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4.7学生实验: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教学设计
(1)基础知识讲解: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基本概念,降低学习难度。
(2)实验操作指导:详细讲解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实验过程引导:在学生进行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及时纠正操作错误,提高实验效果。
3.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实验心得,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5.拓展学生知识面,联系生活实际,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够明确闭合电路中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运动是产生感应电流的关键。
2.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他们在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分析数据的能力。
3.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7.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调整。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电磁感应现象有初步的了解,但在理解深度和实验操作上仍有待提高。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较强的探索欲望,但在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方面发展不均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探究。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一、教材分析本节通过探究实验的方法归纳出了“磁生电”的规律,揭示了磁和电的内在联系,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学生今后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和交变电流产生打下基础。
在内容安排上本节从初中知识点闭合电路的部分导线切割磁感线产生电流入手,再设计学生探究实验,对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最后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这样的知识生成方式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能根据实验结果归纳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 会运用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判断具体实例中有无感应电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概括出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让学生初步学会“实验—分析—猜想—实验验证—归纳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科学探索的过程特征,领悟科学思维方法。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3)感受法拉第勇于探索科学真理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1)对产生感应电流条件的归纳总结。
(2) 用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判断具体实例中有无感应电流。
四、教学难点用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判断具体实例中有无感应电流。
五、教学策略引导、启发式教学;实验探究六、教学环节1、课堂导入教师活动:用右图装置演示产生感应电流,提问学生产生感应电流的原理。
学生:闭合电路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
教师:有没有其他方法能产生感应电流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2、课堂讲授实验观察1:向线圈中插入磁铁,把磁铁从线圈中抽出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将实验现象填入表格并归纳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磁铁的运动表针的摆动方向磁铁的运动表针的摆动方向N极插入线圈S极插入线圈N极停在线圈中S极停在线圈中N极从线圈中抽出S极从线圈中抽出学生:穿过线圈的磁感应强度发生变化,产生感应电流。
实验观察2:模拟法拉第的实验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将实验现象填入表格并归纳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教学设计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并掌握其基本规律;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基本内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基本内容;2.教学难点:学生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和规律的理解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在导入阶段通过提问引入话题:你们知道电磁感应是什么吗?了解电磁感应的条件是什么吗?引导学生回想前几节课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回忆起已有的知识。
2.学习(30分钟)(1)展示实验仪器:交流电源、导线、螺栓簧、电流表等。
(2)观察实验现象:使用交流电源连接导线和螺栓簧,在距离螺栓簧几厘米处放置电流表,开启电源,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变化。
(3)讨论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导线和螺栓簧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4)探究规律:通过实验数据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并总结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3.拓展(20分钟)(1)解读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向学生介绍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者及内容,简单解读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2)实际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感应电流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变压器、电动机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4.总结与反思(10分钟)通过复习内容,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便改进学习方法。
四、教学手段1.实验仪器:交流电源、导线、螺栓簧、电流表等。
2.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和规律。
3.实验指导书:提供详细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条件教案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条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掌握产生感应电流的公式。
2.技能目标:能够分析不同情况下感应电流的产生过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2.掌握感应电流的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和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教学准备:实验装置:线圈、磁铁、直流电源、电流表、导线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以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作为导入,如磁铁靠近金属时金属内部会产生电流等。
二、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介绍(20分钟)1.弗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感应强度和线圈的匝数之积成正比,与磁场变化的快慢成正比。
即:ε=-NΔΦ/Δt,其中ε代表感应电动势,N代表线圈的匝数,ΔΦ代表磁通量的变化量,Δt代表时间的变化量。
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1)磁场的变化:当磁场线与线圈垂直而变化时,产生感应电流。
(2)线圈的匝数:匝数越大,感应电流越大。
(3)磁场的强度:磁场强度越大,感应电流越大。
(4)变化的速度:变化越快,感应电流越大。
(5)线圈的方向:根据右手螺旋定则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三、定量表达感应电流的公式及推导(25分钟)1.公式的推导:根据弗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可得到感应电动势的表达式ε=-NΔΦ/Δt。
将感应电动势ε与线圈中的电阻R相连,根据欧姆定律可得到电流I=ε/R。
故感应电流I=-NΔΦ/Δt/R。
2.公式的应用:(1)当线圈的匝数N、磁通量Φ的变化率ΔΦ/Δt和电阻R都已知时,可利用公式计算感应电流的大小。
(2)当感应电流I、磁通量Φ和电阻R已知时,可利用公式计算线圈的匝数N。
四、实验演示(20分钟)使用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演示,如将一个线圈连接到直流电源上,再将磁铁靠近线圈,观察电流表的指示情况。
通过实验观察到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五、小结(5分钟)总结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和公式,并进行知识点的梳理。
六、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应的练习题或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B、如图所示,磁场中有一个闭合的弹簧线圈。
先把线圈撑开(图甲),然后放手,让线圈收缩(图乙)。
线圈收缩时,其中是否有感应电流?为什么?
C、如图所示,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局限在虚线框内,闭合线圈由位置1穿过虚线框运动到位置2。
线圈在什么时候有感应电流?什么时候没有感应电流?为什么?
D、矩形线圈ABCD位于通电长直导线附近,
线圈与导线在同一个平面内,线圈的两个边
与导线平行。
在这个平面内,线圈远离导线
移动时,线圈中有没有感应电流?线圈和导
线都不动,当导线中的电流I逐渐增大或减
小时,线圈中有没有感应电流?为什么?。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教案)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教学目标:1、经历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2、观察各种实验现象,学生学会通过现象,分析、归纳事物本质特征的科学思想方法,认识实验观察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观察电磁感应现象,理解并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4、会运用感应电流产生条件判断线圈中是否有感应电流。
教学重难点:学生体会实验过程,观察实验现象,并从纷繁的表象中分析出本质的规律,培养其探索的能力。
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动画模拟,分析对比总结引入:法拉第(老师饰)登场,简单介绍工业发展背景(播放工业革命影响资料),预期将来用电状况规模前景,表达对已有生电方法的不满意,迫切期望能找到一种能大规模生电的方法。
回顾1820年奥斯特实验——〉电能生磁,引出问题——〉磁是否也能生电?我能否探索一下磁生电的问题呢?开始摆弄桌面上各种器材,同时做出一次次失败的摸样,以示实验探索的曲折和不易。
(旁白:在经历了一次次失败的九年后,有一天,法拉第又尝试了一种器材的连接组合方式,也许可以产生电流,也许这又是许多失败实验中普通的一次而已……)播放实验一的PPT实验一、(介绍:如图连接装置,假如我让磁体不动,我要怎样移动AB棒,才可能有电流产生呢?上下运动?前后运动?左右运动?如果有人能帮帮我该多好阿!)引导学生开始做实验。
学生普遍得到现象后发问:刚才我是怎么运动AB棒,才得到电流的呢?AB棒静止——〉无电流上下动?——〉无电流左右动?——〉无电流前后动?——〉有电流斜向上斜向下动?——〉有电流旋转运动?——〉有时候有(绕A或B端水平旋转),有时候没有(绕AB棒中点旋转)总结:闭合电路的部分导线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有时候可以能产生感应电流。
多年的努力终于开始有了回报,但还很粗糙:1、为了真正实现人类对电的大规模应用,只知道怎样产生电流还不够,还必须知道在能产生电流的情况下怎么样才能得到更大的感应电流?(为后面楞次定律做铺垫)学生做实验得到结论:切割速度越快,电流越大;切割速度越慢,电流越小。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电磁感应现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磁通量定义,知道φ=BS的适用条件,会用这一公式进行计算。
2.知道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
3.理解“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
”4.知道电磁感应现象中能量守恒定律的运用。
二、能力目标1.通过进磁通量概念,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三、德育目标介绍法拉第不怕困难,顽强奋战十年,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激发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及其条件的归纳——磁通量改变。
教学方法:演示法、归纳法。
教具:灵敏电流计,蹄形磁铁,线框,条形磁铁,大小线圈各一个,电源,滑动变阻器,导线。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漫漫的人类历史长河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重大发现和发明的问世,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我们刚刚跨过的二十世纪,更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经济建设离不开能源,人类发明也离不开能源,而最好的能源是电能,可以说人类离不开电,饮水思源,我们忘不了为发现和使用电能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法拉第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由此受到启发,开始研究由磁生电的探索,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于1831年发现了由磁生电的条件和规律,开辟了人类电气化时代。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1、磁通量用磁通量概括电磁感应规律,有必要先介绍磁通量的概念:设在匀强磁场中有一个磁场方向垂直的平面,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平面的面积为S如图所示,物理上把磁感应强度B与面积S的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通常用Φ表示磁通量,则Φ=BS思考:如果平面跟磁场方向不垂直,如何计算磁通量呢?我们可以作出它在垂直于磁场方向上的投影平面,从右图可以看出穿过斜面和投影面的磁感线条相等,即磁通量相等,故Φ=BScosθ在国际单位制中,磁通量的单位是韦伯,简称:韦,符号:Wb.B的单位是T,S的单位是m2, 1Wb = 1T•m2=1V•S2、电磁感应现象问: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产生电磁感应现象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演示实验。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的教学案例分析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的教学案例分析本文以初中物理《电学基础》中的感应电流产生为教学内容,设计了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基本原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法拉第电磁感应实验的基本现象和结论,激发学生对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好奇心。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套实验器材,要求学生根据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提出一个能够产生感应电流实验的方案。
3.实验操作: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观察实验现象。
4.整理数据:每组学生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或图表,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
5.结果讨论:将各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汇总,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学生分析各组的实验结果,总结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6.总结归纳: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并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重新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7.练习与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8.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感应电流产生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
三、教学评价:1.教师评价:通过本案例教学,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数据整理和分析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2.学生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充分展示了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对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有了深入的理解。
3.教学效果评价:通过本案例教学,学生对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有了深刻的理解,逐渐掌握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基本原理,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四、教学反思与改进:1.教学反思:本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较高,但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操作问题和数据整理不够规范的情况,需要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
2.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入更多的实验案例,让学生熟练掌握实验技能,并加强对实验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教学设计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本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掌握感应电流的形成条件及定义,以及熟悉感应电流产生的方程。
教学重点1. 正确认识、掌握感应电流的形成条件及定义,分析和解释感应电流的产生方式;2. 熟悉感应电流的方程及它的意义;3. 探究不同情况下感应电阻(Inductance)的变化情况。
教学过程一、教师活动1. 介绍课程的目的和要求:在本堂课,我们将深入讨论感应电流的形成条件及其定义,以及感应电流产生的方程。
2. 对感应电流进行简单介绍,为本节课的探究做好准备。
3. 引入感应电流产生的方程,并让学生分析其中各个项的意义,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二、学生活动1. 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和示例分析感应电流的形成条件,解释感应电流产生的原理。
2. 根据感应电流的定义,尝试分析不同情况下感应电阻(Inductance)的变化情况。
3. 根据感应电流产生的方程,分析其中各项的意义,理解其产生的条件。
达成要求本课教学的目标最终实现,学生应该达到以下要求:1. 正确理解感应电流,掌握它的形成条件及其定义;2. 熟练掌握感应电流产生的方程;3. 分析不同情况下感应电阻(Inductance)的变化情况。
教学评价本次教学评价采用测试和观察相结合的方式。
在课堂上,将不定期进行小测验,以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将对其在练习中的实际表现情况进行观察分析,从Errors(错误情况)、Queries(问题情况)和Successes(成功情况)三方面衡量学生的学习进度,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帮助学生完成成功的学习。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5篇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5篇第一篇:《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是沪科版物理(3-2)第四章第2节内容。
在上节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磁也能生电,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为本章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作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探究感应电流的实验,学好本节内容,掌握其科学探究的方法,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感应电流的大小作铺垫。
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是“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这是课程目标中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的一个具体实施过程。
学情分析:在学习这节内容之前,学生对电磁感应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闭合导体回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能产生感应电流,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但是磁场过于抽象,学生在空间想象、问题本质的分析等方面还较为薄弱。
因此,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产生问题、协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从而解决问题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的结论。
设计思想:积极响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在课堂中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产生新的疑问,驱使学生作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知识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而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能根据实验事实归纳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2过程与方法:体会科学探索的过程,领悟科学思维方法;通过观看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及分析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介绍法拉第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史实让学生体会物理探究的重要方法;培养学生真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更要在学习与研究中培养持之以恒的顽强意志,树立乐于探究、积极参与的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对产生感应电流条件的归纳总结。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实验探究
实验一、导体棒切割磁感线
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时,
电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下面由老师来演示这个实验。
实验装置图:
实验操作及记录:
实验结论:当闭合回路中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闭合回路产生
感应电流。
提问:还有没有其他产生感应电流
的情况?
实验二:
学生分组实验
1、实验器材及装置图
实验操作指针是否摆动
导体棒静止
导体棒平行
磁感线运动
导体棒切割
磁感线运动
观察实验,
并记录实验现
象。
根据记录结
果进行讨论分
析,得出结论
进行新课
3、教师巡视并关注学生的操作情况。
学生观察实验,记录现象,
小组内讨论得出本实验结论。
4、随机抽取一组,学生代表说出本组实验现象,阐明结论。
实验结论:当磁铁和线圈发生相对运动时,回路中有感应电流
产生;当磁铁和线圈相对静止时,回路中无感应电流
提问:当磁铁和线圈相对静止时,会不会产生感应电流呢?
前面学过,条形磁铁的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相似,我们可以用
通电螺线管代替磁铁,插入大线圈中,并保持相对静止。
实验三
学生分组实验
1、实验器材及装置
图
磁铁动作
指针是
否摆动
磁铁动作
指针是
否摆动
N极插入S极插入
N极插入后不动S极插入后不动
N极拔出S极拔出
完成实验,
并记录实验现
象。
根据记录结
果进行讨论分
析,得出结论。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教材分析】电磁感应问题,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只进行了初步的介绍,但仅限于现象的认知和描述。
而高中物理对电磁感应的教学要求非常高,因为,《电磁感应》的内容整合了电场、恒定电流和磁场的相关知识,并且与力学的力和运动、冲量动量关系、功能关系等都发生密切的联系,因而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高中物理(选修3-2)第四章第二节《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属于电磁感应的基础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从理论的高度分析和掌握电磁感应的概念和产生条件,为后继教学中对电磁感应规律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实验基础和理论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虽然对电磁感应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比较肤浅,仅存留在现象上,例如,知道“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电流的现象称为电磁感应现象”;“发电机、话筒等都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等,但对产生电磁感应的根本原因还缺乏全面的和理性的认识。
同样的,绝大多数学生虽然在初中经历了不少“科学探究”,但对科学探究的理论分析能力和拓展性推理能力还较弱。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困难。
【教学策略】从初、高中教学的衔接看,本节很好地体现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鉴于学生对电磁感应的感性认识基础,以及理性分析能力不强的现状。
本节课的教学从复习回顾开始,通过“回忆—探究—分析—探究—归纳—巩固—设疑”等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电磁感应的概念。
2.理解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和强化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思想和理性分析方法。
2.通过探究性实验之间逻辑关系的分析,使学生感悟“由现象到本质”的实验设计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通过科学进步和科技成果对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电磁感应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教案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知道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2)能根据实验事实归纳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3)会运用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判断具体实例中有无感应电流;(4)能说出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转化特点。
2、过程和方法(1)体会科学探索的过程特征,领悟科学思维方法;(2)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概括出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探究、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2)介绍法拉第不怕困难,顽强奋战十年,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感受法拉第勇于探索科学真理的科学精神;(3)通过对物理学中对称美、简洁美的介绍赏析,培养学生欣赏物理学中美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2)对产生感应电流条件的归纳总结。
2.难点(1)教师对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操控;(2)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磁通量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和用具1.教学方法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结合问题法、演示法、启发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用具小磁针,灵敏电流计,蹄形磁铁,线框,条形磁铁,大小螺线管各一个,电源,滑动变阻器,导线,多媒体课件,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完成表格:引导学生回顾初中知识:闭合回路的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能产生感应电流。
学生实验:利用条形磁铁、大螺线管、产生感应电流,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五:学生用表设计——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实验1:结论: 闭合回路中有感应电流产生。
实验2:结论: 闭合回路中有感应电流产生。
实验3:结论:闭合回路中有感应电流产生。
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本节课将课堂实验与创设“探究式”问题情景结合,通过抓住知识的产生过程,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参与猜想、实验、讨论、应用等多项活动,体现了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式教学的优势。
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动手能力有待提高。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教学设计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创设实验情境,使学生形成“磁生电”的认识;2.在认知冲突中,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归纳、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穿过闭合导体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3.运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解释物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描述实验现象、解释实验原因、归纳实验规律的科学探究能力;2.创设进阶式实验情境,培养学生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的科学思维;3.创设手机无线充电、摇绳发电等实际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讨论交流总结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2.引导学生从初中的“切割理论”的认知过渡到“磁通量变化”的认知,二者并不矛盾,切割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磁通量变化更加完善;3.会判断感应电流的有无。
【教学方法和手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讨论归纳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运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解释实验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实验一师:ppt呈现线圈和二极管,请问有什么办法使二极管发光?生:用电源供电师:假设没有电源你能想出其他方法吗?生:利用磁场发电教师活动:取出一个绕有多匝线圈的塑料管,二极管接在线圈两端构成闭合回路(如图1),请学生上来尝试利用磁铁使二极管发光学生活动:把磁铁放在塑料管中快速晃动,二极管发光实验二师:黑箱(有一个变压器线圈套在铁芯上并通以交流电),事先不告诉学生黑箱中有什么,只露出铁芯的一部分,如何使线圈连接的灯泡发光?学生活动:来回移动线圈师:如果停在铁芯上方不动,灯泡可以发光吗?生:肯定不会教师演示实验,学生目瞪口呆……教师总结:两个实验灯泡都发光了,说明产生了电流,我们把这个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第一个实验磁铁在线圈中运动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第二个实验线圈停在铁芯黑箱上方,没有切割,也产生了感应电流,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通过实验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真正条件。
高中物理-《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感应电流,复习初中部分知识。
2. 通过实验归纳并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 通过实例学会运用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判断有无感应电流。
(二)过程与方法1. 经历实验过程,在过程中逐步学会科学探究,学会合作、交流。
2. 通过学习过程,体会发散思维的方法和归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科学家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会成功的喜悦。
2.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激发兴趣和探知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探究,总结归纳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难点: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磁通量的变化。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具:风扇、蹄形磁铁、条形磁铁,导体棒,示教电流表,线圈(粗、细各一个),干电池,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自制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感受引入(通过体验风扇发电引入):最近(今天)天气很热,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风扇,插上电就可以用。
(边说的时候边插上电。
当转动正常大家观察到转动后,拔下插头。
风扇停止转动。
)问:怎么不转了?学生回答:没电了。
教师自言自语:没电了。
老师先自己用两个手指头接触一下插头的两插片检验是否有电。
教师:没电你敢摸吗?像老师这样用两个手指头接触插头的两插片。
然后让学生摸,学生摸的同时转动扇叶,学生被电,并且会比较惊讶(为保证学生安全,转动不能太快,控制在安全电压范围内,并且转动时间要短。
因为学生感觉不应该有电,所以会比较惊讶)。
教师:刚刚不是没有电吗?老师再试摸。
问其他的学生是否需要再试。
然后再让另外的学生摸,学生摸的同时转动扇叶,学生有被电的感觉。
如学生希望再试的,可以继续体验,控制在3人以内,节约引入时间。
因为感觉与事实有差异,会给学生一个很大的触动,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学生会观察到老师摸的时候没有转动扇叶,学生摸的时候有转动扇叶。
《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教学设计
《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电磁感应现象,掌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总结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3)会运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究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2、教学难点(1)理解磁通量的概念及其变化。
(2)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条形磁铁、灵敏电流计、螺线管、导线、开关等。
2、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磁感应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如发电机、变压器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二)新课教学1、电磁感应现象(1)介绍 1831 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演示实验:将条形磁铁插入或拔出螺线管,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情况下会产生电流?2、磁通量(1)引入磁通量的概念:穿过某一面积的磁感线条数。
(2)通过举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磁通量的计算方法和单位。
3、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1)实验一:导体棒切割磁感线运动①装置:导体棒、导轨、灵敏电流计、电源②实验过程:让导体棒在导轨上做切割磁感线运动,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
③分析讨论: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感应电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当导体棒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会产生感应电流。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教学设计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教学设计【导言】本节课主要探讨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通过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感应电流的形成机制,并能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电磁感应的原理,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掌握感应电流的产生规律;能够解释感应电流的形成机制。
能力目标:能够设计实验验证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能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机制。
难点:解释感应电流的产生原理;应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课前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电磁铁、螺线管、电源、万用表等。
2.复习学生对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
3.设计好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验流程。
【教学过程】一、引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引出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感应电流是如何产生的。
二、实验探究(30分钟)1.设计实验步骤:将螺线管接通电源,将电磁铁靠近螺线管,记录螺线管中感应电流的变化情况。
2.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3.实验讨论: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讨论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并总结感应电流的产生规律。
三、知识总结(20分钟)1.感应电流的产生原理:通过实验结果和讨论,总结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和规律,引导学生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机制。
2.知识巩固:梳理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对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理解。
四、拓展应用(20分钟)1.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实践操作:设计一些场景,让学生运用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进行实践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展示分享(10分钟)学生展示实践操作结果,分享实验心得,交流学习体会,并向同学提出问题,促进学习效果加深。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观察电磁感应现象,知道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2.进一步认识磁通量的概念,能结合实例对磁通量的变化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判断(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结果、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2.经历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科学探索的过程特征,领悟科学思维方法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一)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和研究,归纳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二)难点:判断具体实例中有无感应电流产生流程设计课题引入,学生预习→演示:切割磁感线→问题:哪些情况可能产生感应电流→进行试验:1.演示:模仿法拉第实验2.学生进行实验:磁铁插入线圈→分析论证:1.“S”变化2.“B”变化→归纳总结:“Φ”变化→进一步明确得出的结论→拓展应用教学方法本节以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为主,结合问题法、演示法、合作学习法、启发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切割磁感线演示装置、灵敏电流计,原副线圈组,条形磁铁,电源,滑动变阻器,导线,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1.展示学习目标2.课题引入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后,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坚信电和磁有密切的联系。
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在1831年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开辟了人类的电气时代。
那么感应电流是怎样产生的呢?本节课我们将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1)请同学们预习教材并回顾电磁感应、磁通量等知识。
(2)板书: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1)演示实验:闭合电路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电流提出问题:还有那些情况可以产生感应电流?其本质原因是什么?(2)演示实验:模仿法拉第的实验①器材介绍②方案设计③④通过引导,让学生产生疑问:实验1和实验2都有感应电流产生,而实验2没有切割磁感线运动,之前知识有误?还是有其他原因?(3)分组实验:磁铁插入、拔出线圈实验①器材介绍④分组讨论、归纳⑤分组代表阐述本组观点(4)师生共同分析实验1、2、3,统一知识点①实验1中穿过闭合回路的磁场面积S发生变化②实验2与实验3中穿过闭合回路的磁感应强度B发生变化③教师引导,多媒体演示磁铁插入和拔出磁场,让学生将B、S结合起来,想到磁通量Φ④归纳结论:只要穿过闭合导体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导体回路中就有感应电流4.拓展应用课后问题与练习部分5.课本小结①实验观察:1、闭合回路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2、模仿法拉第实验;3、磁铁插入拔出线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积极响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在课堂中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产生新的疑问,驱使学生作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最后又让学生带着新的疑问走出课堂,以利于学生的课后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知识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
在整个教学中力求做到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对学生物理思想、物理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领悟研究问题的一般思维过程和方法,进而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是高中物理新课程(选修3-2)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电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揭示了磁和电的内在联系,通过探究实验的方法归纳出了“磁生电”的规律,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学生今后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和交变电流产生的基础。
在教材的编排上本节从初中知识点闭合电路的部分导线切割磁感线产生电流入手,再设计学生探究实验,对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最后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材中对法拉第坚信磁能生电,并历经十年的不懈努力,最后终于发现电磁感应规律的物理学史料的介绍,是一个很好的德育切入点,同时也体现了教材对学生人文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闭合电路的部分导线切割磁感线能产生电流,在初中已有一定的认识,但在空间想象、问题本质的分析等方面还较为薄弱。
因此,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实验、产生问题、协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从而解决问题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的结论。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针对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结合教材,本着使
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一)知识和技能
1.知道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
2.能根据实验事实归纳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会运用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判断具体实例中有无感应电流。
(二)过程和方法
1.体会科学探索的过程特征,领悟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概括出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探究、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2.介绍法拉第不怕困难,顽强奋战十年,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感受法拉第勇于探索科学真理的科学精神;
3.通过对物理学中对称美、简洁美的介绍赏析,培养学生欣赏物理学中美的情怀。
五、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
2.对产生感应电流条件的归纳总结。
(二)教学难点
1.教师对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指导;
2.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磁通量的变化。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结合问题法、演示法、启发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方法。
1.本节课流程设计:实验引入(产生疑问)→设计实验→学生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解
决问题)→拓展应用(产生新疑问)。
2.对探究实验设计好实验的内容、步骤和表格,便于学生的探究。
3.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把复杂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以便于学生的思考分析。
七、课前准备
灵敏电流计,蹄形磁铁,线框,条形磁铁,大小螺线管各一个,电源,滑动变阻器,导线,多媒体课件,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八、教学过程
(一)设疑提问,引入新课
老师:1.电能生磁磁也能生电,你在生活中见到过电磁感应现象吗?(大部分发电机及变压器的工作原理都是电磁感应)
2.是不是只要有磁场就会产生电流?感应电流的产生有条件吗?
(回顾历史,学习法拉第的科学精神。
)
(二)新课教学,问题引路
探究实验一: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如图4.2-1所示)
实验方案,记录现象,讨论思考规律
图4.2-1 导体棒的运动表针的摆动方向导体棒的运动表针的摆动方向
向左平动向右平动
向上平动向下平动
向前平动向后平动
结论:只有部分导体左右切割磁感线时,有电流产生,当导体前后,上下平动时无感应电流思考:为什么导体棒只有左右切割磁感线时才有电流产生?
探究实验二:(如图4.2-2所示):
①器材介绍灵敏电流计,线框,条形磁铁,螺线管
②方案设计
图4.2-2
磁铁的动作表针摆动方向磁铁的动作表针摆动方向
N极插入线圈S极插入线圈
N极停在线圈中S极停在线圈中
N极从线圈中抽出S极从线圈中抽出
③学生探究。
④小组讨论、归纳。
结论:感应电流产生条件是导体与磁场相对运动
思考:是不是只有当导体与磁场相对运动时才有感应电流?
探究实验三:模仿法拉第的实验(如图4.2-3所示)
①器材介绍:灵敏电流计,大小螺线管各一个,
电源,滑动变阻器,导线,多媒体课件,学生分
组实验器材。
②方案设计(学生操做实验,记录观察结果)图4.2-3
实验操作表针偏转
开关闭合瞬间
开关断开瞬间
开关闭合时,滑动变阻器不动
开关闭合时,迅速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③学生探究。
④小组讨论、归纳。
结论:当小线圈内电流变化时大线圈内会出现感应电流。
思考:与前两个实验结论有什么联系?
(三)师生共同比较分析三个实验,从不同中找到共
性,从现象发现本质。
在4.2-1所示的实验可以简化为图4.2-4的示意图。
从中可以看
出,当导体棒在金属导轨上左右运动时,虽然磁场的强弱没有变化,
但是导体切割磁感线的运动使闭合回路包围的面积在变化。
这种情
况下会有感应电流。
图4.2-4
在4.2-2所示的实验中,磁铁插入线圈时,线圈中的
磁场由弱变强;磁铁从线圈中抽出时,线圈中的磁场由强变
弱。
这两种情况下会有感应电流。
在4.2-3所示的实验中,由于迅速移动滑动变阻器(或
由于开关的闭合、断开),小线圈中的电流迅速变化,产生
的磁场的强弱也在迅速变化,又由于两个线圈套在一起,所图4.2-5 以通过大线圈的磁场强弱也在迅速变化。
这种情况下大线圈
中也有感应电流。
磁场的强弱也在迅速变化,又由于两个线圈套在一起,
所以通过大线圈的磁场强弱也在迅速变化。
这种情况下大线圈
中也有感应电流。
从上面几个事例可以看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与磁场的图4.2-6 变化有关,也就是说与磁感应强度的变化有关系;另外,与闭合电路包围的面积有关系。
由于闭合电路包围的面积与垂直穿过它的磁感应强度的乘积叫做磁通量,所以我们也可以用磁通量来描述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以上实验及其他事实表明: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四)课堂练习:问题与练习1、2。
思考题:在一根铁棒P上套两个线圈A、B,如果给线圈A通以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丁4种电流,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哪种情况可以在线圈B中产生感应电流?为什么?
(五)课堂小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1.磁通量发生变化(Φ=BS sinθ)
2.闭合电路
(缺一不可)
(六)课后作业:问题与练习3、4、5。
(七)课后探究:摇绳能发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