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建设论文水利现代化建设途径思索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化建设论文:水利现代化建设途径思索论文市区水利现状与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存在的差距
(一)水利现代化的指标体系
按照Ⅱ级重要城市以及水利现代化的要求,泰州市防洪标准应达到100年一遇;河道涵闸、泵站抽排圩区等的治涝标准应达到20年一遇;城市适宜水面率提高到15.5%;城市河道常年控制在生态景观水位,河岸带植被覆盖率、生态护岸率提高到70%;城区主要水体水质不劣于Ⅳ类水;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90%以上,旱涝保收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中沟以上配套建筑物率达100%,中沟以下配套建筑物率达90%以上;建立农村河道轮浚机制,保持农村河道疏浚的持续开展,全面提高农村河道管护水平;全面解决新划入乡镇的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到120m3以下,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达30%左右;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7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打造“水面可亲、水体流畅、水质优良”的城市水生态环境,建成水城水乡生态宜居城市的独特水系风貌。
(二)水利现代化的目标要求
泰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通过5~10年的努力,初步建成现代化的水利综合保障体系,即:安全可靠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保障粮食安全的农田水利基础体系,适应城市发展需求的宜居、宜游河湖生态工程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体系,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水利管理体系。到2020年,基
本实现水利现代化。
(三)市区水利现状与基本实现
水利现代化存在的差距根据江苏省水利现代化指标体系所确定的5大体系、30项指标,目前泰州市区水利现代化的得分在75分左右,为水利现代化的成长期的工业化后期(全面小康)阶段,与水利现代化的要求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差距:
1.防洪减灾能力方面。长江沿线:外围防洪长江堤防基本达“长流规”标准,但局部堤段岸势不稳,受上游来水来沙影响,开发区的杨湾段、永安洲节点北沙段江岸坍塌时有发生,危及主江堤安全;沿线堤防涵闸未全面达标,部分工程长期运行老化失修,沿江的21座排涝站中有6座是病险排涝站,均成为防洪安全隐患。老328国道控制线的建筑物,经过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和2003年灾后重建应急工程建设,工程标准有所提高,但是仍有部分标准不高,老化失修严重。里下河地区有30.41km圩堤不达标,有18座圩口闸老化失修,有11座固定排涝站存在病险隐患,仍存在40m3/s的排涝流量缺口。
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方面。有效灌溉面积不足90%,旱涝保收田面积仅为81%,灌溉水利用系数在0.57左右,中沟以上配套建筑物率仅86%,中沟以下配套建筑物率仅80%。部分泵站设备严重老化,泵房年久失修,泵站装置效率低下且布局不合理,泵站完好率仅为55%左右。
3.农村饮水安全方面。市区新划入乡镇供水管网漏失严重,与区域供水管网不配套普遍存在,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仅为90%。
4.县乡村三级河道整治方面。骨干河道因工程投资大、省级补助标准低等原因,资金难以落实,仅少量实施了疏浚整治,有的也仅是疏浚严重淤积的部分,未能全线疏浚。部分乡、村河道未能纳入规划进行疏浚,疏浚土方量赶不上回淤
形成的新土方量。市区县、乡、村三级河道累计需清淤土方达1800万m3。5.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生活及重要工业用水保证率、城乡自来水的普及率已基本达标,但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灌溉水利用系数(高港区为0.53)、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还未达到现代化的标准。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还不足60%,劣Ⅴ类水依然存在,水域面积较建市之初的18%下降了7个百分点。6.水利发展保障能力方面。市区水利管理模式仍未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既影响了市财政对区水利投入政策的出台,也影响了部分地区加大水利投入的积极性;市管河道还没有能完全实现统一管理,水利工程设施被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高层次水利人才还比较缺乏,基层水利工作队伍人员老龄化、结构不合理;水利信息化水平在全省还相对滞后,不能满足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推进市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未来5~10年是泰州推进水利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对照水利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要求,针对目前市区水利改革发展的薄弱环节,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推进市区水利现代化建设:
(一)健全水利规划体系,保障水利建设健康有序推进
科学编制规划是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在做好防洪规划、城市水系规划、区域规划、岸线利用规划、通南地区水系规划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水利发展阶段性特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从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有利于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来深入分析、综合研究、科学施策,高起点编制市区水利现代化规划,完善市域、县域水利规划、骨干河道规划,建立和完善全市水利规划体系。同时,加强水利规划管理,
强化规划监督实施。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协调与监督,使治理开发与建设管理能够按照规划进行,各类基本建设符合综合规划和防洪、水资源等专业规划的要求,避免发生违背规划的建设行为。
(二)建立健全管护机制,保证水利工程充分发挥效益
1.加强河湖保护,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加快划定滨水空间的水域控制线和蓝线,严格执行河道的红线和蓝线管理,涉水开发利用必须符合防洪规划、水功能区管理要求,明确开发利用控制条件和保护措施,实施开发建设项目防洪影响评价、水工程规划同意书和建设项目审批制度。保护河湖调蓄引排功能,严格执行占用水域滩涂与水利工程补偿等制度,分期实施退田(渔)还湖,实现河湖水面率不降低。
2.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村河道长效管理机制。明确各级河道的管护主体,落实管护经费,组建专业管护队伍,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市区全面推行河道、村庄、道路、绿化“四位一体”的长效管护体制。
3.建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落实农田水利设施维修与管理资金,安排专业人员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维修与管护,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长久发挥效益。
4.完善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征收使用政策。适当扩大征收范围,合理确定征收标准,用于防洪工程的运行管理。深化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和内部改革,实行经营性资产和公益性资产的分离,实现水工程管理的良性运行。积极推行水利工程管养分离,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
(三)完善投融资体制,保证水利建设和发展需要
1.明确各级政府水利投入责任。进一步合理划分事权,正确处理地方各个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