万历合葬。

1950年代,当时的考古界提出了一个全面解开明十三陵所有秘密的考古计划,并最终得到了批准。

原本,发掘的目标是明十三陵中最大的明长陵,为明成祖朱棣与徐皇后的合葬陵。

因为前期工作不顺利,才将目标转到了明定陵。

1956年5月,对明定陵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开始。

考古队很快找到通向地宫的隧道,并在1957年5月,找到了金刚墙。

墙上有一个神秘的梯形开口,正是通过这个开口,考古队进入了明定陵的地宫。

当考古人员进入地宫之时,震惊了。

墓室的豪华程度,让人无法想象。

只见墓室中堆满了各种珍贵的字画,色彩绚丽的织锦,以及闪闪发光的珠宝。

简直跟念了芝麻开门的咒语之后,打开了藏满珍宝的宝库大门一般。

据统计,明定陵遗物共有三千余件,其中有棺椁三具,里面发现了万历皇帝的金冠,皇后镶满珍珠、宝石的凤冠,以及金银器物、首饰近600件。

不过,也就是这些普通人都知道其价值的金银、珍珠、宝石等文物,得以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而其他的很多有机质文物,不是因为氧化损毁,就是被人为丢弃,或者被故意损毁了。

首当其冲遭到破坏的就是众多的丝织品。

明定陵共出土衣物467件,织锦165匹,数量众多。

原本在低氧恒温的环境下,这些衣物、丝绸、布匹,都还保持着艳丽的色彩。

郭沫若挖墓后的报应是什么定陵发掘的悲剧至今历历在目

郭沫若挖墓后的报应是什么定陵发掘的悲剧至今历历在目

郭沫若挖墓后的报应是什么定陵发掘的悲剧⾄今历历在⽬众所周知,郭沫若曾经打着考古的旗号挖掘过⼀些帝王的陵墓。

但是郭沫若挖墓的过程也不是⼀帆风顺的,他的团队也曾经在挖墓的时候遇到过很多的怪事,以⾄于有⼈说这是挖墓应得的报应。

那么郭沫若挖墓后的报应是什么?听说当时郭沫若在挖定陵的时候遇到了很多的怪事,难道定陵地宫真的如传⾔所说的那样的邪门吗?郭沫若挖墓郭沫若是近代有名的作家,历史学家,⽽且郭沫若这个⼈平⽣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就是喜欢考察古墓。

在他看来,想要更好的了解历史,皇帝的陵墓⽆疑于是最好的研究对象。

⽽明朝定陵,就是郭沫若⼀再主张挖掘开来的。

其实郭沫若⼀开始的⽬标并不是明朝的定陵,⽽是永乐⼤帝朱棣的陵墓。

可是因为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郭沫若不得不退⽽求其次,选择了相对好挖掘⼀些的明定陵。

郭沫若但实际上,明定陵的发掘也遭到了很多⼈的反对,毕竟皇帝陵墓的挖掘,也就意味着会有很多⽂物出⼟,然⽽当前并没有⾜够的保护⽂物的能⼒,如果贸然挖陵的话,很有可能造成很多珍贵⽂物的毁损跟流失。

可是郭沫若⼀意孤⾏,对定陵地宫展开了⼤规模的挖掘。

结果可想⽽知,定陵地宫被挖掘出来之后,⼤量珍贵的丝绸,字画等宝贝,在接触了空⽓之后迅速氧化,瞬间⾯⽬全⾮。

对于这些⽂物的毁损,郭沫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明定陵不过听闻郭沫若在挖明定陵的时候也遭到了应有的报应。

后来他的两个⼉⼦相继⾃杀⽽死,最后⼀位夫⼈于⽴群多年之后也在家中⾃缢⽽死。

当初很多参与到定陵地宫挖掘的⼈,都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善终。

有⼈在狱中⾃杀,有⼈因为飞机失事⽽死,⽽且就连居住在附近的⼀些农民,因为拾得了万历皇帝的棺材板,结果也相继遭遇了不幸。

中国考古史上一大悲剧定陵(明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寝)的挖掘

中国考古史上一大悲剧定陵(明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寝)的挖掘

中国考古史上一大悲剧——定陵(明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寝)的挖掘明定陵位于北京大峪山东麓,明十三陵之一,是明朝第13 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及其妻妾——孝端显皇后、孝靖太后的合葬陵。

该陵墓整整闲置达30 年之久。

定陵成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

为何选中定陵作为第一个考古对象,又是什么原因令他成为中国考古史上的悲剧?十三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家陵园,陵园内全部仿造皇宫建造,到明朝灭亡时,整个陵区的总面积已超过一百二十平方公里,这比当时明朝的都城——北京的面积还要大。

其实,60 年前最早确定发掘的并不是定陵,而是明永乐皇帝的长陵。

1955 年10 月,由吴晗作为发起者,联合了郭沫若、沈雁冰、邓拓、范文澜等人,联名上书政务院,请求发掘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陵墓长陵,很快就获得周总理的批准,尽管当时它受到了郑振铎和副所长夏鼐等考古专家们的理性反对。

不过,由于长陵建造面积实在是太大,一时难以找到墓道,考古学家们在其他十二陵的调查中,他们偶然发现定陵有塌陷漏洞,由此定陵成了最初上书发掘长陵计划的试验品。

《夏鼐日记》清晰地记载了这一波折:1956年8月17日(星期五)……我建议将定陵停工,改作献陵……1956年8月19日(星期日),上午与陈滋德、朱欣陶、赵其昌诸同志一起至西郊公园,与吴晗同志商谈明陵发掘事,他们仍主张(除赵君外)继续发掘定陵。

当队长赵其昌站在梯子上从金刚墙上抽开第一块城砖时,只听“扑”的一声闷响,一股黑色浓雾从洞中喷射而出,一股霉烂潮湿的气味顿时弥漫开来。

过了一会儿,雾气由黑变白,气味儿也没那么浓了。

1956 年明代定陵发掘工作考古发掘队队长赵其昌曾回忆说:“定陵挖掘工作并没有走弯路,可以说比较顺利。

”为什么说定陵的挖掘是考古史上一大悲剧?赵其昌也曾无奈感叹:“损坏没有发生在发掘之初,而发生在发掘之后,这是万万没有料到的。

不无痛心,更不无遗憾,而遗憾再也无法弥补。

”定陵出土的3000 多件文物中,丝织品应该是最具价值的。

带你探秘皇帝的陵墓真的那么诡异?——明十三陵之定陵

带你探秘皇帝的陵墓真的那么诡异?——明十三陵之定陵

定陵的前世今生定陵——明朝第十三帝明神宗朱翊钧和孝端显皇后、孝靖皇后的合葬墓。

明十三陵中唯一被发掘了的陵墓。

陵墓建成后整整闲置达30年之久。

定陵成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

李自成农民军攻入昌平,地上木构建筑大部分被焚毁。

同年清军入关,陵园再遭破坏。

清乾隆修葺时,祾恩门、祾恩殿被缩小规制重建,但民国年间再次被焚。

陵园建筑中只有宝城、明楼、重门和陵垣始终未遭严重破坏。

定陵被当做“牛鬼蛇神”批斗,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画像、资料照片等被抬到定陵博物馆重门前广场上接受批斗并被焚毁。

3口由上等金丝楠木制成的巨大红漆棺椁,也被扔至宝城之外的山沟中。

朱翊钧——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坖第三子,年号万历,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在位初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开创了“万历中兴”,之后主持了万历三大征——宁夏之役、朝鲜之役、播州之役。

巩固了明朝疆土。

明神宗执政后期,28年不上朝,而王朝依旧可以运行如常。

后遣宦官充当矿监税使,赴各地掠夺民财,多次激起市民反抗。

晚年因立嗣酿成党争,而且此时东北的女真开始崛起,神宗征调精锐部队赶赴辽东,企图一举消灭努尔哈赤,但在萨尔浒之战中被击溃。

万历皇帝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也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在明朝众多“奇葩”皇帝中,万历还算是比较靠谱的一位,这一点,从他能够整整主政48年之久就可看出,当然了,他18年不上朝,好酒、好色这些缺点也是不可抹除的。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公元1620年)这位嗜酒好色的皇帝驾崩,离开了人世,葬在定陵明十三陵共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余名妃嫔和2位太监目前已经开放的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定陵看点定陵修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历时6年完工,花费白银800万两,占地达18万平方米,与长陵,永陵同为十三陵内的最大陵寝。

定陵整体布局也是“前方后圆”,前有宽阔的三进院落,后有高大的宝城明楼。

发掘定陵的警示知乎

发掘定陵的警示知乎

发掘定陵的警示知乎近年来,发掘定陵的话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皇帝陵墓之一,定陵被认为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价值。

然而,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发掘定陵存在着一系列的警示和挑战。

首先,定陵作为一处皇帝陵墓,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

因此,任何形式的发掘都必须遵循专业的考古原则和行为准则。

对于定陵的发掘工作,应该由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的考古专家和团队来进行。

他们应该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和规范进行,以保证文物的保护和研究的可靠性。

其次,发掘定陵必须高度重视文物的保护。

定陵中可能埋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包括陶器、玉器、铜器等。

在进行发掘时,必须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文物的遗失和损坏。

此外,发掘出来的文物应该妥善保管和研究,并且不能私自出售或流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发掘出定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再次,发掘定陵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影响和伦理道德。

作为历史名人的陵墓,定陵深受社会的尊重和崇敬。

在进行发掘时,需要尊重陵墓的神圣性和庄严性,避免对陵墓的任何破坏行为。

同时,发掘定陵也涉及到公共利益和社会安全问题,必须充分考虑和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最后,发掘定陵需要加强监管和法律保护。

由于定陵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相关的发掘工作必须受到严格的监管和法律保护。

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政策,加大对发掘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力度。

同时,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对定陵的保护和研究的法律责任,确保发掘工作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总之,发掘定陵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和挑战性的工作。

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其价值和警示,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发掘和保护定陵的历史遗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文明,传承历史的智慧。

明代皇家陵墓的考古发现与文化意义解读

明代皇家陵墓的考古发现与文化意义解读

明代皇家陵墓的考古发现与文化意义解读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以其宏大壮丽的皇家陵墓而闻名于世。

通过对明代皇家陵墓的考古发现及文化意义的解读,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明代皇家制度、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念。

一、考古发现的重要性考古发现是研究明代皇家陵墓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明代皇家陵墓的发掘,我们可以获得关于明代社会、政治、宗教、艺术等领域的诸多信息。

这些信息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明代历史的认知,还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二、皇家陵墓的装饰与设计明代皇家陵墓在装饰与设计上追求华丽、庄重和富于艺术感。

陵墓内的石刻、壁画和器物等都有着高度精细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例如,明代皇家陵墓中常见的石刻人物形象,不仅具备写实性,还融入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龙、凤、麒麟等。

这些装饰与设计体现了明代皇家陵墓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文化意义的解读明代皇家陵墓的文化意义深远。

首先,明代皇家陵墓反映了皇权的集中与稳定。

陵墓的建造、设计以及内部陈设,都展示了明代皇权的丰富表现形态。

其次,明代皇家陵墓彰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陵墓融入了儒、道、佛等多元宗教文化,表达了明代帝王对于天地万物和谐统一的追求。

此外,明代皇家陵墓也体现了民众对皇权的敬仰与崇拜,进一步巩固了皇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四、明代皇家陵墓的保护与修复明代皇家陵墓的保护与修复工作至关重要。

由于岁月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许多明代皇家陵墓已经损毁严重。

科学地保护和修复这些陵墓,不仅可以保留它们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价值,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源。

总结:明代皇家陵墓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通过对这些陵墓的考古发现与文化意义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明代社会、政治和文化传承。

同时,我们也应当加强对明代皇家陵墓的保护与修复,以确保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

中国为何禁止挖掘帝陵?看看郭沫若挖掘明定陵的后果,你就明白了

中国为何禁止挖掘帝陵?看看郭沫若挖掘明定陵的后果,你就明白了

中国为何禁止挖掘帝陵?看看郭沫若挖掘明定陵的后果,你就明白了中国自古以来,对于去世的仪式十分注重,修建墓室和放入陪葬品。

而皇陵更是将这个形式做到最大。

这些陪葬品对于研究我国的历史及古代的发展水平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许多考古学家将目光都纷纷投向皇陵,在1955年,当时北京副市长和郭沫若等人向上级申请挖掘明朝十三陵,第一个目标就是长陵。

经过批准后,专家们就开始进行挖掘工作,在挖掘时发生了一件事情,使得他们不得停止挖掘。

长陵,就是永历皇帝的墓室。

在考古专家经过一系列的考察寻找到定陵的入口,准备进入墓道之时,发现定陵有坍塌迹象,于是专家们只好放弃长陵选择了定陵进行挖掘等一系列的考古工作。

考古专家历经两年对定陵进行一系列的挖掘,发现了许多的陪葬品与皇帝的尸体。

考察队为了将其还原原貌,还将皇帝与皇后的头骨拿到中科院进行复原及展览,当时人们对这些尸体的保护意识还不够强,就将头骨进行展览,有了一定的损伤。

至今为止为何没听说其他皇陵被开采,是因为这次的挖掘我们得到难以承受的代价。

我们将皇陵开采就是为了根据陪葬品研究历史。

但是,由于当时的开采技术不成熟,文物是需要一定环境与技术条件的。

大家想一想,一个东西在没有光的地下存在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他已经适应没有光源与湿度,一旦拿上来外界氧气和阳光的接触是对文物极大的破坏。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一些人的思想没有对文物有一定的正确认识与了解,使得文物被人们进行一定的破坏。

明朝时的丝织业是很发达的,所以陪葬品大多数是丝织品。

这些丝织品在出土时被人无意识的撕裂,在储存之时,没有保护意识,就将这些丝织物放在库房任其发展,历经半世纪之后,这些物品已经被碳化,就现在的水平也是无法将其成功复原的。

最后,这些文物被破坏之后,我国才意识到这是错误的,在我们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之后,我们的周总理作出了批示,不可以在挖掘帝王皇陵,将剩下的皇陵进行保护起来,提高我们保护的文化遗产意识,并且我国也在在日后的法律法规中也做了相关规定进行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定陵的发掘及由明定陵发掘引发的思考
旅游系12地理科学(1)班谢映珠
一、中文摘要
定陵是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被开发的地下宫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有计划发掘的帝王陵墓。

定陵始建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埋葬有明神宗朱翊钧和孝端显皇后王氏、孝靖皇后王氏。

公元1956年-1957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对地下玄宫进行了发掘,此后有关部门又对出土文物进行修整,修葺地上古建筑,公元1959年就原址建为定陵博物馆。

定陵地下宫殿出土了各类器物3000多件,其中有金器、银器、玉器、珠宝、金冠、凤冠兖服、冕旒、百子衣等。

但由于文物不能被完整、完好的保护下来,国家禁止了此后对帝王陵墓的主动发掘。

二、关键词
定陵发掘出土文物思考
三、正文
1)引言
作为一个突破传统,整整闲置了30年才启用的帝陵,在历史上频频被破坏,却又是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被开发的地下宫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有计划发掘的帝王陵墓。

而在地下宫殿出土了各类器物多达3000多件,从这些文物又引发了世人的思考。

2)正文
北京的紫禁城是世界上最
大的皇宫建筑群,始建于中国
的明朝。

在明朝200多年的历
史中,先后 13代帝王在这里延
续帝王的统治。

而他们死后都
葬在了北京北部的山中。

据考
古学家王岩说,十三陵的位置
是由朱棣自己主持选定的,选
在黄土山(后改名为天寿山),
因为这里背靠山,面向水,再
往前就是龙山、虎山,相当于
两个阙,陵前阙,朱棣感觉这
个形制特别好,风水好,所以
选在了这个地方。

从此,这里就成为了明朝的皇家陵园。

包括朱棣在内,总共有13个明朝帝王在这里修建了自己的陵墓。

到明朝灭亡时,整个陵园的面积已经超过了120平方公里。

而明神宗朱翊钧便是这13位帝王中的一位。

十三陵的考古发掘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第一次提出这个计划的是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时任北京副市长的吴晗并获得了当时政府的批准。

吴晗与他联合的其他考古工作者首先选择的是朱棣的陵墓(即长陵),但在几周的工作后并没没有什么进展,所以他们觉得先选择另一个陵墓进行试掘,于是便选中了定陵。

经过考古学家的一年的挖掘(从发掘长陵到发掘定陵——发现指路石、金刚墙——拆金刚墙之前的试验——拐钉钥匙开石门——揭开地宫的秘密),中国考古学家终于打开了中国帝王的陵墓。

定陵地下宫殿发掘示意图
左:就在考古人员发掘了一年而找不到地宫大门的关键时刻,在深达二十余米的地下探沟内一角,挖出了明代修陵工匠当年偷偷埋藏的小石碑,又称“指路石”。

碑文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等语。

此乃被考古人员戏称“天之杰作”“上帝的指示”。

右:考古工作者在拆卸金刚墙上的砖
金刚墙墙高8.8米,厚近2米,全部用大砖垒砌而成。

打穿金刚墙后,便是地宫的第一道大门。

门高3.3米,宽1.7米,以汉白玉制成,重约4吨。

上有纵横九排门钉,共81枚,又有仿木雕饰。

门内是地宫的前殿,高7.2米,宽6米,长20米,地面铺以“金砖”。

据说,此砖需烧制130多天,出窑后又用桐油浸泡,制作成本极高,但形制美观。

不过除金砖外,前殿空空如也。

中殿中有3只青花龙纹瓷缸,算是瓷器中的极品。

真正的重点是在高9.5米,宽9.1米,长30米的后殿中,赫然是三座巨大的棺椁,中为万历帝朱翊钧,左右为孝端、孝靖皇后。

三人所用的随葬品最普通者为金银,清单如下:
(万历帝)金器77件、金锭79锭、银锭30锭、鎏金银钱97枚;(孝端皇后)金制簪钗39件、金钱100枚、金锭21锭、银锭30锭;(孝靖皇后)金簪11支、鎏金银簪14支、金银日用器19件。

然后是玉器:(万历帝)玉器23件,宝石30颗;(孝端皇后)玉料4块,各色宝石179颗,珍珠1包。

以上金银珠玉,此外还有大量精美丝织品、瓷器、漆器、木器等,最后整理出的文物近3000件。

在所以随葬品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龙凤冠。

(如图)
三龙二凤冠六龙三凤冠
九龙九凤冠十二龙九凤冠。

以十二龙九凤棺为例,全棺重2595克,共镶嵌大小红宝石71块,蓝宝石62块,绿宝石4块,黄宝石2块,珍珠3588颗。

定陵发掘出土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物,特别是明代的青花瓷和丝织品。

使考古工作者掌握了众多的第一手资料,引起了海内外考古学界和炎黄子孙的关注。

然而,由于当时保存技术水平的限制,大批光彩艳丽的织锦品出土不久都变得像松树皮一样变硬、变脆、变色,许多文物未能完整保存下来,直至30多年后才完成有关发掘报告.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帝王陵该不该挖的思考。

为此,在明定陵地宫发掘后不久,在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二人当年均对发掘定陵持反对态度)的联合提议下,国务院下发了“停止对一切帝王陵墓发掘”的文件。

可是,吴晗、郭沫若等文化名人对不能发掘明长陵,总是感到有些遗憾。

据《风雪定陵》记载,1965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参观定陵时,吴晗也陪同参观。

他曾借阿尤布汗赞美定陵地宫的机会,再一次当面请求周总理批准发掘明长陵,但遭到了总理的拒绝。

至此,发掘帝王陵墓的举动终于画上了句号,不主动挖掘帝王陵成为一项中央政策延续至今。

尽管这多多少
少给我们些不能一窥宏伟的帝王陵墓的遗憾,但这也是为了保护我们中国几百甚至几千年的文明遗产。

3)结语
作为中国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被考古学家成功打开的皇陵,定陵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惊喜和很多的财富,但也有不能完好保护好文物的遗憾。

但随着国家的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国家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在文物保护工作上,这座宏大的帝王陵墓也将永久的保存下去。

4)注释
1. 定陵:明十三陵之一,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境内天寿山南麓。

为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两位皇后的陵墓。

建于1583到1590年,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

2. 朱翊钧:明神宗,汉族,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第三子。

(1563年—1620年)
3. 孝端显皇后王氏:名喜姐,明神宗朱翊钧皇后,余姚(今浙江余姚)人,生于京师。

万历六年(1578年)正月,册立为皇后。

生有皇长女荣昌公主。

(1565年一1620年)
4. 孝靖皇后王氏:宣府都司左卫人(原属河北宣化,现属河北张家口怀安县)。

明神宗之皇贵妃,明光宗之生母。

(1565年2月27日-1611年10月18日)
5.王岩:1935年8月生,河南方城人,研究员。

主要学术专长是考古学。

196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62年8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

主要工作有:1968年满城汉墓,参与发掘举世闻名的“金缕玉衣”。

1979年与赵其昌一起研究和编撰定陵发掘报告《定陵》。

6. 吴晗: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1909-1969)。

四、参考文献
1.《风雪定陵》杨仕、岳南著
2.《古墓》宋航著
3.《明清墓葬》周莎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