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及应用
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
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哲学观点,它包含了一系列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这些认识论和方法论对于我们理解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1.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
物质是唯一的、永恒的,它是无限可分割的最小单位。
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的原则,认为精神、意识等都是物质的产物。
2.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
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核心,它强调认识的发展是矛盾斗争的结果,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统一。
3.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的互动过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变世界和认识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认为实践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方法论1. 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的普遍存在和矛盾的普遍性。
辩证方法是通过分析矛盾的双方,揭示矛盾的发展规律,以及矛盾的转化为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辩证方法是一种全面、具体和发展的思维方式,它能够深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历史发展的动力在于社会矛盾的运动和解决。
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社会发展是客观规律的结果,也是人类实践的结果。
3.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证方法:实证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之一,它强调通过实证的方式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实证方法注重观察事物的现象、收集数据、进行实验和比较,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还可以指导我们在实践中改变世界、推动社会进步。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实践的辩证法和矛盾的辩证法,它是客观主
义的认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理论。
实践的辩证法:实践活动是认识过程的根本来源和出发点,任何认识
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实践就是一个“通过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改造活动,
运用客观事物去实现自己的利益”。
实践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
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改造和实现自身利益的一种活动;另一方面,它也是一
种认识活动。
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既相互促进又相互联系,彼此交叉作用,由此产生认识的逻辑原理。
矛盾的辩证法:矛盾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核心概念。
唯物论者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复杂的矛盾性存在,它们在内在联系和矛盾活动中形成
具有发展性的统一体,这种发展性的统一体是一个连续的、有机的、相互
依赖的整体。
矛盾的辩证法即唯物论者认为,理解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就必须通过对其内在矛盾活动的分析,把它们统一地解释为一个整体的发
展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⑴原理内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包括三个方面:“想”“做”“精神状态”⑵方法论: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制约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因素原理⑴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⑵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客观规律与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同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结合起来,以客观规律为指导,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有利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前进。
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如价值观等——我们应当不断排除错误的主观因素,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取得更大的成绩。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此原理亦为唯物论原理)⑴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有不可抗拒性。
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或可表述为: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⑵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4、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本质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⑴原理内容:①区别:含义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程度和水平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作用不同:正确的理性认识能比感性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内容和应用举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内容和应用举例1、【原理名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决定意识原理的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原理的方法论要求: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
【错误倾向】: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理论,反对思想僵化的观点,反对只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否定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
也反对片面夸大认识的反作用,否定实践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
【应用举例】: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生态文明”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的。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内容和应用举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内容和应用举例供稿会员:TSSWY 时间:2012-8-15 上午05:59:231、【原理名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决定意识原理的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原理的方法论要求: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
【错误倾向】: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理论,反对思想僵化的观点,反对只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否定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
也反对片面夸大认识的反作用,否定实践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
【应用举例】: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生态文明”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世界统一于物质,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该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
正如列宁所说:“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物质和意识、统一性和多样性(或共相和殊相)辩证关系的高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它是指多样的世界万物是有统一性本质的,这个统一性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在时间和空间中有规律地永恒运动着的客观实在。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人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从一般和个别关系的角度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也就是说,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两种基本关系,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一般和个别(或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
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真理的客观性,不仅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且在于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客观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1.主观能动性原理基本观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
它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积累正确主观因素【方法论】人类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片面强调规律客观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基本观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①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从获得途径看,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理性认识是通过人的理性思维来把握;③从认识的程度和水平看,感性认识的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④从认识的作用看,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具有更大的作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辨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二者是相互联系的。
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第二,二者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的因素,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同样渗透着感性认识的因素,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相统一的。
【方法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的,所以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所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可能的。
3.真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原理【基本观点】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
真理与科学理论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体系,其中包含了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
而在唯物主义哲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唯物辩证法。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展开探讨,并深入分析其核心理念和应用。
一、唯物辩证法的概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它基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运动和发展的,变化是普遍存在的。
同时,唯物辩证法也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认为矛盾和冲突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动力。
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 物质世界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质,物质通过运动和发展来改变和塑造世界。
物质世界的辩证法研究了物质的属性、本质和发展规律。
2. 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重要因素。
这一原理强调了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影响。
3. 矛盾和冲突的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是驱动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力量。
矛盾和冲突的分析对于理解事物的规律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辩证法的运用1. 社会历史领域:唯物辩证法对于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各种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提供了一种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的方法,可以揭示出社会矛盾、社会运动和社会变革的规律。
2. 自然科学领域:在自然科学领域,唯物辩证法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帮助科学家揭示自然界中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本质属性,从而推动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3. 实践活动中的应用:唯物辩证法在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提供了一种分析问题、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方法,有助于合理制定目标和策略,推动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唯物辩证法的意义1. 科学性: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它以事实和证据为基础,追求真理和客观规律。
2. 预测性:唯物辩证法通过对矛盾和冲突的分析,可以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和变化方向。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世界统一于物质,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该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
正如所说:“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物质和意识、统一性和多样性(或和)辩证关系的高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它是指多样的世界万物是有统一性本质的,这个统一性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在时间和空间中有规律地永恒运动着的客观实在。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人们从的高度,从一般和个别关系的角度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也就是说,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两种基本关系,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一般和个别(或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
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哲学原理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范文
哲学原理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范文(一)辩证唯物论一、自然界物质性原理(辨证唯物论)1、【世界观内容】自然界的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方法论要求】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人们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二、运动和物质辩证关系原理(辨证唯物论)1、【世界观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根本不存在。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
2、【方法论要求】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错误倾向】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仁者心动),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刻舟求剑);三、静止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辨证唯物论)1、【世界观内容】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方法论要求】既要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轮;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辨证唯物论)1、【世界观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五、意识能动作用原理(辨证唯物论)1、【世界观内容】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最新高考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重要原理及主观题应用ppt优质课件
10、“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在新常态下,我国发展的 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 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 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着鲜明的问题导向,解决 我国发展中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集中反映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 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正确认识往往要 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 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 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人的认识是 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 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 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 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重视实践的观点,用正确的认识来 指导实践活动。(可套用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2、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问)
• 〖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 体的 。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 历史的统一
答题模板
模板16实践、真理与认识发展的过程 实践、真理与认识发展的过程是近年来各地高考的高频考点。试题多结合人们改造自 然、社会改革和科学实验的重大成果等进行考查
常见设问方式: (1)运用实践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三步走”战略 (2)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们对×××××X的正确态度 (3)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中国共产党对×XX×××的探索过程 常用答题语言: 答题要素: 实践的特征+实践决定认识十认识反作用+真理特点认识过程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2)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 碍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唯物辩证法(一)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B、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1(2)〖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1.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原理是以辩证法为指导,强调通过认识客观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并以此来把握和改造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不仅关注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更着重于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本质真理。
2.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出,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发展,是一个不断从表面现象到本质内在的深化过程。
这种辩证的认识过程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和准确。
3.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方法强调从整体、全面、深刻的角度来认识客观世界。
这种方法要求我们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仅要看到事物的现象表象,更要洞察其本质规律,以此来指导实践并改造世界。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1.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目的。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认识和改造世界,才能不断深化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也是推动认识不断深化的动力。
2.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认为,历史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各个方面矛盾运动的结果。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不断通过实践认识世界,也在实践中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强调从历史的发展中认识世界的规律和逻辑。
3. 辩证唯物主义的创造观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鼓励人们以创造性的态度对待世界,不断创新和突破。
在实践中,人们应该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造和创造,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种创造观激励人们不断超越自我,勇于追求真理和发展。
总结: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哲学的核心内容,深刻揭示了认识的规律和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辩证法为指导,强调通过认识客观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并以此来把握和改造世界,是对客观规律深刻认识的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及应用PPT教学课件
1
[认识论]
(理解) 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说明)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理解) 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 件性。★
(理解)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 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2020/12/10
2
1.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
识客体的限制: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
本质的暴露要有过程,决定人们对事物的正
确认识经过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的多
次反复才能完成。
2020/12/10
8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的认识经历着实 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 无穷,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人们追求真 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①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的无限性②认识的 主体:人类世代的延续性③认识的基础:实 践的不断发展
(3)认识具有上升性,人们的认识是一种波 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是在不断 发展中超越自身。
2020/12/10
9
归纳:认识论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世界观
方法论
1、 实践 与认 识的 辩证 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
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
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Leabharlann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基本
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的客观性
决定的。同时,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
我国空间技术的成功探索,反映了实践 决定认识的哪些道理?
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原理总结
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原理总结
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术理论,它着重于探究客观事物的
发展规律,其最早的提出者是马克思,其方法则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唯物
主义的辩证法”。
这门理论通过反复比较、发现对立面客观活动的联系,使社会的转变变
得可能,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实践是物质世界认识规律发展的基础,这就是所
谓“知识就是实践”的原理。
它认为人们只有在实际实践中,才能凭自己的经验和抽象思
维才能准确剖析世界的本质和现实的本质,并从中获得知识和真理。
另外,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认为发展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它不断发生转变,是一种
有规律、有过程、有质量变化的活动,这种发展具有内在联系,从而可以从联系中发现规律,发现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此外,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还认为,发展是否持久和有效取决于其中包含的对立矛
盾的两个维度决定。
只有通过充分的认识事物的本性,同时将矛盾的两面情况引入观察中,才能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才能找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其发展稳定,持续发展。
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过程
反复性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一、实践观
人的认识从哪儿来
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和认
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二、真理观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内容阐释
方法论
真理的特点
客观性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要坚持真理,反对谬误,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条件性
高考哲学知识点归纳(辩证唯物主义)
高考哲学知识点归纳(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一、辩证唯物论(一)物质1.哲学的物质概念:别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事物独立于意识之外,别以人的意识所转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算是社会的产物。
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办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动身,主观符合客观。
自然界是物质的(办法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表现。
物质知识物质的具体形态共同的特征,物质是永恒存在,而具体形态有生有灭)4.客观实在是相对意识来说,客观存在是相对主观而言。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5.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①从产生条件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进展的产物——劳动制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②从构成要素看:构成社会物质日子的基本要素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基本上客观的——这些要素的客观性尤其是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变化进展看:人类社会变化进展的规律也是客观的。
④从意识起源看:人的意识一开始算是社会的产物。
6.对于世界物质性的几种讲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二)运动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原理】物质与运动别可分割。
运动是物质的全然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办法论】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原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临时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办法论】要求我们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别变论。
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
3.运动的含义: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4.静止的含义: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别状态。
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理及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认识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1(2(3规律具有客观性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2(3(4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辩证法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要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1)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2)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系统优化的方法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虑,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路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与质变的对立性(区别) ①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性(联系)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 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矛盾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都包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坚持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矛盾具有特殊性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解决主要矛盾,也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认识事物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认识事物时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既不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主要矛盾:重心,中心,关键,核心,根本,放在首要地位等(往往指“做,行动”“解决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主流,方向,大局,性质,主体,实质,优劣,利弊,功过(看,分析,认识和评价事物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 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 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风顺 的过程。 ①认识主体的限制:人们认识受到具体实践水平 的限制,受立场、观点、方法和知识水平的限制、 思维能力、生理素质限制。②认识客体的限制: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本质的暴露要有过 程,决定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经过实践、认识, 再认识再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注意: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 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 来源于实践。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 产生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 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 认识能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人们把 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 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国空间探索工程的成功 实施,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 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 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空间探索工程的 成功实施,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 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 成果。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国空间 探索工程的成功实施.证明了我国空间探索工程 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
(1)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 本动力,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才推动 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 导,由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促使中国进入了改革 开放的新时期。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 限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需要不断发展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 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 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 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 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 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 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 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 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 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上述材料是如何 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我国空间技术的成功,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 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 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突 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 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证明了 我国空间探索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 科学的。 我国空间技术的成功探索,反映了实践决定认识 的哪些道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促 进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指导作 用;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 ①我们要重视实践,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②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 作用。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 律的正确反映。一种认识符合客观对象就是真理, 否则就是谬误。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①真理的内容具有客观性,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 志;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②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 法不同,每个人得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 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但 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 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 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 太宗再至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 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 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 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 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 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 现了认识的无限性。 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 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 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及应用
[认识论]
(理解) 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说明)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理) 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 件性。★ (理解)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 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1.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 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 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基本 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的客观性 决定的。同时,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 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 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社会性是指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 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实践的历史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2)青年学生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实践当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 展真理。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 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 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 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 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 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 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 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 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 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 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 展的成果惠及全体民。” -----胡锦 涛 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 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新的 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 ,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 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一关 于分配的原则要求源于实践的需要,顺应了实现 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这一 要求体现党在实践基础上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 的深化;这一要求将继续得到实践的检验(6分)。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 有指导作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这一要 求.对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巩固和发展社会 主义具有重要作用(4分)。1.3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的认识经历着实践、 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人 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人们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 止境的过程。 ①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的无限性②认识的主体: 人类世代的延续性③认识的基础:实践的不断发 展 (3)认识具有上升性,人们的认识是一种波浪式 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是在不断发展中超 越自身。
材料:由于30年前的真理问题大讨论,促进了人 们的思想解放,从而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 时期。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 列重要思想和理论,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 (1)上述材料体现认识论中的哪些道理?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对 于我们青年学生有何启示?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理念是基于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 境问题提出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 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说明认识在实 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 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 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 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生态文明”理念 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 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指导 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 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 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 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 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4)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 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 会成为谬误。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加快实现 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之 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 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 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10)