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1. 认识自然界的生物生物的特征与分类植物与动物的差异2. 熟悉我们的身体人体的主要部位及其功能健康的生活习惯3. 奇妙的天气天气的变化及其原因不同的气象现象4. 水与我们的生活水的来源与重要性节约用水的方法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与分类,认识动植物之间的差异。
2. 掌握人体主要部位及其功能,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3. 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学会观察和描述不同的气象现象。
4. 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人体部位的功能、天气变化的原因。
2. 教学重点:生物特征的理解、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节约用水的实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卡片、气象工具等。
2. 学具:画笔、彩纸、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不同生物,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其特征。
通过互动游戏,让学生了解人体各部位的功能。
观察窗外天气,讨论天气变化的原因。
组织学生参观水源地,了解水的来源与重要性。
2. 例题讲解举例讲解生物分类,如植物、动物等。
通过图示讲解人体部位及其功能。
以实例分析天气变化的原因,如冷暖气团的相遇等。
说明节约用水的方法,如关紧水龙头、重复利用水资源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小组,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生物,进行分类。
画图并描述人体部位及其功能。
观察天气,记录变化,并分析原因。
设计节约用水标语,进行展示。
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不足之处。
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特征、分类、动植物差异。
2. 人体部位、功能、健康生活习惯。
3. 天气变化、气象现象、原因。
4. 水的来源、重要性、节约用水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生物,进行分类并记录。
画一幅人体部位图,并标注功能。
观察一周内的天气变化,记录并分析原因。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认识自然植物的观察动物的观察天气的观察2. 探索物质认识水认识空气认识土壤3. 动手实践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运动玩转天气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天气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 让学生初步了解水、空气和土壤等物质的基本特性,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物质特性的理解,如水、空气、土壤的特性。
2. 教学重点:观察和认识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天气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展示、图片、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泥、手工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述自然故事、展示实物或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实践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 例题讲解:针对难点和重点,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掌握关键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富有启发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内容:列出教学重点、难点,结合图表、关键词进行展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特征。
(2)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画出来并简单描述。
(3)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2. 答案:(1)植物的特征:叶子、花朵、果实等。
(2)动物的运动方式:爬行、行走、跳跃等。
(3)天气对生活的影响:如雨天需带伞、晴天可外出游玩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拓展性作业,如开展科学小实验、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的详细设计;6. 板书设计的结构布局;7.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篇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篇1. 科学实验——浮沉之迷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了解物体浮沉的原理和规律。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
2.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更多不同形状、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3.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物体在水中浮沉的原因,并进行讨论。
4. 结合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物体浮沉的规律。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是否理解了物体浮沉的原理和规律。
2. 万花筒的制作目标让学生了解万花筒的制作过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索万花筒的外观和原理。
2. 介绍万花筒的制作过程,提供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3. 学生根据指导,自行制作万花筒。
4. 学生分享他们制作的万花筒,展示彩色纸、小珠、铝箔等材料的选择和运用。
教学评价评价学生的制作过程和成果,关注他们是否理解了万花筒的原理,并能够运用创造性的元素进行装饰。
3. 动物的生长过程目标通过观察和研究,让学生了解一种动物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
教学过程1. 介绍学生常见的动物,如蝴蝶、蚕、青蛙等。
2. 通过图片、视频或实际观察,展示这些动物的生长过程。
3.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一种动物的生长过程,并画出简单的生长图。
4. 学生分享他们对动物生长过程的观察和理解。
教学评价评价学生对动物生长过程的观察和总结能力,关注他们是否能够正确描述一种动物的生长过程。
4. 季节的变化目标通过观察和研究,让学生了解四季的变化以及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观察四季的气候、天空、植物和动物等变化。
2. 通过图片、视频或实地观察,展示四季的不同特点。
3. 引导学生思考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例如穿衣、食物、活动方式等。
4. 学生分享他们对季节变化的观察和思考。
教学评价通过听取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评价他们对四季变化和季节影响的了解程度。
5. 植物的养料组成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获取养料的来源和组成,培养他们对植物的养护意识。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认识自然第一单元:自然界的奥秘第1课:天空和大地第2课:水和空气第二单元:植物的世界第3课:各种各样的植物第4课:植物的生长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现象,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植物知识和科学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懂得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和观察方法。
2. 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的基本现象,培养科学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放大镜、地球仪、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图片、标本等展示自然界的美丽景象,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 例题讲解以第3课“各种各样的植物”为例,讲解植物分类和特点。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植物,进行分类和描述。
4. 详细教学过程(1)第1课:天空和大地引导学生观察天空和大地,了解天气、季节变化等自然现象。
举例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学生了解昼夜更替和四季变化。
(2)第2课:水和空气介绍水和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保护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的意义。
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和空气的存在。
(3)第3课:各种各样的植物讲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特点。
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认识各种植物,学会分类。
(4)第4课:植物的生长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讲解种子、发芽、生长等环节。
带领学生进行种植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六、板书设计1. 天空和大地昼夜更替、四季变化2. 水和空气水的三态、空气的重要性3. 各种各样的植物植物分类、特点4. 植物的生长种子、发芽、生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绘制植物画并描述其特点。
2. 答案示例:植物名称:小草描述:小草是一种绿色植物,有细细的茎和叶子,生长在土地上。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认识自然界的生物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天空和地面的生物2. 简单的物理现象水的形态变化空气的存在和作用3. 常见物体和材料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分类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生物,学会区分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特征。
2. 培养学生对简单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生物特征、物理现象的理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画笔、彩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动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它们的特征,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2. 例题讲解以水的形态变化为例,讲解物质的状态变化,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和材料,并进行分类。
4. 小组合作六、板书设计1. 生物特征动物:生活需要食物、呼吸、运动等植物:光合作用、生长、繁殖等2. 物理现象水的形态变化:液态、固态、气态空气的存在和作用:呼吸、风、浮力等3. 物体和材料分类金属、塑料、木头、纸张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动植物,描述它们的特征,并记录下来。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物体的分类,并说明原因。
2. 答案动植物特征描述准确,记录清晰。
物体分类正确,原因说明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自然界中的生物和物理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深度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可衡量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与处理4. 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与实践性5. 板书设计的信息化与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反馈机制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有效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深度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设计。
2024年2023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2023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2023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材,详细内容如下:1. 章节:第一章《我们身边的科学》内容:认识科学、有趣的科学现象、科学探究方法2. 章节:第二章《植物的认识》内容:各种各样的植物、植物的生长、植物的作用3. 章节:第三章《动物的认识》内容:形形色色的动物、动物的生活习性、动物的作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内涵,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让学生认识常见的植物和动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关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对植物和动物特点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展示、教学课件、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有趣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新课。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科学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3.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观察、实验,填写观察记录表,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2. 板书内容:分章节展示教材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画出它们的形态,并了解它们的作用。
(2)观察身边的动物,描述它们的生活习性,并了解它们的作用。
2. 答案:(1)植物:如小草、树木等,具有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等功能。
(2)动物:如蝴蝶、小鸟等,具有传粉、捕食害虫等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科学小实验,观察身边的植物和动物,提高科学素养。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科普活动,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对植物和动物特点的理解。
2024年新版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表格式
2024年新版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表格式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走进科学(第13节)第1节:科学在哪里第2节:科学家的观察第3节:科学问题与探究2. 第二章:植物与动物(第47节)第4节:认识植物第5节:认识动物第6节:植物与动物的关系第7节:保护动植物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培养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提问和探究能力。
3. 培养学生关爱动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思考、提问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关爱动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大自然中美丽的植物和动物图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保护动植物?2. 例题讲解以第4节“认识植物”为例,讲解如何观察植物的特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问的方法学习植物知识。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填写观察记录表。
学生展示观察结果,进行交流分享。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保护动植物,进行实践活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走进科学,关爱动植物2. 内容:科学在哪里科学家的观察植物与动物的关系保护动植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动植物,记录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2. 答案:学生根据观察和思考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学生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动植物保护的相关知识,参加环保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2. 教学目标的设定。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
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6. 板书设计。
7. 作业设计及其答案。
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重点关注各章节的核心概念和探究活动。
2024年教科版新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
2024年教科版新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一、教学内容1. 认识自然界的生物生物的特征与分类(第1章)常见的动植物(第2章)2. 探索身边的物质与材料物质的认识(第3章)常见材料的认识(第4章)3. 熟悉我们的生活环境天气与气候(第5章)生活的环境(第6章)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特征,学会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
2. 使学生认识常见的物质与材料,了解其特点及用途。
3. 培养学生对天气、气候和环境的关注,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分类、物质的特点与用途、天气与气候的认识。
2. 教学重点:生物的特征、常见物质的辨别、环保意识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盒、放大镜、画笔、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生物、物质和自然环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的特征与分类,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生物。
讲解物质的特点与用途,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各种材料的特性。
讲解天气与气候,结合实际天气情况,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生物,进行分类练习。
让学生收集不同的物质与材料,进行辨识和特点描述。
观察天气变化,记录并分析其对生活的影响。
通过讨论、实验等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特征与分类2. 常见物质与材料的特点及用途3. 天气与气候对生活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生物,记录其特征并进行分类。
收集不同的物质与材料,描述其特点及用途。
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其对生活的影响。
2. 答案:生物分类:根据观察结果,将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
物质特点与用途:如实描述所收集物质的特点,举例说明其用途。
天气与气候:根据记录的天气情况,分析其对出行、穿衣等方面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三篇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三篇科学教案一:观察昆虫课题概述本节科学课将引导学生观察昆虫,了解昆虫的特征和生活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观察并描述常见昆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性-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教学内容1. 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 常见昆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性3. 观察和记录昆虫的图像和特征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关于动物的知识,引起学生对昆虫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介绍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昆虫的形态特征。
3. 观察活动:带领学生进行昆虫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不同昆虫的特征和生活性,并鼓励他们用文字和图像记录观察结果。
4. 总结:与学生一起总结观察到的昆虫特征和生活性,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教学评价- 学生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学生对昆虫特征和生活性的理解程度-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科学教案二:种植蔬菜课题概述本节科学课将引导学生了解蔬菜的生长过程和种植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让他们亲手种植蔬菜。
教学目标- 了解蔬菜的生长过程和需要的环境条件- 掌握基本的蔬菜种植方法并实践-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教学内容1. 蔬菜的生长过程和需要的环境条件2. 基本的蔬菜种植方法3. 实践种植蔬菜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蔬菜的生长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介绍蔬菜的生长过程和需要的环境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种植蔬菜的基本方法。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蔬菜种植活动,指导他们选择适合的蔬菜种类,培植蔬菜并记录生长过程。
4. 总结:与学生一起总结蔬菜的生长过程和种植方法,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种植体验和观察结果。
教学评价- 学生对蔬菜生长过程和种植方法的理解程度- 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观察记录- 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科学教案三:测量物体的长度课题概述本节科学课将引导学生研究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工具,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篇)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篇【导语】科学是关于探索自然规律的学问,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
以下是无忧考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能说出金鱼的特征:需要食物、会呼吸、能运动。
2、能说出金鱼是怎样吃食、呼吸和运动的。
二、科学探究1、能利用感官或借助工具观察金鱼的特征。
2、能用语言描述观察的结果。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1、能对金鱼的观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能如实地讲述观察到的现象。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并讲述自己的观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在认识动物、利用动物资源时,一定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资源,让动物与人类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看视频,鱼缸、金鱼。
二、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情境与问题同学们,你们看老师这节课给你们带来了哪位动物朋友?看鱼缸中的金鱼。
你们喜欢他们吗?它们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金鱼吧。
二、探究与发现。
1、作出假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动物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你觉得金鱼有这方面的特点吗?”思考2、制订计划。
你需要观察什么?怎么观察,需要准备什么材料?3、搜集证据。
学生观察金鱼,找出证据。
喂鱼,不要多喂。
看视频。
金鱼会呼吸。
观察时要保持安静,不要打扰金鱼。
4、处理信息。
把观察到的金鱼特点及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画一画,只要像就给予肯定。
5、表达交流。
你是怎么做的?你观察到什么,你认为金鱼需要食物吗?能运动吗?会呼吸吗?6、得出结论:金鱼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
三、应用与拓展课下亲自养金鱼,有鱼的就要多观察,鱼除了吃饭,呼吸,动物外还会做什么?2.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我们身边的科学1.1 感知科学1.2 观察与发现2. 第二章:植物的世界2.1 认识植物2.2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3. 第三章:动物的世界3.1 认识动物3.2 动物的特征与生活4. 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4.1 水的奥秘4.2 空气与呼吸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知科学的奥秘,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提问的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索问题。
3. 使学生认识常见的植物、动物,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植物和动物的特征、生长变化的理解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提问能力认识常见的植物、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标本、显微镜、放大镜、实验器材等2. 学具:彩笔、画纸、剪刀、胶水、观察记录表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实例,讲解科学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提问。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六、板书设计1. 板书2024年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 板书内容:章节、重点知识点、关键词汇、思维导图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记录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探究水的奥秘,了解水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答案:学生根据观察和实验结果,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推荐相关的科普读物,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2. 教学重点:观察、发现、提问能力的培养3. 实践情景引入:情景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引发兴趣4.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需具有实践性和探究性,答案要具有指导意义一、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1. 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学会探究。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五篇
【导语】⾃古典时代,科学作为⼀种知识,已紧密联系在⼀起。
科学的⽅法奠定了基础,强调实验数据及其结果的重现性。
在西⽅世界在近代早期的话:“科学”和“⾃然哲学“有时可以互换使⽤。
在西⽅世界直到17世纪,⾃然哲学(后变成⾃然科学)被认为是哲学的⼀个独⽴的科学分⽀,与唯物同源。
⽆忧考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地球上的⽔》 [学习⽬标] 1.过程与⽅法: (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能向⼤家表达⾃⼰的发现和感受。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然界⽔资源的分布。
(2)知道⽔资源在⼯农业⽣产、⼈类中的应⽤。
(3)知道常⽤的节⽔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然中美丽的⽔体,产⽣喜爱祖国河⼭的感情。
(2)意识到⽔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
(3)体验缺⽔的痛苦和节⽔好处。
(4)养成节⽔的⾏为习惯。
[教学准备] ⽔景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新课:复习引⼊。
(⼆)⾃主学习: 1.欣赏⾃然界美丽的⽔体。
(1)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上⽔的分布。
(2)师⽣共同欣赏⾃然界中美丽的⽔景,感受⼤⼤⾃然的美丽。
2.指导学⽣亲⾝感受淡⽔资源的缺乏。
(1)尽管地球表⾯上⼤多数被⽔覆盖着,但这些⽔中绝⼤部分是海⽔,真正与我们⽣产、⽣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却很少、很少。
(2)感知地球上的⽔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
3.引导学⽣讨论淡⽔的⽤途。
(1)学⽣根据⽣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农业⽣产、⼈们的⽣活都需要⽔。
(3)师⽣⼩结:⼯农业⽣产、⼈们的⽣活都需要⽔。
4.引导学⽣寻找⾝边的浪费⽔现象,提出节⽔措施。
(1)师⽣讨论。
(2)⽼师补充介绍农业、⼯业等⾼科技节⽔技术。
(三)作业: 想象,如果没有⽔了,将会怎么样?《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学习⽬标] 1、会观察、⽐较和描述狗、兔等动物的不同和相同。
2、能够通过⽂字和图画表述、交流狗、兔等动物的异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2024年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内容涵盖全书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1. 认识自然界的生物;2. 探索物体的性质;3. 感知天气与季节变化;4. 了解自己的身体;5. 感受科技与生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生物,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2. 培养学生观察、探索、分析物体性质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3. 使学生能够感知天气与季节变化,增强环保意识;5. 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观察、探索、分析物体性质的能力;2. 感知天气与季节变化,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重点:1. 认识自然界的生物,培养生命观念;2. 探索物体性质,提高科学素养;3. 感受科技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2. 学具:画笔、彩纸、剪刀、胶水、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 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每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例题讲解;3. 互动: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强化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各章节关键词、重要知识点、思维导图等;2. 板书形式: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层次分明。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生物,记录它们的特点;(2)探索物体的浮沉现象,分析原因;(4)了解自己的身体,绘制身体结构图;(5)举例说明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略;(2)浮力与物体密度有关;(3)略;(4)略;(5)如:电视、手机、电脑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手段的优劣,调整教学策略;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进行拓展学习,开展科学小实验、观察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认识自己第一单元:我的身体第二单元:我的感觉2. 周围的物体第一单元:生活中的物体第二单元:物体的特征3. 天气与季节第一单元:天气变化第二单元:四季更替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自己的身体结构,了解各种感觉及其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周围物体的能力,了解物体的基本特征。
3. 使学生关注天气变化,认识四季更替,培养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感觉的描述与物体特征的识别。
2. 教学重点:认识自己的身体结构、观察周围物体、关注天气与季节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挂图、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画纸、画笔、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体验,激发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新课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3.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掌握。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以提纲形式呈现,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关键词等。
2. 板书结构:清晰、简洁,体现知识体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画出自己的身体结构,并标注各种感觉器官。
(2)观察周围物体,描述其特征,并分类。
(3)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原因。
2. 答案:(1)身体结构图及感觉器官标注。
(2)物体特征描述及分类。
(3)天气变化记录及原因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开展“我的身体”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身体的其他功能。
(2)组织“身边的物体”观察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开展“天气与季节”主题活动,让学生关注气候变化,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3. 例题讲解的针对性和深度4. 作业设计的生活化与实际操作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效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教学难点:感觉的描述与物体特征的识别。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认识自然界的动植物动物的特征与分类植物的特征与分类2. 观察天气的变化天气的概念与要素常见天气现象及其成因3. 探索身边的物质物质的概念与分类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并了解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学会对其进行分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变化的能力,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
3. 帮助学生认识物质,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培养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植物的分类、天气要素的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动植物图片、天气符号卡片、物质样品。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分类卡片、画笔、彩泥。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图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动植物、天气现象和物质。
2.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动植物分类、天气要素和物质性质的相关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动植物分类:动物: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植物: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等2. 天气要素:温度、湿度、风力、气压等3. 物质性质与用途:水的性质:无色、无味、透明、液体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气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出你所认识的5种动物和5种植物。
(2)观察并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描述你印象最深的天气现象。
(3)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及其用途。
2. 答案:(1)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3)示例:水(饮用、洗涤)、空气(呼吸、动植物生长)。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了解身边的动植物、天气和物质。
(2)开展科学小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2024年一年级上册科学精彩教案全册教科版
2024年一年级上册科学精彩教案全册教科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多样性,培养观察力和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动手实践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认识自然第一节:认识植物第二节:认识动物第三节:认识天气第四节:认识季节2.第二单元:身边的科学第一节:观察物体第二节:颜色与形状第三节:水的奥秘第四节:磁铁的神奇3.第三单元:生活中的科学第一节:声音的传播第二节:光与影第三节:力的作用第四节:物体的运动【教学过程】第一单元:认识自然第一节:认识植物一、导入1.教师带领学生去校园或公园观察植物,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特征。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植物特征。
二、探究1.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第二节:认识动物一、导入1.教师带领学生去动物园或校园观察动物,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特征。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二、探究1.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第三节:认识天气一、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每天的天气变化。
2.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二、探究1.教师展示不同天气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第四节:认识季节一、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季节变化。
2.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季节特征。
二、探究1.教师展示不同季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第二单元:身边的科学第一节:观察物体一、导入1.教师展示不同物体,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特征。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物体特征。
二、探究1.教师展示不同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第二节:颜色与形状一、导入1.教师展示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物体,引导学生关注特征。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颜色和形状特征。
二、探究1.教师展示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第三节:水的奥秘一、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水的特征。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水的变化。
二、探究1.教师展示水的不同状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第四节:磁铁的神奇一、导入1.教师展示磁铁,引导学生关注磁铁的特征。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认识自然界的生物生物的特征与分类植物与动物的区别2. 探索天气与季节天气的观察与描述四季的特点与变化3. 熟悉我们的生活环境家庭与学校环境社区与环境设施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培养对生物的兴趣和爱好。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描述季节变化的能力,提高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度。
3.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环境,学会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天气与季节的描述。
2. 教学重点:生物特征的理解、观察天气和季节变化、生活环境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图片、天气图表、季节变化图片、生活环境图片等。
2. 学具:学生用书、观察记录表、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认识生物的特征与分类。
a. 讲解生物的特征。
b. 展示生物分类图,引导学生学会分类。
(2)探索天气与季节。
a. 讲解天气的观察方法。
b. 分析四季的特点与变化。
(3)熟悉我们的生活环境。
a. 讲解家庭、学校与社区环境。
b. 分析环境设施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3. 实践情景引入:(1)组织学生观察校园内的生物,进行分类和记录。
(2)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天气和季节变化的心得。
(3)开展环保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4. 例题讲解:(1)生物分类题目讲解。
(2)天气与季节描述题目讲解。
(3)生活环境题目讲解。
5. 随堂练习:(1)完成生物分类练习。
(2)描述身边的天气和季节变化。
(3)分析生活环境中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特征与分类2. 天气与季节3. 生活环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生物的特征,并进行分类。
(2)描述今天遇到的天气现象,并说明四季变化的特点。
(3)分析自己家庭、学校或社区的环保措施,并提出改进建议。
2024年教科版新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
2024年教科版新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一、教学内容1. 认识自然界的生物动物和植物的特点与区别常见的动植物分类2. 简单的物理现象水的形态变化光的传播与反射3. 天气与季节天气的观察与描述四季的特点与变化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植物的基本分类,培养对自然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理解简单的物理现象,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变化,了解季节特点,增强生活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动植物分类的掌握与应用2. 物理现象的观察与理解3. 天气与季节变化的认知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2. 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理解与探究能力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动植物图片、实验器材(如放大镜、镜子、水杯等)、季节变化视频2. 学具:学生用书、画笔、彩纸、剪刀、胶水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不同季节的景色,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
2.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动植物分类、物理现象、天气与季节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动植物分类、物理现象观察、天气描述等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六、板书设计1. 动植物分类:动物、植物2. 物理现象:水的形态变化、光的传播与反射3. 天气与季节:天气观察、四季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列举身边的动植物,并进行分类。
观察水的形态变化,描述并解释原因。
描述一天中的天气变化,并说明季节的特点。
2. 答案:动植物分类:根据动植物的特点进行分类,如狗、猫属于动物,草、树属于植物。
水的形态变化:如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等,原因在于温度的变化。
天气与季节:根据观察到的天气变化和季节特点进行描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课后反思,了解学生对动植物分类、物理现象、天气与季节的认知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教科版新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
2024年教科版新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材编写。
具体内容包括:第1章《我们身边的科学》:第1节《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第2节《用科学的方法观察》;第2章《认识自然界》:第1节《天空和大地》、第2节《植物的世界》、第3节《动物的世界》;第3章《生活和科学》:第1节《生活中的科学》、第2节《有趣的科学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2. 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方法的运用、实践活动的组织与指导;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挂图、模型、实物等;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泥、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兴趣;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4.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5. 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内容包括:章节、小节;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关键知识点;实践活动步骤及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我们身边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特点;(2)制作一个简单的风向标,测试风向;(3)思考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用科学知识解释。
2. 答案:(1)植物的特点:如叶子形状、颜色、生长环境等;(2)风向标的制作方法:用硬纸板剪成一个箭头形状,固定在木棒上,放入风中观察指向;(3)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冰融化、水的沸腾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科学绘本、观看科普视频,拓展知识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奓山中心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备课人):曾涓第一课时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植物,使学生初步具有研究植物的兴趣。
2、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3、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难点:怎样观察、描述植物。
教学准备:课件、一些植物图片、绿植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认识书上图上的植物。
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中生长着许许多多的植物,人类已经发现的植物有30多万种。
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找找课本大图中哪些是植物?塑料花是植物吗?、二、认识校园中的一些植物。
我们校园中也有各式各样的植物,看一看你们认识哪些?校园中的植物,在秋天哪些是落叶的?哪些是不落叶的?三、课堂小结:课外选择一种方法种植一种植物,通过画画的方法记录它的生长情况。
课后反思:1第二课时观察一棵植物教学目标:1、观察了解植物是由根、茎、叶等构成的。
2、通过植物构造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等科学能力。
3、通过观察活动,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难点:怎样观察、描述植物构成。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些植物图片、绿植等。
教学过程:一、你家里栽培了哪些植物让学生说一说。
了解植物的构成。
聚焦:我们来观察一颗植物,怎样观察?探索:(1)出示图片观察:一株完整的植物是有哪些部分组成的?(2)观察自己准备的植物,是否具有植物的这些部分。
(3)通过观察活动,你知道了什么?观察一棵植物。
三、课堂小结:通过学习,你说说你家里栽培了哪些植物?将你观察到的植物画到《科学活动手册》上。
课后反思:第三课时观察叶教学目标:1、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2、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3、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学生准备: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学过程: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
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
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二、观察比较树叶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课后反思:第四课时这是谁的叶教学目标: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
2、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3、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教学准备:梧桐叶、松树叶、或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
教学过程:一、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猜叶”的游戏。
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
还可以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
二、到校园里去找一找1.在寻找前,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
即要到哪里去找?怎样才算是找到了?活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2.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
三、研讨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在哪里找到的?”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其他学生补充。
课后反思:第五课时植物是活的吗教学目标:1、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2、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3、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教学难点:证明植物是“活”的。
教学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聚焦1、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兔和蝴蝶“活”的吗?”请学生说说理由。
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
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二、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1、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棵植物是‘活’的吗?它有叶吗?它是绿色的吗?”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
2、活动一: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樱花,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
三、研讨1、塑料花不是“活”的,让学生说说理由。
2、我们为自己种的植物做了什么?课后反思:第六课时校园里的植物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植物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
认识到植物的多样性。
2、能够对植物进行细致观察,并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3、感受植物的美,爱护植物。
意识到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植物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观察记录植物的特点。
课前准备:教师事先让学生留心观察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校园里有很多有生命的物体,其中一类就是植物。
可植物又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校园里的植物。
二、从整体认识植物三、从局部认识植物四、观察植物基本了解科学观察的方法,观察时还应该做个记录。
师:刚才我们一起探讨了怎样去细致观察校园的植物,下面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研究了,老师还想提醒大家,观察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安全,攀爬树木会很危险。
能不能随便去攀折花木呢?生:不能。
师:如果折断树木的枝条,它们也会“痛”。
摸过植物后,要记得洗手,以免过敏。
如果遇到什么新的问题,我们再一起来商讨解决,赶紧开始小组的观察行动吧!(学生开始分小组进行观察与记录活动)课后反思:第七课时科学阅读教学目标: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2、了解科学课学植物的意义。
3、能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对植物一单元的学习,能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植物。
教学难点: 意识到要养成爱护树木的习惯。
教学准备:破坏树木的短片视频,植物PPT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用PPT的形式介绍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植物。
2、让同学们回忆我们学过的植物。
3、播放破坏树木的短片视频。
二、研究1、提问同学们视频中的人的做法。
2、讲解人类破坏自然的严重性。
三、探索1、引导学生要爱护我们身边的环境。
2、具体到怎样做。
课后反思:第八课时单元测试教学目标: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植物。
2、对植物进行分类。
3、对植物的爱惜之情。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植物。
教学难点:对植物进行分类整理。
教学准备:植物PPT、图画本、铅笔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总结学过的植物。
2、对学过的植物进行分类和特征描述。
二、探究1、请同学们按照一年四季的形式把植物画下来。
2、每小组进行讨论分工合作。
三、升华1、老师检查每小组的情况进行讲解对错。
2、再次描述并展示一年四季的植物形态。
课后反思:第一课时在观察中比较教学目标:1、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2、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
3、与同学讨论、交流具有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教学难点:利用排序的方法描述记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每组四只恐龙模型(长短不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建议采用视频导入,创设侏罗纪公园情境,允许学生即时表达所见所闻。
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教师提问: “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可以从学生回答中总结提炼:我们需要进行比较,这样才能知道恐龙大小。
二、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1)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它们排序。
(2)探究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法,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
(3)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把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4)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有几种比较结果? 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更准确?三、研讨:(1)汇报: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起点和终点教学目标:1、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2、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3、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学会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清起点终点位置。
教学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二、纸蛙跳远比赛(1)体验纸蛙跳远。
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
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
(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
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三、研讨:教师可以提问: “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